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9日 星期一

什麼是內業、外業?工程師們?(11)

什麼是"施工管理"?

在"什麼是內業(3)"那一篇裡,大概談了一個輪廓;我覺得相關的答案,我已經寫太多了,真的有些厭倦一再重複。

****************

倒是一個初入社會的工程師該如何學習當"軍官"?這個問題比較嚴重!!我們應當好好來探討這個問題。

就像"官校"的學生,畢業以後下部隊,如果分在後勤單位,我想問題不大,反正無論是""人事"、"作戰"、"情報"、"後勤"或是其他的"兵工"、"工程".....因為工作項目明確、執掌分明,沒有太多的爭議。但是如果直接進入"作戰單位"--排、連、營等幹個排長、連長,那就會有一堆問題出來了。

同樣的道理,一位初入社會進入營造廠的工程師如果被分派到"估算"、"業務"、"資訊"等內勤單位,我想"工作內容"根本不必煩惱,反正"蕭規曹隨",(有樣學樣,沒樣自己想)至於是否正確?(唉!!又是另外一個題目。)我們暫且跳過不談。

個人一直認為:就營造廠來說,工地就是一個作戰單位。面對的敵人就是"人、時、地、事、物"(也許有人會覺得:說是敵人太嚴肅了、說是.....什麼比較好呢?其實,工程師啊!!不要小看這些,如果能夠"掌握",當然不是"頑強的敵人",但是,如果失去"控制",他會害得你一塌糊塗,鎩羽而歸。

"工地負責人"就是一個作戰單位的"領導者",他要面對的就是這些"人、時、地、事、物"。一般,我喜歡比喻為"戰術"。"工地負責人"的責任就是:如何在"最短時間、最少犧牲(人員/物資)"的情況下,打贏這場戰爭?完成任務?

如果一個大專畢業生,希望當個"工程師"卻斤斤計較"如何砌磚?如何組立模板",我真的被他的志業搞糊塗了。就好像一位官校畢業生當個排長卻整天在研究"劈刺、匍伏前進"一般可笑!!

當然我也不是說"工程師"(軍官)就可以不懂這些,基本的常識還是要有,尤其是低階的"工程師"(軍官)必須帶著部隊衝鋒陷陣,基本的戰技還是要"會",重點是"如何執行/達成上級交付的命令/任務/計畫",比較重要。

************說個真人真事小故事*****

很久以前,我的一個朋友奉命去視察一家公司投資卻一直賠錢的加工廠。我的朋友到了工廠,廠區、生產線繞了一圈就回公司跟總經理報告說:"工廠廠長必須換人,不然這個工廠一定一直賠錢。"總經理問為什麼?(我想各位看官也會想到:那位廠長很可能是總經理的親信、親戚、朋友之類的人物)。

"生產線上的工人漫不經心,產品的不良率太高;待加工的半成品四處堆放,無人管制。廠長也在生產線上幫忙加工、做得"大粒汗、小粒汗",這樣工廠怎麼會賺錢呢?"

後來,廠長有沒有換人?我不知道,但是工廠關門了是事實。

*************************************

各位工程師啊!!你是不是也在工地做得"大粒汗、小粒汗"?而工地一樣亂七八糟?問題一堆?

 

 

 

 

 

2008年9月25日 星期四

月下獨酌(李白)


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鄉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畫蛇添足:

最近,寫"內業"、"外業"寫得我頭昏腦脹。工程又不是很順利。讀蕭麗紅的"千江有水千江月"又常不能自己;所以常常信手翻閱"唐詩、宋詞、元曲",也算是一種"平靜的渴求"吧!!

我喜歡"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時空的轉變--月亮遠在天邊,人影就黏在身邊;明暗層次的轉換--明月、黑影;方向--舉杯昂首向上,對影低頭向下;...李白實在是令我佩服得五體投地。"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那種境界只有自己想像了。

 

2008年9月24日 星期三

什麼是內業、外業?工程師們?(10)

 

工程師啊!!你以為你是在"士官兵"這個系統裡?還是在"軍官系統"裡?

工程師啊!!你以為你在學校所學的是準備在"士官兵"這個系統裡發展?還是在"軍官系統"裡發展?

工程師啊!!你出社會以後所學的是準備在"士官兵"這個系統裡更深入發展?還是在"軍官系統"裡更進一步?

仔細想一想,OK?

*********************

先鄭重說明:我無意說哪一個系統比較好;更沒有意思認為"職業有高低之分",一枝草一點露,人的社會就是這樣形成的。只要自己覺得快樂,世俗的看法根本不是重點。

*********************

如果大家都想當軍官,"官多兵少"那成什麼軍隊?如果大家都想當"工程師",那就只好引進"外勞"了。(這又產生另外一個問題)。

(有時候,我是滿羨慕有一技之長的技術工人,如果一個工程師能選擇自己喜歡的技術,真的可以做很多事情。我記得外國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建築師,除了建築設計以外,他也根據他的理論/風格設計/製造很多家具,我們公司曾經買了他的一張椅子(木頭做的/保證真品/什麼時候有機會,我去拍張照片給各位欣賞欣賞),要價四、五十萬,一張椅子哦!!義大利有一位名建築師,業餘時他喜歡牛皮包包的設計/製作,現在他擁有一個世界知名的皮件廠(名牌耶)。我現在用的背包就是他們公司的產品,偷偷告訴你:一個背包要好幾好幾萬台幣耶!!不過,真的很好看/很耐用。

先談我們的主題,枝節暫時放棄。

*******************

如果工程師決心要走"士官兵"這一條路,還是要抉擇"哪一種"工種"?當然,我們可以說"多多益善",但是,那是不可能的事。以前師父/徒弟之間,沒有三年四個月的磨練是不可能出師的;不像今天,學個一年半載就自己出來獨立門戶/搶師父的工作。其實,論本事,還早得很呢!!但是現在的營造廠多是"便宜就好",導致許多傳統工程的施工技術江河日下!!真是不知要從何說起。

工程師走"士官兵"這一條路,以現在這個時代來說:路是非常廣闊的。舉"泥作"為例,雖然"泥作"逐漸成為"黃昏市場"/夕陽工業,但是"泥作"是絕不可能消失的;工業社會逐漸以"工業產品"取代"手工製品"這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但是,精美/優良的手工製品逐漸成為"高價位產品"也是趨勢!!工程師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將"泥作"改善/改進(例如砌火頭磚/洗石子/斬石子/貼彩繪馬賽克等等),不是很愉快嗎?

