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24日 星期六

誰發牌?誰拿牌?誰決定勝負?(甲04)

***(未完)****

    上回談到限制條件的內容。這一篇談的是:誰來做這些事情?

   一個公司就像一部機器,各部門有各部門的功能。

   營建業的四個主要工作就是:開發、設計、施工、維修管理。開發與設計中的模糊地帶就是規劃,設計與施工中的模糊地帶就是施工圖及施工規範,施工與維修管理中的模糊地帶就是交屋、保固等。

    有人喜歡說:部門是機能性組織。機能明確比名稱重要。姑且我們就暫稱:開發單位、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維修管理單位(管理包括:自用、非自用的大樓管理及出租、銷售等)。

   開發初期,查訪限制條件是誰的工作?四大部門都跑不掉!甚至連後勤支援的財務、總務、人事也有工作。每個單位都應該盡全力去找尋問題、挖掘條件(有利、不利的條件通通都要)。問題重疊也無所謂,條件相衝突也沒關係,檢討會議中再一起討論、取捨。因為角度不同,需求不同,同一個問題,不同部門很可能看法完全相反。也因此切搓,問題才得以明確。

   曾經與日本某建設公司討論過這個問題,他們有一個案子(辦公大樓)在開發初期與附近的加油站合作,統計加油車輛的行業及用油量,藉以了解該地區各個行業的盛衰情況。

   所有的條件取得後,各單位應訂定對策,在檢討會議中提出,由公司負責人(或專案負責人)裁決。各單位依裁決結果修正應對策略。各單位所有的正式結論都應列入開發計畫(或可行性評估)中,以為後續作業的依據。

 

2007年2月23日 星期五

限制條件---有多少籌碼?AG0102

*****所有的工程個案,都有限制條件;限制條件搞得越清楚,計畫就越確實;限制條件遺漏或不清楚,執行時,計畫必然一再修正。***

    制定所有的計畫的大前提就是先確認自己有多少籌碼。換句話說:限制條件有哪些?

    限制條件可以分為幾個大類:

     1、政府方面給的。

     2、自己公司給的。

     3、社會環境給的。

     4、學術理論給的。

      5、基地給的。

      6、氣象給的。

      7、其他。

      一、政府給的限制條件,多數從法令/行政命令/單行法等等條文中可以找到。當然,有時碰到主辦官員自行解釋,那就麻煩了。還有一些特殊法令可能根本查不到或根本就沒有想到有這種規定,如果發現得早,損失較小。越晚發現損失就越慘重。例如:軍方的限制條件,包括開窗/高度等等限制;沒碰到,保證你不相信世界上還有這種規定。因此在現場踏勘時,如果發現鄰近建物有一些不合理的造型、高度,最好去查一查,免得做了一大堆工作以後,被主管機關通知:"不行!重來!"那就悽慘了。

        所有的限制條件中,此項最硬,幾乎毫無商量餘地。

   二、自己公司給的限制條件(或是業主給的),大多不離:

       1、成本預算。

      2、進度(完工期限)。

      3、品質標準。

        如果自己公司就是投資者,這個部份還有一些彈性,如果是業主規定的,就比較硬了。

        這個限制條件最怕的就是有決定權的人給的條件互相矛盾。例如:預算給的是一般標準,卻希望一切比照豪宅辦理。或是明明小環境不好,卻要求賣天價!

    三、社會環境給的限制條件。指的是經濟狀況、景氣、都市盛衰等等條件。

         這一項是所有條件裡面最難掌握的一項。任何社會變動都有可能造成影響,至於影響大小就是應對的問題了。能夠洞燭機先,那是天賦的本事(或者說是運氣好)。例如:投資辦公室?住宅?豪宅?透天?商場?大坪數?套房?除了現場踏勘,看看附近個案的成敗以外,市調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其他的就靠決策者的智慧了。

        地區性的限制也要考慮:例如人力、機具、材料、能源等是否能充分提供?或是需要外地支應?

    四、學術理論給的限制條件。這個條件比較抽象,一般普通的案子也比較沒有特殊的限制。但是,比較特殊的案子限制就多了。例如超高樓層的結構系統、造型、建材等等都是條件。

         這個限制條件多數可以砸錢來解決,如果結果比成本重要的話。有些是花再多錢也無解的。

    五、基地給的限制條件。這個條件可分為:

          1、大環境。

          2、小環境。

        大環境包括:整個都市、地區的條件。小環境可能只指基地附近一公里左右的環境(視情況調整大小範圍)。這個條件也很複雜;比方說:都市人口動態、平均購買力、收入、未來發展等大環境條件以及基地附近的人文、交通等等條件,視需要列舉。一般採用現場踏勘及詢訪等方式取得資訊。

    六、氣候給的限制條件。也分為

          1、區域氣候。

          2、微氣候等兩項。

         氣候在大家熟習的台灣地區可能不是大問題,可是如果是一個陌生環境就必須做充分的調查,避免鬧笑話。比方說:雨量、溫度、下雪等等。還有就是比較特殊的,如地震、颱風、龍捲風、凍原等。

    七、其他限制條件。當然還有許多不定因素需要考慮,那要視情況、位置、國家等作考量。

        限制條件就是活動範圍,個案的活動範圍。不知範圍是件很危險的事。當然如果時間、金錢不受限制,想要怎麼玩都可以,就好像古代皇帝的墓園,時間、大小、金錢都不受限制,那就不必去探討限制條件了!

2007.08.16.第一次修正。

曹操---寧我負人,勿人負我!(卯04)

***曹操的羅生門,哪一個是事實?自由心證。****

  故事一.王沉(魏書)

     "........ 曹操認為董卓最後一定會失敗,所以不肯臣服,可是又怕被殺害,就與數人騎馬連夜逃離京城。

     在逃回故鄉的路上,經過了老朋友呂伯奢的家鄉,一行人又飢又渴就去拜訪伯奢,剛好伯奢不在,伯奢的兒子與一群朋友想搶劫曹操的馬/衣服等財物,曹操拿刀子殺了幾個人。"

  故事二.  郭頒(世語).

      "曹操經過呂伯奢的家時,伯奢剛好不在,而他的五個兒子都在家,趕緊令人準備餐飲,宴請曹操一行人。

      曹操懷疑:自己叛逃了董卓,這幾個人可能有什麼陰謀要謀害自己。所以,當晚曹操就持劍,連殺了八個人以後就走了!"

    故事三.孫盛(雜記).

      曹操聽到廚房傳來的鍋碗瓢盤的碰撞聲,以為伯奢的兒子們要謀害自己,所以連夜將他們殺掉。全部殺完以後,曹操很悲傷的說:"寧我負人,勿人負我!"就離開了。

2007.08.16.第一次改寫。

 

2007年2月22日 星期四

戴立寧先生與他的極短篇"錯"(卯37)

  我與戴立寧先生素昧生平,談不上有任何關係,更談不上對他的文采氣質風度有任何一絲絲的了解。

  知道戴先生的起緣是因為我嗜好藏書/買書/偶而也讀讀書。早年有一陣子文壇流行短小精幹的"極短篇"小說。短短的幾百字,寫出了不起的內涵。有時讀到與我心有戚戚焉的文章,真的再三拜讀,不能自己!

    在聯經出版的第一集的"極短篇"書中,刊載戴先生的一篇極短篇:"錯",是我個人覺得是影響我一輩子為人處世很重要的一篇文章。因此,所以,後來在報章雜誌偶而看到有關他的消息,就會留意一下,關心一下他的宦海浮沉。如此而已。

    下面是由"錯"中節錄(原文照抄):

    "......我們都知道,人就是人,不是神。人都不能免於犯錯。不犯錯的人只有二種人:一種人不做不錯,祇知道在現成的路上走,不知道從嚐試/錯誤中求改進。這種人或許不會犯錯,但永遠也不會進步。另一種人不是不犯錯,而是犯了錯,想辦法隱瞞著,或著硬說那不是錯....。不管是哪一種"不犯錯的人",都不是公司所需要的.....。"

2007.08.16.第一次改寫。

東家食而西家息(卯10)

***便宜被你一人佔盡?天下有此等好事?****

     齊國有一位長得頗為標緻的小姑娘,東家西家兩家的人都想娶她作為媳婦。

    東家是一戶有錢人,西家則只是一戶普通人家;不過東家的男孩長得普普通通的、沒啥看頭也沒啥情調,西家的男孩則英俊挺拔、頗有帥哥模樣。

     當兩家都請媒婆來提親時,小姑娘的父母親覺得左右為難,就告訴她女兒說:"考慮一下,如果你想嫁東家,明兒個你穿的披肩就露左肩,如果想嫁給西家,就露右肩。"

    第二天一早,小姑娘施施然的到客廳跟父母請安。只見她身上披的披肩,兩個肩膀都露出來了。

   二老大為不解,就叫俾女去問那是啥意義?

