2007年1月31日 星期三

資訊系統--雙週報CE0403

***雙週報是計畫與紀錄的基本報表,沒有風險因素的考量是最大特點。**** 

   所謂的雙週報,是指包括前一週的檢討/後一週的計畫合計兩週的報表,不是兩週開一次會議的雙週。

    雙週報每星期召開一次、星期幾無所謂,只要每週都是同一日即可。

    召集人是甲方(業主)工務負責人(工務經理)。

    參加人員包括所有的甲乙方工程師、工地負責人及主要工程分包的工地負責人。

    會議時間以2小時為限,紀錄應於次日提交甲方工地負責人查核無誤,影印後甲乙方簽名後各存留一份。

    雙週報進度的依據為月報。

   雙週報的目的是:1、檢討上一週的實際進度與預定進度的比較。2、下週的預定工作進度。3、上一週的品質/安衛/報表/查核項目(樣品/施工計畫等送審)檢討。

   雙週報主要的功能是上一週的進度檢討與下週的進度計畫。由於進度表列日期已非常接近,所以風險(例如颱風/下雨/出工數等)皆應可高度掌握,所以不考慮虛設的風險值,這一點是與其他報表最大不同的地方。進度表的工作項目以最低一階的工作項目排列進度。

   上週的進度必須將原先(上週週報)的工作項目及桿圖清清楚楚的表列於本週週報,實際執行的桿圖以另一形式(顏色或線條不同)表示。上週如有增加工作項目亦須明列。

    與計畫書相同:水電/空調等分別製作雙週報並分別報告,如與其他工程有衝突應立即修正。

2007.08.08.第一次修正。

2007.09.09.第二次修正。

   

2007年1月30日 星期二

資訊系統--日報與研發CE0405

****沒有日報系統就沒有研發,沒有研發,公司與工程師就一直原地踏步;如果有一點點進步,也是因為擷取別人的果實、囫圇吞棗。***

  許多工程師一聽到研發/計畫/報表就一個頭兩個大,還沒開始做已經"挫"著等!

  其實,無論是計畫/報表都可能只要一張紙就解決的問題,千萬不要想成需要厚厚一本的計畫才叫計畫、錯綜複雜的報表才叫報表!

   更不要以為研發是什麼不得了的大工程。當然所有的事務要發展到最高層次都會到達一個不得了的境界。一般人(公司)根本做不到/也無須做到! 所以千萬不要自己嚇自己,或以此為推託唐塞的理由,如果真的如此,不僅扼殺了自己、也扼殺了公司發展前途!

   以日報來說,將工地中自己主辦的工作,每天老老實實/詳詳細細的記載清楚是工程師的本分/職責,根本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如果一個主辦工程師對當天自己主管的工作內容/材料用量/完成面積(數量)無法正確記載,請問他的職責是什麼?閑聊?看報紙?打屁?然後抱怨沒時間做這些事情?

   日報好好填寫,更進一步,工程師自己做一些統計分析的工作,例如:將完成數量/工數得到的就是功率,每天除一下,每個月再將一個月所的的功率加總除以天數,得到的功率是否更精確?就這麼簡單。沒時間?

   當然還有許多研究工作可做!只要日報記得正確詳實,加加減減/乘乘除除就可以得到很多有用的數據。用心記下來或做成筆記,那就是你的經驗,那就是你的成長!

   研發就是這樣開始的。

   如果任何人試著做過一次統計分析,保證他再做紀錄時,資料一定會很正確。多分析幾次,保證記載的資料會巨細靡遺。

   說研發要花費人力/物力/財力、所以小公司辦不到,那真的是自欺欺人!

2007.08.08.第一次修正。

2007.08.09.第二次修正。

資訊系統--日報CE0406

****日報是工程師經驗累積的基礎,是公司智慧財產的基石。沒有日報,工程師的經驗、公司的歷史都是空的、假的。*****

   日報是資訊系統的基礎,也是研發的基石。沒有翔實的日報,後續的計畫/研發,不是漂浮不穩就是僅具形式意義而已!

    日報的主要功能是紀錄,其次才是計畫與檢討。

    日報執行的依據是上一階的雙週報。

     日報對主辦工程師而言,就是"工作日誌"。對工地負責人而言,就是每日的工作檢討與計畫!

     日報的內容,對主辦工程師而言是:過去24小時的1.出工數、2.材料用量、3.完成數量、4.檢查結果、5.問題及待解決事項。對工地負責人而言是統計主辦工程師呈報的各種數量及解決所有的困難及問題。

     一般來說,日報的決行單位是工地負責人。如果有必要,到工務主管已經非常了不起了,千萬不要是總經理或董事長,因為要他們看日報,真的是鴨子聽雷,完全沒必要!

     日報會議分二次召開。第一次是24小時開始時,第二次是24小時結束時。無論開始或結束都是工地負責人負責起始與結論。

     會議的形式不拘,可以正式在會議室舉行,也可以在樹蔭下分組談論。

     一天的開始,工地負責人必須召集主辦工程師(分別一個一個來也可以,除非相互之間有牽連)說明今天的工作內容/昨天的缺失及問題/困難是否解決排除;其次由主辦工程師將會議結論告知施工包頭。

     一天工作結束後,會議的流程與一天開始時恰恰相反:由包頭向主辦工程師匯報一天的概況,然後主辦工程師填寫工作日誌向工地負責人報告。

     如果主辦工程師提出問題或待解決的疑難時,工地負責人可以解決的立刻處裡,否則應於會後通報公司工務主管尋求支援,並將答案於次日開工時告知主辦工程師。

    24小時的日報,一般多與日常作息相同:日出開始、日落結束。可是許多工地為了工作方便,日報是從中午12點至次日的中午。各有優缺點,視工地負責人及公司文化決定,沒有特殊規定。

    日報是研發的基石,根據日報所有的資料加以檢討/統計/分析,所得的數據才是公司的資產!

    2007.08.08.第一次修正。

2007.08.09.第二次修正。

資訊系統--工程報表的種類與用途CE0001

****大家都喜歡談資訊,唯恐跟不上時代;營建管理的資訊管理到底是什麼?****   

    工程的六大保證中的資訊保證,最簡單/重要的就是報表系統。

    報表系統分兩個部分:1.報表。2.會議。所有的報表相對的就有關於此報表的報告會議。

    根據時間長短的不同,報表可分為:

    1.日報、2.雙週報、3.月報、4.季報、5.半年報、6.年報、7.結案報告。

    根據內容不同,可分為:

    1.工程進度表、2.材料進度表、3.人員配置表、4.能源配置表、5.安全衛生報表、6.品管檢查表、7.現金流程表、8.其他.

    其他還有趕工報表等,視需要製作。

    任何工地必須依實際需要決定召開/制定依時間長短不同的各種報表。也就是說,並不是所有的工程都必須填寫如此多的報表。但是有四個報表是任何工地都必須執行的:日報/雙週報/月報/年報。

    報表的內容也一樣,需視工程情況決定哪些報表需要哪些內容。這是工務主管的權責!

    所有的報表都有三個主要目的:1.紀錄、2.檢討、3.計畫。

     因報表的種類不同,報告對象不同,所以各個報表的內容/目的不同;這個部份在後續的各種報表中會一一詳細說明。

2007.08.08.第一次修正。

2007.08.09.第二次修正。

百年老店與經驗傳承(甲02)

***國內有歷史的營建公司,技術、思想、觀念與開創時有何差別?*****

    國內的建設公司(營造廠)資歷都滿淺的,而且倒者倒,亡者亡,能夠生存而又永續經營的店實在不多、屈指可數!

  如果有,倒真想問一問;他們公司的傳承(專長技術)是什麼?

  一般的公司都是:來一批人/走一批人...走的沒留下什麼,來的也沒帶來什麼!日子一直過去,人也來來去去,幾十年就這樣過去了,如果這家公司說:我成立於民國xx年,已有xx年歷史。了不起!真的,但是除了幾張(或十幾張/幾十張)投資興建或營造的建築透視圖(或照片)以外,還有什麼?

    有自創工法嗎?有一套品管辦法嗎?有一套成本分析的辦法嗎?有......???

   如果是這樣,百年老店又有什麼意義?馬齒徒增,只能唬唬外行人算了!

   日本有一家頗具盛名的建設公司,在他們的總部一樓就是一間他們開設的書局,只要是這家建設公司興建(或投資興建)的工程的各種計畫書/紀錄/分析,大概在這個書局都可以找得到/買的到。很厲害吧!

    國內不要說交換成果了,如果哪一家公司有自己長年累計的各種計畫書/報告/檢討/分析成果,不願意與人共享,倒也無可厚非,怕只怕根本沒有半樣成果,那才可怕!

  這不僅僅是未來渺不可期,連回首來時路的經驗/傳承也杳如黃鶴。什麼是百年老字號?

  2007.08.08第一次修正。

2007.08.09第二次修正。

2007年1月29日 星期一

傳統營建管理的缺失---結構體一條龍.裝修一條蟲(三)GR0203

***傳統營建管理訓練出來的工程師,到了裝修期,變成裝修小包的傳令兵。***

  上篇提到結構體工程在傳統管理下的缺失。

  事實上,結構體趕工的結果經常是得不償失的。無論從工期/金額/品質來說,都有討論的空間。令人擔憂的是影響結構強度/安全的缺失,事關人命,工程人員能不謹慎?

   談到裝修工程(包括:泥作/木作/石材/瓷磚/天花等等)工作項目就不似結構體工程一般簡單的三五項。裝修工程的項目一般約可達數十項至數百項。而且似乎沒有像結構體一般的簡明重複性!所以許多工程師到了裝修階段就任裝修包商/工人自由發揮,工程師反而成了裝修包商的材料供應者而已。

   裝修期間,在工務所內我們常常可以見到/聽到這樣的場景與對答:

   裝修包商(或工頭)跑到工務所對主辦工程師或工地負責人說:

    "明天進2,000包水泥.砂兩台!"

    "叫xx工程的工人趕快進來,不然沒辦法收尾!"

    "xxx安裝有問題,叫他趕快來改!"

    工程師變成裝修包商的助手。很正常、很常見,對不對?

    如果公司的發包單位找來的裝修包商負責認真的話,其實也不壞,一切由裝修包頭管得好好的。但是如果遇到那種本身也是半桶水的小包,工地一定變得18667!

    2007.08.08第一次修正。

2007.058.09第二次修正。

 

2007年1月28日 星期日

傳統營建管理的缺失---結構體一條龍,裝修一條蟲(二)GR0202

***如果依賴記憶中的經驗,一則容易忘記、二則無法處理日新月異的新工法、新建材、新....所以,墨守成規,難以進步。*** 

  傳統管理方法造就出來的工程師,在執行結構體工程的時候,生龍活虎,終日吆喝,不可一世。政府規定14天才可以搗築一個樓層的混凝土,多數的工地負責人要求工人趕工的結果,經常是12天一層!甚至還有更過分的:有些工程一邊在綁鋼筋,後邊跟著配水電管,另外一頭已經在澆灌混凝土了!對很多建築工程人員來說,司空見慣,沒啥了不起的,對不對?

