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函照登*******
建築師的聲復意見是:「1.工程項目壹.一.3之5「普通模板」及之6.「清水模板」 其單價分析所編列之模板用木材,板材損耗係每m2單位僅就其板材用量之破損折舊編列損耗;而總數量之損耗3%係指計算結構體表面積數量加上板模現場實際施做使用規格尺寸之模板而增加之整體實做數量,兩者編列的用意及用途並不相同並無重複列計損耗數量之情形。如依施工規範第03110章「場鑄結構混凝土用模板」第4.2.1 節規定,單價包括完成本項工作所需之一切人工、材料、機具、設備、動力、運輸、及其他為完成本工作所必需之費用在內……解讀為損耗亦含於單價之內,其加計之3%損耗 數量則依工程契約書規定於工程結算時合併辦理。2.壹.一.3之3「140kgf/cm2預拌混凝土購置及澆置」及之4.「280kgf/cm2預拌混凝土購置及澆置」依工程契約施工規範第03050章4.計價與計量其單價應含本章規定之試體,其配比設計、試體製作、試驗、運輸及檢驗等費用……」且單價分析內僅編列零星工料費用約0.2%,並無編列損耗部分費用,故在總數量加計3%損耗,係因實際施工時混凝土購運數量很難洽如預算數量,又現場澆置時難無現場施工之損耗及試體製作等數量,故予總數量上加計3%損耗應無重複計量之情形。」
我覺得大意就是單價分析內所列的損耗,是指製作一單位模板或混凝土時,材料的損耗。而數量計算表內所列的損耗,是指因施工過程所造成的損耗。依我的淺見,我覺得似與前輩所談的兩個層次的損耗相同,似乎無重複之情形。
**************
關於混凝土增加3%作為損耗,我沒有特別的意見。我認為建築師訂定的混凝土的"工料分析"一定是"不考慮現場施做"的工料分析,因為根本無從考慮,所以必須另加損耗,至於應該是多少,見仁見智;前一篇我說過,我自己做過的一個很特殊的房屋工程,損耗大概是2%左右,我相信那是特例。
(不過,這裡面有一個觀念的問題,我覺得必須討論一下,後面再說。)
************
至於模板,嗯,我覺得就比較牽強了。我不喜歡玩文字遊戲,我們就"數量計算"的理論與實際來分析、檢討。
模板的數量是「模版與混凝土的接觸面積」。因此,多數只算結構體的下側及兩側面積、一般"頂蓋"(上側)不需要模板,所以是不算"模板面積"的。
比較特殊的是"開口"(如:有台度的窗),下沿的頂部還是要組立模板,避免溢漿。另外就是有些設計必須組立"雙層模"才能解決問題,一般可以算"雙層"面積,但是,如果不算,只算單層也沒啥錯誤(雖然會被模板老師傅碎碎唸)。這些問題要在"數量計算準則"中說明,避免困擾。
模版的數量加損耗?我實在不知道"損耗"的定義/內容是什麼?
以"總包"來說,主要的精神是"實作實算",而且是以"圖說"尺寸為準。營造廠向業主計價是"實作實算",如果有3%的"損耗"是不是每次計價的數量都是:實作數量*1.03%?
從另外一個角度切入:營造廠的模板分包向營造廠計價,實做數量會加3%嗎?一定不會。那3%是什麼東西呢?是讓營造廠放在口袋的利潤嗎?不然,是什麼"損耗"呢?
其實,因為台灣地區的發包習慣以"模板"最特殊,係以"連工帶料"方式分包,營造廠計價是"實作實算",所以因為"施工"而產生的損耗是0,而分包的報價是含所有的損耗。
不像"混凝土",雖然依圖面計算是一個數字(A),但是,因為工程施工過程有損耗,所以不太可能只叫A數量,多個一二方是正常的。那就是"損耗"。
************
澄清幾個觀念:
一、"應該由誰制定"工料分析表"?
我們舉前面說過"幾個層次"的工料分析來說明,就很容易了解。採砂場的工料分析,由採砂場的工程師製作,這個我想沒有人會反對吧。其次,預拌廠的工料分析由"預拌廠"的工程師制定,也應該是合情合理的吧。那麼,營造廠施工的工料分析由誰來制定?不是很清楚了嗎?
"原始材料"(例如:水泥、砂、磁磚、紅磚、鋼筋、混凝土等)的售價一定包括損耗,一個單位多少錢/不會另外加"損耗數量"。工地施工的損耗就看"施工計畫"了。一般的建築,閉著眼睛也知道該怎麼搗築混凝土(幫浦車放哪裡?預拌車停哪裡?一層搗築一次/含下下一層的陽台欄杆)。所以,損耗也固定。
二、如何制定工料分析表?
工料分析表是依據"規範"、"施工說明"等而產生。
規範,很簡單。舉例來說:油漆一底三度與一底七度的工料分析一定不同。
施工說明呢?施工說明是「說明施工的步驟、方法。」一般我們看到"施工說明書"裡的施工項目多是"裝修工程",而且多是"制式的"(TYPICAL)。其實,施工說明是具體而微的"施工計畫",只是多是"普遍型"的施工說明。其實,說到"施工說明"又是一堆故事,暫且放下不談,免得扯不完。
如果是一般普遍的工程,用"施工說明"來取代"施工計畫"的一部分是可行的,因此,用一般的"工料分析"也是可行的;如果是異於"一般"工程,就必須自訂"施工說明"(施工計畫),就不能採用一般的"工料分析",這個道理應該也很容易了解。
根據規範與施工說明,如何訂定"工料分析"呢?我認為是「依據工地執行的實際結果,統計分析而來的」。尤其是"損耗"的部份。
我們都知道,砌1/2B紅磚是75塊/平方公尺(也許有公司算80塊/平方公尺,或在75-80塊之間),這個數字是怎麼來的?絕對不是算「磚塊尺寸+灰漿厚度」得來的,這樣算出來的結果,一定小於75塊。
所以,每一個公司/每一個工地都應有自己的"工料分析",都應有自己的損耗,任何一個工作項目絕對不是"天底下的損耗都是一樣的"。
三、制定工料分析表的目的是什麼?
我們將"工料分析"加上單價,就是"單價分析表"。
無論哪一個層次的工料分析,主要都適用於"確認"成本及售價(單價)。所以,單價分析表與工料分析表是同一個表格。
一般常見的用途適用於填寫"標單"。
還有就是營造廠編製"執行預算"。
PS:這一篇文章真的讓我寫得"焦頭爛額",一不小心就扯到其他的範圍去了,可是又覺得不寫好像說得不夠清楚。想了半天、寫了半天,總是覺得寫得不好,多多原諒。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