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31日 星期六

合約內容的溝通、協調、談判(970530)

    我開"工作日誌"這個專欄,談的都是最近在工地遇到的實務問題。所以,我是想到就"先訂題目"(避免忘記),有空才一一完成。(對不起,所以常常有很多文章寫一半就停在那裡或是寫很久才寫完。有些文章甚至停了很久,我都忘記了,對不起。如果朋友看到,麻煩提醒一下。)

   這個問題的起源是因為工程位於廠區內,屬於增建及新建工程;所以工廠的"勞安人員"要求工地的"勞安"納入工廠"勞安"的管理系統之中;因此,在甲乙(業主與承商)雙方的合約書中就必須訂定相關的條款。

   冷眼旁觀的結果,我覺得雙方對於合約內容的溝通、協調、談判都欠缺基本認知及火侯;當然,我不是談判專家、也不是勞安專業人員、更不是法務專家,所以就我管理的角度提供一些觀念與做法,與諸位工程師討論。

   開宗明義必須要強調的:合約對雙方來說是平等的。絕對不可單方"丧權辱國"、訂定不平等條約。

  要知道,我們談的是"合約"----平等互惠的合約,不是戰敗國的"投降割地賠款條約",更不會是日本在原子彈威脅下的"無條件投降"的一面倒的條約。以施工為例,業主付錢,營造廠負責按圖施工、取得使照,錢不是業主無緣無故施捨的,營造廠的計價金額也不是白拿的。所以,如果認為營造廠與業主的合約,營造廠必須"矮人一截、低聲下氣"那就不必了。不要沒人作賤你,自己反而先看不起自己。

  如果說:是業主嘛,尊重他一下。那麼,因為尊重就應該矮一截?沒那一回事。而且,尊重必須是互相的。我尊重你是業主,你也要尊重我是專業人員。這是談判人員雙方都必須具有的健康心態。

  其次,談判必須有(是)單一窗口。

  所以會寫這一條,是因為我們這個工地的業主的安全衛生承辦人員,一方面與營造廠公司負責訂定合約的業務人員聯繫,一方面又與工地的安全衛生管理人員協商。有些合約條款直接傳給公司業務人員,業務人員覺得合約條款有問題就來詢問工地的安衛主辦人員怎麼一回事?工地的安衛人員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就要求公司業務人員將合約條款傳過來、讀請楚以後才找業主的安衛主辦人員來討論,一來一去多花了許多不必要的時間及麻煩;所以,單一窗口是協商合約條款時雙方必須明確的第一件工作。

   條款的討論、協商:

   如果合約條款由營造廠提出,業主的主辦人員加以修改、討論,或是由業主提出,營造廠加以修改、潤飾都是可行的。總而言之,只要有不同的意見,雙方都必須一再協商、直至獲得共識為止。

   一般來說,初期都是由雙方承辦人員互相討論、協商,協商結果各回公司向上級主管報告,主管/相關部門如有新增/修正條款,則承辦人員再度協商,直到雙方皆同意全部條款為止。當然,事情不會那麼簡單(也有一二次協商就雙方用印的),所以談判的人要有耐心,慢慢的磨。

   如果營造廠很急----因為有合約才能請款計價,談判的人也無需將"急"字放在臉上。可以用其他的方法逼對方的承辦趕緊處裡。

   這個公司的安全衛生人員提出一些很離譜的罰則(例如:垃圾必須立即處理/運棄,否則由甲方雇工處理,費用由乙方工程款直接扣除並罰款十萬元),而且一再聲明"這是我們總經理說的"。營造廠的安衛人員只好向上呈報。大家似乎一籌莫展,甚至有人說:"不然只好請總經理跟他們的總經理談了"。

   這個玩笑開大了。我建議營造廠的安衛承辦找工廠的承辦來談,"沒那麼嚴重,談不成再說嘛!!"

   "你以為找你們公司總經理來跟業主的總經談就可以解決問題嗎?說不定業主的總經理會覺得你們總經理有神經病,這種小事也來跟他談。而且,搞不好業主的總經理還莫名其妙,搞不清楚你來談這種小事幹什麼?"

   "了不起,找你們處長去拜訪工廠的安衛主管,討論一下這些不合理的條文,真的談不成,再說嘛!!不要人家說是總經理說的,你就信以為真,我就不信他們總經理會管這種小事!!"

   許多人就是喜歡"挾天子以令諸侯"、"拿雞毛當令箭",聽聽就算了,千萬不要信以為真。

   後來,營造廠的勞安主辦找工廠(業主)的勞安人員來討論,一提到那個罰款十萬的條文,業主的勞安人員立即說:沒有!沒有,那個條文已經更正為:"如果經過三次勸導而不清理,業主得逕自顧工代為清理,費用自工程款請款計價金額中扣除,並科以清運費二倍的罰款。"而且還一再強調,沒有那麼嚴重啦,只是罰則一定要訂定的嘛!!

 ************

   我以為,人總是人,沒有人(或是只有極少數的人)會把別人不當人看;相信業主的勞安承辦人員將那條罰十萬的罰則送給他們的主管看,他的主管也不會同意。真的同意就太離譜了。如果那樣,營造廠再找個對等的高階主管去拜訪業主的勞安主管談,也有解決問題的機會;真的不行,才請總經理出面還來得及。

   千萬無須猴急,一下子就要"總經理上火線",那承辦是幹啥用的?

*************

   最後這個合約條文是"和平落幕",現在想起來還覺得"無聊",可是,當時年輕工程師那份模樣及解決問題的方法、態度,著實讓人又好氣又好笑!!

  

 

 

談業主監造、營造廠工地主任、監工的職責(一)970529

     昨天與業主公司的相關人員討論:業主委託的監造人員是否應該/必須時時到工地現場監督工人施工?

    業主的工程師以為:我們公司付錢請你監造,所以,所有問題/過失/錯誤你都要負責。聽起來似乎滿有道理的,其實,那是錯誤的觀念。

    我們先談"錢/成本"的問題。

    就我個人所知,國內一說到要請"專業顧問公司"負責監造,一是業主對監造(施工管理)的工作內容不清楚,一是相對的管理費付不起。

    以前我們公司幫一些關係企業做設計/施工管理,從請建築師/設計檢討到找營造廠/施工管理一手包辦,所需的費用約為施工工程費用的4%~6%。(這是依據所需的人力計算出來,不是瞎掰的。)我不知道國內的一些顧問公司受委託執行公共工程的施工管理費用是多少?不過一定不會太低。國外的"營建管理顧問公司"的費用應也在上面所列的範圍(或更高)。

   其實,費用的高低,主要對應的是工作內容;如果是"點人頭",大事不管、小事別人負責,那金額當然可以低亷。

   我們簡單的以營造廠的工地主任或監工為例來說明。如果業主要求營造廠一定要派若干監工來監造,如果營造廠沒有共識(或是為了節省人事費用),派來的工地主任資歷/能力不夠,監工不是似懂非懂/壞習慣一堆的油條就是好吃懶做的菜鳥,對業主來說,標價"便宜/人頭一堆'又有什麼意義?業主又能冀望這些工程師負什麼責?做出什麼好的成果出來?

