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31日 星期二

粉刷開口面積扣除的原理/原則及其他

********問題*******

再請教外牆防水工程計算數量時,廠商表明不扣除窗戶面積(落地窗除外) 理由是窗戶邊比較難做的地方,沒有另外計算加價,固拿窗戶面積來補。 這樣合理嗎?

*******************

時機壞壞,協力廠商東搞西搞,就想要"吃幼齒的工程師",真的很混蛋。

我們是"工程師",所以不以"蠻橫/不講道理"來解決問題,同樣的,如果說了半天,協力廠商還要"鴨霸",那就跟上一篇一樣,大家來玩吧!!

*******************

上面這個問題,直接相同的(一模一樣)計算問題,包括:

模板、粉刷(1:3粉刷、防水、洗石....等等),反正只要遇到"有開口、收邊"的工程,都有這個問題。推而廣之,鋼筋綁紮也有類似的問題,且讓我一一道來。

然後,工程師就知道該如何處理。

更重要的:工程師應該知道:台灣的營建業談"營建管理"每個人都自認是"大師"、每個公司都自認有一套"了不起的管理辦法"?

唉!!如果連這些"基本的動作都沒做好,我就不知道"管理"西咪挖哥?"

"大師大在哪裡?"

我總覺得有些公司的高幹一跟我談"營建管理"就好像他是NBA的"喬丹"一般,神得不得了,什麼都有一套,什麼都很厲害,媽媽咪呀!!只是我問他:什麼是"帶球上籃"?他說:球投進籃網就好了,多跑那"三四步"沒有意義!!厲害!!利害!!

********************

我想:基本上,依合約規定的"實做實算"的精神是錯不了的。什麼是"實做實算"?就是你粉刷一公分,我就計價付一公分的錢,做十平方公分,我就計價付十平方公分的錢,毫無爭議,不必爭議,也沒什麼好爭議的;我們講的是"中文"(合約也是中文),沒有一個字是"很難懂"的或是"外國話"(拉丁文或葡萄牙文之類的),要爭什麼呢?

這是我常常跟"廠商"說的話:"我講的是國語,你聽不懂啊!?"

如果他"胡說八道",我就問他:"你講哪一國話?我怎麼聽不懂?你再說一遍。"

(我的惡習都快要透露/教給年輕工程師了;遇到這種"軟土深掘"的人,我對付他們的態度不是"凶悍"二字就能形容的)。

**********************

不過,前面我說過,我不是"不講道理",可是,我不一定要"講道理"給你聽;每個分包商都來跟我"考試",那我在工地開課"講道理"算了,協力廠商在社會上"跑跳",自己不懂還想要"橫材放入灶",憑什麼?手臂粗啊!?吃定我啊?

說來我就生氣!!

***********

每一個公司都應制定"數量計算準則",這是一個公司要給每一位工程師的基本"工作手冊"。不然,每一個工程師在"數量計算"時,各有一把尺、各吹各的號,那是怎樣的一個"團隊"?

一個口令下來,有人向東走,有人向西走,有人原地踏步....有人損耗加3%,有人加5%,有人東張西望.....,這就是許多工程管理上的"問題產生"的真正原因。

我個人真的很想知道有哪些公司有"完整"的......"部分"的計算準則?或是已經開始建立?公司工程師的數量計算朝向有"共同語言"的路在走?

************

我說:每一個公司都應制定"數量計算準則",因為這是所有公司與分包訂定合約的基本附件。無論是與分包的"合約數量計算"、工程計價、變更追加減的數量計算...通通依照這個準則計算,說清楚講明白自然沒什爭議,否則只有"依工程慣例"行事,為什麼不制定?減少執行上的麻煩呢?

************

我們為了"減少數量計算時的工作量",所以折衷同意"一定面積以下的開口"不扣開口面積但是也不加"收邊"的面積;那是因為"節省"加加減減"的計算時間,與工作困難度無絶對關係。

簡單來計算:以一樘1.5公尺*1.5公尺的標準窗來計算:開口面積是2.25平方公尺*2=4.5平方公尺。四個收邊:

1、模板工程是:1.5公尺*0.1公尺(牆厚)*4=0.6平方公尺,相差3.90平方公尺。如果是1.0*1.0的開口,相差就只有2.0-0.4=1.6平方公尺;以此類推:開口愈小、面積相差也就愈小。

2、粉刷工程:也可以依上式分析計算"差異"在哪裡。老實說:模板工程我會同意訂定"不扣開口面積"的尺寸(因為模板封兩片模跟開口封四個邊所需要的工料有很大的差別);粉刷工程?我聽都沒聽過。

不扣"開口面積"的原理/原則如上述,至於"多大面積"的開口可以"不扣"?我想這是"公司決定",沒有一定的規定。

一般規定大概規定是0.5-0.64平方公尺左右(也就是一般的小開口/窗)。說"除落地窗以外不扣開口面積"是我第一次聽到,如果"合約說好/明訂"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因此分包的合約"單價"一定會降低";如果簽約承包時沒有特別說明此點,計價時才來要求"如此不合理"的開口不扣,請他去搶銀行還快一點。

************

如果分包商以"轉角收邊"比較難做為由而要求"不扣面積",簡直是荒唐至極。不過,藉由這個理論/可以給工程師計價時的一個正確觀念,這也是我在前面提刀鋼筋工程計價的緣故。

我們都知道:各種工程都有"好做"、"難做"的部分。

模板工程的"樓梯組立"是分辨"大師父"跟"一般師父"的工作項目。沒有二把刷子想要組立"樓梯模板"是不可能的事。

鋼筋工程中,加工組立"三分鋼筋"(如箍筋)是最沒有"價格"的工作,加工半天/組立半天、一天一個人做不到一噸的鋼筋數量。不像立柱筋(配樑筋),8號或10號筋拿乙炔一切/吊到現場組立/一天可以立個上百支,算一算至少一個工人一天的工作起碼也有好幾噸。

因此為了怕鋼筋承商地下室做完就"烙跑",才有"地下室鋼筋以實作數量的80%計價,其餘數量於地面層分層平均補計"的合約規定。

這是一個相對於"粉刷收邊、捧角難做"的真實案例。

**************

說到"粉刷收邊、捧角難做",我個人倒是真的遇過一次"真實案例",說來跟工程師分享:

大概在民國七十幾年吧--一位朋友的朋友引進一種工法,就是以機具拌合水泥砂漿然後以"噴佈"方式噴在牆面上,稍後才以人工(完全採用外勞)"粉平"。單價與"市場行情"相當。於是朋友有一個工地就讓他施工。

結果呢?工程做得實在是"很難看"(留點面子);重點是:"收邊、捧角"完全沒做;可是卻做不下去了,只好草草收場,找一家原有的協力廠商來擦屁股。

我記得"計價"仍依"合約單價"計給他。可是,後來因為擦屁股的廠商要做一堆"收邊、捧角",所以要求單價提高(這是無可厚非的事)。這件事給我很深的印象:包括:工法的引進、評估、施工、計價等等。

我不敢說朋友的朋友吃了這個工地,事實上是"吃了這個工地"!!好吃的吃完了(他自己賠不賠錢是他的事,可是那個工地的粉刷預算是賠定了),屁股一拍走人。

所以後來我非常注意這類"細節",分包廠商如果將承攬的工程"好做的先做"然後要求"先計價",門都沒有!!天底下只有你聰明!?別人都是白痴!?

(有些鋼筋承商會"耍手段",編造許多理由要求已加工完成的鋼筋材料"部分計價",工程師千萬不要"好心"、"上當",加工完成的"柱筋、樑筋"(大號鋼筋")一堆,如果依合約單價計給他,沒事就算了,有事保證你吃不完兜著走!!大家依約行事,工程師啊!!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小心能走萬年船。)

***************

寫到這裡,工程師應該有一些些"概念"吧!!

 

如何"清圖"?

********

可以請教要如何"清圖"啊教教我好ㄇ!先說謝謝囉

********

老實說,這是很奇怪的問題。

問問題的人,如果是設計者,不會有這個問題;如果不是設計者,設計者或老闆要他"清圖"就該槍斃!!

如果是在工地,就是讀圖、貼圖了。

*********

我們分二個階段來說明:

在建築師事務所,設計者的圖說接近"完工"階段,就要"清圖",這時的"清圖"只是把"多餘的線條、尺寸;錯誤的線條、尺寸做個總整理",該改的改、該擦掉的擦掉,讓整個圖面"乾乾淨淨"沒有"垃圾";這就是設計階段的"清圖",除了:"設計者",是無法假手他人的。

第二種清圖是"施工階段的"清圖"。

我們都知道:建築師的設計圖說在發包給營造廠*/開始施工以後,多多少少/陸陸續續會有一些圖說的"補充、修正、變更";日積月累的結果,原來裝訂成冊的"設計圖說"內容變成"錯誤百出"、許多地方與"真正變更後的設計不同/不符";這時,除了可以要求"設計單位"重新出圖"以外,另一個辦法就是找"年輕工程師"清圖。

嗯....我猜"問題應該是指這個。

我想:年輕工程師也不要擔心,就當做上"美勞課"一般,準備"剪剪貼貼"吧!

我們先把建築師事務所正式傳來的"所有的變更圖、補充圖、修正圖"通通列印(整理)出來,依照時間的先後順序排好。

一般"圖說修正"修正的人都會把"修改的地方"以"雲狀圖"(或是其他明顯、清晰的符號)標示出來,所以清圖的時候什麼地方有修改是很容易分辨的。

我們只要將所有"新的/正確的圖"貼到舊圖上面去,就完成"清圖"的工作。

這是一般的做法;如果是要"清圖/修改成竣工圖"做為"使照執照申請之用",那就是大事了,不是一般的工程師能做的了。

如果是這個用途,就請比較專業的工程師來做吧!!

**********看官的另一種說法******

小弟以前在營造公司時,就「施工階段的清圖」也有一說法是指,拿到工程圖說時,工程師針對圖說中於施工上有不合理處需做修正或是有所疑慮之處,做一個初步的整理。也就是說,這算是設計後、施工前的清圖。營造公司也可就第一次清圖後的資訊,對日後發包條件設定統一規格。

 

2009年3月29日 星期日

為什麼稱"工程師"?

****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

我覺得工程師不尊重自己"職業"似乎是司空見慣的常態。

也許工程師該如何自尊、該驕傲什麼都不知道!?

*************

人的一生一定要有三個"師"級的朋友:一是醫師;二是工程師;三是律師;當然有人說還要加一個"會計師"--如果你真的很有錢的話!也不壞!

********

說到醫師嘛,每個人都知道:人是吃五穀雜糧長大的,偶而總有一些病痛之類的毛病,如果有個"不錯"的醫師朋友(包括家庭醫師在內),總是讓人覺得有些倚靠!

我把"工程師"放在第二是因為我談的是"私人"的朋友,不是"公事公辦"的朋友,我以為:私人遇到"房屋、住宅"問題的機會多於"法律"問題。

其次才是"律師"、會計師等等,我就不浪費篇幅去談那些了。

************

一般我們需要"醫師"朋友是因為一些"小病痛",可以相信"朋友不會給我們亂開藥/吃藥!!"如果有比較"重大"疾病",他也可以給我們一些"良心的建議"(這個部分就要看交情及醫師的功力了)。

同樣的道理,身為一個"建築工程師",朋友希望我們具備的條件大概多數也是如此:一些真實的/專業的意見、一些良心的建議;所以這是當個"工程師"起碼必須擁有/具備的條件。

以前,有朋友會要求我陪他"驗收、交屋",我想這對一般的工程師是一件輕而易舉的工作;其實,我心裡一直覺得:要我驗收、交屋,比較起來我反而沒有那麼挑剔,因為我會將心比心/差不多也就算了;真的太過"不堪"當然也不可能閉二隻眼。有些交屋的工程師滿老實的,我會告訴他該如何修正,我要求做到什麼程度;大致上都還OK,記憶中好像還沒碰過"蠻橫不講理"的工程師。

另外,就是"裝潢工程"了。

年輕時多義務幫朋友免費設計裝潢(住宅、辦公室等比較簡單的工程),還要幫他們找工班、監造;我的肺腑之言:做這種事,真的吃力不討好;為此還得罪了不少朋友,甚至惡言相向;所以後來,除了至親好友,所有裝潢案我一概不接,連"介紹"都不幹(我常說:介紹得好是應該的;出了一些問題,一天到晚接電話、逃都逃不掉--只差沒拿錢出來賠償;我幹嘛?吃飽撐著?)

我也相信:我們跟"朋友"說:"我沒賺你一毛錢,還要貼車錢。"相信只有少數"朋友"相信;多數人心裡一定認為:"講到天亮我也不信,不知道拿了多少佣金!!暗底下賺了我多少錢"。(這在後來為了一些工程瑕疵爭執時,聽他們的語氣就知道。)

所以,我勸工程師要懂"裝潢",不要去"做裝潢"。對於一些從事"裝潢業"的朋友,我真是"尊敬萬分",想到他們偶而(希望如此/不是經常)要碰到一些"惡客戶、爛客戶"我就雞皮疙瘩掉滿地!!!!

不過,這裡我要勸工程師看別人的"裝潢設計、施工"千萬不要恣意批評,擺出一副我是"專家"的場面,其實,除非很爛很爛的設計,優點多讚美一些/你認為的缺點哼哼哈哈二句就可以了;如果被你說得一無是處,誰會高興?(你除外;業主/設計師一定都恨你恨得牙癢癢的),要拆掉重做嗎?可能嗎?你來設計嗎?你來施工嗎?........少自找麻煩了。

**************

當然,不管別人怎麼看你,工程師一定要"努力求進步"。上個星期與幾位朋友喝咖啡閑聊,發現現在的工程師都很努力的"上課"(不只是工程師,各行各業都一樣),真的非常了不起!!

台灣的工程施工技術、設計觀念我覺得還滿落後的。

造成台灣的"施工技術、設計觀念"落後的原因很複雜,不是三言二語說得清楚的。

簡單/籠統的說:所有的人都有責任:政府主管機關、學校教育方式、企業老闆(建設公司、業主、建材商...)、工程師自己、社會消費大眾...等等都脫不了干係,都不要想置身事外。

其他的人,我們無能為力/影響有限,不如我們工程師自己多努力一些,比較實際。當然,其他的人如果"水準"不跟著提升,優秀的工程師會做得很累很累。

即使是單純的"進修"(除了只是想拿"文憑"的除外)也會學得很辛苦。

(這一段點到為止,再寫下去會寫不完。)

***********

我曾經想過:許多人捐錢蓋教堂、寺廟等,認為那是"功德",可以添福增壽;我以為,為"眾生"蓋房屋意思不是一樣?芸芸眾生因此得以避免"風吹、日曬、雨淋"進一步有個"安身立命"的地方,不也是造福人群?

如果,工程師能夠以這個角度去看自己的職業,用心的把這項工作做好,最少最少也有一些"成就感",當然更進一步就是對自己的職業感覺"光榮"。

要別人尊敬,必須先自己尊敬自己,認真的把工程做好/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不是很愉快嗎?

我的部落格開宗明義稱:「專業的、品味的、自信的」部落格,就是因為我以「我是建築工程師」自負(本來"自信"是寫"自負",覺得不夠謙虛,後來才改的。)

 

 

2009年3月28日 星期六

何謂工程管理呢?