   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如下:

   1、工作項目少。結構體的工作項目簡單的說只有三四項:放樣/鋼筋/模板/混凝土。而且,如果是一般的建築,總有個十層八層是標準層,所以同樣的工作重複十次八次是常見的事,所以啦!工程師在此時節最拉風了,樓層一天一天長高(一個月至少兩層),工作簡單又有成就感!不神氣才怪!

   2、多數傳統工程師了解後續的裝修工程難以掌握,所以有 個奇怪的理論:"趕結構體一層少三天,十層樓就少了30天,拿這個時間給裝修,不是很好嗎?"

   所以啦!結構體工程有檢查/查驗的工地真的少之又少(不只是鋼筋數量,還應包括:放樣/模板及混凝土)。一般出現的問題有:

   1、爆模(嚴重的是樓層局部坍塌):這是報紙上常常會登載的工安事件中最嚴重的問題之一。其實一般工地小的暴模事件層出不窮,真的也沒啥好大驚小怪的(工人/工程師總有疏忽的時候)!只是嚴重的暴模導致工人/工程師受傷/死亡就太過分了!

   2、高程誤差太大:由於放樣的高程未做複核(double  cheak)或模板組立時,高程略有誤差,導致混凝土澆置以後的水平誤差太大。我記得有一個工地的樓版的水平誤差居然超過十公分,當時我都以為是我眼花或是儀器有問題,重複測量,才敢肯定誤差確實如此!這種問題的解決辦法多是在地坪粉刷時,將水平偷成順平(就是斜斜的平)。不然,如果要完全平整,要浪費多少水泥砂漿?消費者如果曾經將隔間牆拆除,牆兩邊的地坪如果是一般高,那蓋房子的工程師真的了不起!

   3、結構體牆面凹凸誤差太大:這個問題一般消費者是感覺不出來的。如果看到一棟大樓結構體完成以後,打石機的震動聲震耳欲聾時,那就是牆面的誤差已到工程不可容忍的地步,非將凸出面打除,否則工程無以繼續的緣故!

      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很妙:因為牆面凸出,錯在模板(工程師一點錯都沒有),所以打石的錢由模板包商負責。又因為打石真的很貴(工資+機具,一工要數千元),所以通常模板包商都會跟後續的泥作粉刷包商協調,由前者補貼後者,視情況從幾萬元至幾十萬元,以減少打石面積/打石支出!補貼的原因是因為泥作工人的粉刷厚度會增加好幾公分/增加工作量/增加困難度!

     問題似乎順利解決了,對不對?那我要問:因此凹凸不平面所增加的水泥砂漿誰付錢?當然是營造廠!似乎也蠻合理的,工程師監督不周,所以也應受點懲罰。只是多數的營造廠管理階層永遠搞不清楚:水泥/砂是否超過預算!一般粉刷面的允許平均厚度約1.5-2.0公分,假設厚度增加1.0公分,材料就要增加50%,如果是2.0公分就要增加一倍,如果增加3.0公分.....以此類推,很可怕的。一個略具規模的工程,水泥用量是以萬包作單位!一萬包變二萬包.......一包水泥幾百元,所以支出就是增加幾百萬!(幸好老闆不可能知道!)

    4、.遺漏小墚:這個問題更好笑。不過多數外人不會知道。發現小梁不見的人多是模板鋪設完程,後續的鋼筋工人!鋼筋工綁紮鋼筋,綁完樑筋發現:怎麼鋼筋多出來了?一對圖,原來模板少組一支小樑。解決方法很簡單:在組立完成的模板上放樣找出小樑的位置,電鋸拿來,鋸出樑的位置,將小樑組好就成了!倒霉的是模板跟進度!

   5、柱筋位置錯誤:這個問題比較特殊,可是也屢見不鮮!在一些樓層用途不同的轉換層比較常見!例如樓下室商場/店舖,樓上是住宅之類。柱筋移位當然必須在許可範圍之內,如果不注意,上層的柱筋未與下層柱筋聯結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可是我告訴各位,真的發生這種錯誤,無解(無簡單方法可解)。買那棟/那戶房子的人只有祈禱地震不要超過可承受等級(不過他一定不知道!)

    個人非常反對結構體趕工,更反對前一個工作項目沒有查核就做下個後續工作!可是,贊同我的工程師,相信不到1%。

2007.08.07第一次修正。

2007.08.09第二次修正。

 

傳統營建管理的缺失(一)---依靠記憶的經驗管理GR0201

***傳統的營建管理,依靠的是個人記憶中的工程實務經驗**** 

   許多人將營建管理視為理論、紙上作業(paper  work)。其實,傳統的管理方法依靠的是記憶及所謂的經驗。

    人的頭腦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如果希望拿以前所經歷/學習的管理方式(完全只依靠頭腦記憶)來執行後來的工作,真的是一件很危險的事:

     1.記憶容易突槌,一不小心,以前犯的錯誤很可能一犯再犯。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做工程的人應該都明瞭,常常只是因為一時沒注意(或沒有想到),心中一直懊惱又犯下以前同樣的錯誤!

     2.僅靠記憶不能有效的統計/分析/整理經驗過的資料。這是記憶最大的缺點,也因此:傳統管理方式根本無法做最起碼的研發工作。

        所以傳統的工程師(或業者)喜歡嘲笑要求做計畫(包括:進度表/現金流程/品管....)的業主或管理者是浪費時間/增加人員/成本,盡做一些無意義的紙上作業!甚至認為對工程毫無助益!

     3.傳統工程師一提到經驗就口沫橫飛:做過xx案,做了多少年,做過幾個案子.....,我相信那是真的,只是所得的經驗是什麼?說來我聽聽!?簡單一句話:"做到哪裡,管到哪裡!想到哪裡!"就像打游擊戰一般,碰到再說!!如果碰到沒有經驗過的案子怎麼辦?(不做或是請有經驗的人來做?)所以我們只能一直蓋販厝!而且越蓋越回頭!

     當然,有人說過:"能賺錢的管理方式就是好的管理方式!"只是如果為何賺錢?為何賠錢?都怪別人/怪景氣/怪......那就太那個了吧!

2007.08.07第一次修正.

2007.08.09第二次修正。

  

   

2007年1月26日 星期五

工程人員生產力概算(一)CF0101

***生產力的決定,影響公司的經營成本與競爭力,也影響工程品質,不可不慎。****

    一個公司或一個部門需要多少人,如何計算/決定?

    國內許多公司的部門主管,每每在工作檢討會議上表示:"我們人力不足,所以.....",在人事會議上各單位也都希望能夠增加人手。事實是這樣嗎?

    如果採用利潤中心制度,我想這個問題的結果剛好相反,主管希望人不要太多(甚至越少越好),操死這些承辦人員!同樣的問題,這樣不會出問題嗎?至少品質一定有問題!!討論都不必。

    如何才是一個合理的人數呢?

    基礎是:業務量/(生產力/每人)=需求人數(基層人員).

    越低階的工作人員的生產力越容易量化。不事生產的管理人員及後勤單位的人員就比較困難了。但也不是無法計算!

    舉例來說:一個台灣的模板工人每天(8小時)的工作量(架設模板)平均約3.5坪至4.0坪。這就簡單了,將上列數量*每坪的承攬工資就是每天的生產力(金額)!有時需視用途決定該採那一種數字。

     比方說:一個工程的模板施工面積總計有10,000坪,則該工程共需10,000/3.5-4.0=2,850-2,500人/日。但是如果以承攬金額來計算就必須考慮管理費等(因為承攬金額應包括利潤/稅金/固定成本/管理費等)。做法是將承攬金額扣除上列金額後、除以工資,即可獲得工數,這兩個數字一定不一樣!

    將兩個數字拉近或平衡的方法很多,例如:降低利潤/壓低管理費/節稅/降低工資/提高生產力等等,不一而足,需視當時情況而合理調整。

   如果無法了悉管理費等的金額(應不含稅款,稅額通常另行處裡)。一般來說每個人分攤的費用(管理費等)約為薪資的50%-100%,所以將承攬金額/薪資*1.5-2.0,即可獲得人數。這是簡單的概算方法!

   96.07.24第一次修正。

  2007.08.09第二次修正。

2008.05.14.第三次修正。

 

自信的女人最美麗(丑63)

*****什麼樣的女孩最美麗?充滿自信的女孩(女人)最美麗。*** 

    說到"美麗",真是見仁見智。

     有人喜歡呂秀蓮女士,有人喜歡殷琪董事長,當然也有人喜歡歌星、影星、模特兒之類的女人。

     有人喜歡長髮飄逸、纖瘦的女孩,也有人喜歡較豐滿的女人;在夏威夷,越胖的女人越是美女!!

     我喜歡神采奕奕,充滿自信的女人。病懨懨、/林黛玉型的女孩,真是敬謝不敏!

     據說:國力富強的唐朝,美女是比較豐腴如楊貴妃那一型的女人(如敦煌壁畫中的美女)。

     到了宋朝以後才有那種"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的病態美女出現。(所以宋朝就很可憐了,偏安一角.)

     現代人有些女人為了苗條、纖細,居然故意不進飲食,最後得到厭食症、瀕臨死亡邊緣。想到這裡就非常惋惜"木匠合唱團"的那位女歌手,歌聲清脆、遼亮,真可繞樑三日,年紀輕輕就不幸因厭食而亡。真是令人扼腕!!

     容光煥發,充滿自信的女人的美麗是從身體內發散出來的。

     不似一些相片美女,就像芭比娃娃一般,永遠不要開口。永遠裝出那份傻傻的笑容----紙糊的笑容,只能在燈光下盡情展示化妝品包裝出來的美麗。

2007.08.11.第一次改寫。

2009.01.05.  二次修正.

