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31日 星期日

砌磚工程的機具

我說過,我起碼一、二十年沒有碰過砌磚牆了;沒想到到這個工地看到有人進紅磚,真的是令我大吃一驚。原來是建築師設計浴室隔間仍用"1/2B紅磚"。

高興的是:好像看到瀕臨绝種的動物一樣,還可以留下一些照片。

難過的是:這是什麼時代了,居然還有人設計"紅磚"?(我相信不是業主要求或業主堅持的)。

這是運送紅磚的板車。以前運送紅磚都是用一般的25噸貨車,記得大概一車運個4-5000塊磚吧。而且,當年上下紅磚就只依靠貨車司機及一位助手共計二個人,就必須在磚廠將紅磚搬上車、疊整齊,載到工地,二人又要將紅磚般下車/一樣疊整齊。真的想來都辛苦。

現代這種板車一載就是12000塊。

現在的紅磚出廠也不像以前是"散裝"的,如圖,現在多是包裹式的包裝,上下車依靠的是叉動車。圖上的叉動車一次可運送二落約1000塊左右的磚塊,輕鬆方便。


叉動車一次可裝卸二落約1000塊磚,花不到一個小時,輕鬆愉快。

這是板車後面附加的一個小空間,剛好停放叉動車。所以叉動車隨板車到處裝卸貨,美妙無比,總比跟一個助手有效率多了吧。


這是廠鑄的楣樑。我比較希望工地依自己需要(圖說及實際狀況)在工地製作。


這是吊運砌磚(或粉刷工程)川砂的二輪車‧它的手把是可以伸縮的。在水平推運的時候可以拉出來,而在吊運的時候可以推進去。


這是搬運(小搬運)紅磚的推車。吊運也是用這個推車。


這是搬運川砂的"小夏娃",顯然為了符合推車的形狀及容量,所以前面的車斗經過改裝。


砌磚專用的鐵鎚。主要是因為尾端平齊如刀用來將磚塊輕輕敲分為1/2或去掉1/4等等用途。


最左邊成心型的是砌磚專用的鏝刀。在砌磚時,除了將水泥砂漿撥平以外,還需要將刷漿撥入磚的豎縫中,將刀身轉個90度可以插入豎縫中,將豎縫中的砂漿填實。

***********************

附記:97/09/01.這個工地的紅磚購買價格是2.2元/塊。小搬運(吊磚、川砂、水泥)的工資是1.0元/塊。每平方公尺計價數量為78塊。供參考。


 

2008年8月28日 星期四

"學校所教的"與"實習所學的"970829

月底到了,暑假到工地實習的工讀生昨兒個晚在聚餐後回公司去了;正式宣告結束今年的實習生涯。

*******************

他剛來的時候,我就半開玩笑的威脅他:"你完了,你完了,這個工地的人都不好應付,你怎麼會跑到這個工地來呢?"

"這群工程師裡面,我算是最和藹可親的人了,可是你光應付我都有問題。完了,完了。你會很難看。"

******************

沒想到:話猶在耳,二個月的實習就過去了。

**

昨兒個下午,他到我房間來抽煙、聊天;因為我抽煙,所以雖然是密閉空間的冷氣房,有幾位工程師都喜歡躲到我房間抽煙、喝茶、或是喝一杯我煮的咖啡,休息一下才再去赤日炎炎的工地工作。

***

話題是從我問他"實習心得報告寫得如何?"這樣開始的:卻是以討論"實習所學的與學校所教的完全無關"做為結束。

我記得這個題目已經不是"新鮮事",一提再提,老是炒冷飯也沒啥意義;可是,偶而有機會就翻炒一下似乎也不是壞事,因為有這種錯誤觀念的人實在太多太多了。

一、我相信設計大學課程的人不是白痴,一個建築系的學生應該修學哪些課程?

我們從建築科系的畢業生以後在社會上從事哪些行業來分析/討論:可能是:建築師、結構技師、室內設計師、營造廠的工程師、專業營造廠的工程師、銷售(仲介)工程師、估算人員、電腦工程師、業務開發工程師........以上林林總總的職業都是建築科系畢業的學生希望從事的(或是認命工作的),那麼,這些工作所需要的理論基礎會一模一樣嗎?當然不可能。

學校是"通才教育",在大學裡可以說"什麼都教,什麼都教一些基礎。"因為他不知道以後你要幹什麼?

因此,在學校的建築科系的學生啊!!不要責怪學校教的都用不到;先問一問你自己:以後想做什麼?你想學什麼?你要學什麼?

所以,如果你在學校混混沌沌的過日子,畢業以後又混混沌沌的隨便找個莫名其妙的工作,然後說:"學校教的與社會脫節!"那你就繼續渾沌下去吧!!

我猜:這個社會裡有很多上列那種人,考大學時,糊裡糊塗的填個建築系、然後糊裡糊塗的分發到建築系、然後混呀混的也畢業了,又東闖西搞的混入某一個"建築業"裡,自然會覺得:學非所用。因為:我很懷疑:這些人在學校裡,到底學了什麼?學會了什麼?

***************

我希望無論是"在學的學生"或是"社會新鮮人",自己問自己:我喜歡什麼?我對什麼比較有興趣?甚至更退一步,"在建築業裡,選擇做什麼,我還可以忍受?"

無論如何,有一個比較清楚的目標就比較容易"選修課程"--理論上是如此,大學課程有"必修"及"選修",原本就是希望學生能"選"自己要的課程;可是,多數學校開課不多,幾乎皆成"必選修",那是另外一個問題。不過許多學生也以"好過"為選修方向,也是一大問題。反正,以"讀書"為職業的"學生"本來就該把書念好,尤其是以後自己賴以謀生的"學科"更應多花一些時間在上面!!如果是"比較無關"的科目,至少也應"低空閃過"才是。

至於"社會新鮮人"我只有勸你們:"有空回頭讀讀教科書,是不會錯的。"

(這裡我真的無法一一解說"什麼職業需要什麼學科做基礎",但是,至少"結構"與"設計"是建築系學生一定要具備的專業常識,不一定要成為"大師",但是一定要具備基本觀念)。

*****************

二、我們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切這個問題。哪些人最容易覺得"學校所學與工作完全無關"?

