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30日 星期四

漫談磁磚工程(中)--外牆磁磚放樣CH0315

   外牆磁磚放樣要看是哪一種尺寸的磁磚。

   馬賽克出廠前,工廠已用紙黏貼於馬賽克正面,一才一才(30*30公分)貼妥裝箱,送至工地。所以,馬賽克只要決定鋪貼方向(長方形者)、在外牆上每30或60公分彈一條墨線即可。馬賽克最大的好處是每顆馬賽克的尺寸小,所以如果外牆尺寸略有不符,只要間距稍加調整,一切OK。

    不過,我還是要重申一次: 磁磚工程是有模距的工程,所以外牆1:3打底,所有的開口、轉角、線條等等一定要垂直、水平,除了圖說特別規定以外,轉角一定要是直角。否則,即使是貼馬賽克,也會貼出老鼠尾。 這不是危言聳聽,台北市號稱施工比較有水準,可是你注意看一看,有些建築貼馬賽克到了收邊的地方,原本直貼的改為一排橫貼者,比比皆是。窗檯門邊等一些比較小的平面,老鼠尾更是多到慘不忍睹。

   除了馬賽克,其餘的外牆磁磚施工,工程師都必須製作分割圖供放樣師傅據以放樣。

   磁磚分割圖的製作步驟:

   一、準備工作:

        1、確實監督泥作工程。只要是以後要貼磁磚的泥作打底工程,工程師ㄧ定要在施工前(放樣)、施工中(步驟)、施工完成後(完成面是否符合要求),立即檢核(不要隔天,因為等砂漿全乾了才check,不是擺明要敲除重做、整工人冤枉?)。工程師必須了解一點:有些工程,工程師可以準時上下班;有些工程,工程師必須24小時輪班;有些工程,工程師必須比工人早到、比工人晚走。如果想要天天準時上下班,千萬不要下工地。

        2、謹慎選擇磁磚。國內的磁磚廠生產的磁磚,都分甲、乙、丙(或一、二、三;或ABC)等等級。如果沒有特殊定合約要求,大多都是各級產品的混合品。當然,如果指定是一級產品價格一定比較貴。可是,即使是一級產品,如果有必要,也需要在工地再篩選一次(這可跟磁磚廠明說,他們一定會同意);方法很簡單,只要請木工按照磁磚的標準尺寸釘幾個木盒,一端可將磁磚放入即可,再請幾位工人,當磁磚進場以後,一箱一箱、一片一片的將磁磚插入木盒中,只要太長、太短、扭曲變形的一率篩除、裝箱退回;通過測試的、裝箱另覓場所存放。

        3、決定磁磚方向。如果是方形磚,沒有這個問題。如果是長方形的磁磚,橫貼?直貼?當然會有不同的分割圖。看官如果注意,有些大樓,橫直都來。柱貼直的,牆及樑貼橫的,如果設計圖是這樣(或是老板指示這樣),那就照他的意思分割囉。

        4、外牆門窗確實位置,須待分割圖定案以後才能確認,因此粉刷外牆需將門窗四周牆面保留、暫不粉刷,等分割圖及放樣完成後才安裝門窗、補粉刷。(*.3)

   二、分割圖繪製:

        1、 將建築物的各向立面圖放大、出圖、找出貼磁磚面的異同點。一般來說,如果是住宅而且有標準層,意味著標準層的立面皆相同。所以,如果沒有特別的騷包作法(兩層一種分割花樣之類的),只要做一層的立面分割圖即可。特殊的樓層(例如一、二樓,頂樓或樓中樓、女兒牆等),必須一一分別繪製分割圖。

        2、首先,訂出基準線。基準線有幾條:

               A、水平基準線,一般多選擇各樓層的FL為基準,一則樓層高度應該一致,用一層樓一層樓來分割,就是FL到下一樓層的FL,也就是層高。

              B、垂直基準線,一般選擇立面的兩邊(轉角邊)。

              C、需要參考的水平線。如果梁突出於牆面線,樑必須單獨考慮;其他還有門窗的上緣水平線及下緣水平線,都要列入考慮。

              D、需要參考的垂直線。與樑相同,柱如果突出牆面線,則柱面需單獨考慮;其他還有門窗開口的左右兩條垂直線。

              E、所有的開口參考線及樑柱的參考線幾乎都是暫定參考用,是可以調整的。樑柱尺寸要調整比較麻煩,如果在設計時能同時考慮磁磚尺寸來決定樑柱尺寸當然最好,可惜一般設計者很少如是考慮,所以,樑柱的分割圖常常令人傷透腦筋。如果再加上是貼方塊磚,那有些尺寸真的無法可想,只有貼一些裁剪過的破塊(相對於完整磁磚而言)。

        3、一開始,我們來分析除了樑柱以外的立面,也就是樑下至下一層樓樑上緣的尺寸,將這個尺寸除以磁磚尺寸加溝縫寬,看看是貼幾塊磚(植樹問題)?磁磚尺寸一定,溝縫應控制在0.7公分至1.0公分的範圍以內(這是可以調整的)。我們用兩種磁磚來演算一下;

           3.1、10*10方塊磚。假設溝縫1公分,樓層高300公分。300*11=27.27塊。

                     選擇貼28塊磚。300/28=10.71公分。可。溝縫寬0.7公分。

                  好,這裡開始出現問題。假設這面牆上有一善150*140的鋁窗。上緣頂著樑、樑深60公分。

                  60*10.7=5.6塊,不是整磚。如果要用6塊整磚:

                  10*6+0.7*5=63.5公分,所以窗必須下移3.5公分,似乎可行。(填縫留3.5公分)。

                  窗的下緣至FL的距離:300-63.5-150=86.5公分

                  86.5/10.7=8.08塊,差約10.7*0.08=0.8公分。可行。窗台的斜面約0.8公分。

                  窗戶下緣的窗檯坡度是微調磁磚分割的重要元素之ㄧ。如果有雨庇或是突出的窗框,在決定厚度前,也都要依據/參考分割圖,而後做成決定。

                  窗戶的左右邊也做如是考慮。例如,假設牆面寬450公分,窗戶設計在正中央,則每一邊寬度為:(450-140)/2=155公分。155/10.7=14.48。假設為14片,則寬度為(155-10*14)/13=1.15公分,太寬,不可行。所以必須整個面來考慮。450-140=310公分。310/29=10.69公分,似乎可以。所以窗戶必須微調,一邊貼14塊磚,另一側貼15塊磚。14塊磚有13條溝縫、15塊磚有14條溝縫,合計27條溝縫。所以溝縫寬是:450-140-(10*29)=20公分,20/27=0.74公分。可。

                   所以分割圖是窗戶左右,一邊貼15塊磚,一邊貼14塊磚,垂直的溝縫寬0.75公分。

                   上下垂直貼28塊磚,溝縫寬0.7公分。窗戶上緣距上一層的FL 63.5公分貼6塊磚。窗戶下緣至下面一層的FL約85.6公分,貼8塊磚。下緣窗檯斜度約0.9公分。

                   其他面的處理方式,依此類推。

                  結束。

            3.2、二丁掛。老實說,我個人喜歡玩二丁掛,有很多理由,一則因為二丁掛尺寸與紅磚相似,所以,以清水磚的方式貼暗紅色的二丁掛,有清水磚牆的味道。二則,二丁掛尺寸、貼法變化多端,橫的、豎的、七五勾丁、五五勾丁、轉角磚等等,真的是可以用心血來完成一棟作品。

             台北市我知道的有幾棟立面處理得非常用心,堪稱經典之作。我一向孤陋寡聞,見識不廣,所以如有更好的作品,因為沒見過,只有對不起囉!!一棟是復興北路、民權東路口的東王漢宮,一是復興北路民族東路轉角的一棟建築,據說是獅王建設的作品,還有就是劍潭青年活動中心,前後兩棟應是李祖源事務所早期的作品。  

            二丁掛的分割圖裡應由建築設計者繪製,這裡暫且不管是誰來設計分割,首先,要考慮的事項如下:

            A、二丁掛的貼法,是否考慮採用清水磚的樣式?還是隨便貼一貼?如果是隨便貼一貼,不要花太多力氣,參考方塊磚的分割方法即可。

            B、採用哪一種勾丁方式?七五(也就是丁掛橫貼,上下重疊1/4),五五(上下重疊1/2,也就是一般的紅磚砌法)。一般來說,七五比較花俏、五五比較穩重,是個人喜好。上下對齊的貼法,非正統貼法,不置評。

            C、是否考慮部分地方配合使用洗石子或斬石子來處理?收邊的部份,有時真的很難處理(如果不用轉角磚的話,更應考慮)。

            D、是否使用轉角磚?轉角磚的價格比較高;我記得以前二丁掛一塊二元多時,轉角磚一塊要13元左右。記得以前估算的時候,轉角磚的數量約佔1/4至1/5。 

           E、我個人是比較偏向:

                  a、門窗開口上方為一排豎磚。這是清水磚的一大特色,豎磚的功能如同樑ㄧ般。因此樑的兩端必須超過開口至少一塊磚的寬度(10公分),有些施工者在開口上方也是貼豎磚,只不過與開口寬齊平,這是錯誤的作法,想一想,如果那是一支樑,豈能承重?至少我覺得好像會掉下來。

                  b、門窗開口四周用斬石子或洗石子。我說過,日據時代的外牆如果是貼二丁掛,轉角及收邊都適用洗石子;洗石子是很漂亮,不過,施工過程很容易污染周圍牆面及環境,這是最大缺點。出個題目大家思考一下,如果窗框採用洗石子,先貼磁磚?先洗石子?

                       其實門窗開口四周貼磁磚,一般的狀況下,並不是一個好的設計。傳統的1B磚牆因為磚牆的厚度至少20公分,加上粉刷厚度大約可達25公分左右,扣除鋁窗框厚度約8公分左右,尚餘17公分,假設窗供立於距牆內側2-3公分的位置 ,則外側有14-15公分,貼任何磁磚都不是太大的問題;但是,如果是12公分的RC WALL就有很大的問題,一般結構體牆雖然是12公分,模板多只組立10公分,加上粉刷厚度,牆厚約15公分,扣除7.5公分的鋁框約餘7.5公分;內側保留2-3公分,則外側只餘5公分左右,除了馬賽克或4*4的小口磁磚以外,貼其他的瓷磚幾乎都是破塊。這一定不是好的設計。所以,如果窗邊也要貼磁磚,可以設計窗框、雨庇或窗台,則可解決此一問題。

                  c、所有90度轉角用轉角磚。個人以為,任何磁磚貼到轉角(90度陽角),都很難處理得好,有將磁磚磨編成45度角者;有用一塊磚蓋過另一塊磚者;有兩塊磁磚互不重疊而形成一道缺口者;無論如何,都不是好的收頭。磨45度角磁磚容易缺口而且感覺太利;一塊蓋過一塊,會看到一塊磁磚位處理的側邊;兩塊分開,則轉角處可以看到兩條磁磚的側邊。

