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歌(項羽)
*********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
據說:項羽跟劉邦作戰,從來沒有輸過,每次都殺得劉邦屁滾尿流,只輸了一場,就是最後那一戰。
騅,是項羽的愛馬;虞,是項羽的寵妾。
項羽的左右手呢?
垓下歌(項羽)
*********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
據說:項羽跟劉邦作戰,從來沒有輸過,每次都殺得劉邦屁滾尿流,只輸了一場,就是最後那一戰。
騅,是項羽的愛馬;虞,是項羽的寵妾。
項羽的左右手呢?
半夜起來喝水、放水,順便"上網,看到一則留言:
*************
請問採購法第52條 /第四項/
採用複數決標之方式︰機關得於招標文件中公告保留採購項目或數量
選擇之組合權利,但應合於最低價格或最有利標之競標精神。
請問複數決標 是什麼?
*************我的回答**********
對不起,我已一再聲明:有關營建的"理論、法令、實務"三大項中,我只對"實務"略有涉獵,而且也只有39分(100分滿分/60分及格)。所以,無法回答你的問題。
不過,我相信"採購法"中一定有解釋什麼是"複數決標",這是訂法令的基本要求。他不可能"天上掉下來"一個名詞,如果制訂法令的人自己搞個名詞又"無頭無尾",那每個人都會問制定法令的人"什麼是....."。所以,請你把"採購法"從頭到尾讀一次,一定找得到答案(我手邊沒有這個法令)。
********我的說明************
我喜歡把營建簡單分成三大領域:理論、法令、實務。
這三大領域包含:
一、工作領域--相對的:產(營利事業)、官(政府主管機關)、學(學術單位)。
二、知識領域--相對的:學術理論、法令條文、實務經驗。
如果將"理論、法令、實務"當立體圖形的X軸,那Y軸可以是:建築、給排水、強電、弱電、空調、監控...。Z軸是:開發、設計、施工、維修管理。然後再加一個軸(Z+1軸)是:成本、品質、進度、安衛、資訊、研發。然後再加一個軸(Z+2軸)是:材料、機具、人工、能源。然後再加一個軸(Z+3軸)是:..........。
所以,營建的範疇是N度空間。我喜歡比喻為"立體的蜘蛛網"(Discovery介紹過這種蜘蛛網),至於哪些是主軸?哪些是"次要"?哪些"更次要"?或是"都一樣/都是主軸"?我沒意見/見仁見智。
我要說的
一是:建築的"領域"浩瀚無邊;我窮畢生之力,因為天資愚頓,只是對"營建管理及實務"有一些些涉獵/心得而已。自己打種臉充胖子說自己有39分,實在汗顏!!
二是:即使我們縮小自己"略懂"的領域,也還"差很多"。君不見:專研"法律"的律師也有專長/範圍,不是每個法律都精通。國內許多"大律師事務所"也不過以"精通"公司法、國際法等一兩個法令為招牌。
我有ㄧ個高中同學在美國當醫生,科別是:一般內科。他告訴我們說:現在的醫學分得很細很細,"一般內科"的醫生已經很少很少了。因為"一般內科"是:「什麼都懂,什麼都不懂。」
我們公司曾經委託美國一家"建築師事務所"設計一個案子。那家事務所的專長是:醫院、旅館。旅館我不知道,醫院設計在美國排名前五名,而且都各有一堆"協力團隊"。
我相信:沒有一位教授敢說他可以開所有的課。
三是:一個人的生命有限,即使"窮畢生之力"也不可能"通吃"。有心也辦不到。
如果有人說他對"營建"精通",那他不是神就是說謊!!
如果有人說"對營建法令精通",說到天亮,我一樣不信。
****************
當然,因為工作/學歷/經歷的關係,我對建築法/學術理論也不是一竅不通,但多止於皮毛;何況,法令一改再改(技術規則從我離開事務所至今不知增減了多少條文),學術理論日新又新,偶而讀到一些新的東西自己都覺得臉紅。
但是,我還是寧願將時間/精神放在"營建管理及施工"的實務工作上,法令?理論?讓別人去努力好了。
雖然如此,我窮二、三十年的時間/努力於「營建管理、建築施工」的實務工作,但是自己掂掂自己的重量,說有39分實在已有些"自抬身價"。至於「法令、理論」能有二位數,已足慶幸!!
*****************
我們常說"Team Work",不是缺少人力,而是需要不同專長的人一起合作,互補長短,才能使工程專案圓滿完成。任何一個人是不可能獨力完成一個專案的,道理就在這裡。
我也一直希望年輕工程師,在工作領域中,選擇一些項目適當的深入,不要希望"什麼都懂",結果一定是"什麼都不懂"。
我以前認識一位日本營造廠派駐台灣的代表,他告訴我說他的專長是"混凝土"/日本的工程師ㄧ定要有幾項特殊專長,其他的項目就普通普通啦。
我覺得很有道理。
所以,我真的希望工程師對於一些工作項目選擇性的深入,不要都只懂皮毛而已。另外,工程管理的三大要素:成本管理、進度管理、品質管理三項及"安全衛生"、"資訊"這五大項中,至少一定要選擇一項深入(至少要及格--60、70分),能深入二、三項,那更好。
那樣,我才認為您可以被稱為:工程師。
(附註),如果一個工程師深入了解"成本、進度、品質"其中之ㄧ,說對其他二項不清楚,那是笑話。因為這三樣根本就"綁在一起",要深入某一項卻對其他二項不夠深入(比較起來,可能淺一些)是不可能的代誌。
就好像三個被繩索繫結在一起的三個人,一個人向東,其他二個人非得也向東不可;一個人要爬到金字塔頂,另外二個人也必須跟著向上,否則第一個人是不可能向上爬的。
個人對"二丁掛"真是情有獨鍾。
所以,由於"三兄弟"正在貼"二丁掛",一時手癢,忍不住發表意見。
來龍去脈如下:
*********三兄弟的部落格*****
1045到場時 貼二丁掛的LEADER正在貼後面牆壁二丁掛
我則請他協助--之後只要轉角處 儘可能以 "壓貼" 處理轉角處
他提到 一般業主如沒有指定 都採取轉角處不貼 以填縫 "蛇墨" 抹出 地震搖動擠壓較不會出現脫落
*********我的問題**********
什麼是"壓貼"?"蛇墨"?