答案是:基層的工程師。

如果一位資深工程師也這樣說,我的答案是:那他也太混了吧!!不然就是:他也太好混了吧!!

無論是"實習工程師"還是初入社會的"菜鳥工程師",他們所分配到的工作職責多半是很實務/很基本的工作;而這些工作因為非常"基本"所以介於"建築工"與"工程師"之間,這應該不難懂吧!!

拿"設計"來說,菜鳥工程師能分配畫施工圖已不是入社會三二個月的事情了;工地的菜鳥工程師分配到"看鋼筋"也已經非常難得--有時是鴨子硬上架,那是例外;不過,簡單說,與資深的工人有何差異?

大學教育是訓練"工程師"的地方,不是訓練"工人"的地方。

(哎呀!!這要解釋/說明又要一堆篇幅,撇開暫時不談)。

如果大學畢業的菜鳥覺得"學非所用",只是因為你所做的不是"工程師"的事,了不起充其量也不過是"工頭"、"領班"的工作!!(我無意看不起這些工作,就好像軍中的士官、士官長,他們的重要性決不低於一般軍官)。

如果"資深工程師"用不到"學校所教的"學問,那他只是"士官"、"士官長"而已,稱為"工程師"真的污辱了這個"名詞"。

*******************

寫到這裡,一定有人會問:"工程師"與"工頭"有何不同?"士官"與"軍官"有何不同?

改天再談!!我必須先把其他已經寫一半的題目先寫完。

2010.09.07.第一次修正

 

2008年8月27日 星期三

生命悲歌

 

這是我最新的一首作品。

還沒仔細/反覆修正過;不過,我滿喜歡的。

***************

生命悲歌

**************

我從一點到另外一點

從一個幻夢到另一個幻夢

其實    我都在同一個地方

我一直在同一個夢境中

 

千萬年的淚水啊

聚成一滴 似海洋

 

永恆只是一剎那

生命只是一剎那接一剎那

一個永恆接一個永恆

 

醒來     我什麼時候是醒著的?

 

****************97.08.08.

這一篇是我在往新竹的電聯車上寫的。生命如夢似幻,諸法皆空,應是主旨吧。

2008年8月26日 星期二

"知足常樂"及"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這個題目很複雜,"知足常樂"、"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兩者都有道理。

****

人的慾望無窮,所以勸人"知足常樂",免得一天到晚都被"慾望"驅使,活在汲汲營營的忙碌中。

2008年8月24日 星期日

預拌混凝土輸送車


預拌混凝土車,台語稱"橄欖車"(冊橄仔車),應該是取其裝載混凝土的車身像"橄欖"吧!!

現在這個時代,不用"預拌混凝土"的工程幾乎已經絶種,所以"輸送車"滿街跑,沒見過的人應該沒有吧!!想當年,從"鐵盤手拌"到"MIXER"(台語:迷你鯊--應是日語音譯)、手推獨輪車在架板上推送混凝土;每到搗築混凝土的日子,真是萬頭鑽動、轟轟烈烈。我記得:當時建築工地最大的工班就是"羅卡搭"(搗築混凝土)的工班,動輒號稱擁有工人數百人,吃飯要開幾十桌,洋洋灑灑,場面浩大。

********************************

上圖前面這輛車的車身上,標明總重25噸。


這輛車的標明總重是20噸。

*********************

在鐵板上手拌混凝土,現在在一些零星工程應該偶而可見;鐵板大概是3*6或者是4*8(尺)的鋼板,每次拌合一包水泥。以前我在工地實習的時候,工地主任要我跟著學拌合,只記得二個人拿者砂鏟(砂鏟分兩類:一種鏟面近似方形,稱為平鏟;另外一種前方是尖的,稱為尖鏟;拌混凝土必須用平鏟)在拌合混凝土時,工地主任要求我拌合時、兩個人的砂鏟先後/交錯鏟動骨材的軌跡必須交叉而且砂鏟必須鏟著骨料整個面翻過來,才算合格。剛開始,拌個一、二盤還可以支持,再下去,上列的規矩就有心無力了,真的很辛苦。

上圖左邊兩支就是砂鏟。最左邊的一隻是平鏟,第二支是尖鏟。

********************

機拌混凝土那就比較複雜了。(我的印象裡,在一些偏僻的地方偶而還可以看到一些廢棄的、鏽痕斑斑、爬滿牽牛花之類藤蔓的"迷你鯊",也想不起來是在什麼地方看到的;現在鋼鐵價錢高漲,搞不好早不知道被賣到哪裡去了。)

在工地現場澆築"機拌混凝土"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1、準備骨材的工班。這個工班主要的工作是負責砂石搬運的工人,每個人挑一對竹編的畚箕,將砂、石、水泥、水從"迷你砂"的開口處倒入。

為了配合"迷你鯊"的高度,所以會架設一個高度約2.0公尺、面積約2.0-3.0*2.0-3.0公尺的平台,與"迷你鯊"相對的位置則設置斜坡道,供工人行走/搬運砂石。

在平台附近則有砂、石、水泥等的堆置場,堆置場一邊必須鄰近通道,以便砂石車進出補充材料。

早期,建築工程用的混凝土大約分成:1:2:4混凝土、1:3:6混凝土及1:4:8混凝土。無論是手拌或機拌都以控制材料配比為品質控制的主要手段。

我記得當年的砂石都是以竹畚箕來計算容積,舉1:2:4為例,一包水泥、兩挑(四畚箕)砂、四挑(八畚箕)碎石;這不知道是誰發明的?反正在工地"大家都是這樣做"。

所以這一組人至少需要6人(二人挑砂、四人挑石,水泥及給水則油管"迷你鯊"的人負責拆線、傾倒)。

"迷你鯊"因容積不同而分大小,小的大約只有0.5立方的混凝土容量,一般大約是1.0立方的容量,所以,有時挑砂石的工人會加倍(也就是4:8人,合計12人)。

機拌混凝土到了後期,因為"怪手"逐漸普遍,所以有些工地就用"怪手"來添加砂石;老實說,我對怪手的容積比例一直存疑,可是剛入社會,屁都不懂(也沒發言權),祇是有此經驗而已。幸好,預拌混凝土立即普遍風行,機拌遂逐漸走入歷史。

