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30日 星期日

磁磚計畫與門窗位置

********來函照登*********

請教外牆模板組立時,可依照磁磚計畫調整牆寬窄(為整磚),但主結構不變可變的是門窗等開口部那建築圖的尺寸不就是參考參考了,若是公共工程不就有的釋疑了

************************

有幾點,先澄清一下:

一、一般設計圖很少(至少我沒見過)標示門窗的確實位置。尤其是左右這個方向;台度倒是常在剖面圖上見到。

二、建築法規是容許尺寸誤差的(好像是3%左右吧!我離設計已經幾十年了,手邊的"技術規則"、"法規"大概都是"古董"了)。

三、磁磚計畫圖送審通過,就是"合約"的一部份。而且,依據前列二項說明,應該都不是問題。

*********************

2010.05.31.0700.補充說明:昨兒個晚上回想"法規容許誤差"3%,越想越不對勁,100公尺長的容許誤差豈不是3公尺,太過分了。今天(5/31)等事務所上班了/我來聯繫事務所,詢問一下正確的數字。對不起,老朽昏花,多多原諒!!

2010.05.31.09.56.我請教建築師事務所的朋友了。根據台北市建築管理規則的規定,施工完成的尺寸與設計圖的允許誤差大約如下:(各個縣市規定不盡相同,如有需要,應分別查詢。)

1.建築面積:3%且小於3平方公尺。

2.其他尺寸:2%且小於10公分。

3.總高度:1%且小於30公分。

4.各層樓高度:3%且小於10公分。

***********************

我想,因為配合外牆磁磚(儘可能是整磚),所以微調"門窗"的位置是可行的/被允許的,其實,門窗微調的尺寸非常有限(了不起十幾公分吧),在立面上/視覺上/功能上,幾乎感覺不出來差異。

我記得我曾經為了"整磚"放大"柱"的尺寸(公共工程),也沒啥問題。(縮小尺寸當然是絕對不可以的)。

***********************

繪製"磁磚分割計畫"會有一些問題,我以前寫過,應該還蠻詳細的。我懶得重複,所以,請自行查閱。

******鄭重介紹*******

網友唯真小姐在她的部落格發表了一些"磁磚計畫"的圖說,非常了不起,請各位工程師務必前往觀察/體驗。

http://tw.myblog.yahoo.com/jw!zWm.6zuaGRkNhnPpXenDKk42mA--/profile

http://tw.myblog.yahoo.com/design227-227/article?mid=4513

如果營造廠(施工)工程師的磁磚計畫能做到這個地步,應該給"甲"了。

 

2010年5月25日 星期二

材料採購進度表

*********來函照登*********

請問有關採購進度表是否有表格可以參考 工程材料採購進度使用~"~有點摸不著邊

********我的答覆**********

其實,看官問這個問題,我也"有點摸不著邊"。

一、我不知道工程師對"進度表"了解多少?我指的是"施工進度表"。

二、也許看官是"採發單位"的一員,或是對"採發"有興趣,所以會提這個問題。

三、我不知道看官是否了解"市場行情"----也就是所有"建材"從採購簽約到材料"進場"所需要的時間?

四、如果是公共工程或是業主要求材料送審,需要的"作業流程"/時間如何?

************************

A、首先,我們一定要有一張"施工單位"製作的"施工進度表"。

"施工進度表"是一切衍伸出來的"進度表之母"----例如:現金流程、施工機具進度表、人力進度表......等等都是依據"施工進度表"製作出來的。

B、其次,我們要知道市場行情,也就是:採購哪些材料有特殊的"條件"----例如:進口材料/國內是否有存貨/是否需要進口/進口需要多少時間?鋼骨、型鋼,生產製造廠商從簽約到進場需要多少時間?國內的一些產品也不是一定都有現貨(例如磁磚),也要查詢生產需要的時間;其他.....。

C、業主合約規定的"送審"需要的作業時間;包括:顏色、品牌的選擇、確認。

D、自己公司"採發"申請/核准所需要的作業時間。

************************

如果以上所有的數據多已清楚(大約啦!)那麼,可以列"材料採購進度表"了。

A、我們根據"施工進度表"確認材料進場的時間(1)。

B、然後反推/加上"採購材料的"製作/生產時間"(2)。

C、再反推加上"送審時間"(3)。

D、再反推加上公司內部的作業時間(4)。

E、是否要加一些天數作為"風險因素",工程師自己考慮。一般來說,材料簽約至可以進場的時間/公司內部作業時間等都比較容易掌握,但是"業主選色/建材",或是"材料送審"至核准就必須看別人的臉色了,這個神仙來也沒辦法。

*************************

寫到這裡。我想工程師應該可以將「採購進度」做出來了吧。

************************

老實說,還有很多細節沒有寫出來。因為,我想工程師都知道:所有的採購進度表的"原理原則"都大同小異,但是因為工程內容不同、業主不同(合約內容、規定、業主監造的工作態度等)、自己的公司不同(制度不同、長官想法不同)、工程師自己的需求不同...所以...沒有"標準格式"。

工程師自個兒拿個實例做做看,有問題,再說。

 

2010年5月24日 星期一

完整的工程專案(三)

寫這個題目,範圍實在太大了,(有些,以前我已經寫過)我又怕寫得太深讓年輕工程師頭昏腦脹,所以,拼死舉案例/以比較簡易的方式來說明。

而且,最糟的是我一邊寫一邊整理思緒/又寫寫停停,所以很難一氣呵成/難免掛一漏萬,歉甚歉甚!!