2007年1月25日 星期四

專案的第一件工作---基本計畫CJ0308

     開發階段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制定基本計畫。

    基本計畫的內容包括:

     1、開發計畫。

     2、設計基本計畫。

     3、施工基本計畫。

     4、銷售基本計畫。

     5、維修管理基本計畫。

    各個計畫由各相關單位調派至專案的人員負責製作;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各單位調派至專案的工作人員必須將制定的相關基本計畫經原屬單位主管同意後提交專案負責人。專案負責人則必須整合各單位的結論。內容如有衝突,專案負責人可要求相關單位檢討、修正。如各單位堅持,則應呈請專案上級單位協調或裁決。

    基本計畫分成二個階段:

    1、第一階段是開發標的取得前的"可行性評估"。

    2、第二階段是開發標的取得後,針對該標的更詳盡的基本計畫(其實,應稱之為"開發計畫")。

     開發計畫經公司負責人核可後,所有的後續階段皆應依此開發計畫發展執行。由於相關資料。目標等皆由各單位提出,因此後續階段依照此計畫執行應無疑義。

2007.08.11.第一次修正。

 

工程專案(三)--專案組職/人員與常態組織間的關係CJ0307

****調到專案,參予專案工作的工程師,由誰管轄?考核?*****

     被調派至專案的人員,無論是專任或兼任,仍屬原單位人員。

    理論上來說,他只是代表該單位參與該專案而已,並非脫離原單位或在專案中遇有任何決策、疑問皆可獨斷獨行。

      比方說:代表工務單位參與專案的人員,遇到有關工務的重大事件、工作項目,仍需回原單位,尋求支援或獲得原屬單位主管同意,方可提出代表工務的建議、報告。

      當然,我們也希望調派自各單位的人員,對於指派參與的專案的工作,大部分有獨立作業的能力。如果任何單位派一個什麼都要回原單位報告、取得原單位主管同意才敢提出意見的人,專案負責人有權要求該單位更換人選。例如在開發階段,代表工務單位的工程人員提出的工程施工概算就必須明確證明表示已經工務主管同意。當然,這個概算很可能需要原單位派員支援製作,然後經主管同意後交調派專案的人員提交專案負責人。

    所以說,年度的績效考核,只要是參與任何專案的人員皆應採雙考制(依其參與專案的時間、程度,由原部門及專案分別考核加總)。如果身兼數個專案的工作,怎可由原單位主管考核(這個部分,可由人事部門訂定管理考核辦法,以獲得公平、公正的結果與目的)。

2007.08.10.第一次修正。

    

工程專案(二)---人員組織CJ0306

****許多公司喜歡將專案負責人稱為"專案"或"專案經理";又有些公司喜歡將"專案"定成一個階級(如:等同經理),其實,這個觀念是錯誤的。殷琪兼高鐵專案負責人的時候,你稱他為"專案經理"?***** 

    無論是哪一種工程專案,只要符合設立的條件,人員組織如下:

    1、專案負責人:

          所有的專案人員皆由常態的公司組織內調派,專案負責人亦不例外。專案負責人為專任或兼任需視專案大小、負責人的職級作決定。一般來說,主管級(部室經理以上主管)的專案負責人,多為兼任。如為專任則必須放棄原有主管任務(或由其他人暫代亦可。這是公司文化,只要合理、工作有人做;沒啥不可以的)。

         專案負責人的職級最高可為公司負責人(董事長。如高鐵的殷琪董事長),最小也應是科長級以上。如此才能指揮其他的工作人員(職場倫理仍應遵守)。

     2、專案組成成員:

           2.1.開發人員。

           2.2.設計人員。

           2.3.施工人員。

           2.4.銷售/維修管理人員。

           2.5.其他後勤支援人員。

          上列人員應由各單位視專案需要指派適當人選參與專案。至於屬於專任還是兼任應視其生產力與專案需求而定。任何公司的職工應該都有生產力評估(也就是每人每天工作內容,換算成金額)。

          如果專案需求與其生產力接近,則應為專任,若專案對某專業部門的需求量(金額)為一個人生產力的倍數,則該單位須指派數人參與。若專案對某部門工作量的需求僅為該部門一個人生產力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則該部門可以指派一個人兼任該項工作。

     原則上,專案的組成與一個公司型態差不多,只是具體而微罷了!

2007.08.10.第一次修正。

 

工程專案(一)------種類CJ0305

****講到專案,又是一堆問題;反正專案在台灣已被許多公司紐曲變形,所以,這裡討論的是:我個人比較同意的專案管理模式。*****

    工程專案的種類主要是依據其所包括的階段數量而不同。

    我們知道,工程的階段包括:

     1、開發。

     2、設計。

     3、施工。

     4、維修管理四大階段。

      曾經有人另外加入"發包"這個階段,放在"設計"與"施工"中間,變成五個階段。

     我以為:發包是另外一個層面的作業:業主、承商、分包商之間的工作,而且無論是哪一個階段都有此工作項目(設計也有發包給建築師的工作,銷售也有發包給銷售公司的工作),因此拿來當作一個階段實是工作項目的定位出了問題。

     閒話表過。一般工程專案種類如下:

     一、只包括一個階段的專案:如開發專案、設計專案、施工專案、維修專案、管理專案、銷售專案等等。

    二、 包括二個階段的專案:

             1、開發+設計。

             2、設計+施工。

             3、施工+維修。

    三、包括三個階段的專案:

             1、開發+設計+施工。

            2、設計+施工+銷售。

    四、包括四個階段:

            1、開發 +設計+施工 +銷售。

         第四個階段包括:維修管理及銷售,主要的原因是:

       建築物如果是自用型,就沒有銷售,只有維修+大樓管理。如果是銷售型,則到銷售階段結束以後,因所有權人轉移,後續的維修+管理,已轉移主導者,所以階段雖然存在,但存在於同一個工程專案當中的機會很小!

   2007.08.10.第一次修正。

  

   

2007年1月24日 星期三

營建管理似一條魚(四)---專案的形成GR0006

*****沒事搞什麼專案?說個理由,大家聽聽。****

    前面說過:開發階段必須制定"開發計畫",而開發計畫中最重要的就是"可行性評估"。

    可行性評估的評估因素很多,需考慮公司的條件、區位條件、法令條件、環境條件、景氣條件....等等;但是無論如何,如果沒有特殊原因、目的,仍以是否賺錢為第一考量。

     如果有特殊原因、目的,而且此原因、目的的重要性超過賺錢;則另有評估方法,但是至少知道為此原因、目的,公司需賺/賠多少。

   因此,許多後續階段的成本必須在開發階段就必須確認(例如設計費用、施工成本、銷售費用等等)。

   誰來訂定這些費用呢?開發單位是否需要一位或幾位設計、施工、銷售人員呢(總不能矇著頭亂填吧)?      

    那這些掌管預算系統龍頭的人員?需要什麼樣的資歷呢?他的預算能讓後續的執行單位信服嗎?如有爭議誰來決定/裁決/判定呢?

    位了避免人員重覆、責任不清、紛爭眾多、裁決困難,工程專案制度於焉形成!

2007.08.10.第一次修正。

   

營建管理似一條魚(三)---被切成一段一段的系統GR0005

****開發單位的可行性評估,多壓低造價、提高售價,案子自然可行。問題是:營建成本是真的嗎?銷售預算是真的嗎?到時一定有一堆理由證明不是我的錯。甚至,大家都忘了當初"可行性評估"是怎麼寫的。******

   我說"營建管理"似一條魚,其實還不如說是有生命的生物或簡單一點;說像人體一般還比較易懂。

   縱貫全身的許多系統(如神經、血液、消化.....)就好像縱貫工程專案的預算成本、品質、進度等主要系統。比較不同的是:這些工程專案的管理系統幾乎都是從開發階段就開始發動、作業,後續階段中,這些系統只是跟隨著工程專案的發展而演進、執行、完成。

    換句話說:在開發階段所製作、評估工程專案是否可行的"開發計畫"是一個工程專案的基本大法。理由很簡單:根據這些數字證明此案可行,那麼,後續階段如果更改這些數字,當然會改變結果。本來明明說會賺錢的案子,結案時怎麼陪了一屁股?

    一般公司在各階段做的計畫很少接力下去,原因很多,主要的有:

    1、開發部門為了業績、或為了害怕承擔成敗責任,所以亂填數字。比方說,為了業績,開發計畫製作者將有關成本壓得低低的,相對的,將售價抬得高高的。如果老闆不注意,一比較,居然可以大賺幾億元,當然立刻下注、投資該案。相反的,開發單位如果怕負責任,就將成本抬高、售價壓低,案子自然賠錢,老闆一看當然不幹。

   2、基於上訴原因,開發單位任務圓滿完成、取得資源(土地/房屋)以後,就將開發計畫束之高閣,不再聞問。後續單位也樂得無拘無束的自由創作,所以後續單位的成本、進度、品質可能與可行性評估計畫的數字完全無關,甚至南轅北轍、風馬牛毫不相關。

      過程中如果是降低成本、提高售價那還好。可是一般多是事與願違,設計為求美觀、大方、先進等等,設計完成的產品造價多超過開發所訂標準;施工單位發包也可能壓不下來,銷售單位為求銷售業績一定設法壓低售價,才會好賣,才有"克林"的漂亮成績單。好了,案子就這樣賠定了!

      如果不把系統完整的延續執行,問題很多,此只一端而已!

2007.08.10.第一次修正。

營建管理似一條魚,似一個立體的蜘蛛網(二)GR0004

****所有的管理要素都必須從專案開始做到專案結束,否則,管理是有問題的。**** 

    幾乎魚身體內所有的重要系統都存在於魚頭到魚尾。營建管理也一樣,幾乎所有的重要的管理系統都是從開發階段開始,歷經設計階段、施工階段、維修管理階段,直至建物拆毀重建為止。

    舉"成本預算"為例來說:

     開發階段必須確定所有的成本(預算)才能評估此開發案能否執行。如為銷售案,此時的成本包括:

     1、開發標的的成本(可能是地價/房價等)。

     2、設計預算。

     3、施工預算。

     4、銷售預算。

     5.維修預算。

     其他還有:利息支出等。與預定的售價(預估)相比較即可評估該案是否可行。

     到了設計階段,開發階段所訂定的1、設計預算。2、施工預算等必須延續下來,繼續發展執行。

     到了施工階段,開發階段、設計階段所延續訂定的施工預算又必須繼續發展執行!(保固預算多放在施工預算中)。

      銷售階段則必須接續開發階段所訂定的銷售預算及售價(因為銷售以後,沒有維修管理的問題。如果屬於自用型的建築,則必須延續開發階段所訂定的維修預算)。

    每個階段結束都必須就該階段已執行項目做一次結算。未執行項目則應編製相關項目的預算交給下一階段的執行者。

    其他的品質、進度、資訊等系統亦復相同。

2007.08.10.第一次修正。

   

  

2007年1月23日 星期二

對"稽核"與"稽核單位"的一些淺見JJ0102

***稽核室不是萬能室,什麼都懂、什麼都管、什麼都查....如果是這樣,稽核主任幹總經理算了。說不定這個標準,總經理也辦不到!!****

   說到"稽核","稽核單位"就好像說到手持"上方寶劍"的御史大人。四處查訪民情民隱,揪出貪官、污吏,虎頭斬伺候,大快人心。又好像"蓋世太保"四處作威作福,搞得家家戶戶雞犬不寧、人人自危!

    到底什麼是"稽核"?為什麼需要"稽核單位"?

    簡單的說,稽核分為專業稽核與行政稽核。

    所謂專業稽核就以工程單位舉例:所有與工程有關的進度、品質、成本......的檢查核可屬於專業稽核。   

   所謂行政稽核就是處理業務是否依照公司規章辦法處裡的檢查與核可(有時也稱"程序稽核"----處理業務的程序)。

    很簡單吧!