要知道,許多"國寶級"的人物多是"士官兵"裡熬出來的,長舌頭的"軍官體系"多是只有"隨風而去"。當然,老話一句:還是靠努力才能成功。(不過,做什麼不都是一樣嗎?)

************

如果年輕工程師不想學"施工技能",就只有走"施工管理"這一條路了。

老實說,把營建管理分成"開發管理"、"設計管理"、施工管理"、"維修管理"、"租賃管理"、"銷售管理"等等,我個人是非常反對的,但是面對"一般工程師",如果一開始就把"題目做得太大",會讓工程師"望之卻步"、"打退堂鼓"。所以,我們還是從一般常見的"施工管理"開始。

 

 

2008年9月23日 星期二

人月圓/劉因

(黃鍾) 人月圓 元曲   劉因 

 

茫茫大塊洪爐裏,何物不寒灰。

古今多少,荒煙廢壘,老樹遺臺。

太行如礪,黃河如帶,等是塵埃。

 

不須更嘆:花開花落,春去春來。

 

***畫蛇添足:

我喜歡這篇,因為跟"陳子昂"(登幽州臺歌)一樣有蒼茫的味道。(前不見古人.......)

 

什麼是內業、外業?工程師們?(9)

我們把工程師的工作分成"內業"跟"外業",很好。

***************

這裡,我們談談另外一個很重要的觀念。

國內的營造廠通稱所有的工程師為"工程師",無論是負責"內業"的也好,"負責外業"的也好,一股腦兒的統稱"工程師";當然有些公司會分為"助理工程師"、"副工程師"、"正工程師"、"主任工程師"、"總工程師".......等等(這些名詞我只是拿來參考用,不具特殊的職位高低/工作內容/工作職掌等意義;每個公司有每個公司的想法、做法,這裡,我不表示意見/也不檢討)。

因為國內一般的營造廠鮮有"自有工班"、"自有機具",所以,"施作工人"這個體系一般的工程師就很少有人去(思考)建立一個"管理系統"。

通常,營造廠將"工程項目"發包給"分包",分包就多有自己的"管理體系"。

有些分包(屬於公司型態)的規模、制度、體系等並不輸給營造廠。例如:鋼構、鋼鐵等較現代、大型的企業。不過,此一類型的"專業廠商"很可能只是材料生產、製造,也沒有工地現場施工的"自有機具"、"自有工班",也是同樣的將"工"、"施工機械"等部分再分包給"施作工班"--這樣就產生"丙方",如果"丙方"做不去,再分一些給別家施工人員施作,那就是"丁方"了。

一些傳統的工程的"現場施工工人"(屬於土木包工業者),也自有一套管理辦法。

***************

囉囉嗦嗦寫了這麼一堆,其實我只是要說明:無論是"甲方"、"乙方"、"丙方"、甚至是"丁方",工程人員可簡單的區分為二大系統:

一是手執工具/操作施工機械、動手施作的"工人系統"。

一是不拿工具、不動手施作、只管出嘴的"工程師系統"。這一項又可分為二種:

1、是只管內業,很少有機會直接指揮現場工人施工。

2、是多數時間在現場管理進度、品質等等,每月固定幫"分包"計價;偶而"壓試體"、轉送分包寫的(製作的)施工計畫、材料審核表、製造圖、大樣圖.....。

****************

我一直拿軍中的"軍官體系"及"士官兵體系"來比喻工程人員的二大體系,真的,滿類似的(不過,我得聲明:這只是我個人想法,如有不恰當的地方,是我個人思緒不夠周延)。

以前我在營造廠當高幹的時候,有形無形的就在推這個理念。

**外業是"士官兵"的工作。**

我以為工地的"外業"應由"兵"、"士官"、"士官長"負責。因為工人就像"士兵",他們的專長就是"射擊"、"劈刺"、"200碼過硬".....,整天訓練的、以後在戰場上的就是這些技能;所以理應由士官、士官長負責訓練、指導。而這些帶隊的"士官"、"士官長"必須專精於他的職務--意思是說:如果是步兵,帶隊的士官就必須專精於步兵所有的基本技能;其他像是砲兵、艦艇、雷達.....等等,依此類推。工地的工人也一樣,應由資深的領班、工頭負責指導、帶班、調度、施作。

**"內業"是"軍官"的工作。

無論是"作戰計畫"、"情報分析"、"後勤支援"都是"軍官"的工作。越是高階的軍官(如將官、團長以上的軍官)、離"士官兵"就越遠、對"士官兵"的"戰鬥技能"也越不熟悉;而越低階的軍官(尉官、排長、連長之類的軍官),則比較"熟悉"士官兵,可是,如果談"戰鬥技能"總是比不上"士官、士官長",對不對?