********富婆婆******
高雄丁掛師傅與台南的差別在此,通常作法是所謂的容易作法,師傅都做好做的工作
濟公老師: [蛇墨]是"填縫"的台語
******三兄弟*****
不好意思 " 壓貼" 是我不懂術語下 自己用語 印象中有看過前輩文章裡 講到磁磚垂直面L相交貼法共3種
01.磁磚切面45度+45度 最費工
02.主面蓋次面側邊 ( 續貼 可改就改)
03.兩面分貼 不相交.......(我案子 初貼 方式 )
******LIANA的說明*********
還有小時候我也問過洪老師什麼是"蛇墨", 他說台南的會講"蛇墨" 有兩種說法:
1. 是因為古早填縫泥很多都是黑色的, 所以把間隙填平美化 => "蛇墨" (抹墨)
2. 貼完磁磚後, 磁磚與磁磚之間的間隙與縫孔, 台語稱之為"目" , 所以要把"目"抹平, 稱之為"蛇墨" (抹目).
*****我的意見*****
所以,你是用第三種方式(不相交)貼的?如果費用不是差太多,為何不用轉角磚?自己的房子,不用轉角磚,實在可惜。
我個人認為;雖然轉角磚比較貴,可是效果絕對超過價格。
其次:"抹縫"、"勾縫"也有很多型式。
一般抹平的,是最基本(最難看、最便宜)的做法,可以抹"一半"深度或是勾成"V"字型,都可以讓丁掛有立體感。
******以上只簡單說了有關"二丁掛"貼法的一些些,實在忍不住,繼續下面的說法**********
我喜歡二丁掛的前提是:我認為"二丁掛"貼法就是"清水磚"的完成面的"樣式",所以,我只對紅磚色的二丁掛有興趣。
既然是"清水磚",所以我堅決反對"二丁掛"亂貼"豎磚"。
我想多數人一定看過許多工程案子將"柱子"或是一些邊邊角角的地方貼"豎磚"。貼豎磚的原因很簡單:便宜、迅速、省工、省材料...,可是,真的"奇醜無比"!!
你什麼時候看到"磚柱"是那樣砌的?
**********
我以前在工地的時候,畫過二、三次二丁掛的外牆分割圖,所以對貼二丁掛花了不少時間去收集資料、參考別人的貼法,小有一些心得。
最重要的一點是:我認為外牆/內裝使用任何材料,一定要掌握"材料"的特性,讓"材料特性"發揮到極至,不可以"只是為了要使用某種材料而用某種材料"。
**********
外牆分割圖只適用於單位尺寸超過十公分以上的磁磚或其他建材、例如馬賽克我就看不出要畫什麼分割圖。不過我也看過馬賽克貼得亂七八糟的建築物(大面積貼直的,收邊則因尺寸不足改貼橫的,有些地方甚至成"老鼠尾"。真的慘不忍睹。記得我曾經拍照存查,需要找找看/找到了翻拍給各位欣賞。)
**********
我以為:二丁掛的尺寸就是"紅磚"的尺寸,所以以"清水磚"的方式來貼二丁掛,最能顯現二丁掛的美感。在台北,幾個貼得不錯的個案似乎也都是依據這個精神/原則施工的。
如果依據這個原則,就有幾個規則必須遵守:
一、磁磚一律橫貼,除了後續會提到的/特殊的位置以外。
二、磁磚必須勾丁,勾縫不得成一直線。勾丁有55勾丁及75勾丁二種形式。
三、外牆分割有幾個原則:這是我個人的作法,不是金科玉律,僅供參考:
1.立面分割:
1.1.標準層。因為標準層的高度、門窗開口完全相同,所以只要規劃一層就解決全部標準層的問題。
1.2.女兒牆。
1.3.標準層以外的樓層。(如一樓)。因為立面、層高可能與標準層不同,所以磁磚分割必須單獨考慮。
2.水平基準線:以每層樓的F.L.為水平基準線。
舉例來說:假設標準層層高是300公分,而二丁掛5.5*23公分,勾縫寬1公分;300/5.5+1=46.15。如果要用整磚,300/46=6.52,300/47=6.38。
6.52-5.5=1.02公分(勾縫寬)。
6.38-5.5=0.88公分(勾縫寬)。
然後,我們考慮門窗開口的上沿。假設開口在樑底,樑深60公分。粉刷厚度5公分。門窗開口上沿一律設置一排豎磚,如此,65-23=42公分。42/6.52=6.44,選擇貼七塊整磚,65-(6.52*7)=19.36公分。
其次、考慮窗邊的磁磚整數塊必須與開口上沿平齊。6.52*10=65.2與65公分差0.2公分。所以,開口上沿的粉刷厚度必須調整為5.2公分。當然,豎磚也必須更改長度為65.2-(6.52*7)=19.56公分。
再來,考慮窗的下沿。假設鋁窗是1.2*1.5公尺的標準窗。
150/6.52=23.0061,幾乎剛好是23塊磚。可是,因為下沿需要洩水坡度,所以選擇24塊磚。
6.52*24=156.48公分
這樣,水平的分割已完成。
有人喜歡在樓層分割線上做一排豎磚、窗的下沿也做一排豎磚或是其他的玩法,只要分割原則確定,怎麼玩都行。
3.垂直基準線:一是以各個立面的轉角線為基準線,二是以門窗開口的左右二側為基準。以上同時並存,只是門窗開口的基準線必須先調整以後,才能當基準線,不像轉角線是不能更改的。
舉例來說:
(待續)
*****看官的問題******
請問數量精算式總價承包契約 (Measure and Contracts Bill Of Quantities Contracts)
跟單價承包契約(Unit Price Contact) 二者的差別在哪裡?
都是要計算單價 跟總共需要的數量
請問不同的地方在?
*******這一段是網友IC在留言中的說明**********對不起,我找不到他的網址****
今天突然想起有個很久沒用的 yahoo 帳號,試了幾次密碼成功後本想只進來留言板跟您打聲招呼,卻看到下方剛好有人在問:「請問數量精算式總價承包契約 (Measure and Contracts Bill Of Quantities Contracts)跟單價承包契約(Unit Price Contact) 二者的差別在哪裡?」想說雞婆一下幫忙做個簡單的回答,希望前輩不要介意。
這兩個合約的使用時機大不相同,前者是已知工程的規模,但跟總價承攬不一樣的是工程總價以最後完工後大家就最後的完成品做全面的數量計算以決定最後的工程總價。但後者也就是「單價承包契約」是一開始不確定工程的總規模如何,所以大家就說好做多少算多少,所以要先確認各項目的單價,好在工程結束後計算數量然後決定工程總價。
一般而言數量多單價可以壓得比較低,前者因為一開始就確認工程規模,所以單價該定多少營造廠比較有譜相差不會太多,但是後者就不一定。如果營造廠一開始以為某項目數量會很多,為了拿案子而把單價壓低,結果最後那項目只作一些些那就「了」到了。反之,如果業主/營造廠一開始以為某項目只會作少量所以單價訂得較高,結果最後業主決定那工項增加數量或增大範圍,那就是業主自己「了」到了。
基本上合約是希望對雙方都公平,所以一開始採取何種契約,必須考量各種不同狀況、必須慎行。
如果以上說明有哪裡錯誤,也請各位先進多多指教。
****我的想法*********
我的英文沒那麼好,所以,上列英文每個字我都認識,合起來就費猜疑了。
謝謝IC的說明,老實說,我從來沒有碰過/聽說過有這兩種"合約",不知台灣地區有沒有工程師/業主/營造廠訂過上列合約?