    小姑娘回答說:"兩邊都嫁。白天在東家生活,晚上到西家睡覺!"

2007.08.16.第一次改寫。

2007年2月21日 星期三

沉者自沉,浮者自浮.(卯09)

****我是去當太守的,不是去當郵差!!****

     殷羨被皇帝任命為豫章太守。

     京城地區許多人就寫信請他赴任時順路帶給親朋好友。

    殷羨到了南昌章江門外十多里的石頭渚時,一時性起,把所有的書信通通拿出來、丟到河裡。口中還唸道:"浮者自浮,沉者自沉。我殷羨不做送信郵差!"

2007.08.16.第一次改寫。

劉伶嗜酒(卯08)

***喝酒鬧笑話,古今皆然。****

   劉伶這個人非常喜歡喝酒,他老婆屢屢勸他,他都不聽。

   有一次,他老婆火大了,就把酒器酒杯通通打破,家裡的酒也通通倒掉,並且勸劉伶戒酒。

  劉伶一看沒法度了,就跟他老婆說:"戒酒真的很難,不如我在神明面前發誓,這樣才有可能戒掉!"他老婆很高興就準備了一些酒肉祭拜天地神明,並請劉伶在神明面前發誓。

    於是劉伶就在祭桌面前跪拜並向蒼天說:"我劉伶就是以飲酒出名的,怎麼可以聽信婦人女子的話呢?"說完就將酒肉拿下來大吃大喝一頓,等到那老婆出來看的時候,劉伶早已爛醉如泥。

    *   *   *

   又有一次,劉伶喝醉酒以後,把衣服都脫光暸躺在臥室中。

   剛好他的好朋友跑來找他,看見她赤身裸體,就譏笑他的酒品。

  劉伶說:"我以天地為我的居室,房屋就是我的褲子,你鑽到我褲子裡幹啥?"

2007.08.16.第一次改寫。

開發概算的訂定AA0001

***哪一個階段由哪一個單位執行,該階段的預算就應該由該單位提出,其他任何單位不得越逾廚代庖***

   在開發階段,概算可大致分為兩個小的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尚未取得標的物以前的概算。第二個階段是已經取得標的物並已經準備展開設計、施工、銷售、租賃等等作業時的預算。

    如果這兩個概算的時間距離很近,可以併為一個概算。如果時間相距有一段距離,當初取得時的外在、內部條件已有明顯不同,則必須另訂預算。

    為了分別這兩個成本概算,我們稱:取得標的物以前的概算為"開發概算";取得標的物以後訂定的概算為"開發預算"。

    標的物指的是計畫開發的土地、建築物等等。因工作內容、業務內容不同而有不同的開發標的物。舉例來說:

     1、將非都市計劃區的山坡地(農地)開發成建地。

     2、計畫區內的建地,開發為新建物。

     3、新建建物,開發裝潢案。

      4、舊建物,外觀、內裝使用變更;或拆除成為建地,開發為新的建物。

      所以開發的標的物,大約可分為這四種標的物:

       1、素地。

       2、建地。

       3、新建物。

       4、舊建物。

       取得標的物以前,必須編列:

       1、取得標的物的成本是多少?

       2、加工(設計、施工)的成本是多少?

       3、加工完成以後的價值(可獲利)是多少?

       比較確定符合需求以後,開發單位運用各種方法取得標的物。

       就工程來說,開發概算包括:

        1、標的物成本。

        2、設計成本。

        3、施工成本。

         4、銷售(包含租賃、經營、維修管理等)等四種成本概算。

        這四種成本概算由各個執行單位提出交開發單位整合後提交決策單位決行。

       所謂執行單位就是指執行該項業務的單位。比方說:施工概算由負責施工的工務部提出;設計概算由負責設計管理的設計單位提出;銷售(經營、租賃)由業務單位提出。如此,以後在執行各階段的工作時,各個執行單位就必須對自己提出的預算負責。許多公司在開發階段訂定設計、施工、銷售等預算時,多朝對開發有利的角度編列,等到執行時,執行單位面對不合理的預算時,當然會有怨言;如果無法執行(超過預算時),錯在誰?

       更糟糕的是許多公司的開發預算在取得標的物以後,開發單位就將開發計劃束之高閣;後續的執行單位根本無從了悉計畫內容,等到執行以後,多數是:設計單位的設計預算超過原訂預算;工務單位跟著被罵師公館離太差、以致超過原訂的施工預算、銷售單位被罵未達銷售金額、銷售率、銷售目標。開發單位坐在旁邊或冷笑、或幸災樂禍。

     我一直覺得,開發單欸的人沒有資格幫設計、施工、銷售等單位的人編預算,然後要別人執行,這豈不是成為太上單位只有權力、不必負責後果?

     這也引申一個概念,階段越前面的單位(順序:1.開發、2.設計、3.施工、4.銷售),越容易犯這種錯誤。在台灣,因為有預售制度,所以最倒霉的就是施工單位,任何前面階段的單位所做的"屎尾",他都必須承接。開發的施工預算編得太低、設計單位的設計有問題、銷售單位隨便達應客戶條件等等,擦屁股的都是施工單位。

2007.08.16.第一次修正。

  

 

 

2007年2月20日 星期二

聞雞起舞的英雄?狗熊?(卯07)

***聞雞起舞的一代名將祖逖也身兼強盜、土匪,你相信嗎?*****

    祖逖生平勤儉、樸實,沒有什麼名牌服飾、配件。

   有一次,王導(丞相)等人到他家去拜訪,卻看見祖逖家裡堆了一堆名貴的皮草、大衣、古玩、字畫。大家都覺得很奇怪,就問這位聞雞起舞的一代名將這是怎麼一回事?

   祖逖說:"昨天晚上,手下又到秦淮河旁幹了一票!反正那些都是沒有身分證的有錢人".

   祖逖經常讓他的部隊出去搶劫豪門巨富。政府當局也睜一隻眼、閉依隻眼,任他胡搞!

2007.08.16.第一次改寫。

七夕情人節以外的故事(卯06)

***一肚子的學問,沒事要拿出來翻翻、曬曬太陽,否則會朽爛的。***

    七月七日牛郎織女相會,因而成為中國的情人節。

    七夕有另一個故事:一般中國人在那一天都會把家裡的衣服棉被拿到庭園空地曬太陽。書香世家也就同時將家裡藏書拿出來曬曬。

   晉朝有位名士名叫郝隆,到了七月七日眼見別人家裏庭院中曬了一缸子的書,也就自己掰開衣服,露出肚子,躺在院子裡曬太陽。

    有人問他在幹啥?

    他說:"曬我ㄧ肚子的書!"

2007.08.16.第一次修改。

柔腸寸斷(卯05)

****柔腸寸斷,這句成語怎麼來的?有一個很悽慘的故事。**** 

    晉朝桓溫攻打四川,船隊經過長江三峽時,有人抓到一隻小猴仔。結果母猴沿岸跟隨船隊,不斷啼號哭叫,翻山越嶺奔跑百餘里始終不肯放棄。

   最後,找到機會,母猴竟然躍上船艦,但卻立即倒斃身亡!

  有人把母猴的身體剖開,只見母猴體內的腸子已全部吋吋斷裂!

2007.08.16.改寫。

2007年2月16日 星期五

理論與實務(甲03)

***理論是依據實務整合分析出來的原理原則,了解現象表面背後的基本精神,就是"一以貫之"。***

     談到理論,許多工程師皆嗤之以鼻。在工程界裡,"理論派"似乎不是一個尊敬的名詞;甚至可以說是"光說不練""虎爛"帶有輕視意味的代名詞。

   真的是這樣嗎?

