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30日 星期四

查核表是西咪挖歌(一)?心路歷程.

最近"玉體微恙、精神欠佳",提不起勁做事,筆債永遠還不完..。多多原諒!!一鞠躬!!

*************

前幾篇文章老是寫到各個公司自訂的"自主檢查表"及"查核表",所以覺得應該跟"有志之士"、"菜鳥工程師"談談查核表這方面的問題。因此,先把題目寫好,然後開始系列的討論說明。

***********

我希望"菜鳥"多讀"查核表"。

我期望"老鳥"多寫/經常修正"查核表"。

我希望各公司的高幹重視"查核表"。

***********

我寫「查核表是什麼東西(希咪挖歌)?」工程師說不定會覺得很好笑,每個人都知道、都影(台語)過,沒有什麼了不起的。(說:沒什麼用處,我就要開罵了!!)

現在沒力氣罵人了:

誰認真的寫過"查核表"?

誰認真的讀過"查核表"?

誰真正的"使用"過查核表?

誰"修正"過查核表?

哪一家公司,真正"認真"、有系統的在建立"查核表"?

**************

老實說:年輕時/在營造廠,我抄過一整本"查核表"(噢!二、三十年前的往事了,詳情暫且略過),而且印刷/裝訂成冊,發給每個工程師,我想:現在那本冊子早已"灰飛煙滅"、"屍骨無存",無處覓芳蹤了。

*********98.05.01.1400.***剛剛回到電腦前,看到唯真的回應,真的讓我嚇一大跳(第一句)。後兩句跟"寫查核表"有絕對的關係,所以未經大小姐同意就拷貝過來/借用一下,失禮失禮!!********

期待您精湛的查核表^^

唯真也很努力還在擬稿中....之前擬過一些,但時間與體力上...

不知晚輩使否有福分可共同參與前輩您的資料庫(幫忙的角色啦)?

**********先說第一句****

前一陣子,也有看官有類似回應,我回覆了。現在,我想浪費一些篇幅"公開聲明"一下,避免自己看到這種回應一再臉紅。

本來我退休以後,閒雲野鶴了二、三年,後來想"敎教書"--也只是想將一些"營建管理"的心得傳授下去;台灣敎不成,大陸也無妨。(這裡面又有一堆故事,不提也罷!!)

我大姐的女兒介紹我認識"部落格",許多好友也贊成這個做法,所以啦!!大概二、三年前,我就一頭栽下去了。

寫部落格,我是"埋頭苦幹"型,反正:我無意藉此"揚名立萬",也無意因此"升官發財",有緣者請進;無緣,我也不會大作廣告/自我宣傳(我篤信"醫不叩門",意思是說:"醫生是不會一家一家敲門問:你家有病人?需要看醫生嗎?會被打死!!)。反正,想什麼就寫什麼,寫到哪裡、想到哪裡(避免老人癡呆);就這樣,寫到現在。

再說,大學畢業以後,一直在營建這個領域裡打滾、摸索,直到民國七十二、三年我下定決心走"工程實務"這條路以後,我真的讀了很多很多書、認識很多很多這方面的高手/專家/學者;七十九年開始立書論著/應邀講學/發表著述,直到今天。

我個人覺得,國內談"實務"的書真的少得可憐,要把"實務"與"管理"連結在一起更是鳳毛鱗爪(雖然七十幾年那個年代剛好"營建管理"這個大旗四處舞動,每個人都在"談"。)所以我才"不自量力"的開始"寫"。

**********

工程師啊!!唯真啊!!不要以為我自信滿滿,其實有些材料/有些細節部份,我是寫得"細細準、比比剉"。不過,我自認是"很邏輯"的一個人,沒有把握的:一定是"據說",不是據說的一定有根據。

如果談"營建管理"說我不及格,我是不會同意的;相對的,如果說我"施工實務"很厲害,會讓我汗顏!!!

**********

我還是努力的寫,隨時準備(歡迎)"高手"來踢館。因為我以為:如果每個人都怕"被修理",所以大家一直都將畢生學習所得"束之高閣"或是"藏諸名山",台灣的年輕工程師(每一代)是否跟我們一樣一直從0開始....?

簡單說,我是"笨鳥先飛"、"早起的蟲兒被鳥吃",如果(我由衷的期盼)有高手肯出手下指導棋,那就是"營建業"全體的福氣(我是這樣認為);我試著從我的開始/從0開始,以後的路應由年輕有志者繼續努力。(這段話有語病,一定有一堆高手也都努力於"傳承",只是我不知道而已--除了我連結的幾個網站,他們都比我努力;所以我時時光顧他們的網站,偷學一些觀念/資料。我是懶人,覺得自己寫都來不及,很少"上網"拜訪陌生的網站;所以如果年輕工程師可以遍訪百家、切搓比較、獲得"真正"的經驗傳承,恭喜恭喜!!功不必在我。)

**********

至於唯真的第二、第三項回應,下篇繼續。(我不喜歡一篇文章樂樂長,讀起來太吃力。)

 

2009年4月28日 星期二

圖說與現場不符,可修改圖說?

******問題**

我想請問,什麼情況下可以以修改峻工圖的方式使圖說符合驗收時之工地現況。也就是說,當施工中發現若依現場情況(如需做基礎補強的部份、河道寬度等等)施工,將導致數量與合約不符的情況,則此時是否應該發文通知甲方及監造,辦理變更?或可修改圖說呢。

**********

這個問題,如果要與"變更追加預算"扯在一起,會比較麻煩,如果不追加預算、只是經"設計者"同意/依實際情況施工,然後修改"竣工圖",問題就單純多多!!

**********

說到"變更追加",我想"業主"、"設計者"的鬥雞毛都會立刻豎起來。一是關係到白花花的"銀子",一是關係到設計專業的"面子"。如果另有"監造"(無論是業主或是設計者的),他(們)為了"謢主有功",更是極盡所能、牴死不會同意"追加"。再加上"合約"條文,我想如果只是單純的"設計圖說與工地現況不符"而想要辦理追加,真的難如登天!!

且聽我一一道來。

1.先說"業主"。

理論上,除非是"業主"自己"需求變更",否則這類"設計者的問題"產生的變更,他是不會直接介入的(也沒有理由介入)。必須經由設計者,然後由設計者說服"業主"辦理追加。

2.其次是設計者的立場。

說是"設計錯誤?"那倒也未必。可是"圖說有缺失"是事實,要設計者怎麼辦呢?

你希望設計者"頭黎黎"的/低聲下氣的去跟業主承認"圖說與現場不符",所以希望業主同意辦理"變更追加"?

