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30日 星期三

執行預算及預算控管(一)

*********來函照登

營造廠之執行預算,在實際發包時若已經由於圖面變更造成預算數不足以應付發包數,請問實務上會如何處理

 另外預算控管是依大分類(假設工程.裝修.結構體)作發包之控制或是需要分到更細

現場的控制點到底是准許項目的互用作總額控制還是每一個單項若是預算不足即不許進行採購較為合理

***************

一、什麼是"預算"?

預算是一種"假設"、"預估"...不可能100%精確。凡是"預估"的事物,都必須"容忍誤差"。誤差值是多少?沒有一定。簡單的說法就是「對已知條件及假設條件的掌握程度,決定誤差值的大小。」

人不是神,不可能預知過去/未來(原因/變化),所以,預算也要根據"實際"時時修正。當然為了避免時時修正,也有一些"補助辦法"(例如編訂"第一預備金"、"第二預備金"...)。只是,這些補助辦法又有/是一堆問題。

"圖面/圖說"本來是編製"預算"的最基本的已知條件,如果這個都改變了,預算有何意義?

如果在"修正前"一定要發包,那跟"預算"已經無關(可以說"連參考價值"都沒有),不要說「數量、單價」會有問題。連"工作項目"都有可能不同(例如:變更結構,變更建材、變更用途....)。

"變更"可大可小,只有視實際狀況制定"對策",不可能採用"抱著已知是錯誤的預算"的鴕鳥方法。

小的變更,請工程師"日夜加班"趕緊算出"變更結果"。(也還是可能有誤差,包括業主可能"討價還價"、圖說解釋、算法....。)

大的變更,就視"條件/情況"了,最壞的情況"先做再說",那就只有"做了再說"了。預算?算了吧!!

當一個"管理者",一定要有一個認知:「所有預定的:成本、工期、品質,一定都會與實際執行的成果有誤差。」我們努力的,就是「設法將誤差減到最低。」可是,像"設計變更"等根本不是我們(營造廠)所能掌控的,又能如何?

即使是「我們能掌控的事項」,真正能掌控多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鋼筋的單價」誰敢說他編預算時填的數字與發包結果一定一模一樣?當然,這也有"解決"辦法(例如:期貨的觀念),問題是:有幾個老闆同意這樣作(包括:業主、材料商、營造廠老闆)?

二、營造廠的執行預算

我不知道一般營造廠的執行預算是怎麼編訂的。

我想"一定跟來源有關"。所謂的來源就是"標價"--得標的價格。

(我回頭去查了一下我以前寫的、有關"執行預算"的文章,似乎還不少,請自己去查閱吧!目錄十/成本計價。)

關於執行預算,我覺得我已經陸陸續續寫了不少,一時我也懶得重讀,工程師如果覺得還有問題,請提出來/我再補充。

我是覺得:如果"執行預算"不是"合理"的編訂,要任何人去執行都是緣木求魚,怎麼可能嘛!?唯一執行的辦法就是跟著"胡搞瞎搞"。

那不是我要討論的。我棄權。

*********

我覺得:"天使文"的一系列問題都是執行過程必然會有的疑問,很少見耶。因為,會有這些問題表示"認真的執行"、想要了解"全部",可是,我覺得即使了解全部了似乎也於事無補,因為如果"整個公司"(整個運作系統)不能夠有共識,一兩根螺絲(或者就算是比較重要的"引擎"、"火車頭")再強也是不可能改變一輛車的運行/機能的。

這個說法會令人洩氣。不過,我還是很佩服"天使文"的努力,我很少遇到如此"犀利"的問題(不過,問題範圍很大,要詳細說分明,談何容易),希望我努力寫的能有一些些幫助。

每次看到"天使文"的問題,我就"剉勒但",因為有些真的"很難回答"。每次我都一再思索"應該如何回答?"累死我了。根本原因是「這類問題幾乎要對整個相關系統有一定程度的認知,才能得到圓滿/無懈可擊的答案」,可是,要將整個相關的系統"簡單而完整"的說清楚,每每覺得只要稍有遺漏就"牽一髮動全身"/成為漏洞;所以,我一邊寫一邊反覆閱讀檢討就一再補寫遺漏的部份/增加篇幅,結果自己還是無法滿意。

真的很抱歉,我不能說:請讀我"全部的文章,你就會透徹了解",何況,我所有的文章,似乎也不是"全部"一定還有沒寫/或我不懂/或錯誤的地方。

我盡可能努力吧!這樣,至少我也可以幫助/整理我的"思想體系"。

*********

預算控管是依大分類(假設工程.裝修.結構體)作發包之控制或是需要分到更細?

一、什麼是"預算管控"?

二、管控的工具/方法?

三、如何管控?

(未完,請續二。)

 

 

 

 

2009年12月29日 星期二

粉石子的施工計畫

*********來函照登*****

最近在施工圖上遇到,地坪的施工上寫: 鋪一分粉石子粉光 , 是不是就是"粉石子"的意思?
這樣粉石子的作法 , 是在混凝土收水後 , 灑上一分的石子再作粉光嗎?
這樣用整體粉光機會不會有影響?
*********

一、「鋪一分粉石子粉光 , 是不是就是"粉石子"的意思?」我猜"是"。問問建築師比較妥當,我說"是"是沒有用的。
二、我要請問的是:

A、"地坪粉石子"用在什麼位置?地下室停車場?水箱(屋頂或是地下室受水池)內部?

B、什麼是"粉石子"?是一種石子的名稱?沒聽過。有這種石子嗎?石子的"硬度"如何?一分石子是"一分總"?還是"一分清"?

*********

一般粉石子做在"屋頂水箱"、"地下室受水池"的內側(牆/底);建築物的外牆等需要"防水"的地方。如果是要做在地下室車道、停車場,那目的應是"增加"表面強度。

換句話說,粉石子有三大功能(用途):1.防水。2.增加表面硬度。3.美觀。

目的不同,施工計畫(工法、施工順序等)一定不同。

**********看官來函*******

這個粉石子是用於給人踩踏的地面上的。

而怎麼作、材料是什麼?圖面上也沒標註,自己也沒答案,也是要問人才知道
*********

(別擔心,有濟公在,一切搞定!!)