********************
我經歷過的合約大概分成下列四種形式:
一、一般所說的"總包"(General Contract,簡稱:GC)。
二、一般營造廠對分包的合約,有數量/單價,可是數量僅供參考用,是實做實算的。
三、"統包"(Turn key),是"設計+施工"的合約。
四、"成本+利潤"的合約,英文稱cost-plus.... 什麼的。
*********
我對於前面所說的二種合約(數量精算式總價承包契約、單價承包契約)倒有一些疑問:
(續2.)
98.12.2.第一次修正
***這一系列的文章,真的把我搞慘了,怎麼寫都覺得不對,看官如果覺得有問題/或是寫得零亂,原諒些個;我最近一直為這一系列文章苦惱,不知如何是好,待我沉澱一下,****0728
*********
制定計劃的第二個步驟是"詳細了解計畫的標的"。簡單來說就是「要做的目標是什麼?要最到什麼程度?有多少工作項目?有多少限制條件?」
*********
以施工計畫為例:這個階段就是詳細了解"計畫的內容是什麼?"(如果是單項外牆施工計畫,我們就詳細讀圖說,了解外牆的面積、形狀、建材、規範、大樣....等。
*********
(待續)
2009.12.19.第一次修正
做計劃,很簡單,作一個好的計畫就比較不容易了。
我們簡單的將計劃分成三個階段,說是三個步驟也可以。
*********
第一個階段就是:「計畫標的」的現況資料收集、分析、檢討、確認。
第二個階段就是:「計畫標的」的圖說分析、檢討、確認。
第三個階段就是:將「現況」轉變為「計畫目標」的方法、過程、成本、時間、資源等的分析、檢討、確認。
(這個題目太大了,我儘可能簡單說明一下,如果要詳細說明,我前面所寫的幾乎都在範圍之內。)
*********
第一個階段就是:「計畫標的」的現況資料收集、分析、檢討、確認。
簡單說就是:與計畫案有關/已有的資料收集、分析、檢討;確認採用的資訊。(真的很難簡單寫。因為一個工程專案在每一個階段所收集的資料都不完全相同,連舉例都很麻煩/困難。)
我一直堅持一個完整的工程專案包括:開發、設計、施工及維修管理四大階段。我們把它分成四個階段是不得不然的辦法,事實上他們是不可切割的。
**********
開發階段最主要的工作計畫就是:1.可行性評估。2.產品定位。3.客層定位。
這三項以前一定有文章談過,不再詳細重複說明。開發計畫的結論/交給下一棒:設計階段的就是"設計需求書"。
1.所謂「可行性評估」,千萬不要被這個名詞唬到了,簡單的說就是:找出「這個工程專案能做嗎?」的答案。
我想多數的決策者還是以成本/金錢的「賺、賠」做為"能不能做"的考量依據。(這是普遍的標準,很好啊!簡單明瞭。)
一些特殊的案件,例如:慈善、捐贈等工程專案,還是要作可行性評估,因為無論如何,老闆還是要知道:我要墊(賠)多少錢?
如果是一般的投資案件,簡單的說就是將"成本"與"收入"作一比較,就可獲得結論。所以,計畫的第一階段是收集、分析、研判所有與"成本"、"銷售價格"有關的"影響因素";說來簡單,真正要執行,還真的需要一些功力。
參與"可行性分析/評估"的是哪些人?
開發、設計、施工、維修管理人員。因為無論是"成本"、"售價"都與這四個階段的成果息息相關。
在"評估"的同時,主要工作內容是"產品定位"及"客層定位"。
所有的工程專案都有"產品定位"的問題。例如:最近鬧得轟轟烈烈的內湖捷運線,到底應是中運量?高運量?這就是"定位"的問題,當初怎麼定"中運量"的?一定有一些數字、條件、分析報告...,我想應該不是某一個人天縱英明自己武斷決定的吧。
建築投資工程專案,為了能有高售價、高銷售率,一定要選擇最恰當的產品,那是"錢在輸贏";捷運做得對錯?好不好?倒楣的是小老百姓,當權者(當初的決策者)一點損失也沒有。一個建設公司的投資案可開玩笑不得,嚴重一些,搞不好會影響公司的存亡。
好幾年前,我聽說新竹市有人投資興建一個大賣場,號稱全國(?)最大。當時我真的是佩服投資者的"勇氣"。去年,我問桃竹苗地區的朋友,那個案子如何了?煙消雲散。類似的,約十年前,上海浦東,泰國正大集團也投資興建了一個號稱遠東(?)最大的賣場,前幾年我問經常往來兩地的朋友,那個案子如何了?SO SO 。
"產品定位"必須考慮"大環境"、"小環境"、"法令"、"施工"、"財務".....絕對不是"做個最高級的產品",而是"做個最適當的產品"。
我常常舉例說:你到阿里山投資蓋一片豪宅(或是大賣場),賣給鬼啊!?
*********
"產品定位"與"客層定位"是一體兩面,哪一類的產品/適合哪一類的客層,要明確的訂定出來,根據"客層定位"來決定銷售方式/產品內容/建材/設備.....(人客在哪裡?)。
以前我也說過,許多建設公司為了"通殺",所以一個個案(集合住宅)是一戶十幾坪(套房)到上百坪的(豪宅)都有,結果呢?多數是某些坪數賣得還不錯,有些坪數就悽悽慘慘了。即使是這樣,我也要問:分配百分比是如何訂定的呢?總不會幾種坪數,各佔同樣的百分比吧!?那會死得更難看!!百分比怎麼來的呢?
*********
也簡單說明一下"客層定位":例如以前的農村,如果銷售案設計為分層分戶的"集合住宅",必死無疑。那裏的民風比較保守,住家要"有天有第"--所以,透天厝才是他們可以接受的。另外,我們也常說"產品區隔",什麼是產品區隔?就是與其他一般產品明顯的不同,例如:以前衣蝶百貨的銷售/佈置/貨品皆以"年輕人"為主要訴求對象,成績斐然;一般百貨老少咸宜,不見得成功。
談起來,客層、產品二項真的很難分得輕情楚楚的,只是,因為需要的資料不同,才有此分法。其實,做過分析、檢討的人都知道,計劃過程一直是"來來去去、反覆修正",到最後才會有一個比較能接受的結果。
不可能一箭中的,那就太神奇了。除非當權者早有定見,那樣,分析只是做假的了。
(續之四)
就算學有所成,如何"落實"?