或者是"設計者"自掏腰包,辦理"理賠"?(據說,這在美國是行得通的,因為有保險公司辦理設計缺失/錯誤理賠,只是"保險費"還是要由"業主"負擔。詳細我不清楚,這是我們以前一個與老美的知名建築師事務所合作時提出這種要求,他們只是說:保險費你們出。結果,嚇退一堆人/不了了之。)

3.合約規定。

說到合約規定,我來找相關條文:(這是我從一本合約書上直接拷貝過來的,重點是抓到"精神"就好。)

工地勘查

1、本公司不另舉行工地現場說明會,投標者應與本公司相關人員協商妥善後自行前往工地勘查,俾有深入了解。投標者所提出之投標文件,將視為業已詳細研究工地、對施工之工程、工程介面、場地安排、配置;施工材料性質、品質、數量、工程項目等均已認清,且已得到可能影響施工之有關災害、意外事件及其他特殊狀況之必要資料。投標者在投標前,應先了解下列情況:

1.1.現有建築物室內外、管線、電纜、結構及道路、溝渠、綠地、大門、圍牆、路燈等設施。

1.2.現有基地高程及坡度。

1.3.因合約工程暫時需要使用之土地、場所範圍內外可用性及適用性。

1.4.出入工地之人行途徑、施工便道、運輸道路及本公司原有工作職工貨物出入通路等。

1.5.各項合約工程與臨時工程所需之全部材料是否能足量獲得及其獲得的方法、時間是否與合約進度相符。

1.6.其他可能影響投標之ㄧ切特別狀況、環境、不定因素等。

2、投標者若草率勘查工地、或未能詳盡勘查工地,以致不能瞭解文件內容並熟知前列注意事項時,不得藉詞推卸其應適當估計工程費用之責任,亦不得因未了解投標文件之內容或未熟悉工地之特性而請求補償。上述勘察、調查等工作之費用與責任均由投標者自行負責。』

我相信所有的合約書都有"現場踏勘"這一條條文,文字會因工程內容而有不同,但是"精神"一定相同,那就是說:

投標廠商在投標前必須對"施工現場"深入了解,凡是影響"施工"的問題/因素都必須列入成本考慮,得標後不得藉故(現場與圖說不符)而要求追加。

怎樣?沒得玩了吧。

所以,就我的認知:以"圖說與現場不符"為由,要求"追加"是有困難的。我不反對試試看,只是先做"沒有"的心理打算,如果"業主"、"設計者"同意"追加",那就恭喜你了!!

**************

不管"預算"有沒有追加,工程還是要做的。

至於是"按原有設計圖施工",或是由營造廠"繪製圖說"經設計者簽字同意後,依新的圖說施工,就看設計者的想法了。如果不是有其他的考量,我想設計者多會同意"依現況"修正圖說、施工。

如果"修正"的圖說不涉及"結構系統"、建築面積、建蔽率、消防、....等等法規問題(也就是不必向建管單位辦理設計變更),那就只要在送使照時修改竣工圖即可,否則,設計者必須向建管單位辦理"設計變更",那就比較麻煩了。這個部分由"設計者"去擔心,前面我說「由營造廠"繪製圖說"經設計者簽字同意後....」就是將這個責任交給設計者去考量。我們完全無能為力。

(千萬不要自作主張、逕行改圖、施工,萬一與法規有牴觸或是雖然與"法規"無關,但是承商如果自行更改"被抓包",事情可大可小,還是不要這樣做,比較妥當!!--即使是"賠錢更改"都可能被說成"偷工減料"。跳到黃河都洗不清。)

千萬不要逕行更改圖說。

 

2009年4月24日 星期五

品質、進度、成本、回饋、查核表及其他(下)

***********

績效評估目的流程圖(Hamptom/1997):

  投入  .....................................  產出 

設定目標→修正→績效→衡量績效→完成目標,

 回饋↑----------- 比較績效與目標.-----------↑

 我的想法與Hamptom的流程圖可以比較一下:異同在哪裡(工程師做做功課吧),不然怎麼進步呢?我現在一邊寫一邊也是在做功課耶。

**********

回饋系統:

說到"回饋系統",我想每個對管理稍有涉獵的人都能琅琅上口,講得一套好台詞;真正執行過嗎?怎麼執行呢?沒有阻力嗎?

上一節講"檢討分析計畫及執行成果",就是績效;產生績效的同時,就有"優缺點"的結論;優點/缺點都是獎懲的依據;另外一個更重要的成果就是:建立/修正"查核表"。

將執行成果(優點/缺點)往主辦"上一個工作階段"的單位送,就是回饋。例如:施工階段將"設計圖說"的優缺點彙總送回"設計單位(或設計管理單位)"這就是回饋。讓"設計單位"了解自己的優點/缺失,以作為以後工作的檢查重點。

換句話說:依據回饋的"缺失",設計單位(所有被回饋的單位)可以將重點列入"設計查核表"中。

*********

每個公司都有一套"自主檢查表"(查核表),也不知是從哪裡來的?說是自己建立的.....嗯.....

說是"抄來的"?從哪裡抄來的呢?

(談查核表又是一大篇文章;這裡簡略談一下:查核表主要就是從"績效"的檢討過程中將"缺失"紀錄送交原執行單位,原執行單位為了避免以後"重複犯錯"而建立的檢查表格。)

***************

我非常喜歡讀"星光出版社"的軍事小說。航空母艦上的飛行員/飛行服的大腿上就是一張貼在那裡/固定的一張"查核表",每次飛行員起飛前一定要依據"查核表"一項一項的查核/做手式/通報,然後才會(能)、才會被許可起飛。

***************

工程師呢?如果沒有"查核表"或是有"查核表"卻棄之不用,到工地查看什麼呢?憑"幾十年的經驗"?那菜鳥呢?

我不太相信一個"老鳥"能將所有的"檢查表"的檢查項目一項不漏的記在心中。我比較相信許多老鳥心中是有自己的一些檢查表;我只是希望"老鳥"能將心中的檢查表白紙黑字寫出來,叫"菜鳥"拿著檢查表到工地去查核,一樣一樣打勾,這些"查核表"可以幫菜鳥了解"如何看工地"....。

不能再寫查核表了,會寫不完;有機會專文寫"查核表"。

***********

寫到這裡,趕快做個小結:

作者引用了許多學者/專家的言論來說明:進度、績效等;然後,以"進度"及"績效"為主軸,設計問卷做實務調查。

這個部分我只是想知道:問卷的問題設計、是否充分查問到"進度"、"績效"的成果(依據大師的說法、作者的結論)?

(問卷設計是一門大學問,以前我想學,現在已有心無力,所以我無法置評。)

(書尚未讀完,等我繼續讀,一面再補充吧!!對不起,實在是........)

