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施工機具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施工機具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8年9月17日 星期三

200噸吊車拆副桿


今天,200噸吊車要出場了,看他在工地內拆副桿,也算是一種經驗,所以照了一些照片與各位看官共享。

上圖是200噸吊車原來施工中的模樣。


一開始,駕駛將整支副桿的尾端放在地面上,然後,先將吊索及吊索下端的吊鉤拆除。其次拆除人字臂當中短的那一支。
 


 


 


 

 

 




今天,200噸吊車要出場了,看他在工地內拆副桿,也算是一種經驗,所以照了一些照片與各位看官共享。

 

 

 

 

 

 

 

(待續)

2008年8月31日 星期日

砌磚工程的機具

我說過,我起碼一、二十年沒有碰過砌磚牆了;沒想到到這個工地看到有人進紅磚,真的是令我大吃一驚。原來是建築師設計浴室隔間仍用"1/2B紅磚"。

高興的是:好像看到瀕臨绝種的動物一樣,還可以留下一些照片。

難過的是:這是什麼時代了,居然還有人設計"紅磚"?(我相信不是業主要求或業主堅持的)。

這是運送紅磚的板車。以前運送紅磚都是用一般的25噸貨車,記得大概一車運個4-5000塊磚吧。而且,當年上下紅磚就只依靠貨車司機及一位助手共計二個人,就必須在磚廠將紅磚搬上車、疊整齊,載到工地,二人又要將紅磚般下車/一樣疊整齊。真的想來都辛苦。

現代這種板車一載就是12000塊。

現在的紅磚出廠也不像以前是"散裝"的,如圖,現在多是包裹式的包裝,上下車依靠的是叉動車。圖上的叉動車一次可運送二落約1000塊左右的磚塊,輕鬆方便。


叉動車一次可裝卸二落約1000塊磚,花不到一個小時,輕鬆愉快。

這是板車後面附加的一個小空間,剛好停放叉動車。所以叉動車隨板車到處裝卸貨,美妙無比,總比跟一個助手有效率多了吧。


這是廠鑄的楣樑。我比較希望工地依自己需要(圖說及實際狀況)在工地製作。


這是吊運砌磚(或粉刷工程)川砂的二輪車‧它的手把是可以伸縮的。在水平推運的時候可以拉出來,而在吊運的時候可以推進去。


這是搬運(小搬運)紅磚的推車。吊運也是用這個推車。


這是搬運川砂的"小夏娃",顯然為了符合推車的形狀及容量,所以前面的車斗經過改裝。


砌磚專用的鐵鎚。主要是因為尾端平齊如刀用來將磚塊輕輕敲分為1/2或去掉1/4等等用途。


最左邊成心型的是砌磚專用的鏝刀。在砌磚時,除了將水泥砂漿撥平以外,還需要將刷漿撥入磚的豎縫中,將刀身轉個90度可以插入豎縫中,將豎縫中的砂漿填實。

***********************

附記:97/09/01.這個工地的紅磚購買價格是2.2元/塊。小搬運(吊磚、川砂、水泥)的工資是1.0元/塊。每平方公尺計價數量為78塊。供參考。


 

2008年8月24日 星期日

預拌混凝土輸送車


預拌混凝土車,台語稱"橄欖車"(冊橄仔車),應該是取其裝載混凝土的車身像"橄欖"吧!!

現在這個時代,不用"預拌混凝土"的工程幾乎已經絶種,所以"輸送車"滿街跑,沒見過的人應該沒有吧!!想當年,從"鐵盤手拌"到"MIXER"(台語:迷你鯊--應是日語音譯)、手推獨輪車在架板上推送混凝土;每到搗築混凝土的日子,真是萬頭鑽動、轟轟烈烈。我記得:當時建築工地最大的工班就是"羅卡搭"(搗築混凝土)的工班,動輒號稱擁有工人數百人,吃飯要開幾十桌,洋洋灑灑,場面浩大。