任何一個"新建工程"都是一個"工程專案"。(其實,擴大解釋,所有的工程都是一個專案,包括:裝修工程、整修工程、邊坡工程、拆屋工程.....。)而真正需要掌握"完整的/整個專案"的只有"業主"(或業主委託的顧問公司)。

不過,一般專案很少"全部"委託"顧問公司",至少我知道的,一般"開發"就很難交給顧問公司。

*************

我想說明一下專案的特質:

一、"工程專案"是"臨時性"的組織,這很容易了解。因為有"專案工程"產生才需要有有"專案"的組織。而所有的工程都有"開始"有"結束",專案工程一結束,專案組織自然解散。

任何一個工程都有"開始",都有結束。我們說的範圍不包括最後的"管理階段"的幾種型態:租賃、經營、大樓管理等等,因為,那已經脫離工程太遠了。至於"維修保固"應列入工程專案之中,到底那有一定的期限。至於民法規定的"結構體保固25年(?)那是另外一回事,這裡不做說明。

因為"專案"是臨時性的組織,所以專案的管理辦法就會與公司"正常運作"的組織、規章、辦法不同。這個部分我以前寫過,到工程專案那個目錄去找,一定有答案。

二、工程專案是不可切割的。我說不可切割指的是"專案的管理",不是"執行"。這一點,工程師ㄧ定要牢牢記住,因為在社會上,很多案例都違背這個基本原則,所以雖稱"專案",卻只是有名無實。

舉例來說,如果做過"開發階段"的工程師ㄧ定知道,開發階段最重要的就是"可行性評估";簡單的說,一般投資性的工程案件,可行性評估最主要的就是評估這個案子是否能投資?能不能賺錢?

根據什麼決定"是否可行"呢?最簡單的分析方法就是分析「成本是多少?」「售價/收入是多少?」二者的差額是否符合公司的期望?

所以,在"開發企劃書"(或稱"開發計畫書"、"開發規劃書"....哎呀,反正都是一個東西,名稱不重要。)一定會分析成本:土地、設計費、工程造價、銷售費、管理、利息等等。

我是經常看到"建設公司"的開發計畫,等到計畫簽准/土地取得以後,整個計畫就束之高閣,接下來的"設計"單位/施工單位/銷售單位等等根本就不知道"開發計畫"的內容,或者根本從心裡頭就拒絕接受"開發計畫"的分析/假設。

所以啦,設計做設計的,施工做施工的,銷售做銷售的,沒有人理會/介意"開發計畫"的"成本"、"進度"、"品質"等的假設條件。等到要結案/結算了,老闆才發覺"怎麼跟原來計畫的結果不同?"

怪誰?怪專案負責人(多是公司的老闆),不了解"專案"的精神,卻又喜歡"大權總覽",當然可能會有這樣的結果。

這裡面的問題很多/也比較複雜,在此不多寫了,否則就變成"開發計畫的內容與說明"了。相關的解說,以前應該寫過,工程師自己去查閱吧。

簡單的重點就是:雖然我們因應"工作需要"將專案分成幾個階段,可是在執行過程中,上一個階段的所有"結論"必須交給下一階段的工作人員,而下一階段的工作負責人必須在上一階段的結論範圍內繼續後續的工作。

舉最簡單的例子來說:開發計畫一定會詳列各個階段的成本預算:設計費A元、工程造價B元/坪、銷售單價C元/坪.....。所以,設計管理單位在委託"建築師"設計時,就必須明確的告訴建築師:工程施工預算是B元/坪,設計成果/設計發包預算不得超過這個限制條件。同樣的道理,施工單位在發包施工時一定也要遵守這個限制條件、銷售單位的銷售單價亦不得低於C元/坪......。如此,這個工程專案的結果才能符合當初"開發計畫"的規定/符合投資的預期結果。

其他有關"工期"、"品質"等等(在開發計畫中詳細分析的結論)也應如是執行。

這樣,才是一個"完整的工程專案"。

現實環境的"專案"執行方式是否依這個原則在執行?就只有希望工程師自己觀察、自己檢討得失了。

當然,如果"計畫修正/變更",整個專案的工作內容會隨著變更,那是必然/沒有辦法的事。

三、

*************

 

 

(待續)

2010年5月19日 星期三

矽酸鈣板施工(3)防水

*******特別聲明*********

我無意說下列方法是"標準施工法"、是不可動搖的"規範"(金科玉律);任何可以達到"防水"目的的工法都是好的;如果要深入分析檢討,只是在"成本、工期、品質"上比較,能夠符合"實務需求"就是比較好/適用的工法;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地方,因目的不同而選用不同的工法是合理的。

任何工程上/不同的工法,都應如是觀(偷工減料除外)。

**************

前面,我之所以花了一些篇幅寫"隔音",因為我覺得"防水"跟隔音有異曲同工之妙。

(對不起,拖好久了。2010.06.08.)

2010.0614.

還是趕緊寫一寫:

****************

一、墩座:

在樓板混凝土搗築完成/隔間牆放樣完成後,應先將衛浴/廚房的牆面下方設置一個高約10公分(寬度與輕隔間牆的U型槽相同。)的混凝土基座,以後輕隔間的U型槽就固定在此基座上。如果有把握,預留鋼筋是

*********網友(葫蘆墩的家)的回應******

"在樓板混凝土搗築完成.............設置一個高約10公分(寬度與輕隔間牆的U型槽相同)的混凝土基座...............。"

針對這點,我有個見解提供參考,我認為墩座的寬度可以有二種作法:

方法一、墩座寬度應與下槽等寬,如此板材才可以延伸至下。此方法應為清水模或鋼模的作法,不過若澆置完成面(地面、側面)精度不佳,會造成延伸之板材無法與墩座側面密合,若表面飾材為貼磚尚可掩飾,若為批土刷漆者,則會造成表面凹凸,不利交屋。

方法二、墩座寬度應小於下槽寬度(二側各扣除約1~1.5CM之打底厚度為宜),如此於墩座打底後,延伸封板可密貼於墩座打底面上。施工時注意打底之品質,避免發生打底面中空、不平。