(寫到這裡,記得前幾天在電視上看的一部老電影的片段,劇中的"軍中律師"問"軍中檢察官":你知不知道越戰時,排長的存活時間有多久?檢察官說:"一週吧!"律師說:"6秒!!"希望我看錯/聽錯,不過,給我很大的震撼。)**寫這一段是說:低階軍官在戰場上"帶頭衝鋒",所以,我也說不上來低階工程師與工頭有何不同?**

我想:這也許是許多"年輕工程師"、"菜鳥工程師"到了工地拼命想學"戰鬥技巧",拼命想當"工頭"、"領班"的原因吧!!因為他根本搞不清楚自己是在"士官兵"或是"軍官"體系之中。

我想:很多自認資深的工程師也不一定回答得出這個問題。

 

 

 

2008年9月22日 星期一

什麼是內業、外業?工程師們?(8)

因為國內的"營造廠"有獨特的一套經營模式,政府相關辦法、措施也不盡完善,所以,台灣多數的營造廠跟歐美、日本的營造廠比較起來,真的"很沒有水準"。

我最喜歡舉"美國的帝國大廈"為例。工程師啊!你知不知道帝國大廈是哪一年興建的?工期是多長?

我告訴你吧!!西元1911年蓋的(民國初年,97年前);工期一年左右。

當初我讀相關的資料時,還懷疑"是不是寫(印)錯了?"所以查了許多書,沒錯,確實如此!!

自以為是的工程師啊,你我有什麼感想?

當然,帝國大廈的興建有許多"背景條件、原因"。但是,無論如何,他確實是在民國元年花了一年多興建完成的。(我現在人在工地,沒有資料在身旁,有興趣的人查查"百科全書"一定有足夠的資料。)

****************

我有一位朋友,早期被公司派到阿拉伯國家興建土木工程。他告訴我說:

在我們工地附近,有一個工地是由美國 xx 公司承包的,xx公司你知道吧!他們公司一年的營業額比台灣全年的生產額還高(其實世界上有許多公司、許多跨國公司的營業額都遠高於台灣的年度總生產額)。剛開始,只見工地圍起來以後、不時有人員、車輛進進出出,可是沒有一點動工的跡象。

就這樣,大約過了半年、一年,突然,有一天,機具、人員開始進場,乒乒乓乓的就開始施工了,大約過了一年,房屋蓋好、交屋,人員機具又開始撤離了。就這樣,一切回復平靜。

****************

國內的工程真的很奇怪,前期的(設計以前)作業可以花上幾年的時間,慢慢拖...慢慢拖...不做決定、沒有進度...可是,一天突然決定要做了,設計也好、施工也好,似乎都恨不得明天就完工、交屋、立刻搬進去使用。

(可是,施工期間,許多工項業主不是變來變去就是遲遲不做確定;延誤的工期卻要營造廠吸收;真是什麼跟什麼的)。

如果是外行的業主、或是有特別用途的建物(電子廠或其他工廠,趕著上線生產)也就罷了,偏偏是內行(自稱)的工程人員(許多是擁有執照、頭銜、高學歷的)也跟著興風作浪、隨波起舞,就很讓人痛心了。(算了,這個題目撇開不談,不然我會變成"瘋狗"--像李敖一般)。

****************

前面兩個工程(帝國大廈及阿拉伯工地)後者的真正原因我不清楚(我想,應該是前置作業)可是我沒有證據,前者,根據文獻指證,其前置作業時間超過施工時間。

年輕的工程師啊!!如果囿於社會現況,所以"內業"因為時間不足而做不好,這也沒什麼好自責的。但是,就好像我們知道一些正確的"工法"、"規範",工地因為"成本"、"業主"、"時間"、"人手"或其他原因的關係根本做不到,怎麼辦?無論如何,工程師心裡要明白:我做的只有30分;絶對不可"以為"--我已經做得不錯了。(這就好像一位職業選手100公尺跑11秒多就沾沾自喜、不可一世一樣的可笑!!要知道:我們是職業的工程師,不是業餘的、也不是玩票的。

(千萬不要明明是"職業的工程師"盡做業餘的事,盡說"外行話"。)

 

2008年9月18日 星期四

什麼是內業、外業?工程師們?(7)

寫"內業、外業"一口氣寫了一堆,其實說是一口氣是不對的,應該說是斷斷續續的一連寫了六篇,我心知尚不完整,卻也頭昏腦脹、搞不清楚該如何繼續下去。

今天(9/19)早上,乾脆將前面所寫的6篇全部列印出來,待我全部重讀一遍以後,該改的趕快改、該加的趕快加,然後才有可能將遺漏的部分繼續寫下去;所以,告個假,等我頭腦冷靜一下再繼續!!

對不起,請原諒!!

**********************

週末總算把前面的6篇讀了一次,後來又陸陸續續翻了幾次,大致看起來:長相雖然不好,內容倒還差強人意。只做一些些修正,而且都不是重點,所以看官是否需要重讀倒不是很重要。

**********************

總結來說,一般所說的內業應該包括:(整個工程或者是每一個單項工程。)

1、正式施工前的"前置作業"。

2、施工中的"管理作業"。

3、施工完成以後的"檢討、分析作業"。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

整個工程有整個工程的前置作業、管理作業、檢討分析作業。例如:投標、合約、整體施工計畫、整體進度、向業主計價、完工報告、使用說明書......等等。

施工中,每一個單項工程又有每個工程的前置作業、管理作業、檢討分析作業。例如:單項工程發包、計價、單項工程施工計畫、(重要的大項)單項工程進度表、施工圖、製造圖、送審...等等。

老實說,我覺得現代工地的工程師根本沒有"抱怨的權力",因為他們能做的/所做的內業已經很少很少了;更不幸的是:很多內業做出來只是為了交差了事,我相信:那份內業,製作的工程師自己都不信/或是覺得好笑;那有什麼好抱怨的呢?充其量,祇是"掩飾"自己的無能而已!!