*********
我曾經跟年輕工程師討論過"學校課程"無用的原因:
一、雖然說:大學教育已是專才教育,但是就「營建領域」來說,還是通才教育:設計、施工估價、結構、測量、製圖、繪畫....通通都敎一點;原因很簡單,因為課程設計的人,不知道"學生"畢業以後會走/要走哪一條路:設計?施工?測量?專繪透視圖?美工?室內裝潢?老師?官員?.....
所以,專走施工或事務所或估算.....等的學生就會覺得有些課用不到(說完全用不到是騙人的,多多少少都用得到,只是因為自己不努力,所以說:完全沒用。這個問題工程師自己想一想。)
1.如果看官是學生,而且懂得"生涯規劃"(很厲害囉),那麼多用心於與自己未來有關的課程。其他的課程當然能拿高分也不壞。
2.如果看官是社會新鮮人,工作(職場)上需要哪些:知識",我勸你還是將教科書找出來,重新好好讀一讀,如果覺得不夠,到書局找你要的書或是到"補習班"上課吧!!
3.老鳥?我就不說了。
4.如果你是"學有所成"的MBA,不必急,先弄清楚:
4.1.你的職務/位置在哪裡?也就是說:你的權力、義務是什麼?
4.2.環境現況如何?也就是:公司的體質/現況如何?
千萬不要冒冒失失的將所學強加/硬套在"現實"頭上。這就是"落實",將所學的遷就現實,而不是要"現實"遷就你的所學。
如果,研究所是在國內唸的,所學與國內"社會現實"可能差距有限,如果是到先進國家唸的,那所學就可能與國內現況差個十幾年到幾十年。如果無視於中間(十幾二十年)那段差距,堅持硬幹,那一定死得很難看(不是你死就是公司亡)。
打個比方來說,就好像有人到美國學會了NBA或是MLB的管理方法/制度,然後回到國內一成不變的應用在國內的職棒/或職籃的頭上,結果會如何?
許多人不肯承認"國內的環境"與"先進國家"有一段差距,更不肯承認"自己公司"離"跨國公司"有一段距離。面子顧顧/小聲講一講就算了,真的要談/實施"企業管理"還是謹慎一些的好。
我堅持:「落實」的精神就是將那一段「差距」有系統的/合理的/漸進的填補起來,跟先進國家的「現代」接軌。當然,我們可能耗費幾年才可能趕上目前(2009年)的先進國家,而幾年以後/那時,他們又跑/進步離我們一段距離;別急/慢慢趕,我相信只要努力總有機會的。
怕的是「坐井觀天」、「內鬥內強」。
*************
任何一個人想要出人頭地/想要對這個社會國家有所貢獻的人,就絕對不能混混沌沌的過日子,將"書本"的原理/原則拉到現實面來,就是"落實"。
*************
(續之三)
我寫這個部落格,主要是談營建管理,附帶談一些施工方法、技巧,這些實非我的主軸/也非我的專長。
可是,我覺得似乎工程師在乎的是工法、技術、技巧;對於"管理",不知是陌生/害怕,覺得無用,還是自覺無能為力?
***********
上個星期,我的大學同學到家裡來看我,也聊了一些建築逸事。我記得最清楚的是他曾經在屏東負責一個大型的公共工程,業主要求要有1000位工程師;他說怎麼可能嘛!?指頭彎一彎/比一比,實際上總共大概有七百多個工程師,他覺得已經很多了。
他說:計畫做好,要那麼多工程師幹什麼?
(德不孤,必有鄰。)
***********
有時,我會思索:一般工程師為什麼不肯努力於"營建管理"?不要說他們對"計畫"嗤之以鼻,至少我是覺得"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對於"內業工作",根本不當一回事/甚至認為那是多餘的工作負擔。
可是,我又常常碰到年輕朋友(工程師)要唸(考)研究所的第一志願很多都是"企業管理"。我就很納悶了:跟他們談"營建管理",沒啥興趣,卻要去唸企業管理,不是很矛盾嗎?
**********
十幾年前,一群朋友談"留美的MBA",我們一致同意:「要害一個企業,只要要企業老闆多請幾個MBA來就可以了。」也許有些過份,不過,事實上我真的遇過很多"留美的MBA"搞得企業雞飛狗跳;剛開始似乎是企業的救世主,到最後,人人喊打/夾著尾巴逃得比誰都快。
(我無意輕視MBA,完全就事論事/就我的親身經驗談事情/而且討論的朋友中很多也是知名學府的MBA。)
問題出在哪裡?
***********
我個人的意見:
1.如果是純理論、學術研究的科系,或許可以不必在社會上工作一段時間就直接進研究所;因為本來他們的工作就在那裡。但是,如果是生產、製造、工程等科系,我倒覺得應該在實務工作一段時間以後,才為了充電/突破而選擇研究所進修。
2.目前,工程師多認為"學校所敎的在實務上用不到"。那麼,為什麼要到研究所多唸二年?研究所所敎的就用得到?
3.相信多數的學生在進入大學、選擇科系時多是迷迷糊糊/依照去年公告的錄取成績/高低來填志願;結果可能志趣不符/轉系/重考....或是畢業後學非所用。
學生選擇研究所會比較嚴謹嗎?我看未必。
4.為什麼要唸"企業管理"?二年/幾本書/或許加一篇論文,就可以讓一個人成為"管理專才"?我看是:搞清楚什麼是管理已經不錯了。
(續之二)
我個人覺得:平均起來,工程師比較"土直、木訥",不像財務、業務人員一般「七面靈巧、八面玲瓏。」
也許是因為工作環境、工作內容及思考邏輯等等不同的關係。
**********
我想工程師所受的工作方式/教育,基本上就是"一步一步來"(程序),先做什麼、其次做什麼、最後做什麼。雖然也可偷機取巧,到底只是小細節、小部份,不可能"翻盤",先蓋屋頂。
所以,工程師在工作上的思考邏輯就比較單純,不會顛三倒四、七拐十八彎。進而自然影響到生活上的思考模式。
**********
說到"做計畫",我想許多工程師ㄧ定倒退三步;我常說:「人因無知而恐懼。」
其實,簡單一句話:「你打算怎麼做?」這就是計畫。
舉日常生活的例子來說,假設我們計畫星期六下午去大賣場逛逛/買一些必需品。總會有個想法吧:
1.選擇(確定)哪一個賣場。如果是有幾個賣場--先後順序?
2.哪些人去?
3.怎麼去?(搭公車?捷運?開車?計程車?)
4.買哪些東西?必需品及隨機?品牌?數量?
5.預算?
