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強調:工程師應該學習的工程技能/知識簡單可分為二類:
一、施工技能:
二、管理知識:
********
一、施工技能:
1、施工技能簡單說就是施工的技術,以傳統工法來說,例如:模板組立、鋼筋加工、綁紮鋼筋、搗築混凝土、砌磚、粉刷、貼磁磚、搭鷹架、立門框(鋁窗)、門窗安清塞、鋪設石材、木作施工、鋼骨吊裝組立、帷幕牆施工、防水施工、油漆、玻璃安裝、.......凡此種種,都是施工技能。
執行者多是各種"工人"。包括:各種鋼筋工、模板工、木工、粉刷工、鐵工、焊工.........。
當然,因為"技術層次"不同,有些工作比較"粗重"需要的專業技術比較少,所以我們稱之為"粗工"、"小工"....。例如:工地負責"清潔"、"小運搬"等雜務的"點工"。
有些工作需要的高度的專業技能,不是一般工人能做的,例如:焊工(有國寶級的焊工)、鑄模..等等。
單一工作項目的施作工人常常也因具備的技術層次不同再細分為:小工、大工、技術工.....。以粉刷為例:小工負責小搬運、灑水、砂漿拌合(現在多以機器拌合)、砂漿運送、清潔....;大工則負責粉刷;更高層次的技術工則負責比較困難的工作,例如:衛浴、廚房的牆地粉刷。如果以模板來說,能夠組立"樓梯"的才算是"技術工"。
技術工如果具有"領導統馭"、好的"溝通協調"能力,則可能被升至"工頭"、"領班"的位置,不僅負責工程調度、人員安排、工程進度、工班的技術指導,同時也要負責與"主辦工程師"的溝通協調,已增加了"行政作業"的工作負擔。
2、另外,還有一個也屬於這個系統的就是施工機具的操作人員。例如:卡車司機、吊車操作員、鑽機操作員、怪手、推土機等操作人員。
這個系統對"建築"、"土木"科班出身的工程師來說,多數會覺得比較陌生、感覺距離比較遙遠,所以一般工程師對"施工機具"似乎興趣缺缺。
其實,這也不能怪"工程師",台灣幅員狹小、大型工程少得可憐,所有的大型施工機具幾乎完全仰賴"進口"(甚至於許多先進、大型的施工機具因為用途特殊,國內使用的機會微乎其微,根本不可能引進),加上國內的工業環境,國內幾乎不研發、生產、製造大型施工機具,所以...如此如此。
這一塊領域,以前我從來沒有認真/用心過,所以也滿陌生的,不過就建築工地來說,無論是挖土機、活動吊車、推土機等等,我真的祇看到日本廠牌的機具。
3、比喻。我一直喜歡用軍隊中的士官兵系統來比喻"營建技術工人"這個系統。因為士官兵主要的技能就是"戰技",以不兵來說一般包括:射擊、劈刺、衝鋒、跆拳.....等等,士官長就是訓練這些戰技的高手,也是戰場上領導衝鋒陷陣的主角之ㄧ。
就如同技術工人一般,領班就像士官長,一般工人就像班兵一般。士官長也依專長分許多類別。
最重要的一點,無論如何,士官長一定要接受軍官(即使只是一位菜鳥排長)的指揮。就如同領班/工頭一定要接受工程師的指揮一般。
我再強調一次:士官兵以具備各種"戰技"為主。技術工人以具備專業的:施工技術"為主。
4、士官兵/技術工人的養成。國內技術工人的養成多仍採"學徒"制:以前我們常常聽說當學徒沒有三年四個月(?)休想出師,想來這也是比較嚴格的說法。
我以前熟悉的工班的老闆都是學徒出身,每一個人的經歷都大同小異:小學畢業(或是沒畢業)就去當學徒,一直跟著師父學/做到當兵,退伍以後,再做一段時間,然後幾個師兄弟合夥/獨立出來拿工程。隨便怎麼算,也不只3、4年,主要原因應該跟學徒的聰明/才智有關,另外,就是"學習到的功夫"的廣度/深度了。
那時的工班的工人,幾乎不是師兄弟就都是同一個村莊的人、不然就是親戚,反正總有比較親密的關係。記得我認識的模板工班多是雲林海口一帶的居民,而泥做則多是海線大甲一帶的人,鋼筋工則多為宜蘭、屏東的百姓。
時代進步,年輕一代知識程度/水準愈來愈高,當學徒/學一技之長的人愈來愈少;有一段時間,建築工人逐漸被原住民取代(尤其是鋼筋工)。現在,我想很多都被"外勞"所取代,偶而也會有一些大陸的工人。台灣的工人年齡層逐漸老化、女性技術工人的比例也越佔越高,趨勢使然。
**************
拉拉雜雜寫了一大堆,只是想對"歷史"負一些些責任。(我只是就我個人經歷/記憶所寫,沒有任何考證/研究;至於有關工人"逐工地而居"的遊牧生活方式及其他種種特別的工作型態,待有機會再寫。)
*************
回到主題。
二、管理知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