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8日 星期日

營建工程師的定位與應具備的技能(一)定位

我一直強調:營建工程分為四大階段,換句話說,也就是四大工作區塊:

開發。設計。施工。維修管理。

************

這四大工作區塊對應目前國內的"產、官、學"各個單位,我就不再一一詳細重覆了,工程師自己想一想,有問題,到我以前的文章中找答案。

我們僅就"產"的部份來簡單說明各個工作區塊的工程師名稱及主要工作內容。當然,希望不要以文害義,要怎麼稱呼都沒有關係,只要是同一種工作性質的工程師即可。

一、開發工程師:狹義的說是"資源"的開發,資源包括:土地、房屋等;廣義的說,包括業務的開發:合建案、都更案,當然還有各種業務案,如工程施工(設計、銷售、租賃、管理等)承攬、裝修案承攬等。

二、設計工程師:包括建築整體或單項、室內、景觀....等等的規劃、設計、管理。

三、施工工程師:包括建築整體或單項、室內、景觀....等等的施工、管理。

四、維修管理工程師:包括:銷售工程師、仲介工程師、維修工程師、不動產管理工程師等等。

**************

這一篇只談「施工工程師」。

我們來看台灣目前有的"施工單位"(公司、企業等等):

一、建設公司的施工部門:這裡說的建設公司指的是房地產"投資公司"。

台灣目前有少數幾家"建設公司"本質是"營造廠",據說是因為法令的緣故,以後不可能再新增,這幾家公司我們仍將之歸屬"營造廠"。

另外,台灣還有一種很奇特的"建設公司",就是非法兼職"營造"。雖然公司也是經營"投資房地產",可是到了"施工"這個階段就向有執照的營造廠借牌,自己派工程師採購、發包、施工。民國60年、70年左右,許多建設公司多以此法經營,工程師事實上成為"營造廠的工程師"。目前,據說,還有類似的建設公司存在。所以,這種建設公司的工程師,我認為應屬於"營造廠"的工程師。

還有一類是"建設公司"與"營造廠"是關係企業,那就更複雜了:

1、建設公司與營造廠各自獨立經營。這最單純,不必非類。

2、營造廠只承攬自己的建設公司的施工案,不對外營業。但是,這有個缺失,因為"營造廠"是關係企業,所以:建設公司的工程師很難"監督"營造廠。而營造廠的工程師形同生存於保護傘下,如果工程師自己不努力,真的可以"好好的混一輩子",然後,一點市場競爭力也沒有。

3、其他的情況不多談,有必要,在"營造廠"一節再說。

二、建築師監造單位:

三、顧問公司的施工顧問:

四、營造廠:包括甲級、乙級、丙級等等。也可以區分為專業營造廠及一般的營造廠。

五、工程公司:目前許多營造廠稱"工程公司",所以,大型的工程公司應納入"營造廠"一類。

六、土木包工業、企業行、工程行:承攬小型工程或是單項工程。

***************

我們再以另一個角度分析:

 

 

(待續)

2010年2月27日 星期六

99新春感言2.----自己碎碎唸。

一年容易!!

這個部落格已經營1202天,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

前年底、去年初,記得那時應該已發表7-8百篇嘔心泣血之作,去年一年理應只寫了1-2百篇(詳細數字懶得回頭去查,我只是在檢討自己而已。)明顯退步,可能是因為去年"病"了一年的緣故。

回應及留言合計約1000篇,原因是有些廣告、談天說地、廢話、謾罵....都被我大筆一揮、一率刪除。不過,顯然國人喜歡"潛泳"的比較多,所以與點閱人數比較起來,比例似乎"很奇怪"。

我寫這個部落格的對象是台灣的營建工程師,加上我一向嚮往蘇東坡的"嘻笑怒罵皆文章",所以難免引用一些"厘語",增加一些趣味,希望傳神一點。沒想到,後來根據"谷歌"的統計,大陸、歐美日韓等(約有60幾個國家、地區,500多個城市)也有一些"點閱",有時我會猜測:這些人是華人?華裔?外國人?如果是外國人,他們認識"繁體字"?還是有翻譯?那麼,遇到"厘語"他譯得出來嗎?