寫到這裡(工程師看到這裡),一定有人忿忿不平:說什麼嘛!?

稍安勿躁,我只是說"一般的工程師",如果你不覺得"內業是浪費時間,有其必要性!!"那麼,你是例外!!你不是一般的工程師。

真的,不是我惡毒,而是我真的越來越失望。(對不起,因為最近工程不是很順利,所以有些毛躁;我老是希望"工程師能認真面對施工上的問題",可是,事實上根本不是那一回事。似乎"錯的都是別人"、"不知道檢討自己的缺失"。)

老實說,工地發生一些比較大(嚴重)的問題,都肇因於"內業"沒有切實做好。漏一支樑、反樑沒有注意到、採購發包跟不上工程預定進度、支撐沒有切實做好、高程錯誤.....哪一項是"外業"?

****************

工程師啊!!請你自己想一想,到底你是專精於"外業"?還是"內業"?還是"各一半"?還是"各一點點"?還是....?--水昆幫?

 

 

 

2008年9月17日 星期三

200噸吊車拆副桿


今天,200噸吊車要出場了,看他在工地內拆副桿,也算是一種經驗,所以照了一些照片與各位看官共享。

上圖是200噸吊車原來施工中的模樣。


一開始,駕駛將整支副桿的尾端放在地面上,然後,先將吊索及吊索下端的吊鉤拆除。其次拆除人字臂當中短的那一支。
 


 


 


 

 

 




今天,200噸吊車要出場了,看他在工地內拆副桿,也算是一種經驗,所以照了一些照片與各位看官共享。

 

 

 

 

 

 

 

(待續)

2008年9月16日 星期二

什麼是內業、外業?工程師們?(6)--施工圖

上一篇說到"施工規範"、"施工說明",這一篇繼續。

對設計者來說,"施工說明書"或設計圖裡的一些"大樣圖"就是設計者的"施工規範"。

對施工者來說,送審的"施工圖"、"施工計畫"裡與施工有關係的說明就是施工者自我要求/訂定的"施工規範"。

理論上來說,有規模/有歷史的營造廠應該都有一套"施工圖"(也可以是二、三套;分甲、乙、丙級;承攬的工程屬於什麼等級就給什麼等級的施工大樣圖,這是很合理的)。那樣,無論是哪一個工地都有一套公司制式規定的施工大樣圖,現場的施工工程師就不必畫施工圖畫得要死/趕得要死,而且,每一個工程師都很清楚公司的施工要求及風格;可恨的是多數公司的大樣圖從不建檔,每次/每個工地都必須重來一次。

如果是資料庫裡沒有的施工圖或是"設計者"修改施工圖,那當然必須另外繪製;即使是那樣,也應繪製/修改完成後,經過公司規定的作業流程併入資料庫;那樣,一個營造廠日積月累有好幾套"資料庫"(不只是施工圖,建材、市場行情、工率...等等都應慢慢建立資料庫),然後,稱自己公司是"有歷史的公司"才有實質意義。

*****************

記得我以前買過一套英文版的"施工大樣圖集"(英文名稱忘了,這是我依據內容自己編的書名,原諒!),一套五本(六本?),每本約5公分厚、4開、綠色硬殼封面。因為有個朋友借走二、三本,其他的現在在哪裡?我也不知道。說真的,我的建築書大多放在哪裡(也許扔掉了),我真的搞不清楚。

那套書,我曾經努力讀過,因為全部是英文註解,所以讀得很吃力,我覺得:多數的圖我們幾乎用不到;因為多為木構造(Housing)的大樣。

以前我也試圖畫過一些"施工大樣圖"(那時還是在製圖桌上手繪的),如今,找到的好像只有幾張A3的原稿。不知道國內有沒有這類的書?或是有人願意提供出來,造福建築界?我知道有幾家不錯的營造廠有一堆這種資料,以後有機會,我來試圖能要多少算多少,如何公開到時再想辦法。

就好像最近我開始建立"施工機具"的簡單資料一般,"施工圖"是我最近決心要建立的另一個方向/目標。

****************

我說的歸我說,我要做的也歸我做。

***************

我是希望營造廠的工程師了解"施工圖"的意義,更要工程師了解"必須會畫施工圖"。

老實說,工程師要會畫"施工圖"真的不是那麼容易。(一聲長嘆!!)

我想多數工程師應該都明瞭:"文章"、"表格"、"圖"各有各的表達目的,而且很多地方是無法相互替代的,如果要勉强替代,會搞死一堆人而且說不定稿得更迷糊。

不過,我想畫施工圖也不是難到什麼了不起的程度,只要工程師用心去想--好好跟施工專業分包廠商討論,很多問題都可迎刃而解。

工程師有機會參觀別人的工地,千萬不要"看熱鬧",一定要注意"施工細節"(看門道,特別是"收頭"、"材料交接面的處裡方式")。那樣,才可能用"眼睛"偷學到很多東西,如果允許照相,記得,一定要拍照存底。我認為:工程師一定要"隨身攜帶照相機",看到好的/不好的大樣就照下來,這在工程師的成長過程中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續七*********

 

2008年9月14日 星期日

什麼是內業、外業?工程師們?(5)

再繼續談下去!