    一般來說:無論是專業稽核或是行政稽核都是該項專業的主管單位內各個主管的份內工作。主管工務,不切實監督品質、進度、成本......那他還管什麼?

    一個單位負責主辦的業務不依公司規章辦法處裡,那依啥辦理?所以,稽核是每個主管的份內工作。

     很清楚了吧!

     那麼為啥要特別設立"稽核單位'?這就好像說:如果人人守法,為什麼需要法院一般。

     不過這裡要特別澄清的是"稽核單位的職責是行政稽核。專業稽核不屬其工作範圍(職掌)。無論如何,專業稽核永遠屬於專責單位的主管!!

    有些老闆和稽核單位主管搞不清楚,讓稽核單位成了"第一單位"----什麼都查,什麼都管。思考一下,天底下有那麼偉大的人,什麼都很清楚,什麼都很厲害。什麼專業的騙不了他的人嗎?

    好!就算是一群人,那麼利害的一群人,為什麼不放他們到每一個人的專業單位去工作/生產?而放在這個地方(稽核單位)惹人討厭呢?而且一個稽核單位要有多少了不起的各種專業人員呢?(財務/總務/開發/設計/施工/維修/大樓管理/銷售/客服/人事/.........)如果這些人強到可以稽核各個專業單位/挑戰單位主管,那麼為什麼不讓他幹那個單位的主管呢?一群能力與各單位主管平起平坐(甚至更強)的人擠在稽核單位不是太浪費了嗎?

     法院也只能依法判決。如果無法可管,也只能徒呼負負!

     稽核單位也一樣,他只能就公司的規章辦法查核每個單位是否依規定辦法處理業務!

     以採購發包來說,稽核單位只能就"採購發包辦法"稽核主辦單位是否依規定找三家以上廠商投標,廠商資格是否符合規定,如果完全符合規定,至於是哪三家,你就不必管了!千萬不要說:哪一家不好,應該除名...哪一家比較好為什麼沒找來.....如果符合規定,仍覺不妥,請依法修改採購發包辦法,等通過公告施行以後,下回依新辦法處裡!

      所以囉!稽核單位的一個重要職責是訂定(或要求有關單位)規章辦法,及修改(或要求)規章辦法!!

2007.08.10.第一次修正。

營建管理似一條魚,似一個立體的網(一)GR0003

***營建管理必須從開發做起,如果只做一段,結果一定很奇怪!***

    整體來說,營建管理像一條魚。以管理系統來說,營建管理像一個立體的蜘蛛網。

    說營建管理像一條魚,是因為一個工程專案約略可區分為四大階段:開發、設計、施工、維修管理。

    就好像我們把一條魚分成四段一般:魚頭、魚身的前半段、魚身的後半段、魚尾。

     在工作組織上,為了分配工作內容,所以不得不將一個工程專案分成四個部分,由不同專長的人馬負責執行。

    但是,就一條魚來說,誰能明確的區分魚頭跟魚身、魚身跟魚尾的分界線在哪裡?前面一點不行嗎?後面一點不行嗎?

    如果加上魚身體內部的神經系統、血液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排泄系統、消化系統.....我要請問:哪一個系統是屬於魚頭的?哪一個系統是屬於魚身的?哪一個系統是屬於魚尾的?........

    我們同意也肯定魚頭、魚身、魚尾(開發、設計、施工、維修管理)各有各的獨立特殊功能與工作內容,不是其他部位(單位)所能取代的;例如魚頭的腦、眼、口、腮等、就像開發單位的戶政、地政等不是其他專業人士(設計、施工、銷售、大樓管理等)所具備的。但是.....但是....許多介面的問題屬誰?例如:地上物的拆除、登記、鄰房鑑定、建築線指定、鑑界.....等等;同樣的,還有售後服務與大樓維修管理中間的介面.....設計監造與施工管理.....等等。我想,各個公司有各個公司劃分的辦法,否則就靠單位間的協調了。

     以系統(如預算系統、品管系統、銷售系統.....)而言,營建管理就像一個巨大而且巨細靡遺的立體蜘蛛網!    說是立體,是因為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切下去,都有不同分析方法、不同的層面。

    舉例來說:以管理內容的角度來看:品質、成本、進度、安衛、資訊、研發..是五大主軸;中間又互相牽扯。例如:品質的要求是從開發時就開始訂定的,歷經設計成為圖說、規範,施工將品質具體做出來,維修管理在使用、並將結果回饋給前面階段的主辦者....。成本、進度、資訊等也是如此。

    從執行面來說,可分為:業主、主辦單位、承攬單位、分包單位,彼此也互有權利、義務關係。

     再從管理類別來區分,又可分為:政府主管單位、學術單位、生產製造公司(產/官/學)也是相互糾葛.....而這些不同的切面主軸之間又相互影響,真的是錯綜複雜、動一髮而牽全身。

 

2007.08.10第一次修正。

   

2007年1月22日 星期一

施工計畫的種類CG0101

    施工計畫依據工程別分為:建築工程,給排水工程,電氣工程,空調工程等等施工計畫,至於那些工程需要成為獨立一項工程?須視該項工程金額大小/重要性/困難度等因素做決定,沒有一定的規則。原則上由工地負責人決定!當然如果已由不同承商承包,則都必須寫施工計畫。

    各工程的施工計畫以包含的分項工程內容來區分,主要可分為:1.綜合計畫.2.單項計畫.3.局部計畫.4.趕工計畫.(計畫名稱由公司統一規定即可,沒有一定的限制)。

    綜合計畫(又稱:總體計畫/整體計畫):顧名思義,這個計畫包括了整個工程所有的工作項目,而且是從開工到取得使照為止(含預備工程)。這個計畫的特點是以編碼系統**的第二(或第三階)工作項目為主軸的施工計畫。工作項目應設法克服在40項以內。

    單項計畫則是以一個第二階(或第三階)的工程項目為主所制定的施工計畫。例如:鋼骨計畫、泥作計畫、油漆計畫、石材計畫等。

   局部計畫則是因二三項工作項目(第二或第三階)糾纏不清,必須同時寫在一個計畫內者。例如:地下室檔土開挖計畫(挖土、擋土牆、支撐等)、衛浴計畫(粉刷、天花板、牆地磁磚等)。

   趕工計畫就不必多說了!可以將所有有關的工程全部放在一起!

   **編碼系統另文討論.

    2007.07.24.第一次修正。

2007年1月21日 星期日

制定計畫的基本限制條件HG0303

***因為資源有限,所以要搞清楚"限制"在哪裡?搞不清楚?假設總可以吧!!*** 

    所有的計畫都受許多條件限制,不可能海闊天空,任你翱翔!

   這些條件明確的,我們稱為:限制條件。有些條件並不明確,可是計畫者可以依據經驗、統計數字、分析報告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情況,以此情況作為計畫執行時的條件稱之為假設條件!

    舉例來說:許多資源(人、物、金錢、能源等)都不可能無限任你運用。這就成了限制條件。比方說:工程預算的限制、工期的限制、工程師/工人人數的限制.....

    假設條件則有:氣象、匯率、物價、工資、景氣等等。有些我們不能忽視,必須依據有關單位(或研究單位)的報告,假設計畫執行時可能發生的狀況。如此,可以降低風險(工程不至賠錢或延誤),所以有時我們稱這些條件為風險因素!

   計畫案的限制範圍就是由這些條件組成的。明確的限制範圍可以制定一個明確的計畫。條件越不明確,計畫案就越不可靠。除非是資源無限。

   如果資源無限(比方說:預算沒有限制、工期也無所謂、品質隨你高興......)那麼,根本就不需要計畫!

2007.08.10.第一次修正。

計畫能否修正?HG0304

****社會上有一個很奇怪的觀念:計畫訂好了,就必須依計畫貫徹到底,不得變更修正。我真的不懂,他們的心態是什麼?**** 

    所有的計畫都可以修正。而且應該及時修正!

    工程計畫如同作戰計畫,當原先的假設條件或限制條件改變時,應立即修正原來的計畫;絕對不可墨守成規,坐以待斃!

    舉例來說:就好像一個當初假設中共攻台的方式、路線而擬定的作戰計畫,一旦面臨中共真正攻台而路線方式與計畫假設狀況略有不同,是否應修正原先的作戰計畫?!當然要修正,而且應該立即更正,避免造成更大的損失甚至導致徹底失敗。這是很容易明白的道理!

     因此,所有的計畫必須將假設及限制條件明確的表列說明,越詳細越好!如此在執行計畫時,一發現條件假設錯誤或限制條件變更,應立即說明條件變更原因並要求決策者同意變更計畫!

     一個好的計畫就是假設條件與限制條件明確而且與後來執行時所發生的情況相符,計畫順利執行!!不過,這是天方夜譚;人又不是神,要預測神準,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因此,計畫修正是必須、必然的工作。成敗端看是否及時修正、執行!!

2007.08.10.第一次修正

    

2007年1月20日 星期六

工程計畫書的種類HG0305

*****什麼是施工計畫?什麼是開發計畫?什麼是設計計畫?什麼是銷售計畫?...****

   建築工程的計畫書可依過程分為四大類及須特別注意的安全衛生計畫。

   四大類卽:

   1、開發計畫。

    2、設計計畫。

   3、施工計畫。

   4、維修管理計畫。

    多數人都知曉施工計畫,其餘三項可能接觸較少,所以任其胡搞!

   開發計畫在一般公司的業務開發單位應該都需要製作。否則憑什麼決定一個開發案?尤其有些開發案的金額動則以億/十億計,如果不能仔細檢討、評估、分析,可能會讓一個不小的公司死得很難看!(這在台灣屢見不鮮,可能內幕不好意思透露,或是大家不重視,所以許多人前仆後繼,死不瞑目。)

   設計計畫。不是我要消遣專業的設計專家,許多設計者大概從來沒有做過設計計畫,所以更不用說一般的工程人員了。

   經常可以看到"第一次"設計檢討會議中,設計者就可以拿出配置圖、平面圖、甚至立面圖,然後臉不紅氣不喘的解說"廁所如何如何....";我的媽呀!用飛的也不是這樣!!

    如果要請設計者提預算,我猜十個設計者八個拒絕、一個提不出來、有一位可以提出切實可行的預算就非常了不起了!當然一般業主也不會、不懂、不知道要求設計者提預算。更不要提開始的:量體計畫、分層計畫、配置計畫.......(設計計畫中的子計畫)。

    有一個比喻:就好像到餐廳吃飯點菜,人沒到齊就上菜了。也不管人數、預算、吃葷吃素、禁忌等等。搞什麼名堂嘛。

    施工計畫多數工程人員多耳熟能詳,說不定也寫多了、抄多了,所以覺得那只是一個無聊的紙上作業(paper  work),交差了事!