6.幾點出發?逛多久?
7.(來個餘興節目)中午(或晚餐)在哪一家餐廳同樂?要不要預約?
大概這樣吧!!從頭到尾考慮周延,跟家人商量一下(或是跟重要人士--例如河東獅)。一切就緒。
這就是計畫,一個滿不錯的計畫。
內容當中,哪些屬於"成本"?"進度"?"品質"?工程師自己分析吧!!
**********
任何工作項目,都應該(可以)事先計畫一下:跟女朋友約會看場電影、到菜市場買菜....。
寫施工計畫是因為要寫給"別人"看(不要嫌麻煩,別人--長官--不知道你的想法、預定作法、計畫是否周延、是否有遺漏項目。)
***********
所以啦!也不知道誰起的頭,施工計畫老是搞得厚厚的一本,有關、無關的資料影印一堆夾在計畫之中/充篇幅,何苦呢?
就好像要去逛大賣場,把"大賣場"的歷史、位置圖、廣告等等都夾在計畫書中,而自己要買什麼倒是一字不提(或是簡單幾個字),不是很幽默嗎?
幾頁的計畫書可能比厚厚一本的計劃書有用,道理就在這裡。
*************
養成計劃的習慣,不要老是"隨機"打游擊戰。當然,偶一為之,生活上可增加一些情趣, 工作上,就不是那麼好玩,還是計劃一下比較好;因為即使計畫了,執行時的修正/調整都會搞死人。不必隨機了,有得讓你玩的。
*************
我們是不是希望天天都做同樣的/一成不變工作?
我們是不是害怕面對新的/陌生的事物?
***********
我們可能天天重複以前的日子嗎?就像重複"影印"一般。
那會有樂趣嗎?
**********
我想:多數的上班族一定認為:怎麼可能?我天天都是朝九晚五,重複同樣的工作。
除了工廠生產線上的工作人員有可能有一段比較長的時間/99%始終重複同樣的工作以外,其他的行業也是一樣日復一日/重覆相同的工作?我不信。
尤其是營建的工程師。(對不起!這個部落格還是以營建為中心。其他行業?我又不懂,所以不敢妄加批評也愛莫能助!!)
**********
工程師如果以為:我在工地天天還不是一樣,哪有什麼新鮮事!?
那你就完了。真的。已經完了。
**********
工程師啊!如果你不持續努力,一直拿以前不知怎麼學來的本事面對未來的工作,那你一定害怕面對"新"的工法、"新"的工作項目、"新"的材料、"新"的......。
即使是你已經做過很多次的"工法"、"工作項目"....你已經100%熟悉?深入了解?一點疑問都沒有?
別的不要說,工程師啊!你對"普通模板"懂多少?對"鋼筋"懂多少?對"混凝土"懂多少?是不是我們常常笑工程師的本事就像"沾醬油"一般,只有表面的一些些?
是不是"每個工作項目"都只是沾到一點點醬油的顏色而已?卻已經沾沾自喜,覺得自己很有"實務經驗"?
**********
我不是要"菜"哪一位工程師,也不是要"菜"年輕工程師,我只是希望"年輕工程師"有正確的工作方式/觀念。不要在工地/上班時間晃來晃去/無所事事。我們不懂的,還很多很多。
我常覺得:在工地,事情永遠做不完/學不完;只好挑重要的/急迫的先做,其他的,資料能保存就盡可能保存,能要到的資料就盡可能去要(像我上一個工地,我就跟鋼構廠要了一份他們監工工程師紀錄的完整的日報表),留待他日有空時再整理、分析。(天知道我這個懶人何時有空!?)
我的意思是:新鮮事是工程師要不要做,不是沒有。
我希望工程師隨著工程進度,將自己負責的工作項目一步一步深入探討/研究/分析,其他的暫且擺著/沒那麼多時間。這樣,一個工地、二個工地....雖然是同樣的工作項目,也會日新月異、有長足的進步。這樣。"待過幾個工地"才有意義;不然,十個工地下來,還是"胡瓜"一個。
面對常見的"工程項目"理應如此,新鮮事一樣做不完。
**********
面對新的/沒碰過的"工程項目",那就一定是生猛"海鮮"。好耶!!
1.圖面詳細讀一讀。
2.規範讀清楚。
3.廠商的"施工計劃"審核一下(事實上是學一些東西);有疑問/不懂的,大大方方找廠商來詢問。不亦樂乎!!
哪會沒有新鮮事!?
************
*****聲明*******
我說過,我對"違法"是很不以為然的,所以看官的問題我以"隱藏"方式回答;看官再問,我想,這個問題我也碰過很多/答覆很多,所以乾脆上網談一談。但是,這不改變我的原則/立場。
夾層屋是"建商"走法律漏洞的產品,問題很多。
1.樓層高度有問題。一般的建築室內高度約2.8公尺-3.2公尺,夾層屋了不起挑高4.6公尺,分成2層,一層只有2.3公尺不到--扣除樓板厚度0.15+0.1=0.25公尺。(4.6-0.25)/2=2.17公尺(大約、實務上應該更低)。
2.產權有問題。多數人都認為:我自己住,產權不是問題。事實上,以後"轉手"怎麼辦?"將售價除以有"所有權"的坪數,賣得掉嗎?
3.居住品質?生活在"狹小"的空間,嗯....忍耐吧!!
4.結構系統有疑慮。增設夾層的施工者一定不是"大廠",品質堪慮。如果原有的設計者"考慮"以後會增建,所以預留"接頭","載重"列入考慮,情況會比較好;可是,我相信:不太可能。
5.投資興建的"建設公司"、原有施工"營造廠"一定與"夾層施工者"撇清關係,因為如有關係會被主管機關處罰。所以,施工單位如何負責?
所以,雖然我也有朋友買夾層屋/增設夾層,我還是持"懷疑/保留"的立場。
*******這是我的第一次答覆****
我個人認為:夾層屋最重要的是增設板(或樑)與原有結構的"接頭"。因為增設的方法有許多種系統(樑+版或是小樑+板或是無樑版),無論是哪一種系統,主要是接頭必須要堅固到能抵抗"地震力"否則實在有隱憂。
*******第二次問題********
:願意花點篇幅為我開『接頭』的茅塞嗎?10公分工字樑跟RC壁的接頭。
*******我儘可能說得淺顯一些****
一、「10公分工字樑」,有沒有搞錯?10公分?查一下吧,可能是U 型槽鐵吧!!(?)--這是第一個問題。
二、照字面看來,應該是以槽鐵當"小樑"的結構系統(類似無樑板)。---沒有大樑。(?)還是沿著RC 牆有一圈25-30的工字樑?