其實,又要說回老話,工程師管的就是:

一、進度管理--無論內業編製"進度表"也好,施工現場查看工班有沒有依進度施工也好。反正是工程師就要管進度。低階的工程師執行高階工程師制訂的"進度表",高階的工程師(例如工地主任)必須制定合理的進度表給主辦工程師切實執行。

所以工程師一定要學會如何制訂"施工進度表"--各種工程的施工進度表。當然,除非你想幹一輩子"監工",只負責執行(上面說東你就向東、說向西你就向西),這也不是不好,我就碰過這種監工,擺明不幹"工地主任"、幹監工就好。

工地主任排出來的進度表總不能太離譜吧,太離譜了工程師當面不敢說什麼,背後的批評保證能聽得讓你睡不著覺!!

二、品質管理--按照"圖說"施工,就是品質管理。

插個真人真事的小故事:

有個朋友讀結構的,考上結構技師以後到一家公營機構上班,被派到一個橋樑工程負責監工。

在一起的監工工程師都很優秀--多是知名大學畢業又多擁有"土木技師執照"或"結構技師執照"。一天,吃完飯,幾個小工程師聚在工務所一齊閒聊打屁,不知怎的就聊到了他們監造施工的橋樑結構,於是,你一言我一句的開始批評"設計的缺失"及"修正方法",越說越高興,就開始討論要提出"修正方案";這時,坐在後面的老工地主任講話了:他說:

年輕人啊!!我知道你們都有好的學歷也都有技師執照,可是,你知道"簽字"的"結構技師"在設計的時候,考慮的是什麼嗎?他做設計時的環境、背景你們知道嗎?

而且,簽字的是他,所以有任何問題他要負全部的責任,你們要改圖?誰來負責呢?還是好好的依圖說施工吧!!

這段話是"設計者"與"施工者"之間相互關係的最佳詮釋。

*****************

我相信很多工程師會報怨:

"這個設計很爛!!"

那我要請教:什麼地方爛?機能不好?造型不好?顏色不好?建材不好?很難施工?結構有問題?沒有收頭?還是...?

有些問題是見仁見智的問題,沒有一定的準則。例如:顏色;喜歡暖色系或喜歡寒色系不需要講道理,因為,如果決策者(使用者)說:我就是喜歡這個顏色!!你能怎麼樣!?

有些問題是"抉擇"的問題。記得以前我們投資興建一棟集合住宅,四房兩廳。為了第四房應該鄰接主臥還是鄰接另外二間次臥也是考慮了很久;(鄰接主臥則主臥可擴大或連接為書房,鄰接二間次臥則可當小孩的書房或改三房為二房)。最後的結論是:鄰接二間次臥。

當然免不了有消費者或是工程師就來抱怨:"為什麼不放在主臥旁?那樣,我就可以....."。

類似的設計問題,真的不勝枚舉。這是"抉擇"的問題。

還有,就是考慮"成本控制"、"進度"的問題,這不多解釋了。(否則會失去主題改談"設計管理"了)。

************

以上所說的都是為了希望"施工工程師"了解"設計有設計的考量"、很多背後的意義、目的不是我們沒有參與設計討論的人所能體會/了解/知道的;何況,有執照的是他、負完全責任的是他,我們憑什麼"不按圖施工"呢?

當然,如果圖說有問題當然可以請教"設計者"或要求"解釋、說明",只是,絕對不可恣意改圖;即使你是業主都不行。因為有"法規"及"責任"及"專業知識"的問題。

三、施工規範

這個部分本來是"圖說"的一部份,特別提出來是因為設計圖"上有規範,可是多數的規範會另外裝訂成冊。除了"設計圖",對於"材料"、"工法"的規範也就是"設計者"對品質的要求標準,所以"施工者"絶對不可輕忽。

說到這,我想:"材料規範"比較簡單,"施工規範"就有得瞧的了。

施工規範一般多以"施工說明書"的型式表示。我個人是一直困惑:到底"施工說明書"應由'設計者指定還是應該由"施工者"提出、設計者同意?

也許應該是一半一半比較恰當,也就是說:設計者認為有獨特創意的,由設計者提出。設計者認為:給施工者比較大的空間(只要能達到目的),讓施工者提出工法方案。

老實說,我是一直認為:台灣的營造廠都類似的原因就是:多數營造廠沒有獨特的"施工說明"、沒有獨特的"工法"、沒有獨特的"施工大樣"......所以,甲營造廠來做跟乙營造廠來做,幾乎沒有差異。

(這需要花點篇幅,留待下篇說明)。

 

 

 

2008年9月11日 星期四

什麼是內業、外業?工程師們?(4)

   花了一些時間寫內業(1)-(3),連我自己都昏了。

******************

好了,這裡不談一下工程師自以為專業/全力以赴/工作重心的"外業"沒辦法解決我心中的疑惑。

工程師啊!!我請問你們,在施工現場,你們的職責是什麼?或者說:你做了什麼?更直接的問題是:你巡視工地,到底在巡視什麼?

我們就以"最簡單、最常見、大家都會做"的公寓(集合住宅)當例子、從整地開始好了。

*******************

整地:推土機、挖土機進場了,開始將地整平,工地主任要你去"看看",那你要看什麼?地平不平?推土機有沒有再推?

後續的所有工程,問題也是一樣。做連續壁時,工程師站在現場看i-cos夾呀夾的,看鋼筋籠吊放、看插入特密管、看混凝土澆置,工程師啊!!你只是看看?頭腦裡有什麼想法?

後來的RC結構體更簡單了,鋼筋、模板、混凝土,工程師每天上上下下,上午逛一次,下午逛一次,一天逛二次,逛什麼呢?像逛夜市一般?挺熱鬧的?

不繼續寫下去了,因為所有的工作項目(包括內裝、外飾、植栽等等)我的問題永遠一樣:工程師啊!!你在逛工地的時候,到底在看什麼?想什麼?指揮什麼?

說來我聽聽好不好?