        二丁掛轉角磚的製作生產解決了許多問題,如果能夠好好利用,立面處理自然更精緻、更人性化。

                  d、樓層區隔用一排豎磚。這是在製作分割圖時,遇有尺寸難以分配時的一個解決辦法。

       以上所說的方法,可以選擇部份也可以全部採用,主要是看設計者的理念。設計者如果只是在立面圖上標示"貼xx磚",我想沒有一家營造廠會用心去設計、自找麻煩。有時候對台灣建築的一些立面的粗鄙程度實在難以置信,不要說精緻,真的說有用一點心都談不上。  

      寫到這裡,不知是否還要舉例算二丁掛的分割圖。其實,任何磁磚的分割圖都是同一個方法,條件越多就越有趣,簡單的一個方塊磚,畫起分割圖實在毫無樂趣。

 

 

漫談磁磚工程(上)CH0314

    說到磁磚,其實我一點把握也沒有。主要是因為磁磚的種類、廠牌、樣式、材質分類等等,實在太多。就好像已流行好一陣子的紅酒,根本搞不清楚什麼是什麼。

    所以,我只談我清楚的,其他許多專業的,我真是莫宰羊。

    磁磚依用途分為地磚及牆磚。當然小口的馬賽克,似乎牆地都可用。

    說到磁磚的尺寸,那更是天花亂墜。馬賽克(每一小塊面積約4平方公分)就分許多種,有長方形、方形、幾塊不規則形狀組成一個花樣的等等),近年因為台灣工資高漲,馬賽克背後的貼紙用人工整理已不符經濟成本,所以現代已少見馬賽克產品。

    歐洲許多建築使用馬賽克拼貼花樣、圖案;國內比較少見。我記得台北恩主公廟旁有一棟十幾層的大樓,三角窗那一面(寬四公尺多,高約三十幾公尺)是一幅用馬賽克拼貼的圖畫,可惜這幾年外牆整修為帷幕牆,那幅據說是畫家張木養先生的作品,應該是被拆掉了。

    其次是小口磁磚(約5*10公分左右的瓷磚)。如果諸位看官留意一些比較有歷史的建築,會發現外牆牆面磁磚剝落最嚴重的多是小口磁磚。(*.1)

    民國50、60年代,所有的建築外牆幾乎全是馬賽克的天下,間或有些貼小口磁磚的參插其中。所以,現在只要看到外牆是馬賽克的建築,大概都已有三、四十年的歷史。

    小口就不一定了。前幾年我還在新生北路旁看見一間公有的新建築貼小口磁磚;當時,我還在想:會不會剝落啊!?果不出其然,過了一年不到,小口磁磚就掉得離離落落,後來就看見外牆重新搭架,改貼他種磁磚。

    到了70年代初期,二丁掛開始重現江湖。丁,是日本的一種尺寸單位,詳細不明。二丁掛的尺寸是4.5-5.0*20-24公分左右,而一丁掛的尺寸約為2.5-3.0*10-12公分。

    說二丁掛重現江湖是因為日據時代,二丁掛似乎是外牆磁磚的主力產品;諸位看官如果逛過台北大同區一些古老街道,一定會發現一些日據時代留下來的二、三層建築的主要外牆裝修材料就是二丁掛與洗石子。

    70年代後期,出現了另外一種產品,就是所謂的方塊磚(10*10公分左右)。老實說,我個人對方塊磚真的是一點興趣也沒有,甚至覺得它真的是奇醜無比。貼方塊磚,真的是像早期衛浴牆面的三寸六磁磚(也是10*10公分左右)。

    80年代,我們也採用4.5*4.5公分的磁磚於超高樓層的預鑄PC板上,因為我們參考日本高樓層不得使用過大磁磚,以避免萬一磁磚剝落砸傷行人的規範。

    當然外牆還有許多尺寸的瓷磚;另外還有日本、義大利進口的。眼花瞭亂,搞不清楚。

    單就磁磚一項,我一直倡導"標準化"的原因就在這裡(*.2)。

   *.1及*.2檢討分析說明詳漫談磁磚工程(下) 

2007年8月29日 星期三

淺談模版工程CH0317

   因為只是淺談,所以很複雜的不談。

   記得以前專文寫過清水模板,所以這裡不浪費太多筆墨於清水模板。有興趣,自己在這個部落格裡找。有空我也會再檢討、修正、改寫。

    台灣的營造廠幾乎全部沒有自己的模板材料、模板工人;標到(取得)工程,模板部分就分包給模板專業承商。因此,多數工程師無法/不會繪製模板施工圖/展開圖,是天經地義的事。環境如此,也沒啥好說的。而一般模板專業承商略分為二種:

    一種是模板工人自己買模板(整模)自己帶一班工人施工。早期,這樣的一班模板工多是同一個地方的人(同故鄉的),所以做事認真、不會摸魚,台語俗稱"硬腳撐"。早期模板工多是雲林、嘉義地區的人,近年因為年輕人不願意學習,所以逐漸被原住民或外勞取代。

    另外一種是由金主購買模板,標得工程後,再分包給一班或幾班專事代工的工班施做。這種工班規模較小,一班約有6-7人就不錯了,水準則參差不齊。

    以前我們稱模板工是工程界的游牧民族,逐新工地而居。因為那時的工人多是一人單身北上,而模板工頭提供吃住。吃就是在工地開伙,住就是一群模板工在施工工地的地下室或不妨害工程進行的地方,利用自有的模板材料搭設一間一間的工寮,每間約一坪多、二坪不到;床板是普通模板、骨架腳架用的是支撐角材,在床板上釘一層新的四分夾板就可以睡到不知人去。牽幾盞黃黃的燈泡,工人房間的中央或一端留一塊空地當作餐廳兼娛樂室,廚房就隨便啦---餐廳旁邊立個磚砌平台放幾個瓦斯爐,加上一個磚砌的蓄水池也就行啦,了不起,再用模版圍兩個浴室。也有少數工人是攜家帶眷住在工地的,這些婦女除了幫忙整理模板、拔釘、上油以外,亦負責三餐的烹煮。