*****問題,很簡單。答案?我的部落格的每一篇都是答案(的一部分)。*****

問題:想請教何謂工程管理呢?對於工程管理我概念還未完全構成。

*********

我不知道問題中的"工程"的定義是什麼?是指"工程施工"?還是"一個工程案件"(專案)?

"工程管理"是指"工程施工管理"?還是"工程專案管理"?

**********

任何工程專案都包括四個階段(過程):開發、設計、施工、管理等四大階段。

所以以"過程"來說:專案管理包括:開發階段的管理、設計階段的管理、施工階段的管理、管理階段的管理等(管理階段包括:維修、保固、銷售、租賃、保全....等等)。

"施工管理"只是工程專案管理的一個階段而已,不是"全部",很多人以為"工程專案管理=工程施工管理",這是一個非常普遍/錯誤的觀念。

***********

各個階段管理的基本主要目標有三:成本管理、進度管理、品質管理;但是因為是"工程專案"所以加上"安全衛生管理"及配合科技進步需求的"資訊管理";最後再加上"研發管理"。

所以,現代的"工程專案管理"的目標有六大項:1.成本管理、2.進度管理、3.品質管理、4.安全衛生管理、5.資訊管理及6.研發管理。

我喜歡說這是"營建管理(工程專案管理)的六大保證"。

***********

如果以"管理"的內容來說:分成三大主軸:也就是"法令"、"實務"及"理論";相對應的就是"產、官、學"三大系統。

1、產:實務。

2、官:法令。

3、學:理論。

談"完整的"專案管理,上述三項,缺一不可。必須三項皆透徹了解/三面俱到,方能成事。

*********

專案管理的工作精神是什麼呢?至少包括:

1、合理化:

2、透明化:

3、資訊化:

4、制度化:

********

專案管理的工作方法是什麼呢?這個很多人都知道(嘴巴都會說),只是少有人去"做"(DO IT!)。

計畫→計畫執行→計畫檢討/查核→計畫修正→計劃再執行→計畫檢討/查核→計畫修正→.......(一直循環至專案結束為止)。

********

以上是"工程專案管理"的主要"綱領",是否完整?我懶得查核(光光要弄清楚上面的"綱領"我想已經夠"嗆"的了),工程師想要真正/深入了解、就好好的將我部落格的全部文章"仔仔細細"的讀幾遍

千萬不要以為三言二語就能"了解/解答"什麼是"營建工程管理?"

「黑息模科玲的代誌!!」

我鑽研了將近30年,才只有29分(100分滿分)而已(部落格內有二篇文章解釋29分的內容)。

***********

努力一些,我要忙別的事去了。抱歉!!

 

 

 

 

2009年3月26日 星期四

石材.磁磚.施工及其他(下)


***********

上圖為石材乾式施工普遍採用的五金配件,是否完整?不知。

上圖的五金排放方式不是很正確:四個L 型配件只有前方中間這個與施工結果相同,其他三組皆應將"長邊"直立"(也就是固定在牆面上的開口比較小,細長的開口是"調整"石材"面的進出使用的。所以右邊那個螺栓拴在那個開孔也是錯的。前方的四個另件三個是組成螺栓的購件,細長的(最左邊)是插梢(也就是安放在細長開口的五金)、固定石材用。

上述是否正確?我要想一想。說不定要請教施工師父才行。

******************

2、石材的乾式施工:

說到石材的乾式施工,主要、一般常見的方式就是使用本篇文章開始登載的照片中的五金來施作、固定石材。有一段時間,我曾經專門注意台北市一些大樓的石材完成面,發覺還是有一些不同的工法(五金配件),所以,工程師可以多觀察一下,想一想是不是有更好的乾式施工方法。"研發"就是如此產生的、工法改進也可以由此開始。這是工程師應有的"職業病"!!

***********

乾式施工的石材厚度約2.0公分左右,所以固定鐵件鑽孔的位置受限較小(鑽設於版厚2公分的中心點)。引孔的直徑就是圖中最左邊那隻細長圓鐵件(插梢)的直徑、深度則約大於其1/2(固定鐵件置於二片石材中間,所以插梢一半插於下方石材鑽孔一半插於上方石材孔中)。

石材所用的五金顯然以下側的五金最為重要,置於石材下側的L型五金必須承載石板的重量及固定石材的進出面,而上方的(即上方那一塊石材的下側L型五金對下方的石材來說,只是固定下側石材進出面而已。

***********

石材牆面的乾式施工方式,完全與"水"及"水泥砂漿"無關,所以可以說"產生白華"的機會幾乎沒有,但是,如果表面是粗糙面/放在室外而且空氣污染嚴重,日久也是問題多多。

石材與石材的間隙是以"矽利康"填充。"矽利康"的種類繁多,工程師必須審慎選用,否則又是另一次污染。

9805032300第一次修正

修正原因是因為有看官(ǽ兄)回應,我覺得不壞,所以拷貝在下面:乍看之下,有些我不太懂耶!!要多讀幾次,才來回覆。

*********

6MM縫打矽力康...都是這樣做

不然留縫  石材就要做防護液處理   RC也要做防水塗料

單扣鐵件一個的支撐力都有400KG然後依鐵件厚度往上提升..

插銷是石材打洞固定用的   地震才不會單掉一塊石材下來

馬車螺絲是做倒吊石材用到的

大型角材  雕花板 對鎖也用..

當然也還有很多特殊件

比如說FISH釘這種專利固定..

乾式施工源自德國...日本發揚光大(地震多..)

當然現在乾式施工的水準高..連一些藝術牆面跟電梯間都是濕式比不上的

當然也是最安全的施工法..

2009年3月25日 星期三

工地主任的決定與公司政策不同?怎麼辦?

*********來函節錄*********

.......但眾所皆知乃是工地主管的政策決定不被公司高層認同,以致工地主管強迫退休......

我想表述的是我的狀況就像馬X成與陳XX的關係,我的觀念是逐級反映、對上負責。公司的政策也是經由工地主管來對工程師下達命令,身為工程師如何判別工地主管的決定是否與公司的政策是否符合呢?

***********************

這個問題可以分二個部份來討論:一是「工地主管的政策決定不被公司高層認同」;二是:「身為工程師如何判別工地主管的決定是否與公司的政策是否符合呢?」

 第一個問題比較簡單,工地主任的"位階"是什麼?任何一個公司都不會允許"工地主任的決定與高層不同",這不是"是非對錯"的問題,而是工作倫理的問題;我每每喜歡舉比較極端的說法來解釋一個問題:一個工地主任的"決定作法"與"公司決策"不同,對公司影響有多大?我不知道;因工地大小、金額、工程師人數、重要性等等不同而有差異。如果公司可以容忍也會告誡"工地主任"依公司決策處裡業務,如果不能容忍(也許工地主任根本不甩"公司決策"及勸說),那麼當然只有"請他走路"一途。想一想:如果多數主任都這樣,那成了"什麼公司"?

如果工地主任認為公司的決策是錯誤的,只有四條路可走:一是"據理反映"、二是"據理力爭"、三是"接受政策",四是"屁股拍拍/走人"。

就公司決策與主任決定(不能稱為決策),孰是孰非?一不知"問題"所在、二無"背景、環境、條件",所以根本無法研判。千萬不要以為"一定是公司錯"或"一定是主任錯!!"都有可能。

或許多數主任/工程師都覺得是"公司錯!",但,這也不一定是正確答案。我常說:公司高層是"整體考量",而主任/工程師等經常是在"工程"的角度看問題,有時因此做的決定相差十萬八千里也不會令我意外!

要舉這類實例真是不勝枚舉,可是很容易會被誤會我在檢討哪一家公司的決策(而且,我的看法也不一定正確,那豈不是越描越黑,問題沒解決反而製造問題?)所以還是保留一些比較妥當!!工程師應當很容易找到案例。

所以,我無意說工程師(主任)ㄧ定不對,但是,總不能大屌不甩,自己獨走,那樣結果就是"請滾蛋!!"前面說過:程序應當是這樣:

一是"據理反映":如果工程師/主任"朝中無人"(也就是在高階人士中無"關係特別好的人")就依制度上簽呈。詳細說明自己的主張、作法及得失,希望公司同意依自己的辦法執行作業。

二是"據理力爭":如果工程師/主任"朝中有人"(也就是在高階人士中有"關係特別好的人")就在依制度上簽呈前,與高層見面溝通、詳細說明自己的主張、作法及得失,希望公司高層能同意依自己的辦法執行作業。先取得共識以後才以簽文方式取得正式作業核准。

三是"接受政策":無論"簽呈"是否核准(意思是說,無論公司堅持原有決策或是採用工程師/主任的建議),工程師/主任都"依簽呈的結果"繼續努力於自己的職務。

四是"屁股拍拍/走人":這是說:如果溝通/簽呈結果,公司堅持維持原有決策,而工程師/主任也堅持"己見",這時工程師/主任只有一條路可走:屁股拍一拍/老子不幹了。

工程師/主任絕對不可以在工地因"天高皇帝遠"、"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自己幹自己的(哈!!就像最近那位駐外的"天才"藍XX,真是"不窄伊喜勒供下密?"

"甲襪來,跨挖瓦"(吃碗裡,看/洗碗外)....人世間就是有這種"天才"!!

 

2009年3月21日 星期六

石材.磁磚.施工及其他(中)

二、墙面:牆面貼磁磚或是貼石材也有幾種不同的工法,用法與地坪不是完全相同,有些差異/所以必須另行說明:

牆面的瓷磚鋪貼都是濕式施工,只有"石材"才有"乾式"、"濕式"施工的分別,這一點比較容易區別。

1、濕式:

1.1、硬底:牆面磁磚多以1:3水泥砂漿打底後鋪貼,黏貼材料以前/古早仍以水泥砂漿為主,後來才有"黏著劑"的使用。

1.2、軟底:磁磚的軟底施工,古早以前最常見到的就是廚房、浴室牆面的"三吋六"磁磚,這種磁磚現在已經比較少見(古厝或是60年代蓋的住宅/公寓可能還存在/找得到。有點像"方塊磚"。)

花些篇幅來談三寸六磁磚的"軟底貼法"。因為這個案例可以告訴年輕工程師:到工地學到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實務經驗,不一定是"正確的"。

以我個人見過的的工地(包括不是我的工地,可是根據結果也知道:貼法相同)、所有磁磚師傅都是以後面所列方法貼三寸六,工程師看了/學習以後,如果以為那是"正常、合理、標準的貼法"(搞不好,現在有許多四、五、六十歲的工程師還真以為那是軟底"標準施工法";大錯特錯!如果真的執著那個做法,或是以此教導"後來者",會害死一堆年輕工程師。

這也是我一直勸"工程師"一定要將學校(敎科書)所學/敎的,拿來審核/檢討/改進工地工人施工(教你)的工法,千萬不要囫圇吞棗/芳心竊喜/照單全收。如果那樣,為什麼公司需要請"大專畢"的工程師?找幾個"學徒"就可以了。當然,很多"大專畢"的學碩士,在學校"混"得厲害、書讀得自己都搞不清楚來龍去脈、唸過考完多數又還給"書本"或"老師",所以"腦袋空空";出社會以後,就怪:學校所學無用,老實說:是你無用!!教科書有用得很!!

不要生氣!!我們都一樣,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我還自稱是"水昆"幫幫主)。但是,出社會以後,如果想要"出人頭地",我勸工程師還是回頭有空"多讀一些"敎科書"/參考書,是不會錯的。

***************

閒話表過,話歸正題:

三吋六磁磚的軟底貼法是怎麼貼的?為什麼錯?應該怎麼貼才是"正確"?

一般磁磚工人在牆面放樣/拉水線以後,以一坨砂漿(約略是標準的月餅一般大小)放在磁磚背後、壓貼在牆面上,然後以木槌輕敲磁磚面至磁磚面與水線平齊為止。如果在貼"三寸六"磁磚牆面測試,可以發現任何二塊以上的"磁磚交接處"都是"空心"的。因為,那一坨水泥砂漿不足以"填滿"磁磚與牆面之間的空隙,拆開來看:每一塊磁磚背後的水泥砂漿形成"一個一個圓圓/獨立的水泥餅"(想來倒很像"牛肉餡餅"。)磁磚的四周及四個角落都是空心的。

標準的施工法是"滿漿",也就是"磁磚與牆面之間必須填滿水泥砂漿",不可以有空隙。我以前跟一位敎我"泥作"的大師父討論,他說,本來"軟底"的工資高於"硬底",後來大家用"一坨砂漿"黏貼以後,價格反而低於"硬底"。滿漿的貼法是將磁磚背後的砂漿做成"平頂的金字塔型"然後壓貼在牆上;因為是"軟底"貼法,所以由最下一皮往上貼砌,每塊磁磚仍應以木槌輕敲至平整/並且水泥砂漿應自相連的瓷磚縫隙中流出為止。

其他有沒有牆面磁磚貼軟底的,我不知道。

******************

1.3.其次,就是早期的牆面石材施工了。早期的石材多貼在大樓一樓正立面外牆,完全是與貼"磁磚"的觀念相同,只是比較大塊一些罷了。

『 那工法:是先把石材用五金鎖好固定,然後最上頭先留施工孔!以及預留電梯上下按鍵孔及拉線,        然後再灌入水泥砂漿。  像這樣...是不是叫作半濕式?』
上面括號內的這段,是餅乾兄的問題及答案;問題相似、答案雷同,都有必要檢討分析說明。

早期的牆面貼石材,石材的厚度度約只有1.2公分(4分),固定在牆面的方法有二:我都稱為濕式工法:

1.3.1.是極其粗糙像貼"三吋六"磁磚一般,在牆面上"巴"上兩大坨"水泥砂漿"、然後將石材"壓貼上去",在水泥砂漿未乾前,以"木契"及"鐵絲"將石材固定住。(注意:這些木契、鐵絲只是"假固定"之用--鐵絲的一端繫結釘在牆上的鋼釘上,另一端繫一塊木契卡住石材邊緣,讓石材不要倒下來而已,待砂漿結合石材以後即拆除不用。)

有機會還是可以看到這種工法失敗的案例(大理石脫落多數是這種"工法"失敗的案例):走在騎樓上或是歷史比較悠久的大樓門廳、梯廳,如果看到牆面石材掉落/缺了一塊,可以觀察/發現裡面就是一大坨水泥砂漿(未滿漿)、不見任何五金、鐵絲。

1.3.2.第二種濕式工法應是前一個工法的"改良型":

A.將繫結的鐵絲直接繫結在石材上。前面說過,早期的石材厚度多在3-4分(台尺、約1.0-1.2公分),所以要在石材上引孔繫結鐵絲比較困難,所以多在四個角落穿孔(外側見不到----側邊對側邊的45度鑽孔),鐵絲就繫結在此,另一端仍固定在釘於結構牆的鋼釘上,這樣,一塊石材至少以鐵絲固定四點,如果仍覺不足,就只有在石材側面鑽孔了,明顯的,那種孔一定比較單薄而且鑽孔容易失敗。

B.將"水泥砂漿"坍度提高成為"泥漿"灌入石材與結構體中間的空隙中。因為"希望滿漿",但因縫隙狹小,不得不如此處理。

雖然也是從最下一皮開始施工,但是石材的側面、底面總是有空隙(或其他必要預留開口),所以會以"布條"填塞空隙而後灌漿(一般多是側面及底面)。

這個工法有一些事情必須留意:

A.前面說過,鐵絲的繫結點並非十分牢靠,所以不可能支撐太大的水泥砂漿側壓,所以灌漿必須分次進行。

B.因為"石材"厚度單薄,如果灌漿灌太多,石材會"大肚子",所以灌漿時必須十分注意,避免石材大肚子甚至破裂。

C.因為"鐵絲"有銹蝕的顧慮,所以後來一律要求改為以"銅絲"或"鋼絲"繫結。

以上是石材濕式施工的簡略說明,我沒聽過"半濕式"的工法。

***************

石材以"濕式"施工,除了價格便宜以外,有一些弊病,必須讓工程師了解:

所有的"天然石材"採用濕式工法最大的缺點就是:"縫隙易吐白華"。無論是用在地面、牆面、室內、室外都有這個問題,如果石材的縫隙吐白華了,答案是:無解。

有關"白華"的成因及成分,書本說得很詳盡,這裡就只簡單提一下,如果工程師有興趣深入,自己去查資料。

石材是天然材料,所以一定含有一些雜質,這些雜質如果與"水"、"水泥"等所含的一些化學物質接觸以後,產生化學變化形成其他的"化學物質"從縫隙中流出,那就是白華。"水"是產生白華的第一要件,所以,含水的濕式施工的最大困擾就是"白華"。

我記得"白華"的主要成分式"碳酸鈣"之類的物質(如果有錯,原諒些個,一、二十年前讀的書,沒把握一定正確,又懶得查資料。失禮失禮!!年輕工程師自己去查吧!)所以有人以"鹼性液體"清洗,希望"中和",也有人以"稀釋強酸"來清理白華,我認為那都是"治標",如果"水源"不斷,白華必定一直產生。尤其是在室外風雨侵襲,如何"根治"?