我還是要猜:這個粉石子是用在室外的人行步道上或是其他活動的地坪面,反正只是"人"踩的地坪就是了。對不對?可能是人行"通道"、也可能是庭園裡的"平台"....。

只要不是"防水專用"或是需要"载重",那就比較簡單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是"公園"或"綠地"的地坪,會不會有"美觀"的考量?會不會有"車輛"不小心壓過?會是什麼車輛?腳踏車?機車?轎車?(一定有,腳踏車免不了,機車看情形,轎車?最好上不去。)所以,混凝土還是要搗築得確實一些,免得被"壓壞"。

*********

一開始,我們還是先確認"不定因素":(把不確定的事物,設法確定。)

一、材料送審。材料指定不明,最好的方法就是"請設計者"(或業主)確認"材料"。跟材料商要一些"石子樣品"請設計者確認:1、顏色,2.材質,3.粒徑。

1.粒徑:以前我寫過:"一分清"的意思是"清一色是粒徑一分的石子";"一分總"的意思是"最大粒徑不超過一分的石子級配(粗細皆有)"。

我建議採用"一分總"的石子,這樣拌合施工以後,石子比較"密實"/比較不容易"破壞"。

反正請材料商拿"一分總"的石子,用類似"XX雞精"的玻璃瓶裝一小瓶給設計者確認。(只要先送一瓶"一分總的寒水石"即可。確認後,請他在瓶子的封條上簽字。妥善保管。)

2.材質:因為沒有"特殊考量",所以簡單以一般常見/常用的宜蘭"寒水石"送審即可。一般我們用於"斬石"、"洗石"、"粉石"都是用七厘的寒水石,一分也可以啦。

3.顏色:如"材質"一樣/沒有"特殊考量",送寒水石即可(我們一般見到的外牆洗石子,90%是寒水石,顏色就是那樣--灰灰的、有些藍色、綠色的調子。

二、施工步驟(施工說明):

室外的地坪,比較麻煩的是"高程"。不知道圖說上如何規定?反正是依圖說規定搗築混凝土(厚度、配筋及基礎等)。

1.一般是等混凝土養護後(至少三天以後)才在其表面作粉石子。這就跟"1:3水泥砂漿"粉光一樣,只是水泥砂漿裡拌和"石子"而已。(有些像磨石子踢腳的作法,只是不知需不需要釘壓條/分區?)

2.如果要以"整體粉光"方式施作,我是沒有這樣做過(這是一個不錯的想法),可以找整體粉光的廠商來討論一下;如果可行,跟監造單位(或業主)說明一下,我相信他們會同意的。

A、計算一下"需要的石子數量"。以"公斤/平方公尺"為單位,原本要粉刷的面積有多少?乘以每單位的石子數量,就是應該進料/預備鋪設的數量。

B、我一直在想:施工的位置是不是公園內的人行步道?如果是(或類似),兩邊垂直面就不是"整體粉光"看顧得到的,還是必須設法另行處理,否則很容易"缺角"。

C、預防缺角的方法很多,但多會增加成本,這裡不做建議,工程師自己決定/思考。

D、

三、我常說,施工計畫必須依實際狀況制定,這裡所遇到的困難就是:對象不清楚(圖說、地形、樣式...等等)。所以,很多都是"臆測"之詞。

不是不寫,實在是可能的"狀況太多",不知如何"猜測"。

 

 

 

 

2009年12月23日 星期三

如果你是台灣人(轉载)

如果你是台灣人2009/10/24

此篇文章來自於我的大女兒 Mina,一個自十五歲便單獨赴美國讀高中、大學,於八年半之後大學畢業回到台灣的女孩;雖然文章之中有許多批判論斷,但是確實也有些地方發人深省。
 


Jason Hu

如果你是台灣人
如果你是台灣人...看完請轉寄
別小看自已的力量,每轉寄一次,最後可能影響台灣1/6的人喔。
記不記得十年前韓國和我們斷交的時候,韓國政府在一夜之間毫無預警地,全數將我們駐韓漢城大使館的財產過到中共名下。
這是和我們斷交的國家裡最惡劣態度。  
再看看去年年底在漢城的電玩大賽,台灣選手打敗韓國對手晉級決賽,結果呢?韓國主辨單位硬是要脅台灣定要再和韓國再戰一回,要不然就視同台灣自行棄權。  
這等行徑連其它國家都看不下去,一起幫台灣向韓國抗議。
冠軍曾政城在頒獎時揮舞國旗,結果被韓國當場沒收。  
更過份者,居然盜用我們國家的名義在大會網站上發佈道歉啟示。完全不把台灣看在眼裡.................  
知不知道在網路上:反華人網站(www.antichinese.com)、仇恨日本網站( www.hatejapan.com)、反Sony(www.antisony.com)…等的煽動網站是誰經營的?答案是韓國人。  
反過來說,有沒有反韓國網站呢?  
很抱歉,www.antikorea.com早被韓國人註冊了,他們可以用這些情緒性地網站批評別人,卻不容許別人這樣對待他們。
實在想不出來還有哪個國家如此自私和沒有風度。  
目前我國與韓國在國際市場上爭奪LCD佔有率,由於韓國在政府的撐腰下,投入大量資金目前暫時領先,韓國LCD廠商為了將台灣趕出世界市場,不斷殺價出售LCD面板企圖將台灣LCD業者逼進死路。  
各位可知為何日本願意將原本獨佔LCD技術向台灣輸出,日本早在數年前感受到韓國政府企圖利用三星、 LG等財團雄厚的財力攻佔全球市場的事實,日本廠商自知光靠自己,無法與韓國政府及財團對抗。
日本不得不向較友善的台灣輸出技術,希望台灣能和日本一齊對抗韓國。
台灣政府喊出兩兆雙星不是沒有原因,因為我們台灣未來的希望全寄托半導體產業及光電產業,而LCD技術正屬於光電科技的範圍。  
韓國為了打擊台灣在國際市場上常用技術干擾【專利訴訟】等,一切只是為了想獨佔市場,所以可知為何台灣的LCD廠商只有和日本合作,卻看不見韓國廠商與台灣合作。  
目前韓國五代廠已開出產能當然可以用低價攻佔市場盡全力將台灣趕出市場,因此台灣廠商不得不殺價跟進,所以我要告訴各位網友,支持國貨不是因為民族主義作祟,而是關係台灣未來的前途。
以下的數據是聯合國依照購買力評價計算出公元兩千年的平均國民年所得,貨幣單位是以美金計。  
日本:約三萬八千美元
美國:約三萬七千美元
新加坡:約兩萬七千美元
香港:約兩萬六千美元
台灣:約兩萬三千美元
韓國:約一萬三千美元
阿根廷:約八千美元  
馬來西亞:約六千美元  
菲律賓:約四千美元  
大陸:約八百四十美元  
印度:約七百美元  
請大家比比看,韓國的年國民所得充其量只不過台港星的1/2、美日的1/3、阿根廷的3/2、馬來西亞的2倍、菲律賓的3倍、大陸的15倍、印度的18倍左右,在已開發國家裡,是唯一平均國民年所得低於兩萬美元的窮國,簡直夠不上已開發國家的行列。
同時,大家也都知道韓國向來是對台灣極不友善,而且在經濟上算是我們最主要的兢爭對手。
而我們的反應呢?不止把大筆的銀子雙手奉上,還一股腦兒地哈韓。
知不知道韓國三星N-105可上網手機在美國多少錢?  
有空去C-Net查查看,如果辨門號的話,免費送給你?
再來,三星最新的彩色PalmPDA 手機I-300在美國只不過美金 349
各位再看看他們在台灣賣多少?  
三星這種次級品到了台灣反而自稱高價位,動輒多是一、二萬以上。
買到的人還沾沾自喜。  
再看看另一個韓國貨手機 Sendo,在國外,連聽都沒聽過, 這個廠根本只有作代工的份而已,可是一到了台灣,馬上雞犬昇天,成了舶來品,價錢跳了二倍還有人搶著買。
換成是到了最重品質的歐洲和日本呢?  
哪裡看得到韓國的手機,根本沒人買,原因很簡單:品質不合格。
可悲啊,結果這堆韓國次級的垃圾,全倒來台灣!  
順便告訴各位,韓國手機在哪兒賣得最好呢?  
中南美洲和菲律賓,也就是這些連台灣年所得一半都不到的國家。
就連在年所得只有美金 840的大陸,都寧可買他們國產的手機也不削韓國貨再來看看韓國車,像現代和大宇,在台北街頭愈來愈多。
有空去看看美國最具權威的消費者指南『(ConsumerReport)  
去年的評比從安全性到故障率一片長黑,最後編輯的結論是『工業水準以下  ('BelowIndustryaverage')。』  
沒關係,全都銷來台灣。  
反正台灣人哈韓嘛,不來台灣淘金要去哪裡 ?  
再順便告這些韓國車在哪兒賣得最好呢?  
除了韓國自己以外,就只有印度和菲律賓吃得開了。  
台灣的消費者啊,尊嚴是靠自己掙來的。  
當你出手買下這些韓國貨時,有沒有想過你正在將錢拱手送給對台灣最不友善的經濟對手。
同時,面對這一堆哈韓風,請各位再想想,韓國連我們的國民所得都不如,有什麼好哈的?這些韓商吃定台灣人,惡意烘抬價格,反觀我們,把這些次級品全拿來當寶。
如果我們敢對韓國貨大聲說『不』,這些韓製品敢以高價傾銷來台灣嗎?  看到一堆台灣人迷韓國的醜態,除了痛心以外,還有什麼好說的呢!?
Made in Taiwan 在國外受到大家的肯定時,我們卻不屑國產品,反而把韓國製造這種次等貨捧上了天!
請不要埋怨台灣有多麼地不好,請先問問你、我自己有沒有從個人本身作起。
在國外,我很珍惜,也很驕傲我來自台灣。
很希望、真得很希望這不是我一個人微小的心願。  