目前針對結構體中輕隔間牆與RC樑平接處、輕隔間牆與RC牆平接處,大多採用"方法二"來施工,主要用來避免平接裂縫。

********濟公的感謝詞********

我打心底感謝(葫蘆墩的家),如果工程師都能與他一樣,何愁國內的營建水準低落?這種"回應"多多益善。謝謝!!真的。

二:灌漿:

 

三:防水處理:

 

(待續)

2010年5月15日 星期六

矽酸鈣板施工(2)隔音

一般的輕隔間,如果不考慮防水,多將骨架/板材直接立在地坪上。

但是因為衛浴、廚房等空間必須考慮牆面受到用水的噴灑、浸泡,水氣/濕氣的侵蝕,所以必須特別施作防水處理。

*******特別聲明*********

我無意說下列方法是"標準施工法"、是不可動搖的"規範"(金科玉律);任何可以達到"防水"目的的工法都是好的;如果要深入分析檢討,只是在"成本、工期、品質"上比較,能夠符合"實務需求"就是比較好/適用的工法;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地方,因目的不同而選用不同的工法是合理的。

任何工程上/不同的工法,都應如是觀(偷工減料除外)。

***************

一般的輕隔間,如果不考慮防水,多將骨架/板材直接立在地坪上,而中間填塞的是吸音棉。

一般的輕隔間總是會讓人有"不堪一擊"、"隔音不好"的印象;前者是過慮了,不要以為跟電影演的一般,功夫高手一拳可以擊穿輕隔間,那是"電影";如果不怕手受傷,工程師可以試試看,輕一點,不然手腕受傷/扭到/挫傷要怪自己。

隔音確實是問題,如果不依規範施工的話。

如果骨架、板材、吸音棉等都按規範施作,不管聲音的傳遞方法為啥,只要將所有的接縫----板片與板片、板片與天花、板片與地坪、板片與其他材質的牆柱接合處等----確實處裡好,加上開口確實封閉(包括穿過隔間牆的管線開口、門窗縫隙等),隔音也不是問題。

(我想了一陣子,覺得有必要先將"隔音"講得仔細一些,因為,隔音與防水很多地方是同一個道理。)

其實,很好記:

輕隔間的板片與板片之間多有凹槽,一般輕隔間施工廠商在組立完成後都會在凹槽上貼紙/批土,讓二塊板片間的縫隙"消失"。

而一道輕隔間牆的四周(上、下、左、右)接縫如果工程沒有特別的需求,一般多以"矽利康"填實。

如果是因為"水電等管線"穿過隔間牆,留設比較大的的開口空隙,則以發泡劑(防火、防水,有點像優利生,不知道是不是同性質的東西?)填充;填充發泡劑有專業廠商施工,而且已非常普遍。

門窗的固定邊(與輕隔間牆)一般仍以施打"矽利康"為主。至於門扇就比較麻煩了,上邊及左右只要施工正確/門扇關閉後能與門框密合,也不是問題;門扇下方可裝設類似毛刷的材料,也可降低聲音的傳播。

如此,隔音應已無太大問題。

***********

比較特殊的是有天花板、高架地板、中央空調等設施的房間。無論房間是什麼用途,所有的隔間牆都必須頂天(RC樓板)立地(RC地坪),絕對不可以只做到天花板下方或是立在高架地板上(特殊考量除外),因為無論是考慮防火、隔音,那樣施作都會出問題的。天花板上方/高架地板下空間連通,必然導致聲音經由天花開孔/間隙(如燈座、迴風口、新鮮空氣出口..等等)暢行無阻,隔音自然不好。

所以,如果是供特殊使用的空間,例如:高階人員辦公室、重要的會議室等,除了牆壁必須頂天立地不可有空隙以外,空調管線必須單獨設置,不可連通/共用。

如果,要更加小心隔音的問題,輕隔間以不同材質的板材做雙層牆,也是可行的。

***********附記***********

我以前曾經負責過公司"大老闆"辦公室的裝修工程,設計者是當時赫赫有名的室內設計"大師",施工者是他們的專屬團隊,我是業主監造,結果因為"隔音"不良,被"大老闆"小K一頓;說是小K,以我當年的層級形同地震。

所以,工程師啊,如果遇到比較"重要人物"的辦公室、專屬會議室,一定要要求設計者好好考慮"隔音"(上述的所有可能都要考慮,特別是"門框"、門扇),多花一些錢沒有關係,否則施工完成後/隔音出問題,重做/重改是小事,老闆/直屬長官給你的臉色絕對不好看。

而且,很奇怪,每個人都怪你這個小監工。(冤枉啊!!大人。)

2010年5月14日 星期五

浴室牆(矽酸鈣板)貼磁磚(1)


*******來函照登*****

浴室的牆如果是採用矽酸鈣板的輕隔間建材.那麼正確的貼瓷磚(30*60公分)工法應該是如何??

*******************

如果只是矽酸鈣板的輕隔間,不考慮"防水"等其他實務問題,只是要將磁磚貼上去,那用磁磚專用黏劑/以貼磁磚的專用鏝刀(就是刀緣有波浪型缺口的那一種,將黏劑鏝平時,黏劑表面呈波浪紋)敷在牆上將磁磚貼上/輕輕敲平就可以啦!!

黏劑的品質很重要,可以要求黏劑廠商在工地"試貼",也就是找一面RC牆,將磁磚以該廠出品的黏劑貼約1平方公尺面積(或更大一些),養護後(約一星期)以儀器將磁磚拔起,如果,磁磚拔起後、破壞的位置不在"黏劑"那一層(經常是:磁磚連同背後的混凝土一同拔起),那就符合規範需求。這個瓷磚拉拔實驗很普遍,只要提出要求,黏劑廠商就會照辦。

圖A.這是(DCT I DaviD)兄提供的"拉拔試驗"的紀錄照片。謝謝。

不過,我們以前是依實際情況鋪貼, 也就是說:如果是20*20磁磚/間距(勾縫)0.8公分,我們就在牆面上放樣(約1平方公尺"然後一塊一塊將磁磚以以後施工的模式鋪貼。如果背景是"矽酸鈣板"就貼在矽酸鈣板上,不會如圖A,磁磚與瓷磚之間保留如此大的間距。

不過,我從來沒有做過尺吋大於20*20瓷磚的拉拔試驗,馬賽克等小磁磚也沒做過。做得比較多的是:二丁掛、方塊磚....。

另外,在牆面上,我們多做二至三區(每區約1平方公尺),然後抽樣(隨機)測試。

我不知道這樣是否更接近事實?