    工程人員(尤其是工地的施工負責人)無論資歷多久,一定會發現:許多錯誤老是重複發生!原因何在?因為多數工程師都以為:施工計畫就在我的頭腦裡(指指頭殼),可是他們不知道:人腦是會遺忘、忽略一些事務的。而且更糟的是:手下的工程師根本搞不清楚負責人的想法(或沒有想法);或蒙著頭苦幹、或每事問、或逃避推責,誰的錯?如果有一本清楚的施工準則,問題不事都迎刃而解?

     問題應是出在:"我怎麼會寫施工計畫!"

     說到維修管理計畫那就更幽默了!多數的業主(管委會的主委及委員們)都非專業,所以如果自己管理一棟大樓(一個社區)那就是有個樣子而已。如果找房管公司委託管理,到底這些公司有些從日本學回許多方法/制度/表格,雖仍因環境影響:橘變成枳,但是,至少還有個模樣!

     不過一般採用一年一換(管理公司)的辦法,實在也是問題一籮筐!最明顯的是長期計畫無人聞問(如電梯保養維修計畫),大家經營的就是今年如何如何,明年?下任的去擔心吧!

2007.04.10.第一次修正。  

建築設計----精髓是收頭/大樣/細節(detail)(2)BQ0002

****我以為:"型隨機能而生"的下一句,才是設計的菁華*****

     "型隨機能而生"的結果減少許多繁複的裝飾性線條,簡潔、直線、平面是現代建築的特色。

    可是這並不是當初講這句話的大師原意。他的原文應該是:"型隨機能而生,精髓在於細節(detail)"所以並不是否決一切裝飾性線條,而是在不同材料、不同平面、不同功能等等各種介面必須努力考量設計,做成一個完美的句點。

    舉例來說;一張方桌,簡單的四支腳,一塊方板組成這張桌子。這不是設計;設計者必須仔細考量:

    1、桌面四周的收邊。

    2、桌腳與桌面的接合。

    3.桌腳與地面的接觸點等等...不只是美化,也包括功能!

    這只是簡單的舉桌子為例,真正一棟住宅會有多少細節/大樣/收頭?

    走在路上,欣賞沿街建築,有機會仔細看看每個轉角、每個窗框、每塊石材的邊緣處理、不同建材接合處的處理等等,你就可以了解這位設計者的真實功力。大面積的金碧輝煌是假象!

2007.08.10.第一次修正。

2007年1月19日 星期五

建築設計---型隨機能而生(1)BQ0001

***學設計時,總會知道這句名言:"形隨機能而生",可是,有哪些人在乎呢?*** 

     做設計的人都知道設計的幾個基本元素:造型/機能/材質/色彩...搞來搞去,最容易產生衝突的就是前二者:造型與機能。材質與色彩比較個人化、通俗化,對產品設計過程影響較小。

     這裡只談建築設計是因為建築設計與人的生活、習慣息息相關,不像其他有些產品可以在造型與機能中左右逢源。

     建築物不僅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同時也要考慮日後的維修保養。

     我們常說:一個建築物設計過程可能長達幾個月或幾年,而施工過程可能長達數年或數十年;可是,使用與維修管理可能長達數十年甚至數百年。因此,設計不僅要考慮外觀造型,更重要的是考慮施工、使用、維修、保養是否方便容易。

     在上海,可以看見一些外型很炫的建築物,記得有一棟大樓的屋頂突出物像是一朵花,很炫吧。我只是想問:如何清潔保養?如何維修?答案一律是:"再說吧!"

    當然我同意有些人以型為重,其他都是小事!如果當事人錢多,人多當然不是問題。只是想到維修保養的人多、費用高、困難度高等等問題需要持續至少七八十年,就會覺得設計的人(也可能是業主)似乎不太負責。

    而且當前使用的人,也不是挺方便的,那他的意義是什麼?僅僅為了讓不相干的路人絕得一個"炫"?值得嗎?

    台灣也有一些大師喜歡在"型"上玩遊戲,有機會可以參觀一下他們的作品,看因此浪費了多少空間?有有多少空間因"型"而變得不合理或使用困難。

    還是一句話:如果業主喜歡,我們也只有一笑置之!

2007.08.10.第一次修正。

    

2007年1月18日 星期四

饒了台灣的百姓吧!-----祈求你們這些政客!

****在野黨不像在野,好像以為自己還是執政黨;執政黨不像執政黨,好像仍然在野一般...***** 

   九十六年,民國九十六年就這樣施施然的降臨了!

    國民黨還是一樣、民進黨也沒啥進步。國民黨不為國民,民進黨一點進步也沒有,這就是民國九十六年的開始。如果說有點有救的是啥?

     抱歉!我已經搔白了我的頭髮,還是搞不清楚!

     國民黨自從喪失政權以後,利用仍佔多數的民意代表,厲行"焦土政策"-----只要是民進黨提出的政策,一律封殺。且棌"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焦土政策,將所有的房屋/水源/農作物等等一律焚燒/破壞;留下一片焦土。可憐的是賴以維生的台灣老百姓,痛苦指數一年高過一年,而國民黨似乎無動於衷,"與汝偕亡"把台灣的老百姓先拖下水!!

     民進黨不思自己是國會少數,政治手腕拙劣,反正我已在位,要幹就一起幹吧!

     也許國民黨一下失勢,許多以前賴著國民黨吃香喝辣/翻雲覆雨/意氣風發、不可一世的眾多政客一下子多從天上掉入販夫走卒之列,難免抑鬱不得志,以為"天下人皆負我"!

     相對的,民進黨一下子/意外的上了大位,也是搞不清楚狀況。橫行者有之!!貪污者有之!!吃相難看已至不忍卒賭的情況!!

     如果國民黨以為"焦土"可以逼垮民進黨,那真正的結果是逼老百姓選邊站。在兩個濫黨中間選邊!

     民進黨以為他可以萬萬年,那更是白痴。

    我相信許多中產階級不願回到當年國民黨一黨獨大的專橫時代,可是看到民進一樣"國民黨化",也不知該如何是好。"含著淚水投給民進黨"是阿扁必須了解的事實真相!!

    沒有人會支持貪腐的民進黨!!沒有人支持獨夫!!我們支持的是剛剛萌芽/剛剛有點民主/兩黨輪替的幼苗!!

2007.08.10.第一次修正。

2007年1月17日 星期三

空間設計---空間及分割手法(六)BQ0106

****分割空間,是室內裝潢主要技巧之ㄧ,也是比較專業的技巧...***

    空間約略可分為:

    1、密閉空間。

    2、半開放空間。

    3、開放空間。

     分割空間的方法,包括:

      1、以不同建材區分。

       2、以不同顏色區分。

       3、以空間高低區分。

       4、以寬窄區分。

       5、以線條區分。

        6、以意象區分。

       1-1、以建材區分:密閉空間很簡單,無論是用木板/磚塊/鋼筋水泥等不能透視的建材將空間圍起來,就可以達到密閉空間的目的。

       1-2、半開放空間,部分建材採用可透視建材(如玻璃/玻璃磚等)區隔。當然,半開放還可分為較隱密或較開放的差異:採用透明或不透明玻璃是一個最簡單的手法。可開或不可開啟的門窗是另一簡單手法。

       1-3、同一空間以不同建材裝飾,也可達到區分開放空間的目的(如賣場常用此手法區分專櫃)。

    2、以顏色只能區分開放空間。一個區域以不同顏色裝飾,可以達到屬於不同空間的感覺。

    3、以空間地板及天花板的高低/寬窄/線條/意象都只能分割半開放及開放空間。前三者不必做太多的解釋,以意象區分空間是高手的玩法。

    意象分割空間,最簡單/具體的代表就是屏風。進一步可以發展為雕像/垂簾/紗布....其實這些都還太具象,再進一步就是箭頭/腳印等具有方向性的符號標誌,更進一步就是隱藏有方向感的事務例如:眼睛/傾斜的線條等等。真的那只有靠設計師的天份了。

2007.08.10.第一次修正。

 

空間設計----幾個困難點(五)BQ0105

****玩空間變化,一定要是高手,否則真的會畫虎不成反類犬!!***** 

     空間設計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遊戲。

    當然也有一些困難的地方,我只說困難,是因為許多高手就喜歡針對這些困難來玩:

    1、地坪高程的變化。

          有人喜歡將地板昇高或降低,造成不同層次的空間感覺。最常見的就是在客廳的沙發區(將沙發區降低);玄關與客廳地坪分界時將客廳抬高一階。空間層次的立體變化是非常高超的手法,但是如果沒有適當的空間/高度,還是不要玩比較好!

        最常見的就是因為高程變化,容易摔跤!這點一定要慎重考慮!尤其是只有一階高差,絕對是設計的大忌!

    2、空間的整體性。

         相同或類似的空間盡可能集中,不要零星分割成破碎的區塊,這是大原則,比較容易了解,但是在小區域要保持整體,就是本事了。經常犯的錯誤是硬塞一些空間,這在大案子中可以發現,注意看真是慘不忍賭!

    3、空間的連續性。

           空間是否流暢就像一首歌/一幅畫/一篇文章。如果不是為了特殊效果,還是平順比較容易被人接受。"柳暗花明又一村"是高手的玩法。玩得不好就像踩到狗屎一般。

2007.08.10.第一次修正。

2007年1月16日 星期二

設計空間----圓形的住宅空間(四)BQ0104

****以圓形組成的生活空間,不好應用。雖然我們都喜歡"圓形"****

   前篇說過:住宅的空間設計是以人為中心,以人體尺吋為設計的基本尺寸。

   有一張很有名的人體工學圖,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圖中是一個圓,圓的中間站一個人,似乎是一(二?)手平舉,一手向上?記不清楚了。反正他要說明的就是人體的尺寸。另外,他也說明了:人體活動的範圍是圓形的,這也說明許多人喜歡圓甚於冷冰冰的方形。

    圓形給人的感覺真的相當不錯(有人說:女人所以可愛/美麗/惑人,就是因為女人以圓形構成他們的身體。如圓圓的屁股/胸部/美腿/嘴/眼/肚臍.......)。

    可是,如果以圓形來構築空間,不是不可以,但是必須是靜態的(或小範圍)的活動空間,例如:床、餐桌、圓椅;如果是持續性的活動空間,圓形就不是很恰當了。

   理論上來說:當一個圓形在平面上不停滾動時,他的軌跡範圍不會是一個圓形。而且圓形搭配圓形(大圓小圓)會浪費許多空間。

     曾經設計過一張圓形的雙人床。假設:使用者身高175公分,你是否能告訴我:那張床的直徑應該是多少?雙人床。

     中國人的庭園設計中有圓形的門,真的是天才!真是圓形應用在建築空間中的極致!!