2、操作機具設備的工班。

其實,機拌混凝土的機械設備分為兩部分:一是裝設有馬達帶動的"迷你鯊",一是以桁架架設、以5 inch 帶動的垂直升降混凝土容器漏斗。

當"迷你鯊"將混凝土拌合好以後就將力料傾斜蹈入升降漏斗中,然後利用"桁架"及5  inch 將容器升至待搗築樓層。

一般工地,操控"迷你鯊"及5 inch 的人員各一人。

3、人工運送混凝土的工班。

沒有混凝土壓送車(幫浦車)以前,機拌混凝土的垂直輸送是依賴上一節所說的"桁架"及"漏斗容器",水平輸送依賴的就是"架板"(亦稱:跳板、隔板、棧板)及"獨輪車"(台語稱:內空仔車,現今工地仍處處可見,用來搬運垃圾及小量的混凝土)。

首先,必須在樓板鋼筋上鋪設"架板"成獨輪車行的通道。鋪設方式多由升降漏斗處開始舖一條通路到最遠(開始澆築混凝土之處)的角隅,通常中間會分叉、以便同時搗築幾個地方。架板接頭多以重疊方式架設。

推獨輪車是一門學問,滿載混凝土的車子必須在30公分寬的架板上行動自如,絶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遇到"架板"與"架板"的高低接頭時,還必須輕快的走過;當然偶而也有車子會翻落"架板",那就必須將混凝土就地倒在模板上,不過那種情形真的不多見。

一般視工地大小決定獨輪車的數量。不過任何一個工地起碼也要十幾、二十輛。

同樣的,土尾也需要有人整理混凝土,扒平,起碼要3個人。工具是平鏟及扒平/推平混凝土的工具(對不起,不知如何稱呼,下次問工人以後再補充)。

因此,概略算一算,搗築混凝土時,在模板上的各種技術工人起碼有二、三十人。如果是大一點的工地,搞個五、六十人,一點也不稀罕。

*******************

工程師呢?

那個時候,說到"明天要灌孔固力(混凝土)",絕對是個大日子。一般小工程師都不敢請假,一大早就到模板上東看西看,東摸西摸;澆澆水也好、撿拾雜物也好、墊墊石塊也好,反正就是不要閑著。

那個年代也沒什麼"混凝土震動機",搗築混凝土前,長工會拿來一把直徑約3-4公分長約2公尺的竹竿分給工程師,那就是"震動機"。同時,長工還會另外拿五、六支竹竿(長約4-5公尺),插在還沒有澆灌混凝土的柱子裡,竹竿突出柱子約2公尺左右,那就是"柱子的震動機"。

等到開始搗築混凝土,工程師就將竹棒插在混凝土中不停的插動,搗築柱子時也是如此,一直插動到混凝土中有氣泡冒出來才算差不多。很原始的震動機。

*******************

以前從來沒有想過那會成為歷史,所以從來沒有拍照存底的念頭。

不知不覺中,許多都以過去、在不知不覺中消失。

我想很多年輕工程師很難想像"沒有預拌混凝土"的日子。也很難想像"幾百個工人"的工班也已消失得無影無蹤。
 

附註說明:5 inch  即捲揚機,日譯音。最小的載重為200公斤,一般小工程(例如吊磚)多為2噸-5噸載重的捲楊機。

 

 

2008年8月22日 星期五

"老鼠仔尾"(紮筋勾)


老實說,用來綁紥鋼筋的那個勾勾國語(華語)叫什麼名字,我到現在還不知道。

台語叫"老鼠仔尾"。

這又是另外一個題目。我不知道有沒有單位、公司、團體、個人在整合營建工程的專有名詞?許多工具、術語、名詞似乎都還沿襲日本的名詞、發音,很悲哀。

*************

這個工具,我想工程師ㄧ看就知道,不必多費唇舌。

價格也很便宜,幾十塊一支。

拍照最討厭的就是要有對比,否則分不出大小,所以我拿標準30公分的比例尺當前景,這樣,老鼠仔尾的大小就不容易失真了吧。

**************

我想一定也有工程師使用過,以前我在工地拿"老鼠仔尾"來施作綁鋼筋,鋼筋師傅一直叮嚀我:不要太用力,小心不要勾破自己的肚子。

其實,用"老鼠仔尾"綁紥鋼筋只是要讓鋼筋固定在圖說規定的位置上,不要因為工人/工程師走動或因機具移動而讓鋼筋移位,如此而已。千萬不要以為"鐵絲"有"補強/增強"結構的作用。

以前有一家非常了不起的營造廠,以實驗性質將所有的鋼筋都以點焊取代綁紥鐵絲,在施工現場,看到的鋼筋真的是整整齊齊、好像是工業產品一般。不過,因為鋼筋(點焊)受熱一定會影響鋼筋本身的強度,加上施作工資偏高,所以只是"實驗"性質,並沒有普及;以後好像也沒有工地這樣做。

************

2009.04.28."想像魚的悠哉"回應說:

應是"紮筋勾"。

非常感謝。名詞統一是很重要的一件工作。

*************

2010.01.13.designmaxf回應說:

i usa, we call it 貓爪

 

2008年8月21日 星期四

年少輕狂的詩歌

年輕時,讀"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也看到了七十二烈士的墓園相片。心實嚮往、很羨慕他們有那個局勢可以"拋頭顱、灑熱血",為國捐驅。

所以,寫了一首詩:

************

當我陣亡

誰靜默的在我墓邊坐一個下午?

誰不落淚?

誰衷心的為我歡愉?

 

一個不怎麼樣的下午

誰靜默的在我墓邊坐

當我在年輕時就死亡。

***************

2008年8月20日 星期三

"勞役不均"與"能者多勞"(角度二)

上一篇裡曾經提到:

(老實說,有"勞役不均"這種問題的,多是基層人員。高階的人可能反而樂於"勞役不均。)

上面這段話,老工程師----不!應該是高幹一定"心有戚戚焉"。

如果當一個"冷官"----類似坐在冰箱裡(天天涼呀涼的),這種官不幹也罷!!(搞不好哪一天連桌子都突然不見了)。

當個"天下第一部"的高官,或是老闆面前的印地安人----紅人,忙死了也認!!