如果沒有一圈較深的大樑,是否依然以10公分(或20公分的槽鐵圍一圈)固定於RC牆上?不然,10公分的槽鐵兩端如何固定在RC牆上呢?
三、理論上,原有的結構系統在預定增建樓板的位置應有一圈"樑",而增建時先將"工字樑"(或槽鐵)固定在這一圈樑上。然後才架設樓板的10公分小樑。
問題來了,如果原有的樑沒有預留鐵件接合增建的結構樑,請問:後來的這一圈"工字樑"(或槽鐵)如何固定在原有的樑上(或RC牆上)?
1.膨脹螺絲?螺絲直徑?間距?
2.植筋?點焊?鋼筋直徑?間距?
3.敲開樑的保護層,點焊?間距?
我想施工廠商應該會提出施工圖說吧。上列問題,應該在圖說上都找得到答案。
理論上,樓板的載重傳遞給"樑",樑的載重傳遞給柱。因為是增建,增建的樓板的載重先傳給增建的樑(10公分),然後10公分樑的載重傳到四週一圈的樑上,然後再傳遞給原有建物的結構樑。(很繞口?)
問題就出在這裡:後來的這一圈"工字樑"(或槽鐵)如何傳遞載重到原有的樑上(或RC牆上)?依靠的就是螺絲或是植筋、點焊。所以,螺絲有幾支、直徑是多少?或是鋼筋(植筋)直徑是多少、幾支鋼筋是不是很重要?如為點焊,焊點有多少?焊道長度....是不是也很重要?
假設(只是假設):四周各只焊一點,後來的這一圈"工字樑"(或槽鐵)應該會因焊點破壞而與原有的結構樑/RC牆脫離(剪力破壞);所以,越多焊點(螺栓、植筋)就越堅固,螺栓及植筋的直徑越大就越安全,對不對?要有多少點(螺栓及植筋的As)才算安全呢?這要結構計算一下囉。
所以我說:
先了解是哪一種"結構系統"?
接頭的結合方式?
接頭是否符合"安全"需求?
施工是否正確?
*******
上個星期,才聽朋友談及一個挑高/夾層的銷售案。印象裡好像是二次工程的費用約20-25萬,我沒仔細查詢,記得夾層下方是客廳及一個臥室,夾層可隔二間臥室,銷售坪約15坪。銷售單價比一般行情高了好幾萬/坪,我心中默算一下,因為坪數小,所以總價看起來較低,事實上加上二次工資/費用,消費者並沒有佔到太大的便宜。而卻有一部分使用空間沒有產權/結構有瑕疵。
對不起,我是就事論事。
*******下面這段是(唯傑鋼品)老倉的專家意見(http://tw.myblog.yahoo.com/we-job),他說的比我正確,有這方面的問題,可以直接請教他。
10公分工字樑應該是H-100*100*6*8,
H鋼兩側須廠焊柱底板(BASE PL-**),並預留螺栓孔徑
以便與原有的樑結構系統接合,
--------------------------------------------
最理想工法是ANCHOR BOLTS (預埋螺栓),
但須預做牛腿出來再預埋其上端,
否則H鋼如何安裝入兩側樑,凸出的預埋螺栓內,
若未預埋只能打化學錨栓了,
*******濟公的感謝狀******
有你真好,我想你也知道,鋼構這個部分我只是"略知ㄧ二"而已,打鴨子上架,又懶得查詢,差點誤事。謝謝你。我就不客氣將你的回應放在文章的最後囉!!失禮失禮!!
我喜歡向前看。
我遠離黑暗面。
我不喜歡跟年輕人談邪惡。
*************
向後看?看什麼?
黑暗面?不如迎向光明。
邪惡?遠離吧!!我逃得比誰都快!!
他們是存在的。就如同白晝/黑夜,就如同春/夏/秋/冬,就如同手心/手背.....他們是存在得很自然的,自然得就跟我們呼吸一樣,自然得就像空氣一般。
自然得如果你不用心,你根本不知道他的存在;存在於你的身邊。
************
我相信多數人都生活在白晝,但是也有不少人是依賴夜晚生存。當然,前者偶而也會當夜貓仔;後者在陽光下也是一副道貌岸然/和藹可親的模樣。
******唉!要我怎麼說呢?********
我真的只能勸年輕朋友,遠離黑暗面,那是碰不得的。君子不近危牆。
我只能告訴年輕朋友:如果面對的是"利益掛勾"的黑暗集團,你能如之何?扮演"內褲外穿"的超人?希望人世間有黑臉/眉心有個新月的包青天?
拜託,那是電影/漫畫、那是小說、那是幻想。
*****這樣寫,好像對年輕工程師沒啥幫助?*******
只要是"人的社會",任何行業,大大小小、多多少少都有他黑暗的一面,這是無可奈何的事。黑暗面當然是"人"搞出來的。人的天性如此。
我不敢說:「社會處處陷阱」,但是,是有人的職業就是"設陷阱"然後千方百計引人自己跳下去。真的,很多陷阱是自己跳下去的,如果說設陷阱的人推了一把,也是順水推舟,先怪自己。
工程師啊!!你什麼時候看到捕捉野獸的陷阱,野獸是由獵人推進去的?
*************
工程界的黑暗面也是千奇百怪,花樣繁多,真的說也說不完。(根本上就是"人性"醜惡一面的反映,就像萬花筒一般,光怪陸離,變幻萬千。)
******78年我離開營造廠以後,許多有關營造的怪現象就只是傳聞******
管理學上有個"異常管理"我覺得非常好用:只要是看起來/感覺"不正常"的事物,最好小心一些,大多數都有問題。
我查看工地也是這樣,東看西逛,如果覺得"這個地方怪怪的",我就會請工程師拿圖來對對看,十之八九是有問題的。
如果有陷阱,感覺怪怪的,我就"能逃多遠就逃多遠!!"
近十餘年來,碰最多的就是投資案,什麼樣的"怪案"都有人端來邀請合作/投資,只要略有疑義、不合常理,我是推得比誰都乾淨/逃得比誰都遠。
我永遠相信"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我也相信"天上掉下來的禮品永遠輪不到我"。
有時碰到一些條件好得不得了的投資案(企劃/數字如此顯示),我的答案是:"這麼好的投資案,你找幾個親朋好友一起投資,不是賺翻了?"一般來談的人多是"有頭有臉"的人物,所以要他找幾個有錢的親朋好友湊個三、五億,根本不應該是問題。
肥水不落外人田,如此好康的事,怎會找我?(必有蹊蹺。)快閃!!
*********
有個邏輯觀念與看官共享:「假設錯誤,結論一定正確。」
舉例來說:假設明天太陽從西邊升起,地球會變成方形的。對不對?對!!
問題是:太陽怎麼可能從西邊升起呢?