2007.08.10第一次修正。

    

物質文明與道德進步(丁41)

****古代的人比現代的人善良?古代社會比較合諧?我有不同的意見。****   

   常常有人說:"人心不古!"白話一點就是說:"現代人比古時候的人更壞/社會更黑暗!"

   我們看報紙/新聞,天天都有許多壞消息:殺人/放火/搶劫/綁票/盜竊/淫擄。真是目不暇接,眼花撩亂!

   這個社會真的越變越壞嗎?我以為:並不是社會變壞了,只是資訊發達造成的假象罷了。

   以前的社會資訊封閉,日出而作、日沒而息,生活圈就只是一個鄉村/一個市鎮,所知的各種壞事僅限於生活範圍內所發生的。不像今天,全世界的壞事都報導在眼前(搞不好,還有血淋淋的生動畫面),所以覺得:怎麼天天有人被殺/被搶/被.....,實在太可怕了!

     人類經過幾千年的演進,身體/體型改變了,物質文明進步了;科學進步一日千里,但是,人類的道德水準進步了嗎?我看是:原地踏步!沒有進步,倒也沒退步!

     科學文明的進步源之於經驗累積!前人發明/發現的物品,後人不斷研究改進,自然成效斐然!進步卓越!

     但是道德/文化呢?每個人都從出生一歲開始,接受教育/成長....依理來說,許多前人的經驗是我們的寶貝:不犯相同的錯誤,不踏前人的覆轍!可是,人類真的很幽默,不踢鐵板絕不相信腳會痛!!不摸摸火,絕不相信火會燒傷手。所以,歷史一再重演,錯誤一再出現。

     古人與今人完全一樣;我相信再過一百年,人類還是一樣!

     當然,除非人可以造人---不管是把人體中壞的基因拿掉或是把頭腦中做壞事的那一部分割除。不過,我相信:那就是另外一個禍端的開始!!

207.08.10.第一次修正。

2007年1月15日 星期一

空間設計----臥室的生活空間(三)BQ0103

****人體工學與常用的傢俱尺寸,必須熟記的尺寸。*****

    前兩篇談的是家具尺寸。其實,所有的家具都是根據人體尺寸產生的。

    比方說床的長度一般尺寸約185公分(不含床頭櫃),高度約45公分,單人床寬約90-120公分;雙人床寬約150公分。一般的桌子(書桌/餐桌等)高約78-82公分;椅子高約45公分。

    上列尺寸是根據人體的尺寸設計出來的。因此一些人體尺寸必須知道,才可以活用於空間設計:

    人體雙手張開的長度(指端到指端)約與身高相同。

    人體比例,成年人的頭長度約佔身高1/6----1/8。1/8是標準的模特兒身材。嬰兒頭約佔1/3,逐漸成長比例逐漸縮小。

     腿長約佔身高4/10----5/10。5/10是標準美人的身材比例。

    手掌盡量張開,大拇指指尖到小指指尖距離約20公分左右。設技師必須確實知道這個尺寸,一旦忘記帶尺,可以簡單以手掌丈量大約尺寸。

    膝蓋到腳底約45公分左右。

   肩寬約45公分。

   以上是必須知道的人體尺寸。所以:引申衣櫥淨深為60公分;一個人走路的最小空間寬度60公分;一般通道以120公分為宜,100公分的通道會有壓迫感,所以床尾的通路淨寬不得小於60公分。衣櫥考慮開門及人站立空間至少要有60公分淨寬(衣櫥們約40公分)。

    書桌坐椅空間約為100*100公分。

    好了,大概如此,把上列人的活動空間加入臥室家具空間,臥室的大小及配置,應該已具雛型!

***2007.08.10.第一次修正。***

2007年1月14日 星期日

空間設計---如何設計一個舒適/適用的居室空間(二)BQ0102

***做計畫,一定要先搞清楚:自己手上有多少籌碼,然後才在能力範圍內開始計畫....****

  上回談到使用者的需求條件(假設條件)。

   這篇談"限制條件"。

   任何計畫都受限制(資源限制),包括:

    1、金錢。

     2、時間。

     3、人力。

     4、物力。

     5、已成事實的條件。

     居室所受的限制另外可區分為兩大部分:

    1、居室大小已決定(例如已購買的成屋/預售屋),不可能再更改居室的面積。因受面積/錢/時/物的限制,可能只好刪減/增加假設條件。因為可能根本放不下!也可能仍嫌太空!

    2、居室大小未決定(比方說:自己出錢蓋自己的房子,設計圖在設計中),此時受限就是錢/時/物。

    金錢不用解釋。

    物則包括:1、價錢。2、現貨/進口/缺貨。3、維修保養是否方便。

    時包括:1、工期長短。2、進口時間。3、開幕(喬遷)時間限制。

    人:1、施工技術。2、人力是否充足。

    將假設與限制兩種條件加在一起,不矛盾/衝突,就可以決定所有的需求條件了。

2007.08.10.第一次修正。

空間設計---如何決定一個適當/適用的居室空間(一)BQ0101

****室內設計的基礎,人體工學。人體工學的實品表現--家具。****

    一般來說:居室空間的大小/形狀/高低等等是以需求的家具種類/數量/大小尺寸/位置等等做決定。

   舉例來說:假設我們要決定一個臥室的大小/開窗/開門/冷氣位置/插頭數量/位置/其他....等等,我們可以做下列分析:

   1、雙人床一張(182*150公分)。

   2、書桌一張(70*100公分)。

   3、書桌椅一張(50*50公分)。

   4.衣櫥一(約10尺*2尺/長度*深度)。

   5、書櫃一樘(約5尺*1.5尺)。

   6、床頭櫃二個(52*52公分*2)。

   7、化妝台一(約4尺*1.7尺)。

   8、電視架一8(85公分*70公分)。

    9、電話一。

    10、電視一(一般映像管)。

    11、電腦一(桌上型)。

    12、床頭燈二。

    13、壁燈一。

    14、窗一(150*140公分)。

     15、門一(210*85公分)。

     16、電話插頭一。

     17、普通插頭六。

     18、電腦端子一。

     19、電視端子一。

      20、專用插座一(電暖噐使用)。

       21、專用插座一(冷)。

      22、書桌燈一.

    其次,決定所有家具的相對位置/關係!這點比較難。不過沒關係,下列是我們的假設:

   1、床不對門/窗。

   2、床頭櫃放至於床靠牆一端兩旁,床頭靠牆。

   3、書桌可以靠窗。

   4.......

   (續二)

2007.08.09第一次修正。

2007.08.10第二次修正。

2007年1月12日 星期五

三流國家的三流球員---東風與達欣球員幹架囉!

*****什麼是職業球隊?什麼是業餘?******

     東風與達欣今晚比賽到最後餘約1分42秒左右,球員因為爭球碰撞而引發東風一名球員不爽,一路追著達欣球員揮拳!雙方球員一轟而上,勸架者有之、明著動手的有之、暗地偷襲的有之、總之,到最後裁判判決除了未離開球員區的球員及教練以外,通通驅逐出場。結果最後1分42秒演出一場4名球員對4名球員的結尾爛戲!

    正式 判決如何?請看明日技術委員會的裁決。

     我們國家落後於世界一流二流國家的真的不僅僅是民主素養/科技水準/氣質風度等等。不信?由今晚職業球員幹群架就可見一斑。

     到底我們的職業球員,了解不了解:什麼是業餘?什麼是職業?

     其實簡單一句話:職業是表演;.業餘是爭勝負/爭出名/爭成為職業!

      表演不是不管勝負,而是盡全力表演、爭取勝利。"盡全力"就是"把自己的本事充分發揮出來,讓買票的消費者覺得值回票價!"因為要爭勝利,所以過程盡情表演!輸了,下次大家再努力!贏了,也不忘讚揚"可敬的對手"。反正大家都是靠這個吃飯,水涨船高,何樂不為?

      台灣的職籃,曾經因為一些與消費者無關的理由罷賽!真是荒唐到家,消費者買票來看你賭氣罷賽?把消費者(職業球隊的衣食父母耶!)當白痴啊!?

2007.08.09.第一次修正。

小丑現形記---官大學問大.(丁40)

****官大學問大,錢多理論多。*****

     公司裡面總會遇到這樣的長官:明明不懂,卻喜歡裝懂發表意見,而且是長篇大論,經常是又臭又長,令人難以忍受!到最後還要虛偽一番,希望別人提出不同的意見,其實他早已做了結論。除了初生之犢以外,誰會逆向去摸毛?反正,一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因為他講了半天,根本沒有重點,所以怎麼執行,是部屬的事;二是陽奉陰違,反正他也搞不清楚狀況,只要事情辦妥,其他也就不重要了。

       這就是"官大學問大!"

      我曾經遇過這樣一位高階主管,每次開會檢討業務時,只要是成功的案子,他一定向總經理詳細的報告說明來龍去脈,然後望著我們加強語氣:"這些就是我當初要求他們這樣做的!對不對?" 看著他那似笑非笑的眼神,我們只有猛點頭的份。倒霉的是:遇到失敗或有缺失的案子,他會在總經理面前怒斥(甚至拍桌子)我們,然後哈腰/一臉苦笑的看著總經理說:"這些問題,我在事前都已再三提醒他們,他們就是不注意,還犯錯!"

      其實,天知道事前他是怎麼說的。

     也有主管喜歡改公文/簽呈,似乎如果不改一下,這些部屬就會忘了他是頂頭上司似的。只是....只是,有時真的是越改越不通,到最後害得承辦人員還被主祕叫去訓了一頓,改回原樣!

     哎呀!官大學問大。有啥辦法?

2007.08.09.第一次修正。

2007年1月11日 星期四

住宅裝潢的基本選擇(三)材料BQ0109

    裝潢材料有幾種分法。

    以來源區分,可分為兩大類:

     1、天然材料。

      2、人造材料。

    以質料區分,主要材料可分為:

      1、木材。

      2、石材。

      3、塑膠類。

       4、金屬類。

        5、玻璃類.....

    天然材料的優點:比較人性化。不管是木頭/石材,給人的感覺都比較親近/溫馨;缺點是多有瑕疵,許多人要求天然材料不得有瑕疵,可是又出不起大錢,這是很讓人啼笑皆非的要求;因為是天然材料所以一定有瑕疵,有瑕疵才證明它是天然材料。反過來說,這些瑕疵有時候反而成為另一種美,就像現代有些裝潢喜歡採用多節的杉木,要的就是他的紋理。

    人造材料給人的感覺恰恰相反:比較冷漠但是材質均勻。

    以材質來說(專家用語是質感,就是對材質的感覺):

    木頭最溫暖,石材較為冰冷。

    塑膠感覺最怪異,透明玻璃可以製造"不存在"的感覺;鏡面玻璃可以反射影像擴大空間,但是過度使用會有虛幻暈眩的感覺。金屬當中不銹鋼最冷,紅銅或黃金色的金屬次之。

   其他還有一些中間產品。例如紡織類,合成木材等。

   所有的材料有個共通的特性:光滑面者較冷,粗糙面者較暖活。

2007.08.09第一次修正。

 

住宅裝潢的基本選擇(二)色彩BQ0108

    再一次強調:我們談的是住宅,不是汽車旅館或類似的臨時居所。

    每個人有每個人喜好的顏色,沒有對錯的問題。唯一的問題是:因為是住宅,所以使用者必須長久面對。我不反對用強烈的顏色,可是,先決條件是使用者必須有隨時更換顏色的打算,否則還是選擇耐看的顏色為宜。

         花花綠綠的顏色很新鮮,如果有人喜歡動手玩油漆(或塑膠漆/水泥漆),選擇一面主牆用較強烈的色彩是可行的。只是,有一天感覺看得不耐煩了,自己可以很高興的動手改個顏色,實在不錯!家具就免了吧。除非使用者可以動手改顏色或不在乎三五年請工人來油漆一下!