        都市游牧民族逐漸消失的原因及結果:

    1、工人逐漸成家立業。住工地者日稀。

    2、業主覺得一群工人住在工地(不只是模版,還有鋼筋及泥作等工人),問題多多,所以不是盡量否決就是限制用電等等,拘束日增。

    3、台北縣市有一些山坡公有地被原住民佔據居住,我猜多多少少與一些北上討生活的原住民建築工人有關。遊牧不得,只有定居;定居不易,就像回到山林一般,用自有模板材料搭個簡易房屋居住棲身。

    以前我們說過,模板工的工率大約是4.5-5坪/天。這是指平均而言,也就是說,包括牆、柱、樓梯、樓板的組立面積一起平均的結果。任誰都知道,鋪設樓板的模板時,工率最高,一塊4呎*8呎的防水膠板一鋪、釘幾根釘子就好。最難的是樓梯模板的組立;一個好的模板師傅加一個助手,約半天可組一座樓梯。一般的情況是兩個工人合作一天組一座樓梯。

      據說,現在一般的模板工人水準日低,所以許多工地的樓梯模板單獨另外發包給大師傅組立;因此,有些模板師傅就周遊各工地,專門承包樓梯模板的組立。也是一種分工。

     說到分工,我記得以前有人專門承包模板整理拔釘的工作。每層樓混凝土搗築完成後,模板工開始拆牆模-樑側模-板模(樑底模一般都是兩套,隔層才會拆),拆下來的模板堆滿當層樓,必須有人拔釘、整理後送上下一層樓板,準備下一層模板组立,我想在工地的工程師都知道,拆下來的模板東倒西歪、佈滿釘子,行走其間,非常危險。此時需要有人將盯子拔除,將模板整理、歸類、堆置妥善。這份工作也有分包,記得十幾年前工資是5元/平方公尺,現今如何?不清楚。

    

   

2007年8月28日 星期二

認識混凝土CH0318

   混凝土?太簡單了吧!

    所以,簡單的、書本上講的、必須知道的常識,這裡完全不談。比方說: 水泥的種類、混凝土配比、強度、水灰比等等;這些是工程師必須具備的一般常識;如果不清楚,趕快拿書讀一讀。

     在此特別介紹一本書,是土木工程師學會出的,書名就叫做"鋼筋混凝土"。以前只要是初入社會的工程師,我都強迫他們買一本、要求他們好好的讀;我稱那本書是營建工程的"聖經"。真的很好。

     混凝土是一種依據實驗(配比)才能知道結果(強度)的產品。當然,我們常說的:1:2:4,1:3:6,1:4:8等混凝土就似乎就已經代表一定的強度;其實,大錯是沒有,小錯免不了。這些配比是經驗值,但是許多條件如果不同,結果(強度)也不會一樣。例如:材料的純潔乾淨程度(包括水泥、川砂、石子、水等)、攪拌時間、是否拌合均勻、水灰比、氣溫等,在在都影響混凝土的強度。以前用手拌,後來改用拌合機,現代改為工廠機器預拌(電腦控制粒料等),當然有進步。可是,有些問題依然存在。

    我以前認識一家預拌廠,三兄弟合夥開的;主要材料剛好是水泥、石子、川砂三項,所以三人協議價格以後,一人負責採購供應一項。水泥不說,負責提供川砂的,就買最便宜的砂,高價供應給預拌廠。如果你看到進場的砂,夾雜著泥土、草根,真會瘋掉。石子也是一樣;混凝土從輸送車傾倒到幫浦車時,常有比兩個拳頭大的石塊夾雜其中。幸好幫浦車接受混凝土的盛斗上方都有一片格柵,否則不塞管才怪。

    所以,訂購預拌混凝土一定要驗廠,看看他們的砂石堆置場及現場的砂石是否合於標準,水泥的廠牌、水源等等,同時可以討論需求強度、坍度,如果有其他需求也可一併檢討--例如緩凝劑、爐渣、等添加劑,一般,混凝土工廠會給一張材料配比表及測試結果供業主參考。

    無論如何,最好還是買有品牌的預拌混凝土(還是要驗廠)。

   其次,我們要了解,即使是同樣的材料、同樣的配比、同樣的拌合時間、同樣的水灰比,拌合出來的混凝土強度也不一定相同。根據實驗證明,強度多在預定強度正負十~二十的範圍內。換句話說,如果配比強度是3000psi,那麼,試體檢驗,強度在2500psi至3500psi之間的佔90%以上。(這是一個曲線圖,如一座山峰。3000psi最多,強度增與減的數量曲線對稱。)

   寫這一段的目的是告訴工程師,如果設計圖要求強度是3000psi,工程師到預拌廠訂貨,就必須是訂強度為3600psi(比設計強度增加約20%)的配比,如此,所有進工地現場的混凝土才有九成把握一定高於設計強度(3000psi)。這是一個訣竅,不過許多好的預拌廠,你不說,他也是這樣做!!不過,工程師總要了解真相、內幕,對不隊?