***********

問卷及問卷的分析,這裡我就閃過了。因為,我對"問卷"、"樣品"、"抽樣對象"等等都不是很清楚,與其瞎子摸象,不如當個寒蟬。

(20090914第一次修正)

 

 

砌磚傳承(回給「濟公」前輩的公開信 )

回給「濟公」前輩的公開信

分類:砌磚樂活
2009/04/24 20:18

你好~濟公前輩!引用文章至此


據說台灣
砌磚的傳承分為二大主軸:一是沿襲日本的工法、也就是我們現在普遍見到的"水瓢、桃型鏝刀"的工法;另一種是沿襲中國大陸的工法,據說工具之ㄧ(不是桃型鏝刀)而是"菜刀"型的鏝刀,我只聽說過(大概民國五、六十年時還可見到這種工班),後來就銷聲匿跡/不見了。我想知道那種"鏝刀"的樣式/大小/用法?

一. 早期沿襲日本工法,並無用到水瓢,只是後期發現水瓢的工作速度飛快,因而搭配水瓢施作。
二. 早期中國大陸的工法,流傳到台灣,所謂的"菜刀"型鏝刀,就是"柴刀",用在切磚,大小也就是常見的"柴刀"長度,用法簡單直接敲擊磚塊,你說,美觀嗎?當時可能不在乎吧~台灣因為受到日本的統治,技術上也學到日本當時先進的工法,相對的中國大陸正相當落後(現今發達遠超過台灣),不然台灣很有可能還在使用"柴刀"。"柴刀"基本上正式現代"磚鑿"的前身。


你好~濟公前輩!引用文章至此


據說台灣
砌磚的傳承分為二大主軸:一是沿襲日本的工法、也就是我們現在普遍見到的"水瓢、桃型鏝刀"的工法;另一種是沿襲中國大陸的工法,據說工具之ㄧ(不是桃型鏝刀)而是"菜刀"型的鏝刀,我只聽說過(大概民國五、六十年時還可見到這種工班),後來就銷聲匿跡/不見了。我想知道那種"鏝刀"的樣式/大小/用法?

一. 早期沿襲日本工法,並無用到水瓢,只是後期發現水瓢的工作速度飛快,因而搭配水瓢施作。
二. 早期中國大陸的工法,流傳到台灣,所謂的"菜刀"型鏝刀,就是"柴刀",用在切磚,大小也就是常見的"柴刀"長度,用法簡單直接敲擊磚塊,你說,美觀嗎?當時可能不在乎吧~台灣因為受到日本的統治,技術上也學到日本當時先進的工法,相對的中國大陸正相當落後(現今發達遠超過台灣),不然台灣很有可能還在使用"柴刀"。"柴刀"基本上正式現代"磚鑿"的前身。

從"鋼筋搭接長度"說起

*********問題是:***

樑鋼筋錨定長度計算方式,各加技師所提供之標準大樣圖Ld、Lt還有Ldh怎麼有的都不同,搞的霧煞煞,有些技師直接回答沒關係都以40d算就好,可否請濟公前輩指引一條明路呢?又有何通用速算法呢?或是請前輩針對這個問題開一篇課呢?謝謝!!感激不盡!!!

****************

我讀大學的時候,結構是"暑修"才閃過的;後來雖然讀了很多"結構系統"的書,對結構計算(工作應力法)一直是能逃就逃、能閃就閃(在建築師事務所的時候,建築師ㄧ直敎我算簡單的結購);幸好,後來結構有結構技師簽字負完全責任,用不著我來擔心/操煩,所以更樂得輕鬆!!

**以下是我個人的看法,可信可不信*****

我一直認為"鋼筋混凝土"是一種:實驗科學",所有的公式、數據都是依據"實驗"而來,所以,前一陣子(前年?去年?),結構法規不是改了一些規定嗎(詳細我不是很清楚)?反正都是學者專家"觀察"921大地震的"破壞結果"、檢討分析後推演、修正的。

換句話說,如果沒有921大地震一些破壞的證據,我相信沒有人能憑空"想像"應該如何補強"結構系統"而做出那些修正。

別的不必說,就說我們熟知的/常用的/一般的預拌混凝土好了。3000psi?2000psi?無論強度是多少的混凝土,工料分析一定有水泥、川砂、碎石、水的數量配比,對不對?可是你在工地會照那個配比要求混凝土廠依樣畫葫蘆嗎?不會吧!混凝土廠會依據工地需求(包括粒徑、塌度等規定/需求)"試拌"而後提出配比表/價格,如果你同時委託三家一流的預拌廠"試拌",我想三家的配比不會相同,而結果(強度/粒徑/塌度等)都符合需求。

如果你要問:哪一個數據是正確的呢?怎麼回答呢???

這裡面"不定因素"太多了--石材不同、川砂不同、水泥不同、材料含水量不同、溫度不同、含雜質...太多太多了;而且結果雖然符合需求,詳細數字(保養後試體試壓的強度)一定還是不同。

***********

我一直強調:營建工程的領域分三大主軸:實務、理論、法規。我一輩子用力於"實務",其他只是當"扶壁"而已,我根本無心/無力/無時間去為"理論、法規"傷腦筋,以前如此、現在如此、以後亦復如此。

所以,這方面的問題,我只能"就我所知"、從"實務"的角度給一些想法、看法。如果要"追根究底",我想:大學教授(結構專家)應是比較適當的諮詢對象吧!!

***********

如果想要有"速算法"、如果只要"粗糙"的結果,可以在網路上(我連線中有一個"高晨"網站)找到統計分析的參考值(?公斤/平方公尺);如果要精確的結果,一支ㄧ支算吧!!(無論是手算或是運用電腦程式)。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

我一再強調"按圖施工",所以,結構圖上規定搭接長度是多少,我們就搭接多長;原理原則就讓她去了吧!!

除非你想當"結構專家"。那是另外一種作法/走法,我"愛莫能助"。真的非常抱歉!!

我也說過:設計圖說由業主委託的建築師、結構技師等有"國家發給執照"的人"簽字"負責;有問題?那是他們的事,輪不到我們擔心。更何況,即使"有問題",我們也"沒資格"改圖(即使是貝聿銘、林同炎也沒有資格動手改圖,除非他們有國家或業主特別賦予的"權力"、"身分、否則最多"只能"建議",接不接受?還是原設計者的權利!!)。

**********結論****

1.我可以問我的技師朋友,可能有答案也可能答案跟你的技師說法相同。我不知道,但是,我覺得:差個幾公分或是幾十公分(了不起/頂多)有那麼重要嗎?就算有"正確答案",萬一與技師/圖說的"規範"不同,你要去"檢討/推翻"規範嗎?

你是要照"正確答案"施工呢?還是按"規範"施工?有必要搞得這麼複雜嗎?