(DCT I DaviD)兄以為呢?

******************

問題是,實務上有許多問題要考慮,所以,衛浴廚房等的輕隔間必須特別處理,不是將磁磚貼上去就結束了的。

我寫的是比較"正確"的作法,工程師應該要知道,至於因為公司的原因(成本等顧慮)"做得到?做不到?"那是另外一回事。

********有網友(DCT I DaviD)插播**********謝了。

現在的建商也為避免日後麻煩多在濕區改採鋼網牆施作,如此一來黏著劑的厚度與接觸面(因矽酸鈣板是平面,而鋼網牆還需一道打底的工序)才不會因為不足而造成磁磚的脫落,不過在輕隔間放樣的時候別忘記要退至少2cm的 "土路 ",以免鋼網牆與矽酸鈣板相接接口有尺寸進出的問題產生。

補充:矽酸鈣板防火佳但怕濕氣;而目前灌漿牆以使用普納板為多,矽酸鈣板則使用於天花板

*********************

關於矽酸鈣板"怕溼氣"的說法,我是存疑。因為就是預防潮濕,所以"衛浴"、廚房等的輕隔間才使用矽酸鈣板(如果是沒有潮濕問題的地方,仍以石膏板為主),如果用"比較"的角度來看這個論點是正確的,也就是說以防潮性來說,普納板優於矽酸鈣板。但是,如果以用途/施工性來說,各佔勝場;到底,通常他們不是可以互相取代的材料。

其次,對於在矽酸鈣板上鋪設鐵絲網然後粉刷/貼磁磚,這是我第一次聽說。我不知道這是"建築圖"上規定的,還是建設公司的工法?無論如何,針對問題/解決問題總是好的。有空,我來問問現役工程師或是輕隔間廠商。

***********(DCT I DaviD)插播*****

就鋼網牆施作濕區的方式並非是在面材上在加設鐵絲網,而是直接以"留筋網"封板而後灌注輕質混凝土,我去翻翻施工相片後,再將它貼上。

********************

越來越有趣了。

********************************

本來,我是想藉這個題目,說明一下"衛浴"等會弄到水、濕氣的輕隔間牆應如何施工。因為DCT I DaviD兄的加入討論,所以,暫時保留這個版面,恭候DCT I DaviD兄的說明。(真的非常感謝DCT I DaviD兄。)

至於衛浴的輕隔間牆如何施工,轉至下一篇。抱歉!!請原諒!!!

**********(DCT I DaviD)插播(含照片及照片說明)**********

**********希望沒有侵犯到DCT I DaviD兄的所有權*********

再請教過下包後,鋼網牆所用的是 " 有筋網 ",並非 " 留筋網 ",在此先更正。以下為小弟先找出來的施工相片,裡面有使用普納板與鋼網牆施作的浴缸座,以及鋼網牆施作的管道間

(圖一)以上兩張為普納板所施作之浴缸座 (原有二張,我覺得似乎相同,所以只轉載一張)。

(圖二)

(圖三)一張為鋼網牆所施作之浴缸座、一張為鋼網牆內灌注輕質混凝土(非使用保麗龍球而是使用七厘石)

(圖四)

(圖五)這兩張為鋼網牆使用於管道間

*********************

老實說,我是第一次見到這個工法。不過,我有一些疑惑,請教一下DCT I DaviD兄:

一、圖一的浴缸牆是否沒有鋼網?只是一般的普納板?

二、圖二的鋼網二側與牆面之間留有空隙,混凝土應是由此澆築,正面及背面看不清楚,是否也一樣留有空隙?

三、圖二的鋼網固定後,外側是否要封普納板?

四、如果要封板,圖三的外側看起來怎麼很像是混凝土牆拆模後的牆面(烏漆抹黑的?)不像是"輕隔間牆'。

五、圖三照片前方的牆的頂端的C型槽看來與牆厚相同,混凝土是如何"灌進去"的?不會是側邊開圓孔吧!?

********DCT I DaviD兄如是說*********

1.圖一的相片就是只以普納板來封板,並未再加設有筋網
2.圖二的灌漿牆就類似單面模單一側使用有筋網另一側骨料直接固定於結構體上,再灌注"輕隔間灌漿材 (潤X的包仔土+七厘石)"
3、4.使用有筋網主要就類似免拆模板,澆置後會有水泥砂漿由有筋網的孔洞滲出之後還要有一道泥作打底的工序始可貼面磚,這就是為何前面提到放樣時得預退"土路"
5.由上槽上方開孔灌注

補充一張灌注後灌漿牆與結構體間縫隙防水塞水路的相片

(傳來的照片,好像與照片三相同?)

*****************

OK!我弄清楚了。

記得民國76年左右,到日本東京參觀工地就曾經見過類似的"有筋網",那時根本搞不清楚是如何噴漿粉光的,總覺得"砂漿會漏出來",但因言語不通,也不敢多問,所以,一直"納悶"到現在(我在工地當工程師時,這個工法可能還沒引進)。謝謝DCT I DaviD兄,至少我心中的這個謎團過了廿幾年,總算解開了。真的謝謝!!