    至於材料的品管,除非是高強度混凝土(5000psi以上),否則一般信譽卓著的預拌廠還是可信賴的。

    我記得榮工處曾經發表一篇有關高強度混凝土的文章,他們為了達到高強度的目的,石子及川砂都是在特別的產地選購的;現代,高強度混凝土已不是什麼了不起的/稀有的產品,所以,找大廠談談應該可以順利解決一切問題。

    

 

 

2007年8月27日 星期一

內牆及地坪放樣CH0319

   放樣我談很多次了。因為我覺得放樣是工地工程師的基礎學問,不懂放樣,一切免談。

   內牆的放樣與外牆相似、甚至可以說更簡單;最大的/明顯的差異是因為內牆的牆面較外牆短小,所以多以尼龍線取代鋼琴線(鐵絲)。比較麻煩的是牆地貼磁磚的地方/房間的泥作工程,放樣要特別小心、特別注意一些問題。(外牆貼磁磚,因為面積大/複雜,所以有所謂的"外牆磁磚分割計畫",另文再談)。

   首先,我們一定要了解,磁磚是個有固定基本尺寸的建材。因此,牆面(牆-地、牆-天花板)相交必須直角,交角的水平線或垂直線必須確實水平、垂直。如此在貼磁磚時才不會產生老鼠尾(一頭寬、一頭窄的空隙)。因此泥作打底的放樣就必須特別注意做到垂直、水平、90度交角。

    泥作包商多數也很清楚這一點,所以多會指派老師傅負責衛浴、廚房、陽台的打底工作。雖然如此,工程師對這些部分一定要特別注意、重複查核。我的經驗是,老師傅也有犯錯的時候。

    至於地坪放樣,我相信多數工程師都沒有做過。對不起,這是我個人的想法、看法,不一定正確。

    其實地坪也要定高程,也要做灰誌。我們一定看過許多房子重新裝修時,如果拆掉一道隔間牆,兩間不同房間的地坪很少是等高的。這就是因為隔間牆砌好以後舖設地坪,各走各的,有以致之。仔細究其原因,這跟牆面有異曲同工之妙。一般結構體搗築樓板混凝土時,如果不注意高程誤差,等到要鋪地坪時,工人/工地不可能將混凝土面像牆面一般處理、打除突出的混凝土,所以泥作施工時,就只有將地坪偷成順平。

    如果地坪有放樣、定高程,就不會產生這樣的問題。

    地坪高程可以利用水平儀(水準儀)來測量訂定。一開始,先將同一戶的房屋地坪(混凝土搗築完成面)的高程測出,然後決定粉刷高程。以水準儀配合放樣師傅製作灰誌。每個房間的四個角落一定要有一個灰誌,中央需要多少,則視房間大小決定。

    另外,順便說明一下地下室大底下的PC也要定高程(凡是泥巴地上打PC都一樣)。可以用木材釘入土中,木材頂即是PC高程。這也以使用水準儀來標定比較方便、快速。

 

2007年8月26日 星期日

外牆放樣--鋼琴線及灰誌、標準餅、麻吉。CH0320

    放樣工程中,我一直致力於推展輔助線,幾十年下來,成效不彰,成果幾乎等於零;大概多數工程師還是習於舊制,也只能徒呼負負。

    這篇簡單的討論泥作工程---外牆面的放樣。

    結構體完成後(如果突出物的外牆與主建物的外牆為同一個面,那就要等突出物完成),才能開始外牆放樣、準備粉刷、貼磁磚。不過,沒有突出物的外牆可在女兒牆完成後,先行放樣。

   建築物的層高如果超過12樓,外牆可以考慮分兩次放樣粉刷;也就是說一半樓層(多幾層也無所謂)以下的外牆放一次樣,先粉刷;然後,等結構體全部完成後,再粉刷上半段。

   外牆放樣,一般都先吊鋼琴線,現代多以細鐵絲取代。從上到下,從左到右;不過以垂直線為主。凡是有轉角的面,轉角的地方就一定要有一條鋼琴線。同一平面,鋼琴線的間距不得大於1.6公尺,這是配合施工工具木尺的長度只有1.8公尺的原因。剛開始,所有的鋼琴線從最高點一條一條垂直放下來,長度符合需求以後(約至一樓頂),下端繫以重物(一般都是一塊或半塊磚塊)。

  最頂端有一條水平的基準鋼琴線。因為這條線是決定粉刷完成面的線,所以一定突出於結構體之外,一般多以一小段角材釘於女兒牆頂,與女兒牆面成90度伸出。各個立面至少兩支。繫上鋼琴線,拉緊,所有的垂直鋼琴線就以此線為基準下垂。本來這條水平基準線,應是外牆線加1.7公分至2.5公分平行外移的一條線,但是,現代的泥作放樣師父多遷就現況,外移多少,沒有一定的準則;說是這樣說,泥作師傅也不可能無限度的外移,因為粉刷厚度超過三公分就很難做了,有的須分二次施工,有的要用力摧緊,否則會當場攤下來或過一陣子就攤下來,所以,如果工程師注意,會發現牆面施工時,會有師父在施工完成後約1-2小時回現場再摧一次,原因就在於砂漿太厚時,雖然沒有立即塌下來,但是水泥砂漿會慢慢下沉下滑,造成幾道水平略帶微笑的弧形裂縫;所以會有一二個師傅留在現場、趁砂漿初凝時再摧平一次。   

    所以,泥作師傅放樣的容忍程度,大概到粉刷厚度平均3.5公分已到極限;而且這還要模版包商補貼工資才可以,否則就是紅漆一噴,寫個"打"字,模板包商就要找打石工來將凸出鋼琴線的混凝土打除。至於補貼多少錢,我從來沒有問過,側面聽來約在5-20萬之間。視打除/粉刷厚度的面積大小決定。

