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水工程是一門非常專業的學問、技術。
一般的防水多做在地下室/浴室,了不起再加上廚房。
外牆特別加做防水處理,是很"功夫"的作法,一般公寓是不會特別做"外牆防水"的。而我幾乎沒有聽說過因為外牆沒有做"防水粉刷"而漏水(滲水)的。
老實說,我一直很佩服早期一二樓的磚砌外牆。(現在還存在很多這種建築)。那些紅磚外牆外側根本就沒有粉刷(一塊磚一塊磚看得清清楚楚的),卻沒聽說會漏水。實在了不起。
***********
我知道的/現代建築的外牆滲水一般多在"窗框"。那是因為窗框四周填縫(嵌縫)施工不良/不確實/偷工減料,才有可能發生問題。
一般外牆可能因為不會長期泡在水中,所以要有充分的水滲過牆壁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不像地下室,如果地下水位較高,地下室外牆長期泡在地下水中(或是雨後,泥土中飽含水分),年久月深/不漏水也難。
所以,近代許多地下室外牆防水不一定是採用"圍堵"的方式。
***********
如果要談窗框嵌縫/防水就不得不談門窗的開口放樣,要談門窗的開口放樣就不得不談外牆的瓷磚計畫。總而言之ㄧ句話:外牆門窗的開口必須在正確的位置/有正確的大小,所謂正確的位置就是開口的X、Y軸的中心線必須就是窗框安裝的中心線,也就是說:窗框必須安裝在開口的中心位置(四周保留的空隙必須一樣寬--大約3-5公分);所謂開口要有正確的大小指的是:開口太大、太小都是錯誤的,都會影響嵌縫的施工。開口大小以窗框外沿加6-10公分為宜/每側不得小於3公分,同時不得大於5公分。
一般窗框嵌縫是以水泥砂漿加防水劑填塞。為了固定於縫隙中,所以拌合的水泥砂漿坍度較低(水分較少、有些像麻糬)填塞後才不會坍下來。
如果填塞空隙太大,水泥砂漿必須分幾次填塞,如果空隙太小(有時連手指都伸不進去),根本無法填塞。
所以,在模版拆除完畢、確認鋁窗位置時,如果發覺中心軸的誤差超過容許值時,必須"打石"將開口修正(太寬的話只有慢慢填塞了)。一定要讓施工者能確實填實防水水泥砂漿。
*********
寫到這裡,附帶的要提一下窗框的五金固定。
一般在窗框中心軸確認以後,窗框(鋁窗)會以五金固定於RC牆上,五金的數量一定要依規範施做。一端卡在窗框的擠型中,另一端則點焊、與牆鋼筋連結。主辦工程師ㄧ定要要求鋁窗確實點焊,不得僅僅以水泥砂漿固定在RC牆上;我曾經在颱風過後,看到房屋外牆的鋁窗被風壓破壞/五金被連根拔起,整扇鋁窗變形/歪七扭八。
這裡要說的另一點是:在固定窗框時,一般會以"木契"先將鋁框固定,然後才將五金固定/焊實。在填縫前,必須先將"木契"全部去除。否則,以後因為木頭容易吸水,一碰到雨水等就將雨水導入室內而成為"水路"。
我相信還有以其他材料取代"木契"(如紅磚),無論是哪一種材料,在填縫前,都要拆除。
********
我個人很堅持:"防水施工"時期,工程師必須時時/輪流在現場監督,不得休假。
前面說過,窗框四周與RC牆的間隙必須保持3-5公分,太小必須打石,太大超過十幾公分時,就只有組模綁鋼筋補灌混凝土。要知道,間隙太小的話,根本無法填塞砂漿,有些工人就會將報紙捲成一條塞在縫隙中間、外側以砂漿填塞,這種做法如果是陽台內的窗戶有可能不被察覺,如果是在外牆上,必漏無疑。同樣的道理,如果間隙太寬,有些工人就會砌豎磚來填補間隙,這也是不可能被允許/接受的。
我想"窗框嵌縫"就寫到這裡。(如有遺漏,想到再補充--或是看官提醒一下!!拜託。)
*********
接下去,應該補充一點就是"外牆粉刷"。
除了"清水模"、"清水磚"以及前面所說的一般磚砌外牆不作"外牆粉刷"以外,多數都以1:3砂漿粉刷/打底。至於面層是否另加面飾建材,就不一定了。以1:3配比調配水泥砂漿是因為這種組合的強度、功效、經濟性比較均衡。
有人以1:2水泥砂漿粉刷外牆,取其防水性能較佳,但是龜裂的問題也應慎重考慮。(水泥本來就是很好的防水材料,但是,純水泥粉刷容易收縮/龜裂,造成經由裂縫滲水。)
面飾材料的種類很多,大致可分為下列幾類:
1.瓷磚:
2.天然石材:
3.細骨料粉刷:洗石子、粉石子、斬石子、抿石子....。
4.人造石材:
5.金屬:
6.塑膠類:
7.木材:
8.玻璃:
9.其他
一般的外飾建材都有"防水"的功能,差別只是"時效"的問題。例如:瓷磚、金屬板、洗石子等、塑膠等,大致上對阻絕雨水滲透都有一定的功效。
如果是長時間(或較長時間)的在水中浸泡,那防水就要特別處裡/考慮了。例如屋頂、地下室外牆、浴室等等。這個部分閃過不談。
************
早期的外牆粉刷,在粉刷層(或瓷磚)與窗框交接處(沿著窗框四周)會留一圈深度約0.5-1.0公分,寬約1公分的凹槽,以油灰泥填實;原因是"水泥砂漿"與"金屬鋁框"不可能真正緊密接合,中間一定有縫隙;所以以"油灰"填補。
現在的鋁窗工程似乎很多都少了這一道手續,原因是啥?我不清楚。不過仍有工程的門窗照作,只是以"矽利康"取代"油灰"而已。
**************
外牆接縫(冷縫)的處裡?(這裡只談建築物外牆的接縫)。
冷縫會形成"水路"是必然的。原因很多,減輕滲水的辦法就是在施工過程多用心一點。但是,冷縫未經特別處理,要做到"不滲水"那是"不可能的事"。到底他們是"新舊"交接,一冷一熱,怎麼可能水乳交融/完全密合呢?
***************
說到混凝土"冷縫"處裡的注意事項,要回溯到模板的組立/混凝土的搗築:
1.模板組立時,牆模及柱模與地板接觸面,必須於適當位置留設"清潔口"。
2.搗築混凝土以前,必須以高壓水槍沖洗牆模、柱模內側/底部,將木屑、塵土等沖刷乾淨。如有較大異物則應由清潔口取出。
3.為避免混凝土骨料離析,應要求混凝土搗築時"落差不得大於100公分"(這一點較難,台灣的RC牆設計多在10-12公分左右,中間一層鋼筋,模板間距要放置套管不易,加上一般似乎都沒有這種"要求",施工者也沒有這個習慣,所以連這種"設備"都沒有。中國大陸的混凝土搗築對此項要求的執行比較嚴格/台灣應該檢討。)
4.正確使用震動器,將混凝土內空氣排出、新舊交接面充分接合;但不得震動過度或不足,導致細骨料自模板縫隙流失/造成蜂巢。
5.牆、柱底部應適度使用外模震動器(這個也有疑問,我看很多工程師可能沒見過"外模震動器")。搞不好,如何正確的使用震動器都有疑問。
如可以 ,請前輩多著墨於 樓層接縫的防水 窗框的防水 。
回覆刪除我想這也是和 買賣房子、蓋房子、看房子 的人很關心的話題 。
非常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