(對不起,我一直在回想當年在日本的情節,我記得翻譯是說"噴漿"。外牆1:3水泥砂漿噴將粉光在台灣我見過;所以,如果翻譯沒錯/我沒聽錯/記錯,日本在有筋網上不是"灌漿",只是在表面"噴漿"然後粉平而已。至於,是不是一模一樣的有筋網,我莫宰羊。當年沒有看得那麼仔細。)

****************

對不起,我想我們把問題扯遠了。還是回到主題來。

我想:所謂的"輕隔間"定義可以非常廣泛,不過那不是這篇文章的主題,而且,我對輕隔間也沒有那麼深入(輕隔間開始使用的初期,我已經是高幹了,離工地有一段距離,而且,那時,我已將工作目標集中在"營建管理"上了。)

誠如DCT I DaviD兄所說的:畢竟(我們)做的不是單項工程,怎可能專精某一樣工項且各工項都懂。

 

2010年5月12日 星期三

完整的工程專案(二)

我一直強調,建築工程專案分為四大階段:

開發→設計→施工→管理。

最後一個階段「管理」比較複雜,包括房屋蓋好以後的所有相關作業,例如:銷售、租賃、維修、大樓管理等等。

說起來,「開發」也蠻複雜的,包括:土地標購、合建、更新....等等,重點是「取得土地(資源)」。而以開發階段的"工作內容"來說,包括"規劃"。

***********

如果以"階段"來說,完整的工程專案包括:開發(規劃)、設計、施工、管理(銷售、租賃、維修、大樓管理等)等四大階段。

所以說,開發專案、規劃專案、設計專案、施工專案、管理專案、銷售專案、租賃專案、維修專案、大樓管理專案等等,都只是一個完整的工程專案的一部份而已。

幸好,營建業除了建設公司的"專案"是從頭到尾/包括四大階段以外,其他的公司的"專案"都隨著公司的工作性質很容易區分/了解。例如,營造廠的專案就是"施工專案",建築師事務所的專案就是"設計專案"....以此類推,八九不離十。

舉個例子來說明,假設:某建設公司有個ABC工程(投資)專案,建設公司指派甲負責這個專案(負責開發至大樓管理等業務),這個甲就是ABC工程專案負責人。

ABC工程委託乙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對乙事務所來說這是"ABC專案"。(ABC設計專案。)

ABC工程委託丙仲介公司預售,對丙仲介公司來說這也是"ABC專案"。(ABC銷售專案。)

ABC工程委託丁營造廠施工,對丁營造廠來說這也是"ABC專案"。(ABC施工專案。)

其實,無論是"乙建築師事務所"、"丙仲介公司"、"丁營造廠"等的ABC專案,都只是完整的ABC專案的一部分(一小段)而已。很容易了解,是不是?

有人告訴你說:我現在正參與XX專案,一定要弄清楚是哪一種專案(設計?施工?銷售?租賃?....)。不然,談了半天,可能是牛頭不對馬嘴/雞同鴨講。

******************

至於"專案"這個職稱,應該是隨"專案"而來。有"工程專案"才需要"專案負責人"。

台灣許多(小的)建設公司,老闆(董事長或總經理)事必躬親,任何工程專案全程參與/鉅細靡遺,那麼,這位老闆(董事長或總經理)就是該工程專案的"專案負責人"。

所以,建設公司的"專案負責人"很少聽到,這是主因。

*****************

至於營造廠的"專案負責人"也不多見,一般都稱"工地主任"。事實上,「專案負責人」跟「工地主任」是兩碼子事。

而且,我對於台灣的"工地負責人"都稱"工地主任"也很不以為然,這裡簡單談一下。

我想,每一位工程師都可以了解:任何一個工程都有大小之分,大的可以上百億/幾十億,小的可能只有幾千萬而已(更小的我們就不談了);如果,工地負責人皆稱"主任",頂頭上司可能都是"經理"或是"處長"之類的,那不是很幽默嗎?

工地負責人(專案負責人)應視工程規模/重要性/困難度等,指派適當的人選當"專案負責人";一個大規模的工程專案可以有好幾個工地主任。比方說:高鐵案的專案負責人是"殷大小姐",不是說/說明得很清楚了嗎?

 

完整的工程專案(一)

經營這個部落格已一千二百多天了,文章也寫了不少;根據"回應"及"留言",思考再三,我決定將重點轉移到"入門"這一項。

本來,一開始我是希望寫一些有關"營建管理"高階的觀念與做法,可是,似乎"毫無成效"。不知是"部落格"的影響不及於此,還是我寫得"艱澀難讀",還是看官"有看沒有懂"......,所以,回過頭來,乾脆"撩下去"了,從最基本的寫起。

識者見諒。

*********

台灣在某些地方真是非常自由,高興怎麼說/怎麼寫,沒有人會管你。

所以啊!"專案"一辭滿天飛。可以是"職稱",例如:仲介公司銷售某個"預售案"時,銷售主管稱"專案"(也許完整的說是"專案經理"。)我是認為,合理的/完整的說法應是「銷售專案經理」,因為本來就是"仲介公司",所以就把"銷售"拿掉了。

同樣的,有些"案件",也稱"專案"。例如:開發某一個區塊(XX)的土地,也稱"某某專案";同樣的,我也認為,合理的/完整的說法應是「XX開發專案」,因為本來就是"開發案",所以就把"開發"拿掉了。以此類推:"設計專案"、"施工專案"、"房管專案"....就不是新鮮事了。

有些公司還設有"專案"部門,裡面一堆職稱為"專案"的工程師,那就更妙了。

*********

其實,只要弄清楚"什麼是專案",不要被滿街的"專案"搞得頭昏腦脹,要怎麼變化,要怎麼看/解釋"專案",就不是難事了。

**********

鄰房新建/相鄰隔牆的問題

*********來函照登*******

隔壁正在蓋房子,建商他要以一塊三分的保麗龍直接貼在我加強上,不拉角材,擋片直接灌漿蓋牆。 請問這樣合法嗎?隔著保麗龍緊貼著我家牆壁?這樣施工對我家牆壁會有影響嗎?我要如何保護自己權力?