    我記得以前打石工一工(含手提電動打石機)約三千元。有時,一個工地一打就是一個月,每天三四部機器打得天翻地覆,少說也要幾十萬、甚至上百萬。

    標準的方法是:外牆放樣水平基準線由工程師指定。工程師根據施工規範,從輔助線(一般是以墨線彈在結構體兩側30-50公分的平行線。距離由主任或公司統一規定。)向外加女兒牆厚度加2.5公分(這也是施工規範中規定的,一般約在1.7公分至2.5公分。)即為水平基準線的正確位置。

   不過,我相信少有營造廠/工地敢(會)這樣做。

   閒話少說,言歸正傳。無論如何處理,牆面平整後,泥作的放樣師傅就會依照鋼琴線與牆面的距離,在牆面上製作灰誌(台語稱麻吉,應是日語直接音譯。有些書本稱標準餅。)做為粉刷厚度的基準。此時工程師應爬至鷹架上、一一檢查灰誌厚度、位置是否正確(至少要做做樣子,抽查一下)。

   灰誌是以水泥砂漿在牆上砌一塊四方型(約5*5大小的梯型立體方塊),現今流行在梯形頂上貼一塊馬賽克,用途在於粉刷完成後,可以辨別粉刷厚度是否與標準餅同(可以看見馬賽克的亮面)。

   以前轉角灰誌製做比較麻煩,現代有專用的塑膠條可用。

   灰誌製作完成,就可以開始粉刷囉。

 

 

2007年8月24日 星期五

監工的一天(上)(甲10)

    一大早,穿上公司發的制服,匆匆騎上摩托車就往工地走。順路繞到巷口的"美而美"買二份蛋餅,踹在懷裡,再趕緊跨上車奔向一天的開始。

    八點不到,工地主任已站在工地門口。那張臉看起來還滿和藹可親的;顯然昨天晚上將近半夜2點才結束的12圈麻將、沒有引其他老婆的革命;更重要的是他小贏。大家心照不宣的搖搖手。

    走上支格支格響的組合屋二樓,前面一間是小型會議室,後面是辦公室,辦公室隔成兩間、裡面比較小的一間是業主監工的辦公室。組合屋一樓是大會議室、值夜室及廁所、浴室、儲藏室。還沒八點,業主監工一個不見。倒是素有"工地之花"稱呼的美麗工管小姐已坐在電腦前敲資料。

   "睡不著啊?"

   "沒有啦。今天跟我老公送小孩去學校,所以比較早來。"他露出一個甜美的笑容。

   把背包放在座位上,泡一大杯"兄弟茶";(看官可能不知道,工地每個月都有一些奇怪的人來推銷茶葉,雖然茶葉品質不怎麼樣,反正也不是頂貴,而且一個月來個二、三次,一次也只推銷個一、兩包,剛好夠工地用,所以我們稱之為"兄弟茶")。坐下來,隨手翻開週報會議紀錄檔案,我開始吃我的早點。這時,工程師陸陸續續進來。工務所開始熱鬧起來。

   "喂!昨天誰輸啊!?"有人發聲。

   "還不是阿泉那狗仔。"有人回答。

   "賓拉登呢?"賓拉登是主任的外號,因為每次打牌,只要有人聽牌,他一定立刻下車、搏臭!!這是業主監工打牌時幫他取的,笑他沒事就跟賓拉登一樣躲起來。

   "小贏。"

     "噢......"有人想發言,   這時樓梯響起來,有人說:"主任上來囉。"立刻一片寂靜。後面跟著進來的就是臉色陰霾的業主監工。

    主任召開日報會議,將昨天的工作及今天的工作及重點說明以後,問業主監工有沒有什麼指示?業主監工是個40左右的老鳥,"沒有啦!等一下主任來我房間。"大家投給主任同情的眼光以後,匆匆逃離會議室。

     主任等監工都離開以後,跟著業主監工到他的辦公室。"我說啊,主任。"業主監工一邊說一邊打開公司提供給他專用的冰箱門;"你看!空空的,啤酒也沒了,飲料也快沒了。不是我要喝ㄟ,我是幫你們公司做公關耶,客人來了,什麼也沒有,搞什麼東西嘛!!"

      "大概是小姐忘了,我立刻叫她補滿。"主任陪著笑臉。

     "很久沒有聚餐啦!!今天晚上找幾個工程師ㄧ起吃個飯、飯後打個牌,怎麼樣?"業主監工微微瞇著眼,切換成一張笑臉。

      主任支支吾吾的,"我恐怕不行ㄟ,我老婆家今天有事,晚上說好要陪他回家。不然我較小豬、阿志還有阿泉陪你好不好?"

       "哎呀,他們不行啦。算了算了,下星期再說好啦。"

正是:這廂威風,那廂挨罵吃排頭。營建生涯,神仙老虎狗。

欲知後事,請看下回分解。

(未完)

2007年8月23日 星期四

監工的職責CK0001

 

    監工分很多種:代表業主的、代表建築師的、營造廠的、機電公司的、分包的;我們簡單稱為:甲方(業主、建築師),乙方(營造廠、機電公司--如果是業主獨立發包),丙方(總包的分包、分包的分包)。

   一般,業主監工及建築師監工不會同時出現。如果業主派監工,建築師監工最多偶而來查一下鋼筋。如果業主不派監工,委託顧問公司管理(這個顧問公司可能也負責設計),此時,顧問公司派的監工就具有業主及建築師代表二種身分。