   一般來說:所有的理論的基礎都是實務,即使是純理論的理論科學。我不知道有哪一個理論是無中生有、虛空中變出來的。

   營建管理的理論是根據許多的案例,經過統計、分析、推演,最後制定出來的一個通則、一個模型、一個定律、或是一個假說。

   一般我們看到的各種工程現象,變幻莫測、氣象萬千、令人眼花撩亂。如果能夠掌握幾個不變的原則,不管他怎麼變,都不離基本原則、都是一樣的。

    一般工程師只喜歡談、討論實務問題:模板、混凝土、1:3水泥粉光、1:2防水粉刷、洗石子.....,有許多工程師甚至認為學校教的那一套,在實際工程開發、施工、設計、銷售、管理上根本用不到。在社會上所學的許多經驗都是書本上沒有的。

    說真的,學校是沒有教模板如何組立,沒有教如何繪製鋼筋裁剪圖,也沒有教如何粉刷地坪、如何貼大理石、如何貼磁磚、如何組立門框......,這些都沒有。那我請教一下有十年以上經驗的工程師:您會繪製鋼筋裁剪圖嗎?您會繪製模板施工圖(展開圖)嗎?地坪、牆面1:3水泥砂漿粉刷有幾種?各有何優缺點?.......您十幾年的經驗是什麼?

   再請問:為什麼每隔幾年,我們就要聽到:xx工地模板倒榻,工人、工程師傷亡如何如何。其他比較專業的地基沉陷、鄰房.....就更不必談了。十幾年的工地實務經驗還不能解決這些問題嗎?答案如果是可以,請問: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回歸書本吧!

2007.08.16.第一次修正。

  

2007年2月13日 星期二

電腦化的現況(資訊)HE0102

***現代流行e化,不談電腦化,似乎已跟不上時代。問題是:e化,有那麼簡單嗎?****

    資訊系統在電腦化方面比較普遍。

   如果把所有的文書作業都包括在資訊系統內似乎不是一個好的分類方式。明確獨立屬於進度、成本、品質、安衛、研發等等的文書作業,仍應各自歸屬獨立。

    資訊系統有一個最重要的部份就是資料庫的建立。資料庫包括各階段所需要的資料及通用的資訊。

    許多資料必須經過轉換、整理、分析以後才可以變成資訊。而且有些資料對某些人是資訊,對另外一個單位可能仍是資料,必須再整合、分析才會變成可用的資訊。所以資料庫的建立,會音部門、使用單位、使用階段不同而異。因此,各部門除共用的資料庫以外必須特別建立自己的資料庫。  這是一個需要長時間經營的大工程。

    所幸,現今網路極其方便,資料的取得難易程度與早年不可同日而語。但是,要將資料轉換成有用的資訊,這就是公司文化、主管的本事了。

    現今,開發階段所需要的地籍圖、地籍謄本、公告地價、公告現值、土地使用分區、土地設定抵押等土地資訊在網路上都很容易取得,所以不需大費周章建立這方面的資料庫。

   包括設計與施工者都需要建立大樣圖、建材單價、產品的資料庫。台灣的建材目錄出版並不完善,可能因為市場太小、所以出版者有心無力,導致參考價值有限。國內建立這方面資訊的公司行號可能非常有限。

    大樣圖在設計單位應有較完整的建立,可是許多設計單位也有要求施工者提供施工圖說經審核後施做者(台灣以此類設計者佔多數)。因此,施工單位有必要逐步建立施工大樣的資料庫。其實如果做得好,這也是各家施工單位獨特的特色。

   銷售、租賃方面,我想許多知名的仲介公司都有市場行情分析,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偶爾也可以讀到她們發表的分析報告。無論如何,銷售單位應就自己公司的特性、區位等建立市場行情,才不會被仲介業者牽著鼻子走。

   資料庫會因為分析、研發等需要而一直擴大,那是好事。我以為,所謂好的、歷史悠久的公司,只要打開資料庫就知真假,沒啥好唬人的。百年老店卻無有資料庫,就如同木乃伊,沒有啥意義。

2007.08.06.第一次修正。

電腦化現況(成本)HE0103

****沒有詳細圖說,就無法知道、確定預算?那,什麼是預算控制?*****

    成本(預算)系統是營建管理的主軸。所有的品質、進度、安衛、資訊等等都依附在成本系統的週邊。就如同人體的脊椎骨,是中心骨架;有了中心脊椎骨,兒後才能從旁發展出胸腔、骨盤、手、腳、頭殼等等.

   以比較複雜的工程費用來說,從開發階段概算一坪xx元(只有一個工作項目)、隨著設計階段的發展而一直細分,開始,分解成為第二階的十幾個項目,然後,圖說越細,預算書的工作項目也隨之增加,一直發展到圖說完成、同時也完成發包的預算書(數百個工作項目)為止;預算書發展的過程實在不是一般工程師所了解的(搞不好還有人不知道預算應如此控制)。

    國內目前的做法多是:預估(概算)歸預估(概算);設計圖說完成後才能算出所有項目、數量、單價,然後告訴你一坪造價是多少。真的很幽默,可是大家都認為這樣是正常的。問題是,真正的造價與開始的概算,有什麼關係?

   所以成本(預算)電腦化似乎祇是打打預算表格而已。

   當然,估算所用的數量計算系統除外,如果連這套系統也仍採手算,那就太太太落伍了。

2007.08.16.第一次修正。

 

2007年2月12日 星期一

電腦化的現況(品質)HE0104

 

    說到品質電腦化,目前國內大概可以做到所有的規範全部上電腦已經不錯了。

    無論是國家標準、美規、日規,經常使用的工作項目的規範,能夠湊齊夠用已經很了不起了。除了公共工程,我猜許多工程師搞不好還沒有真正認真的讀過這些品質規範(包括建築設計者訂定的或抄來的。我記得宗邁事務所有一本規範,後來也看過類似的規範裝訂)。

   規範是個大題目,有空再談!

   任何人都知道:品質影響成本、進度。因此,訂定規範時一定要量力而為,千萬不要像一般公司東抄西抄,抄了一堆能力不可及的規範標準,那只是徒增施工人員的困擾或增加某些人收紅包的機會而已,對工程品質一點幫助也沒有。

   品質跟進度、成本的介面表格就是"工料分析表"。這又是另一個題目。

   其實,工料分析表就是另一種型態的施工規範。工料分析表中的材料一定就是規定的材料,工種工數就是施工的方法;如果包含機具、設備,那就連機具設備都訂定了標準。

   可惜,國內制定"工料分析表"的單位實在少見。台北市工務局似乎出版一本。內容、資料、數據等怎麼來的不太清楚,不過已經很了不起了。不知道有誰運用、使用過?

   如果將規範轉換為"工料分析表",再將進度表與工料分析表結合,可以得到現金流程。工、料、機具的需求排程.......如果沒有這些基本資料,講"品質E化"是否自欺欺人...?

2007.08.16.第一次修正。

電腦化的現況(進度)HE0105

****用電腦城市做進度表,很普遍。可是這絕對離"進度電腦化"還有一大段距離。******

    營建管理要電腦化,比談研發還令人頭痛。

    國內有沒有哪家具規模、野心的公司努力、致力於電腦化?應該有,我相信。可是,成果呢?我挺懷疑的.

   我深信:沒有研發就不可能電腦化。當然,我指的是全盤電腦化!

   從五大項工作中的進度一項來分析:

   我想多數的公司的進度表大概都用程式製作,至於工程師相信不相信、有沒有正式派上用場、有沒有運用成熟,我想那是另一回事。反正,業主要,我就做給你。老闆要,我也做一份給你。真正依此執行嗎?我看多數未必;似乎仍以"掛牆上"秀一秀為主。

     原來國內有兩大系統在競爭"進度表程式"的市場。一個是捷運局的mp3系統,一個是國內某廠商代理的OP系統(OPEN  PLAN);有沒有其他的程式?我孤陋寡聞,不是很清楚。記得黃坤焰先生曾經說要製作設計,久未聯繫,不知發展得如何?當然,現在還有微軟的程式(多數人都用這個吧)。

    聽說台北捷運局的MP3經他們的努力,已修正至第N版;詳細我一點也不清楚。不過實在令人敬佩!總有一些單位、人才在默默耕耘。

   OP的近況,那我就更不清楚了。不知哪些公司、團體、單位在使用?成果如何?OP--顧名思義,他是一個非常開放的軟體,任何人有可以自行設計各種自己需要的進度表;問題也在這裡,如果公司沒有好的程式分析、設計的專業人員,OP的實用性,比較困難。當然我知道,那家代理公司可以代為書寫程式(另外收費)。

   老實說:微軟的程式我沒用過,不過製作出來的進度表倒是看過很多。因為遷就事實,所以也沒有刻意要求應該要做到如何如何。所以功能如何?實在不清楚。

   現在一般營建公司,要求單獨製作一個獨立的進度表,我想應該沒有什麼困難、問題。但是如果要能夠將各種進度表連結起來或是與其他單位的進度表(例如發包進度、現金流程、人力物料資源流程等等)結合,我想,目前應該沒有一家做得到。

   希望我是錯的。

2007.08.16.第一次修正。

2007年2月11日 星期日

千萬不要違法.(乙15)

 

    人在社會上,總會遭遇許多奇奇怪怪的困難、問題,這是無法避免的。一個基本原則,千萬不要違法!