如果太陽真的從西邊升起,地球有什麼理由說不會變成方的?
*********
讀"企劃書"、"可行性評估"之類的報告,一定要看清楚"假設",千萬不要被好看的"結論"騙騙去。人家畫個大餅,你就照單全收?
*********
不要被"頭銜"唬住。有些人名片一拿出來,"博士'、"代表"、"理事"、"委員"....哇!頭銜一堆。千萬不要被"震"住。
對於中國"文學之美"有時真的佩服得五體投地。有些句子,體會過後更覺貼切/不自覺得拍案叫好。說到"黑暗面",中文的"招搖撞騙"就必須了解一下:
招搖嘛,就是一堆頭銜/衣著光鮮,光聽頭銜/光看外表真會嚇死人。其實那些都是拿來唬人的。
撞騙嘛,撞者,硬幹;騙者,甜言蜜語、連哄帶騙;軟硬兼施,就是要你跳陷阱!!
*********
最讓人搖頭的還是"黑暗集團"。
工程界裡最有名的就是"圍標"、"搓湯圓"。黑道、白道、主辦、協辦、業者等等通通混在一起,連"監督單位"都要參一腳。
諸君看報紙可以看到連"學者專家"都捲入其中、無法倖免。
真是這樣?真是這樣。(我聽說:有些聲名卓著的大學教授在審核會議或是會後記錄要他簽名時的嘴臉、他所提出的要求條件,保證讓你嘔吐!!)
想一想:為什麼"投標者"千方百計要取得評審委員的名單?
**********
我只寫到這裡。據說,多數人看文章都看自己想看的部分,然後自己照自己的想法解釋。
所以,以上所寫,只是我個人"看"、"聽"、"想"得到的東西。
謠言止於智者。
***********
姑妄言之妄聽之, 豆架瓜棚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且聽秋墳鬼唱詩。(聊齋)
2009.10.11.第一次修正
泥作工程包括:
1.粉刷打底。
2.砌磚。
3.貼磁磚。
這一篇只談"粉刷打底"。
*********
我想任何一個工程師都知道什麼是粉刷打底:1:3水泥砂漿、1:2水泥砂漿;木鏝刀、鐵鏝刀;麻吉(灰誌、標準餅)、...。
*********
我喜歡把泥作工程當作"化妝工程"(其實日文就有這個意思),在結構體上化妝如同女孩在臉上抹紅塗白一般。
以前的粉刷抱括室內及外部;室內包括天花/牆/地坪。
早期,天花板(RC樓板)以普通模板組立,所以天花板需要粉刷(如果工程師留意一些,會發現早期的天花板粉刷真的很精緻,不僅與牆的交接線有線條收頭,天花中央還有一些浮雕,我不知道是如何施工的?)到了60年代,夾板模(多稱清水模,其實,污衊了"清水模"這個名詞)全面取代樓板的普通模板,批土取代了粉刷,天花板的粉刷遂成歷史名詞。
然後,隨著輕隔間取代紅磚隔間牆、各種帷幕牆取代RC外牆,泥作工程的施工範圍一減再減,已不復有當年的陣容/聲色。
*********
泥作工程與砌磚工程相類似,都屬"濕式工程"、也是建築工程施工過程中需要搬運/堆置"原始材料"(水泥、川砂、水等)的工作項目。
(好像沒寫完?)2009.10.11.第一次修正
上面這二張照片是我走在"舊街"時,無意中發現的。"土角厝"只留下一道牆。
上回說到混凝土,其實應該先談紅磚。(砌磚工程)。
*********
目前,我想台灣的鄉村還可以找得到"土角厝",也就是外牆以"土磚"砌築的房屋。這是早期的"砌築工程"。
後來,演進為以"紅磚"當外牆結構,屋頂為木造桁架+紅瓦;如為二樓建築,樓板亦為木構造。
到了50年代後期,房屋建築仍以1B磚牆為結構外牆、1/2B磚牆為隔間牆。
一直到60年代後期,房屋的外牆才逐漸被RC牆所取代,而室內隔間牆真正被"輕隔間"逐步取代是在70年代後期的事了。
至70年代後期,紅磚的砌築已逐漸走入歷史。
(說不定一堆人反對,因為到現在90年代後期了,以紅磚當"隔間"仍滿街都是,這要怎麼說呢?其實,我也很納悶,也許,無論如何,總有人堅持他的"原則"吧!!)
*********
就我個人所知,泥作、砌築、磁磚等三項工程的技術工人是不同的。
泥作負責天花、牆面、地坪的粉刷打底;砌築負責砌磚(台灣地區,空心磚、玻璃磚等使用較少,不過,仍屬砌築);貼磁磚就很清楚了。
當然,我不是說泥做的技術工人就不會"砌磚"、不會貼磁磚,但是,我相信"學有專精",至少在民國60-80年時,泥作工程公司/工班即使取得包括"砌磚"、"貼磁磚"的工程,也多再分包給"砌磚"、"貼磁磚"的專業工班。
到了70年代後期,我認識的一些"砌磚"包頭都"轉行"開始承攬"粉刷工程"。
**********
1.台灣位居地震帶,單單"磚牆"無法抵抗側向地震力,我就反對以磚牆作為結構體或是"隔間牆"。
2.以前我們評估過:1B磚牆與12公分厚的RC牆成本是差不多的,現在的相關工程項目的單價(模板、鋼筋、紅磚等)不知如何?工程師可以評估一下。
3.至於1/2B格間磚牆與輕隔間的優缺點比較,就由工程師自己做做功課了。
**********
1.紅磚逐漸遠離使用在"結構系統"上,純粹是因為結構力學的關係;也是為了避免地震倒塌造成人員傷害/財產損失。
每次有"地震"的新聞,只要看到災區的房屋建築是以"砌築"為主的結構系統,我就"ㄔㄨㄚ勒但"。
雖然近幾年台灣幾次嚴重的地震,有些RC結構並不保證什麼/照垮不誤,但是,如果是"磚造"我相信會更慘!!民國四十幾年(我是小學生),學校組隊到白河災區協助"清潔打掃",磚造建築的殘簷斷壁至今仍深深印在我的腦海中。
如果,輕隔間可以取代"磚牆",為什麼就是有人"抵死不從"?