********************************

上圖前面這輛車的車身上,標明總重25噸。


這輛車的標明總重是20噸。

*********************

在鐵板上手拌混凝土,現在在一些零星工程應該偶而可見;鐵板大概是3*6或者是4*8(尺)的鋼板,每次拌合一包水泥。以前我在工地實習的時候,工地主任要我跟著學拌合,只記得二個人拿者砂鏟(砂鏟分兩類:一種鏟面近似方形,稱為平鏟;另外一種前方是尖的,稱為尖鏟;拌混凝土必須用平鏟)在拌合混凝土時,工地主任要求我拌合時、兩個人的砂鏟先後/交錯鏟動骨材的軌跡必須交叉而且砂鏟必須鏟著骨料整個面翻過來,才算合格。剛開始,拌個一、二盤還可以支持,再下去,上列的規矩就有心無力了,真的很辛苦。

上圖左邊兩支就是砂鏟。最左邊的一隻是平鏟,第二支是尖鏟。

********************

機拌混凝土那就比較複雜了。(我的印象裡,在一些偏僻的地方偶而還可以看到一些廢棄的、鏽痕斑斑、爬滿牽牛花之類藤蔓的"迷你鯊",也想不起來是在什麼地方看到的;現在鋼鐵價錢高漲,搞不好早不知道被賣到哪裡去了。)

在工地現場澆築"機拌混凝土"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1、準備骨材的工班。這個工班主要的工作是負責砂石搬運的工人,每個人挑一對竹編的畚箕,將砂、石、水泥、水從"迷你砂"的開口處倒入。

為了配合"迷你鯊"的高度,所以會架設一個高度約2.0公尺、面積約2.0-3.0*2.0-3.0公尺的平台,與"迷你鯊"相對的位置則設置斜坡道,供工人行走/搬運砂石。

在平台附近則有砂、石、水泥等的堆置場,堆置場一邊必須鄰近通道,以便砂石車進出補充材料。

早期,建築工程用的混凝土大約分成:1:2:4混凝土、1:3:6混凝土及1:4:8混凝土。無論是手拌或機拌都以控制材料配比為品質控制的主要手段。

我記得當年的砂石都是以竹畚箕來計算容積,舉1:2:4為例,一包水泥、兩挑(四畚箕)砂、四挑(八畚箕)碎石;這不知道是誰發明的?反正在工地"大家都是這樣做"。

所以這一組人至少需要6人(二人挑砂、四人挑石,水泥及給水則油管"迷你鯊"的人負責拆線、傾倒)。

"迷你鯊"因容積不同而分大小,小的大約只有0.5立方的混凝土容量,一般大約是1.0立方的容量,所以,有時挑砂石的工人會加倍(也就是4:8人,合計12人)。

機拌混凝土到了後期,因為"怪手"逐漸普遍,所以有些工地就用"怪手"來添加砂石;老實說,我對怪手的容積比例一直存疑,可是剛入社會,屁都不懂(也沒發言權),祇是有此經驗而已。幸好,預拌混凝土立即普遍風行,機拌遂逐漸走入歷史。

2、操作機具設備的工班。

其實,機拌混凝土的機械設備分為兩部分:一是裝設有馬達帶動的"迷你鯊",一是以桁架架設、以5 inch 帶動的垂直升降混凝土容器漏斗。

當"迷你鯊"將混凝土拌合好以後就將力料傾斜蹈入升降漏斗中,然後利用"桁架"及5  inch 將容器升至待搗築樓層。

一般工地,操控"迷你鯊"及5 inch 的人員各一人。

3、人工運送混凝土的工班。

沒有混凝土壓送車(幫浦車)以前,機拌混凝土的垂直輸送是依賴上一節所說的"桁架"及"漏斗容器",水平輸送依賴的就是"架板"(亦稱:跳板、隔板、棧板)及"獨輪車"(台語稱:內空仔車,現今工地仍處處可見,用來搬運垃圾及小量的混凝土)。

首先,必須在樓板鋼筋上鋪設"架板"成獨輪車行的通道。鋪設方式多由升降漏斗處開始舖一條通路到最遠(開始澆築混凝土之處)的角隅,通常中間會分叉、以便同時搗築幾個地方。架板接頭多以重疊方式架設。

推獨輪車是一門學問,滿載混凝土的車子必須在30公分寬的架板上行動自如,絶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遇到"架板"與"架板"的高低接頭時,還必須輕快的走過;當然偶而也有車子會翻落"架板",那就必須將混凝土就地倒在模板上,不過那種情形真的不多見。

一般視工地大小決定獨輪車的數量。不過任何一個工地起碼也要十幾、二十輛。

同樣的,土尾也需要有人整理混凝土,扒平,起碼要3個人。工具是平鏟及扒平/推平混凝土的工具(對不起,不知如何稱呼,下次問工人以後再補充)。

因此,概略算一算,搗築混凝土時,在模板上的各種技術工人起碼有二、三十人。如果是大一點的工地,搞個五、六十人,一點也不稀罕。

*******************

工程師呢?