******************

答案:(這些答案一部分是問來的,一部分是我自己的經驗)

我查看鋼筋有沒有偷工減料(數量/號數是否正確)、搭接長度/位置對不對、Anchor(台語:案嘎,國語:錨碇)是否正確;工程有沒有符合進度需求。

我看模板.........位置是否正確?有沒有符合進度。

我看混凝土有沒有加水?混凝土面有沒有拖平?震動機是否使用正確?(這三個問題都可以寫一篇文章。)我要求混凝土的"搗築順序"!!(不錯!)

我看連續壁的開挖深度是否正確?鋼筋籠是否依圖說施作/吊放?混凝土澆築/特密管拔起來的時間/位置是否正確?有沒有斷樁?我檢查穩定液是否符合規範?超音波測試牆面是否平整?(後面這兩項,很厲害囉!)

我看1:3水泥粉刷是否平整?....(用新台幣及壓尺或用壓尺及燈光照射其間的縫隙寬度...)

我看磁磚有沒有依"分割圖"施作?...磁磚有沒有破損?

我看........

**********

非常好,非常好;我不知道現場工程師還"看"什麼?說來參考一下。

我有個問題:

有沒有工程師"教"技術工人"如何焊接?(或是如何組立模板?或是如何安裝4吋混凝土輸送管、搗築混凝土?或是如何拿鐵鏝刀粉刷牆面?或是如何砌磚?如何組立輕隔間?如何吊裝礦纖天花板?如何鋪貼大理石?如何植栽?......)

**********

另外,我們來分析工程師巡視工地所做的事的本質是什麼?

一、是否按圖施工:(位置是否正確?鋼筋有沒有偷工減料?開挖深度?.....)。

二、是否依規範施工:(搭接長度、位置,錨碇長度、鋼筋隆加工、平整、磁磚破損.....)。

三、是否依進度計畫施工:(工程是否依進度進行?)

四、是否依施工計畫施工:(混凝土搗築順序,瓷磚依"分割圖"施作)。

五、還有嗎?待我想想......

工程師是否也想一想,你在工地,外業做了什麼?根據的是什麼?

***************

寫了一大堆了,我要說的只有下面這句話:

"工程師啊!!如果內業不做好,你去巡視工地只是"摸魚"而已,一點意義都沒有。"

 

 

 

 

波普(Alexander Pope)的"孤獨(Solitude)

波普(Alexander  Pope).英.1688-1744(婁亭譯  文源書局)

孤獨(Solitude)

快樂的人,他的希望與關切

幾畝祖上的遺田,

知足的呼吸著家鄉的空氣

在他自己的土地上:

 

他的牛群生產乳酪,田地供他食物,

他的羊群給他衣穿;

他的樹木炎夏給他乘涼,

寒冬則給他取暖:

 

幸福的人,發現不了憂慮,

時、日、歲月、悄悄的滑走

身體健康,心靈寧靜,

一日的安靜:

 

夜有熟睡;讀書和休憩,

整個的調和,安逸的娛樂,

加以純樸無邪,那最大的愉快

是伴著沉思冥想。

 

像這樣讓我生活,不為人見,不為人知;

像這樣沒有悲傷讓我死;

悄悄從這世界離開,並不要墓碑,

道破我安息的地方。

 

************

我不喜歡"晦澀"的詩,所以抄一些"大師"的詩。

2008年9月8日 星期一

什麼是"內業"?工程師們?(3)

我們先從"施工階段"的內業談起。有空再寫其他階段的。

原因是"多數工程師對這方面比較有概念",不會"鴨子聽雷"。

*************

說起來還是很麻煩,不過我就先從"營造廠的施工工程師"的角度寫起,因為,如果站在"建設公司"施工管理的角度與"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監造"的角度來寫,雖然內容是大同小異,不過切法一定不同,看我怎麼寫下去,如果有機會也可以提一提或另成一篇,反正一切順其自然,"船到橋頭自然直"。

*************

我們以"時間座標"(先後順序)來談施工階段的工作內容。

一、從領標到投標是第一個階段。

這個階段工程師的工作是什麼?

1、讀圖說、讀"投標須知"、讀"規範".....。說起來只是"讀"而已,工程師們,你自認可以在短時間"讀"上述的所有(部分)"投標文件"嗎?重要的是:讀這些文件的目的是什麼?重點是什麼?

2、現場踏勘並收集相關資料。

3、數量計算、查訪單價(包括工、料)、確認工作項目,填寫/確認標單中的"工程價目表"。

4、確認工期,製作綱要進度。

5、如果合約有規定,可能必須編製"綜合施工計畫書"。

我想這一階段的作業,多數營造廠是交給"估算"(採購發包)或"業務"部門,也有公司是交給工地抽調的一組工程師負責;我無意批評各種做法的"是非對錯",我只是要讓工程師了解:即使是在營造廠,你也有機會參與上面的那些工作,該如何面對這些"內業"?