作學問可以如此,實務上是行不通的。

我有一位非常非常要好的高中同學/留美/好幾個博士頭銜,現在是"世界級"/頂尖的/排名前十的太空物理攝影/偵測大師/學者。每次他回台灣十有七八會跟我碰面/閑聊,黑洞/白洞/宇宙擴張論/量子力學....等等一些簡單的概念,都是他講/解釋讓我"知道"的。

上回,他告訴我有個千古難題已被某某大師破解;題目大概是(不保證正確,不過這種"世界級的難題"應該很容易找到正確的原汁):(像地圖)邊界相鄰的圖形數量是X時,只要用Y數量的顏色就可以全部標明/且相同顏色不會相鄰。X、Y是我聽聽就忘了/沒把握,大概是"三或四"這幾個個位數字吧。

舉例:台灣縣市地圖,每個縣市地界相鄰的縣市不超過X時,台灣縣市地圖只要Y個顏色就可標明/區別各個縣市,而且相鄰的縣市不會是同一個顏色。

有趣嗎?題目詳細我真的忘了(記不清楚)!!答案(解題過程)我不可能知道,也不想知道。

至少幾百年的"世界級"難題"好不容易有大師破解,顯然破解一定很困難,我這種凡夫俗子,拿答案給我看,一定也看不懂。

嘻...嘻!!懂嘞又如何?

(在數理大師的治學領域中,"破解世界級的難題"是非常轟動/了不起的成就;對我來說?我只能聳聳肩膀,說:"了不起!!"然後一轉身就忘了、繼續過我的日子/繼續看我的建築/繼續......。)

2.鋼筋數量計算,以前用手算時真的很痛苦,一根一根算,沒有任何"取巧"的辦法。

現代不是很(比較)簡單了嗎?電腦程式這麼多,輸入圖說的鋼筋數字及各種參數,結果就列印得漂漂亮亮的。

據說,三D圖或是結構計算程式也都可以一併計算數量。(結構計算總要做吧,據說同時可以"繪圖"、"計算數量",所以請建築師事務所出"結購計算書"、"結構圖"、鋼筋數量",不是輕鬆愉快嗎?)

3.以上答覆,還有問題?請來函!

********

245kgf/cm2混凝土配比表:97/06/12

材料

 

廠商

1公分石

2公分石

(kg)

水泥

(kg)

爐石

飛灰

(kg)

藥劑

(kg)G

合計(kg)

合計(kg)

國產

620

265

875

346

 

19

19

192

3.84

885

38

台泥

 

 

 

832

276

 

 

185

3.58

928

92

永矩

 

621

266

877

297

 

 

182

0

888

74

備註

 

國產

台泥

永矩

水膠比

0.44

0.5

0.49

骨材標稱最大粒徑

2.00mm

2.00mm

2.00mm

坍度

18cm

18cm

18cm

 

 

 

 

 

 

2009年4月17日 星期五

給「想像魚的悠哉」的一封公開信

對於"砌磚",我沒有深入到"高手"的境界,只是"普普的"有些概念,因為建築工程真的很廣泛,許多工作項目都要知道"概念"/不可能全部深入/哪有那麼多時間?(最近在砌"路緣石"、立"路燈"、鋪AC...也是一堆學問,我也是跟工程師/施工工程師等一面討論、一面決定施工計畫。)

而且我一向把工作重點放在"營建管理"的作法及觀念建立、架構組織、實務運用上;因此多沒有興趣/時間深入各種"工程項目"的施工方法,這個部分真的不到"39分"(慚愧!!)。

也說明一下,我寫"營建管理"偏重的是"執行"、"實務",我對營建管理「理論」這一塊也近"白痴"!!

問我"如何做月進度表",我可以講半天(四個小時/可能還講不完),要我談"桿圖"、"網圖"、"PERT"、"要徑".....我可能支支吾吾的講不到三個鐘頭。

所以,老實說,如果看官回應一些很"技術性"的問題,我是"挫勒淡!!(台語)。

ㄟ!!我不是"百科全書"耶!!

(以上是寫給全部看官的"自我告白",所以,如有問題答覆不滿意,請原諒些個。)

**************

看到「想像魚的悠哉」以"砌磚"為主軸,又自動"自投羅網",害我不得不寫一些東西,發敘我多年的"期望"!!

工程師肯認真針對某些工作項目努力去探討學習是非常了不起的工作態度,現在社會就缺少這種傻瓜。多數人都喜歡輕鬆的工作,等到發覺不輕鬆就開始"摸魚"、鬼混;別的我不知道,工程一做,我就知道這個工程師有幾兩重!!

我真的希望工程師能認真於學習一些"傳統工法、技藝",而且加以發揚光大,一項、二項都無所謂,一定要深入到某一個程度。像我這樣的程度,只是"普普"的,滿街都是。真的遇到高手,一回合不到就會被"擊倒"。

所以,每次我都先舉手"宣告"我沒那麼厲害,我告訴看官的,老實說,可能勉強及格,說要有什麼精闢、了不起的學問,真的會讓我汗顏!!

**************

對於"紅磚",比較起來我是"情有獨鍾"的,雖然因為時代進步、紅磚的結構(抗側壓)問題較多,所以作為室內隔間牆/外牆等已逐漸被其他建材取代,我還是滿喜歡紅磚的那種感覺(清水磚或是火頭磚)。以前,我常常騎腳踏車,四出去看"磚牆"或"磚造建築",看他們的轉角收頭、圍牆頂壓磚收頭、1/2B或1B的砌法有何不同?.........。

台北市有一些公家機關的外牆砌清水磚或火頭磚,每次都讓我流連忘返、有時候,因為晃來晃去,東張西望,深怕自己被當作準備作案的歹徒。我也留下一些"照片",哪天找出來翻拍以後,提供各位欣賞!!

**************

有件事情,我一直耿耿於懷的/想要知道答案的,如果「想像魚的悠哉」兄有機會,可不可以幫忙找答案?

據說台灣砌磚的傳承分為二大主軸:一是沿襲日本的工法、也就是我們現在普遍見到的"水瓢、桃型鏝刀"的工法;另一種是沿襲中國大陸的工法,據說工具之ㄧ(不是桃型鏝刀)而是"菜刀"型的鏝刀,我只聽說過(大概民國五、六十年時還可見到這種工班),後來就銷聲匿跡/不見了。我想知道那種"鏝刀"的樣式/大小/用法?

如果有機會,幫忙找答案如何?先謝了!!(不必勉強)。

***********

另外,如果「想像魚的悠哉」兄有機會見到日本時代留下來的"磚造橋樑"(很多是跑火車的),務請多照幾張照片及"大樣",這也是我想知道"日本人"砌磚的工法,厲害到什麼程度?

**********

有問題再請教你!!也希望「想像魚的悠哉」兄有一番天地!!