    如果營造廠的工程師點人頭/充人數/能力普遍不行,業主相信她們的分包(下包、小包)會發包給一流的工班嗎?不要自欺欺人了。

   可是,就有人認為:雖然取"標價最便宜的營造廠",還是可以要求他做出80分的東西(甚至100分)。可能嗎?你相信嗎?除了一種特殊情況:營造廠本來就半買半送、有一些"樂捐"味道的工程。這種案例很多:校友開營造廠,回母校蓋xx館,因為學校建築預算偏低,所以開營造廠的校友義不容辭的承擔興建的責任,所以我說有樂捐的味道。(即使是這種情況,施工品質也不一定保證高明。)另外,宗教團體的工程也有這種可能。

   就"成本"來說,應該有個通則:三流的價格,不可能找到一流的營造廠;三流的價格,不可能擁有一流的工程師;三流的價格不可能發包給一流的工班。一群三流的人湊在一起,不可能做出一流的產品。

   當然"凡事皆有例外",正面的我沒見過,負面的:也就是說業主付出一流的價格,拿到的卻是三流的產品,這倒屢見不鮮。

 *************

   所以,要業主將工程的成本與品質聯結在一起似乎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其實,不要說外行的業主,即使是自認非常內行的營造廠老闆/工程師似乎都不是那麼容易。

   寫到這裡,只能擲筆長嘆!!

 

 

 

2008年5月29日 星期四

談"綱要進度表"



   最近有機會又回到施工現場,所以,一面施工,一面可以有一些實例來說明以前我所說的"營建管理"相關內容。

  我先將目前正在檢討的一個施工案的"綱要進度"放在前面,然後再來檢討說明。

  因為這個綱要進度表是實例,而且尚未檢討、修正、定案,所以不要將她當作是100分的範例來看。另外,因為照相技術不好,所以圖面扭曲,原諒些個。(自我安慰:不是參加攝影比賽。)

   我一再強調:工作項目要有階層的觀念,如果沒有階層的觀念,就很難談下去。

   綱要進度(或稱為綜合進度、整體進度,名者實之賓也,不需要為用什麼名詞傷腦筋,只要大家講的是同一個東西,叫X、叫阿花都可以)我建議工作項目不要多於40項,目前我所遇到的工程師似乎都很難辦到,可能是不習慣;不過,真正的原因應是方法不對。這需要時間,所以我也不是很強烈的要求工程師一定要如何如何,慢慢來。

   工作項目必須分階層的理由很多,最重要的除了進度表對應有階層進度之外,便於統計分析也是一大主因。

   如果一個公司有研發人員(或是勤於統計分析的工程師)一定會要求/同意"階層"的觀念及做法。

   以進度表來說:最高階的是"綱要進度"、其次是"月進度"、再其次是"週進度"。

   對應的計畫就是:"綜合施工計畫"、"區域(局部)施工計畫"、"單項施工計畫。

   對應的報表就是:"年報"、"月報"、"週報"。

  我們可以從下列這個圖表來了解階層之間的關係。

    上面這個圖,簡單的說明一下:(我很不願意以結構體來分析,因為工程師最熟悉的就是這個,其他的大項:如內裝、外飾、庭園景觀等多是霧煞煞。)

    結構體,我習慣(這不是我發明的,是依據美國工程公司的習慣分類)分為:

    1、基樁。

    2、基礎。

    3、地下結構。

    4、地上結構。

     很清楚了吧!!作統計分析的工程師一定可以心領神會,了解其中的奧妙。

     這四個工作項目就是第一階的工作項目。如果一個工程有上列四個工作項目,在綱要進度表中只要列這四個工作項目及開始/完成日期即可。 (附註:擋土支撐是另一個一階的工作項目。)

      無論舉哪一個為例,都可以分出第二階的工作項目;以基樁為例:第二階至少應包括:

    1、供水系統。

    2、沉澱池(循環水系統)。

    3、鋼筋加工場及鋼筋加工。

     4、放樣。

      5、施工(鑽掘)。

      (對不起,"基樁工程"我不是很熟,不過應該差不多,識者請指教。)

      第三階的工作項目就比較簡單了,這裡不多談。

*************************

     其實,這個題目太大,要談的、可以談的,真的很多。希望工程師到以前我寫的相關文章中尋找答案。免得一再重複。

     

 

 

2008年5月24日 星期六

工程預算分析

   這是我最近參予的一個工程案,業主總共邀請了六家營造廠投標。最後選擇三家議價。

   為什麼/如何選六家邀標?後來為什麼/如何選三家議價?因為我不是業主,所以無法得知。不過,這不是這篇文章的主題,所以,略過不談。

   下面這個表是我根據三家參予議價的廠商的標單,整理出來的資料。數字全部是百分比,總金額約5.2億。我們可以從這個表裡讀出很多有趣的東西。

   工作項目是建築師事務所編的,我覺得:每個公司、每個人有自己的想法,只要好用,我沒啥意見。

********************

表、工程投標預算分析
業主預算甲營造廠乙營造廠丙營造廠平均(%)
1假設工程1.972.282.692.822.44
2拆除工程4.184.777.565.425.48
3新建工程71.7278.0174.3376.2675.08
4環境景觀1.681.772.652.192.07
5電梯1.451.481.21.281.35
6保險費0.40.220.180.450.31
7安全衛生1.460.530.440.450.72
8運雜費2.670.260.880.891.18
9管理利潤9.725.915.314.456.35
小計95.2495.2495.2495.2495.24
104.764.764.764.764.76
總計100100100100100

***************************

   如果讓工程師自己讀上面這個表,不知可以讀出什麼端倪來?