(我記得還有其他缺點,可是下午怎麼想就是想不起來,待我想起來再補充吧,工程師自己另找資料也不壞!!)

***********

2、乾式:

9805032254第一次修正。

 

 

2009年3月18日 星期三

分包商要求現場丈量實際施作數量/計價,怎麼瓣?

這個問題,我已經回答很多次了,昨晚想一想,可能有工程師有同樣的問題,所以決定"公開",希望"提問題"的人不介意引用問題!!

*******問題*****000是我隱藏掉了****

最近碰了幾個外牆材料(000跟00)的案子,發現他們大部分都會說: 工程結束後現場丈量,實作時算。我跟同事也是覺得,工作本來就有輸贏,使用實作實算,不就永遠廠商都在贏面?但是他們也會說~如此一來彼此不佔便宜。但 這樣就有點難控制預算。再者工程實作實算似乎會有一個盲點,廠商的報的單價我認為應該是:長久經驗累積且包含損耗,那拿這樣的單價來實作實算,似乎就有佔了點便宜~是這樣嗎?  如果說碰到要求時作實算的廠商,應該以什麼樣的角度來談判呢?  謝謝

******************

我想:是分包商要求你實做實算,對不對?

第一、大部分是"泥作、粉刷"才有這個問題。根據工程慣例,沒有計價工程師人到現場丈量實際完成尺寸然後計價的。因為:

1、皮尺是不準的。(鬆緊都會出問題)這個問題不用想也知道,一道二、三十公尺長的外牆拉皮尺的丈量尺寸怎麼會正確呢?

2、誰丈量?工程師吃飽撑著?分包多會要求工程師陪著丈量,說不定還要求工程師拉皮尺的一端,紀錄尺寸;前面說過,這種尺寸是不準的的,工程師陪著丈量、陪著紀錄,豈不是"陪著背書"、到時候分包說:你都在現場(所以尺寸是正確的);工程師不是"啞巴壓死兒子"?去跟誰說?

所以,分包要丈量"實際施作尺寸",主辦(計價)工程師千萬不要跟在旁邊,分包自己派人去丈量、自己紀錄,丈量結果都是分包說的/分包自己紀錄的/都是可以複查的。

3、誰拿尺?(頭尾多捏一公分就有差了)。想一想,皮尺已經不準了,如果分包的人執皮尺的一端、工程師執另一端,如果分包將那一端的尺捏掉5公分、10公分,工程師怎麼知道?那數量豈不是誤差更大?千萬不要相信這種分包。所以,工程師千萬不要在現場背書。

第二、我常說這些分包擺明想要"吃"工程師,所以,不必客氣:分包要量你去量,我不奉陪,工程師只要要求分包把公式列好、數字算好、位置標明、尺寸標明,整套資料算好/在圖上畫好/標明丈量尺寸以後送到工務所來,工程師有空才去"覆核"。

工程師有空才去覆核。(沒空就擺著、擺他個二期,來不及就是"下期才計價")。

第三、分包送來的丈量數字如果比"按圖計算"少當然沒問題,數字多了就拿圖對對看哪裡的尺寸"誤差"大,抽驗一下(拿鋼尺與同事一起去)差個半公分也要他全部重新丈量/計算!!保證他吃不完兜著走。

要玩嗎?我就陪你玩個高興!!

第四、只要找個有凹凸面的墙,先丈量總長,然後將分包量的/同一個面的/各段的尺寸加起來,保證不同。這是累計誤差的問題,一定會發生。

"灌水啊!?"可以消遣分包一下。然後,請他重新丈量。跟他說:「我只查這裡就有問題了,最好你重新全部丈量過。」下次再找個地方玩一下,玩個三次,保證分包哇哇叫(叫什麼叫?我還沒叫,你叫什麼?)

第五、我是從來不吃這一套的,要嘛就是按圖算數量,不然,擺著吧!!你說歸你說,你是工程師還是我是工程師?你是甲方還是我是甲方?

你要吃我,我還陪你算錢?

你要特別,我就對你特別一點!!

你咬我啊!?

我個人對"官僚"是"深惡痛絶"的,可是我更"痛恨"分包蓄意"考"、"整"工程師;對於這種"分包",我是不會留情的。不好好的整他,這種分包會爬到工程師頭上小便,還嫌頭頂太小、不好站、或是尿不準。

**************

一般我們稱"實作實算"是指"總價承包",但是計價的時候"實際做(完成)多少數量,就依合約規定計價多少金額"(還是按圖算數量)。與"現場實際粉刷(施工)數量"無關。

開個玩笑,如果鋼筋工程也來這一套,工程師是否要到現場丈量每一支鋼筋,然後累積數量(乘以實際重量)才能計價?

 

 

 

 

2009年3月17日 星期二

石材.磁磚.施工及其他(上)


上圖是牆面石材乾式施工的五金配件。

************

我對"石材"毫無研究、"石材施工"更是一竅不通,寫這篇文章是因為幾天前有業主工程師跑來問我:「他們在貼墙面石材,中間有空隙,怎麼瓣!?」

所以啦,至少我不會有這個疑問。也就到現場拿了一些"乾式施工"的五金配件、照個相,寫一些膚淺的東西,讓沒有任何經驗的工程師或是學生了解一些些,至少比什麼都不知道的好。

***********

所以,如果有專家、高手讀到這篇文章,指導可以、切忌嘲笑,因為我的對象是"菜鳥工程師"。不過,話是如此,我保證這篇文章雖然淺顯,但是字字有依據,絶對沒有"蓄意猜測"、"想當然爾"、"胡說八道"的地方。

如果有,只表示我真的很菜!!原諒!原諒!!

**********

用在建築工程的石材種類繁多,顏色、產地、硬度、表面處理方式....我想要真正搞清楚,只有專業人士才知道。

我知道的就是建築工程通常使用的石材分成二類:大理石與花崗石。

分成這兩類,重點是使用的地點必須慎重考慮,簡單的說:花崗石較堅硬、耐磨,可當外牆、地坪建材;大理石比較溫潤,適合放在室內牆面或裝飾用。

如果是"好玩",拿"大理石"舖地坪沒啥不可以,到底"還是很硬",只是光滑面要小心摔跤。放在室外,風吹雨打,必不耐久。

工程師應加以考慮,不應以"色澤"決定一切。

**********

石材的產地遍佈全世界,許多人以為"義大利"石材最好、最有名,事實上,義大利本身產的石材非常有限,多是開採其他國家的礦石加工而成。

許多國家的礦區,皆被跨國"財團"取得開採權,國內也有不少石材公司在國外投資開發礦區。

近年,中國大陸的石材大量生產,價格較為便宜,幾乎可以說是"充斥市場"。

一般國內業者也是進口"原石"--約1.5立方公尺大小,然後依據設計/市場需求切割/加工。

台灣的花蓮地區也產石材,以"蛇紋石"及""白雲石"為大宗。(不知有沒有禁採?)

**********

建築工程所用的石材多切割為各種尺寸的方型、長方形石片,厚度多在1-4.5公分之間。花崗石的表面處理大致分為:光面、粗面及燒面。其他有些奇怪的表面處理名詞,我聽過/不太清楚,工程師可以要求廠商提供"樣品"參考、選擇。

還有比較常見的就是表面為圓弧形的"異形加工",多用在包覆"圓柱"或是弧形的轉角造型面;另外,也有三度空間的加工,有形如"鍋蓋"者,工業技術進步,以電腦控制裁切機械,已不是很困難的加工作業。

************

石材的施工,國內設計師喜歡要求石材"對石材紋路"及"不要有結理",就好像木板不要有"節疤"一般。我的看法是:"天然的建材,就讓他自然一些吧!!"不過這是見仁見智的問題,只是因為要求紋路美麗,有時不是人力所及/所能控制;如果數量較大,更是困難,所以設計時應選擇"紋理"不是清楚分明的石材,比較容易解決這個問題。(據說,外國的設計師不太重視"結理"的問題,反而認為那是另一種"美",就好像室內裝潢故意選用有很多"節疤"的木板來裝飾一般。)

****************

施工,我們分"地坪"與"墙面"二項來討論:(就連"磁磚施工"一起討論了,二者工法接近,而且因此可以比較/說明,容易了解。)

一、地坪:我們常常在舖"地坪材料"(磁磚、石材等以水泥沙漿為底鋪設者)說是"軟底"、"硬底"還是"半軟硬底"。這裡也順便說明一下。

1、硬底:這是一般磁磚(小口、馬賽克等)的貼法:將地坪先以1:3水泥砂漿粉平/保養/凝固硬化後才貼表面材的工法。這個工法的優點是地坪平整(或是可以事先粉刷好順平的洩水坡度),所以磁磚貼起來有一定的"平整度",不會太離譜(不過先決條件是粉刷要平整)。

水泥砂漿打底的平均厚度不得超過3公分,以避免龜裂、隆起(砂漿層與結構分離);如果不得已有些地方真的超過太多(5公分)面積又超過0.5平方公尺,則應分次粉刷或鋪設鐵絲網。

貼磁磚的粉刷面以"木鏝刀"粉平,表面為粗糙面,不得有浮水(也就是一層多餘的水,水面會浮有一層薄膜)、避免影響磁磚固結強度。

2、軟底:大塊的磁磚、石材以軟底鋪設;軟底又分兩種:

2.1.濕式軟底:將與水拌合好的1:3水泥砂漿舖設於地面,然後將磁磚以水線為準整鋪設的工法。這個工法的水泥砂漿厚度以不超過3公分為原則。這種工法以鋪設大塊磁磚為主。

2.2.乾式軟底:將1:3.5(或1:4)水泥砂漿乾拌均勻後舖平於地面,然後在置放石材前,以少量的水澆洒於水泥砂漿表面上,然後以水線為準整鋪設石材的工法。這個工法的水泥砂漿厚度以不超過5公分為原則。這種工法以鋪設石材為主,近來大塊磁磚(60*60公分以上者)也有以此工法施作。

3、半軟(硬)底:這是夾於"軟底"與"硬底"之間的一個工法,原因是:磁磚尺寸不大不小時適用(如30公分*45);仍先以1:3水泥砂將打底、待底層堅硬後,以與水拌合好的1:3水泥砂漿舖設磁磚,水泥砂漿厚度約2公分左右。

*************

依據文獻及國內施工習慣,20公分*20公分磁磚是"軟底"、"硬底"的分界尺寸。這種約略的說法,僅供工程師參考;我個人以為:關鍵在於"磁磚"是否平整?是否"翹角"?不過至少書本給我們一條"分界面"(我想不是絕對的一條線,20*25?30*30?),工程師應靈活運用,切勿墨守成規,食古不化。

************

二、墙面:牆面貼磁磚或是貼石材也有幾種不同的工法,用法與地坪不是完全相同,有些差異/所以必須另行說明:

牆面的瓷磚鋪貼都是濕式施工,只有"石材"才有"乾式"、"濕式"施工的分別,這一點比較容易區別。

 續(下)篇

 

 

 

幽默集

 




找一些"幽默",紓解一下。

這是工地全區的"高程基準線"。我不知道放樣的人是怎麼放的?看圖應該是先後標了四個數字;最早的塗成一團已不可考,後來有GL+70、GL+75、GL+85三個數字。

不是很好笑嗎?基準線耶!!

這是一樓排水溝。緊貼著建築物外墙(也是地下室外墙)的預鑄明溝。工程師知不知道哪裡好笑?下一張,就是答案。

重新施作的排水溝,與原先(上圖)施作的有什麼不同?哪裡比較幽默?

左側是現場施作的排水溝,右側是"預鑄"的排水溝,轉角以"陰井"銜接。

 

 

 

2009年3月15日 星期日

如何寫機電工程施工計畫(新)(下)

第三節   品質計畫

品質計畫說的就是這個單項工程的"品管計劃"。我沒有學過品管(年輕時,還沒有這個證照,有?依我的個性也不會"啃書、考試");所以談的是我的觀念想法,如果"有證照的工程師",可以做得更好,請不要理會我這一段。

前面說過,一般"制式"的施工計畫就是以此為主軸,所以應該比較容易編寫、取得資料。

品質的管控,狹義的來說就是"材料"的品質,所以如果業主(設計者)有"指定廠牌","規範",施工計畫中的材料就必須符合規定。在規定範圍內選擇符合"公司最大利益"的廠牌型號作為"預定計畫施工材料"。如果合約規定要送審,放在施工計畫中也是送審的方式之ㄧ。如果業主(設計者)要求單獨辦理"送審",那就需要跟他們溝通:是"送計畫前材料要先審核通過?與計畫一併送審?還是計劃跳過"指定廠牌"這一段,待計畫通過以後另外辦理"材料送審"?