二、從開標得標到正式開工是第二個階段。

如果營造廠"得標"了,我想公司會逐漸調集一組人成立"施工專案"。這些工程師必須延續上一階段的工作。

1、讀圖說、讀"投標須知"、讀"規範"、"合約".....。上一階段的"讀圖"是以"算圖"及"確認規範"以便詢價、填標單為主,得標以後,這兩項工作還是要繼續延續,(我相信以台灣地區的"惡習"--領標到投標的時間非常有限,根本不可能有充裕的時間讀完所有圖說,半瞎半盲的填標單有八成的準確性已屬難能可貴);不過,這一階段讀圖說的目的可不是為了填標單,而是為"施工"做準備。

我奉勸所有的工地主任(負責人)務必要求所有的工程師將"合約主文"、"一般規範"讀一遍;我相信一定有"資深工程師"從來沒有好好讀過"合約主文";這是非常可悲/危險的事。工地主任一定要教年輕工程師如何進入狀況--從了解甲乙雙方的權利義務關係開始;至於"圖說"或是"特別規範"就看工程師自己的要求了,但是主辦工程師一定要對自己負責的工程的圖說及規範詳細閱讀(甚至要做到可以倒背如流的程度,這種工程師現代已是稀有動物了,但是一定要讀到很熟很熟才行,千萬不要主管有問題,主辦工程師卻一問三不知,連翻圖找圖都手忙腳亂不知從何找起/不知圖說在哪裡,那這個主辦工程師就很悲慘了)。

2、現場踏勘並收集相關資料。比較起來,前一階段的"踏勘"及"資料收集"以"明顯"影響工程造價"的項目為主,而這一階段則必須巨細靡遺的收集各種"可能"、"隱藏"影響施工的資訊,並加以分析、檢討,做為編排"進度"及施工計畫的依據。

例如"鄰房鑑定"、舊基礎、地下水位、基地高程、區域氣候等等資訊。

3、數量計算、查訪單價(包括工、料)、確認工作項目,編製"施工執行預算"。

上一階段的數量計算、單價等,是比較粗糙的,既然已得標,就必須確實一些。所以數量計算無論是"委外"或是自己公司計算都必須重來一次,單價的確認亦復如是。而且工作項目如果有遺漏,必須補列只有依合約規定處理。

4、確認工期,製作合約書需要的綱要進度表(或是合約規定的xx進度表)。

5、如果合約有規定,依規定編製"綜合施工計畫書"(或其他計畫書等)。

6、調整合約單價。

7、合約裝訂、審核、用印。

8、預備工程施工計畫及施工。

9、其他(想到再補充)。

三、正式開工至完工交屋是第三階段。

我想:一般工程師最熟悉的就是這個階段,對"內業"抱怨最多的也是這個階段的內業工作。因為:這個階段:工地現場在施工,回到工務所又是一堆"內業"要做,工地不看又不行(有問題會挨罵),內業不做也會被檢討--這可分兩個部分來討論:一是公司自己要求的內業工作,二是業主或"監造"要求的內業工作。所以,工程人員抱怨似乎也蠻正常的。

1、營造廠自己要求的內業:

1.1.日報。工作日誌。

1.2.對分包的計價。數量計算。

1.3.對業主的計價。數量計算。

1.4.材料檢驗、測試。

1.5.辦理發包文件或辦理發包。

1.6.其他

2、業主或監造單位要求的內業:

2.1.週報,月報等報表。

2.2.材料送審文件。

2.3.施工圖繪製、送審。

2.4.各種施工計畫書編訂‧送審。

2.5.製造圖繪製、送審。

2.6.大樣圖繪製、送審。

2.7.各種進度表編製、送審。

2.8.材料檢驗、測試。

2.9.各種證明文件送審。

寫到這裡,我就開始懷疑我的分類是否正確?因為可能有些營造廠自己要求的內業我把他歸在"業主要求";而有些營造廠可能把我放在"自己要求"的內業項目歸到"業主要求"之中,因為如果業主不要求,他根本就不做。

不過,無論如何,光光上列那些工作就夠嗆的了。

四、交屋至保固(一或二年)期滿為第四階段。

這個階段的工作簡單包括:

1、申請使用執照,辦理相關事宜。

2、使用手冊編訂。

3、完工報告。

4、工程結算。

*************

寫到這裡,真的有點累了。

工程師啊!!我為什麼要花這麼多篇幅來寫這些東西呢?

 

 

2008年9月7日 星期日

什麼是"內業"?工程師們?(2)

我一向強調一個完整的工程專案,包括:"開發、設計、施工、維修管理"四大階段。

以前已經寫很多與這"四大階段"相關的文字,這裡盡量不做重複。

************

就"內業工作"來談,比較起來:越是前面的階段,內業就越多;越是後面的階段,內業就相對減少,實務工作就越多。

************

"開發階段"我不是很熟習,不敢胡言亂語。而且"開發工作的層級太高、一般工程師不太容易碰到;"即使碰到了,多數也是看老闆高興,內業也是要看人/看機會/看公司做。"

只要談"投資報酬"、"損益兩平"(break even)就可以搞死一堆工程師,如果要寫"投資計畫"或是"開發計畫",我想有更多工程師會當場不支昏倒(何況,年輕工程師大概也不可能被委以如此重任;而且有些老闆也不吃這一套,他說行就行,不行就是不行,也沒啥好爭的)。

***********

"設計階段"的內業工作,我不知道"一般的工程師"有多少概念?有沒有做過?

如果是營造廠的工程師,跟他談"設計階段"的內業,一定是"霧煞煞",搞不清楚"錫勒攻下?"(台語。是在講什麼?"

但是,待過"建築師事務所"或"設計顧問公司"的工程師(或是現在還待在"設計單位"的工程師)就一定知道:"我在講什麼嗎?"

"設計階段的內業有哪些?"

我看是:"很好看喔!!"(台語:盡賀垮哦!!)

如果是建設公司的工程師,我想請問:設計階段的"內業"有哪些?

答案也許是:"那是建築師事務所的事";也可以這麼說。那我要再請問建設公司的工程師:"建築師要做哪些內業給你呢?""你會要求他做哪些內業呢?"

".........."。

************

說到"施工階段"的內業有哪些?我想工程師就躍躍欲試,那有什麼困難?

真的嗎?工地工程師依合約要做的"內業"有哪些?如果沒有合約規定,工程師自己認為一定要做的"內業"有哪些?

下一篇我們來談工地的內業。

*************

最後,維修/管理/預售階段要做哪些內業?