   有人靠違法賺大錢,不要眼紅。沒被逮到是運氣,一旦東窗事發,誰也救不了你。

    遠離是非是之地是基本認知。升斗小民沒有本事與公權力鬥法。

    想一想,堂堂一個力霸大公司老闆、國民黨大老,一旦違法,變得什麼都不是;以前再有權、有勢,還不是如喪家之犬、躺在地上耍賴,何苦?八十幾歲了,真是不忍卒賭。說有多少財富,又有何用,當一個國家真的發揮公權力,你又能如何?何況我們這種上無片瓦、下無立錐的小老百姓。

   說得不好聽, 搞不好幾十萬元的保釋金都要東借西湊,更不要說父母妻子的憂慮與眼淚了。

   年輕人一定要知道:"小富由儉,大富由命!"

   錢怎麼來就怎麼去!絕對不是虛言。

2007.08.15第一次修正。

有話直說與義正辭嚴.(乙11)

 

   千萬不要誤會:有話直說不是要你拿一把劍亂揮亂砍,得罪一缸子人!

  " 直說"只是希望你把話"講清楚、說明白",絕對不是要你:"直來直往,雖千萬人,吾往矣!"因為這樣而死得很難看,千萬不要怪我。

     "講清楚、說明白",可以很委婉、心平氣和的講。

    有人說:"義正辭嚴"不對,應該是"義正辭緩"。如果把"嚴"解釋成"嚴峻",那是對的。但是我倒希望"嚴"是"嚴謹"。談話無懈可擊,是功力、本事。

    有人指責民進黨的某些人:"難道不知道報紙常常"斷章取義"嗎?又不是三歲小孩子。"這是似是而非的栽贓。如果老是斷章取義,老實說:神仙也沒辦法。任何文章都可以被罵得狗血淋頭(包括:許多人認為神聖、不可侵犯的XX!)少數記者譁眾取寵、狂犬亂吠實是第四權不幸!國家不幸!題外話。

    如果直說還招惹如此多的麻煩,那"兜圈子"就更不必談了。

2007.08.15.第一次修正。

有話直說,不需要拐彎抹角.(乙10)

 

   似乎東方人談事、討論事情,喜歡兜圈子,繞來繞去、東拉西扯,最後真的讓人搞不清楚:主題是什麼?到底在講什麼?到底要表達什麼?所以,大家開始解讀,各有各的一套結論。如果說話的人目的在此,也就罷了,如果不是,那麼,開誰的玩笑?

     除了蓄意以外,會產生下列問題:

    1、"交代越不清楚,表示問題越多!" "越模糊就越多問題!"這是看問題的方法之一。

        有人動輒喜歡稱"業務機密",根據常理,越是機密就越是問題。天底下哪有那麼多不可告人的業務機密?

     2、找與自己想法相同的地方來解讀。

         人都是一樣,一本書、一個演講、一段話,多只看到(聽到)與自己意見、想法相同的地方,雖然可能只佔全部的1%,,可是其他99%相反意見他是看不到(聽不見)的。

      3、結論(解讀)很可能與你要表達的恰恰相反!

          常有人說別人是"斷章取義""扭曲事實",其實,蓄意的不談,有時也是表達的人自己有問題。直說就好了嘛,幹嘛兜圈子?讓別人有機可乘或是誤會呢?

2007.08.15.第一次修正。

報表/計畫的主要內容HE0106

 

   無論是做哪一種報表、計畫,製作的人員查核報表、計畫是否週延只要查核五大項:

  1、成本(包括收入支出)。

  2、進度。

   3、品質。

   4、安全衛生。

  5、資訊(包括:計畫、查核表、報表等等文件)。

    翻來覆去,就是這五樣。當然因為層級不同,所以各種報表、計畫的重點、內容不盡相同。以前討論過工作項目階層的問題,在不同的報表就應使用不同的階層。

    做報表有個訣竅:核可的人最重視什麼?那這一方面就多寫一些。比方說在年報會議中:一般老闆都比較重視:今年賺了多少錢?明年呢?所以成本、現金流程做得詳細一些,其他的就簡單一點。沒錯!如果老闆喜歡管進度,進度表做詳細一點。當然也有相反的做法,就是他專長的那一項,留一些問題讓他發揮;讓他得意一下,也不壞。

    反正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2007.08.15第一次修正。

報表的對象HE0107

***所有的報表,必須依照對象決定內容、重點。*****

     無論是日報、雙週報、月報、季報、半年報、年報、完工報告,都必須先了解:誰是報告的對象?

   了解對象,才不會該說的沒說,不該說的說一大堆。

   一般來說,時間越長的報表,報告的層級就越高;反之,越短的就越低。例如:日報是給工地負責人、工務經理看的(加上研發單位),所以紀錄越詳盡越好。以此類推,年報是給公司負責人看的,所以小細節免談,一年之間,重大事情及來年的主要計畫寫一寫就可以了。如果公司負責人對某些細節有興趣,把月報或週報日報搬來,一一影印給他!

    報表的制定分成三個層級:製作、複核、核可。

    製作就是承辦人員。

    核可就是最後、最高、核可報表的人。

    複核當然就是中間的各層主管。

    報表如同正式公文,內容及記載、建議、決定,經核可後即可執行或已被認可。所以各層主管必須注意查閱,絕對不可敷衍蓋章了事。如果覺得瑣碎,可以授權下一階決行。相對的,如果覺得必須由更高層決定,則應提升核可層級。不過有個重點:與工程無關的事務(或影響重大的事項)應專文簽報,不可夾帶於一般報表中、混水摸魚。

2007.08.15.第一次修正。

2007年2月10日 星期六

形形色色的同事,別奇怪!(乙09)

   進入一個公司以後,運氣好,說不定比較少遇到一些奇行怪狀的主管/同事.運氣不好,什麼怪胎都可能被你遇到!我說奇形怪狀的怪胎並不是指他們的外型,而是如果用照妖鏡來看的話,你會發現,有人表面正經八百,其實是一肚子壞水,有人滿口仁義道德,其實一肚子男娼女盜!也有人.....讓你看出來的表示他的功力還差,真正利害的,等你被害慘了,還以為兇手是你的救命恩人,那才利害!

    其實,人嘛!總是自私自利的多,古人就講過:"可共患難,不可共享樂!"人與人之間,為了私利(包括金錢/權力/名聲等等慾望),有些人就是喜歡踩著別人往上爬!也別怪他,第一.你可能擋到他的路.第二.你可能是他眼中的競爭對手.第三.(對新鮮人來說,這個最可能)他發現你是可怕的後浪,如果不制服你/或幹掉你,遲早會被你推到沙灘上曬成蝦皮!

    所以啦!如果你莫名其妙的被整,應該恭喜你!至少你一定有潛力!(不要是因為犯錯被處罰,那不是整!)應對之道就是假裝不知道!千萬不要愁眉苦臉,中了他的奸計!更不要一怒辭職,那不是讓他得逞而大笑嗎?

    下過/看過圍棋吧!大家比氣長.年輕就是本錢!

    記著:"不招人忌是庸才".不過,年輕人也不要太露鋒芒,時間有的是,和闐玉絕對不會默默無名的!!

2007年2月9日 星期五

小心社會大學中的陷阱(乙08)

   有些人,高中畢業考上理想的大學以後,一下子脫離了補習/考試/書本/父母期盼等等一大堆壓力,全身突然輕鬆許多許多,所以在大學就玩呀玩的,到最後1/3,1/2,退學!