說起來容易,事實上也有各種"狀況",這裡不談,免得寫不完。

一般都是以廠商的"材料目錄(CATALOG、卡多蘿姑)"、檢驗證明、照片、樣品等作為"材料送審"的證明附件提請審核。(這個一定要讀合約書的規定,我只是大約寫一寫一般的作法)。如果甲方沒意見,這些附件就可以裝訂在施工計畫之中或是當"計畫附件"。

廣義的來說,品管計劃包括:人、機具、能源等等。另外還要分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後的品質管理計畫;所以如果真正要寫,可以寫一"托拉姑",工程師自己看著辦囉。

不過,我個人是比較堅持"人與機具"在比較"特別"的工程項目的施工計畫中,一定要說明。比方說:大型設備的運輸、吊裝計畫,特殊工種的說明(如焊接技術工人的等級、人數等等)。

這些都是依據"施工現場"、"施工需求"必須在計畫中說明的重要項目。

當然還有更廣義、正確的"品質管理",這裡不寫了。否則,會扯不完。

第四節   安衛計畫

"安衛計畫"這裡也不寫了,因為"每個年輕工程師"都知道。

我只是強調計畫中要寫的"安衛"工作/設施/管制等等,是"符合"施工現場"的需求,不要抄(影印)一堆"制式條文"充篇幅。

第五節    進度計畫

最好的進度計畫是依據"合約進度(工期)"將這個"單項工程"排一個進度表。

不過,我相信"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一般工程師應該沒有那麼多資訊去排這種進度表。所以退而求其次,就以"工作天"來排"單項工程施進度表"吧!!也就是說已開始施工日為第一天,預計若干天完成這個工作項目。

嗯,我想起來了:"機電"的工作方式跟"建築"不同,可能有些"管線"在"結構體"施工時就已經開始預埋(暗管),有些必須等到結構體完成開始施工;有些必須等到粉刷完程才能施工;正式試車可能又要拖到工程完工交屋前,所以,我看還是用包括完整工期的"整體進度表(合約進度)"來畫進度表,才能適切的表示施工的計畫進度。

依據我的工作經驗,水電工程師對進度表的製作及工作項目編列與建築工程師比較起來有一段距離(平均)。

這個部落格裡,有關進度表的文章已經寫了很多很多,有空,想要透徹了解進度表的人請自己努力(我曾經受邀到學術機構講課,光講進度表就講了整整三天三夜,約二、三十個小時,還沒有全部講完。);所以,工程師想要有收穫,一定要下工夫/自己去讀,這裡只簡單說幾個重點。

一、一個好的進度表,就是"圖示"的施工計畫。這是"工程師"必須領悟的真理。進度表是依據"施工計畫"製作出來的,不管有沒有"書面、文字"的施工計畫書,工程師心中沒有"施工計畫",進度表就是"胡說八道";計畫如果愈周延,進度表就愈詳實正確。

二、進度表如同"施工計畫"有"階層"的分別,依據"整體計畫"做"整體進度";依據"單項計畫"做"單項進度"。

三、我說過我沒有下工夫在"機電設備"上,所以有些問題我一直要求"機電工程師"設法解決,可是始終"成效不彰";工作項目就是其中問題之一。

組成進度表的元素:工作項目、先後順序、先後關係、工作項目的時間。這是在"進度表"上顯現的東西,事實上,隱藏在背後的決定因素有:機具、工數、工法、功率、晴雨天、品質、成本.....。

四、工程師做進度表,我個人以為不需要花時間在"圖面表示"上,簡單的"桿圖"(BARCHART)就可以了。一個項目就是一支桿,有開始有結束,不要搞得太複雜;因為,進度表隨時可能修正。這是良心的建議。

五、進度計畫除了"進度表"以外,必須將上列第三條所說的"隱藏因素"盡可能列表說明,不可省略。意思是說,起碼要說明需要多少工人?什麼大型機具?數量?

第六節   備註說明

其他如果有需要說明的文字,就放在這一篇吧!(我來想一想)。

***********

寫施工計畫,我是嚴格要求"寫這個工程的施工計畫",不是拿一本"公司簡介"、"材料介紹"、"檢驗報告"加上"施工法說明"就想要走遍天下所有工地的"四不像"。

我喜歡以"結婚計畫"跟年輕朋友形容"施工計畫"。這個題目年輕人可以好好想一想:如果你預備要結婚了,總要計畫一下吧。假設:你請一家現在很流行的婚紗公司(?)或是稱什麼公司我不知道,反正就是你出錢,他一切依你的需求幫你搞定:從禮服、照相、喜宴、婚禮到蜜月旅行...一應俱全。

如果像前面的"制式施工計畫",這家公司幫你擬定的結婚計畫是一堆"婚紗公司簡介、人員組織、餐廳/菜單介紹、風景區介紹....."豈不是讓你氣結。

我想"年輕人一定有自己的一套想法(當然要在法律規定、傳統習俗、預算範圍內《風俗?可能有人想要打破,沒意見;至少還是有一堆"限制條件"》);然後在這些條件下計畫整個"你的"婚禮的內容、時辰、人力、物力、餐廳、蜜月旅行地點等等的安排,對不對?

絶對不會是一本類似前面所說的"通用的計畫"內容。

(補充:結婚計畫也可以分為"整體計畫"及"單項計畫"。比方說:從"婚紗照"到"蜜月結束"是"整體計畫";很多項目不會寫得很細,但是,如果我們抽一個"項目"出來特別詳細規劃,那就是單項計畫。無論是婚紗照、宴客、蜜月旅行...都需要"單項計畫",不是嗎?如果全部寫在"整體計畫"中不是不可以,只是"何必呢"?不如各種"項目"分開處理(或是分別制定),不是比較輕鬆愉快嗎?)

工程師啊!!如果你以類似寫自己的"結婚計畫"的方式寫"你的工地的施工計畫",我想應該是一本好的施工計畫了。

 

如何寫機電設備的施工計畫(新)(上)

2008/11/01 07:01

前言

這篇文章眼尖的工程師ㄧ定會發現"是以前寫的文章嘛!!"沒錯,去年11/1日開始寫,一直沒寫完;我也放在"文字債"中提醒自己要趕快寫完。不過看官一定要"原諒":一、我跟你一樣,懶得可以;二、我也要上班養家糊口,所以"閜暇"抽空寫文章,經常寫寫停停、想到就寫、沒空就擺著,所以一篇文章經常是"支離破碎",我也知道。三、我一向一段時間內同時寫三五篇文章,所以更是一團混亂。四、我跟你一樣,有一堆"紅塵俗務"要應付、待辦;所以囉!!可以原諒吧。

這篇文章是以前寫的,我把他們(二篇)COPY在一起,(原文未刪除),繼續寫下去。因為內容不同,這篇整合的文字需要"裁剪"、"動刀子大砍一番",至於做到什麼程度?我不知道;耐心等我"邊看、邊修剪、邊寫吧!!

由這一點,工程師應該知道/了解:所有的"計畫架構"都是相同的,只是因為:工程性質"不同,所以計畫內容會有不同而已;抓住這個重點,無論是寫什麼計畫,先把"架構"端出來(這是骨架),然後依據"骨架"將血肉填補進去。就算是寫「國土計畫」、「建廠計畫」、「高速公路施工計畫」....,架構也是這樣而已,只是內容龐大,資料收集、分析、整理比較複雜而已。

***********

一開始,我們談"施工計畫"的封面。

封面上第一行寫:

工程名稱。XX公司XX廠XX工程

第二行:編碼

第三行:

 XXXX工程施工計畫書

第四行寫營造廠

XX營造廠編訂(制)

第五行:

協辦:XX公司(如果有協辦公司)

第六行:

年月日

*************說明**********

需要寫"工程名稱"是便於統計、整理、歸檔。當然,施工計畫本來就該注明什麼工程的施工計畫。這一項應該沒有爭議。

"編碼"就看公司的管理方式了。如果公司沒有"工程案件"的編碼那工地至少要"依順序"編碼;也就是:這是地幾號"施工計畫"。二碼、三碼皆可。工地負責人可以試著將工地編一個代碼後面才是序號。

第三行是工作項目名稱。目的是讓任何一個人拿到這本"施工計畫",就很清楚的明白:這是什麼施工計畫。

第四行是營造廠名稱。有些營造廠喜歡將"分包商"編製的"施工說明"一字不改的轉呈審核單位,封面上印的就是"某某公司"(分包商)編製,這是個大笑話。任何施工計畫都是"簽約"的"營造廠"或"機電公司"要編製,即使營造廠或機電公司要分包編寫也必須由承攬工程的"營造廠"或"機電公司"具名送審。

因為"審核的單位"與"分包商"沒有任何"權力、義務"關係。

為了"順應"這種習慣,我同意增列第五行的"協力廠商名稱"。不過,這純屬"個人"想法,別人同不同意?與我無關。

最後的年月日,年月一定要寫。

**********

封面內的第一頁是"目錄"。

本來"目錄"可以留待整個計畫編寫完成後,才來填寫目錄表;這裡我們就先寫,往後如果與計畫內容有出入,再回頭來修正。

**************

目錄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工程概況  

第三節   品質計畫

第四節   安衛計畫

第五節    進度計畫

第六節   備註說明

************

施工計畫主要是說明:限制條件、品質、安衛、進度等;一般不會將"成本預算"列入給"業主"的施工計畫中,但是,如果是"公司內部"承核的"施工計畫"就一定要將"預算"列入。等到公司內部核准後,將"成本"一節刪除/另外存檔保留後,送業主審核。

***********

緊接著"目錄"之後,就是"施工計畫"正式登場了;第二節還是"通則",所有的施工計畫都有這一節。主要是紀錄一些與計畫有關的公司、地址等。

第一節   概說

1.工程名稱:(封面第一行)

2.業主:XX公司

3.工地位置:xx工業區xx路xx號

這裡面,工地位置可附"都市圖"說明"工地"與"交通幹道、火車站、高速公路交流道等"的相對關係位置(圖一)。其次,再附工地的"配置圖",標明"施工計畫"工程在"工地"裡的位置(圖二)。

4.計畫名稱內容:(封面第三行)

5.設計建築師:

6.監造:

7.營造廠:

8.協力廠商:

********************

工程概況(或是其他名詞),主要就是說明這個"施工計畫"的限制條件。限制條件一般我喜歡分成三大類:一是法令的限制,多數的建築法令已包含在取得建照的設計圖中;二是業主的限制,主要是工期、品質、成本;三是施工環境的限制,包括地上、地面、地下的限制條件。這個部分如果要知道詳細,請讀以前我寫的"限制條件"、"假設條件"等文章。

第二節   工程概況

1.原有設計圖的檢討/說明/分析:這個部分是一般廠商提出的制式(TYPICAL)"施工計畫"所欠缺的。需要特別強調一下。

舉個例好了:就說"避雷針"的施工計畫好了(我還沒要求過寫得如此"精緻"),一般大概都會附上"避雷針"的大樣圖,說明"如何組立"、"立起來的模樣"、"材料規格"....(大概材料廠商的"說明書"的內容已"一應俱全"。這樣,這個施工計畫不管是用在5樓頂、七樓頂、12樓頂,房屋頂、電塔頂....通通通用!

這是不對的!工程師ㄧ定要知道:這個工程的"避雷針施工計畫"是指這個工地的施工方式,別的工地狀況/要求/條件與這個工程"完全相同"?不會吧。我的口頭禪:「說到天亮,我也不信!!」

前面那些說明是必要的,可是只是一部份;重要的是:在這個工地,計畫如何施工?何時施工?需要多少"工料"?有沒有需要"業主"、"其他單位"配合的地方?施工時間要多久?材料規格是否符合規範?需不需要"檢驗測試"?特別的"證明文件"?.......凡此總總,寫施工計畫的工程師都必須在"寫計畫"以前充分"讀圖"、"讀規範"、了解現場,然後才寫得出這個"XX工程避雷針的施工計畫";如果寫計畫的人是躲在"遙遠的地方",不管工地是圓是扁,不管工地的"實際狀況"(地質傳導係數?地阻?)高度、覆蓋面積、設置確實位置(即使是在一定/圖說規定/的屋頂位置,也不會硬梆梆的只有"一點"可以設置.....)。

「不管工地實際狀況,在冷氣間裡自言自語」是一般制式施工計畫的"通病"。「如果我來施工,我會怎麼做?一步一步將"計畫"寫出來,讓審核的人知道你的想發、作法...」寫施工計畫的人如果"抓住這個重點",就已經80分了。

2.套圖:這是專門針對"機電、設備工程"而言的"專業工作"。大概說明一下:

機電設備工程的套圖,談起來又是一大篇,加上"機電設備非我專長",所以不敢賣弄,淺談可以。

套圖在"機電工程"的施工圖"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機電設備比較健全/完備的建築物,各種管線(明管)交錯綜衡,機具設備、隔間牆、樑柱、管道間等又限制管線的施作路徑,加上排水坡度、層高的限制,所有管線可能又非出自一人之手....如果施工前不能完善"整合"、套繪,施工時必然問題重重。

如果管線要穿樑,又受"結構"開孔位置"、大小、補強、圖說確認時間(必須在結構施工前完成,特別是鋼骨工程)等限制,"套圖"真的是一家"水電公司"功力的展現!!

不過,寫到這裡,不得不告訴寫施工計畫的工程師:對不起,因為要"套圖",所以必須先繪製"整體"(各種管線全部展現/考慮)的全盤套繪圖,其實那已是"整體施工計畫"(或稱綜合施工計畫)的一部份。因為,如果不"整體考量",假設是"各個管線各個管線單獨繪製,那管線會不會"打架"?空間是否足夠?怎麼能夠知道呢?...其他問題一定還有,所以"先整體考量"然齁依據"整體計畫"的原則,再一項一項分開來詳細考慮/繪製,既定原則不要隨便變更/改動,因為一個項目修正,可能"牽一髮動全身"其他工程項目會被搞死!!

我是建議"整體套繪"完成的圖,當作各個"單項工程"的套繪圖。也就是說無論是哪一個"單項施工計畫",所用的圖都是那一套。

3、大樣圖:套繪完成後,依據套繪圖確認相關的設施位置、高度、大小面積。如:各種基座、垂直管道開口、出風口等等。

(想到再補充)

第三節   品質計畫

第四節   安衛計畫

第五節    進度計畫

第六節   備註說明

 

前言

這篇文章眼尖的工程師ㄧ定會發現"是以前寫的文章嘛!!"沒錯,去年11/1日開始寫,一直沒寫完;我也放在"文字債"中提醒自己要趕快寫完。不過看官一定要"原諒":一、我跟你一樣,懶得可以;二、我也要上班養家糊口,所以"閜暇"抽空寫文章,經常寫寫停停、想到就寫、沒空就擺著,所以一篇文章經常是"支離破碎",我也知道。三、我一向一段時間內同時寫三五篇文章,所以更是一團混亂。四、我跟你一樣,有一堆"紅塵俗務"要應付、待辦;所以囉!!可以原諒吧。

這篇文章是以前寫的,我把他們(二篇)COPY在一起,(原文未刪除),繼續寫下去。因為內容不同,這篇整合的文字需要"裁剪"、"動刀子大砍一番",至於做到什麼程度?我不知道;耐心等我"邊看、邊修剪、邊寫吧!!