只有低階的工程師,就像要破土而出的竹筍,才會抱怨"勞役不均"。(頂上的泥土蓋得太厚。)

************************

其實,高幹在乎的是"權力的分配",工作越多、事情越忙意味著"越紅"。

年輕工程師不妨也這樣想:工作越多表示越被重視。

************************

我們切另外一個角度:

一位基層的工程師就如同剛進大學的新鮮人、剛理光頭入伍的菜鳥;對於這個社會所知真的非常有限。

因此,有些公司喜歡用"有經驗的工程師",意味著"不必訓練、培養"、用現成的。

事實上,我一直以為"現成的可能是有問題的";這話要怎麼說呢?因為有些工程師的"經驗"多是"錯誤的經驗"、"壞的經驗"。每次我看到工程師做了錯誤的示範還說"根據我xx年的經驗....."都讓我一口血差一點噴出來!!所以,以前我們公司招考新人多數的條件都是"大專剛畢業者,經驗不超過2年者。"為的就是:我們寧可選擇"白紙"慢慢培訓,也不要已經"污染得花花綠綠"的老鳥。

"菜鳥"或是"社會新鮮人"當"基層工程師"心中一定要存"學習"、"感恩"的想法,想一想:公司肯付薪水又希望你能好好學習、成長,以後成為公司的骨幹,還有比這更好的事嗎?

薪資的高低、多寡有他的背景條件與成因,不是三言兩語所能道盡的;"基層工程師"薪資不高主要原因是"欠缺利用價值",

當"主辦工程師"?不行。

當"chief  design"?不行。

那,怎麼辦呢?憑什麼要求呢?還不如多做多學、多充實自己;如此,慢慢的,手中有籌碼(本事)了,再說。如果手上只有"老三、老四",你想"喊什麼牌?"

趕快"pass"吧!!

 

2008年8月19日 星期二

談整體粉光

這是我後來補拍的照片,是整體粉光師父用的鏝刀。鏡頭下方的鏝刀較一般(上面二支)為長,是用來先整平混凝土面用的;另外二支則是最後finish的鏝刀。

這張照片是我偷懶在遠距離照的。主要是照那兩台整體粉光的機具,夏日炎炎,雖然時近黃昏,我還是選擇遙望工地。


這張照片主要的目的是將這組"整體粉光"的全體人員一網打盡:二個人(左方)負責粉光機具操作、二個人(鏡頭前方右下角)負責拿鏝刀粉平、一人負責散佈金剛砂(中央)、一人運搬金剛砂(右後方)。
*****************************

"整體粉光"又稱"拍漿粉光"。

一般多是在混凝土搗築完成後約6個小時以後開始施工;換句話說,我見到的整體粉工施工大概都做到三更半夜,才能打烊休息。有時可能搞到天亮。

說是"整體粉光",因為粉光和"混凝土"是一體的。說是"拍漿"是因為利用"混凝土"的細骨材當作粉光材料。理論上來說,做整體粉光或拍漿是不允許加水及水泥沙的,但是,一般工人還是會灑一些水及水泥粉,方便施作。

雖然說整體粉光工程是混凝土搗築後4-6個小時才開始,事實上,那是一個不正確的說法。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混凝土搗築後4-6小時,整體粉光的機具開始上混凝土面開始運轉/整平/粉光。在那之前,有許多準備工作必須事前準備。

我們來討論整體粉工工班的工作與時間點。

一般在混凝土開始搗築前,整體粉工的工班連人帶機具就必須進場。一部份人整理機具,一部份人埋設高程控制噐(如上圖)。本來建築物搗築樓板為了控制混凝土完成面的高程都應裝設"高程控制器"(有12公分、15公分、20公分等尺寸),但是一般工程如果沒有特別要求都是以"目測"控制高程,實在不夠嚴謹;要知道無論如何,一立方的混凝土總比一立方的砂漿便宜,如果因為以後可以用1:3水泥砂漿來整平地坪,花費的金錢一定遠超過"高程控制器"的錢。當然,如果地坪高程胡搞,那是另外一個故事。

但是如果地坪採用整體粉光就不可能再用別的方法"粉飾"高程及平整,所以預先埋設"高程控制器"就是事前必須完成的的工作之一。

"高程控制器"的設置沒有一定的規範,原則上間距應不大於2公尺為宜,我想這就和鋼筋下方墊"水泥塊"的密度應該是多少的道理相彷彿,只要鋼筋全部有保護層、施工時不移位就沒有問題。

********************

插個花。

以前我當甲方監工時,樓板鋼筋的下層筋要求一定要用水泥塊墊妥高度,經常我是自己提著裝滿墊塊的小水桶、拿者"罵嚕啊"(這個我不會形容,如上圖。這支比較大/長,我拿來撬起鋼筋的長度約只有30公分左右) 陪著點工補墊水泥塊。有一次,我要求撤換工地主任,工地主任跑來跟我說:"我對你也不壞啊!!水泥墊塊我都隨便你用!!"真是"什麼跟什麼.."。

****************

"高程控制器"裝設好以後,利用"雷射水準儀"校正頂端高程(因為有螺牙,所以可以調整頂端高度)。

然後,就等混凝土搗築到一定的面積以後才開始下一階段的工作。

***************

混凝土搗築到一定的面積以後,整體粉光的師父會拿一支"板仔"(台語)蹲在完成的混凝土上撥平/整平/掃平混凝土面,這樣,後續的機具整平就比較容易(其實,類似的工作在模板工與混凝土搗築間也常常可見)。

**************

最後才是將整體粉光的機具抬上混凝土面,開始轉磨。我個人覺得"整體粉光"的機具就像一台面朝下的電風扇,工人推著機具在混凝土上來回磨轉混凝土面,將粗骨料磨平/薄薄的一層水泥沙漿浮在表面,然後另有工人拿鐵嫚刀將水泥砂漿嫚平。