   一、稅的問題:加值型營業稅應是5%。表列只有4.76%是因為我把稅額放在100%裡面。如果依照規定外加,則應是5%。這個部份,我個人是比較傾向:分析工程費用時,都不列"稅"這一項。

   二、管理利潤,平均為6.35%。如果我們將業主預算拿掉,將三家營造廠的預算平均,是不是會比較接近事實?這樣算起來約為5.22%。換句話說,管理利潤約為5.0%-6.0%之間。以這個工程來計算,5.2億*5%-6%=2.6千萬-3.1千萬。

   1、試算工程師的產能 :        

這個工程的工期約10個月;假設營造廠派駐工地的工程師平均為6人、薪資以每人每月5萬計算。如此:5萬*6*10=300萬。權數以2.0計算,則工程師的費用約為600萬元,佔管利的11.5%-20%。

          工程師的產值:5.2億/6/10=866萬/月,顯然偏高。

          必須補充說明一下,這個案子比較特殊的是:工期短、造價高。所以也會影響工程師的產值。不過因此而脫離常數是不合理的。個人以為,工程師人數應在平均每月8人,是比較可以接受的。

          5.2億/8/10=650萬/月。事實上,這個產能還是偏高。

          (寫到這裡,突然想到做這個工地的機電承商也有類似的產能:1.85億/8個月/4人=578萬/月/人,真是無巧不成書,笑話都湊在一起了。)

          假設工程師5萬/月,加上其他費用權數以1.5-2.0計算,則這個工地的管理費用約為5*6*1.5-2.0*10=450萬-600萬,假設負擔公司人事、房租等等費用40%,換句話說:這個工程負擔的管理費約為630萬-840萬。毛利約1.8千萬-2.4千萬之間。

     2、試算營造廠的利潤/管理費

           前面寫到:營造廠的管理利潤約在5%-6%左右,多數人一定會認為偏低。其實,5-6%是以總工程費做為分母得到的結果,並不合理。

           做生意是:"將本求利",如果我們拿5.2億的成本來做工程,結算毛利只有一、二千萬,保證沒人肯幹(1800-2400)/52000=3.46-4.6%;如果再扣掉增值稅及營利事業所得稅,淨利不知餘下多少?

           但是,事實上不是這樣。一個營建工程營造廠的自備款(週轉金/成本)需要多少?大約20%左右。

           以5.2億的工程來算,大約需要1.04億。所以,稅前毛利是多少?(1800-2400/10400)=17.3-23%,那就比較合理了吧!!

    三、我相信做工程的人都會同意:營造廠是"艱苦行業",乍聽之下似乎滿有道理的:工作環境不好、工作辛苦、利潤低微,高風險....。其他的暫且不談,"低利潤"這一點必須先刪除(惡性搶標這個也暫時不談)。

   四、安衛預算:這個案子的安衛預算,如果不算業主預算,三家營造廠的預算都很接近,平均起來大概是0.47%。我想:國內營建業不重視"安衛"是一大主因,其次是因為"工作項目"的歸屬:有些項目我們將它歸於"假設工程",有些歸於"安全衛生工程,其中的分別,似乎很難拿捏;我覺得那不是重點(如果能夠說明、分析、分別得很清楚,那是一流的施工管理),偷懶的辦法就是將"假設"與"安衛"合併(這是不合理的做法,但是在分析時,似乎可行)。

    如果依照上述合併分析的原則,業主的預算是3.43%,甲乙丙營造廠各為2.81、3.13、3.16;總平均值是3.13%,仍然偏低。個人根據以前的分析資料(日本營造的"安衛"預算以3%為基準),認為兩項合併應再5-6%為宜。

    大概寫到這裡。

 

2008年5月22日 星期四

悲觀與事實(八)施工管理--依圖說監造/按計畫監工(二)。

   上一篇主要談的是"設計者監造"。這一篇談"按計畫監工"。

   按"設計圖說"監造,這個部份應該爭議比較少。按"計畫"施工/監工,不僅有一大堆的爭議,而且多數業者/工程師多或陽奉陰違、或打心底反對、或根本嗤之以鼻、或不知如何下手;我想這就是今天台灣營建技術/管理停滯不前的主要原因。

   我只跟"不知如何下手"的工程師談這個問題。希望能有一些觀念、方法。至於其他類型的業主/工程師,我已經厭倦跟他們爭辯。

   對於不相信"計畫"的那些人,我再說一次,就好像一對新人的結婚計劃、一個團體的出國旅遊計畫,可以不事前做功課/寫好計畫,就一路盲幹嗎?如果不能,那麼比結婚、旅遊更複雜、更困難、金額/工期都更長/更巨大的工程施工,可以不用事前做詳細的的計畫、考量,真令人費解!!

   施工計劃的編製方法及重要性,已經寫得太多了,我都懷疑自己寫施工計劃,是不是像老太婆的纏腳布--又臭又長了。所以掠過,不再重複。

   這裡主要要談的,是業主監造或設計監造必須依照執行單位提出、經過審核通過的"施工計劃"監造

   這裡有幾個基本觀念:

   一、一個合理的"施工計劃",因為是由施工者提出,所以,必然符合施工者的"自定條件"。

  二、施工計畫經過監造單位審核通過,所以應該符合業主需求。

  三、監造單位以施工單位制訂的施工計劃來要求施工單位,施工單位理應沒有不同意/抗拒的理由。

    一定有人會跳起來說:哪有那麼簡單?

    別急,我也知道事實上有一些問題。下面,我們就討論這些問題吧!!

   一、 我們從寫施工計劃的公司及工程師談起。

   就我個人的認知,許多營造公司、工程師多視"施工計劃"為無聊的"紙上作業"。但是屈於現實環境及業主(或者說是時尚/流行/風潮)需求,所以不得不提"施工計劃"。基本上,心態就是不甘不願、是不健康、是負面的。

    因此,為了應付,或是學時髦,也跟業主/同行說;我們都寫施工計劃;也提出厚厚一本"施工計劃"範本展示給業主觀賞。這種"施工計劃"範本,最近,我有幸,一口氣讀(欣賞/看)了六家營造廠的六本"施工計劃"範本。真是了不起,幾乎都是一個模子鑄出來的。(幸好封面不一樣!!不然我還真的分不出,哪一本是哪一家的施工計劃書。)

    如果營造廠的上上下下多視"施工計劃"為無聊的負擔,視"施工計劃"只是不得不應付的"文字遊戲"(paper work),那還有什麼好說的?出發點就錯誤,怎麼會有好用的、可行的結果(施工計劃)?我們因此奢談:施工計劃的內容一定符合公司的需求條件,豈不是癡人說夢?