老實說,我只有祈禱:台灣的工程師加油。當然,廣的來說,只要有用,文章誰看都一樣。

從回應、留言來"推測"台灣的營建工程師的心向,我是比較保守一些。所以,接下來我會寫一些文章來解釋我個人的想法,希望有一些些影響/改變。

當然,我也相信有一些潛伏的高手在一旁審視,如果我有錯或是可以討論的議題、觀念,歡迎指教。

**********

另外,也有件事情拜託看官:我自己對"未完"、"待續"的一些文章也相當頭痛。有些是因為要"補圖"、有些是因為"很難寫",有些是"放久了,根本就忘記了"。所以,如果看官發現有關文章,請撥空"留言"或是回應,我一定盡快"結束"他。拜託拜託。濟公頓首。

2010年2月24日 星期三

外牆PC板及柱模

*******來函照登********

目前在找有關鋼柱要灌漿的 鋼模組裝廠商

因為外牆為PC版 不想搭鷹架

但要克服外柱鋼柱灌漿膜板封模的問題/不知是否就是你文章中之滑動模板

想請問台灣是否有此種專業的廠商

************************

我不知道原設計的圖是啥模樣。原設計是如何處理"柱的外模"?

我曾經在新店做過三棟"外牆是PC板"的集合住宅案(樓層高:二棟22層、一棟23層,RC造)。也是沒有鷹架。不過,在設計階段,就已考慮"柱的外模",所以,沒有問題。

那個設計案,是以"PC板"作為"柱的外模"(四週一圈,全是PC板),簡單明嘹。

我不知道原設計的圖是啥模樣?所以,想了一想,不太敢提建議。

最"基本的方法",應是問建築師,他的想法是什麼?要如何施工?

如果他的回答是"施工者提辦法,由他審核、決定。那真是"遜斃了",完全不負責任的設計。

更妥善的方法就是找"PC板的廠商"協商,找出具體可行的辦法,然後與建築師討論、定案;那樣,建築師說不定會提出他的看法(這在台灣似乎比較可行。)

**************************

我不認為那是"滑動模板"。一般的滑動模板多用在"煙囪"、"儲油槽"之類的建築物----上下型狀一致,模板緩緩上升、一邊配筋、一邊搗築混凝土至整個建築完成為止。如果是:模板整片組立,混凝土搗築完成後,整片移至下一個工作地點,那是"系統模版"的一種工作方式,我們稱為"飛模"----因為必須以吊車吊裝,整組模板在空中"飛來飛去"。

**************來函照登********

PC版做模版我們也檢討過/但個案是住宅 有室內側問題/我現在已先試著找系統模版的廠商討論

只是系統模版做在建築案好像比較少

**********************

我已經說過,我做的那三棟也是集合住宅。我沒看設計,不知問題出在哪裡?

以前做我們那個案子的"預鑄廠"已關門。現在的"預鑄廠"應該比較進步才是,會有問題嗎?

很奇怪。

不要把"系統模版"神話了。不錯,許多系統模版的工法是很先進,但是那是因為傳統模版不思改進、不思進步所致,並不是"系統模版"的工法,"傳統模板"就做不到。例如"飛模",以傳統模板組立,亦可成功,只是目前國內的"模板"根本是土法煉鋼,而系統模版是由專業的"工程師"依施工需要設計、然後由工人組立施工,工法自然不同。

另外,因為結構系統的原因,建築工程使用系統模版就不可能依照傳統方法施做,這是必須認清的。(如果硬要照"傳統方式"施工,系統模版也做得到,只是有點"可惜了"----有點像殺雞用牛刀。)

找系統模版的工程師來協助、協商、解決問題,是不錯的想法。到底他們見多識廣,應該會有收穫。

 

2010年2月19日 星期五

99新春感言1.----千萬不要咬牙籤,拜託。

過年這一段時間,在外面吃飯/用餐的機會比平時密集許多,讓我感觸最多的(驚心動魄的)是:看到打扮入時的小姐/女士咬著一根牙籤走出餐廳,或是用完餐拿一根牙籤剔牙,雖然用一隻手遮著小口,可是,真的還是很難看!!