*************

如果須加舖"金剛砂",則於機具磨平時,將金剛砂平均撒於混凝土面一起磨轉。

金剛砂的用量可以以面積及單位重量計算總數(可換算成"包"數),材料進場時,清點數量;完工後,清點空袋數量。

 

 

 

 

2008年8月18日 星期一

吊車




這是300噸吊車的車身。一邊有七個輪子,共計有14個輪胎。


300噸吊車的側立面。


300噸吊車的正向立面。

上圖為一般常見的45噸活動吊車。車頭剛好有一輛箱型車經過,可以比較其大小。另外,45噸吊車共有8個輪子。(一邊四個)。

這台也是45噸吊車,合計只有四個輪子。

這是200噸活動吊車。車旁停了一輛轎車(應該是200噸吊車駕駛的私人座車),也因此可略知車身長短。200噸吊車共有12個輪子:前面2個、後面10個(一邊6個)。

*****************

在建築工程的施工機具中,吊車佔了一個非常普遍及重要的位置。

*********************

一般吊車分為塔吊(固定式吊車)及活動吊車。

活動吊車以吊桿不同又分二:硬桿與軟桿。

所謂軟桿是上列照片中的吊車,吊桿可以伸縮的。

所謂硬桿是指吊桿是由桁架組成,不能伸縮自如的。如下面的照片中的吊車:

各位應該也可以看出:硬桿的活動吊車多為"履帶式"車輪;而軟桿的活動吊車是膠輪輪胎。所以,硬桿吊車多由板車運至施工現場、吊竿則於現場組立。

軟桿吊車則是自己可以行駛至施工現場。不過,如果軟桿吊車(200-300噸)須加裝"副桿"(下圖上,最頂端那一段)也必須於現場組立,拆卸各約需3-4小時。

*******************

照片中,左邊這部是300噸吊車的副桿,右邊的是200噸吊車的副桿。有明顯的不同。

***********************

據說國內有1000噸及1200噸的活動吊車,我沒見過。

一般吊車的出車及鐘點費我想工程師應該都很清楚。

軟桿的大型活動吊車大多以長期(月租)為原則,200噸吊車月租租金約80萬至90萬。300噸則約為100-120萬左右。如果是日租,200噸吊車約8-9萬/日。300噸約11-12萬/日。(以上數據僅供參考)。

另外,據說1000噸吊車每日租金超過100萬/ㄖ;事實如何?不清楚。

 

 

談施工機具


這是300噸活動吊車的上半段,有空我再補車身的部分。300噸吊車並不常見,所以拍一些照片供工程師欣賞。


這是鋼樑小搬運的叉動車,可以同時移動十餘噸的鋼樑。


這張照片主要是拍攝左邊這台"混凝土幫浦車",原則上是以懸臂的鋼管將混凝土壓送至搗築地點,另外有一種是接管壓送的幫浦車。圖右是200噸活動吊車的一部份車身,可比較車身的大小以及懸臂的大小/粗細。

**********************
 

這也是我的弱項。

年輕的時候讀書讀到到(大意如此):先進國家以機具取代勞工。那時候,說真的:我還搞不清楚"其中真正的意義"。後來,慢慢的,從各個角度看問題,也藉由參觀、考察及電視影片才逐漸了解"先進國家以機具取代勞工"的精隨。

加上後來日本人談:"以工率計算工程進度的方法",才漸漸體認了解機具功率的重要性。

可恨,我天資愚鈍、對於施工機具的研究、探討,無論在知識上、理論上、時間上,實在都無能為力,所以只有棄之腦後,留待有能力的人來組織這塊園地。也因為時光的蹉跎,許多早期的施工機具因時代進步而被淘汰後,已不見蹤影,所以沒有留下任何紀錄,想來也覺可惜。

我以為:台灣的"營建管理"落後先進國家幾十年,常因此被許多工程師臭罵:不愛國。滅自己威風。媚外。甚至要我"滾到國外去住!"真是天地良心,我不敢說我是最愛台灣的人,但是,我確信自己熱愛"台灣的營建",所以日思夜想的是:如何協助台灣的營建業成長。

台灣的施工機具同樣落後先進國基幾十年,這是不爭的事實(如果要爭,我拒絕回答)。

因緣際會,今年又回到工地,除了寫寫基本實務面的東西,昨天突發奇想:開始整理施工機具的照片。不過,工程師不要對這一欄期望太多,因為到底我的主力還是放在"營建管理"上。

不是機具不重要,是我有心無力。

照片我可以收集提供,簡單的說明也行,要深入就有困難了;我真的無意在這個領域耕耘;原諒原諒!!

對施工機具有興趣的人,可以跟製造廠商要"型錄"(說明書),應該可以找到許多資料(機具重量、性能、活動半徑、工作範圍、工率、載重.....),只是:外語能力要有一定的程度;到底這些大型機具的製造廠商都不是使用中文的。)

 

2008年8月13日 星期三

"勞役不均"與"能者多勞"(角度一)

在任何職場,待久了,總會聽到抱怨"勞役不均"--平平領一樣多錢,為什麼他涼洗呀涼洗,我卻做得要死?

工人如此抱怨,我無言以對。

工程師如此抱怨,一般我的回答就是:"能者多勞嘛!!"

當然囉,通常都有下文:"為什麼能者就要多勞?"

*******************

先從"長官"的角度切這個問題。(老實說,有這種問題的,多是基層人員。高階的人可能反而樂於"勞役不均。)

********************

為什麼能者一定要多勞?

我以前當高幹的時候,遇到問題/事情/困難等,除了自己處理以外,一定會思考:"交給誰比較適當?"