由這一點,工程師應該知道/了解:所有的"計畫架構"都是相同的,只是因為:工程性質"不同,所以計畫內容會有不同而已;抓住這個重點,無論是寫什麼計畫,先把"架構"端出來(這是骨架),然後依據"骨架"將血肉填補進去。就算是寫「國土計畫」、「建廠計畫」、「高速公路施工計畫」....,架構也是這樣而已,只是內容龐大,資料收集、分析、整理比較複雜而已。

***********

一開始,我們談"施工計畫"的封面。

封面上第一行寫:

工程名稱。XX公司XX廠XX工程

第二行:編碼

第三行:

 XXXX工程施工計畫書

第四行寫營造廠

XX營造廠編訂(制)

第五行:

協辦:XX公司(如果有協辦公司)

第六行:

年月日

*************說明**********

需要寫"工程名稱"是便於統計、整理、歸檔。當然,施工計畫本來就該注明什麼工程的施工計畫。這一項應該沒有爭議。

"編碼"就看公司的管理方式了。如果公司沒有"工程案件"的編碼那工地至少要"依順序"編碼;也就是:這是地幾號"施工計畫"。二碼、三碼皆可。工地負責人可以試著將工地編一個代碼後面才是序號。

第三行是工作項目名稱。目的是讓任何一個人拿到這本"施工計畫",就很清楚的明白:這是什麼施工計畫。

第四行是營造廠名稱。有些營造廠喜歡將"分包商"編製的"施工說明"一字不改的轉呈審核單位,封面上印的就是"某某公司"(分包商)編製,這是個大笑話。任何施工計畫都是"簽約"的"營造廠"或"機電公司"要編製,即使營造廠或機電公司要分包編寫也必須由承攬工程的"營造廠"或"機電公司"具名送審。

因為"審核的單位"與"分包商"沒有任何"權力、義務"關係。

為了"順應"這種習慣,我同意增列第五行的"協力廠商名稱"。不過,這純屬"個人"想法,別人同不同意?與我無關。

最後的年月日,年月一定要寫。

**********

封面內的第一頁是"目錄"。

本來"目錄"可以留待整個計畫編寫完成後,才來填寫目錄表;這裡我們就先寫,往後如果與計畫內容有出入,再回頭來修正。

**************

目錄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工程概況  

第三節   品質計畫

第四節   安衛計畫

第五節    進度計畫

第六節   備註說明

************

施工計畫主要是說明:限制條件、品質、安衛、進度等;一般不會將"成本預算"列入給"業主"的施工計畫中,但是,如果是"公司內部"承核的"施工計畫"就一定要將"預算"列入。等到公司內部核准後,將"成本"一節刪除/另外存檔保留後,送業主審核。

***********

緊接著"目錄"之後,就是"施工計畫"正式登場了;第二節還是"通則",所有的施工計畫都有這一節。主要是紀錄一些與計畫有關的公司、地址等。

第一節   概說

1.工程名稱:(封面第一行)

2.業主:XX公司

3.工地位置:xx工業區xx路xx號

這裡面,工地位置可附"都市圖"說明"工地"與"交通幹道、火車站、高速公路交流道等"的相對關係位置(圖一)。其次,再附工地的"配置圖",標明"施工計畫"工程在"工地"裡的位置(圖二)。

4.計畫名稱內容:(封面第三行)

5.設計建築師:

6.監造:

7.營造廠:

8.協力廠商:

********************

工程概況(或是其他名詞),主要就是說明這個"施工計畫"的限制條件。限制條件一般我喜歡分成三大類:一是法令的限制,多數的建築法令已包含在取得建照的設計圖中;二是業主的限制,主要是工期、品質、成本;三是施工環境的限制,包括地上、地面、地下的限制條件。這個部分如果要知道詳細,請讀以前我寫的"限制條件"、"假設條件"等文章。

第二節   工程概況

1.原有設計圖的檢討/說明/分析:這個部分是一般廠商提出的制式(TYPICAL)"施工計畫"所欠缺的。需要特別強調一下。

舉個例好了:就說"避雷針"的施工計畫好了(我還沒要求過寫得如此"精緻"),一般大概都會附上"避雷針"的大樣圖,說明"如何組立"、"立起來的模樣"、"材料規格"....(大概材料廠商的"說明書"的內容已"一應俱全"。這樣,這個施工計畫不管是用在5樓頂、七樓頂、12樓頂,房屋頂、電塔頂....通通通用!

這是不對的!工程師ㄧ定要知道:這個工程的"避雷針施工計畫"是指這個工地的施工方式,別的工地狀況/要求/條件與這個工程"完全相同"?不會吧。我的口頭禪:「說到天亮,我也不信!!」

前面那些說明是必要的,可是只是一部份;重要的是:在這個工地,計畫如何施工?何時施工?需要多少"工料"?有沒有需要"業主"、"其他單位"配合的地方?施工時間要多久?材料規格是否符合規範?需不需要"檢驗測試"?特別的"證明文件"?.......凡此總總,寫施工計畫的工程師都必須在"寫計畫"以前充分"讀圖"、"讀規範"、了解現場,然後才寫得出這個"XX工程避雷針的施工計畫";如果寫計畫的人是躲在"遙遠的地方",不管工地是圓是扁,不管工地的"實際狀況"(地質傳導係數?地阻?)高度、覆蓋面積、設置確實位置(即使是在一定/圖說規定/的屋頂位置,也不會硬梆梆的只有"一點"可以設置.....)。

「不管工地實際狀況,在冷氣間裡自言自語」是一般制式施工計畫的"通病"。「如果我來施工,我會怎麼做?一步一步將"計畫"寫出來,讓審核的人知道你的想發、作法...」寫施工計畫的人如果"抓住這個重點",就已經80分了。

2.套圖:這是專門針對"機電、設備工程"而言的"專業工作"。大概說明一下:

機電設備工程的套圖,談起來又是一大篇,加上"機電設備非我專長",所以不敢賣弄,淺談可以。

套圖在"機電工程"的施工圖"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機電設備比較健全/完備的建築物,各種管線(明管)交錯綜衡,機具設備、隔間牆、樑柱、管道間等又限制管線的施作路徑,加上排水坡度、層高的限制,所有管線可能又非出自一人之手....如果施工前不能完善"整合"、套繪,施工時必然問題重重。

如果管線要穿樑,又受"結構"開孔位置"、大小、補強、圖說確認時間(必須在結構施工前完成,特別是鋼骨工程)等限制,"套圖"真的是一家"水電公司"功力的展現!!

不過,寫到這裡,不得不告訴寫施工計畫的工程師:對不起,因為要"套圖",所以必須先繪製"整體"(各種管線全部展現/考慮)的全盤套繪圖,其實那已是"整體施工計畫"(或稱綜合施工計畫)的一部份。因為,如果不"整體考量",假設是"各個管線各個管線單獨繪製,那管線會不會"打架"?空間是否足夠?怎麼能夠知道呢?...其他問題一定還有,所以"先整體考量"然齁依據"整體計畫"的原則,再一項一項分開來詳細考慮/繪製,既定原則不要隨便變更/改動,因為一個項目修正,可能"牽一髮動全身"其他工程項目會被搞死!!

我是建議"整體套繪"完成的圖,當作各個"單項工程"的套繪圖。也就是說無論是哪一個"單項施工計畫",所用的圖都是那一套。

3、大樣圖:套繪完成後,依據套繪圖確認相關的設施位置、高度、大小面積。如:各種基座、垂直管道開口、出風口等等。

(想到再補充)

第三節   品質計畫

第四節   安衛計畫

第五節    進度計畫

第六節   備註說明

 

2009年3月11日 星期三

專業技能與溝通協調

 

近日,我擔心的不僅僅是一般工程師的"專業技能",工程師的"溝通協調"能力,也讓人擔憂!!

**********

去年底,與幾位不同公司的高幹談到"裁員"的問題,其中一項就是:"能力"與"溝通協調",哪一個重要?假設:"能力强但不能/不善於溝通協調者"與"善於溝通協調但能力普通"二者,要炒魷魚,先炒誰?

答案是一致的:"缺乏溝通協調能力"的人會被優先"裁員"!!

**********

工程師啊!你知道"為什麼嗎?"合理嗎?

**********先搖個大旗*******我要搖的旗幟,餅乾兄先搖了,所以就copy他的說法吧!!

我覺得合理!!
因為能力強是個人行為!
但是溝通能力卻會影響整個工作團隊

*********

我也是這樣想:一個人能力再強,總有極限,如果溝通協調能力不錯,是集一群人的力量,可以是"無限的",重點是:可以集優點、去缺點,「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此之謂也。更進一步來說,溝通協調能力強的人不僅可以減少阻力、甚至可以化阻力為助力(有時候甚至可以自己在一邊乘涼,看別人盡心為他打拼!努力!!)

最重要的是:一個群體可能因此充滿活力,大家彼此互相幫忙、協助、合作,成為一個優良的傳統、工作文化。

********

我記得年輕時,自恃甚高,總是覺得一般工程師"跟他說也沒用",所以"獨來獨往"、自行其事;有一位非常優秀的長官有一天找我去,他只說了一段話,讓我至今依然受用無窮;他說:「不管你做了什麼決定,讓我事先知道。做對了,沒問題,做錯了,我可以COVER你。」

後來,我也常常跟工程師這樣說:「讓我知道!!」其實,因此工程師「下決定」就會比較小心、謹慎,就會「來商量」。

*********

我深深以為:"溝通、協調是一種習慣;有這個習慣的人,做事自然"面面俱到",比較不容易犯錯。即使真的後來出了差錯,大家事前也都知道"原因"、"為什麼"?會出問題是眾人意料之外,也就少有人會"落井下石"或"幸災樂禍"了。

*********

比較起來,工程師是比較"憨直、坦率"不懂得"交際應酬"的,要處裡"人與人"的關係,有時更是"笨拙"的可笑。其實,經常是"缺乏訓練"的關係。

就像日本公司,沒事就找一群員工站在門口、大馬路邊"魔鬼訓練"大喊:早安,很高興為你服務!!

我希望工地主管能夠要求:工程師從每天上班、下班,看到認識/見過面的同事、工人、協力廠商的工程師都要主動的打招呼,說:「早!」「要走了啊!」;雖然看是小事,保證工地氣氛大不相同,保證溝通、協調會慢慢開始,保證工程師靦腆的樣子會比較容易解凍!!

*********

當然,由工地主管自己帶頭做起。千萬不要自己也似"二愣子"一般。

 

如何讀建築結構圖(7)柱

結構圖中的柱,與"樑"比較起來就簡單多了。

一般結構平面圖上,柱以"C"標示(COLUMN)後面跟著的數字就是編號,編號原則與"樑"相同:不同尺寸、不同配筋就有不同的編號;不過,與樑相同:C前面加的數字表示樓層數,一般會製成圖表標示編號及配筋。

圖表的作法,X軸為柱編碼,Y軸為樓層數。

補充一下:柱編號偶而會遇到編碼上加一撇「 ' 」符號者,沒有特別的意義,簡單當作另一個編碼即可。

**********

柱的形狀多為正方形或長方形。

我們讀柱的配筋表時,一定要注意同一支柱的尺寸有沒有隨著樓層上升而縮減尺寸?如果有那就要特別小心核對:

1、各層樓縮減的尺寸(不一定每層縮減)。

2、縮減的方向(不變的點是在哪裡?柱中心?或是某一個角隅?)

(似乎,柱的結構圖比較單純,沒有特別的地方。本來我是想拿一套結構圖來查閱,看看有沒有沒想到的地方,然後繼續寫下去;不料去年底至今身染微恙、因此深居簡出,過著與世隔絕的日子,所以,一直沒有去跟友人要一套結構圖,這個系列就一直擱著沒有繼續下去。真的非我所願。柱的解說,待我要到結構圖再繼續。抱歉!抱歉!2009.12.10.)

 

(未完)

 

 

小朋友,我不該你任何東西!!

寫這個""部落格"二年多了,開始只是因為無所是事、閒著也是閒著,所以聽朋友的建議,找個地方"胡說八道"一番。

**********

我不為名,也不為錢,所以:你要看就看,不看?我也無所謂(好聽又不跳針,"有所謂"又如何?)

我寫我的。像"詩詞欣賞"就是寫給我自己讀的。"給社會新鮮人的忠告"是以我兒子為對象寫的文章。

專業文章是以工地工程師為對象。

但是寫著寫著....慢慢的,我居然覺得有些怕看到"留言或是"回應"。"當然,有些滿溫馨的,阿彌陀佛!!有些問題,實在令我"皺眉頭"。

所以,我要跟年輕人說:

一、我不賣"速食",要一服見效的特效藥?請移駕他處。

二、我不該(欠)你任何東西,所以,不要以為我在求你。是你有問題,我好得很。所以問問題,謙虛一些、客氣一些好不好?

************

這是我長期心理累積的"不舒坦",不是針對幾個人、更不是針對特定的一個人,切勿「自作多情、硬塞入座」。

我想原因應歸咎於小朋友的"文字表達"及"禮儀"。

年輕朋友的中文水準,你我皆知,不談。禮儀?連馬總統都凸槌,還硬坳,一般學子還說什麼?

***********

不過,希望小朋友注意一下,我已經很客氣的在寫了;不敢隨便罵人!!不說別的,我至少當你"大哥"絕沒問題。

些"尊存"一勒!!

 

2009年3月10日 星期二

如何讀建築結構圖(6)樑

讀什麼東西?

#∮₠

************

一、結構平面圖:結構平面圖與"設計平面圖"比較起來簡單多,圖上應該只有"結構體"----樑、柱、RC牆、樓梯、開口(含管道間、電梯、挑空等)........應該沒有其他雜物了吧。簡簡單單。

與"設計平面"不同的地方是:雖然每層的結構平面與"設計平面"相同、都是從FL上方1-1.5公尺的地方切一刀/向下看畫出來的,但是:結構圖的樑是"透視"穿過樓板畫出來的。

曾經有一位前輩告訴我說:那一刀是切在FL下方1-1.5公尺左右的地方/向上看/畫出來的結果;基本上,我是不同意的:因為下面一層的柱與這一層的柱可能不同,照他的說法,切到的柱是下面一層的柱啊;除非"柱"是透視的;如果是這樣,反正都有結構體需要"透視",只是選擇透視的是"樑"或是"柱",何不統一,就規規矩矩的從正確的一個位置來"透視"有什麼不好?

所以,我認為簡單說法就是:結構平面圖所標示的"樑"是透視(像X光)樓板畫出來的。

*********

好了,我們先讀"樑"。

大樑兩端一定接在柱上,在樓板中間/兩端搭接在大樑上的樑就是"小樑"。

樑的英文有二個字可以用" BEAM"及"GIRDER"。所以,一般以"B"及"G"代表大樑,小寫的"b'及"g"代表小樑。

通常為了識別容易,將"X"軸方向的樑以"B"、"b"代表;將"Y"軸方向的樑以"G"、"g"代表;後面的數字編碼不同表示"配筋不同"。

有一個通用的字母"F"經常放在"G"、"B"前面,那是"FOUNDATION"(基礎)的意思。所以"FG"或是"FB"就是"地樑"。

另外為了分辨"樓層","G"、"B"前面加上樓層數,也表示這是哪一層的幾號樑。如:2G3表示2樓編號"G3"的大樑。

至於後面的數字或英文字母小寫各人有個人的姿勢,就不浪費篇幅去解釋說明了。

*********

其次,為了註解、說明方便,通常設計者會將同一條線上(LINE)的"柱"、"大樑"注明是A LINE、B LINE、C LINE  .....而另一軸向則編為1 LINE、 2 LINE 、 3LINE....(設計平面圖"上也注明完全相同標示),如此則在討論說明時,容易聚焦/也容易在圖上正確的位置找到我們討論/說明的標的。

*********

讀"樑"要注意的一點就是"樑與柱"的關係,意思是說:同一條"LINE"(軸線)上的樑是否都是直通樑----"樑中心線"是否都在一條直線上?有時,因為樑邊設置管道間等其他問題,樑心不可能全部對準柱心、必須移到柱邊。

理論上來說:只要依規範配筋,是否是直通樑並沒有差別,但是,實務上,如果相鄰的樑錯開的距離,超過允許範圍,配筋就不可能相同。施工/算圖就必須特別小心/注意。

***********

二、樑配筋圖:

一般在結構平面後面就是"樑配筋"的圖說。我記得樑配筋的圖的比例尺多是1/30(剛才翻圖查了一下這個工地的配筋圖,地樑用1/30,一般樓層用1/20;出我意料之外)。

樑配筋主要分成下列幾種鋼筋,(我們只寫一支樑)名稱如下:(L為樑的長度、D為樑深度)

