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拌混凝土輸送車


預拌混凝土車,台語稱"橄欖車"(冊橄仔車),應該是取其裝載混凝土的車身像"橄欖"吧!!

現在這個時代,不用"預拌混凝土"的工程幾乎已經絶種,所以"輸送車"滿街跑,沒見過的人應該沒有吧!!想當年,從"鐵盤手拌"到"MIXER"(台語:迷你鯊--應是日語音譯)、手推獨輪車在架板上推送混凝土;每到搗築混凝土的日子,真是萬頭鑽動、轟轟烈烈。我記得:當時建築工地最大的工班就是"羅卡搭"(搗築混凝土)的工班,動輒號稱擁有工人數百人,吃飯要開幾十桌,洋洋灑灑,場面浩大。

********************************

上圖前面這輛車的車身上,標明總重25噸。


這輛車的標明總重是20噸。

*********************

在鐵板上手拌混凝土,現在在一些零星工程應該偶而可見;鐵板大概是3*6或者是4*8(尺)的鋼板,每次拌合一包水泥。以前我在工地實習的時候,工地主任要我跟著學拌合,只記得二個人拿者砂鏟(砂鏟分兩類:一種鏟面近似方形,稱為平鏟;另外一種前方是尖的,稱為尖鏟;拌混凝土必須用平鏟)在拌合混凝土時,工地主任要求我拌合時、兩個人的砂鏟先後/交錯鏟動骨材的軌跡必須交叉而且砂鏟必須鏟著骨料整個面翻過來,才算合格。剛開始,拌個一、二盤還可以支持,再下去,上列的規矩就有心無力了,真的很辛苦。

上圖左邊兩支就是砂鏟。最左邊的一隻是平鏟,第二支是尖鏟。

********************

機拌混凝土那就比較複雜了。(我的印象裡,在一些偏僻的地方偶而還可以看到一些廢棄的、鏽痕斑斑、爬滿牽牛花之類藤蔓的"迷你鯊",也想不起來是在什麼地方看到的;現在鋼鐵價錢高漲,搞不好早不知道被賣到哪裡去了。)

在工地現場澆築"機拌混凝土"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1、準備骨材的工班。這個工班主要的工作是負責砂石搬運的工人,每個人挑一對竹編的畚箕,將砂、石、水泥、水從"迷你砂"的開口處倒入。

為了配合"迷你鯊"的高度,所以會架設一個高度約2.0公尺、面積約2.0-3.0*2.0-3.0公尺的平台,與"迷你鯊"相對的位置則設置斜坡道,供工人行走/搬運砂石。

在平台附近則有砂、石、水泥等的堆置場,堆置場一邊必須鄰近通道,以便砂石車進出補充材料。

早期,建築工程用的混凝土大約分成:1:2:4混凝土、1:3:6混凝土及1:4:8混凝土。無論是手拌或機拌都以控制材料配比為品質控制的主要手段。

我記得當年的砂石都是以竹畚箕來計算容積,舉1:2:4為例,一包水泥、兩挑(四畚箕)砂、四挑(八畚箕)碎石;這不知道是誰發明的?反正在工地"大家都是這樣做"。

所以這一組人至少需要6人(二人挑砂、四人挑石,水泥及給水則油管"迷你鯊"的人負責拆線、傾倒)。

"迷你鯊"因容積不同而分大小,小的大約只有0.5立方的混凝土容量,一般大約是1.0立方的容量,所以,有時挑砂石的工人會加倍(也就是4:8人,合計12人)。

機拌混凝土到了後期,因為"怪手"逐漸普遍,所以有些工地就用"怪手"來添加砂石;老實說,我對怪手的容積比例一直存疑,可是剛入社會,屁都不懂(也沒發言權),祇是有此經驗而已。幸好,預拌混凝土立即普遍風行,機拌遂逐漸走入歷史。