品質、進度、成本、範圍、績效及其他(上)

聲明:這是一篇"讀書報告",原報告不便公開,文中許多文字是引用"報告中的文字",因為"不便公開"所以寫得有些憋憋扭扭的。聲明用意是:我不奪人之美,原作者仍應給予掌聲

*****這一篇因此比較"難讀、難懂",不過我已經很努力了;識者見諒!!****

本文內容以"觀念討論"為主,所以公開。

談營建管理,我以為最最基本的三大保證是:品質、進度、成本;已經是最"起碼"的要求;不能再讓步。

******(本來在營建管理的領域中,我是堅持至少要包括"安衛"及"資訊")*****

不管"安衛"是因為:"只要通過主管機關的查核"或是"應付過得去"、"不要發生意外事故"或者是"得過且過"就算了;說國內營造不重視"安衛"似乎說不過去,說很重視嗎?也不盡然;這個項目,因為"主管機關"的努力所以至少維持一個基本的水準。

至於"資訊系統",我談得比較少(其實也有一些,只是沒有標明"資訊管理"的大帽子)是因為我覺得這個項目應該很容易了解(現在一窩蜂都在談資訊,不談才奇怪);事實上,我錯了!也許是因為我們談的"資訊"定義不同的緣故吧!!

有機會(不!是下一個階段),我一定要好好來談"營建管理"的資訊系統是什麼東西。

我想:營建管理落入空談,就是因為沒有確實建立正確的/完整的"資訊系統"的緣故!!

(因此,我對調查/分析的樣品是否"一致"有共通性,一直存疑;這也是做研究報告的痛苦之一;假設取得的樣品一個是水耕蔬菜、一個是有機蔬菜、一個是一般的蔬菜、說不定另外還夾有"人造/塑膠/紙造的蔬菜",怎麼比對?如何交叉分析?)。

因為"樣品"不明,這個部分不檢討。(不然,光光檢討分析"樣品"就會搞死一堆人)。

***********

所以,給你一個良心的建議:無論是談"品質、進度、成本"其中的哪一項,都必須三項並列,如果只說:"進度與成本是一體兩面"而不提"品質",本來在邏輯上應該也可以成立,只是我擔心的是"觀念上"是否沒有"想到"品質?

舉油漆工程為例來說:1底2度到1底7度(品質標準)的"進度"、"成本"都有很大的差距,如果不確認品質標準/確實工法,光談進度與成本會讓"外人"霧煞煞的。再說詳細一點,做一部"法拉利車"與一部"山寨車",工期/成本如何比較?所以,確定"品質標準"以後,談"進度、成本"才有意義。

我們以"一鼎三足"來說明"品質、進度、成本"的相互關係可能比較貼切。

***********

至於三者哪一個最重要?我是以為就好像問:"鼎的三支腳",哪一隻比較重要?

我不會回答。

「唯先有進度才有具體成果可以量测成本與品質」。這是誰說的?

在做"管理"時,「品質、進度、成本」三者經常是翻來覆去、來來去去/進進退退、反覆嚐試才能取得可接受的"折衷"方案。當然可能有些案子以"進度"為優先考量,可是有些案子是以"品質"或是"成本"為優先考量因素,那要怎麼解釋呢?(最近不景氣,許多工程案件"暫停"或是"延緩"都是以"成本"為優先考量的結果,有些案子因為"預算"不夠,所以分期興建,也經常可見。)

***********

其次,許多人誤會:營建管理可以做到:「低成本、短工期、高品質」;這更是錯誤的觀念!!

天底下沒有那種好事!

我比較支持"合理":合理的成本、合理的工期、合理的成本。什麼是"合理"?這就是專業了。"專業的成果"經得起"銀行融資"的考驗,保險公司"保費"的考驗,使用者"使用"的考驗(時間、安全、舒適、維修等...)!!

***********

有關"階段範圍"的問題。

我讀美國營造公會及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的報告,明顯的包括「規劃、設計、施工等」階段。

美國營建管理協會說的更明白:「在專案規劃、設計和施工的程序計畫中運用現代管理技術為業主節省成本、控制工期並保證工程品質。」階段、方法與目標都標明了。

規劃階段與我一直使用的"開發"階段是否同義?我不知道,不過一定是在"設計前"的階段。以前,我喜歡在"開發階段"的同時與"設計"之間加"規劃"作業階段(說來又是一大篇,跳過)。

思考再三,我想"規劃"專指"工程師"在開發階段的工作,不考慮"資源取得"等其他問題(例如地政、戶政等)。

我不知道為什麼上列答案都「忽略"維修管理"階段」?(又是個題目)。

有這麼多"答案"(大師、學者專家),你是什麼樣的想法呢?請你總結一下好不好?不要堆/陳列了一堆新鮮蔬果,然後,什麼都沒做!!至少你要告訴別人:我認為: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我採用的!!

************

有關"績效"的問題。

什麼是"績效"?有15個引經據典說明"績效的定義";10個"績效評估"。結果呢?每個字我都懂,可是有些「整句我就看不懂了。」

什麼是"績效"?

多數我是看得"霧煞煞"。

我最怕"學者專家"搞一堆"學術名詞",似乎不如此不足以證明是"學術權威"。(自己書讀得太少還要嫌東嫌西的---我說我自己)。

我這個人頭腦簡單,喜歡"簡單易懂"的答案。我來解釋"什麼是"績效"?

『績效就是「實際執行成果」與「計畫目標」的量化比較。』

舉例來說:工程施工進度的績效如何?原定300天完成,結果280天完成;超前20天,績效就是提前7%。成本亦同。比較難的是"品質",要"量化"真要好好思考一下。

所以,如果沒有明確的"計畫目標",正確的"執行成果"紀錄,績效如何評比?依靠"印象"?

要談績效,"計畫"、"執行"、"紀錄"就變得非常重要了。

工程師如果對"績效"有興趣,我再給一個題目,讓工程師思考一下:工程無論是1.開始前、2.進行中、3.執行完成等各個階段,都有"績效"評比的問題/工作要做。對不對???

我們先談大家最容易了解的「3.工程執行完成後」的績效評比,應該多數工程師都懂/都會做吧。

其次「2.工程進行中」的績效評比,應該多數工程師也都不陌生吧。我這樣寫,說不定有些工程師還是摸不著頭腦,我換個方式寫,應該就很簡單了:「每週或每個月我們不是要做一次週報/月報嗎?週報/月報的內容包括:計畫及執行成果檢討/分析;執行成果檢討/分析就是績效確認,一般來說(如果計畫沒問題):落後就是工作績效不好/有問題,超前就是工作績效良好。

很簡單吧!!

再說得更"白話"一點,每年年終是不是有個"績效獎金"?這個績效是怎麼來的?總不會剛好每個工地都是工程剛好結束吧!?所以累計工程每個階段的"績效"就是一整年的工作績效(最方便的是月報),這樣說明"執行過程的績效"應該沒問題了吧!!

工程師啊!!工程開始前,怎麼會有績效呢?