我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通常,我們都會交給能力比較强的人來處理。當然不是所有的事都交給能力強的人,較困難的交給能力較強的人、中等困難的交給能力中等的人、簡單的工作就交給一般的人處理。理論上,還是勞役不均。因為處裡困難的工作總是比較"累"--需要花比較多的時間、比較多的心血、又比較容易出錯/挨罵。

為了這個問題,我也一直在思考;最好的答案是什麼?(因為我們也是這樣長大的。)

*********************

我誠摯的希望年輕工程師聽聽我這個過來人/老傢伙的心聲。(每次寫"給社會新鮮人的忠告",每一篇文章就好像是寫給我兒子一般,他也是社會的新鮮人,也還在人海中"矇矇游"。)

********************

基本上,我是相信"多數人是善良的"。雖然我們偶而會遇到一些類似"魍魎魑魅"的人物,但是想回來,他只是"只顧自己,比較少管別人的死活"而已;也不是全然"損人不利己",這種人,我也恨得牙癢癢的,可是,又能如之奈何?(離遠一點就好了。)

這一段話的意思是"如果勞役不均,你經常做很多,多數的長官會將你的能力放在心理、而且在適當的時機給予應有的補償的。"

我知道很多年輕工程師真的很優秀也很努力,可是到了年底,發覺"年終獎金"不如預期、升官也不如自己的希望,就覺得沮喪,有些會來跟我談"為什麼是這樣?我這麼努力,結果沒有什麼差別。"

老實說,我心裡很清楚,可是,在"體制上"、"全盤考慮上",我有我的做法/想法。

先談升遷。

要知道:"破格昇遷"在人事制度上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做法。在"人事管理"的理論中,有個很妙的理論:"每一個人都會升遷到他能力不及的位置,才停止升遷。"換句話說:"許多主管是坐在他能力不及的位置上。"對不對?一笑!!

換個角度來談,我也遇過一位年輕的工程師在一個工地的表現真是"夏夏叫",怎麼看不提拔他都是我的錯,我真的拉他去當一個地上18層/地下4的工地當工地負責人(民國72年左右),結果,那個人的心術不正,讓我覺得遺憾(這是外交辭令,如果實話實說,我根本是瞎了眼,提拔這種人)。這個人後來一路平步青雲做到工務經理、後來離職到一家小建設公司當副總、總經理;(看官千萬不要對號入座,雖然我說的是事實,卻不希望是普遍的常態。)

花了一些文字、篇幅來簡單解釋"能者"是不可能"一飛沖天"的,因為那絕對不是好事"於公於私皆如此"。

但是,如果是真正有才能的人,根本不用擔心:不能出人頭地。

*****************

另外,也要說明一下當一個領導者,除了"專業技術"的能力以外(一般我們說的能者多是專業能力較強的人),也要有"溝通"、"協調"的能力,還有,就是"領導的能力"。而且,越是高階,後者的重要性遠大於"專業"能力。而我相信,這些都是需要時間、歷練培養的。

****************

再說,我相信"少年得志"是不好的。

如果是因為"祖蔭"、"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因而"少年得志",那在本文討論範圍以外,不談。

如果一個年輕人"因緣際會"年輕時就成就非凡,也許有些是例外,不過,我相信多數是不好的。不好的原因很多,主要大概是"持才傲物"吧!!

(這個,實在不方便舉實例。)結果怎樣?自己觀察吧!!

****************

另外,我們從現金的層面討論這個問題。

"你把我一個人當兩個人用,所以,應該要付比較高的薪資、不然至少年終獎金也要比別人多才合理!!說起來,這又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

"獎金"的設立、分配等有一套模式,當然與公司文化、負責人的習性有絶對的關係。

我覺得多數的公司對"獎金"的定義根本是含糊籠統,為什麼要發年終獎金(工作獎金、考勤獎金、考績獎金)?因為所有公司都有發。應該發多少?看老闆高興。應如何分配?不知道!!

所以,年輕工程師以為"我是多勞的能者"所以應該比一般工程師多一些(或多....),有一部分理由是存在的,可是,要多多少是合理的?如果根本不清楚"上列問題,有的話只是自由心證,合不合理誰也說不上來。

這又是另一個問題。很棘手的一個問題。

 

 

 

 

2008年8月12日 星期二

預算?咦!!(二)

我一直以為自己寫了很多有關預算的文章,這兩天回頭查閱了一下,咦?怎麼不如我想像的一般?

也許,我一直避談"預算"及"電腦化"是有我的苦衷的。

***************

我非常佩服英國的(或者應該說是歐洲系統)營建管理系統將"預算系統"實現得淋漓盡致,當然我也跟美國的建築師事務所合作過,他們也是另外聘請專人來台負責"預算控制";日本的"預算控制"情況如何?我就不是很清楚了,相信他們有自己的一套。

我不知道:台灣的預算體系是什麼?

幾年前,有朋友知道我喜歡這些/類資料,所以送給我一套某個國營單位討論工程預算的書,我記得是用A-3的紙印的,厚厚的約是兩本還是三本?(忘記了),我努力的讀,一本沒有讀完我就認輸放棄了;主要是我認為裡面很多"基本觀念"是錯誤的;基本觀念錯誤,引申出來的方法、做法,必錯無疑。

我不敢造次,因為編寫那本書的學者專家中:博士、碩士一堆,真的看頭銜會令人咋舌,哇!!乖乖個隆地咚,真是個韭菜炒大蔥!!(不知他們在講什麼?)咚!!

如果看官要問我:什麼地方我覺得有疑問?真的對不起,那一套書後來因為公司搬家,所以不知所終。我也不記得有哪些問題(以前似乎我常幹這種事),大概因為我覺得"與我無關",所以所以....。

(我是個量力而為的人,管不著的,我就丟到腦後。)

所以,我寫的許多東西都是我在"建設公司"時,用盡心力推行/施行/執行過的;我相信:許多我的朋友、有關係的企業的工程師、我的部屬等等都曾經做過我寫的這些工程/工作項目;當然,也出過一些"高手",不是我愛吹牛,有幾位在工程界或是他們公司裡,談到某些當初他負責的項目都被公認是第一把好手。

預算的編製,也有一位相當不錯的同事,算是很不錯了。本來他是念"數學系"後來改念"土木",最後跟我一起做建築。他的最大優點是頭腦清楚、條理分明,所以"預算分析、控制"做得有模有樣。