謝謝你的耐心讀完這篇文章,希望你能將這個訊息傳佈給你的朋友。

 

 

 

2009年12月16日 星期三

認清自己的權利義務(請款計價之三)

*********

關於您說財務只需要依請款流程檢核應該檢附的資料是否有完整,如果資料都有檢附,即付款 是否可以解讀成只要附件資料數量.金額與計價資料內容一致即可付款,至於數量如何計算出來的是由工程師及成控人員負責.

 上述假設前提是建立在工程師及成控人員都能確實完成工作職掌時理想狀況,若是公司成控人員未依職能發揮或公司未設置成控人員時會計又該如何完成自身的工作,因為我的長官(財會)常常會問我一些問題,舉例如下

1.用工程進度檢視計價金額是理合理?超計或少計,原因為何

2.少計價給廠商影響廠商施作意願及銀行撥款金額

以上欵問還請您解惑

***********

你的長官真是"管太多"了吧。

也許,一般財務人員多是"老闆"的親信(親戚五十),所以負有"稽核"(應該說:為老闆看家)的重責大任。(如果這是老闆交代的,那老闆真是天真得可以;如果是財務主管自以為"以天下為己任",那就不必了。前者,就像我說的:老闆給了一把"尚方寶劍",結果財務拿來"亂揮亂砍"、"黑白舞",會搞死一堆人。後者,你以為工程那麼容易"深入"嗎?如果財務主管自己都不懂,財務人員怎麼可能會懂嘛。

我認為,一個工地裡面,最了解這個工地的是"工地主任";一個公司裡面,最了解"全部工地"的是"工務經理;如果公司裡面有其他的任何一個人比"工地主任"或工務經裡更了解工地,為什麼不請他當"工地主任"或"工務經理"呢?原來的"工地主任"或"工務經理"可以請他們另謀高就呀!(把"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是管理的基本精神。)

或許,這位主管"財務"(或其他部門)、"工務"二項都很強,財務(或其他部門)也不能沒有他,所以不可能去幹"工務"。

拜託,介紹這個人給我認識一下,打我進"建築業"到現在,我沒見過這麼厲害(可以手舞雙刀,而且舞得一樣好的人)。說不定跟大聯盟左右開弓的打擊好手一般,甚至跟"左右手投球投得一樣好"的曠世奇才一般(據說最近美國大聯盟有一位會登上投手板,且拭目以待)。世界上有幾人?不見識一下會後悔終身的。

老實說,我不相信有這種人存在。十項全能冠軍,一項一項跟"單項好手"(不一定是第一名)比,大概都"輸很大"!

*********

沒有錯!我的意思就是:

「財務只需要依請款流程檢核應該檢附的資料是否有完整,如果資料都有檢附,即付款 是否可以解讀成只要附件資料數量.金額與計價資料內容一致即可付款,至於數量如何計算出來的是由工程師及成控人員負責. 」

**************

至於:「若是公司成控人員未依職能發揮或公司未設置成控人員時會計又該如何完成自身的工作?」

一、我一直不了解"成控人員"的定位。我知道一般營造廠設有"工管小姐",他們的責任是:每一個"工管"負責3-5個工地,所有的請款、計價單都先彙總到他們那裡,他的工作/責任包括:

1.加減乘除。依據工地的計價"覆核"所有的計算式,責任是:加減乘除是否計算錯誤?至於"計算式"的來龍去脈與對錯,不關他的事。如果加減乘除有錯(難免),請工地修正。

2.核對"合約書"。包括每一個請款的工作項目的"單價"、"數量"、保留款.....等等"數字規定"。如有錯誤,請工地修正;如有"超過合約數量"請工地說明";如果沒有合約或其他已核准文件,請工地"補相關資料"。

3.核對前期計價。主要是確認"前後期必須連貫、相符。

4.覆核"所有計價附件"。例如:發票等內容是否正確。至於需附哪些文件?這個看公司規定,每個公司做法不同。

5.其他主管交代的工作。

工管多設在"工務單位"之中。因為這些工作本來是"覆核"(作業流程裡的:承辦-覆核-核准)該做的事(多數公司是副理、經理的工作),因為高官工作較忙的關係,所以設置"工管"代勞這些比較"簡易"的工作。

不知這些工作內容是不是與您所說的"成控"相同?