其實,也很簡單:就是"計畫"的品質。計畫如果做得週延/周詳/無有遺漏/無有偏差,執行的過程中,計畫的變更修正就少、問題也少,各方都很愉快;如果計畫做得"不三不四",計畫提出時沒有被k,執行的過程也一樣會被k得滿頭包,總是逃不過被"檢討"的命運。那就是"開始前"的工作績效。

眾所周知的「計畫(plan)、執行(do)、查核(check)、檢討/分析/計畫修正(action)..........」是管理的四大步驟而且循環不止,直至工程結束。

這四大步驟都有"績效"的問題,與前面所說的"開始、執行中、結果"的績效考核是一體兩面,只是前者"學術味道"比較濃一些而已。

檢討績效除了肯定"個人"、"團隊"的"工作能力"、"工作技巧"、"努力程度"以外,最重要的是可以:「顯示工作成敗得失的真正原因」。

我相信:有些工程專案,為什麼賠錢?為什麼賺錢?賠在哪裡?賺在哪裡?通通"莫宰羊";於是"爭功委過"成了"鬥爭"的起源。

有什麼好爭的呢?各種(各個階段的)"績效"攤在陽光下,蟑螂跳蚤一定逃得比誰都快!!

根據我的說法,"績效的定義"我比較接受Bernardin的說法:「績效是指在特定的時間裡,由特定的工作職能或活動產生的產出紀錄。績效是結果。」(原文照抄)。

"績效評估"我則比較同意Carroll  Schneier 的注解:「是組織以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對員工的工作能力與表現效果做有系統的評定,即依照一定的衡量因素或標準,評估員工工作績效,審視個人貢獻及個人未來工作發展狀況。」。(原文照抄)。最後一句話應該是"獎懲"的意思(?),這是我沒有延續思考/一併說明的地方。

讓我沉澱一下,想一想"獎懲"是否要併入題目中。這是讓我進步的地方。

***********

績效評估目的流程圖(Hamptom/1997):

  投入  .....................................  產出 

設定目標→修正→績效→衡量績效→完成目標,

        ↑----------- 比較績效與目標.-----------↑

      回饋

我的想法與Hamptom的流程圖可以比較一下:異同在哪裡(工程師做做功課吧),不然怎麼進步呢?我現在一邊寫一邊也是在做功課耶。

**********

回饋系統:

(我還在努力研讀中,所以一個問題一個問題慢慢來。)

(20090914第一次修正)

 

 

 

 

2009年4月15日 星期三

內業與現場如何兼顧?

**************看官來函***

人總是說的多做的少,對有些年輕的工程師來說:會以內業做不完為由而少去現場;

如何取得平衡也是學問

***************

我倒是覺得:「年輕工程師摸魚的多,用心努力的少。」如果可以光說不練,我真想知道:他們到底在說些什麼?

有一句話:「人的恐懼是因為無知。」我們對於我們不知道的"事務"第一個反應多是"觀望"、遠離、逃避。2.當然有人會"好奇"、試試看。3.更糟糕的就是對自己不熟悉(無知)的工作項目,持著"消滅他","詆毀/反對他"的態度;這樣,就可以繼續存活在我們熟悉的環境裡。

"營建管理"在國內走得搖搖晃晃就是因為許多工程師(無論是"老鳥"、"當權者")因無知而恐懼的結果;即使是"試試看",那是在"哪一種基礎/心態的"試試看?

**************

說"工地不看不行",我舉雙手贊成,我只是想問:「你到工地看什麼?說來我聽聽好不好?」

如果有施工工程師讀到這裡,請你自己想一想:你在工地繞了一圈,看到什麼?講些什麼?想些什麼?紀錄了什麼?因為看到/紀錄/講,回工務所要做些什麼?

摸著"良心"自己給自己答案。

****************

1.(餅乾兄的答案)到工地看些什麼!!
我個人是覺得是在盲點與收尾,甚至未發生錯誤前的矯正與預防!甚至工料節省與控制。
每次發生錯誤,往往改正費會是好幾倍!而發現問題並改正,這也是我們的天職阿!
簡單講!我們就是公司的守門員。

我試著解釋/整理"餅乾兄"的工作內容:如有錯誤,餅乾兄請來函指正:(不要太嚴肅,反正這也是討論問題的一個方式,不會介意吧!!)

1.1.盲點:我相信老鳥看工地一定是注意/看"邊邊角角"的地方;柱墻、墻板、柱墻等等的交接面。

1.2.收尾:

1.3.錯誤矯正:

1.4.錯誤預防:

2.

 

(待續)

 

再談工地"進度管理"(2)週報系統

工地如果沒有正確的"週報系統",日報是怎麼來的?

我常說:「傳統的工程師喜歡打游擊戰,憑一身"實戰經驗"、"高强武藝",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覺得應付裕如,哪需要訂定什麼計畫?。」偏偏工程師說到"打游擊"、"現場收刷"又似乎覺得很沒面子、不肯承認;那要怎麼辦呢?

我還聽過一位營造廠的總經理(是工程師出身的)說:工地主任本來就應該有"隨機應變"的本事,計畫沒那麼重要!!

於是:台灣許多人談"營建管理"談得"口沫橫飛".....。真正執行的,我真的不知是「啥咪碗糕?」

********

我一再重複談"進度、品質、成本、安衛、資訊、研發",就是希望工程師要有完整的一套觀念/不是得到一些支離破碎的斷壁殘簷,就緊抱著以為已獲"放諸四海"皆準的管理至寶。

更糟糕的是如果這些人"位高權重",又一直宣揚他那似是而非的"管理觀念",會害死一堆跟隨在他身邊/左右的年輕工程師!!

真的很可怕!!

********

我們稱"雙週報"事實上就是"週報";只是因為進度表必須將上一週的"預定進度"與"實際進度"都排列出來,然後根據實際進度編制下一週的計畫進度。所以稱為"雙週報",事實上還是每週要做一次、檢討一次、修正一次。

********

我一直認為:週進度是訓練年輕工程師了解"營建管理"最好的基本/基礎工具。年輕工程師如果被賦予某一個"單項工程"主辦或協辦的責任/工作,那就認真、努力的學習製作"週進度"吧!!

寫到這裡,又讓我想要提問題請教"工程師":因為,我相信很多工程師一定覺得:哎呀!!週進度有什麼好談的嘛?三歲小孩都會!!

真的嗎?那就試試回答下面這些"簡單的問題"

1.週報會議與週進度有何關係?

2.週報會議由誰主持?什麼人必須參加週報會議?

3.週進度由誰製作?會議中,由誰報告/說明?

4.週進度跟"氣象"有什麼關係?(晴雨天、颱風等)

5.週進度跟"重要節日"有什麼關係?(例如春節、清明等)

6.週進度跟"實際承商"有什麼關係?

7.週進度的工作項目與"月進度"或"整體進度"一樣嗎?如果不一樣,有何不同?(我們簡單的以一棟平常的RC結構體的模板或鋼筋工程為例就可以了)。

8.週報會議跟日報會議有何關係?