    進入社會也一樣,自己可以賺錢了,父母也不再會唸呀唸的.

    社會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大學.他可以教你任何你想要知道的東西:吃/喝/玩/樂/嫖/賭/酒/色/財/氣/專業知識/做人的道理等等.只要用心,沒有什麼是你學不到的.

   所以,小心!千萬不要恣意而為,小心掉入許多吃人不吐骨頭的陷阱中.

   一般上班族比較單純,朝九晚五,沒啥花樣好變.但是有些行業還是很有花樣的.像工程界就是一個例子,對業主/政府官員/包商等等,有時真的有喝不完的花酒!

   喝花酒的原則是:

   1.不要固定跑一家店.去哪一家都可以.只要有人熟悉就可以.

    2.不要固定找某個美眉.這會讓你沉淪!

    這個道理很簡單,固定的美眉會讓你自陷不拔!一次二次去多了,就會想要再去!時間/金錢/人都會陷入其中而不自覺.

    其實,如果是到大陸,不想最後包二奶的最佳方式,也是玩玩就算了,千萬不要固定,一固定就等著淪陷吧!

2007年2月8日 星期四

千萬不要與長官衝突(乙07)

   菜鳥到一家公司上班,任何情況下(即使你有一萬個理由證明你是對的)也不要與主管(或長官)衝突.

  即使大家都知道你是對的,與你衝突的長官是錯的,你也不會獲得勝利!而且基於一些似是而非/或其他層面的考量,你會被判決出局!真的.

  比方說:營造廠的工程師與業主工程師起衝突,無論營造廠的工程師如何,被調離這個工地的一定是他!

  工程師與工地主任衝突,先被調離工地的也一定是工程師!也許工地主任也有事,那一定是在處理工程師以後的事!除非你真的不想幹了,否則一定要忍下來.何況,一定不是什麼深仇大恨,忍一下/過去了也就算了,何必一定要衝突呢?真的一點好處也沒有(無論對雙方或是對公司),多無聊!

   而且,即使你決定不幹了,也不要起衝突."好聚好散"真的是至理名言.因為人生真的很妙,台灣真的很小,專業領域更小,以後可能再碰在一起的機率之高,是你不能想像的.

   到那時,誰是長官/誰求誰,還不知道呢!

   另外,這也是一個經驗.記在心理,以後你當主管,千萬不要犯同樣的錯誤!

   比較可以消氣的說法是:"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韓信的胯下之辱,也等韓信稱王以後再說!(當然,我是不贊成這種寃寃相報的想法,因為,事情過了也就算了,又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仇恨,像韓信這樣,我是覺得:氣度太小了一點.這只是希望提供你在衝突即將爆發前安慰自己一下/思考一下,把事情忍下來的理由罷了!

你理想的公司,在人世間是不存在的!(乙06)

   社會新鮮人抱著滿腔熱血/滿腦子理想,投入社會這個大鎔爐中.很快的,你會發現:

   "我們的主管真爛!什麼都不懂!"

  "有些同事老是喜歡鬥爭我,明的暗的都在整我."

   "公司制度真爛!一點都不合理!"

   ".........."

   好了!怎麼辦?

   年輕人,你心目中理想的那種公司,過去沒有,現在沒有,以後也不會有!在人世間,絕對不會有!

   "人"是最難搞定的東西.任何事務只要加入"人"這個因素,多少都會烏煙瘴氣.

   佛以八萬四千個法門對治人的八萬四千個不好的習氣:貪婪.嗔恨.愚痴.傲慢.忌妒.等等.二千五百年過去了,人還是一樣的:貪.嗔.痴.

    所以啦!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角度/立場.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陰計陽謀.每人都想出頭,每個人都想好要更好,那你還指望什麼呢?人世間,本來就是這樣!除非躲到孤島上,一個人生活,否則可能天天都要碰到這種狗皮倒灶的倒霉事!奈何?

多學.多做.創造"被利用的價值"!(乙05)

   年輕人初入公司,說不定會覺得:"什麼事都叫我做!""因為我會,他們都不會,所以又是我做!".....

  別生氣!"能者多勞"是天經地義的公理。公平嗎?乍看之下是不公平,有人年資比你深/有人薪水比你高,都閑閑的不動手,老是要你做。

   忠告是:「多做!沒錯!"許多經驗是動手才能得到的,有些人講一口好菜,遲早會穿幫!創造自己被別人利用的價值,你的努力遲早會有收穫的。我深信:"人在做,天在看",只要不是作姦犯科的事,盡量努力去做,如果公司要裁員,第一個一定不是你。如果有機會升官,你會被考慮的!

   孔子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孔子年輕時都這樣了,年輕的你(還是菜鳥)又有啥好抱怨的?

  "創造自己被利用的價值",是初入社會的新鮮人的座右銘!

   20100624第一次修正

錢多.事少.離家近!(乙04)

   錢多.事少.離家近!

  比較具規模的公司都會計算每一個人的生產力(每一小時/每天/每個月賺多少錢或工作量值多少錢),如此才能計算支出/收入是否合理.錢多/事少,可不可能?當然有可能,只要你做的"事"價值連城.

   據說:中國信託運用電腦連線,櫃檯人員每天服務幾個客戶/做幾筆交易/收支多少錢,電腦自動累計,月底/年底一加總,誰賺多少錢清清楚楚,跑都跑不掉.年底一列排名,最後那些人就倒霉了.

   許多工程顧問公司的工程師必須將每日/每一小時的工作內容紀錄/呈報,一則計算成本(各個工程使用人數/時數),一則依此向業主收費.同樣的,一般維修保養人員在完成維修保養工作以後,會要求使用者(消費者)簽名,道理相同.

   如果你計算一下,這些基層人員,每個人工作的收入可能是個人薪資的十幾倍,甚至幾十倍!當然,公司因你支出的費用不只是薪水,還有保險/獎金/公司的固定成本(水/電/辦公室租金等等)/福利....所以以為公司為你付出的只有每月的薪資,那是不正確的!

    對一個菜鳥來說,前半年/一年(不一定),根本不用計算,公司一定賠錢.如果加上培訓/上課等等.所以沒有什麼好抱怨的.

    至於"離家近",那就更荒謬了!記不記得:"男兒生世間,及壯當封侯,戰伐有功業,焉能守舊坵?"如果是農夫,必定"離家近".其他的行業,可能嗎?而且,真的如此,大概也不會有什麼"功業",因此希望"錢多",豈不是緣木求魚?尤其當今社會,中國大陸/歐洲/美洲/日本都可能與你的行業息息相關.想要窩在一個地方/天天享受家的溫暖,新鮮人如有此打算,乾脆在自家附近自己開一家7/11算了!(但不保證錢多/事少!)

   2010.06.24.第一次修正

2007年2月7日 星期三

不該比的,不要比來比去.(乙03)

   初入社會,最喜歡比來比去的就是薪資的高低。

   "他工作那麼輕鬆,薪水居然跟我一樣!"

  "他的薪水比我高那麼多,也不過比我早來半年而已!"

   "剛進來的人比我來的時候薪水多二千元,不公平。"

    就算你說的都對,你又能如何?

    永遠記得:人生是不公平的。因為我們都只是永遠用我們的角度在看問題。

    你相信你考慮的問題,別人都是白痴、都沒有想到?別自抬身價了,你以為別人都是白活的?只有你聰明?如果你真的這樣想,那你一定是白痴;IQ一定不及格。真的,你相信別人(上級)考慮的問題你也考慮過?

   如果主管覺得新進人員薪資偏低,所以找不到優秀的新進人員,合理的調高新進人員的薪資,不可以嗎?你只是那個倒霉的/舊制度的最後一人。所以呢?你是主管,你說:該怎麼辦?如果你很優秀,下次加薪,你的幅度一定超過別人。如果不是,那只證明:你沒有那麼優秀!不要做水仙花了。

   人家說:"人比人,氣死人!"尤其是是薪水。所以對新鮮人來說,我認為:自己跟自己比比較有樂趣:

  "今天的我進步了多少?比昨天進步了嗎?比上個月進步多少?如果以現在的我,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嗎?人家真的負於我重任,我可以扛得下來嗎?"

   加油!

2007.08.15.第一次修正。

2010.06.24.