2.看官KENBO回應說:「紅磚的隔音好像比較好,輕隔間及木隔間差很多,用隔音發泡好像也比較差。」
本來,所有的事物不可能集優點於一身,尺有所長、吋有所短,優缺點比較以後,選擇優點多的是唯一的方法。談到"磚牆"我開宗明義就是以"結構安全"為優先考量,當然,那只是我個人的看法。
3.工業成品取代現場施作。這是時代趨勢,所有現廠施做的工作項目遲早都會被工業產品所取代。最後,現場所做的只是組裝而已。
4.因為是工業產品,所以品質穩定、產品比較精緻、平整。
5.如果是現場砌磚,因為材料的運搬、堆放、砂漿拌合、撒水等工作,工地難免湯湯水水的,工業產品則比較容易保持工地的整齊、清潔。
"乾式施工"必然逐步取代"濕式施工"。
6.雖然如此,"砌磚工程"終將成為"裝修工程",必須走精緻、美學的路線,而揚棄"結構"用途。例如:清水磚、火頭磚等用於藝術造型/牆面、花台等。
我一直想寫一篇與"傳統工程"有關的文章。
因為內容凌亂,又一直沒有用心去整理,所以想歸想,始終不敢下筆。
**********
我所謂的傳統工程項目,包括:泥作、砌磚、模板、鋼筋、貼磁磚等在工地現場施做(人力密集)的工程項目,也就是逐漸"瀕臨淘汰/消失的夕陽工作項目"。
當然,我相信她們不會像"恐龍"一般滅絕,但是,逐漸"稀有""進化"是必然的趨勢。
就像"紡織業",我們稱之為夕陽工業,並不是因為它會真正消失於地平線之下。
**********
1.混凝土搗築工班
記得民國60年代初期,當我初入社會時,工地工班聲勢最浩大的當數"混凝土搗築工班",我曾經為文說明、形容過;記得某次慶典聚餐,混凝土搗築工班的老闆很自豪的跟我說:吃飯的時候,有時候我的工人就要開超過100桌。
可是,不出三、五年,預拌混凝土開始席捲混凝土的供應市場,一下子,龐大的混凝土搗築工班似乎就銷聲匿跡了。
取而代之的是:預拌廠、橄欖車(輸送車)、幫浦車及管尾整平、搗築的幾位工人。
當年有幾項工程項目,現在的工程師可能看過,實際使用/施做的機會應該不多:
A.手拌混凝土。
a.1:3:6手拌混凝土。
b.1:2:4手拌混凝土。
B .機絆混凝土。
a.1:3:6機拌混凝土。
b.1:2:4機拌混凝土。
民國50年左右,混凝土仍以手工拌和為主,工人在鋼板(4呎*8呎*1.5公分厚,也就是現在工地仍可常見鋪設於柔軟地面/供車輛行駛/避免沉陷的鋼板)上拌合碎石、川砂、水泥、水。每次拌和一包水泥稱為"一盤"。由於當時一般建築以"磚造"為主,混凝土僅用於樓板、樑、柱,房屋也多為1-2層的連棟建築。
60年初,拌合機進佔混凝土市場,大數量的混凝土拌合、垂直運輸多以拌合機等機械為之,水平輸送則以獨輪車推送;小數量的混凝土則仍以手工拌和為主。此時"販厝"正蓬勃興起。房屋多為4層加強磚造建築。
60年代中期以後,預拌混凝土廠開始設立,由都市擴展至鄉村,沒幾年,機械拌合機在都市幾乎完全消失。此時的混凝土開始有精確的強度要求:2000PSI、3000PSI....。房屋亦逐漸增高為5樓、7樓、12樓、15樓。
70年代,帷幕牆/鋼骨建築開始登場,各種帷幕取代了部分傳統RC外牆。樓層高度二、三十層者以比比皆是,更有少數超高層建築的產生,混凝土使用的空間再度被壓縮。
**********
1.機械取代人工是必然的趨勢,混凝土搗築是最明顯的例子:人工拌合→機械線廠拌合→工廠機械拌合。
2.工業產品逐漸取代手工產品。
3.品質提升。以前的1:2:4混凝土、1:3:6混凝土的強度都是"量其約",品質管控有實質上的困難--包括:拌合是否均勻、粒料品質控制、水灰比等等。
4.機械取代人工以後,產量大幅提升。
5.運輸能力大增。輸送/幫浦車的運輸距離可達數百公尺。
6.建築物的規模因之擴大/增高。1、2層→4、5層→十餘層→超高建築。
7.高強度混凝土應運而生。5000psi、6000psi....等高強度的混凝土視需要能切實提供。
8.
自去年底身體不適以來,深為病痛所苦,我想:這半年來"部落格"的文字應該很凌亂,而且一些問題、想法也不成系統,原本就無啥才華的我,更是因此精神散亂、語無倫次,希看官見諒!!
這一陣子,工程完工、驗收、搬家、撤退,更是雪上加霜,搖搖晃晃。
一向生龍活虎的我,第一次住院、第一次做了二週徹底的身體檢查、第一次定期門診、第一次....,不病則已,一病居然如此嚴重!
唯一的心得是:奉勸所有健康的人不要亂吃"藥"!包括所謂的"補藥"。我的病因是"免疫系統過強",所以...必須吃藥"抑制免疫系統"!很妙吧!免疫系統不是越強越好!!
如果有"增強免疫系統"的任何"補藥",奉勸看官不要亂吃。
結論是:任何事情"過猶不及",恰恰好(中庸)是最好的情況!!(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
最近,有機會跟一些年輕人面談工作規劃(生涯)、進而談到"管理",真是.....怎麼說,反正蠻有趣的。
我總覺得許多年輕人"喜歡管閒事",也許"年輕就是這樣",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問題是:你助的那一方是"對的那一方"嗎?你確定?
而且,你真的有能力"拔刀相助"嗎?如果你不會游泳(或是不會水中救生),有人溺水,你跳下去又如何?
也許是吾垂垂老矣,總是勸年輕人"努力做好(充實)自己分內工作",不要浪費時間/生命在"無能為力"的事務上。有些事務,罵/批評到天亮又如何?能改變事實嗎?
在自己的權利、義務範圍內,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
如果要批評:
1.在當事人的面前提出批評,千萬不要躲在背後批評,那有什麼意義?會有什麼效果?。
2.提出"建設性"的批評,千萬不要謾罵、詆毀。我們批評我們"熟悉"、"內行"的事務,提出正面的/可行的建議,千萬不要成為"蜀犬吠日",貽笑大方。
3.如果可能,獨立思考一下,不要"人云亦云"或是被一些有心的"人物"、"媒體"所扇動、驅使;他們有他們的目的(我以為:一般人所看到的/聽到的,多已被扭曲,不是事實真相),"群眾是盲目的"--人家已經說得很清楚了,你還執意閉著眼睛向前衝??喜歡當炮灰???
無怨無悔?
謹向大家報告一項消息: 各位網友,家父(部落格作者) 已於2011年3月4日早上11:35因病突發性腦部出血逝世離開。 我父親近年來身體狀況一直不是很好,前年年底2009因身體不適就醫檢驗,經檢驗為自體免疫疾病引發血小板低下,經過住院及藥物治療後病情趨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