9.週進度跟日進度有何關係?

10.週報跟日報有何關係?有何不同?

11.週報跟月報有何關係?週進度與月進度有何不同?

12.

如果工程師能很清楚的解答上列問題,我想:不只是日報、週報,整個報表系統一定都很清楚。真的不容易!!

答案呢?我想我以前都寫過了。

2009年4月14日 星期二

再談工地"進度管理"(1)日報系統

我不知道一般工程師對施工的"進度管理"有什麼想法?

*******

我一直強調"階層"的觀念,"管理"如果沒有"階層"(分層負責)的觀念,無論鉅細靡遺,高階主管都必須躬親處理,十個總經理也不夠死。

工地的進度管理也是一樣,不同的報表/會議,由不同的層級的主管負責主持/審核/製作。

*****日報*****

以前我待過一家營造廠,日報要送到工務執行副總那裡去簽認;那位副總跟我說:一疊日報,我只有一手拿橡皮章,一手翻日報的左下角,一張一張蓋下去,日報寫什麼?我怎麼知道!?

這是事實,很幽默吧!!

另外一家營造廠更絕了,從總經理到工地監工都認為"日報表"無用,所以乾脆"取消日報表"。

更幽默了吧!!

******雙週報****

去年,我第一次與"桃竹苗"地區的營造廠在"廠商資格審核會議"中與各營造廠的高階主管討論他們的"進度管理",也是一世人第一次聽到"三週報";這個部分,我在去年寫了幾篇文章痛批"三週報"的荒誕不經,這裡就不重複了。

(註:很不幸,去年高雄市正在施作的一些大型公共工程據說也是寫"三週報",這是什麼世界!!不過參與的工程師告訴我說:三週報改來改去,到最後改好都過期了,歸檔了事;所以也不清楚"三週報"是怎麼一回事。)

我能說什麼呢???無語問蒼天。

*******月報*******

倒是從來沒有聽過工地有什麼"月報傳奇"。

悲觀的想法:有哪些工地寫"月進度/月報"?

這符合"不做不錯"的公理/法則!!

*****************

我倒是有幾個有關"進度管理"的問題想請教工地負責"管理"的主管(應該是工地負責人吧!)

1、預定進度/實際進度的比較,多久作一次?

2、預定進度/實際進度的超前/落後比較,以什麼"數字"作比較?

3、里程碑(MILESTONE)由誰訂定?誰認可?

4、為什麼要訂里程碑(MILESTONE)?需要訂定嗎?

5、核可的里程碑(MILESTONE)放在哪一種報表(進度表)上?

6、誰畫過日報的網圖(進度表)?教我一下,好不好?在台灣,我還沒見過耶!!

7、工地常常在寫"趕工計畫"嗎?我在工地起碼待過十幾年,只寫過一次"趕工計畫",已經覺得很糟糕了。

8、

*******日報********

我想:多數待過工地的工程師都寫過日報。

以前的日報是A3大小/營造廠交由印刷廠印製的標準格式。一式二張(三張?)用複寫紙寫的。一張工地存檔、一張送回公司;現在,許多工地都已經以"電腦"與"公司"連線,日報直接在網上作業、填妥立即傳送回公司主管單位,有些公司還嚴格規訂"傳送時間",避免"工地造假"。

不是我要說,如果公司、工地所有的人不了解日報的用途、沒有相關的配套措施,日報寫來真的"無三小路用"。我真的支持:工地不寫也罷!!

我見過各式各樣的"日報表",不知道工程師想過沒有:

1.為什麼我要每天填寫日報表?

2.日報表上的項目,填寫/紀錄有什麼用?

3.為什麼我要紀錄"氣象"?

4.為什麼我要紀錄"出工數"?大工、小工、技術工、雜工是否一定要分開表列?誰來認定今天各個工作項目來的工人誰是大工、小工、技術工、雜工?

5.為什麼我要紀錄"完成數量"?誰來確認"數量"?

6.為什麼要寫"使用多少材料"?如果沒有"倉儲管理",鬼才知道今天用了多少"水泥"/多少砂/多少石膏板/骨架/紅磚/多少......對不對?

7.為什麼要紀錄"上級指示事項"?上級在工地的指示事項,位階在哪裡?

8.可不可以在紀錄欄裡紀錄"工地解決問題的方法/決定"取代"簽呈"?

9.日報表跟日報會議有什麼關係?如何結合在一起?每天開日報會議嗎?什麼時候開(上午?中午?下午?)

10.誰主持日報會議?

11.日報表由誰"核可"?"決行"?

12.什麼是"日進度"?我的意思是日進度是"網圖"?"桿圖"?還是....?

13.

以上問題,任何一個工程師可以有"可以說服自己的明確答案",那麼,就真正了解"什麼是日報";如果一部分不清楚,思考一下,OK?

如果工地負責人覺得"日報根本無意義",那麼,我給你一個良心的建議:何必寫得這麼辛苦呢?建議公司取消算了;可是,以後也不要說:我的工地有"進度管理"。

 

2009年4月12日 星期日

付款辦法--土方/支撐/預壘樁

****問題****

對預壘樁及安全支撐還有土方工程的合約中,付款辦法應如何訂定對甲方比較有利?

**********

我會寫這一篇文字來回答這個問題,有幾個基本理由:

一、我從進入社會以後,就未嘗一日離開"營建業",所以幹過甲方、乙方、丙方,那不是我能夠"自由選擇"的(除非不幹);我是不幹過,可是不是因為變成甲乙丙方的問題,而是"老子不爽,不幹可以吧!!"所以,我對"甲乙丙"方一向一視同仁:人格/專業不會因為是"丙方"而矮"甲乙方"一截,也不會因為是"乙方"所以人格/專業矮"甲方"一截;同樣的道理,工程師不會因為是甲方,所以就比較專業/人格就必較高尚.....,以此類推,這是所有工程師都必須謹記在心的。

工程師當"甲方"、"乙方"、"丙方"純粹是"運氣",與個人的"人格"、專業等完全無關。

二、同一個工程裡,無論是甲方工程師、乙方工程師、丙方工程師等,各有各的職責,但卻只有一個共通目標:「依約將工程完成」。所以我常說:無論是甲方工程師、乙方工程師、丙方工程師,大家是穿同一條褲子的。任何一方出問題,整體來說都是「工地的不幸」、沒有一方可以幸災樂禍/置身事外的。

我是覺得:無論哪一方出問題,到最後最倒霉的一定是甲方。信不信由你。

三、建立"協力廠商"的正確觀念。

我想除了"資本主"以外,所有工程師一定都同意"人才是公司最重要的資材"。

我想,每個工程師都希望受到老闆、主管的"愛護"與"重視";但是,工程師有機會"愛護"與"重視"別人時;本身做到這一點了嗎?是不是也輕易的/無心的踐踏別人?