二、我同意"覆核"的重要及必要。人不是神,偶爾計算錯誤或是丟三落四的,總是難免,沒啥好奇怪的,所以"覆核"有其重要及必要。但是,如果一堆人覆核那就不必了(我們說的疊床架屋,只會導致責任不清《人人有權、人人無責》)。真的出問題有推來推去的理由。

以計價來說,主辦工程師負責"承辦"計價,工地主任"覆核"一次(主要是:考慮"品質"、"進度"等因素,是否同意該廠商計價?計價數量是否正確《施工完成/計價的位置及計算式》?是否遺漏計價廠商/計價項目?查明原因。)工管覆核一次,工務經理再覆核一次;請問"財會"要覆核哪一個部份(就工程專業來說)?

(我在「目錄十二:制度、規章、辦法。」中有關工程人員的職責已經寫得很多了,有空,請查閱一下。有問題,請告知。)

三、成控人員未盡職或未設。

我想"未盡職",那是他的主管的事。在管理上,我們不可能假設因為"未盡職"而重複增加"覆核"人員,因為如此一來,豈不是"沒完沒了"?每件事、每個人都可能"未盡職"(包括第二個負責覆核的人、第三個覆核的人、第四個覆核的人........,最後一個人是誰?誰再覆核?那公司的組織豈不是很畸形?)

如果未設,那是工務主管的事。工務主管必須將"工管"的工作分配給其他的人負責,如果找不到人,工務經理就自行負責吧!(因為人手不足產生的問題,這裡不談)。

反正,這些工作,工務必須負完全責任。(因為我不了解"成控"是一個部門?還是一個單位《類似"工管"》如果是一個部門,我認為是"疊床架屋",他們的權利義務是什麼?我想不透。

四、財會人員要管"計價表"中、工程的哪一個部份呢?以來函的問題說明一下:

1.用工程進度檢視計價金額是理合理?超計或少計,原因為何 ?

關於進度表,我曾經在"職訓班"整整講了三天三夜(大概是30小時)的進度管理,還沒有全部講完(後半段趕鴨仔把它講完)。真正要了解"進度表"談何容易。我在「目錄九/進度管理」中有一系列的文章,討論進度管理。有空,可以看看;那是我很得意的一系列文章。

要簡單回答這個問題,嗯........我想一想:我試試看:

1.1.施工計畫→施工進度表→現金流程。

所有的工程,先有施工計畫,而後有施工進度,最後才有現金流程。

1.2.施工計畫是「依據已知條件、假設條件等,所訂定的"預定計畫"」;如果"已知條件"改變或"假設條件"假設錯誤,那麼"計畫就必須修正"。換句話說:進度及現金流程也必須跟著修正。

1.3.人不是神,預定的工作計畫要百分百的準確,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才有:計畫→執行→檢討→修正計畫→執行......週而復始的作業。

1.4.我不知道一般公司的"進度表"是如何製作出來的?是否根據事實一直在修正?

1.5.即使是一個很嚴謹的施工計畫,轉換為"整體施工進度表",雖然可以換成"完工百分比"可是這個百分比是比較"粗糙"的,要用來核對實際計價金額因為"誤差"的原因,變得沒有意義。

這要如何解釋呢?舉個簡單的例子:假設一個工程的結構體需時:xx天(假設12.6個月),一般的"現金流程"就將"結構體的金額/12.6月,所得的數字就是每個月的完成金額。

你想:與實際計價金額的誤差有多少?

理論上,工程的現金流程中的金額代表已施作完成的工程的金額,不考慮"計價"。因為"計價與工程是否完成沒有直接/必然的關係。例如:鋼筋完成一部分,不可能計價;或者:結構體尚未打混凝土,可能整層所有的工作項目都不能計價等等(可是,在工程進度的現金流程裡,這些項目的金額都必須反映,否則工程豈不是沒有進度了?)

其次,工程的現金流程一律以"月"為單位(1-30/31),如果計價日是每個月的10日,那金額一定差10天/或20天。

前面說過,進度表的金額是"工程完成"的進額,所以,如果與計價比較,必須包括"保留款"。

........

凡此種種,都讓"計價金額"與"施工完成金額"有明顯差距,要拿來比較?不是"沒有太大的意義"嗎?當"參考"可以。

2.少計價給廠商影響廠商施作意願及銀行撥款金額。

如果"少計價給廠商"有正當的理由(例如品質、進度、配合度....等等),因而影響"廠商的工作意願",那財務真是"想太多"了。當事者(工地主辦工程師、工地主任)都不擔心,財務緊張什麼呢?

如果沒有正當理由,工務主管應該會跳出來講話。如果工務主管都不管,而財務有確鑿的證據證明「工務在刁難廠商」,這事情就大條了。問題是:有確鑿的證據嗎?臆測?謠傳?廠商告狀?

這種事情真的很難處理。不過,我不太相信會"證據確鑿"。(必須依實況來檢討分析,我無法臆測)。

*******

說到銀行撥款,那就超過我的知識範圍了。我不懂,所以無法回答。

倒是,如果計價少相對的撥款少,計價多、撥款多,跟公司財務調度有何關係?