***********************

一、三分的保麗龍厚度三分就是約1公分,是很薄的保麗龍;因此,我猜鄰房的牆壁應是1B磚牆,也就是說:結構系統是加強磚造(先砌1B磚牆,樑柱是鋼筋混凝土的),對不對?如果整個是RC構造(牆、樑、柱等都是綁鋼筋,澆置混凝土),那會有問題的,因為不管三分保麗龍如何固定,灌混凝土時一定會把保麗龍沖得亂七八糟。

這個部分需要你補充:是否是"砌磚"?

二、「鄰房將保麗龍貼在你家牆面」,我不知道"是如何固定"的。因為是你的牆面,他們沒有權利在上面釘釘子(如果保麗龍要以角材固定,角材不是要用釘子釘在你家牆面上嗎?這是侵犯你的財產權/破壞你的財產),所以,稍有常識的建商一般是不敢在你的牆面上釘釘子的(除非徵得你的同意);即使是以"黏劑"塗在你家牆面上,然後貼上保麗龍,嚴格來說"在你的牆面上塗黏劑"都是不被允許的。

做個比喻,你的車子,別人可以不經你同意,在車子外殼上塗任何東西嗎?

所以,我猜:建商是一面砌磚一面將保麗龍放在砌磚的磚牆與你家牆面之間做為區隔,是不是?

三、只有"塗料"及"釘釘子"的問題吧,其實,即使是"加強磚造",樑柱的部份要以"三分保麗龍"與你的牆面區隔,嗯,我是覺得很困難(灌柱子時,保麗龍不垮/不被破壞?很難喲)。

四、鄰居嘛,以和為貴,可以保持這個心態跟"建商"好好談。我相信,他們加保麗龍/不釘釘子做區隔已經有考慮這方面的問題,絕對不是"霸王硬上弓",所以,不要擺出"興師問罪"的模樣,平和的跟建商"好好討論",我相信建商會很感激你的,而且一定會跟你檢討/說明,讓你滿意。

總會經常見面的,多個朋友勝於多一個敵人。不是嗎?

*******後續/來函照登**********

我有連絡我方建商,建商說我這邊房子已經有退縮,他如果硬要藉牆施工就會超過地界。

********濟公如是說************

如果「建商說我這邊房子已經有退縮,他如果硬要藉牆施工就會超過地界,」這句話是真的,重點轉移到這裡來了。

我倒是希望你問你的建商:地界線(與你的房屋有關的地界線)在哪裡?清楚的標示出來。一般建商在蓋房子以前都會向地政事務所申請鑑界,地政事務所派員來測量時,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告訴"申請人"地界線在哪裡?通常建商會在地界的所有轉折點做記號,這樣,只要將"轉折點"連接起來就是完整的地界了。

至於用什麼做記號,要問建商。怕的是:時間久遠(開工到完工),經過工人踐踏、機具輾壓等種種因素破壞,可能那些"簡易"的記號已渺不可尋。

如果你的建商"肯定"有退縮,那只要告訴對方,如果他要貼著你的牆蓋房子,就是"侵占"你的土地,那就是"大事"了。最糟糕的情形(即使他硬要蓋房子)就是告他/要他"拆屋還地"(十拿九穩),那鄰地建商的事情就大條了。

如果你告訴他,你的房屋有"退縮",相信他會說他也有鑑界,地界可能跟你的建商說的不同,這時,一是鄰地建商再次申請鑑界,一是你去申請鑑界;地政事務所會發函通知"鑑界時間"並通知"相關關係人"(與地界有關的地主)一同會勘/鑑界,那樣,事情(地界)真相就清清楚楚了。

如果鑑界結果真有退縮,我相信鄰地建商是不敢"越界"貼著你的牆蓋房子的。法院判決真的會"拆屋還地"(如果你堅持,不然,法院會調解希望你將他侵占的土地賣給他)。

所以,如果有退縮,是不是用"保麗龍"已經不是重點。

*********

不過,不要高興得太早。

如果當初你們的建商退縮的尺寸"很小"(十公分左右吧,或許多一些),地政事物所的測量人員很可能遷就現況,將地界線定在"牆邊"。這也不能怪地政人員,因為在1/500的地籍圖上,一條鉛筆線的寬度可能都不只那個尺寸。

反正,我建議:先鑑界再說,如果鄰地不甩要硬幹,可行文件管單位/備案,說明:地界線有疑問、鑑界中。這樣,鄰地的"放樣勘驗"應該會有問題/不會通過。

有其他意見或進一步發展,再來函。

**********結果********

我方建商通知,應該沒事了,對方會自行架牆,不會倚牆而上了。

 

 

 

 

2010年5月11日 星期二

我的部落格近況(2010.05.12)

過完春節以後,我開始從頭整理部落格裡所有的文章/目錄。

所以,目錄裡有些新加的文章標題(看顏色就知道)無法直接"點閱",因為我只是先將文章的標題補上而已,還沒有將文章的網址加上去(連結)。

我發現以前所寫的文章有些"題目雷同",很抱歉,我想讀一讀然後修正標題,可是,那是以後的工作,現在,我重新整理目錄/標題就已經很吃力了。

其次,因為分類分得不好,有些題目以前可能放在現在我覺得不妥的"分類欄"內,我也懶得一一校對。所以,我相信可能有些文章會在不同的"分類"中重複出現。我想,做過"分類"的人都知道,分類真的是一件大學問,我是"土法煉鋼",也請看官容忍/原諒。

*********

本來,一直以"經驗傳承"作為我寫這個部落格的宗旨,少去"批評"別人、不去討論世事;但是,有時聽多了、看多了,真的覺得"無法忍受",所以,最近寫了幾篇有關"房地產"的"我見我聞",主要也是希望發表我對專業的一得之愚,也希望年輕工程師"批評"時,能有一些內容;對一些自以為是的大官達員,不要唯唯諾諾/信以為真。(以後,我會繼續寫這一方面的東西,至少,不要盡聽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員,吃飽了打嗝不算,還亂放屁!!)