拜託,只要有人一咬牙簽,一切形象對我來說:通通完蛋!!

小馬哥害人不淺,也許有人以為如此"很瀟灑",那真是天知道。男生不顧自己的形象也還罷了,小姐女士也以為自己是"小馬姊",就太離譜了。

以前我曾經寫過,萬一用餐以後怕自己齒縫留香,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到"化妝室"去照照鏡子,在化妝室裡要漱口、要剔牙、要...悉聽尊便,絕對不會"破壞形象"。(外國人稱"廁所"是"化妝室",不是"文雅"而已,有他實際的功能/道理。)

千萬不要在大庭廣眾間拿一隻牙籤(牙線)整理口中的殘羹菜屑。我覺得那個動作真是"色、香、味"俱全。

**********

新春期間,看見太多美女俊男不自知的使用牙籤、叼著牙籤,實在受不了,所以,吶喊一下。

拜託!拜託!

2010年2月11日 星期四

再談損耗(模板、混凝土及其他)2.

*****來函照登*******

建築師的聲復意見是:「1.工程項目壹..35「普通模板」及之6.「清水模板」 其單價分析所編列之模板用木材,板材損耗係每m2單位僅就其板材用量之破損折舊編列損耗;而總數量之損耗3%係指計算結構體表面積數量加上板模現場實際施做使用規格尺寸之模板而增加之整體實做數量,兩者編列的用意及用途並不相同並無重複列計損耗數量之情形。如依施工規範第03110章「場鑄結構混凝土用模板」第4.2.1 節規定,單價包括完成本項工作所需之一切人工、材料、機具、設備、動力、運輸、及其他為完成本工作所必需之費用在內……解讀為損耗亦含於單價之內,其加計之3%損耗  數量則依工程契約書規定於工程結算時合併辦理。2...33140kgf/cm2預拌混凝土購置及澆置」及之4.280kgf/cm2預拌混凝土購置及澆置」依工程契約施工規範第030504.計價與計量其單價應含本章規定之試體,其配比設計、試體製作、試驗、運輸及檢驗等費用…」且單價分析內僅編列零星工料費用約0.2%,並無編列損耗部分費用,故在總數量加計3%損耗,係因實際施工時混凝土購運數量很難洽如預算數量,又現場澆置時難無現場施工之損耗及試體製作等數量,故予總數量上加計3%損耗應無重複計量之情形。」

我覺得大意就是單價分析內所列的損耗,是指製作一單位模板或混凝土時,材料的損耗。而數量計算表內所列的損耗,是指因施工過程所造成的損耗。依我的淺見,我覺得似與前輩所談的兩個層次的損耗相同,似乎無重複之情形。

**************

關於混凝土增加3%作為損耗,我沒有特別的意見。我認為建築師訂定的混凝土的"工料分析"一定是"不考慮現場施做"的工料分析,因為根本無從考慮,所以必須另加損耗,至於應該是多少,見仁見智;前一篇我說過,我自己做過的一個很特殊的房屋工程,損耗大概是2%左右,我相信那是特例。

(不過,這裡面有一個觀念的問題,我覺得必須討論一下,後面再說。)

************

至於模板,嗯,我覺得就比較牽強了。我不喜歡玩文字遊戲,我們就"數量計算"的理論與實際來分析、檢討。

模板的數量是「模版與混凝土的接觸面積」。因此,多數只算結構體的下側及兩側面積、一般"頂蓋"(上側)不需要模板,所以是不算"模板面積"的。

比較特殊的是"開口"(如:有台度的窗),下沿的頂部還是要組立模板,避免溢漿。另外就是有些設計必須組立"雙層模"才能解決問題,一般可以算"雙層"面積,但是,如果不算,只算單層也沒啥錯誤(雖然會被模板老師傅碎碎唸)。這些問題要在"數量計算準則"中說明,避免困擾。

模版的數量加損耗?我實在不知道"損耗"的定義/內容是什麼?

以"總包"來說,主要的精神是"實作實算",而且是以"圖說"尺寸為準。營造廠向業主計價是"實作實算",如果有3%的"損耗"是不是每次計價的數量都是:實作數量*1.03%?