   無論是甲方監工、乙方監工、丙方監工,共同目標都是:確保合約(圖說是合約的一部分)規定的施工品質、進度、成本、安全衛生。絕對不是請來對立的;除非有一方意圖改變(降低或無理提高)合約規定的品質、進度、成本、安全衛生。資訊是為了達到上述目標,甲乙丙三方相互之間所做的計畫、紀錄、審查等文件、報表、會議等,以及各方對自己公司內部的簽呈、文件、報表等。

   因此,個人一直強調"按圖施工"是監工的義務/權力。義務是因為圖說是合約的一部份,產品與圖說不符就是違約。權力是甲方如果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可予以拒絕(如果有相對的條件,當然可以協商;前提是雙方的負責人簽字、更改合約)。

   按圖施工,絕對不會錯。即使一般合約書會有一個條文大意是說:乙方如果發現圖說明顯錯誤,有義務提出讓甲方知道,以便修改圖說。老實說:什麼是"明顯錯誤"?那有得討論的。但是,不按圖施工,就沒啥好爭的囉。按圖施工,如果發生問題,甲方只有改圖(變更設計),乙方可以名正言順的要求增加工期、成本等等。可是如果不按圖施工,一旦被甲方查覺要求按圖施工----即使是改得比較好,都有問題。因為甲方監工上面還有人,他可不一定認同乙方"改得比較好"的想法。如果是預售屋,還有甲方與客戶的銷售合約中建材表的問題----拆除重做的一切損失乙方只有認了,何苦?

   按圖施工,應是按圖說施工。圖,很清楚;說,就包括規範、說明、指定建材、工法等等。

   一般來說,不按圖施工的原因很多,我曾經跟某大學建築系開玩笑說:"我來開個偷工減料學吧!"說說而已。簡單說明如下:

  1、偷工減料:這分為二個部份。一是偷工、二是減料,當然有些工程是因為減料自然偷工。

       偷工就是工人便宜行事,應該分二次做的,一次做完。應該有三個步驟的,省掉一個步驟,只做兩個步驟。例如砌磚牆,每日砌牆高度不得超過1.8公尺,有些工人管你三七二十一,一路砌下去,監工如果不說話,搞不好,一天就砌到頂。還有就是牆面或地坪粉刷,標準流程應該要放鋼琴線、做標準餅,然後粉刷,厚度超過3公分的,還要視情況分層粉刷。好了,如果監工不管,標準餅可能沒做或是做假的。粉刷厚度呢?再厚也是一次完成。這個問題原因出在:a、監工外行,被工人欺負;b、監工偷懶,沒有確實盡到監工的責任。c、監工被收買(人情或金錢、財務),爭一隻眼、閉一隻眼,反正甲方也不知道,工程進度又可以加快,何樂不為?

       減料,就比較複雜囉。甲乙雙方勾結減料的部份,不談;那牽扯太廣,非三言兩語所能道盡,而且勢必要談到綁標、圍標等不法情事。

       我個人是覺得單方面(乙方、丙方等)減料划不來,偷了半天,一點點錢,一旦被抓到,多花幾倍的錢也賠不夠。常見的減料就是偷水泥強度----預拌混凝土叫強度差一級的料;鋼筋減一號(也有人減少數量,不過,我覺得偷幾支鋼筋,賺得了什麼錢?)或是以副牌、仿冒品取代正牌產品。這個部份,就要看監工夠不夠老練、精明囉。

    2、自以為比設計師聰明,自行改圖。

        這是甲方監工比較常幹的事。以前的文章中舉過一些例子;出發點都是甲方監工覺得:設計者根本外行,我這個老手把它改得更容易施工,或是更有效率。

        老實說,這麼多年下來,我知道的這種改圖、施做的結果,大概都是越改越糟,還沒見過一個案例是改得比原設計好的。

    3、有些問題不出在甲、乙方,而是出在丙方(例如材料供應商),故意將不合格的產品送至工地,而抽驗時,他自然有一套方法可以通過。所以,指定廠牌有時也是為了確保品質、不得已的方法之ㄧ。

         至於丙方送材料至工地,偷斤減兩的事(眾所周知的有鋼筋、預拌混凝土等),因與工程本體沒有直接的關係,應以制度方法來解決,另文討論。

    由上列問題可知,一個好的監工,沒有三部七仔,絕不是那麼容易就可以幹得好的。

 

文章分類及未來方向(丙03)

    這一陣子整理以前的文字,花了許多時間,成果不彰。

    目前大概完成1/3左右而已,原來只在螢幕上改寫,後來覺得問題多多,所以一篇一篇列印出來,準備好好修理一番。當然,那工程就更浩大了,所以,慢慢來,急不得。

    昨天,將有關文字的分類做了一番調整,將以前"營建管理"的分類拆分為"初級營建"及"中級營建",本想加個"高級營建",想一想,還是暫且不要,以後看情形再說。

    文字的分類是我自己分的,是否適宜,邊走邊瞧。

    爾後,我想增強"初級營建"的部份,也就是寫一些比較實務的施工方法、須知、概念。因為,我覺得有些比較深的觀念及執行方法對年輕工程師,似乎派不上用場。

   初級營建管理,我是以營造廠的監工這一級的工程師為主要對象。施工技巧,我比不上技術工人;施工理論,我比不上學者專家;如果有法規的問題,我也比不上主管官員。但是,總而言之,這是我個人的學識範圍,坊間也很少有此類的書籍,所以,我就斗膽寫一寫,如有高手,歡迎補充、修正、我一定接受並改進。這樣,除了改正我的錯誤觀念以外,對後來者也是一大福音。先謝了。

    如此如此。

2007年8月20日 星期一

20年前的未來建築(層高計畫)BH0201

 

     最近整理到"設計的平面計畫及層高計畫",覺得意猶未足,想了很久,決定補充說明一下。

    我們都知道,建築物內部每層樓的高度是根據需求來決定的,也許我們習慣國內住宅的一些慣例、通則及法令規定,所以設計者對於集合住宅幾乎不去思考合理的層高應該是多少?