其實,隔行如隔山,馬英九說"自來水管線漏水,可以增加/補充地下水",真是天大笑話。他不僅誤導莘莘學子,還"將失職說成功德"混淆社會一般民眾視聽、而且臉不紅氣不喘,真是"佩服佩服!!"(哪敵他翻雲覆雨手!?)

**********

以前我說過,根據"谷歌"的資料與統計,我的部落格的看官來自六十幾個國家(地區)、五百多個城市,我也一一在做資料整理分析,尚無結果。只是,雖然我覺得誰看都一樣/都是好的,可是,私心我還是比較關心台灣的工程師呢?

台灣的營建業呢?也許是杞人憂天,卻也一直放不下。

 

2010年5月10日 星期一

預算----種類(七)結語

老實說,我不太敢寫"成本、預算"的東西。因為,這塊領域真的非常廣闊、寫起來真的工程浩大。而且,我也不是這方面的專家,因此更不敢"亂舞大刀"。

*********

每一個營建業的老闆斤斤計較的就是"成本",可是好笑的卻是根本"沒有成本/預算的觀念",所以根本就不要談方法了;即使好像有一套辦法,事實上也是"亂七八糟"的枝枝節節/根本無法成為一套合理的制度/辦法。(我遇過一些營建業的高層/老闆,聽他們談"成本控制"真的只差一口血沒噴出來";只好趕緊逃之夭夭。)

我寫這一系列"預算",為的只是要讓年輕工程師先有個"概念",知道"什麼是預算?"有幾種"預算"?每一種"預算"的用途/簡單的作法。

其實,離整個"成本控制"還差得很遠很遠呢!!

現實社會中,營建業說對成本/預算觀念正確的真的不是很多。許多公司怎麼賺錢的?景氣好/老闆有真知灼見。賠錢了,工地亂搞/或者都是別人的錯;錯在哪兒?我怎麼知道,反正工程師倒楣。

建設公司ㄧ個個案賠錢了,第一個一定怪工務單位"浪費"、超過預算(鬼知道預算在哪裡?)或是"工程費"太高,壓不下來。

營造廠工程賠錢了,第一個一定怪工地"點工太多"(因為其他的項目他也搞不清楚);其實,"點工"一項,老闆也搞不清楚,只是大家心裡有鬼(連工地負責人也搞不清楚),所以----無言以對,只好"頭離離,宰郎電"(台語。頭低低的,任人修理)。

**********

閒話表過,言歸正傳。

"設計預算"依據的是:1.設計圖。2.建材表。3.施工規範。4.施工說明。5.數量計算準則。6.工料分析。7.市場行情。8.其他。

營造廠的"投標預算"依據的應與"設計預算"相類似。但是,「5.數量計算準則。6.工料分析。」二項的用途不一定相同:一般各個公司有自己的計算準則,而營造廠算出來的數量不一定會讓"設計單位"或業主接受;同樣的道理,工料分析的"損耗"也可能不盡相同。

營造廠的"執行預算"依據的是公司的"投標預算"與"工料分析表"。除了設計圖說訂定了規範的工程項目以外,營造廠可依據自己的"規範"制訂執行預算。因為這些與"業主"、"設計者"沒有太大的關係。

至於業主的預算,因為牽涉廣泛,有機會再談。

***********

一、雖然談的是"成本預算",可是各位可以瞭解與"品質"息息相關。

二、如果一個公司不能建立"上述的基本"資料庫"(3.施工規範。4.施工說明。5.數量計算準則。6.工料分析。7.市場行情。8.其他。)我相信即使可以編製任何工程"預算",編製的人一定會"心虛"。

所以,工程師應該好歹先從了解這些玩意兒開始,然後朝建立這些資料庫的方向去努力。我常說:只要開始,就已成功了一半。

 

2010年5月9日 星期日

預算----種類(六)業主的發包預算

前面一經寫過:設計預算、施工執行預算、投標預算,這裡寫"業主"的工程預算。

***********

一般的業主多以建築師的"設計預算"作為發包預算,自己不另訂"預算"。主要原因是"人手不足"或是"節省成本"。

我個人是奉行"複核"制度。人不是神,很容易犯錯的,尤其是"加減乘除"稍不留意就可能誤植小數點或是遺漏工程項目、或是其他什麼的,這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只要有人同時平行作業自然可以降低錯誤發生的機率。

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業主想要達到"控制成本"的目的就必須隨時隨地注意"成本"的發展並及時的予以修正/調整(這個部分比較深奧/複雜,這裡不談。)

***********

因位業主的工程師是隨著工程專案的發展(開發→設計→銷售→施工等),完完整整的全程參予,對於"成本"的內涵、重點需求、變革等等比任何一個階段的工程師/公司(建築師事務所、營造廠、仲介公司等等)更深入了解,所以,真正要掌控"成本預算",只有業主的工程師才能辦到。

不過,真的很複雜。

***********

寫到這裡,想結束這一系列文章了。一路回想,覺得遺漏蠻多的,有機會回頭補寫。

 

2010年5月8日 星期六

預算----種類(五)施工者的執行預算

我這樣寫,一定有資深工程師不以為然。不過,沒關係,我只是希望一般的/年輕的工程師了解什麼是"執行預算";對於"預算"有正確的觀念。

至於用得上?用不上?我完全無能為力。

***************

執行預算和"設計預算"、"投標預算"最大的不同是"工程項目"。

執行預算的工程項目,必須依照公司的發包/分包習慣編列

如果,"組合房屋"是以"K"做單位發包,那麼,執行預算就列"組合房屋:數量:XX,單位:K。如果,鋼骨工程是發包給"鋼骨專業廠商",那麼就以鋼骨工程為工程項目,"T"做單位,數量列清楚就可以了。

如果是"牆面1:3水泥砂漿粉光",因為營造廠多自購材料而只分包"工",所以,執行預算就必須列成下列項目:

1.牆面1:3水泥砂漿粉光工資。單位是"平方公尺",數量工地負責人必須自行計算(或只派工程師分別計算,絕對不可抄"設計預算"的數量)。

2.水泥。

3.川砂。

其他類似的工程項目(粉刷工程除外),大概還有:鋼筋工程、混凝土工程、砌磚工程、磁磚工程.....。比較麻煩的是國內營造廠的"倉儲管理"大多付諸闕如,所以,水泥/川砂等材料要分工程項目統計/管理似乎有困難。

所以,可以將該工程所需的水泥/川砂等合併成一項。不過,我是希望年輕工程師可以自己要求自己,將每層樓的牆面粉刷/地坪粉刷/外牆粉刷.....等等分項統計水泥/川砂的用量,然後在工地施工時,自己用心去觀察/統計。如果跟以前的/一般的工程師ㄧ樣"和稀泥"/迷迷糊糊的混日子,我也沒什麼好說的;到底,一個人要比別人行一定要花心血/比別人多付出一些努力,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老實說,工程師可以思考一下:現代的建築工程需要"分解"的工程項目已經越來越少。多數的工程多是連工帶料一起發包,營造廠根本不可能"工料"分開發包;為什麼?

***************

根據以前我說的、前面我說的,年輕工程師千萬不要"剉列蛋",因為真正要弄懂的"工料分析表"沒幾項,千萬不要以為所有的工程項目都需要"工料分析表"(如果你覺得需要,那已經是另外一個層次的問題了),不要好高騖遠,把自己搞得緊張兮兮的,只要弄清楚因為分包而需要"工料分析"的那些項目就很可以了。

***************

如果,工程師想要知道:什麼是"工料分析表",噢,對不起,那寫起來又是一大篇,如果有興趣,查查我以前寫的有關工料分析的文章,應該夠瞧的了。還有問題?再說吧!!

 

2010年5月3日 星期一

預算----種類(四)施工者的執行預算

2.公司內部施工單位編製的"執行預算"。

營造廠工程取得/得標後,執行/負責施工的工地主任(工地負責人)本應編製"執行預算",經公司核可後,工地依據"執行預算"執行工地所有事務。但是,我真的不知道有哪些營造廠會要求工地負責人製作"執行預算"?

2.1.基本觀念:

 A、我知道國內有些營造廠的做法很簡單:將"得標金額"扣除"公司的利潤、稅金、管理費"以後的金額就是工程的"執行預算"的總金額。

B、有些營造廠實施"利潤中心"制度,每一個工程施工案就是一個利潤中心,而計算的基準就是上述的金額。

如果,得標金額是合理的,那麼,扣除公司必要費用以後的金額作為施工金額的上限也是合理的。問題是:誰保證得標金額是合理的?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標單的數量不一定正確;單價不一定正確;複價可能有錯;甚至"總價"可能都有問題。如果"內容不清楚",卻以"包裹"要工程師負責做完/做好,實在是沒什麼公平、正義可言。

其次,如果是"執行預算"要當作工地"利潤中心"的績效考評依據,這不是擺明了要工地偷工減料,否則,工地的利潤/績效從何而來?如何"省工節料"?

而且,我覺得工地負責人是"蒙著眼睛"在管理工地的預算成本,所有的工程沒有發包以前,不知道"單價合不合理";工程沒有做完/計價完以前,不知數量是否正確。

而更糟的是有些"工作項目"根本無法比對,到底數量/單價是合理還是不合理還是工地浪費掉了,誰知道?舉例來說:一般營造廠最喜歡自購的材料就是粉刷工程所用的"水泥"、"川砂",還有就是"紅磚"、"鋼筋"....。

鋼筋還好,因為標單的鋼筋雖然單價是"連工帶料",但是,至少鋼筋數量有個依據;但是,水泥、川砂、紅磚等等呢?我想,一般的"設計預算"所編列的工程項目多是"1:3水泥粉光"XX平方公尺、"砌1/2B磚"XX平方公尺......,XX平方公尺的1:3粉光要多少水泥/砂?XX平方公尺的砌磚要多少紅磚?水泥?川砂?誰知道!?

也許工程師(工地負責人)會說:我知道!!我會工料分析。太好了。不過,你的工料分析,公司同意嗎?比方說,1.0平方公尺的1/2B砌磚,要幾塊紅磚?72?75?78?80?如果有長官問你:76塊/平方公尺可不可以?用70塊/平方公尺有什麼問題?假設老闆來跟你說:價格標得不好,用65塊/平方公尺當預算好不好?你要如何回答?

還有更妙的哩!工地要用多少包"水泥"?多少立方公尺的"川砂"?

我想,很多工地的粉刷工程(包括牆、地的粉刷)、砌磚工程、磁磚工程..等等都是由營造廠提供水泥、川砂、磁磚、紅磚、海菜粉等等,分包只是包工而已(了不起帶一些另料)。

那麼,整個工程,水泥的預算是幾包?

川砂是幾立方?

****************

說來,一定很好玩,反正工地就是"一車"、"一車"的叫,水泥或沙運到工地,粉刷承商負責立即吊運到施工的各層樓,沒有了/快用完了再叫就是了嘛。

如此簡單的事,有啥困難的呢?

摸著良心說話:有幾個工地負責人知道這個工地大概/應該用多少水泥砂呢?反正大家都是這樣,有歷史以來就是這樣,有什麼好嚷嚷的呢?

所以,到最後結算才知道用了多少水泥砂,我想也不會有人去查核/檢視用量是否合理,對不對。

 

公告

謹向大家報告一項消息: 各位網友,家父(部落格作者) 已於2011年3月4日早上11:35因病突發性腦部出血逝世離開。 我父親近年來身體狀況一直不是很好,前年年底2009因身體不適就醫檢驗,經檢驗為自體免疫疾病引發血小板低下,經過住院及藥物治療後病情趨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