    正常的作法,營造廠制訂施工計畫的工程施ㄧ定要了解公司的"需求"是什麼?說"需求"太文雅了,說是"條件"比較容易懂。如果照我的說法,就是"限制條件"。

    限制條件已經談很多了,這裡不再詳細重複。以營造廠的條件簡單的說,就是公司在"成本、品質、進度、安衛、資訊等五大保證項目"的"上限"或是"下限"規定。例如:成本一定是給上限:不得超過規定的成本、預算;這當然就影響到工程施工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援程度。如果談"品質"就有些傷感情了,一些比較"爛"的公司,可能是便宜就好、品質上沒有什麼上限、下限的問題;比較好的營造廠,就有"下限"的規定:太爛的分包商、施工品質是不可能承攬、進場的。其它,以此類推。

    如果,營造廠明訂一個工程案的上列條件,制定"施工計劃"的人就必須在這些條件範圍內做計劃。

    想也知道,這個絕對符合營造廠需求的"施工計劃"送到業主(或業主代表)審核時,多多少少會有一些問題。

    營造廠考量的優先順序,第一是"成本"其次才是......。(少數營造廠以信譽為前提是"少數"、"例外",所以不談。)

    相對的,監造單位一定是以"品質"為優先考慮,其次才是"進度"...等等;"成本"一定是最後考慮的。

    如果雙方都能為彼此考慮,就比較容易溝通、協調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施工計劃"出來。

   雖然,這不是很好的"施工計劃",但是,在目前的環境中,應已可接受。

******************

    可恨的是,目前不僅營造廠視"施工計劃"為多餘的文書作業,連業主監造業如此,計劃送審時,可能要求一番、改寫部分內容,而後就束之高閣、不再聞問。

    我常說:"施工計劃是合約的一部分"。所以必須依施工計劃執行所有的工程施工。

    將施工計劃束之高閣,豈不是將合約束之高閣?

    想回來,這也沒啥奇怪的,許多工地在施工時,不是真的也將合約束之高閣?

 

2008年5月16日 星期五

悲觀與事實(七)施工管理--依圖說監造/按計畫監工(一)。

   談"營建管理"真的很累,做"營建管理"更是霧煞煞。

   **************

   我們可以試着將"施工管理"分成二個部份:一是與設計圖說有關的"結果管理";一是與施工過程有關的"過程管理"。

   前者,我們常見的就是建築師的監造業務;一般來說,設計監造比較重視結果,所以採"重點監造",因為是"重點監造",所以花費的時間、人力等與"過程監造"會有很大的差異。因此,不僅如此,工作重點、方式、方法等也會截然不同。

   這裡說的"結果",並不是工程全部完工的那個結果,而是階段驗收的結果。

******************

    這裡順便談一下"階段驗收"。無論是施工的監工或是設計、業主監工,都必須了解什麼是"階段驗收"?為什麼要"階段驗收"?

   最簡單的解釋就是舉"鋼筋工程"為例。我們都知道,鋼筋綁完、混凝土搗築完成之後,以後想要知道鋼筋做得如何?幾乎無法再做查驗。所以,鋼筋完成,監工作查核就是鋼筋的"驗收"。這一點所有的工程師都必須銘記在心的。切勿隨隨便便、青青菜菜應付了事。工程師可以自己想一想:類似"鋼筋工程"階段驗收的工程項目有哪些?如何驗收?如何做成記錄?如何對自己負責的工程項目負責?所以,工程師的日子並沒有那麼輕鬆寫意,責任也不是那麼渺小。

   建築師監造採"重點監造",什麼是'重點"?一般多以"結構體"為主,尤其是"鋼筋工程"(在搗築混凝土前,設計監造多會來做鋼筋查驗),我想這是因為牽涉到"安全"的原因。

   如果,我們做比較嚴苛的檢視,模板內的鋼筋在搗築混凝土的前一天,有辦法查驗嗎?搭接長度呢?柱箍筋呢?....所以,過程驗收比較重要!!!

***************

   在"監造"過程中,主要依據的是建築設計的圖說。是否"按圖施工"?按"規範"施工?

   我一直強調"按圖施工"是施工工程師的天職,簡單的說:"設計圖說是設計者依照"法規"、"業主需求"、"專業知識、藝術修養"等條件完成的合法的、符合業主需求的專業產品。

   許多工程師(包栝自以為內行的業主)喜歡改圖,動輒覺得這裏設計不好、那裏設計不符我意,大筆一揮,改呀!!除非當初設計所託非人(設計做得不好),否則我的經驗是:越改越糟糕。

   我想做過設計的人都會了解,設計過程中也是翻來覆去、一再檢討、比較,最後在"限制條件"(前面說的法規、業主需求、專業知識、藝術修養等)下,選出各項需求條件都能接受(如果檢視單一需求,可能都只有六、七十分)的方案。有人一看圖,立刻覺得有更好的設計方案,所以動手改圖,事實上他只考慮了一兩項條件;不錯,如果只考慮這一兩項條件,改出來的設計案,很可能比較好;但是,如果"通盤檢討"、所有的條件通通考慮,一定會發現:原來的設計案所有條件至少都能達到六、七十分(不滿意、但能接受);改過的圖說呢?注意到的條件變成八九十分,相對的,犧牲掉其他的一些需求(只剩下一二十分)。

   老實說,我還沒見過設計者完成的圖說,其他人越改越好的方案。

****************

   有一個例外:

   如果業主對前面講的某些"條件"視若無物而只專注於一、二項需求條件(比方說銷售案的業主只管銷售面積灌水有沒有灌到"極限"),那麼,如果設計者如果不能100%密切配合,他的設計案自然不是"最好的"設計案。所以,業主東加一排花台、西加一排雨庇、南邊所有的樑外露、北邊所有的外牆做50公分厚,在"灌銷售面積"這一項條件下,他是對的。其他的,我們就不談了。

***************

   所以,寫到這裡,施工者(不是業主)千萬記得:不管設計的"主要考慮"、"需求"是什麼?既然我們承欖了這個工程的施工作業,我們只要"按圖施工"就對了!!

   同樣的道理,即使是業主派出來的監工,最好也是乖乖的"按圖說監造"。

   因為--你不是老闆(真正的業主)。老闆考慮的,你未必明瞭(他也沒有必要一一跟你解釋、說明)。

   好自為之。

回應的回應(悲觀與事實六--業餘與職業)

   今天,工地主任被我奚落了一頓。我說:"你是業餘的工地主任嗎?"

   "你大學剛畢業嗎?你是主任耶!!"

*************

   寫這一系列"悲觀與事實",開始就是為了"該放水嗎?"這個問題。不幸言中!!

   事實上,我已經很能忍受"沒什麼水準"的工程師,而且,我也一直說:"慢慢來,可以慢慢把他們敎好。"可是,有時遇到某些狀況,真的會令人沮丧。

    世界上居然有這樣的人!!

*************

    常常有人說:"一代不如一代。"也有人認為:"現代的教育出了問題,以致於畢業的大學生,什麼都不會,敎了二三年,還是一樣!!"