1、上層主筋:樑上方/長度從頭到尾的主要鋼筋。

2、下層主筋:樑下方/長度從頭到尾的主要鋼筋。

3、上層加鐵:樑上方兩端/長約1/4L的補强鋼筋。

4、下層加鐵:樑下方中央/長約1/2L的補强鋼筋。

5、腰筋:樑側邊的補强鋼筋,我只在比較巨大的樑上看過,如地樑。

6、箍筋:圍束上列鋼筋的長方形(方形、圓形)鋼筋。

********名詞解釋********

下列名詞應讀教科書的解釋,這裡只是簡略的寫一下。工程師千萬不要把學校所學的/所教的丟掉,有空,一些"教科書"還是要拿出來複習。

通常,結構圖上會有"標準圖"及"一般規範",下列名詞的"規定、解釋"一定都很詳細,所以這裡也不浪費篇幅"抄"來給各位看。毫無意義。

1、錨定:2、搭接:3、束筋:4、彎勾:

5、起弓:這是早期的"工法",現已捨棄不用。以前用在"樑"的加鐵部分:上層兩端的加鐵與下層中央的加鐵以45度角鋼筋連接(如果是一支鋼筋彎成的,側面就如弓一般,台語稱"起弓")。知道就好,應是歷史故事了。

6、損耗:鋼筋的損耗爭議最多,有以無論鋼筋號數,"平均"6%計算的;一說以"鋼筋號數"算損耗的:意思是說:3號筋的損耗是3%、4號筋4%....以此類推。

我已很久"不曾"算過鋼筋了,待我下一回寫"數量計算準則"時,問清楚再補報告。

7、反樑:一般的樑都在樓板下方,但是有些地方為了"高度"等原因,將樑放在樓板上,我們稱之為"反樑"。一般反樑上面都有"牆"。

8、繫樑:如果樓層較高,導致"柱"高超過某個程度,結構會在大約柱的一半附近高度加一支"小樑",這支小樑我們稱為"繫樑"。這在工廠建築結構中比較常見。因為如果只讀一層一層的結構平面,繫樑就在"平面"與"平面"之間,容易忽略,須注意。

9、其他:(想到再說)。

***********

1、我們讀樑配筋圖時,先將"大樑"、"小樑"的斷面積一支一支查核一下;比較特殊的尺寸特別"標示"記錄起來。至於各種編號的"樑"配幾支鋼筋?暫時不要管他。

2、查核尺寸的時候,每支樑的編號/尺寸都要找到、確定位置(對照結構平面圖),不可遺漏。當然,因為結構計算的原因,可能些編號會重複,意思就是詳同編號的樑的配筋/斷面積相同。

3、如果讀到比較特殊的"樑編號",一定要小心查查看"那隻樑有什麼問題?"比方說:前面所說的"繫樑",樑編號很可能在前面加個"T"(TIE)字。在結構平面圖上,大樑與繫樑的編號並排寫在一起。

反樑...?可能要查"建築剖面"才會查知。反樑好像很容易搞錯,應該在編號前面加個字母比較恰當。

4、鋼筋的號數(直徑)。

只談簡單的。

鋼筋大家都知道分成3號(3),4號、5號、.......到10號......後面還有沒有更大的號數?應該有,可是在建築物的配筋似乎少見。

樑配筋一般會寫4-8等配筋說明,前面的4是鋼筋支數、後面的8()是鋼筋的號數;整個意思是:「這裡配4支8號鋼筋」。箍筋則標示:3@15,意思是:「箍筋是3號鋼筋、間距是15公分。」

2009.12.09.第一次修正

 

 

 

蓼莪

 

蓼莪    詩經小雅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缾之罄矣,維罍之恥。

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

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南山烈烈,飄風發發。

民莫不穀,我獨何害!


南山律律,飄風弗弗。

民莫不穀,我獨不卒!

******

清明節,總讓我落淚!!不敢讀"蓼莪",偏偏想讀"蓼莪"!!

如何讀建築結構圖(5)

剛開始讀圖,設計圖讀到"大剖"就可以告一個段落了。後面的圖說暫時跳過,等到結構圖讀過以後,再繼續下去;所以後列的所有的圖說/說明/解釋也留到以後再談。

4.2.剖面大樣圖:

5、細部平面圖。

6、細部剖面圖。

7、大樣圖。

****************

把"建築設計圖合起來(也可以暫時拿設計平面圖來對照看結構圖)。

二、建築結構圖以"圖"來說,大致可分為:

1、.結構平面圖:

2、結構立面圖:

3、結構剖面圖:

4、樑配筋:

5、柱配筋:

6、板配筋:

7、其他(RC牆、樓梯、水箱等工程配筋)。

***********

這兩天,天氣多變,心情也跟著起伏,想要"不理外境",始終不可得。所以,文章一定寫得七零八落的,實非我願。不過,一篇文章沒有全部結束前(即使分成1、2、....),通常我會一直回頭重讀、一直改寫,避免頭尾不連貫。看官就忍耐一些些吧。

***********

工程師看"結構圖"是"輕鬆愉快"的事,千萬不要"隙隙準、批批欻";雖然我們說:圖說分成兩類,實際上,以複雜、繁瑣而言,結構圖就像吃"嘉義雞肉飯",簡單、美味。

不要看到上面結構圖的各種分類,覺得種類跟"設計圖"差不多,事實上一般的RC結構沒有那麼多,上列的圖說很多是"鋼骨結構"才有那些圖說。

讀"結構圖"輕鬆愉快,算結構圖?嗯,如果是手算,那就比較囉唆了(只是比較囉唆,需要耐心跟時間,只用到加、減、乘、除,沒有什麼"困難";我想:我在這一系列"讀圖"的文章寫完以後,開始寫"數量計算準則";到時候,再來詳細說清楚、講明白。工程師在開始讀結構圖的時候,不要去想"算圖要怎麼辦?"

算就算嘛!那是讀完圖以後的事,先把圖看完再說。不要自己嚇自己。

我跟你講一個好消息:比較複雜的"鋼骨結構"的"鋼骨數量"等輪不到你來算!!所以,雖然讀圖辛苦一些,少了算圖。RC 結構圖比較好讀,如果要算圖,辛苦程度加起來"差不多"。

**************

開始讀結構圖了!!!

 

 

 

2009年3月8日 星期日

如何讀建築設計圖(4)剖面圖

4、剖面圖。

剖面圖也分成二種:一是"大剖面圖",二是"剖面大樣圖"。

4.1.大剖面圖:所謂"大剖面",就像把"建築物"當一個"蛋糕",一刀切下去/分成二半,一半移開、從另一半的斷面看看裡面"到底是什麼哇哥?"

噢!共有XX層、中間有"巧克力"、"蛋糕"、"冰淇淋"的夾層",夾有"葡萄乾"及"核桃"等硬果、最上面一層是"鮮奶油"及"水果層";每層厚度X公分....另外.....。

哈!原來如此。

當然,建築物的內部不太可能像"蛋糕"一樣的"均勻、對稱",所以"拿刀的人"還必須在平面圖上找最合適的"落刀處";一刀下去,保證「你想看的,都給你看到!!」這才叫厲害。

X、Y軸各切一刀(平行或垂直於XY軸線的一直線)是基本的剖面圖的選擇方法(二個大剖面)。

但是,前面說過:建築物的內部不太可能像"蛋糕"一樣的"均勻、對稱",有時,直直的一刀無法全部"命中要害",怎麼辦呢?

有個比較"特別"的切法,就是切三刀--垂直X軸且相互平行二刀(間距不要太大)、水平一刀將前面二刀的頭尾連結起來,大概成一般我們畫"閃電"的圖形,只是這個圖形/切線的兩個轉角都是90度。(對不起,在部落格上我不知道如何寫/畫/放這個簡單的圖形)。這樣,看左邊或右邊的斷面與一刀是一樣的道理。

****************

大剖面主要是顯示:各層結構體的位置及"空間"。

4.2.結構體:剖面一定會切到"樑"及"樓板"(千萬閃過柱),依循"平面圖"的原則,將切到的"樑"及"板"斷面塗為深色,這樣,結構就很清楚了。

4.3.空間:建築物中如果有"挑空區",大剖圖中一定要切出來;如果樓板(例如立體停車塔,左右二區差半層樓高)有半層樓的高低差,也要畫出來,這是大剖最大的功能。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

寫到這裡,看圖的工程師可以休息一下了。

******************

回想一下,現在,你對這個"建築物"了解多少了?

想一想。我們來覆習一下,現在,你對這個工程的建築物,有什麼"概念"?

一、建築物的用途。

二、建築物的面積大小(量其約)。

三、建築物的樓層數及總高度。

四、建築物的大概結構(柱位及樓板室否有特殊的地方?)

五、有沒有特別的挑空區?

********************

如果上面的問題,你以有個概念,我們開始讀"結構圖"吧!!

2009.12.9.第一次修正

 

2009年3月7日 星期六

如何讀建築設計圖(3.立面圖)

3、各向立面圖。

3.1.立面圖的方向:

一般的建築物的立面圖,多分為四個方向:有以建築物本身的座向區分的,如"東向立面、西向立面、南向立面及北向立面(這是以建築物為主體朝的方向)。但是,不是所有的房子都那麼恰好朝向東南西北(包括略偏、但足可辨識者;有時真的是朝東南、東北、西南、西北,當然立面圖一定要說是"東南向立面....."也沒啥不可以的;另一個註明圖說的名稱,就是:正向立面圖、背向立面圖、左側立面、右側立面(這是以看建物的人為主體)。

如果平面是比較特殊的多面建物,視"面"的大小決定是否要多畫幾個立面。如美國的"五角大廈"大概就要畫五個立面。這種情形,可以在圖的右上角畫一個10公分大小的"簡圖",標註箭頭說明"A向立面"是哪一個立面。其它則依次為"B向立面".....。

無論是採上述哪一個標示方法,正向立面一定是排在"立面圖"的第一頁。

3.2.立面圖的功能:立面圖主要是標示與"立面高度"有關的尺寸。

 3.2.1.建築物的高度:

一般"立面圖"標示的尺寸有三:GL高程。各樓層高程。總高度。

 還是要聲明一下:我"現在"對建築法規真的只有很模糊的"概念"(這應該可以安慰一些對法規不是很清楚的施工工程師:濟公也不是很清楚法規,施工還不是一樣幹了好幾十年?而且幹得嚇嚇叫!!)

剛剛初入社會(工地)的施工工程師,不必急著想要了解"法規"(尤其是與"設計"有關的"技術規則"),想要"深入"更是不必,那會害死自己,除非工程師"想走設計、考建築師"。真的想走設計,就不要到"工地",直接進設計單位(最好是建築師事務所,從頭開始學設計,那跟"施工"絕對是兩碼子事。)

任何一個工程師,想要身兼"設計"、"施工"兩大功力,而且都達到"爐火純青、三花聚頂、五光朝陽、金光搶搶滾"的地步(內外兼修、"法規"與"實務"並進),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如果有,我保證他在吹牛)。

講個老掉牙的笑話:世界上有三個人身兼"設計"、"施工"兩大功力,而且都達到"爐火純青、三花聚頂、五光朝陽、金光搶搶滾"的地步(內外兼修、"法規"與"實務"並進):一個還沒有出生、一個已經死掉了,活著的那一位是在吹牛。

即使是"施工法規",菜鳥也不必急著想"知道"想要深入;初入社會(工地)那不干你的事,最多是工地主任要你"跑跑腿",拿著"書類"給業主(建築師)蓋章用印或是"送建管單位"掛號,你就照辦就是了,當個"老弟"有什麼好問的?

話說回來,知道又如何?跟你的"現況"、工作內容、幾乎"完全無關"。而比"法規"重要、急著需要學習的事務多到可以"讓你頭皮發麻"。

又扯太遠了。

寫上面一段是因為我想到以前的法規有"高度限制線(面前道路寬的1.5倍加6公尺??住宅區21公尺;商業區35公尺;屋頂突出物三層9公尺變2層又變為....),後來又施行"容積"、"開放空間"(好像取消了)....建築物高度的限制變來變去,現在"如何算高度限制?"我真的"莫宰羊",也懶得宰羊。

室內"各樓層"的高度限制,"哇碼莫宰羊!!"(只知道:平均不得低於2.1公尺,最小淨高不得低於1.9公尺的下限;上限?)

反正:施工者只是"按圖施工",法規由設計者負完全責任,用不著我們擔心(吹縐一池春水,干卿何事?)

3.2.2.外牆門窗:一般的立面圖(除了造型特異者)是比較"簡單的圖"。只要將所有的外牆開口、門窗、陽台、露臺(前面所說的形狀/造型,在立面圖的兩側可以表現出來)畫完,立面大概就完成了。

不過,立面圖最大的缺點是:立面圖是"立面平面圖",也是"沒有消點"的"正面透視圖"。所以,任何方向的立面,沒有辦法表現"面的凹凸"、"前後關係",更不可能有"立體"的感覺(外牆的斜面、圓弧等都無法表現在立面上。兩側除外,但也只能表示凹凸面)。

內部的結構(樓板、樑柱的高成、確實位置,也不可能透視/看到)。

工程師如果想一想:其實"各層平面圖"也是沒有消點的俯視圖。所以說"一刀切下去,從上面看下去"的說法是有"語病"的。知道就好。

*****名詞解釋******消點***

人的視覺一定有消點,才能分辨"距離"。簡單的解釋就是:一個物體距我們的視覺(眼睛)愈近、形體就愈大、愈遠就愈小,終至消失不見;舉例來說:我們看街道兩旁的房屋/店鋪,假設高度相同,看起來是不是身旁的最高、愈遠的屋頂(天空線)就向下斜、GL線延長向上,如果無限制延長,到最後就成為一個點,那個點就是"消點"。

對"透視圖"有大概了解的人一定知道:任何一張透視圖都有"消點":一點透視(類似立面圖)、二點透視(最平常的透視)、三點透視(鳥瞰圖)。簡單表過。

3.2.3.整體造型:一般建築物的"立面"是沒有什麼看頭的,方方正正、中規中矩的,變化有限。

如果是比較特殊的建築,當然立面圖看起來就是不一樣。只要"不一樣"、施工的工程師就慘了/相對的,工程師也應感到幸福,有"立面圖"點出"不一樣"的地方。

不過,不一樣的地方是"點出來"了,詳細情況還是要讀"平面"及"剖面"才能真正了解。

2009.12.09.第一次修正

 

 

2009年3月5日 星期四

如何讀建築設計圖(2.平面圖)

前一篇大概提了一下:

建築設計的圖說一般分成二部分:一是建築設計圖、一是建築結構圖。這是大的架構。

工程師拿到圖,不管是一本還是二本(設計、結構圖說分別裝訂),先讀"建築設計圖"。開始,只要大概了解一下"建築物"的大概模樣就可以了,不必急著第一頁就跳下去"一字、一句、一線、一尺寸"的讀。

我們先搞清楚:

一、建築物的性質:"工程施工標的"是集合住宅?辦公大樓?廠房"?醫院....總要大概知道吧。如果是比較"稀有"、"少見"或是供公眾使用的"公共建築",設計圖就越複雜;如果是比較單純的住宅、別墅等非公共使用的建築,圖說就簡單多了(這是因為法規的緣故,愈少人使用的建物,法規的規定/限制自然比較寬鬆,愈是多數人使用/面積越大的供公眾使用的建築物,為了多數人的安全,法規自然越趨嚴謹,法規愈嚴謹,表現/隱藏在圖內的限制就愈多,法規限制愈多,工程師工作項目自然也趨向複雜)。

這個部分輪不到"社會新鮮人"擔心,複雜/困難的工作自有公司高層考慮工程人員的調度、分派,不會要"新人"扛這種重責大任的";如果菜鳥被分到很困難的工地,應是一種幸福;好好努力吧,可以學的比一般工地多多了,說不定一個工程下來,就讓菜鳥脫胎換骨成為鳳凰了呢!!老實說,有些工程師想"求"都求不到呢!!