 

結構圖、設計圖(9)

前面1-8 談的是基本的讀圖。

不知道工程師有沒有其他的問題?老實說,我是"靠記憶"寫這些文章,一定有很多缺失而不自覺,所以,工程師如果覺得不滿意是必然的,請告訴我,否則我真的懶得去要一套圖來檢視我的缺失。

*************

工程師剛開始讀圖,不必急著去"背圖",只要先對整個建築有個"立體"概念就可以了。

有幾個原則必須掌握:

一、記清楚各種圖的位置。也就是說,如果要找圖,不需要從頭翻到尾,各種圖的大概位置應該要記清楚。

設計圖的圖說順序一般是:

第一頁一定是表格,說明各種面積、建蔽率、容積率、停車數、可建面積、樓地板面積....等等。

其次是各層平面;各向立面、大剖、然後才是小剖及大樣圖。

結構圖大概是:第一頁是鋼筋(鋼骨)的施工規範(如:搭接長度、彎鉤、開口位置等的規定),其次是"平面"、大剖(記得應該是"鋼構"才有,RC好像沒有),其次是樑配筋、柱配筋、最後才是牆、板、樓梯等及雜項工程的配筋圖。

工程師千萬不要遇到長官要看某一個圖,要你把圖抱過來,結果你翻了半天還找不到長官要看的圖,豈不是擺明告訴長官:「我根本沒有在看圖,混得厲害!!」

二、依據"工程進度"詳細讀圖。

如果"工地主任"要你負責某些工程(或是跟者主辦工程師看某些工作項目;如果是"全部"那就辛苦一點囉!!),那一定要在該項工程正式展開前,先將"立即要做"的部份的圖詳細讀清楚。沒時間?就先讀"你的部份(工作項目)"的圖;最好是"全部"相關的圖都讀,因為可能相互都有關係。

工程師在工地,沒事就"應該"多讀圖、多讀規範,很多基本的東西就在那裡面。

三、我沒有要求工程師一定要"背圖",但是,如果一些"重要尺寸"能背起來絕對是好事。長官在看圖或巡視現場的時候,偶而有機會問一些"尺寸",如果你不看圖,立即說出來,保證長官對你"刮目相看",心裡一定"記你一功"。

以前我有一位監工非常細心,幾乎"所有的重要尺寸"(施工中的)都記在心裡,每次我在現場要查圖,他都可以"背尺寸"給我聽,真的很厲害。後來,公司要升遷、調人,當然"非他莫屬"。真的很厲害。

四、如果我們沒有本事"背圖",那就只有"做小抄"或是抱著A-3的"縮本"去查驗/看工地了。

我最常做的事就是拿A4畫正在施工中的結構平面,將所有樑配筋/柱配筋(分兩張)以自己看得懂得/最簡易的方法標示在上面,然後拿著圖到現場核對配筋。

五、讀圖時,千萬不要忽視任何一個有關係的圖。

施工工程師一定要了解一點:設計工程師「絕對不會畫一個沒有目的、沒有意義的圖」。做過設計的人都知道,畫圖是很辛苦的一件事,非不得已、能省就省;所以,每一個圖都是"不畫就無法施工"、"不畫就會做錯"。因此,施工工程師讀圖時,一定要想"為什麼他要畫這個圖?一定有他的意義/目的"。所以,只要是有關係的圖,一定要認真、好好的讀清楚,避免失誤。

六、異常管理。

有時候,工程師讀圖會覺得:「這個地方怪怪的。」

相信我,相信你自己,多數時候,你覺得怪怪的地方是有問題。

處理方法:將圖仔細讀一遍,看看有沒有漏讀哪一張圖?如果確定沒有,可以向"上級反映",或是"透過窗口"向設計單位查詢;如果確定有問題,要求設計單位"補圖"。

***************

寫到這裡,有關讀圖的基本知識應已寫完。

是否有遺漏?我不知道。工程師如果覺得還有問題,歡迎告知。我再補寫。

 

2009年12月15日 星期二

談"圓融"

***來函照登*******

最常聽到的就是,做事要圓融點,不要做了十年,還幹個主任...

******************

每次聽到"圓融"--做人做事要圓融,我就想到"父子二人牽驢、騎驢"的寓言。

那個寓言我想每個人都知道:「父子二人牽一頭驢子走在路上,只要有人批評他們,他們立刻依照別人的說法修正自己的作為(以討好別人):一下子是父親騎驢、一下子是兒子騎驢、一下子是二人一起騎驢....到最後抬著的驢子掉到河裡去了....」。

"驢子掉到河裡"的象徵意義我們不談,讓看官自己想像。

倒是「想要討好每一個人」的結果是什麼?

******************

人世間啊!有多數人"認同你"就可以偷笑了(有時,多數人還不代表是"對"的,不然耶穌基督也不會被釘在十字架上了)。千萬不要冀望"每個人都認同你。天底下沒有那個人/也沒有那件事。

我常想(看官也可以自己想一想),有歷史以來,哪一個人/哪一件事是「沒有人罵/每個人都說是好的/了不起的?」我可以跟你賭到天亮,保證一個也沒有。
舉例來說:今年(2009)政府不是發什麼"購物券"嗎?每個"國民"天上掉下幾千元,理應"小老百姓"都很高興,事實上呢?一定有人罵到臭頭。這是"事"。

人呢?像"孔子"這麼了不起的偉人,我想:罵他的人,加起來搞不好比"恆河砂"還多。

********************

一定要有這個認知:不要想討好每一個人。

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價值觀",只要合於我的價值觀我就努力去做,雖千萬人,吾往矣。

***************

如何建立正確的價值觀?題目太大/太嚴肅了。

***************

我一直在思考要不要做答?要怎麼做答?

**************

想了一天一夜了。

我的答案是(我由衷的認為):

以「情理法」來審視一個人的「價值觀」,「法」(法令、規章、制度)是一個人為人處世最低的"標準"。

 

 

2009年12月14日 星期一

談工務與業務(請款計價之二)

**來函照登*****

舉個自身的例子來說:
使照下來後,業務開始進駐,公司也三令五申合約未下之前所有追加工項一律禁止先
行施作,那好,這對工務及廠商雙方都有保障工務當然遵從啊!
隔天,高層來巡視了,譬如說管理中心要增加個燈具開口,那好玩了,就算是最速件
也得要三至五天申購才下的來,那要不要先請廠商進來做?若做完了公司不認帳,這
條又要算誰的?但你不做到然後造成銷售的問題又反倒被業務抓一耙,工務永遠不被
重視,高層永遠不尊重專業,因為工務專花錢,業務才會賺錢..
常常陪撿時聽到業務跟客戶說:沒問題,這我們負責幫您改
客戶一閃業務馬上就說:剛剛的問題,你們工務要快點處理,不然到時收款有問題,
就是你們造成的
一般工程到這階段,結算也做得差不多了,該追加減的也辦完了,這時候要找誰來?
廠商也只剩保留款未請,惡劣點的就用保留款來威脅,幾乎變成常態了..