我想"建設公司"的工程師比較可能遇到。不過,這個部分也是以後專文討論!!

 

 

 

2008年9月6日 星期六

寫"問題系列"的緣起

97/09/07.

我寫這個部落格已經快二年了吧!?

原來只是從雅虎的"知識"園地的問題解答開始,後來我實在受不了"知識"篇的許多規矩,所以"自立門戶"寫我自己的部落格,自由自在,還不必"待人評比"(我真的不知道那些評比的人是什麼水準?憑藉的是什麼?),主要,我本來就不喜歡"比來比去",所以錯在我(我絕對無意責怪"知識"篇)。Take  it   or  leave  it ,我選擇"離開"。

*****************

一晃,居然寫了六百多篇--當然裡面有其他的即興之作,那是給我自己高興用的。像"詩詞欣賞"就是我自己沒事就從頭到尾讀一遍,滿高興的,不必幾十本書背在身邊。

*****************

這個部落格還是以"建築工程"為主,是我一生努力學習所得及現今繼續努力/思考的一些些心得。不敢妄自菲薄說是"野人獻曝",但是也不敢自以為是"一家之言"不可撼動。

我只是希望年輕工程師能有一盞"小小路燈",照亮工程界的一個小角落,有緣經過/路過的工程師可以藉著微弱的燈光、些微看清楚我周圍"30公尺"的道路、環境,30公尺以外的事務,對不起,我無能為力;我不是太陽。

*****************

原本希望工程師如有疑問可以一起討論,可是中國人似乎都比較"謙虛/內斂",我寫了起碼4、5百篇與建築有關的小心得,回應也不過二百多篇;所以我只好埋頭苦幹、寫我自己的。

****************

最近,突發奇想,開個"問題篇"來挑戰"工程師"。

****************

據說,回教的先知"莫罕默德"曾經因為許多信徒要求他展示"神通",所以最後不得已與眾人相約於某年某月某日在某地方"我把山招到我面前來"。到了那一天,人山人海都來看"莫罕默德"把山招到面前來。

結果,山沒有招到面前來。

"莫罕默德"留下這樣一句名言:

"山不向我走來,我便向山走去!!"

******************

工程師啊!!你不提問題,我便來提問題。

曷興乎來!!

什麼是"內業"?工程師們?(1)

 許多工程師總是抱怨:"內業太多,無法將工地管好"。或是:"工地太忙,根本沒有時間做內業"。

或是:"內業佔去太多時間;內業根本是浪費人力,毫無意義;...。"

**********

每次聽到這種問題,我真是"無語問蒼天".....。(我想:大概80%的工程師都同意上面的疑問吧!!)

雖然我衷心祈禱那個百分比是假的。(越低越好)。可是????

*********

先不管工程師們做過哪些內業,也不管做出來的水準如何,我們先簡單討論一下:"什麼是內業?"後面才有機會繼續深入談下去。

什麼是內業?

什麼是內業?

工程師們抱怨的"內業"是哪些"paper  work"?

 

 

2008年9月4日 星期四

如何審核送審圖?

一位朋友問:

"因為最近我工地的鋁門窗廠商送圖來審核,但菜死人的我卻不知要如何審核這一份圖,不知可否請教您,在廠商的送審圖中我因該要審核甚麼跟要注意甚麼?"

*********************

我想從幾個角度來談這個問題:

一、先確立自己的立場。

我的意思是說:你代表什麼人審圖?1.業主。2.建築師。3.營造廠。因為立場不同,審圖的角度也會不同。

二、什麼人送圖來給你審核?

比方說:分包-營造廠、營造廠-建築師、營造廠-業主、建築師-業主。

*******************

三、審圖?審什麼圖?

需要送審的圖有許多,例如:設計圖、施工圖、大樣圖、製造圖等等。

********************

四、審圖?審什麼東西?

因為"立場不同"、圖說不同,要審核的內容也就不同。

*******************

寫到這裡,我發現這個題目還不好寫;太大了--錯綜複雜會寫不完。

這樣好了,我假設你是"營造廠"的工程師,鋁門窗承商送"製造圖"來審核。

一、首先必須確認"廠商資格"。如果建築師的設計圖或是營造廠與業主簽訂的合約中有特別規定鋁門窗的廠商,首先要確認送審廠商是否合約規定的"指定廠商"之一。(如進口證明、出廠證明等)

二、如果沒有"指定廠商",但是有訂定"材料規範",那麼,確認送審資料是否有充分的資料、證明文件,證明他送審的材料"完全"符合規範。

三、如果規範中訂有需要通過特別的試驗--如風雨試驗、風壓試驗,那麼,除了送審前應一同至檢測公司試驗外,送審資料中應檢附測試合格報告。

四、五金配件審核。應要求廠商製作一塊"材料板"將"鋁擠型"、門把等五金全部裝設在上面,五金應復原廠的說明書。

五、尺寸審核。依據建築師或合約中的設計圖,確認送審的鋁門窗、五金等尺寸與設計圖完全相符。

六、數量審核。審核資料中應附表說明各種型號的數量。

七、預定進場/安裝等工作進度及作業流程。

八、如果有顏色選擇的問題,則必須與建築師或業主(看看是誰做最後確認)溝通後,將決定者簽名的色板附於送審資料中。

**************

我想,大概是這樣吧。想到我再補充。

 

公告

謹向大家報告一項消息: 各位網友,家父(部落格作者) 已於2011年3月4日早上11:35因病突發性腦部出血逝世離開。 我父親近年來身體狀況一直不是很好,前年年底2009因身體不適就醫檢驗,經檢驗為自體免疫疾病引發血小板低下,經過住院及藥物治療後病情趨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