正面的思考:說不定上級主管看好你的"潛能"、"蓄意栽培"呢。

二、然後翻到平面圖,先看"一樓平面"。我們來了解建築物的大概面積大小/形狀;由一樓平面圖,XY軸最外面一條尺寸線,比方是115(長)*50(寬),那面積大約是5,750平方公尺,約1,750坪,夠了。平面圖翻過去,不用看了。

***單位換算*****(台灣地區因受日本殖民影響,有些"單位"、日語發音的"工程用語"沿用至今,這是沒辦法的事,入境隨俗。例如"平方公尺日語/台語是"嘿沒"HEMEI,"立方公尺是"塯沒"LIUMEI,後一字發音應是"台語"賣"的輕音。"坪"是通用單位,必須記住;日語發音的"流行用語"則可不甩,一是工地待久了自然會學到,二是,不會/不懂也沒關係,直接問說的人:"什麼是"嘿沒"HEMEI"?,那只證明你"不夠老鳥",沒有人會笑你。笑你的是王八蛋!!)

1平方公尺=0.3025坪。

"坪"是日本面積計算單位。日本和式建築的室內地坪鋪設的"塌塌米"二塊合計為一坪;一坪的長寬為6台尺*6台尺約為1.8公尺*1.8公尺=3.24平方公尺。如果以英尺計算,一坪為5.95英尺*5.95英尺=35.43平方英尺。(一台尺=30公分)。

(以上單位換算,我是依據記憶在寫,請看官自行檢核,如有錯誤,自行更正。對不起,我真是"懶得抓癢",原諒原諒!!)

***要做一個"稱職的"建築工程師,許多常用的"數字"必須銘記於心,就好像99乘法表,會數學的人必須熟悉到不必思考/反應就有答案一般。)以後會提到一些數字,因為寫的是"入門",所以特別"標示",如有遺漏,一定是"疏忽"。讀書的看官順便做做功課。原諒原諒!!****

三、翻到立面圖,看看"正向立面圖"。所有的立面圖一側(X軸)一定有尺寸線標示各"樓層高度"及總高度,先數一數:共有幾層?總高度是多少?夠了。

把圖合起來。

有個概念了吧!假設:你的"工程標的"是一棟"'廠房"、長方形(約1700坪)、高6層。每層高度約4.5公尺。總高度約30公尺。

四、想一想,有沒有地下室?水箱?

翻開平面圖,地下一?地下二?所以,這棟建物地上6層、地下二層。筏式基礎。結束。

********名詞解釋******

一、建築設計圖以"圖"來說,大致可分為:

1、配置圖。一般的配置圖都是用比較大的比例尺,如果基地不大,比例尺用1/100,大基地可能用到1/500。這張圖主要是為了表示:新建建物與建物、建物與基地的相互關係。所以,工程師開始只要知道"基地與建物的大約關係即可。

這張圖與放樣工程師關係密切,一般工程師只要略微了解即可,不必深入。真正重要的仍是"一樓平面"。

2、各層平面圖。平面圖與立面圖是"建築設計圖"的根本,組成"立體"的建築物。如果想要"仔細的"讀/了解平面圖,一般工程師是做不到的;主要原因是"平面圖"的內容,除了"設計以外"幾乎都是"法規",這是"平面圖"的精髓。

建築系的畢業生(學士、碩士都一樣),無論在學校"設計"有多高手、理論有多淵博;甚至是"新科建築師"、如果沒有待過事務所等設計單位(沒有實務經驗),雖然法規背了一堆;如果要他們拿個實例做"平面設計",保證全部坐在圖桌前,呆了半天、第一條直線都畫不下去。

這跟菜鳥工程師初入工地、手足無所措,一模一樣,沒啥好意外的。

所以,施工工程師讀平面圖時,少去檢討,那不是你的"正務",只要知道這個設計圖是什麼模樣就可以了。為什麼是這個模樣?不干施工者的事。

理論上,各層平面圖是從"想像(虛擬)中蓋好的建物"的各層樓板上方,約1-1.5公尺左右,平行於樓板/水平切一刀、然後向下看的情況/圖面。

這一刀會切到高度超過"切面"的結構體"柱"、"牆"、"樓梯"等等。所以,一般圖面上會將"切斷"的結構體的框線加粗/加黑,也可以將"柱"塗黑(深色),表示是"斷面"。

2.1.樓梯標示:樓梯比較特殊,因為上半段(切斷線以上的結構)切斷以後,可以看見下一層同樣位置的結構物(如果是樓梯間、可以看到下一層的樓梯;如果樓梯直通地下室,就在地下室最下面一層的平面圖看見樓梯下的空間;如果樓梯只到一階,則在一樓平面圖可以看見樓梯下的空間--當儲藏室或是一般住宅利用空間設置的半套衛浴)。

2.2.RC柱牆標示:前面說過,切到的柱斷面,一般會將柱(牆)框線條加深/粗,柱(牆)內填深色;所以一看就知道是RC柱/RC牆。

2.3.磚牆標示:如果是隔間磚牆,一般是在磚牆線內畫平行的"斜線",斜線的角度約垂直X軸45度至60度之間,不必密密麻麻的全部打斜線,大概集中畫個三四條平行線然後隔段距離再畫三四條...即可。

2.4.樓板開口標示:樓板上除了"樓梯"開口以外,一般的開口還有:電梯管道(間)、水電等設備的垂直管道間;較特殊的是"挑空開口"。平面圖上這些開口標示是將"開口的部份"對角線連接起來(打個大叉),所以看到"打叉"就知道那個部份是"透空的"。

2.5.門窗標示:牆面的開口,一般在"平面圖"上也會標示。牆面開口最平常的就是門窗。門窗開口的繪製(標示方式)要看門窗的長寬/高度(開口是否被前面所說的那一刀切到)。

2.5.1.如果是門(包括落地窗),大概沒有問題:結構牆一定"斷線"留一個"設計門寬"的開口。

門的英文是DOOR,所以門的標示第一個字多採用"D"這個字母。因為門的尺寸/規格不同(木門、鋼門、鐵捲門.....等等),所以必須依種類編號:D1、D2、D3.....。一般材質相同的門會編比較接近的標號。

2.5.2.如果是窗,那就不一定了,因為如果是"高窗"(透氣或採光"用的窗戶,台度約在180公分以上),那一刀就切不到了。高窗以"虛線"標示,因為旁邊有編號,遺漏的機會不大,倒是看到是"虛線"就應知道它的台度不是一般/正常的高度。

窗戶的英文是:WINDOW,所以啦,窗戶的標示第一個字母就是"W",編號的原則與門相同。

比較特殊的是落地窗,落地窗有門的功用,但是"既不是門、又不是窗"、"既是門、又是窗",所以乾脆就標示為"DW"(門窗 ),編號的原則與門相同。

另外要注意的是"管道間"的維修門,雖說是"門",事實上,不像一般門是:落地"的,一般標示也是以"D"開頭。

****台度****窗戶下沿到當層FL的距離稱為"台度"。********

2.6.斜坡道:斜坡道大致分成兩類:一是供人行的坡道、一是供汽車行駛的車道。無論是"人行"或是"車道",坡度、寬度、迴轉半徑都有法規規定(人行的似乎只有坡度/寬度?),所以工程師只要"按圖施工"即可。

平面圖上的坡道標示:一般會在坡道正中央順著坡劃一條中心線,起點在坡道下方與平面交接處,結束於坡道結束平面,一端是圓點、另一端是箭頭,一般都標示向上的箭頭。

2.7.(想到再補充)。

(下一篇)3、各向立面圖。

20090919.第一次修正

 

如何讀建築設計圖(1)

想了很久,決定開這門"分類"。提供給剛剛進入社會的新鮮人一些工作的基本方法/準則。

我試著從最簡單的開始寫寫看,有問題再調整。(其實我一向是一面寫一面調整,經常到最後連標題都更改了)

**************

無論是老鳥,是菜鳥,拿到一個"新案子"的建築設計圖,讀圖的方法都相同。差別只是老鳥知道從何下手?哪裡先看,哪裡先擺著/有空再讀/再查。菜鳥第一次看到厚厚的/大大的一本(或是二本)圖說,如果假設幾天要全部讀完,真的會緊張(我都會緊張、談何容易!?)。

別緊張,慢慢的一步一步來,我保證:許多老鳥到完工沒有把圖讀完的"滿街都是",信不信由你。

**************

建築設計的圖說一般分成二部分:一是建築設計圖、一是建築結構圖。一般建築師事務所會將設計/繪製完成的圖(圖檔),請曬圖行用A0的藍曬紙,藍曬後裝訂成冊,提供給"施工廠商"(數量/幾套?依合約規定;超過的數量,由需要的廠商付錢)。為了攜帶、自行影印方便,許多工地喜歡將圖縮成A3的大小,也裝訂成冊;因為圖字一縮都變得很小,視力好的年輕工程師當然可以接受,眼力有問題的,還是讀A0的圖好。

一般事務所多有出A0的機子,但是大量出圖,還是交"曬圖行"出圖比較划算。一般都市都找得到出A0圖的曬圖行。

***************

我盡可能寫得"淺顯"一些,希望工程師不要介意;我開部落格本來是寫"營建管理"比較高階的觀念、做法,結果越寫越"基礎",真是我始料未及。如果寫得不好,或是還有問題,務請"回應",我已經很努力了。

我記得十幾年前,一個朋友回國/在大學建築系教書(他的身家背景都是一流的),教書真的只是希望把國內的水準提高。結果,一年以後他拍拍屁股回美國去了。

原因之一是:「每次我要上一節課,至少花四、五個小時準備,結果學生呢?根本沒人準備,沒人複習、多數時沒人在聽!!」(也是牢騷!!)

寫到這裡,想到一些"名詞",應該多數人都懂,不過既然要寫就寫得仔細一些,多寫的,工程師不想看可以跳過,萬一沒寫到,總是對不起還沒進入狀況的工程師!!

名詞解釋:

1、出圖:通常,設計圖繪製完成,我們會說:「可以出圖了。」我們也常問設計者:「什麼時候可以出圖?」意思就是:「圖說什麼時候完成?」如果回答是:「先出部分的圖。」很簡單,圖還沒有全部畫好,所以先出一部分畫好的給你。

2、曬圖紙:在有"電腦"及AUTOCAD軟體以前,設計圖是利用"製圖桌"、"丁字尺"、"平行尺"、"三角板"、"鉛筆"、"製圖筆"、"製圖儀器(一盒圓規之類的小儀器)....等等繪製在白色/半透明的"曬圖紙"上的。我們稱設計好/繪製好的圖為"原圖",如果其他人需要,可以請"曬圖行"曬"第二原圖",圖紙也是半頭明的,不過是帶有些藍色的。都可以"藍曬"。

3、AUTOCAD:現在的設計師大概都用"電腦繪圖"了吧!!老實說:我不會。我想:一要有軟體、二要經常使用、三要有人教;我是懶人,也沒有人要我出圖。

4、圖說:狹義的解釋,圖說包括:圖及圖上的文字說明(尺寸、附註及表格)。廣義的解釋:圖說包括:施工規範、施工說明、技術規範、一般規範等等。

開始,我們先談"設計圖及圖面上的文字、尺寸、表格。其他的,以後慢慢再說。

4.1.尺寸單位:標注於平面、立面、剖面等圖旁邊的尺寸,除了比較特殊的"製造圖"以mm(公厘)為單位以外,多以公制的"公分/cm"為單位。如果是"大圖"(比例尺較大者;例如:平面、立面等)也有用"公尺/m"做單位做為標示單位的;不過,應該很容易辨識,注意一下即可分別。

4.2.尺寸距離:標注"圖說尺寸"有個很基本的原則:那就是圖說上的任何計算式的數字在標註尺寸上一定要單獨找得到。單獨的意思是:不需要經過加減、就可以在圖上找到。

如果計算式中的數字需要圖上標註尺寸二、三個數字加起來已是二流、如果還要加加減減那是三流,最糟的是需要找出沒標註的數字來加減,那尺寸標註就不入流了。

不過,營造廠看圖的工程師不要高興得太早,所有的圖說都有一定的使用者及使用需求,所以,"設計圖"的尺寸標注只要"設計者"自己夠用就已經不錯了;如果是施工工程師要計算"數量"....,一定不能完全倚賴"設計圖"上已標註的尺寸,必須另外加加減減才能有"需要的尺寸",這是正常的。

一張圖面上不可能註明所有"設計"、"施工"、"銷售"、"產權登記"需要的尺寸,很容易了解吧!!因此,工程師讀圖說上的尺寸/如果要有其他的用法,必須另外標註(甚至繪製自己要用的圖說尺寸。例如放樣圖就是一個比較極端/明顯的例子)。

4.3.柱心:設計圖的尺寸標註,多標明「柱心到柱心」、「柱心到墙心」、「墻心到牆心」的距離尺寸,主要原因是"建築面積計算是以"牆心"、"柱心"為計算依據。如果尺寸密集,設計者會在尺寸線的端點註明是什麼線,例如:CCL(COLUMN CENTRAL LINE,柱心線;後面的CL多重疊寫在一起)。

4.4.墻心:牆心線的英文標示寫WCL(WALL CENTRAL LINE)。

4.5.樓板高程:在立面圖上,一般會標示各樓層的高度--樓板到樓板的尺寸。所以不是"淨高"而是含一層樓板(RC或什麼的)厚度在內,淨高必須減掉"樓板結構及地坪粉刷厚度"才能獲得。

樓板標示在尺寸線上注明"FL"(FLOOR  LINE)前面加一個數字是樓層數。1FL是一樓板、RFL是屋頂板(ROOF FLOOR LINE)...依此類推。

平面圖上,我們也可以找到"室內高程"的標示符號;一般多是以一個小圓圈內打十字,十字的對角二塊空白塗黑,旁邊標注一個前面有正號(+)或負號(-)的數字,正負是相對於GL(地下室的FL一定是負值);數字是高程,注明高程的點是"十字交叉的那一點"。有時,一個樓層會標示許多這種符號(尤其是一樓或是不同性質的使用空間的樓板--如梯間、陽台、露台等),讀圖時必須特別注意,因為這些高程差異較大時,結構體就必須"降板"(降低模板高程/保持樓板結構體的正常/設計厚度),如果差異不大,可以用地坪粉刷來"收耍"(當然這要考慮表面飾材本身的的厚度及施工所需的厚度,這就比較複雜了--例如舖石材與磁磚所需的厚度就差很多,先不談,只談讀圖;免得初學者又是一陣暈眩)。

4.6.基地高程:立面圖上會標示室內樓板與基地高程的關係。GL(GROUND LINE)是基地高程線。一般基地高程多標示為+-0。但是在大面積的基地上就不一定是這樣了,如學校、廠區、山坡地等等,GL注明的就是"完工以後的基地高程"。

4.7.比例尺:每一張圖在圖下方的標題後方,一定有個比例尺的標示符號,比方:S:1/100。

S是比例尺(SCALE)的英文簡寫,1/100的意思是:圖上1公分代表1公尺。我想每個工程師都知道。但是因此衍申一個問題,那就是工程師在算圖的時候,左手拿比例尺丈量圖面的尺寸、右手寫計算式的尺寸。所以,多數合約都會規定:"不得以比例尺丈量圖說尺寸"。

我想:做過設計的人知道;設計圖畫到最後,可能因為調整/微調面積的原因(或其他),因此有些尺寸需要"微調"/修正,圖說要重畫實在麻煩,乾脆改個尺寸就好了。所以,如果算圖的人不注意,以比例尺丈量圖說長度來算圖,一定產生錯誤。小面積也就算了,萬一比例尺是1/200以上,誤差值就會有影響了。

無論做什麼用途,工程師在"量測"圖說尺寸時,還是謹慎小心、養成好習慣比較"妥當"!!