進大公司?小公司?(乙02)

   這個題目真的是見仁見智,依據行業別而有不同的論點。

   一般來說:小公司的制度較不完善,又多是一人公司,所以工作較雜亂,薪資幾無制度,老闆高興就調薪,老闆到年底哇哇叫:"今年又賠錢了"是每年年終必聽的牢騷,因為要發年終獎金了,叫一叫,至少可以少發一點。工作呢?什麼都得做,當然相對的,如果不偷懶,幾乎什麼都學得到。小公司的鬥爭也沒那麼利害,人情味濃一點。

    相對的,大公司制度比較完善。誰來都一樣,一個模子;該調薪就調薪,該發獎金就發獎金。缺點是比較專業,定在那個位置上就是定在那裡,其他的業務與你完全無關,不要你去關心、建言,搞不好會因此吃排頭。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本位主義多發生在大公司。同樣的,大公司人多口雜,濟濟人才多得是,所以也就擠來擠去,小心"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是大公司的悲哀。

    就建築業來說,我建議:先進建築師事務所五年以上,再進營造廠,最後進建設投資公司!(不說建設公司是台灣有些營造廠亦稱建設公司)。原因是:設計是一切營建工程的啟動點,了解設計圖的繪製是以後所有工作的基礎。而且事務所比較辛苦,加班是常事、薪水也不高。剛出社會忍耐一點、多學一點是對的;到營造廠可以將事務所所學的如何讀圖、看圖、找出圖說的癥結點,這是一般直接進入營造廠的人學不來的。先入營造後入事務所還是先入事務所再進營造?各有優缺點,我只是擔心,進營造以後要進事務所可能會坐不住。

     等到兩項都摸熟以後,再進入房地產投資公司(建設公司)當個工程司。則設計、施工都難不倒你。

     這是專指"產"的部分。如果是在學術上發展、或是在"官"--公務人員發展,就不是我這門外漢所了解的了。

2007.08.15.第一次修正。

找自己喜歡的工作(乙01)

 

    大概是因為不景氣,我感覺到現在的學士、碩士、博士,在初入社會當受薪階級時,真的很不值錢。一個月二萬多塊的比比皆是,三萬/四萬已屬不錯待遇。因此,讓一些年輕人覺得難以養家糊口,興趣缺缺。

    大環境如何,我們完全無能為力;罵誰、批評誰都是蜀犬吠日。還不如自己想一想:"應該怎麼辦?!"

    找自己喜歡的工作,千萬不要因為薪資高低選擇自己不喜歡的行業。

     道理很簡單:假設是為了較高的薪資選擇不喜歡的行業,而且你一直做下去,一則非自己喜歡,必然快樂不起來。如果你後來發現這個行業不錯,開始有興趣了,很好、非常好,你必須用更多的時間從頭學起,起跑點已經輸了一大半。這也沒關係,反正年輕,時間有的是。 如果一直喜歡不起來,因為非專業,所以升遷的機會必然比別人小,這又會增加你的痛苦。

     其次,如果決定換回本來喜歡的行業,那麼,前面做的經歷在新公司來說:可能打折,也可能根本不承認!這不是白幹了那麼多年,浪費青春嗎?

     再說,所有的社會新鮮人一定要有一個認知:無論你到哪一家公司,幾乎都是一面學習一面工作。老實說,學習多,貢獻少。有人付錢給你學習,還求什麼呢?

     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應該就像一塊海綿,盡情的吸收這家公司教給你的任何事務--專業的、非專業的(犯法的除外!而且絕對不幹!趕快離職!)。要知道:這就是社會大學,他正在教你如何在這個社會生存!!

2007.08.15第一次修正。

 

2007年2月6日 星期二

再談主管的職責JJ0004

 

  建築工程人員自負的應該是工程上的專業知識。

    什麼是營建的專業知識?設計?施工?....成本控制是不是?進度控制是不是?採購發包是不是?溝通協調是不是?

    講到這裡打個岔:國際知名的貝大建築師最大的本事是什麼?搶工程。不要說他了,許多建築老闆前輩,哪一個不做公關、不想盡辦法套關係搶工程才隨便你。所以,如果想要步步高升就必須要了解:越是基層的人員,專業技能就越重要(甚至佔工作時間的90%以上);越往上爬,專業就越變越淡,當一個人成為公司的負責人,他在專業上用的時間可能不到10%。所以,電影"六壯士"裡面那個爆破專家才寧可當二兵也不願意幹軍官。現實社會中也有不少人寧願不升官,為啥?除了"責任"這個問題以外,就是夾七夾八的一些所謂的雜務太多,君子不為也。

    我無意批評孰是孰非,每個人有自己的價值觀。但是,如果想往高處一直走下去,許多"非專業"的技能就必須通達了解。當然不是像專業人士的那般專業,但是基本概念一定要有,否則,不是胡說八道就是坐不穩那個位置。

    其實,"一樣通,萬事通"這句話是有他的道理的。工程人員如果真正無欺的了解工程成本預算的精神(如果親自製作過那更好),保證沒有任何一種預算會讓你看不懂或是在執行中會有什麼了不起的疑義。

   人事最重要的就是"賞罰分明"。說來簡單,要做到真的需要許多本事、修養、智慧。

   總務是最瑣碎的部門,非有優秀的手腕不容易幹得好。主要是溝通協調,察言觀色。所以據說日本的公司總經理多數是經過總務主管這一關。

   稽核室份內工作(已討論過)。

  任何一個人無論在那一個位置,都必須學會"溝通協調"及"領導統御",這是當主管的基本條件。這兩個題目太大,先從字面做起,深入的問題再另文討論。

 2007.08.15第一次修正。

2007年2月5日 星期一

單位主管的權利與義務JJ0003

****來函照登****

有人聲道經理、協理、副總、總經哩,還搞不清楚他的工作範圍與重點,這絕對不是笑話!!

****************

    這個題目看似簡單,事實上,可能有許多主管還搞不清楚自己的權利義務,這絕對不是笑話。

    比方說:工務主管他的權利義務似乎就是主管、管好工務,其他的是配合作業,對不對?

    所有的單位主管的權利義務包括自己的專業及所謂後勤的人事、總務、稽核、財務等等。

    舉人事來說:部門的考績誰決定?部門人員的升遷誰決定?部門招考新人(人數、綠用等)誰決定?部門的懲處誰決定?毫無疑問的,所有的單位主管一定義不容辭的認為:我決定。

    那麼,是誰在管部門的人事?同樣的,部門的預算誰編列、執行、檢討?專屬部門的器材、工具誰決定選購、使用、保養?.......所以,所有的單位主管千萬不要妄自菲薄,以為:我沒有人事權;我沒有財務權.......難道你部門的預算是別人編給你的?部門人員的升遷由別的部門(人事)決定?那玩笑就開大了,人事單位對你部門的人員功過獎懲比單位主管清楚?別幽默了!

   那麼,一定有人要問:那人事部門幹啥?總務部門幹啥?別擔心,活兒多著呢。

   人事(總務)部門除了統籌、整合各單位的人事(總務等等)有關需求、報告(多數工作屬於協辦),還有許多部門以外的高官的事情都是人事等後勤部門的事。所以這些部門會跟管理階層接近是業務使然,不得不的結果。例如:主管的調動、獎懲等事務總經理決定以後,主辦當然是人事部門;總經理宴客,主辦當然是總務部門;這裡面的差別在於公司的人事問題,除了一級主管以外,常常被徵詢的當然是人事主管、總務主管,所以以前的軍閥時代稱人事主管為副官不是沒有道理的。奉勸各位看官小心一點,他和決策者如此接近,只要咬咬耳朵,小心你的小命不保。所以許多人對人事敬而遠之也是有原因的。.