        另外,小的配飾可以選擇較為鮮豔的顏色。例如窗簾/床單/飾品。就好像素色服飾配一條花領帶或是鮮豔亮麗的飾品一般,保證絕對出色!如果通通一個色調,比較枯燥無味。當然,唯一的優點是不容易失敗!鮮豔的顏色玩得不好,可能成為敗筆;玩得好,那就是畫龍點睛了。

        色彩學是一個比較個人化的學問。有的人非常敏感,有些人就比較遲鈍,這是沒辦法的事。不過採用中間色是絕對錯不了的選擇。要玩三原色(黃/紅/藍)就必須要有天份,那是勉強不來的。

        附註說明:

        1.所謂中間色是指用三原色當中兩種以上的原色調出來的顏色。當然因為調配的原色的比例不同又有千變萬化。那就只能憑感覺了。

         2.接近紅/黃的色系為暖色系,接近藍綠的色系為寒色系,指顏色給人家溫暖或涼快的感覺。

2007.08.09第一次修正。

住宅裝潢的基本選擇(一)BQ0107

   談到住宅的室內裝潢,我想又要遇到許多專家了。

   不錯!你我都住了幾十年的房子,怎麼可能不是專家?對色彩/造型/風格/建材/質感等等每個人都有一套想法,所以每個人都是住宅室內裝潢的專家!你相信嗎?我相信!

    所以這裡只是提出一些淺見,如果你要裝潢,可以參考參考:

   1、預算:這是最基本的抉擇。

       一戶一般約三四十坪的住宅,合理預算從幾十萬到幾千萬都是可以接受的,甚至可以做到同樣數量的工作項目(同樣數量的衣櫥/櫥櫃/天花等等)。關鍵是在材料及品質。

       預算要合理:裝潢工程即使再便宜,也不可能幾萬塊做一戶裝潢。就像一座衣櫥,最便宜的可以到家具店買到。如果要符合現場尺寸,組合家具也相當不錯!如果進一步要與牆面/天花/地板等完全配合,絕對比前二者貴。這是基本觀念!但是再便宜,也要上萬元吧!除非是簡易的塑膠衣櫥。

   2、風格:現代?古典?歐風?日式?中國式?

        這個問題似乎很容易回答。現代風,很間單就是一般做法。日式?歐式?這也容易。

        古典?這就比較麻煩了(意思就是比較貴了)。中式?西洋式?日式?

        古典與現代的簡單區別就是:古典線條繁複,現代線條簡單,古典繁複所以手工精緻,現代明快所以手工較為簡易。古典精緻所以保養/清潔/維護比較不易。

     3、工作內容: 自辦項目與裝潢項目?

         比方說:沙發/窗簾/床鋪/書桌等等自己採購。櫥櫃/天花/地板/廚具....由裝潢公司設計施工。把兩者的預算都列出來,然後決定哪些自辦,哪些委辦。

        個人建議:無論自辦的是哪些項目,可以跟設計公司討論一下:型式/顏色/材料。負責的設計公司應該會給你一個比較好的建議。避免自辦與委辦風格南轅北轍,突兀、不協調。

 2007.08.09第一次修正。

三批董仲舒----大專聯考/擠窄門的始作俑者(卯03)

   董仲舒建議"獨尊儒家,罷黜百家"而漢武帝欣然接受以後,天下士子不得不抱著四書五經強記背頌,為的是"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科舉考試!

    沒有人志願種田(農家),沒有人兼愛天下,為救受戰爭之苦的百姓研發防禦武器(墨家).......一切以讀書爭取功名為終生職志.(清)儒林外史有很精采的消遣/諷刺描寫(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可是從漢朝(西元前140年左右)到十八世紀,幾近2000年的薰陶,消遣歸消遣,中國人骨子裡已有"唯有讀書高"的DNA,洗腦都洗不掉.你我都一樣!!!

     哪一天才會有人立志當卡車司機?而且不挨父母的棍子.

    哪一天才有人在"我的志願"作文中志願當消防隊員?而且受到師長的由衷鼓勵!

    這些"行行出狀元"的觀念在社會/你我之間沒有生根以前,聯考怎麼改,都只是換湯不換葯.永遠都只是為聯考而聯考!

再批董仲舒---造成"東亞病夫"的禍首(卯02)

   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家"以後,道家/農家/小說家/陰陽家/縱橫家/墨家/雜家/兵家/醫家/楊朱/......通通被打入十八層地獄,永世不得翻身.(法家除外).

   法家除外是因為據說:朝廷厲行法家,荼毒百姓用儒家!

    結果呢?"百無一用是書生!"養了一群"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文弱書生!數理/科學等"雕蟲小技,君子不為也"階級排名:士/農/工/商,把自己捧得天一樣高,結果呢?

     無論是:北方的胡,西方的番,南方的蠻,東方的寇等等都打得中國百姓哇哇叫!倒霉的是老百姓,皇宮內一樣夜夜笙歌,依樣三跪九叩,依樣萬歲萬萬歲!

     悲慘的是後來西方的船堅砲利,還不是我們一些祖先不讀書搞什麼火藥/指南針等等惹的禍!更悲慘的是只要詩書琴棋/毛筆寫得好/歌功頌德的馬屁文章寫得好,自然成為百姓的父母官.自然成為"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的腐敗政府.

    如果讀一些野史,字裡行間皆是百姓的斑斑血淚!

    這些封建思想如果不破除,一百個教育改革也注定要失敗!!

2007年1月10日 星期三

千古一罪人---董仲舒(漢)(卯01)

   讀歷史課本,漢朝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家",又制定"宮廷禮儀"顯然他也是三跪九叩,皇帝萬歲,馬屁文化具體合理化/制度化的開山鼻祖!

   "罷黜百家,獨尊儒家"是中國思想史的一大挫敗,延燒至今,遺毒之深,不可衡量.

   我堅決反對"獨尊一家",無論是政黨也好,公司行號也好,學術也好,只要一旦"獨尊一家",就是這個國家/社會/團體沒落的開始!

   須知"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是一個多麼了不起的時代.各家各派的思想都可以成為人類生存的中心價值觀.董仲舒一刀砍下去,全中國只剩下一個聲音--"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而且必然的一代不如一代,越走越下坡,到最後,就形成清朝皇室玩弄讀書人的"八股文學"以及台灣普行的"聯考擠窄門"制度!

   相信真是董先生也意料不到!!

    馬屁文化就不必說了.讀秦漢以前君臣之間的對話,哪有萬歲兩字?哪有三跪九叩之禮?

   禍害至今,有些人也想要別人高呼萬歲!有些人心裡想呼喊萬歲,可是馬屁太明顯了,所以"關愛的眼神..."所以.....,也沒啥好大驚小怪的!

    這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優良/光榮的歷史文化!

王又曾這個人(卯38)

  去年,因緣際會與王又曾先生同桌吃了一頓飯.這是我有生以來的第一次,相信也是這輩子唯一的一次.

   那天跟在他旁邊的(我看到的)有一位保鑣,一個兒子,一個護士.所以顯然去年下半年他的身體狀況一定頗堪憂慮!

    他的個兒不高,瘦瘦小小的,應該屬於拿破崙那一類型的人:短小/精明/能幹!

    如果我們不以人廢言,他倒有一段話是我覺得相當值得玩味的.他說:

    "我只看過糊裡糊塗失敗的人,從來沒有看過誰是糊裡糊塗成功的!"

    其實力霸出問題,早就流傳久遠,我們偉大的政經主管單位居然可以耳不聦目不明至此程度!云云百姓又要一起分攤這個以百億做單位的破洞.

     藍綠兩方民意代表這次會責怪誰?

     說不定王某人搖搖腦袋,晃晃二郎腿,嗤之以鼻道:"玩這些政客?小事一樁!"

   

2007年1月9日 星期二

人類活動的三大動力---頭腦/感情/性慾(丁36)

    數理哲學家羅素認為人類所有的行為都源之於:頭腦/心靈/性衝動.

    我所以用頭腦是因為我對智慧的尊敬.頭腦包括聰明/愚痴/智慧.人的頭腦有才智平庸愚劣之分,是眾所週知的事實.但是智慧幾乎與上列等級劃分無關.有:大聰明者而無智慧,有平庸者而為智慧者.相互關係斷難決斷!

     感情:簡單說就是喜/怒/哀/樂.

    性慾就不必解釋了.

    人體構造也真奇妙!頭腦放在最高的位置,心靈其次,性慾的出發點放在最下面.所以似乎可以這樣說:用頭腦辦事比感情用事好,感情用事似乎又勝於性衝動所產生的行為.這應是從正面來說.

    如果是造成禍害的影響範圍,似乎恰恰相反!

我們生存在不同的時空座標(丁35)

    我們似乎生存在梨形的地球表面,算是三度空間吧!

    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都知道北極/南極/美國/歐洲.他們在哪裡?不管是否去過/住過,現在都只在我們的想像中.如果以立體圖/地球儀來標示,我知道哪裡是北極/南極/冰島......就如同我們指著北極星說:看!那就是明亮的北極星!這又證明了什麼?拿張立體的宇宙圖來解說?

     如果說到人跟人的關係那就更玄妙了.非洲飢餓的小朋友在哪裡?維也納合唱團在哪裡?不談過去者/未來人,現在,每一位活著的人在哪裡?我們確信他跟我們活在同一個空間?

     他在想什麼?他在做什麼?為什麼所思所念有如此大的差異?!為什麼明明人就在身旁,卻感覺距離如此遙遠?感覺如同不是同一個時代的人?

    原來我們生活在不同的座標上!!由學識/經驗/理想/才智/觀念/健康/心靈/感情/性慾等等因素錯綜複雜組成的座標!!!

    所以有人雖在身旁,我們視如路人!有人遠在天邊,如在我左右!

2007年1月7日 星期日

青海的晚餐--你絕對想像不到的出菜方式(辰41)

     那年,我們到青海朝聖.有一位學醫的姑娘是我們仁波切的小學同學到西寧來接機.