***************

(想到再繼續補充)

980919第一次修正

990724第二次修正

2009年3月3日 星期二

工程項目的分類

*******這也是小曼的問題,其實,昨兒個,我已經"簡單"的答覆了(原始答案也夾在這篇文字中)。昨晚,回住所的路上一直在思考一些問題、想著想著,突然想到、覺得"這個問題"應該不是一般工程師都會思考的,(我甚至猜小曼是"採購發包部門"的工程師才會有這個問題)所以,又要跟小曼說聲抱歉了,你提問題,未經同意"逕自公開",不過如果能夠讓其他工程師有一些概念,也是功德無量。

********問題照抄********

一般工程分類上大致上都相同,但仍有些部份實在模菱兩可…。
實在快燒壞我的腦細胞了…>"<。例如:
楣樑;有人歸門窗工程,有人歸裝修,有人歸雜項…
衛浴設備;有人歸設備工程,有人歸水電工程…(是差別在於是否自辦發包,還是水電統包嗎??)

************************

這個問題比較容易回答(可是很難解決),我先將我的看法、做法,給你建議。

事實上,這已經涉及"工程項目編碼"的問題,我以前在"編碼"的文章中談過這個問題(有空可以找以前我寫的"電腦化"的相關文章看看)。

我是建議:

1.自己公司自己訂一套歸類辦法。只要好用就好(當然可以參考別人分類的優點或是方法)暫時不要想太多。等到使用一段時間以後,才來"修正"、調整、改進。

2.給你一個良心的建議:歸類(分類)的大原則是不變的,但是很多項目因工地工程性質不同、發包方式不同、數量不同,金額不同.....所以"不要想要以一套分類方式通吃/用於所有的各種工程"。(嘿悉模可齡的代誌)。

有時候,大項都可能"異位":比方說:我們一般會把木作工程(夾板天花、櫥櫃之類的)放在"裝修工程"之中,如果有一天,工程是"度假木屋",要把"木作工程"放在"裝修工程"下嗎?。其他,像磚造房屋(砌築工程)、充氣房屋(塑膠工程)....不同的結構系統一定有不同的"分類方式",我們只是"習慣思考"RC造的分類罷了。

再說,即使是RC結構,外牆如果採用"帷幕牆",外牆門窗就直接在帷幕工廠崁入帷幕組件中,那"外牆門窗"如何分類呢?

所以我有:一個工程一套分類方式的說法。當然分類的基本原則要一樣(要有特別創見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其他枝節真的要看"實際狀況"處理(如你所提:承攬方式、內容等),這就讓"負責分類的人"自由發揮吧。

難是難在以後"統計分析"會有誤差,我想那應在"允許範圍"吧!(所以我前面說金額/數量大小....也要列入分類考慮,就是擔心會影響"統計分析",誤差太大)。

3.如果你是甲方,訂一套辦法要乙、丙方遵行。如果你是乙、丙方,甲方有一套分類辦法,你就乖乖的照他的分類去做就是了,沒什麼"對錯",好用、習慣就好。

記得:自己的分類辦法慢慢修正/改良,總有一天會接近80分。

這個"工程"絕對不是一蹴可成,必須經過時間、眾人(工程師、工作夥伴等)有志一同的努力,才能略俱規模。

開始分類,考慮到這個問題,已經很了不起了。


 

毛利的計算--小曼的問題

之所以開個版面回答這個問題是因為:答覆"回應"以後,要再"補充說明",我不會。(是否有人可以教我:要怎麼在"回覆"之後,繼續寫第二次第三次"回覆"或者是"補充"?)

********問題是出在以前(2008/5/24)寫的一篇文章「工程預算分析」。******

敬板主:小曼試算很久,不知道"毛利約1800萬-2400萬之間"如何求得? 勞請大哥不吝解答。謝謝 ^^"~

*******

我最近有些"焦頭爛額",公私兩忙。真的恨非"八爪章魚"。"筆債"又一堆,壓得我想讀讀"小詩"、透透氣都幾不可得。(發發牢騷)。不過,就像"打不死的蟑螂",我還是很愉快的在"縫隙中探頭探腦、鑽來鑽去"。

感謝一切有緣眾生,任我活得自由自在。

*******

我重讀了一次"工程預算分析",大問題沒有,有問題的應是40%的公司管理費沒有說清楚/講明白。所以要如何扣除?扣除多少?這個部分我先說一說,然後列式子/計算,應該就沒有問題了。

不過,我還是要聲明一點:我對"財務"的分類不是很清楚,以前曾經試圖與"財務人員"就工程項目分類討論過,沒有具體結果(是我沒耐心)。這個計算方式,當年我也曾經跟"財務副總"大幹一場,不歡而散。我覺得:如果你坐那個位置、有權作決定/然後肯"多聽意見",自然會有成果,否則只能徒呼負負。

*******

1.依據表列:管理利潤費用是5.22%,我們取5.0%-6.0%。

2.工程額是5.2億,所以管理利潤金額是在:2,600萬至3,100萬之間。

3.工地工程師的人事成本:

平均5.0萬/月,6個人,工期十個月。所以:5.0萬/月*(1.5%-2.0%)*6人*10個月=450萬-600萬。

4.工地分攤"公司人員"的人事成本。這個部分是爭議最大,也是我以前跟"財務副總"幹開的主因。我想,每個公司有每個公司的文化,計算這個部分本來有很多理論/公式/方法;但是最簡單的就是"實際是多少?"每個公司的"財務"每年將這個部分列表,應該是清請楚楚的數字;但是許多吹冷氣/坐領高薪的高幹就是不願意"公告週知",似乎心中有鬼、似乎有什麼見不得人的事;即使那時我是"工務高幹"他們也一副"不關你的事"的模樣。

怎麼可能跟"工務"無關?

如果沒有業務,如果工程師施工額沒有達到目標,如果工程師的"生產力"訂得太高、訂得不合理,如果.....。就好像這次金融風暴,華爾街的一些高幹被扯出"坐領高薪"一般.....。(看起來,我現在的火氣依舊!!)

假設工地工程師要負擔40%的公司人員薪資等費用,工程師的"生產力"是否要提高?一定的。提高到什麼程度呢?合理嗎?

*********

這個問題有幾種簡單的解決方式,可以簡單的說明一下:(我想,任何公司的財務都知道,也都可以提出正確的數字。)

首先,我們必須確認/預估/計畫公司的"年度營業額",不是"承攬額"。就是在每年年終的"年度會議"中,檢討年的營業額(是否達成目標?達成率是若干?與計劃誤差原因?...),然後訂定公司下一年度的"營業額"----簡單的說:"年度營業額"就是當年營業開出的"發票金額"。承攬的工程工期多數是跨年度的,幾億(甚至幾十億)的工程可能分成三、五年(或更長)來施作,跟公司下一年度收支有關的只有下一年度的"施工額"。公司的營運目標必須確定,業務單位必須依此目標承攬業務,公司的"直接成本、間接成本"也要依此"施工額"編製。

財務很容易統計歷年的"施工額"及"成本"(包括:薪資、房租、水電費、設備費.....就是去年一年的所有大大小小支出),經過歷年的檢討、分析,應該已經有一個比較合理的"軌跡",可以依循。

(不談下去了,以前寫過"五年計畫",識者可以回頭去參考。)

總而言之一句話:不管如何,公司一定要有下一年度的"營業額"。

一、過去每年的支出成本/過去每年的營業額,可以得到一串數據。公司負責人必須參考這些數據,訂定/確認下一年度的的"管理支出/收入"的百分比。

二、將"管理支出"分成"作戰部隊"及"後勤管理"二大部分:也就是"工地"(施工所)及"公司"二部分。

當然還有許多分類統計的方法/數字,都有不同的應用方式,每個公司是自己需要去思考制定吧。

我在"案例中"取工地工程師的薪資的40%""做為分攤公司管理費:這是我個人的資料及假設,如果各個公司有其他數據或是方法,可以捨棄這個數字,自行編列。40%是我容忍分攤公司"管理費"的上限。

********************

所以了,是不是可以計算出來了?

(2600-3100)-(450-600)-(180-240)=1970-2260之間

前後的誤差,原因不明。反正正負容許誤差值總會有的。何況如此"粗糙"的模型!?

 

2009年3月2日 星期一

圓鍬.鏝刀.筆.

也許這一年多數時間待在工地,跟基層的工程人員接觸頻繁,所以對基層、菜鳥"工程師"的各種感受就比較直接而且深入吧。

我真的很不習慣。不是普通的。

**********

我一直思考、觀察、分析這些工程師的工作內容、方法、態度;前一陣子,想了一想,覺得可以用"標題"的工具來分析一小部分結果。

*********

一、圓鍬代表"粗工"。用"圓鍬"代替"粗工"是一個很籠統的說法,事實上現在要做一個粗工也不是那麼容易,沒有一些本事或是不夠勤勞,很容易被工程師嫌到臭頭,不用三天就被趕走了。

一個粗工的"工資/日"約在1000-1300元左右(點工)、一個月平均能做到20-25天已經非常不容易,所以月薪應在二萬至二萬五千元左右;工作內容包羅萬象:掃地、擦桌子、小搬運、清水溝、掃廁所........多數都是以"勞力"為主。但是也有"粗工"負責零星工程的"打石"、搗築混凝土等一些比較"技術性"的工作。

施工現場的工程師做過多少"粗工"的工作呢?一定有、一定不多。零星工程偶而幫忙搗築混凝土免不了。但是一個工程下來,工程師做"粗工"的時間有多少呢??應該不會超過5%,否則這個工地一定有問題。

工程師的薪資一般在三萬二至五萬之間,月薪,沒有"休假扣薪"的問題。如果工程師經常當"粗工"使用,何不少聘請一個工程師、多用一個粗工?錢還有得找呢!!

有些工程師自以為:「我努力做很多事情哦,你看!這片混凝土是我配合粗工花了一個下午打平的。」如果因為工人調度失誤或是臨時幫忙、偶一為之,那是免不了的,經常如此,這個工程師一定被我K到天亮!!

沒有正事可幹嗎?

二、鏝刀代表"技術工"。

 

三、筆代表"計畫"---工程師的天職。

*********

 

 

(未完).

2009年3月1日 星期日

營利事業.燒錢.工程師.(五.完結篇)

 

******轉述"預測"******

因為經濟不景氣,導致許多公司裁員、員工失業、工人唉聲歎氣、哀鴻遍野,這是我這一輩子第一次深深感到怵目驚心的切身體驗/事實。第一次。從來沒有近到在呼吸可聞的距離內!!

**********

我只能藉機勸告工程師,世界真的變了。

雖然對大局我們完全無能為力,但是,自己一定要有"應對"方式,一定要因此改變自己一些過去"似是而非"的觀念想法。

只要努力,一切都不會太遲的。

**********

樂觀一點,我不是專家、談"預測"更會笑掉一堆人的大牙。

不過,最近常常跟國外的朋友閑聊、交換意見、看法,也聽聽他們轉述他們國內(以美國為主,大概佔了90%)一般學者專家的意見、看法。

似乎還不壞。(如果問"為什麼?"要我整理、講出來,一定是漏洞百出,許多專有名詞我根本不清楚真正的用字及意義,而且又沒有一套"完全"、"完整"的架構系統,所以只說:我聽得懂的可能的結果,聽來的預測理論還是藏拙/不要瞎掰比較好)。

簡單的答案是:

1.各國政府強力、劍及履及的應付這個波濤;世界上,許多頂級的學者專家也提出許多可行的辦法/研究報告,供決策者參考、施行;不像1929年,各國政府"束手無策"、當年的學者專家幾乎都提不出一套"未曾遇過"的"蕭條、不景氣"問題的解決辦法。

2."落後指標"已經浮現。(三大指標:領先指標、同時指標、落後指標),至少有跡象顯示"不景氣"已經走在2/3左右的地方了。

3.至於還要"不景氣"多久,誰也不敢"打包票",比較樂觀的數字是"6-9個月"可以逐漸上升,真正如何?只有天知道。

4.但是,要回到"昔日"的一般狀況,可能要二年。

以上是我的"道聽途說",希望能增加"我的朋友們"一些樂觀、信心。

 

 

營利事業.燒錢.工程師(四)

三、你在幫公司"燒錢"嗎?

工程師必須把"工程做好",不能只是"把工程做完"。

************

在工地,可能因為工程師的資歷不夠,所以許多工程項目就讓專業下包的師父/工人任意施作。我不知道是因為現代的下包水準江河日下?還是承包商根本就是蓄意偷工減料?反正我覺得有些工作項目真是做得"胡說八道"、瞎搞一通!!

可怕的是:營造廠居然沒有人介意(也可能根本不知"如何介意")。一次,我還找承包商的老師傅(領班)來畫圖給他看,然後問他:這樣做,你不會嗎?當然他是支支吾吾的、沒有回答;說到許多技術性的工作,我真的差那些老師傅遠著呢,就好像人家問孔子:孔子直言:「吾不如老農!!」如果說我可以敎老師傅拿鏝刀,豈不是成了妖怪?這個世界真的變了嗎?

可是,發生問題的不只一端,禁不住讓我納悶:這是什麼世界!?

是"中南部"的工人素質比較差嗎?是"沒有學好"就"出師"包工程了嗎?

是現在年輕工程師太混了嗎?還是工程師都是如此?

還是:.........?

*************

無論如何,工程項目做錯了,怎麼辦?可以修正的趕快修正,無法修正的只好拆除重做。

好了,工程師是不是開始幫公司"燒錢"了?重做所需的時間、費用誰出?當然是施工者(營造廠或是丙方分包,絕對不會是業主)。

我相信:無論是修改或是"重做",費用都不是"普通的低"。重做所花的費用可能高過新建。這樣,一項工程項目最後支出的費用比原本想要便宜行事高出許多,又被甲方"點油做記號",划得來嗎?

我也相信:許多工地會以"其他名目"出這筆帳,可是,無論如何,公司的"錢"因此被工程師"燒掉"了。

偶一為之,情有可原;如果次數一多,就讓人有工程做得"千瘡百孔"的印象。

工程師的水準在哪裡?

公司的水準在哪裡?

*************

因此,工程師被"調離"工地或是.....。又能說什麼呢?

 

 

 

 

公告

謹向大家報告一項消息: 各位網友,家父(部落格作者) 已於2011年3月4日早上11:35因病突發性腦部出血逝世離開。 我父親近年來身體狀況一直不是很好,前年年底2009因身體不適就醫檢驗,經檢驗為自體免疫疾病引發血小板低下,經過住院及藥物治療後病情趨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