    另外一個重點:權力等於義務,誰決定誰負責。臨事千萬不要唐塞、推委,敢決定就要敢負責,不要要決定又不負擔責任。

    如果一個公司有這樣的主管,先換掉再說。

2007.08.15.第一次修正。

2009.11.12.第二次修正。

編碼系統階層的應用GR0303

*****整體計畫、整體進度等,我覺得工作項目超過30項,已快失去其製定的意義***

   有階層的概念才可能分門別類的制定計畫書。

   時間越長的計畫書(年度計畫,整體工程計畫等)、越早的工作階段開發階段)多使用高階(第一階)的工作項目。

   比方說:預算系統在開發階段只是假設:建築工程XX元/坪,水電工程XX元/坪,空調工程XX元/坪;這就是概算。

    因為開發初期不可能告訴你:結構體真正多少錢?外飾多少錢?等到設計開始、發展中,預算將進入第二第三階層的工作項目,直至設計結束、圖面完全確認才可能應用到最低階的工作項目。

    同理,開發階段或是整體進度一定是採用高階的工作項目,例如開發階段或設計階段初期的工程進度:預備工程XX天、基礎XX天、結構體XX天、內裝XX天、外飾XX天、庭園景觀XX天、重疊部分扣除然後加總的工期就是整體工程進度表。

    即使是圖面已確認,整體進度也無需以最低階的工作項目制定。

    我曾經問過制定整體進度表的工程師:"現在制定整體進度表,表示一年以後的某月某日搗築第X層的混凝土,有何意義?"要知道:整體進度主要是給總經理等經營階層確認的計畫,重點在控制點(MILESTONE)的安排、掌握,而不是要告訴老闆我哪一天搗築哪一層的混凝土;如果是告訴他說哪一天結構體完成,可能還有點意義。

   時間不長不短的計畫(像月進度、月報等)則應以第二階或第三階的工作項目編製。

   時間較短的周報則應以最低階的工作項目編製。

2007.08.15.修正中。

2007年2月4日 星期日

編碼系統的概念GR0301

   講到編碼系統就一定要推崇台北捷運局。就我個人所知,國內編碼系統長期一直在努力、推行、使用的就是台北捷運局。因為我沒有做過捷運局的工程,也沒有機會跟捷運局主管電腦系統的工程師正式的討論過他們的編碼系統,加上我認為這個系統如果沒有一定的認知、沒有正確的觀念、沒有主管的支持及堅持,這個系統是不可能建立的。所以我才說:一定要推崇捷運局的上上下下,不管他們做得怎麼樣,都真的非常了不起!!

    編碼系統建立在階層觀念的基礎上:這是所有營建管理的根本;沒有階層觀念就沒有真正的營建管理。

        也許有人認為這句話太誇大了,這麼多營建公司不是都活得好好的;說不定也都年年賺錢,就算不懂(或沒有)階層觀念,難道他們的營建管理做假的?

       以前一位前輩說過:"賺錢的管理制度就是好的管理制度!"以這句話的定義來說,我收回剛才那句話。

       階層的分法有許多說法,而且各有依據。不過一般來說、不變的通則是大的工程項目包括小的工程項目。比方說:第一階(最高階)分為:

      1、建築工程。

      2、給水工程。

      3、電氣工程。

       4、空調工程。....應該沒有太大的問題。

       因為項目不多,所以我們以英文A-Z共計26個字母及0-9代表第一階(A代表建築工程、B代表給水工程、C代表.....)。

      接下去,以建築工程來說,下一階可分為:

      1、假設工程。

      2、基礎工程。

      3、地下室結構體工程。

      4、地上結構體工程。

      5、泥作工程。

       6、石材工程。

       7、木作工程。

       8、瓷磚工程。

       9、塑膠工程。

       10、金屬工程......等等。

       第二階也可以一碼代替(一碼可以有36個項目:0-9及A-Z)。

       第三階工作項目舉假設工程為例:

       1、臨時圍籬。

        2、臨時鐵門。

        3、工務所、倉庫、臨時廁所等。

        有些工程必須分到第四階才能將工作項目細分完畢,有些工程項目因為要分到工料還要多一階出來。

     其實,編碼系統有幾個原則必須遵守:

     1、階層不可太多,編碼不可太長。

      2、工作項目與材料編碼應該分成兩套系統,否則編碼會多一階出來而且會產生一些問題有待解決。

      3、高階的編碼可全公司統一,但是對三四階的編碼可依工程不同而不同。

      編碼系統每個公司應依需要編訂。可以參考美國的CSI CODE。,當然,也可看看台北捷運局的做法。

      先有階層的觀念,然後運用在管理上,一切圓熟才試著運用在電腦系統上是比較容易的辦法。簡言之,做了才知道問題在那裡,講再多,也講不清楚。

2007.08.15.第一次修正。

2009.10.20.第二次修正。

數量計算系統CA0301

 

   所有的工程在途說完成後,都必須將所有的工料或工作項目的數量計算清楚,而後才能依此計算出工程的費用不僅作為發包的依據、同時,也可以依此數量計價(或請款),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

   可是,每個人有每個人(公司)的計算方法,每個人(公司)有每個人(公司)的想法,所以,一個工程數量,十個人(公司)來算,可能有十種答案;沒有對錯的問題,只因想法不一,所以如此。

   想法不同的內容,包括:損耗的百分比、面積扣除辦法、什麼該算?什麼不算?如何算等等。

   另外,工程項目的編法,每個單位、每個人也都會有不同的想法。比方說:建築師事務所的工作項目、建設公司的工作項目與營造廠的工作項目,一般都不會相同。

  但是,同 一個公司是不可能各說各話,必須統一、口徑一致,如此才有共同的語言。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每一個公司都必須制定"數量計算辦法";這個辦法不僅對內通用,對於分包、下包(協力廠商等)也應適用。為了公平起見,在合約中訂定"數量計算辦法"以前,可以先跟分包或下包討論計算方法,如果他們有更好的意見,應當適度的修正計算辦法,如此,才不會固步自封、才會有進步。

    工作項目的分法,以設計公司(建築師事務所)來說,他們的預算的工作項目很可能是兩三種工作項目聚集一起的工作項目,例如:1:3水泥粉光刷pvc漆;這個工作項目到了業主的手中,可能變成兩個工作項目:1:3水泥粉光及pvc漆;到了營造單位可能又變成:水泥、川砂、粉刷工資及磨坪、批土、pvc漆(工料)等六個工作項目。到了財務單位可能只變成泥作工程及油漆工程。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一個數量計算系統必須要有最低階的工作項目的計算;同時,又可以依需要整合成各個不同單位所需要的工作項目的功能。

    早年,個人電腦尚未發明、普及以前,工程數量計算完全依靠工程師的人力、一項一項、一筆一筆計算;所以做一個工程的數量估算真的是做得昏天黑地、雞飛狗跳。而且,因為時間緊迫,幾乎連複核的時間都沒有。因此,如有錯誤,理所當然。這種因錯誤產生的傳聞、故事,以前聽得太多了;像小數點點錯一格、像漏算工作項目,因此得標的,幾乎年年都聽得到。

    後來,才有計算數量的電腦程式出現。我記得當年有一位黃坤炎先生一直努力於此項程式設計(就我個人認為:他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分析及設計者)。而且後來發展得相當不錯,幾年沒連絡了,倒不知台灣國人製作的數量計算系統程式有多少?黃先生的系統現今發展得如何?

   其實,數量計算系統真的非常複雜。如果我們從開發階段就要使用這個系統,那就更困難了。這是"量測系統"(QS)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只是國人有此觀念的實在不多,要講可以講個三天三夜還講不完。

   如果只談現在大家熟習的數量計算系統程式,起碼要有下列幾個功能:

  1、能分層分區(考慮計價核對用)統計。例如:某一樓層粉刷(牆/地/天花)需要的水泥/川砂數量集粉刷面積等。也可以只統計某層樓某一戶的牆/地/天花的數量及材料數量。如此, 這個數量計算系統才是活的、有用的系統。

  2、能分位置(如樑/柱/版等)統計各種材料數量,以利後續的研發、計價、採購、發包、工地材料分配、使用、管理等作業。例如鋼筋數量經過統計分析:可以知道:地下室、基礎、地面層、凸出物的鋼筋重量比重,也可以知道:樑、柱、版等各個材料所佔的百分比。這在概算階段是非常重要的資料。

  3、損耗。當然程式中也必須給一些計算數量時一定會遇到的損耗等,比方鋼筋的搭接長度及損耗百分比;混凝土的損耗比率;一般建材(磁磚、紅磚)的損耗等等。不過一般程式設計都會留一個空格,讓使用者如果不採用已設定值,可以自由填寫自己設定的數字。

  4、面積扣除。開口面積的扣除方式,需要有統一的規定;一般比較有爭議的是模版、粉刷、油漆等開口面積的扣除;可以參考採用:一平方公尺以下的開口就不扣除。

  5、面積計算。有些面積的計算是有爭議的,比方說:欄杆油漆、雙層膜板、雙層支撐等。欄杆油漆一般是算平面面積;雙層模板有以1.5配數量至2倍數量計算,這需要協商,當然只算一層也可以,只是欠缺工料分析的觀念,數量不多也就算了,佔佔小包的便宜。數量多就會有爭議。模板的雙層支撐就要看是否有工料分析、另訂單價,不然,也會有爭議。

  6、數量計算。營造廠的執行預算,不僅要算面積,多數還要計算材料數量(如:水泥、川砂、石子、紅磚、磁磚等),因此,工料分析表及施工規範就很重要了。根據規範才可能製作工料分析、根據工料分析才能算出材料數量。如果是計算數量程式,應將數量與工料分析表結合,則可獲得材料數量。

2007.08.12.第一次改寫。

2007.08.14.第二次改寫。

2007.08.15.第三次改寫。

2008.07.23.第四次修正。

2007年2月2日 星期五

益全米的研發博士--郭益全先生(卯36)

   郭益全是我高中同班同學。我們學校在當年是一個比較奇特的學校,一個年級只有二班,全校不過12班學生(初一至高三),每班約40人左右,在南部頗負盛名!