    記得以前的技術規則訂有一條規定,大意是說"....可以建築七樓或高度21公尺住宅",類似的法規似乎還有,反正意味著"一層住宅的層高就是三公尺"。後來大概因為實施容積率以後,高度不做限制,所以就有許多一層高4.6公尺的住宅出現,而且擺明二次施工、變成二層或夾層,造成工業住宅以後的另一波社會問題;所以建管單位又回頭限制層高,改來改去,3.6公尺、4.2公尺、不知最近每層樓允許高度是多少?

    層高是依據結構尺寸、設備尺寸及人的空間感覺合併考慮的。一般來說,居室的淨高以2.7-3.0公尺較為適宜,太低、會給人壓迫感、太高則有無依無靠的空洞感覺。這可以由中國傳統的床及西洋的床都是有頂的,得到證明。

    影響層高的結構體尺寸比較簡單,一般樑深多是0.6-1.0公尺;如果設計天花板,層高就必須是淨高加上樑深。所以應是:3.3公尺至4.0公尺之間。

    設備尺寸指的是影響高度的設備尺寸。一般來說,指的是懸掛於樓板下方的設備及管道。例如冷氣風管、出風口、送風機、消防、給水管線、照明管線、燈具等。這些管線如果能穿樑也就不影響層高,如果必須走樑下,那麼就必須將需要的尺寸加入層高尺寸。

    這三者:人的感覺高度、樑深、設備尺寸等,最難掌握的是:設備尺寸。

    我記得美國有一所醫院,因為醫院的設備管線太多,所以設計一層樓為設備層,這層樓之中,全部都是機電、空調、醫療等設備及管線,密密麻麻、匪夷所思。這層樓等於就是水平的管道間。

    大概20年前,我們到東京參觀一棟號稱為未來建築的辦公大樓。該棟大樓的層高記得是4.6公尺,鋼骨結構、樑深約1.0公尺,地板為約0.5公尺的高架地板、室內淨高約3.1公尺。

    這棟大樓最特殊的地方就是:每一層樓的RC樓板,都將電梯、樓梯間(CORE)的地板抬高約50公分,等於是標準高程+50,其他辦公區的RC樓板,通通在標準高程,換句話說,比梯間核高程降低約50公分。辦公區全部架設高架地板,高架地板完成後,地板面與梯間高程相同。

    如此設計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每層樓都有兩個水平管道間:一在天花板上面、一在地板下面。任何水平管線不是走天花板上,就是走地板下。

    我們參觀的時候,看到一些管線由核走地板下拉到四周辦公區。

    我想,每個人都遇到過,辦公室中只要一調整座位、隔間,每個辦公座位下的插座、電話、電腦線,就搞得辦公室大亂。不然就是明線一大堆,還用貼布固定,實在不怎麼樣。

   這是垂直管道與水平管道、考慮未來發展而設計的案子。所以20年前號稱"未來建築"。

   我不知道後來日本有沒有類似的產品。不過,到今天,在台灣還沒見過。

 

   

2007年8月16日 星期四

172篇"營建管理實務"後的告白(丙02)

 

   最近,有些意興闌珊,所以暫時封筆,回頭整理過去寫的文章。

   我從第一篇開始改寫,到今天,應該也讀了四、五十篇了吧(包括其他類別的文章)。

   有些還好,有些被我改得面目全非,自己都懷疑當初是怎麼寫的;其實,我寫部落格從來不打草稿、想到哪裡就寫到哪裡。有些文章寫寫停停、有些一氣呵成、有些寫寫就忘了;所以,回頭一看,有些真的是不知所云、慘不忍睹。

   特別要說明的,就是這次修改,我寧願改得面目全非,也捨不得刪除任何一篇文章。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別人的好。傳統毛病。

   我想,可能還要花上一段時間才可能通通簡單讀完、修正一次。所以這段時間內,除非必要,大概不會有新的文章出現。如果看官有意見、有題目,請賜告。如果我知道,一定立刻上網報告。

   前面說過,我是想到哪兒就寫到哪兒,所以回頭是必要的,不然,我也搞不清楚自己寫了哪些,哪些還沒寫,遺漏了哪些。

   在我書房的牆上,掛著一張布印的F-15戰機。因為,我時常提醒自己:美國人製造的F-15,總重25噸,打得各國飛機哇哇叫。到現在已除役了,我們國家一架也沒有(美國人就是不賣)。我以為營建工程是一個比較粗糙的工程,如果都不能精確做好,怎麼能期望國家造出F-15這種精密的飛機呢?

   加上如果每個人都深怕別人超越自己,經驗不肯傳承、累積,如何進步呢?所以,國家、社會、行業要進步,不只是要靠每一個人在自己的崗位上努力、更需要全體工作人員互相砥礪、切搓,才能有機會慢慢趕上先進國家的水準。

    寫部落格的目的是:只要我知道的"營建管理",一定毫不保留的寫出來,讓年輕人少走冤枉路。

   簡單說明,如此如此。

公告

謹向大家報告一項消息: 各位網友,家父(部落格作者) 已於2011年3月4日早上11:35因病突發性腦部出血逝世離開。 我父親近年來身體狀況一直不是很好,前年年底2009因身體不適就醫檢驗,經檢驗為自體免疫疾病引發血小板低下,經過住院及藥物治療後病情趨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