2、操作機具設備的工班。

其實,機拌混凝土的機械設備分為兩部分:一是裝設有馬達帶動的"迷你鯊",一是以桁架架設、以5 inch 帶動的垂直升降混凝土容器漏斗。

當"迷你鯊"將混凝土拌合好以後就將力料傾斜蹈入升降漏斗中,然後利用"桁架"及5  inch 將容器升至待搗築樓層。

一般工地,操控"迷你鯊"及5 inch 的人員各一人。

3、人工運送混凝土的工班。

沒有混凝土壓送車(幫浦車)以前,機拌混凝土的垂直輸送是依賴上一節所說的"桁架"及"漏斗容器",水平輸送依賴的就是"架板"(亦稱:跳板、隔板、棧板)及"獨輪車"(台語稱:內空仔車,現今工地仍處處可見,用來搬運垃圾及小量的混凝土)。

首先,必須在樓板鋼筋上鋪設"架板"成獨輪車行的通道。鋪設方式多由升降漏斗處開始舖一條通路到最遠(開始澆築混凝土之處)的角隅,通常中間會分叉、以便同時搗築幾個地方。架板接頭多以重疊方式架設。

推獨輪車是一門學問,滿載混凝土的車子必須在30公分寬的架板上行動自如,絶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遇到"架板"與"架板"的高低接頭時,還必須輕快的走過;當然偶而也有車子會翻落"架板",那就必須將混凝土就地倒在模板上,不過那種情形真的不多見。

一般視工地大小決定獨輪車的數量。不過任何一個工地起碼也要十幾、二十輛。

同樣的,土尾也需要有人整理混凝土,扒平,起碼要3個人。工具是平鏟及扒平/推平混凝土的工具(對不起,不知如何稱呼,下次問工人以後再補充)。

因此,概略算一算,搗築混凝土時,在模板上的各種技術工人起碼有二、三十人。如果是大一點的工地,搞個五、六十人,一點也不稀罕。

*******************

工程師呢?

那個時候,說到"明天要灌孔固力(混凝土)",絕對是個大日子。一般小工程師都不敢請假,一大早就到模板上東看西看,東摸西摸;澆澆水也好、撿拾雜物也好、墊墊石塊也好,反正就是不要閑著。

那個年代也沒什麼"混凝土震動機",搗築混凝土前,長工會拿來一把直徑約3-4公分長約2公尺的竹竿分給工程師,那就是"震動機"。同時,長工還會另外拿五、六支竹竿(長約4-5公尺),插在還沒有澆灌混凝土的柱子裡,竹竿突出柱子約2公尺左右,那就是"柱子的震動機"。

等到開始搗築混凝土,工程師就將竹棒插在混凝土中不停的插動,搗築柱子時也是如此,一直插動到混凝土中有氣泡冒出來才算差不多。很原始的震動機。

*******************

以前從來沒有想過那會成為歷史,所以從來沒有拍照存底的念頭。

不知不覺中,許多都以過去、在不知不覺中消失。

我想很多年輕工程師很難想像"沒有預拌混凝土"的日子。也很難想像"幾百個工人"的工班也已消失得無影無蹤。
 

附註說明:5 inch  即捲揚機,日譯音。最小的載重為200公斤,一般小工程(例如吊磚)多為2噸-5噸載重的捲楊機。

 

 

留言

  1. 吃米蟲的深海魚2008年9月5日 凌晨3:59

    我國中時在同學爸爸的水利會給排水路零星工程有看過這些東西,
    看獨輪推車在田埂上走、交會也很過癮,有些地點還要另行架橋,
    而且雖然是小工程但灌漿人數也不少,做完了清洗一下,
    就接著將機具移到下一個工程地點,模板已經組模完成在等了。
    不過當時不是怪手添加,是用鏟土機做級配添加的搬運,1人包辦鏟土機和攪拌機,
    當然人數和場面沒上述所說的那麼大啦~
    而人工挑磚、竹鷹架好像都是我小學時在建築工地探險的事了~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