那個時候,說到"明天要灌孔固力(混凝土)",絕對是個大日子。一般小工程師都不敢請假,一大早就到模板上東看西看,東摸西摸;澆澆水也好、撿拾雜物也好、墊墊石塊也好,反正就是不要閑著。

那個年代也沒什麼"混凝土震動機",搗築混凝土前,長工會拿來一把直徑約3-4公分長約2公尺的竹竿分給工程師,那就是"震動機"。同時,長工還會另外拿五、六支竹竿(長約4-5公尺),插在還沒有澆灌混凝土的柱子裡,竹竿突出柱子約2公尺左右,那就是"柱子的震動機"。

等到開始搗築混凝土,工程師就將竹棒插在混凝土中不停的插動,搗築柱子時也是如此,一直插動到混凝土中有氣泡冒出來才算差不多。很原始的震動機。

*******************

以前從來沒有想過那會成為歷史,所以從來沒有拍照存底的念頭。

不知不覺中,許多都以過去、在不知不覺中消失。

我想很多年輕工程師很難想像"沒有預拌混凝土"的日子。也很難想像"幾百個工人"的工班也已消失得無影無蹤。
 

附註說明:5 inch  即捲揚機,日譯音。最小的載重為200公斤,一般小工程(例如吊磚)多為2噸-5噸載重的捲楊機。

 

 

2008年8月22日 星期五

"老鼠仔尾"(紮筋勾)


老實說,用來綁紥鋼筋的那個勾勾國語(華語)叫什麼名字,我到現在還不知道。

台語叫"老鼠仔尾"。

這又是另外一個題目。我不知道有沒有單位、公司、團體、個人在整合營建工程的專有名詞?許多工具、術語、名詞似乎都還沿襲日本的名詞、發音,很悲哀。

*************

這個工具,我想工程師ㄧ看就知道,不必多費唇舌。

價格也很便宜,幾十塊一支。

拍照最討厭的就是要有對比,否則分不出大小,所以我拿標準30公分的比例尺當前景,這樣,老鼠仔尾的大小就不容易失真了吧。

**************

我想一定也有工程師使用過,以前我在工地拿"老鼠仔尾"來施作綁鋼筋,鋼筋師傅一直叮嚀我:不要太用力,小心不要勾破自己的肚子。

其實,用"老鼠仔尾"綁紥鋼筋只是要讓鋼筋固定在圖說規定的位置上,不要因為工人/工程師走動或因機具移動而讓鋼筋移位,如此而已。千萬不要以為"鐵絲"有"補強/增強"結構的作用。

以前有一家非常了不起的營造廠,以實驗性質將所有的鋼筋都以點焊取代綁紥鐵絲,在施工現場,看到的鋼筋真的是整整齊齊、好像是工業產品一般。不過,因為鋼筋(點焊)受熱一定會影響鋼筋本身的強度,加上施作工資偏高,所以只是"實驗"性質,並沒有普及;以後好像也沒有工地這樣做。

************

2009.04.28."想像魚的悠哉"回應說:

應是"紮筋勾"。

非常感謝。名詞統一是很重要的一件工作。

*************

2010.01.13.designmaxf回應說:

i usa, we call it 貓爪

 

2008年8月18日 星期一

吊車




這是300噸吊車的車身。一邊有七個輪子,共計有14個輪胎。


300噸吊車的側立面。


300噸吊車的正向立面。

上圖為一般常見的45噸活動吊車。車頭剛好有一輛箱型車經過,可以比較其大小。另外,45噸吊車共有8個輪子。(一邊四個)。

這台也是45噸吊車,合計只有四個輪子。

這是200噸活動吊車。車旁停了一輛轎車(應該是200噸吊車駕駛的私人座車),也因此可略知車身長短。200噸吊車共有12個輪子:前面2個、後面10個(一邊6個)。

*****************

在建築工程的施工機具中,吊車佔了一個非常普遍及重要的位置。

*********************

一般吊車分為塔吊(固定式吊車)及活動吊車。

活動吊車以吊桿不同又分二:硬桿與軟桿。

所謂軟桿是上列照片中的吊車,吊桿可以伸縮的。

所謂硬桿是指吊桿是由桁架組成,不能伸縮自如的。如下面的照片中的吊車:

各位應該也可以看出:硬桿的活動吊車多為"履帶式"車輪;而軟桿的活動吊車是膠輪輪胎。所以,硬桿吊車多由板車運至施工現場、吊竿則於現場組立。

軟桿吊車則是自己可以行駛至施工現場。不過,如果軟桿吊車(200-300噸)須加裝"副桿"(下圖上,最頂端那一段)也必須於現場組立,拆卸各約需3-4小時。

*******************

照片中,左邊這部是300噸吊車的副桿,右邊的是200噸吊車的副桿。有明顯的不同。

***********************

據說國內有1000噸及1200噸的活動吊車,我沒見過。

一般吊車的出車及鐘點費我想工程師應該都很清楚。

軟桿的大型活動吊車大多以長期(月租)為原則,200噸吊車月租租金約80萬至90萬。300噸則約為100-120萬左右。如果是日租,200噸吊車約8-9萬/日。300噸約11-12萬/日。(以上數據僅供參考)。

另外,據說1000噸吊車每日租金超過100萬/ㄖ;事實如何?不清楚。

 

 

談施工機具


這是300噸活動吊車的上半段,有空我再補車身的部分。300噸吊車並不常見,所以拍一些照片供工程師欣賞。


這是鋼樑小搬運的叉動車,可以同時移動十餘噸的鋼樑。


這張照片主要是拍攝左邊這台"混凝土幫浦車",原則上是以懸臂的鋼管將混凝土壓送至搗築地點,另外有一種是接管壓送的幫浦車。圖右是200噸活動吊車的一部份車身,可比較車身的大小以及懸臂的大小/粗細。

**********************
 

這也是我的弱項。

年輕的時候讀書讀到到(大意如此):先進國家以機具取代勞工。那時候,說真的:我還搞不清楚"其中真正的意義"。後來,慢慢的,從各個角度看問題,也藉由參觀、考察及電視影片才逐漸了解"先進國家以機具取代勞工"的精隨。

加上後來日本人談:"以工率計算工程進度的方法",才漸漸體認了解機具功率的重要性。

可恨,我天資愚鈍、對於施工機具的研究、探討,無論在知識上、理論上、時間上,實在都無能為力,所以只有棄之腦後,留待有能力的人來組織這塊園地。也因為時光的蹉跎,許多早期的施工機具因時代進步而被淘汰後,已不見蹤影,所以沒有留下任何紀錄,想來也覺可惜。

我以為:台灣的"營建管理"落後先進國家幾十年,常因此被許多工程師臭罵:不愛國。滅自己威風。媚外。甚至要我"滾到國外去住!"真是天地良心,我不敢說我是最愛台灣的人,但是,我確信自己熱愛"台灣的營建",所以日思夜想的是:如何協助台灣的營建業成長。

台灣的施工機具同樣落後先進國基幾十年,這是不爭的事實(如果要爭,我拒絕回答)。

因緣際會,今年又回到工地,除了寫寫基本實務面的東西,昨天突發奇想:開始整理施工機具的照片。不過,工程師不要對這一欄期望太多,因為到底我的主力還是放在"營建管理"上。

不是機具不重要,是我有心無力。

照片我可以收集提供,簡單的說明也行,要深入就有困難了;我真的無意在這個領域耕耘;原諒原諒!!

對施工機具有興趣的人,可以跟製造廠商要"型錄"(說明書),應該可以找到許多資料(機具重量、性能、活動半徑、工作範圍、工率、載重.....),只是:外語能力要有一定的程度;到底這些大型機具的製造廠商都不是使用中文的。)

 

公告

謹向大家報告一項消息: 各位網友,家父(部落格作者) 已於2011年3月4日早上11:35因病突發性腦部出血逝世離開。 我父親近年來身體狀況一直不是很好,前年年底2009因身體不適就醫檢驗,經檢驗為自體免疫疾病引發血小板低下,經過住院及藥物治療後病情趨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