   因為郭益全先生自高中畢業後就成為失聯人物,一大段的空白,可能要問他後來的同事、朋友或親人才明瞭,這裡除了高中那一段,餘多為同學傳聞,可信度可存疑!

   我說他是失聯人物是有道理的。我們班上的同學會一直致力於聯繫、發掘高初中所有的同學;至今我想能夠將同學湊齊至此、成績斐然的,我們班應是名列前矛吧!

   郭益全先生被我們聯絡上是很後期的事了。高中時有位同學(後來唸國防醫學院)何嘉義跟他是秤不離坨、形影相隨的一對。可惜何先生也是失聯者之一(至今)。所以同學會苦無著手用力之地,後來在偶然的對話中由另一位同學(現為屏科大的古明萱教授)口中才得知他們經常聯繫(同為農業研究者),終於獲得郭先生的辦公所在、電話而聯絡上。

   聯絡上以後,我跟他通了一二次電話,那時心想反正聯絡上了,有機會再碰頭好了。沒想到過了二、三年,就接到他突然過世的消息。真是"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一嘆。

   郭益全先生對台灣稻米的貢獻不是我這個人所能置評的。但是從改良且一再得獎的稻米被命名為"益全米",可見一班。

   高中時,因為郭先生有點戽斗,戴付眼鏡,人挺和氣的,所以他的外號叫"阿婆",倒是滿貼切的(真正來由,不清楚)。他的身高約180左右(可能不到),所以我們經常一起打籃球,我到現在還記得有一次他打球時一手把籃板球抓下來的模樣, 那個模樣真是好看!

   聽說他高中畢業後先服兵役後才唸大學,最後留美取得博士學位。其他的不是我所盡知的,讓其他知者敘述吧。

2007.08.11.第一次修正。

  

2007年2月1日 星期四

資訊管理---報表系統中的計價系統CE0301

****未完,待續*****

    說到計價,無論是甲方、乙方、丙方、丁方的工地負責人、主管、老闆等一定都眼睛為之一亮。別的先不談,計價結果如何比較重要。這也難怪,工程界常常說的一句話"不是愛做,是愛錢。"個人或公司行號辛辛苦苦做了一個月,就是為了計價那一筆工程款(錢)!

    報表系統之中,將日報的工料及完成數量累計成雙週報的完成數量及支出成本;同樣的,將週報的材料支出與完成的面積累計即是月報的計價基礎。這個應該是一點問題都沒有吧!

   錯!

   實務中,你會發現事情沒有那麼簡單。每天消耗的材料數量及工程完成數量並非那麼精準,經過一週/一個月累積下來的誤差,可能超過想像。不過千萬不要擔心,主管更不要因此放炮;誰來做都是一樣的結果。這裡面會因為幾個系統是否成熟,而有不同的結果。

    第一個相關的系統就是量測系統(QS)。國內的業者不太重視量測系統(老實說:要重視也無從做起),甚至對量測的觀念都不是很清楚。這個系統的基礎是需要豐富的資料庫,包括工程建材的價格、數量、工種、工數等等;依據資料庫的資料才有辦法進行新工程的量測。英國系統的量測非常精準、有效而且週延(點到為止,這個系統正確來說,應該包含計價系統)。

    日報數量在週報時做一次修正,所有的數量在月報時再修正一次,修正的根據是發包時與施工單位簽約時的數量計算表。

**顯然未完,待續。**

2007.08.09第一次修正。

資訊系統--月報CE0404

 ***月報以計劃為主、檢討為輔的管理報表;必須將風險因素考慮在內。****

   就公司的工程管理系統來說,月報是最基礎最重要的一個報表。(如同其他任何單位的月報有同等的重要性)。

   月報的內容也包括上個月的進度檢討:預定月進度與執行進度的比較/分析/討論。這裡必須強調一下:是跟上個月的預定月進度比較。而實際進度是以雙週進度表中的實際進度累加而成。

    其他所有雙週進度表的品質/安衛/報表/重要記事等都應整合列於月報表中!

    月報表的核可單位一般應至總經理,但可視情況調整。例如重要工程至(總),其他至工務副總亦可。

    月報中下一個月的進度計畫應明列風險因素名稱及正確數字(%)或天數。這是每月預定進度與雙週報的計畫週進度最大不同的地方。

    另外月報有一個重要的決定就是計價系統執行,這是前列的日報/雙週報所沒有的。即使是後續的季報/半年報/年報也只是整合計價,無實際作用。月報的計價是成果驗收及實際支付工程款項,不可不慎!

    這裡也涉及什麼人是支付工程款的核定者,誰就必須參加月報。千萬不要月報會議中核定的數字回到公司被推翻,或是月報會議上無法確認工程款,必須回公司核定。這兩件事都是應該避免的!如果日報/雙週報確實,月報沒啥好擔心的。

    中國人老是想:"萬一.....",所以所有事情都先考慮:"會不會有弊端?會不會勾結?....."其實,如果真有弊端,查雙週報、日報,一定可以查出端倪。除非工務主管/工務副總也參與勾結/或都是外行、看不出來(那麼,他們憑什坐那個位置?老闆的親戚?朋友?如果是這樣,公司/老闆活該!)

   如果因為公司財務調度有困難,應於月報會議前告知主持會議者,由其設法處理計價事宜。處理方法很多:偷拐搶騙可以,明說也可以。反正達到目的是目標!採用何種手段那是公司文化,不談!

2007.08.08.第一次修正。

2007.08.09.第二次修正。

有一面之緣的孫越先生(卯35)

     民國七十幾年,那時我服務的建設公司在民生社區內同時推出兩個不大不小的案子.一個案子是七樓集合住宅,七棟共計77戶.另一棟是15層集合住宅,每層四戶,因為一樓為門廳,所以共計56戶.

    這兩個都是自地自建自售的案子.銷售地點就在重慶南路的公司櫃檯.

    記得當年只是個小工程師,需要配合業務單位銷售作業:如果客戶提出有關工程方面的問題,我們工程人員必須配合解答/說明.

     有一天,孫先生偕夫人一同出現在公司門廳來參觀我們的預售房屋.記得當年業務部有兩位小姐負責銷售業務.自然有一位小姐迎上去負責解說.老實說,這兩位小姐各方面都相當優秀,只是同樣都犯了銷售人員的通病:希望憑其三吋不爛之舌,天花亂墜總要將產品推銷出去!這也罷了,偏偏那天他推銷的理由之一是"台幣會貶值,所以應該買不動產....".

    我們遠遠站在一旁觀望,靜待事情發展....其實只要稍加注意,可以發現後來孫先生已有不豫之色.

    那位小姐還是不斷強調:"保值就要買房子....台幣會貶值...."

    後來,孫越先生終於打斷了那位小姐滔滔不絕的推銷,站起來說:"小姐啊!你為了賣我一戶房子,不惜造謠啊!"

    那戶房子沒有賣成,所以,我們工務部的工程師也沒有機會進一步為孫越先生服務.這就是一面之緣的始末.

    

公告

謹向大家報告一項消息: 各位網友,家父(部落格作者) 已於2011年3月4日早上11:35因病突發性腦部出血逝世離開。 我父親近年來身體狀況一直不是很好,前年年底2009因身體不適就醫檢驗,經檢驗為自體免疫疾病引發血小板低下,經過住院及藥物治療後病情趨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