    我倒是比較自責也比較同情剛出社會的學生。我常反問:"我們剛畢業的時候,不也是一樣嗎?"那時我們不也是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比較幸運的是:我們遇到有人肯一樣一樣的敎我們。當然,我們自己也必須努力--邊看邊學,不是事事都有人講解、說明讓我們了解、學會、學好。

**************

    就好像國內的職籃、職棒的環境,絕對比不上日本、美國。不只是薪資,其他像是:訓練方式、思想觀念、各種專業技術(打擊、投球、接球.....)其實都有待各界(包括:政府主管機關、教練、訓練員、醫療人員、球隊擁有者、觀眾、記者、球員...)不斷的繼續努力。千萬不要自以為已是世界棒球強國之ㄧ而沾沾自喜、故步自封。

    其實,一個社會的程度、水準是反映在各方面的,反過來說,許多事實只是反映這個社會的程度、水準而已。任何行業都脫不了干係!!

    比方說:台灣的運動水準,反應了台灣相關各界的水準;台灣的服務業,反映了台灣相關產業的水準;其他....;同理,台灣的營建水準只是反映這個社會相關行業的水準而已

    所以,一個行業要提高水準,絕對不是一個人、一個公司、一個城鎮、一個區域的人自己努力就可以達到的。必須所有的有關人員一起努力,才有機會慢慢成長、進步。

    政府如果不進步,法令亂七八糟(惡法多如牛毛)、立法、執法人員知法玩法、特權橫行,這個行業想要進步真的難如登天。(居然還有許多公務人員大言不慚的大聲嚷嚷:"我們代表的是正義、我們是公平的)。

   相關學術團體、研究人員,只圖個人名、聞、利、養,打著"學者專家"的名號,作姦犯科,專行不義,這個行業還有什麼進步的希望??(見過披著"人皮"的狼嗎?到一些打著"學術團體"名號的"xx委員會"去找!)

   相關產業的負責人,只知道"圖利"、"偷工"、"減料",完全無視"職業道德"、"企業精神"、"社會責任"....,上樑不正下樑歪,導致工程人員視"偏邪為正常"、"鬼混為常態"....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這個行業怎麼會有水準?(就是你我嗎?)

 ***********

    如果,我們願意"隨波逐流"也就罷了。反正這個社會"不會因為你我而改變!!"不會因為你我的努力而改變!!

***********

(暫停),讓我冷靜一下!!

***********

   任何時代、任何社會、任何團體都是這樣的。所以也沒啥好"怨嘆"的,怨嘆生不逢時?不必了。怨嘆遇人不淑?不必了?怨嘆"不才明主棄"?也不必了。

   像古聖先賢一般"乘桴浮於海"?還是跳"汨羅江"?都不必了。

   就像工蟻一般,埋頭苦幹吧!!

************

  

   

 

(待續)

  

2008年5月13日 星期二

"施工大樣"應該由誰繪製?

     我說的是建築工程的施工大樣圖。當然,可以附帶檢討一下"水電"的套圖。

    其實,國內的"施工大樣"由誰繪製?大致分成二派,不過,以日本的作業方式比較為一般設計者所接受。   

    歐美的設計者比較注意"Detail",認為那是"設計的精華",所以,大樣多由"大師"親自操刀,不假他人之手。

   日本主流的看法認為:施工大樣因為施工者比較熟悉,所以應該由施工者繪製大樣經設計者同意後施作。

    我個人是比較偏向歐美的看法。國內設計者可能忙於"原理、原則"等大方向的考量,細節多由繪圖的部屬(繪圖人員)接下去完成,而,許多繪圖人員對施工實務多是一知半解,要他們繪製大樣圖,真是為難他們。

    所以啦,由營造廠(施工單位)繪製大樣圖,設計者覺得"可以"、"符合我意",就同意施作(或略做修正)。

    折衷的辦法是:與設計有關的"大樣"由設計者自己動手,設計者認為"無傷大雅、如何施工比較重要者"由施工者繪製。例如地坪防水的收頭,由施工者繪製;而挑樑(功能類似斗拱)的"泯石子"分割線,應該由設計者分割;如此重要的分割線,要施工者分割,是為難施工的人。

 

2008年5月10日 星期六

華梵大學的聯想

   今天到華梵大學去參觀朋友的工地。山上煙雨飄緲,與塵隔絕,卻缺少一些心靈的聲音。

*******

   也許因為我是佛教徒(我自稱,可能不夠格),去的路上期望多了一些。所以雖然是詳細參觀朋友的工地(他是很得意的一一介紹),總覺得味道差了一些些。

********

   山上的工程比較辛苦,承商是一間了不起的營造廠,略有"半買半送"的味道(據說)。不管是否如此,我遇到幾位一直讓我覺得了不起的分包商:模板、鋼筋、油漆....。

    這幾位分包商與這家營造廠大約都有三、四十年的賓主關係,營造廠了不起、分包商也非常了不起;在山嵐靄靄的綠意中,看他們的作品,真是一大享受!!

    這棟建築外飾用了很多七厘石泯石子,甚至連窗子的內側也是泯石子。我相信泯石子與洗石子的最大差別是"污染"的問題。但是,泯石子的感覺還是比洗石子差了一些,我覺得。而且,似乎泯石子不像洗石子必須分割區塊。我看這個工地的泯石子就對分割很不重視,所以,丧失一些味道。

    後來工程的專案經理也同意"分割很重要,應該好好考慮、設計。"

    當然,這就有個問題:施工圖到底應該由施工單位繪製、送審?還是應該由設計者繪製?

     這個問題,前面我應該談過。懶得回去查,反正再寫一次也不壞。(下回有機會,先討論這個問題。)

**********

     總的來說,華梵的建築有一些"中國風"。

     斜瓦、挑樑....,不過,識者勿生氣....到底只有一些些"形",看不到"神"。

*********

    我覺得,建築設計是一件很"玄"的工作。

    記得與一位音樂專家談過,有些傑出的音樂家是50年可以見到一位,有些100年才可能出現一位,有些....可能500年才會見到一位。

    任何工作都似乎如此,科學、藝術、經濟、醫學、人文、政治....都一樣;要成為大師真的不只是"努力"二字就做得到的,多少還是要有一些天份。

    那天,因為天空飄著細雨,我一時懶惰,拿了一把傘就出門(通常,我是相機不離背包,背包不離身的);所以,許多精采鏡頭只能憑記憶描述,歉甚!!

    我記得有一層樓的外牆上開了許多分成九格的大窗子。這個窗戶的外框及分割的井字,都是泯石子,很奇怪,窗戶外的欄杆(每隔一段有一根立柱)的立柱,恰恰就在這窗戶的正中央,換句話說,從九格窗戶正中的一格看出去就是欄杆的柱頭。同行的一位建築師(非設計者)說:"這是設計者的語彙",未免讓人難懂了一些。青山綠水不看,看那支平凡的、不具匠心的柱頭?