從另外一個角度切入:營造廠的模板分包向營造廠計價,實做數量會加3%嗎?一定不會。那3%是什麼東西呢?是讓營造廠放在口袋的利潤嗎?不然,是什麼"損耗"呢?

其實,因為台灣地區的發包習慣以"模板"最特殊,係以"連工帶料"方式分包,營造廠計價是"實作實算",所以因為"施工"而產生的損耗是0,而分包的報價是含所有的損耗。

不像"混凝土",雖然依圖面計算是一個數字(A),但是,因為工程施工過程有損耗,所以不太可能只叫A數量,多個一二方是正常的。那就是"損耗"。

************

澄清幾個觀念:

一、"應該由誰制定"工料分析表"?

我們舉前面說過"幾個層次"的工料分析來說明,就很容易了解。採砂場的工料分析,由採砂場的工程師製作,這個我想沒有人會反對吧。其次,預拌廠的工料分析由"預拌廠"的工程師制定,也應該是合情合理的吧。那麼,營造廠施工的工料分析由誰來制定?不是很清楚了嗎?

"原始材料"(例如:水泥、砂、磁磚、紅磚、鋼筋、混凝土等)的售價一定包括損耗,一個單位多少錢/不會另外加"損耗數量"。工地施工的損耗就看"施工計畫"了。一般的建築,閉著眼睛也知道該怎麼搗築混凝土(幫浦車放哪裡?預拌車停哪裡?一層搗築一次/含下下一層的陽台欄杆)。所以,損耗也固定。

二、如何制定工料分析表?

工料分析表是依據"規範"、"施工說明"等而產生。

規範,很簡單。舉例來說:油漆一底三度與一底七度的工料分析一定不同。

施工說明呢?施工說明是「說明施工的步驟、方法。」一般我們看到"施工說明書"裡的施工項目多是"裝修工程",而且多是"制式的"(TYPICAL)。其實,施工說明是具體而微的"施工計畫",只是多是"普遍型"的施工說明。其實,說到"施工說明"又是一堆故事,暫且放下不談,免得扯不完。

如果是一般普遍的工程,用"施工說明"來取代"施工計畫"的一部分是可行的,因此,用一般的"工料分析"也是可行的;如果是異於"一般"工程,就必須自訂"施工說明"(施工計畫),就不能採用一般的"工料分析",這個道理應該也很容易了解。

根據規範與施工說明,如何訂定"工料分析"呢?我認為是「依據工地執行的實際結果,統計分析而來的」。尤其是"損耗"的部份。

我們都知道,砌1/2B紅磚是75塊/平方公尺(也許有公司算80塊/平方公尺,或在75-80塊之間),這個數字是怎麼來的?絕對不是算「磚塊尺寸+灰漿厚度」得來的,這樣算出來的結果,一定小於75塊。

所以,每一個公司/每一個工地都應有自己的"工料分析",都應有自己的損耗,任何一個工作項目絕對不是"天底下的損耗都是一樣的"。

三、制定工料分析表的目的是什麼?

我們將"工料分析"加上單價,就是"單價分析表"。

無論哪一個層次的工料分析,主要都適用於"確認"成本及售價(單價)。所以,單價分析表與工料分析表是同一個表格。

一般常見的用途適用於填寫"標單"。

還有就是營造廠編製"執行預算"。

 

 

PS:這一篇文章真的讓我寫得"焦頭爛額",一不小心就扯到其他的範圍去了,可是又覺得不寫好像說得不夠清楚。想了半天、寫了半天,總是覺得寫得不好,多多原諒。

(待續)

2010年2月8日 星期一

損耗(模板、混凝土及其他)1.

****來函照登********說明:我考慮了一下,做了一些修改(黃色背景者),不影響文義。

我想請問一下,像模板(包含清水及普通)與預拌混凝土,如果單價分析表內,已經有列損耗了,是不是在數量計算式內就不可以再列損耗。

我在XXX,工程經驗也不是很多,因我所辦的案,委託的建築師這樣列,也發包了,工程進行到一半,結果審計(單位)現在抽查案件,一直針對這個問題在質疑我,他說慣例算出來是多少數量,就是多少數量,沒有再列損耗的,我想知道是不是不可以,若可以,是否有規定可看?