***********

我寫一些問題是針對所有的人,不是只顧及某一個單位;所以,這些原則雖然我寫"工程師"一定要遵守,事實上是包括公司所有的人,上至總經理下至新進的菜鳥人員,橫向則包括所有的部門。

***********

我們就事論事談你說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非常普遍也不是貴公司所獨有,所以,可以討論一下。

如果是"高層"下令追加工程,工程金額不大、又有急迫性而你是工地的工程師/工地主任,就將"工作項目"報告給上一階直接主管(工地主任/工務經理)知悉,看他如何決定;如果你是工務經理,那就一方面要工地在工地的日報記錄下來:某年某月某日,某某高層下令什麼位置增設燈具開口一處。如果"沒有日報系統",就要求工地自己設計一個紀錄表格,類似的問題,通通記錄在一起;反正一定要留詳細的紀錄(內容包括:人時地事物)。另一方面,工務經理也應反映給"直接主管"(協理、副總或總經理)知道這件事。如果這個"高層"就是"直接主管",沒關係,再問他一次/確認一次。這樣做的目的是:最後算帳的時候不要死無對證。(最好是日報或紀錄影印一份給他,怎麼運用,自己要有點手腕吧!)

反正不管你在哪個位置,一定要向上一階反映、留紀錄。

***********

如果是"業務"要求追加,那更簡單,請他去跟你的"單位主管/直接主管"說。因為:

第一、我沒有權限說"好"或"不好"。

第二、我不接受其他平行單位的人員(即使是業務經理馬崗款)的指揮。

工地工程師請他們自己去跟工地主任說(千萬不要傳話,傳話是最最壞的習慣);工地主任則請他們的主管(業務經理)去跟工務經理說,然後由直接主管下命令才執行。這不是"推事",這是"指揮系統"的原則問題。哪有平行單位的人隨便就可以指揮其他部門的人做事?

不要以為可以"勇於負責",這種責任不是你(工程師/工地主任)可以扛的。"鐵肩擔道義"?到最後怎麼死的都不知道!!(連你的直接主管都不知道!!因為他不知道有這一回事。)

如果他說"很急,先做再說。"如果是高層的人說的,為了不失他的面子/可以口頭答應(千萬不要立即去做,除了是會出人命的意外事件),回過頭來還是先跟上一階主管問清楚再說。

如果是客戶變更/業務說很急,(騙肖仔,急什麼?急的話,為什麼不早講?所以:你急我不急。)等直接主管有明確的命令再說。

(我當基層幹部的時候,自稱為"首席推事",只要不是我的權利義務範圍的事,我的答案是:「這不關我的事,你去找xxx。」工程師一定要知道,"勇於負責"不是去侵犯別人的權利義務範圍,有些人(主管)是非常認真的,他會問你:「你憑什麼決定?」只差沒說:「你憑什麼替我做決定!?」)

***********

我們公司以前也是規定:銷售人員不得答應任何合約以外的事項。而且,真的嚴格執行。業務為了業績,如果他又是"臨時人員"(例如跑單的),什麼不敢答應?反正到後來屁股拍拍就走人,留下的"爛攤子"誰來收?不過,有個前提,與我們公司配合的"仲介公司"都是國內知名的廠商,他們也不會/不敢開公司玩笑(會被"削"得狗血淋頭,搞不好還要負責賠償損失)。

***********

如果是"交屋"、客戶驗收,工程沒做好,客戶要求改善,鼻子摸一摸/趕緊改善,不過,還是要給合理的工作時間。

如果交屋時,業務與"客戶"一見如故、相談甚歡,業務一時高興,答應客戶追加減一些"工程",那就依照我前面說的,請業務自己去跟工地主任講,工地主任則是"請你們經理跟我們經理講"。一推二五八,我沒有權力理你。

如果工程沒啥問題(有問題我修給你嘛),業務說不做變更會收不到尾款,黑西吝刀A代誌!!真的。

 

 

2009年12月12日 星期六

保留款-談請款計價的基本原則

*****來函照登*********

想請問關於退廠商保留款之欵問   

1.依合約書約定當工程驗收完成,廠商檢附相關資料(如業主驗收證明.保固書.保證票等) ,即可向業主提出退保留款之申請 

2.理論上業主於收到廠商保留款申請檢核無誤後即應依合約規定退廠商保留款,但若同時間尚未與廠商簽立完成追加減協議書,請問仍然會退給廠商保留款嗎   .因為會計常碰到現場單位申請退保留款,但追加減協議書要後補的狀況,到底如何做才能顧及廠商權利及減少會計端之作業困擾 謝謝

**********************

我想,有三個觀念工程師一定要建立,不然,在公司或社會上為人處世很難有一個標準。

一、情理法。我們很容易為"人情"所困擾,總覺得"不好意思"或是"幫助一下弱勢的廠商";如果跟"公事"無關,我沒啥意見,如果是"公事",我持保留的態度。

我們(受薪階級)的工作就是"依法行政",公司規定如何,我們的義務就是依規定辦事;沒有明文規定的就依"傳統習慣"辦事;沒有明確"傳統"可依循的,最好是依簽呈辦事。"自由心證"是很不好的習慣、很容易出問題(有些問題可大可小,不要以為"看起來,又沒什麼",如果有人蓄意整你,事情就大條了)。

不要以為我很"官僚",其實,依規定辦事一點也不官僚,不依規定辦事才有可能官僚。我來解釋一下:不依規定辦事包括:規定很簡單,承辦人員自己"擴大解釋",把事情搞得很複雜、很難處理;另外相對的就是"通融",反正"後補"也沒關係;爭一隻眼、閉一隻眼也就過去了。(是不是只要你高興就可以通融?還是:「每件事可以通融?」還是:看情況通融?我請問:「什麼情況下可以通融?」這不是又是"選擇性辦案?)

錯!!這兩者都是"禍害"的起源(包括:收賄、圖利廠商等等)。我們要幫助"廠商"應該在"規定範圍"內協助他們,而不是"違法失職"去幫助他們。例如:趕緊將"追加減協議書"簽訂好,有問題協助處理。

我想:工地的承辦人員、工地主任、工務部主管"捨正路而弗由",我不客氣的問:「拿了什麼好處?」自己要"通融"還要拖會計下水,這才是"不道德"。

按常理判斷,既然工程已經結束、追加減也已明確,趕緊將"追加減協議書"簽訂有什麼困難?放在抽屜不辦(時間已經夠久了),臨時火燒屁股了才要別人跟你一起"違法",什麼理由?說來我聽聽。

情理法的"情"是"人與人相處的道德標準"不是我們一般世俗"不好意思"的"人情"。差很遠很遠。

有什麼"不好意思"的?沒有什麼不好意思的。

老實說,我對台灣人的"不守法"真的深惡痛絕,什麼都推給"情"(胡說八道的)、推給"自由心證",台灣的司法跟"皇后的貞操"一樣可笑/荒謬,就是這樣搞出來的。

二、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這是我一直強調的一件事,每一個職位有一定的權利、義務。不在那個位置,沒有那個權力,憑什麼做出"違法"的決定?即使是在那個位置,有"決行"的權力,我希望還是"依法"比較好。在"無法可依"的情況下,我們才依"情(道德)"、"理(公理)"來決行。

我們以前常常譏笑說"有問題,我負責"的主管,能負什麼責呢?如果公司因此損失"幾千萬"或是"上億",負責的主管如何負責呢?頂多辭職不幹,賠得起嗎?