   就我個人的看法,面的分割比例、樑柱的尺寸、間距的尺寸,嗯,都有商量的空間。

*************

   這棟樓,我見到一座電梯。電梯的設計很新穎--外牆是玻璃;換句話說,等電梯的人從外面就可以看到電梯的升降、電梯的車廂、管線等等。但是因為電梯的車廂是金屬的,也就是說,電梯外牆是玻璃的對搭乘電梯車廂內的人不具特別的意義。

   有人解釋說:"等電梯的人的視線,可以穿過玻璃看到另一邊。"很幽默"。

 ************

一晃,今天已是2009.10.23.距開始寫這篇的時間居然已一年五個月了,歲月如梭、真是不饒人。

遙想那棟建築應已啟用。可惜人事已非,營造廠的專案經理離職/遠颺大陸,我亦北返,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奈何?

沒啥興趣繼續。就此打住。歉甚!!

2009.10.23.補寫。

2008年5月8日 星期四

回應的回應(悲觀與事實五--作戰計劃)

    上回說,寫施工計畫就像寫結婚計劃,沒有那麼困難。重點應該很清楚。

    但是,到底那是私人(二個人)的事,影響沒那麼複雜。但是一個工程的施工計畫,如果特殊一些,嚴重一些的,可以影響一個公司的存亡,輕一些也可令一家公司元氣大傷。

    談"結婚計劃",是希望工程師了解如何寫計畫。(結婚計畫如何思考,相對的施工計畫就如何思考;掌握這個原則,寫出來的施工計畫一定不會太離譜的。)

    談"作戰計畫"是希望工程師認真、嚴肅的思考/書寫施工計畫。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這句話沒有人不懂。可是真正應用在"作戰計畫"(或施工計畫)時,有多少人能真正的知己知彼?

     "己"就是自己能控制、掌握的人員、機具、財力。"彼"就是除了"己"以外,有關的人、時、地、事、物等。所以說:要弄請楚"己"比較容易,要弄清楚"彼"可就有得瞧的。

     說個笑話,你信不信?很多公司可能自己有什麼,都不是很清楚。

     記得小學的時候,老師說民國初年的軍閥是:"官比兵多,兵比槍多,槍比子彈多。"如果拿來形容今天的一些營建公司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而且以前軍閥底下的軍官喜歡"佔空缺、吃糧餉",也就是多報士兵數量,然後領來的薪餉放在自己的口袋中。

      今天很多營造廠喜歡"點人頭、充數量。"也就是"不管工程師的素質,只要有人頭就算數"。所以工地派幾個工程師意思意思,是否能用,那是另外一回事。這是"吃空缺"的變形(異形)。[所以合約書上會有一條:乙方(施工單位)派駐現場的主任或工程師若不符工程實際需求,甲方有權要求更換,乙方不得拒絕。]

    這一條,本來對乙方是一個極大的侮辱,工程師行不行,還要甲方干涉才換人,真是莫名奇妙。(如果是這樣,"知己"從何談起?談"知彼"豈不是奢談?)

     要這樣的老闆(公司)認真的寫計畫、執行計畫,豈不是緣木求魚???

     有些營造廠的主管(老闆)還大言不慚的說:"不要緊,換到他滿意就是了。"哥哥!!那是你的工程師耶!!幫你拼命,幫你賺錢的工程師耶!!換到業主滿意?那原來你以為你的工程師這樣就可以了?

     也許省了一些每個月算得到的薪資,但是因此工地現場的損失,因為看不到,所以,根本不在乎?

     昨天,跟一家台灣無人不知的水電公司談施工預算,也是一大笑話。因為老板最近責備估算工程師:標到的工程幾乎都賠錢。怎麼標的?

     結果昨天那個住宅、辦公室的預算荒唐到家:建築工程的預算約五億,水電空調的預算居然編2.8億(機電設備的要求標準只是"一般、普通"而已,根本談不上"好"這個字)。我跟水電公司的老闆說:"講到天亮,也沒有人會相信!!"他說:"對呀!我一看就跟他們說,這麼高,乾脆不要提出去算了,會被業主笑掉大牙的。"

     問題不在這裡。工程師胡搞,老闆還拿出來討論,一下子(不到一小時)幾個大項就被抓包(至少差了6000萬)。

     工程師的心態?老闆的心態?業主倒楣?還是水電公司倒楣??真是搞不懂。(老實說,一個國內一流的水電公司的估算人員會搞這種飛機,真是令人匪夷所思、不敢置信。)

     最近,腦海中老是浮出"美麗與哀愁"這句話。這句話大概可以形容"公司外表很美麗,做出來的事,真的令人感到哀傷!!"

    業務是一個公司的命脈,如果工程師如此開玩笑,倒楣的只是公司。(屢戰屢敗)。

**********************

    我一直盡可能避免跟年輕工程師談負面的案件,因為我害怕讓年輕工程師丧失鬥志。昨天,我的大兒子跟我說:"看看社會的黑暗面,也可以避免、預防啊!!"

    是這樣嗎?

**********************

   面對一個工程專案,無論是"開發、設計、投標、施工、銷售...."都必須戒慎恐懼、小心為之。負責的工程師千萬要時時提醒自己:"我是專業的,這是我的職業,不可開玩笑。"就像王建民一樣,一個球一個球用心去投,絕對不可以"隨便"扔出去就算了。如果隨便一下,搞不好就是被"全壘打",那,憑什麼當"王牌"呢?(任何一個細節都要很小心,即使這樣都不一定"穩贏",還是可能失投。)憑什麼要求別人尊重你?憑什麼要求高薪呢?

*********************

   我們常說:某某人是"普羅"(pro.),其實就是"職業級的"。像"職業殺手"、"職業軍人"...那,"職業工程師"啊!!你不敢說我是"職業"的工程師嗎?那是"業餘"的囉!?職業工程師幹業餘的事?很奇怪耶!!

    我看,很多"施工計畫"根本連業餘都談不上。以球類來說,很多業餘的高手已接近"職業"。一般人喜歡某項運動敢稱"業餘"一定很不錯了。否則只能說是"嗜好"、"有興趣"或是"隨便玩玩"。

   一位"職業工程師"、"專業經理人"寫出來的計畫,連業餘都談不上,我真的為"營建業"感到無奈!!

   最近,因為招標的原因,讀了三家水電公司的"施工計畫書",幾乎80%的頁數都與該項工程無關,就如同以前寫的,都是公司的組織、規章、管理辦法(工程),有一本甚至可以說與該項投標工程有關的文字大概不會超過一頁(那是因為包括工:工程名稱、施工地點、業主名稱等,才有一頁)。

   這就好像要一位部隊長寫攻山頭的作戰計畫,通篇看不到與那座山頭有關的計畫一樣的好笑!!