*********

說到損耗,這的確是個問題。這也是個好問題。

一般工料分析裡的損耗包括:材料的折舊、損耗;施工機具的折舊、損耗。

我們先討論"模板"。我從我的工料分析表裡(普通模板三),COPY一部份過來:

1.模板損耗:

  a.濱子板:716/  以使用五次計算─ 716/5=143.20元。

  b.支撐角材 (12*2*4) 12尺接6尺 每材以20元計算: 20*4.8*4=384

               6*2*4

              : 20*2.4*4=192

    構架角材 (12*2.5*1.5  每材以20元計算:20*7.5*1.5=225

    構架斜撐( 6* 1 * 6 )=3.0才----─15*3.0=45.0

    所有角才以使用10次為計算基礎:

      846.0/10=84.60/

  C.施工中材料補足及整理:

    (143.2+84.6)*5%=11.40/

  合計:239.20/坪 即  72.40 /

以上數據是依據"工料分析"的附註說明copy過來的。

1.所有的數據僅供參考用。因為單價已經是幾十年前的單價,必須依現況調整。

2.使用次數也只是參考用。因為一般使用次數不會採用這些數據。但是,說來好笑,如果我們要壓低單價/提高使用次數,實際施工時,我們定的規範會同意自己訂定的使用次數嗎?

**************

其次,我們來討論"工料分析"的層次;我們以"預拌混凝土"為例:

以混凝土最基本的材料來說(水泥、川砂、碎石),所有的材料都有生產工廠,每產製一個單位的材料都有"工料分析"。無論是"採砂場"、"碎石場"、"水泥廠",一定都有工料分析來控管"成本"及"售價"。這是最基礎的"工料分析",包括:權利金、洗砂(碎石)等機具設備、工人、運搬等等)。

然後,到了"預拌混凝土廠",他又有一套"工料分析表",包括:水泥、砂、水、碎石、拌合機具設備、工人、運送等。我們可以了解:水泥、砂、水、碎石等已含產製時的損耗、但是預拌廠有預拌廠的損耗:水泥砂石、機具、車輛、設備等。這些"損耗"在"基本的材料的工料分析是沒有的。

這是第二個層次的"工料分析"。

最後,就是施工單位的工料分析:營造廠在施工現場搗築混凝土又是另外一份"工料分析",他的內容包括:預拌混凝土、幫浦車、搗築工人等等。

我想有現場施工經驗的工程師都知道,預拌混凝土每搗築一次或是移幫浦車一次,混凝土多多少少都有損耗。這種情形在一般的住宅、辦公等房屋建築比較感覺不出來,如果是比較特殊/不規則的房屋或是土木工地就很明顯了。我以前做過一個工程,幾乎天天打混凝土/數量又不是很多(每次大概都在幾十方左右),損耗真的是很大。加上,每次搗築混凝土,即使有"留尾數",也不一定是"剛剛好"。每次搗築混凝土,多出一、二方混凝土是稀鬆平常的事。

所以啊!!營造廠的工程師,要減少"損耗"一定要做好混凝土的施工計畫,主要內容之ㄧ就是"減少搗築次數",這應該不難理解吧!(一般建築,老實說,搗築計畫可做可不做-----最好還是要求工程師做,因為許多事物就是這樣從基本/容易的訓練出來的,簡單的工地不做,遇到困難的工地才要求工程師做,工程師真的會"沙莫一隻貓仔毛"。)

*************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我見過各式各樣的"工料分析",千奇百怪、無奇不有,真的是令我大開眼界。

國內的工料分析表,真的是.........不知要從何說起!!

我想,先閱讀建築師的工料分析表,看他的損耗包括哪些?然後才可以討論是否重複。因為都說是"損耗",但如果不知損耗內容是無法論斷的。

 

 

公告

謹向大家報告一項消息: 各位網友,家父(部落格作者) 已於2011年3月4日早上11:35因病突發性腦部出血逝世離開。 我父親近年來身體狀況一直不是很好,前年年底2009因身體不適就醫檢驗,經檢驗為自體免疫疾病引發血小板低下,經過住院及藥物治療後病情趨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