三、做好"財務稽核"。

多數財務人員都知道"財務稽核"是財務人員的重要工作之ㄧ。

不要擴大解釋以為財務人員手持"尚方寶劍"可以決定"准或不准"。什麼是"財務稽核"?我先舉幾個實例讓大家當做茶餘飯後的笑譚:

故事一:有一次,工地簽個簽呈申請付款。董事長簽准以後送財務部。到了領款日,工地派人回來領款,財務經理拒絕支付,他的理由是:「我知道董事長是准得不甘不願的。」

故事二:工地(雲林地區)將定期的計價單送回公司(台北)。有一天,總經理叫我進去他的房間拿了一疊那個工地的計價單給我看要我注意,只見上面夾了一張"財務"寫的"意見":「工地管理有問題、計價浮濫...。」我二話不說,將那疊計價單抱起來走到"財務"的桌前、丟到他的桌上。我問那位一臉驚瞿的"財務"大人:「你對這個工地了解多少?計價浮濫指的是什麼?」

*************

財務稽核指的是"程序稽核"也就是「公司規定請款時要蓋妥哪些印章、要附哪些附件,財務人員付款前一定要查核清楚。如有缺失,應在計價期限內補齊,否則一律退件(下期再來)。如果完整無缺,付款。」

財務人員沒有權力去管工務的事(例如:小包做了多少數量/是否正確?品質如何?有沒有偷工減料?為什麼用這個小包?為什麼買這家的材料?.....」。不關你的事。

*********

所以,來函的問題,答案應該很清楚了吧。

 

 

2009年12月10日 星期四

感謝及道歉啟事

最近接二連三的被"看官"追殺。(因為有些文章老是"未完待續",然後就不了了之了)。

說追殺,實在是因為我想不出更好的名詞來形容。

其實,我覺得這幾位"看官"真的很幽默,很有水準。

一位只說:「待續中~~~~感謝!」

一位只說:「請加油!!!」

一位說:「.... 待續中~~~很期待大大的文章........」

**********

唉呀呀,我都不好意思了。

(其實,乍看之下,我很懷疑前面二位是同一個人。)本來,也想"申覆"一些理由,想一想,那都是多餘的,所以算了,趕緊"加油"才是正途。

**********

我要感謝"看官"提醒我"哪些文章沒有完成。雖然偶而我也會回頭去看/修改以前的文章,因為都是隨機抽樣,所以不一定讀到未完成的文章。就算讀到了,偶而也會因"懈怠"、"偷懶"而悄悄放過。

以前,我曾經"列表"管制自己未完成的文章,後來也是不了了之。

有看官肯督促,真的非常感謝。(有幸福的感覺。)

當然感謝以外,也要"深深一鞠躬"(現正流行)表示歉意!!

請繼續!!

 

2009年12月9日 星期三

如何讀結構圖(8)板及其他

*****

我想結構圖還沒談的大概有:1.板。2.樓梯。3.牆。4.其他雜項工程。直覺上,這幾項都比較單純,所以放在一塊。

*****

1.板:板(SLAB),所以編號採S這個字母。一般結構平面圖上的板皆劃一條對角線(右上至左下,中間斷線空白處寫編號)。

板因垮距/大小不同而有不同的配筋,所以,不同的配筋以不同的數字標示在S之後。例如:S1,S2...。不過,一般板的配筋型態不會有太多種。

S前面的字母(數字)表示板的位置。如果我沒記錯,特殊標示的應該只有基礎版會在S前面加F(基礎)這個字母,也就是說:FS表示是基礎版(大底板)。

要注意的是板的厚度只有在結構圖中的剖面配筋圖上有明確的標示。一般樓層的樓板厚多是12公分。大底板的厚度就不一定了,不過多數都超過30公分,所以不容易忽略/弄錯。其他有可能不同的是:地下室水箱頂板(BS)及屋頂版(現代似乎很少建築將屋頂版加厚。)

BS(水箱頂版),我猜B是BASE,或許是BASEMENT?

如果我沒有記錯,樓板配筋與樑、柱最大的不同是:樓板的配筋編號適用於每一層樓,不像樑、柱會因樓層不同而有不同的配筋,所以必須在編號前加註"樓層"才算完整、才找得到配筋。

**********

我寫的是基本的RC樓板,至於"中空樓板"、"預力板"等,這一輩子前者做過一次;後者分二種:現場施加預力的樓板見過一次;工廠製作的預力樓板做過一次(應該還留有一些照片,需要找一下/翻拍),都是二十幾年前的事了,多數早已忘得一乾二淨。

"中空樓板"前幾年還聽朋友討論過(新竹的一個集合住宅案採用此系統),沒有特別留意。後者就再也沒有見過了(是我孤陋寡聞,不證明這個工法就不存在了)。

我想:這二種工法比較特殊,後者可能還牽涉"專利工法"的問題,如果工程師碰到了,請教專業廠商比較實際。而且,我覺得一些相同的結構系統,現在的施工方法跟我以前了解的已有許多不同(時代一直在進步嘛),所以,還是藏拙比較好。到底,我離開"施工現場"已經很久很久了。

2.樓梯:一般建築的結構圖中,樓梯都只劃一個"標準圖"(剖面/配筋),表明配筋。

3.牆:一般牆多依厚度配筋。所以,牆的結構圖(剖面/配筋)可能只有一、二個。沒有特殊情況,可能只有厚度12公分、20公分二個圖。如果有"剪力牆",那就多一個剪力牆的筋圖。

4.其他:例如:花台、圍牆、大門之類的結構圖。

我個人是反對"設計圖"與"結構圖"畫在一起。可是,有時就會碰到"雜項工程"二者畫在一起。繪圖者偷懶/省事吧!!看到這種圖,一定要注意。

(續9)

2009年12月5日 星期六

青玉案(南宋 無名氏)

青玉案(南宋 無名氏)

年年社日停針線,怎忍見,雙飛燕?