   拿"結婚計劃"來比喻,就是一本"結婚計劃"中,除了第一頁寫新郎是誰、新娘是誰以外,其他的寫的是:餐廳該如何選擇、菜餚的營養分析、該如何節約費用、如何讓客人賓至如歸,蜜月旅行的各地風景名勝介紹......,你是新郎,你會接受那種結婚計畫嗎?

   真是叫人啼笑皆非!!

*******************

   事實上,我真的是從腳底漸漸往上冷起!!  

    

 

2008年5月6日 星期二

回應的回應(悲觀與事實四--結婚計劃)

      我最近讀到的施工計畫書,許多人將"規範"、"公司管理辦法"、"公司組織圖"拿來填充"施工計畫書"的篇幅。也不是說一定不行,只是那絕對不是主角;點到為止,可矣。

     以前,我常常以"訂婚、結婚"為題目,要工程師作計畫。如果,結婚計劃把"家譜"當成主角,豈不是很幽默?

    我希望工程師不要把"施工計畫"看得太玄,或是望而生畏、戰戰兢兢、不知從何處下手?不知該寫什麼?

   就好像寫"訂婚、結婚"的排程及工作計畫一模一樣,有什麼困難的呢?

   如果有問題、有困難,我想寫計畫的人一定可以解決(或找到人解決)。例如:預算是多少?這可能要向父母親求救;訂婚、結婚有什麼規矩?這可能要問雙方父母(除了很開明的父母,只認出錢,其他由結婚的主角自己決定以外),中國地大物博,台灣又聚集各種人口,堅持規矩的也不是沒有,那就要看是遵守男方的規距還是女方的規矩?就需要溝通協調了。這些就是計畫的"限制條件"。當然還有法律規定的;雙方公司給的條件(假期).....都必須一一設法處裡、解決。

    然後在這些限制條件的範圍內,才能編訂計畫。

*************************

    我不懂,"計畫歸計畫、執行歸執行"是什麼意思?結婚計劃請20桌、管他三七二十一,我就是要請100桌?計畫蜜月到夏威夷14天(公司只准假30天),鳥都不鳥他,我就是要環遊世界80天?.....我真的不能(敢)想像。除非結婚計畫是寫來發表(公告)在部落格、只是炫耀用的。(荒唐而且無聊!!)

   如果大家(相關人士)都認知"計畫是假的),那麼他們真正結婚計劃是什麼?時到時當?沒米煮番薯湯?

************************

   我不懂:"計畫是100分,只執行二、三十分"是什麼意思???

   計畫訂得很完美?有沒有考慮所有的限制條件?是在限制條件下訂100分?還是不管限制條件訂100分?在限制條件下定100分比較容易了解,如果不管限制條件要訂100分,那真的很難想像。

************************

     當然更多公司把規範夾在計畫裡,我猜也是充篇幅。何必呢?寫一張紙,可能是一個很好的計畫;厚厚的一本,可能只是一本廢話。我還看到夾一堆"工地紀錄照片"當做施工步驟的計畫。真是.....。

    

2008年5月5日 星期一

回應的回應(悲觀與事實三)計畫與執行

下面這一段是朋友的回應。

***********************

我常說,一個工程專案能做到二、三十分,已經可以偷笑。這是不是也是一個老鳥的"妥協"?   

如果明明知道只能執行到二,三十分,為何要作一百分的專案計畫和營建管理,難道歐美和日本等先進國家一開始就從一百分作嗎?一個規劃只能達成二~三成,即使公司賺到比規劃的還多錢,也可能是失敗的規劃,因為可能喪失了品質,安衛,測量...等要求,但如果達成了一百分的規劃,但公司賠了錢,那下一次公司還會請你作規劃嗎?即使是公務人員也明白這個道理. 老鳥的妥協,如果老鳥不妥協.

公務人員的契約要求讓包商賠錢,那誰來標工作?

得標之後要求執行規劃,照本宣科的要求,這種方式可以成為老鳥嗎?

成為馬路上被壓扁的”鳥仔巴”比較有可能吧?

或飛離這個不適任的職務吧?

堅持崗位,以妥協的方式達成規劃, 令包商得以接受的方式施作,是否是唯一的方式是商確的,

變更規劃,做一個五十分的規劃內容,

自己不願妥協,只好要求業主妥協了.

抱歉!

今天被一個要賺外快的業主,要求執行一百分契約.

**********************

   當初寫"悲觀與事實"就想再寫下去,但是因為最近不知怎搞的,老是心神不寧,恍恍惚惚的,所以真的心有餘而力不足;感謝朋友的回應,讓我有壓力繼續寫下去;本來,理應說清楚,不該草草結束。

   因為要說的真的太多,所以聽我慢慢道來。

一、計畫與執行是一件事,千萬不要以為:計畫歸計畫(寫歸寫),執行歸執行(做歸做)。記得:"怎麼寫,就怎麼做;做不到的就千萬不要寫。"

        我相信很多人覺得"計畫是好看的,一點用都沒有。"這是大錯特錯的想法。

        最近,發覺很多營造廠都有一套"制式"施工計畫書,反正不管是什麼案子,就將那一盤菜端出來。我不是說"制式施工計畫"不重要,而是說:那只是"範本",不是"放諸四海皆可行"的計畫。任何案子都可以依據"範本"寫施工計畫,但是絕對不可能"拷貝"計畫(除非十分類似的案子;即使十分類似,也不可能"依樣畫葫蘆"。時、空(時間、氣候、施工地點等)背景總是不同,執行的人(業主、工程師、工人等)總是不同吧,計畫怎麼可能完全一模一樣呢?

 二、如果以為"寫歸寫、做歸做",那ㄧ定吃不完兜著走,因為"施工計畫是合約的一部份。"

        這是一個基本觀念。

       你寫(計畫)要如何如何做(經業主或業主代表/建築師審核通過),結果不是這樣做,這就是違約。違約有違約的罰則。除非"變更施工計畫",否則,如果施工單位違約,就必須對後果負一切責任。雖然這是"官方用語、法律名詞",可是,業主(或業主代表)不這樣執行,那監什麼造呢?乾脆讓"營造廠隨心所欲,監造根本就不必了。"

       要知道,監造單位監造的主要依據,就是你自己寫的"施工計畫"。

三、事實上,國內多數的人都抱持著:"時到時當,沒米就煮番薯湯(台語)"的心態,那才可怕!!