     他也隨我們搭乘中型遊覽車往目的地走,第二天的傍晚車行到了一個小鎮,我們住進招待所(其實就是政府設立的旅館),等一切打點妥當以後,被告知要到那位姑娘家用晚餐.

     車子七轉八拐的來到市中心的一家銀行前,我們一行人穿過銀行大樓的廳堂,原來他家住的是公家宿舍,一排排一樓瓦頂建築藏在銀行大樓後面,有點台灣眷村的味道.

     客廳內排成L型的沙發,矮几上已堆滿食物.有水果(如同台灣棗子一般大小的小蘋果.香蕉等),麻花捲,油炸薄餅,瓶裝汽水/飲料,糖果餅乾等等,都是生冷的食物.因為是長條型的桌面,所以一區一區重複排放相同的食物.另外一人一個瓷杯,乘裝滿滿的奶茶.主人一直勸我們食用,還不時執著台灣四/五十年代家庭使用的熱水瓶(內有玻璃膽的那一種)幫我們添加奶茶.我想食物大概就這樣了吧!所以拿個餅吃吃.其實,味道也不壞,只是冷冷的比較不能適應而已.

     過了一陣子,主人端來四五盤熱騰騰的小包子(大小約在一般包子與小籠包之間),直冒白茫茫的蒸氣.每人分個碗,加上一碟生辣椒/醬油,哎呀!早說嘛,趕緊拿兩個來嚐嚐.是牛肉餡,雖然餡不是很多,不過比冷冷的油炸餅好太多了,這樣兩個下肚,覺得有點飽了.然後主人進來問:"有沒有人要吃麵?麵煮好了"喝碗熱湯麵也不錯,所以我也要了一碗.老實說,那碗麵真的不賴,湯鮮濃/麵可口,吃得全身都熱乎起來!摸摸肚子,這下真的可以了.

      主人拿一瓶酒進來,"白酒!誰要喝白酒?"跟隨著,一人分一把小刀.立刻有人端進來一大盤一大盤水煮牛肉,有的帶骨,有的是整塊牛肉,每塊大約一個拳頭大.我看那兩位司機,拿塊牛肉在手上,割一片吃一片,一下子只剩下乾乾淨淨的骨頭,往桌上一放,再拿一塊,邊吃邊聊天,愉快得很!

2007年1月4日 星期四

如何選賢舉能----兼答T先生

   有一個非常弔詭/出名的邏輯:"所有的定理都有例外!"那麼,弔詭的是:這個定理如果成立,那麼這個定理的例外是什麼:"有些定理沒有例外".好了!兩者互相矛盾!

    平心靜氣來談:"我們對每一位被選舉人了解多少?我們對政治人物了解多少?"你知道真正的陳水扁先生嗎?你知道真正的馬英九先生嗎?

     你知道這些年陳水扁先生在總統任內幹了哪些事嗎?好的有多少?壞的有多少?

     你知道馬英九先生在市長任內幹了哪些事嗎?好的?壞的?

     保證一百個人當中,九十個嘴巴開開/支支吾吾,九個說謊,另外最後的一個不敢說!那麼這些選民憑什麼選誰?憑什麼決定支持誰?這就是民主!!!因為他們選得比誰都愉快!

     我們需要媒體報導真相.弔詭的是:"所謂的真相後面一定還有真相!"所以,你永遠不可能知道真相!所以無論記者/報社/電台/電視/雜誌報導什麼,都不是真相,都不足以當我們選賢與能的依據.

     那我們怎麼選舉呢?

    就如同我們現在的方法:報紙說..../我感覺..../我喜歡....../聽說......

    還有兩個方法:1/棄權或投廢票.2/擲骰子決定!

令人傷感的往日情懷---又有咖啡shop進入回憶(丑54)

    昨天偶過民生東路(中山北路附近),潛意識的朝那家咖啡shop的招牌望過去,卻發現招牌不見了,左顧右盼一下,確認自己觀看的位置方向無誤,再看一樓店舖,只見幾張三夾板歪歪斜斜的將店門口約略封住,站在馬路對面,我知道:又有一家不錯的咖啡shop走入歷史!

     似乎前一篇才提到要去品嚐他的曼爪,今日已成永遠無法實現的憾事!

    時代的車輪一直向前飛行,帶來許多新鮮事,也輾碎許多喚不回的人事物!真是令人感傷!

    記得許多香醇美味的咖啡shop,多數都已步入歷史:華華飯店對面一家,以前中華路第一百貨(今日?)隔壁的那一家,中山北路大同公司附近的幾家.......,碩果存餘下來的,似乎有些也已換人經營或換第二代經營.也許是心理作用,總覺味道差了那一點點!

     如今不能再約朋友在民生東路咖啡shop見面了,相信許多曾經去過那裡的朋友也會惘然吧!

2007年1月3日 星期三

青海的草原與游牧人家(辰40)



    一般來說,青海的海拔高度多在3600公尺到4000公尺之間,空氣稀薄,含氧不足,所以一般人只要動作稍微激烈(例如爬坡/上樓梯/抬重物等等)卽氣喘如牛.情況嚴重的(例如嘔吐/全身痠痛/暈眩等等)必須立即下山,否則有喪命之虞.一般遊客須自備氧氣瓶,遇有狀況先以氧氣解決不適狀況,然後盡速下山.

     高山症與個人的身體健康強壯程度毫無關係.曾經有幾位大陸籃球國手興高采烈的陪我們到果洛,每一個都變成軟趴趴的一條蟲.緊急回到成都,立即談笑風生,飲酒划拳,個個都是一條龍!

    青海地區在一定海拔高度以上,全部都是草原,沒有一棵樹木.小溪河流蜿蜒其間,又有許多類似土撥鼠挖洞築巢,遍地凹凸不平/坑坑洞洞,不是想像中如地毯一般可愛!

    一般老百姓約可分為定居的農民與逐水草而居的牧民.

    農家多以種植青稞/小麥/高麗菜為主,因地勢不平,梯田居多.房屋多以石片堆積砌成外牆,非常整齊/美觀.七八月份高麗菜收成時,常見一輛輛2.5T卡車滿載剛收成的蔬菜奔馳於鄉間公路上.

    牧民則於春夏秋之間,驅趕牛羊離開居所,逐水草/搭帳棚而居.

    這裡要特別說明的是:牧民也有固定的住所,只是春夏秋季多因放牧而離開住所,等到冬季降臨前才返回居住地,度過整個嚴寒/冰天雪地的冬季.他們的居所非常簡陋,室內多為不平整的泥巴地面,土塊砌的外牆,真的是僅可遮風避雨而已.

     每一戶牧民在居所附近都會以土牆圍一區或幾區空地.春夏秋季,牧民驅趕牛羊離開居所後,跟隨著水草四處放牧.遇到其他牧人的居所及其屋旁所圍的空地,絕對不會讓牛羊進入圍牆內吃草,所以圍牆內的青草茂盛/高度幾皆超過一個人高.原來,所有的牧人在冬季回到居所以後,就將牛羊趕入圍牆內,所有的牲畜就靠圍牆內的草料過冬!

 

2007年1月2日 星期二

國民黨的焦土政策與民進黨的永不讓步害死台灣人

   96.01.02.報載:馬英九先生可能會走"政黨和解"道路.

    自從陳水扁先生當上中華民國總統以後,台灣就陷入政黨對幹的戰爭狀態!兩黨撕殺肉搏/煙硝遍野,兩黨人馬皆窮凶惡極/使盡手段/機關算盡/勢不兩立,結果就是今天的台灣社會,真是慘不忍睹!

     "執政黨不像執政黨,在野黨不像在野黨!""執政黨像在野黨,在野黨像執政黨!"這就是今天的台灣政壇!

     先說陳水扁先生,既然當了總統,真正的民選總統,就應該像一個民選總統!幹一個代表全民的民選總統!!不僅僅是台獨人士的總統.既然是個跛腳總統,就要妥協/協商,無論受什麼樣的委屈,就是要為全民利益著想!!!至少多多少少也要為另外的49%的老百姓著想.

     再說國民黨,執政幾十年了,當初如何如何,大家心知肚明,下臺一鞠躬.理應閉門思過,準備重新出發.誰知不做此想,反而怨天尤人,抱著"與汝偕亡/玉石俱焚"的態度,處處與民進黨做殊死戰!無論如何,另外有51%的老百姓也在停/聽/看!

     過去這些年,台灣各方面不僅空轉/原地踏步,更如逆水行舟,各項建樹,瞠乎遠遠落諸各國之後!怨誰?怪誰?兩黨各打五十大板!

     似乎,老百姓真的只能在兩個爛蘋果中選一個爛得比較少的蘋果!

     無論是國民黨的焦土政策,民進黨的永不妥協,到最後,死的是這個國家,這個兩黨都口口聲聲誓言捍衛的鄉土,這些愚蠢無知的老百姓(無分種族藍綠)!

2007年1月1日 星期一

自我膨脹----母青蛙的大頭症(寅02)

   故事:

   一隻母青蛙,聽小青蛙說他們昨天看見一頭龐大無比的母牛在田裡工作,把他們給嚇壞了.

     母青蛙非常不服氣,把這群小青蛙叫到面前,然後吸一口氣,鼓起肚子問:"有這麼大嗎?"小青蛙們搖搖頭:"比這還大!"母蛙再吸一口氣,"有這麼大嗎?"小青蛙還是搖頭.於是母蛙一直吸氣一直問,到最後,母蛙的肚子爆了.小青蛙們還是不停的搖頭......

     各位看官是否也常常遇到這隻母青蛙的親朋好友?不過他們鼓的不是肚子,而是:財富/權勢/關係/學識等等.

     有人說:"這個我很內行,我是專家!"這是學術上鼓肚子的開始.

     有人說:"這個人我很熟,比親兄弟還好!沒問題."這是人際關係鼓肚子的開始!

     有人說"這件是只有我知道,我來解決!"這是權勢上鼓肚子的開始!

    相信這些母青蛙的變種,我們都遇過/看過/接觸過.不過,悲慘的是:這些人多是比你我略為有權/錢/勢的人.

    另外有一種類似的突變,就是"冷官熱做,小官大做."的大頭病患者.明明已經明昇暗降了,還一副不可一世的嘴臉.明明是個芝麻小吏,卻擺出地下總經理的架式!

    我比較好奇的是,當這些人在鼓肚子/搖大頭的時候,怎麼會有這麼多人在旁邊鼓掌叫好?還把臉一直往他們的冷屁股上貼?

    

 

  

公告

謹向大家報告一項消息: 各位網友,家父(部落格作者) 已於2011年3月4日早上11:35因病突發性腦部出血逝世離開。 我父親近年來身體狀況一直不是很好,前年年底2009因身體不適就醫檢驗,經檢驗為自體免疫疾病引發血小板低下,經過住院及藥物治療後病情趨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