今日江城春已半。

一身猶在,亂山深處,寂寞溪橋畔。

 

春衫著破誰針線?點點行行淚痕滿。

落日解鞍芳草岸。

花無人戴,酒無人勸,醉也無人管。

---

畫蛇添足*****

****最近,少讀詩詞,覺得自己一身水泥味。同時,又重讀"遠流"的戰國群雄文庫,也就是日本的德川家康、武田信玄、上杉謙信.....等人的小說體歷史,又是一身殺伐。

所以,趕緊讀讀詩詞。

 

 

2009年12月4日 星期五

淺談"研發"(第六大保證)5.

 

其實,簡單一句話,"研發"的目的就是"降低成本、縮短工期、提高品質"。

無論是"工法"的研發、建材的研發都是為了這個目的而努力。

而成本、品質、工期等管理系統的研發則是為了"管理"更有效率。

***********

每次,工程師來要範例,我心中始終覺得那不是"工程師"正確的作法;我一直強調:所有的事務,都與公司文化、環境(業主、工程規模、工程師、分包..等等)有關,根本不可能有一成不變的範例。

 

 

(待續)

2009年12月2日 星期三

淺談"研發"(第六大保證)4.

至於"成本、進度、品質、安衛、資訊"的研發,我指的是"管理系統"的研發改進。

我相信:每一個公司都有一套"賺錢的方法",這些方法如果"有效"就是"好的管理辦法"。工程師千萬不要以為"成本、進度、品質、安衛、資訊"的管理辦法只有一種。

也許老闆斤斤計較"成本"、"進度"(也是為了成本的原因),對於品質比較不在乎;"安衛"是能省則省、應付得過去也就算了;資訊呢?大概也是緊盯"成本"、其他的"不重要"/可有可無。只要不違法、不發生工程意外,維持基本的"職業道德",其實也是一套滿好的管理制度。

工程師要記得,就好像各行各業因應環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型態、不完全是一個模式。例如:餐飲業有五星級的、有吃到飽的、有路邊攤,只要賺錢、不違法、不害人(衛生、材料沒有疑慮),都是好的經營方式;我們不能以五星級的水準來要求路邊攤。

又好像:大賣場、百貨公司、連鎖超商、雜貨店等,也是各有勝場,只要"賺錢"就是好的。即使同樣是"量販店"也可能有不同的經營管理方式,只要"賺錢",他的管理方式就是好的。........

以"營造"或"建設公司"來說,各種營造廠的經營理念也不會相同,規模也不同:甲級、乙級、丙級、土木包工、工程行.....;因為區位不同(台灣北部跟中部/南部就是不一樣),規模不同、消費者不同,各家建設公司的經營方針、方式一定也不會相同。這個,我想工程師ㄧ定都可以體會、了解吧。

任何一家公司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中能夠存活,一定有他的道理,都是值得讚嘆的。

**********

工程師不要以為我很"鄉愿",明明問題一堆,濟公還說那個管理辦法是"好的",開什麼玩笑?

別急,別急。

我要跟年輕的工程師強調:天底下沒有"完美"的工作環境。無論工程師待在哪一種"公司"、哪一家公司,我相信多數工程師對公司的制度、經營理念、同事的工作態度等等,多多少少都會覺得"看不下去"、覺得問題一堆。天底下,沒有"理想的公司"。

工程師看見問題、發現問題,很好,恭喜你,至少表示工程師知道"什麼地方應該改進",沒有混混沌沌的過日子。

好了,題目(問題)有了,再來呢?如果工程師的心態不是"視若無睹"、而且是"有心改善",那我給工程師幾個良心的建議:

一、找出"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

這是我ㄧ向處裡問題的態度,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是面對問題的正確態度,千萬不要一昧的批評,然後自己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不要說:那是"當事者"的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我無關。既然如此,管那麼多幹啥?

也許,有些問題工程師根本"管不著",在一旁乾著急也沒用。但是,我還是勸工程師"思考"問題的癥結所在,然後放在心裏,有一天你坐上那個位置就不要"犯同樣的錯誤"或是就可以"努力加以改進"。

這一個部份,我經常提醒自己的是孔子所說的:「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我的意思是說:有些主管可以接受"建議"的,我們就應該提出我們的改善方案;如果,主管的主觀很強、也經常不接受別人的意見,那麼,我們就只好先將"解決方案"擱在心裏,有機會才提出來。不要踢鐵板,也不要失去改善的機會;最壞的情形就如同前面所說的,自己努力一些,等到坐上那個位置就"好好的發揮吧!!"(千萬不要坐上那個位置了,反而"蕭規曹隨",忘了自己的努力。)

也許,有些人忍受不了,因此騎馬找馬,冀望能找到更好的公司/跳槽;有些人就因此"因循苟且"、一天過一天,反正"就是這樣"、自覺也無能為力。

我已經說過:別家公司也是一樣,只是問題多少、大小、種類不同而已。

二、工程師將自己職責範圍內發掘的問題、逐步改善。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改善問題也不是那麼容易。無論是上級、部屬都有可能"抗拒改革";如果還有"既得利益者"那更是明的、暗的阻力一堆;加上人總是好逸惡勞,對於熟習的工作輕鬆愉快就可勝任,如果稍有變更就得重新摸索,對於某些安於現實的人自然會有怨言。

所以,即使是在自己權利、工作範圍內的改善工作,也必須一步一步慢慢的來,不可強勢、冀望一步登天。

三、努力充實自己。

要改善"工法"就必須先對這個"工法"有相當程度的了解,然後才能夠談"改善"。

要用對"建材"也必須先對建材的材質深入了結,然後才可能依需要選擇正確的建材。

至於對"成本、進度、品質"要有一套有系統的作法更是不容易。

寫到這裡,我要說的是:理想的工作環境不是"所有的制度都已完備"的公司,而是有一群志向相仿的工程師ㄧ起工作、一起努力,即使是從0 開始,一定也很愉快吧!!

何況,制度是不可能完備的;隨著時間改變、人事改變、科學進步....,所有的制度、想法都必須時時修正、調整才不會落伍/與環境格格不入。

****************

因為如此,我想,現代台灣的工程師的研發空間真的是"海闊天空",任你翱翔。相對來說,也就是"遍地荒蕪",當然免不了荊棘滿地;需要工程師披荊斬棘、努力研討、開發了。

**********

(續5)

公告

謹向大家報告一項消息: 各位網友,家父(部落格作者) 已於2011年3月4日早上11:35因病突發性腦部出血逝世離開。 我父親近年來身體狀況一直不是很好,前年年底2009因身體不適就醫檢驗,經檢驗為自體免疫疾病引發血小板低下,經過住院及藥物治療後病情趨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