       我說"多數人",因為包括"工程師、政府主管官員、業主、營建業老闆、監造人員.....",不專指所謂的"專業工程人員"。

      因為這種心態,所以:施工計畫寫不寫根本不重要,或是隨便寫一寫、應付一下就好。營造廠這樣想,監造單位也這樣想,業主也這樣想;好了,寫什麼呢?根本不重要。所以,施工計畫亂寫、亂抄,審計畫的人隨便看看算是不錯的,有些看都不看就歸檔存查(存查什麼?被蟲蛀爛了,也沒有人翻第二次)。更好笑的是:"有什麼好看的,千篇一律,毫無意義。"

四、每一個工程師都知道:施工計畫的主要內容就是:"進度、成本、品質、安全衛生、資訊"五大項。而且我相信:每一個資深工程師都可以說得"嘴角全是口沫";我一直厭倦於"說";說了半天,不如拿一個實際的"工程專案"寫個真正的、可行的"施工計畫"我看看。

      那時,龜腳就露出來了。

     我們常笑別人"說得比唱的好聽,而且還不跳針!!"

     寫"進度表"?我想沒有一個工程師不會。尤其現在有電腦程式,工作項目列出來、先後關係弄清楚、大約的工期放進去,保證印出來一張漂漂亮亮的"進度表",說不定可以長達數台尺....洋洋灑灑,五顏六色、箭頭轉過來、接過去、貼在工務所牆上,真令人好不得意。

    問題是:貼上去以後,有誰會"認真的"再看一次?有誰會追蹤?有誰會檢討、修正?

    這裡不在花篇幅談計畫內容的製作方法。

    我記得一個小故事,可以提供工程師參考:台灣的設計者,很喜歡在平面圖上劃一些"畫蛇添足"的線條。比方說,將浴室及廚房、陽台的地坪打方格,表示那是"磁磚"。有一家事務所就被日本營造廠修理過,日本的工程師在會議上質問:"這些方格是什麼東西?"回答當然說是"磁磚",日本人問"哪有那麼大塊的磁磚?與規範不符。"我們想也知道,繪圖員只是將地坪打方格(似乎圖面比較美觀),哪有考慮"尺寸"、"比例尺"的問題。所以,日本人說:"設計圖上任何一條線都有他的意義,沒有意義的東西,請不要亂劃上去。"

    引用並衍申日本工程師的話:計畫內容每一句話/文字,都有他的意義、都是要負責的;沒有意義或不能負責的文字(圖表),請不要亂寫!!

 

 

 

2008年5月2日 星期五

970503悲觀與事實(二)老鳥的妥協

    我不是看不起"工程界的老鳥",我只是懷疑這些動輒自稱有一、二十年經驗的工程師到底有何好的本事!?

    "請神容易,送神難!!"人都是有感情的,用了一個人,要什麼都不顧的請他走路,實非易事!!

    所以,為了不自尋煩惱,只要是老鳥,我多"敬謝不敏"。原諒!原諒!

    老實說,也因此得罪不少人、而且即使他們不記仇,我心中也一直覺得愧疚!!因為,有時,那真的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

    我說:"菜鳥"硬梆梆的照本宣科,所以常被譏笑,"一聽就知道是菜鳥,毫無社會經驗。"那麼,有豐富社會經驗的老鳥,他們的標準是什麼呢?

    必須聲明一下,我無意挑釁"老鳥",因為我也是懂得察言觀色的"老鳥"。我只是想要知道,懂得"察言觀色",懂得"妥協",是不是一種悲哀??

   我常說,一個工程專案能做到二、三十分,已經可以偷笑。這是不是也是一個老鳥的"妥協"?

********************

    環境就是這樣,參與工程專案的人就是這樣,我又能怎麼樣!?

    總不能每次都以"退出",作為抗議的唯一方式吧!?

*******************

    這讓我突然想起,許多國家的異議人士寧可被關在國內,也不輕言同意被"放逐出國"。因為,我們必須參與,才有機會改進。我們必須身處其中,才有機會慢慢改進!!

    就算是妥協吧。只是為了能有一些些的影響力!!

 

2008年5月1日 星期四

970501悲觀與事實(一)管理放水

    未決標以前,我是蠻悲觀的。想到萬一是給一些比較不負責的營造廠承包,我這整天說的、做的都是營建管理的人,真不知道要如何堅持?

    所以上一篇日誌有"放水"的想法。我說"放水"是很悲慘的那種放水。

    我想,每個工程師都認為:"按照書本要求是菜鳥(剛畢業的)工程師才會做的事"。

    其實,我偶而會思考這個問題(沒有認真思考過)。可是,照書本要求是錯誤的嗎?

    按照書本去要求是錯誤的嗎?

    是菜鳥才會做的事嗎?

    那老鳥照什麼要求呢?   依據的是什麼呢?

    **************

   這個題目太大了。所以,簡單的只討論一下:"老鳥"與"菜鳥"依據的,有啥不同?

***************

   菜鳥之所以被稱為菜鳥,主要的原因是"搞不清楚狀況"。不像"老鳥"看風向、觀氣象,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那年,我被分發到陸戰隊、遇到年度裝備檢查,全營上上下下、從早到晚、不停的忙著將裝備上油、整修、一套一套放在臨時拉了幾盞燈泡、略嫌昏暗的操場上,排得整整齊齊的,搞到三更半夜還無法就寢,我想沒到天亮是不會放人的了;這時,一位同故鄉的老鳥招手要我跟他走,我們溜到比較偏遠的汽車四級保養廠,鑽到一輛保養好的吉普車下,睡大覺!!

   這就是"老鳥"跟"菜鳥"的差別。

*****************

   營建業也一樣。老兵帶新兵;老鳥吃菜鳥。

   老兵帶新兵是應該的,問題是他敎給新兵的是什麼?偷雞?模魚?

   老鳥吃菜鳥,就不是新聞了。

   以前,我在招考新人時,十分堅持招考的是:"工作經歷"是"無"的菜鳥。因為我害怕許多老鳥一身武藝多是"雞鳴狗盜"之類的絕技:如何偷工、如何勒索小包、如何說一套、做一套......,與其這樣子,不如我自己慢慢訓練、培養。所以,雖然明明寫著限工作經驗"無"或1-2年,但是還是有老鳥應徵,經歷越豐富的越容易被我刷掉!!

    抱歉,可能有遺珠,可是我還是希望找一些清純的菜鳥來慢慢訓練。

*******************

 

   

公告

謹向大家報告一項消息: 各位網友,家父(部落格作者) 已於2011年3月4日早上11:35因病突發性腦部出血逝世離開。 我父親近年來身體狀況一直不是很好,前年年底2009因身體不適就醫檢驗,經檢驗為自體免疫疾病引發血小板低下,經過住院及藥物治療後病情趨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