********************

在國外,預算控制、分析是一們學問。最重要的一點是:在歐美,房地產要融資、貸款一定要有執照的"量測師"簽字,銀行才會根據那個數字貸款給你。

國內有幾家"量測公司",我知道的,都是香港英國系統的公司;記得有一家好像因為"生意不好"撤退了,還有一家還時常聽到名字,應該還在努力奮戰吧。

他們的主要業務是"預算管理"及"合約管理",(如果我沒記錯)。不幸,這兩樣在國內幾乎都不是很被重視。

所以,合約我也談得很少。不是我不清楚,而是如果對整個"營建管理"沒有一定程度的認知,談合約管理就好像在說夢話一般。(外國工程公司吃台灣的"業主"夠夠,因為就好像大學生與小學生談"數學"一般,人家寫的合約,不要說是"英文版"、"法文板",讀起來根本就像"無字天書",就算是"中文翻譯版",我看也是"每個字都認識,每句話都不懂"。)

*******************

寫到這裡。如果真的有興趣談"預算",先把以前完成的工程"預算"/成本分析好再說。

 

2008年8月11日 星期一

模板上的我見我聞970811


因為一樓是鋼筋混凝土及鋼骨的轉換層(地下室為RC,一樓以上為鋼骨)。這是鋼骨的預埋板片及螺栓。



這是(黃色標竿)混凝土搗築的高程標示噐。地下室頂板設計為15公分厚,不過,埋設的人不管模板是否平整,而是以雷射掃描、調整螺栓來確定完成面的平整。

********************

我是個懶人,夏日炎炎,雖然是"監工"卻拼死躲在冷氣房裡,隔著玻璃"看工地"。

所以如果看我最近的"工地照片",眼尖一點的,一定可以發現:有些照片是在工務所隔著玻璃拍攝的,角度就是那樣,騙不了誰。

***********

以前,我當工地主任、工務經理.....時,每次巡視工地一定叫幾個工程師陪我走,我不是喜歡"陣杖"的那種人,我只是喜歡看工地時,看到哪裡教到/講到哪裡。成品就在面前,有錯或是應該如何校正,一邊看一邊說,我的許多子弟兵就是這樣帶出來的。

**********

今天心血來潮到綁好鋼筋的地下室頂板的模板上亂晃。也抓了兩個在現場的工程師一起看問題。

老實說,我是不太查鋼筋的,頂多,在工務所看圖、用廢紙記個三五支樑的配筋到現場"抽查",而且抽查的重點是在"加鐵":因為我覺得:營造廠偷鋼筋是"笨到不行"的偷工減料方法。加鐵漏放也是工人偷工、因為工人穿"加鐵"實在很辛苦。加上這個工地營造廠有一位"大專院校的暑假實習生"他負責對鋼筋數量,更不應該有問題。我是放心得很,不過工作歸工作,抽查還是必須的。

如果不幸,真的少了鋼筋,我以前的習慣是找工地負責人來,要他帶著負責的監工一根樑一根樑慢慢的核對,沒對完以前不要想搗築混凝土。如果繼續發現有遺漏鋼筋數量,我們就開始丈量每一支加鐵的長度、搭接長度,保證整個工地雞飛狗跳。(整人的方法真的很多,只是不要亂整)。

因為是地下室頂板,先前地下室外牆已搗築完成一半,所以有混凝土交接面。

在混凝土交接面上及樑底模板上有許多"垃圾",依數量多少的順序為:木屑、水泥墊塊碎屑、煙屁股、夾板、寶特瓶...。(以前還有棉質手套、香菸盒等等)。

我要工程師去找模板工頭,要他派人來"撿拾"這些垃圾;如果撿不起來的,拿高壓水槍全面沖洗一次;並且告訴模板包商:"模板完成以後,所有模板面必須清掃乾淨,否則下次通通給我留"清潔口"。

理論上,所有"模板"的每支"柱模"、"牆模"(每隔一段距離)下方(與樓板接觸點)均需設置"清潔口"。清潔口設置的目的就是清除這些雜物。一般清潔口的大小約10*20公分(是需要決定),在模板沒有沖洗以前是一個開口,沖洗/將雜物取出後、搗築混凝土前才以模板封閉。

*********

地下室為了節省成本所以採用夾板模(以後不粉刷),所以簡單的算法:模板大概只能使用一次。

所以,各位看官可以欣賞一下上圖的夾板(全新的)。那是什麼夾板?

 

 

 

2008年8月10日 星期日

無關痛癢的屁話

 



記得當年開這個部落格只是因為想寫一些自己幾十年來的痛苦、經歷、挫折、麻煩以及一些根本不是問題的問題....讓一些年輕人不要走冤枉路:很不幸,自我極力推展營建管理十幾年下來了,台灣的營建業似乎一直都是老樣子。

不要責怪年輕人,應該怪.....?怪誰呢?

怪你的父母親?沒有好好的教你什麼是"混凝土"?我敢說一句不好聽的話:誰知道什麼是"混凝土"?

怪大學教授?沒有講清楚"什麼是混凝土?"哎呀!!教授是教授,我不信每個教授都真的可以跟你說清楚"什麼是鋼筋混凝土"?如果您以為"每個教授都了解鋼筋混凝土",講到天亮我都不信!!

真的,賭到天亮,我都跟您賭!!

**************

我們捫心自問,我們對最平常不過的"鋼筋混凝土"真的懂多少?真的只能說:"籠統的懂一些"對不對?

類似的問題:我們對鋼骨懂多少?對"木板"懂多少?......答案應該都是一樣的::"籠統的懂一些"對不對?

這只是"一般的建材"而已耶!!

**************

工法呢?哎呀呀...那更是狗屁不通,講得我自己都臉紅了。

所以呢?

**************

所以,有些題目我是越寫心裡越是發毛,似乎要往裡頭鑽的時候就"嘎"的一聲寫不下去了,真的。

**************

遇到不是很內行(?)的業主監工老是提一些自以為是的問題,我真的敗給他。不過想一想那些問題還真的是問題。只是教科書也沒有寫得那麼詳細。

舉例來說:最近工地在吊裝鋼骨,多數的"鋼樑"是以後要噴防火被覆,所以沒有塗防鏽漆。因此,裸露在空氣中的型鋼自然而然逐漸生鏽/變成紅褐色(如圖)。

 

 

 

(稍待)

2008年8月2日 星期六

預算?唉!!(一)

這是一位工程師的問題:

假設業主預算固定 設計者設計出來總價大部分>=預算

底價:預算再打個95折或9折  得標者標價又是底價9折 (通常是標不到) 問題來了水泥依(營建物價)編150元經過2次9折自然成了120元 指定廠牌的卻還是高於同級品許多,現在得標後合約調整單價大部分分兩種 一 照預算直接調 二 照廠商單價 後者還好 若是前者廠商開始頭痛了 

就在這個時候指定廠牌的廠商出現了一付情義相挺 依合約單價要賣你 這時怎麼辦?

**********************

我只能夠說:對不起!你說的預算編制方法可能是一些"外行"、"當權"的人搞出來的玩意兒,不過,那是"荒唐的遊戲"/不正常的遊戲,如果你是正派的營造廠,何必跟著他團團轉呢?如果有營造廠要跟著她走,那我真的"無能為力"。

**********************

我知道以前公家單位很喜歡玩這種遊戲;上級主管單位(例如審計單位)老是喜歡依據執行單位(即發包/設計單位)編列/呈核的預算打折當"核准的工程預算"。不過也沒有那麼可怕,因為"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執行單位呈報的"預算"常常也是"天文數字",任你怎麼打折都還可以發包施工。

當然,有許多工程真如你所說,預算根本就是要得標/施工的營造廠"認賠",所以許多工程發包了"十幾次",次次流標,沒有人肯幹;最後只有以"議價"方式處裡或是拜託營造廠半樂捐的施工(這種情形,學校很多,總有校友開營造廠的回母校來捧場)。如果是採議價方式,我記得是底價的1.2備範圍內都可以議成/得標。

如果是公共工程,除非有"陰謀"、"陽謀",否則,營造廠不管三七二十一、一頭栽下去、等到標到工程才來哇哇叫",我常說:有什麼好叫的?當初誰拿槍逼你來投標的?誰叫你不看清楚就下標單金額的?

"陽謀"、"陰謀"我們就不談了,反正不外"官商勾結"、"偷工減料"、"變更設計"*...都是老套、沒有什麼新招了;可是就是有人/單位照玩不誤,玩來玩去,玩久了會出事的。(所以許多公家單位的工程師,幹了幾年局勢差不多了,就趕緊閃人;真是"急流勇退",聰明的不得了,真的佩服佩服;否則夜路走多了...嘿嘿嘿...)。

*********************

一般的工程師、多數的設計者(建築師包括在內)多只注重:品質與進度,雖然不一定很正確,但是至少"有在做",不像"預算",多在胡搞瞎搞,而且還以為自己是對的。

我的文章,主要談的就是這三項:品質、進度、成本。唉!!都有問題,預算問題最大。

預算的編製/管理辦法,我已經覺得自己寫很多很多了,可是,我覺得:不懂的還是不懂、不想管的還是不去管、想學想做的又不知如何下手、高幹又多不懂/或不支持....所以,一切外甥打燈籠(照舊)!!

如果政府不建立"量測師"的制度,我想,這些問題永遠存在。

 

 

如何入門當監工

這是朋友的來信:

如果我並非建築相關科系 但是我發覺當完兵後才對建築監工這方面有興趣 那我該如何著手~是不是有證照(勞工安全管理師)就能比較好進公司當監工

雖然我很肯學也肯吃苦 但是非相關科系讓我在面試吃了不少避門羹...

也因為去公司面事後才知道監工不好入 身邊朋友也沒得問 所以我不知道該如何重頭開始

*******************

我不知道你"本來念什麼的?"如果跟"工程"完全無關--例如文、法、商學院之類的,那真的會很辛苦。很辛苦並不是"沒機會"。

*******************

我常常告訴年輕人:人有幾種"靠山"(日語說:八估,英文說:back-ground),無論如何,只要在人世間,一定要設法建立(越多越好):

1、學位(合法的、一般大眾都承認的;是知識的靠山)。

2、證照(合法的、有些大家非常重視、有些"有若無";是資格的靠山)。

3、權力(這個不用解釋)。

4、金錢(這個也不用解釋)。

5、聲名(有名氣,這也是靠山之一)。

6、經歷(這個比較不可靠)。

**********************

不扯太遠,今天一個年輕人想要在社會上做任何事,先反顧自省:自己有哪一些靠山?

一般芸芸眾生(年輕人)大概只有寄望前面兩項:學歷及證照。(所以才會有一堆人打破頭,擠"大學"這條路;一些證照:"律師、會計師、建築師.....也是一樣)。

*********************

如果想做"營建工程師",但是又非相關科系出身,第一個"靠山"已經沒有了,除非再去讀一個相關學位(也不是不行,有時間就可以,沒時間,夜間部也行。這對現代的年輕人來說:只要有時間,一定辦得到。年輕就是本錢的道理就在這理,再花4--5年的時間,可以影響以後的四、五十年,怎麼算都划得來。)

如果是"錢"的問題,白天工作,晚上唸書也行。白天的工作可以找與"營建"相關的工作;其實,我已經寫過"營建"的工作有哪些?不是只有"監工"一途,開發、設計、銷售、大樓管理等等都是"營建的一部分"。

到仲介公司也不壞,可以學的東西真的很多。要做"設計"大概是不可能的(無論是建築設計或是內裝潢)。大樓管理?快要變成"保全"了,這是台灣地區老百姓觀念還很落伍的原因,暫時不談。

**********************

"考證照"是第二個靠山,當然很好。不過,我知道的,還是跟"學歷"、"經歷"有直接的關係。我如果沒有記錯:無論是考"安全衛生士","品管師"、"工地主任"、"建築師"等,都需要三年以上的"工作經歷證明",也不是隨便人就可以報考的。在這個前提之下,我想:你也有困難,是不是?

**********************

咳,這個不行,那個有問題,我都昏了!!

*********************

你認為呢?

如果非走"營建"不可,去讀書吧!!我左思右想,似乎那是唯一的一條路。(好像也沒啥創意。)



 

 

公告

謹向大家報告一項消息: 各位網友,家父(部落格作者) 已於2011年3月4日早上11:35因病突發性腦部出血逝世離開。 我父親近年來身體狀況一直不是很好,前年年底2009因身體不適就醫檢驗,經檢驗為自體免疫疾病引發血小板低下,經過住院及藥物治療後病情趨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