台灣的營造業,多以層層分/發包為工作施工方式(少有自有工人/機具),這些"分包"美其名約"協力廠商"。

營造廠與"協力廠商"間的關係是什麼呢?工程師是否思考過呢?

我一直認為:無論是營建工人、甲乙丙方的工程師都是我們的"工作夥伴"、"衣食父母",必須善待他們,千萬不要落入"自古文人相輕"的框臼中。工程師有時候逆向思考一下,誰敢保證自己一輩子都當"甲方"呢?

四、合約基本精神:

合約必須是"公平公正的"。對甲乙雙方來說。

在合約的"權力、義務"範圍內,甲方工程師享有比較自由/優勢的空間,相對的,乙丙方工程師所受的"待遇"就比較受"壓縮",這是社會"壞的風氣"使然。

所以,即使合約訂得再公平、公正,執行起來還是會有偏差的。

我們常常看到"制式合約",有些是政府機關公佈的(如房屋買賣契約),有些到書局就買得到(租賃契約),老實說我對"法律"的文字實在是"無法度",雖然自信"國文"程度尚可,可是遇到法律條文還是投降!!所以,合約的"一般條款"還是請"律師"看過;技術條款才由工程師/高幹等人整合/調整/修正。

我一向要求工程師整合合約(技術規範)時,一定要做到"如果我是乙方/要我執行,也可以做到/也可以接受";千萬不可"自己寫的自己做不到/或是如果自己當乙方會罵得要死的條文"。

+

 

 

(待續)

 

 

 

 

 

2009年4月11日 星期六

談研究/分析報告或論文

時機壞壞,一堆朋友趁機"進修"--唸個"EMBA"或是"碩士"之類的;真的不壞,只要是"正面努力"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對不起,應該不是趁機,因為他們白天還是要上班、晚上/假日才上課;多是為了工作的需要/才會如此辛苦/認真吧!)

一位朋友的同學多是"四、五十歲的在職工作人員",真的令我覺得:這個社會"鬼混"的不少,認真努力的也很多;年輕工程師應知所警惕!!

但是,以我個人的看法,我也不認為:多上二年的課,多讀幾本書就能昇天了。真正還是要靠自己。另外,我覺得:寫論文是一個很重要的"思考"、"解決問題"的訓練方法。如果工程師以為"寫一個題目"可以成就了不起的"立言"千秋大業,那就大錯特錯了。

我個人一直認為:論文寫得好最主要是:一個問題發生的時候,有一套正確/具體可行的"解決步驟"找出正確的對策,才是寫"論文"的精粹。

***********

這一篇主要討論的是"報告、論文"。

我經常與年輕人討論"題目"。老實說,我覺得:不要好高騖遠、搞個大題目,那樣,資料/資訊根本無法收集,害死自己。

其次,要找資料/資訊容易收集/取得的題目,千萬不要搞個類似"巴黎地鐵研究"之類的題目,除非你很有錢/或人在巴黎,如果人在國內,還不如寫"木柵線中運量之載客分析"容易多多/也比較實際/有用。

而且,最重要的:寫分析報告,主要是訓練"過程",結論並沒有那麼重要!!(當然要正確。)

1.如何收集"正確"的有用的資料、資訊。

2.如何整理資料成有用的資訊。

3.資料就如同傳統市場的生鮮蔬果,資訊就是可吃的菜餚;如何有效的收集"資料",而不是買了一堆生鮮,卻多數用不到。資料的收集/取捨/分析本來就是"分析"的重點;我同意"儘可能收集資料",但是總不能不管三七二十一將生鮮蔬果全部買回家然後才來"取捨",那要浪費多少:財力"?"物力"?"時間"?

4.如何證明我們取得的"生鮮蔬果"是乾淨的、沒有被污染的?如何證明烹調轉化過程/方式是"正確"的?如何證明那道菜餚就是"我們需要的"?

5.如何"找到"大師的"著作/意見"當你的佐證?

6.如何解讀"大師的論點"?

7.如何將"理論"與"實務"密切結合在一起?成為"無懈可擊"的立論?

***********

選擇"指導教授"是論文/報告成敗的關鍵,題目一定要是"指導教授"的專長之ㄧ,他必須給學生"方向"甚至是"應該要讀哪些人的哪些書",更嚴謹的是"讀哪些書的"第幾頁到第幾頁.."(可能給個十幾本書);很難!很難!!如果"指導教授"忙於他自己的"研究"、"工作",學生就只有自己多努力一些,有問題才去問"指導教授",無論如何,還是要問!!

***********

另外,就是在學校以外找一些知名的"學者專家"當"指導教授",這也很正常,只不知國內的生態如何?學校的"指導教授"是否接受?在國外,那是稀鬆平常的事:如果我有機會拜訪"諾貝爾得主"他願意"指導"我,我想學校的指導教授一定不會反對,因為以後論文上列名"指導教授"時,可以跟""諾貝爾得主"的大師排排坐,誰會反對?

而且,有些學者專家的"理論"是一家之言(就像專利一般),要"引用"必須經他同意,寫完還要他看過(如果他動手修改就是福氣了),否則他是不會同意讓你隨便引用的。

我相信:有些"論文"可以登上"世界性一流的學術期刊"是因為拜"指導教授"光芒萬丈的關係!!

所以,要找外面的"指導教授",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教授/學生/題目都要互相看對眼)。

**********

這一段還是補充一下比較好,對年輕工程師可能比較難做到:學術研究報告不是寫"小說"--風花雪月、詩情畫意、甚至有血有淚.....;而應該是"字字有本"(每個字都要有依據),臆測之詞也要依據嚴謹的"推論"而來,不可"空口白話"、信口開河。

寧可少寫,不可湊篇幅。

**********

大概就是這樣吧!?還有遺漏的嗎?

我想一想,想到再補充。

*********

一鞠躬。

 

2009年4月10日 星期五

談工程的"進度管理"

基本上,我對國內一般營造廠的進度管理是比較失望的。

我寫一些"基本觀念"給工程師當"鏡子",工程師自己照照看,裡面顯現的是什麼?

**********

第一個很"基本"的觀念:一個工程的「施工計畫」、「進度表」、「現金流程」是表示/顯現工程施工方式/資源/限制條件、排程及成本的一體三面,三者缺一不可/是不可能拆分/單獨存在的。就好像一個人的「正面」「背面」、「側面」三者互相依存而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的外貌。

正面就好像是"施工計畫",是整個工程施工的"根本大計";工程的分區、順序、人力、機具、假設條件....等等都在施工計畫中必須考慮周延、詳細說明。根據"施工計畫,才會有"工進"、"成本"。(我們暫時不要把"進度表跟"成本預算"放在"施工計畫"中。

側面就如同"進度表",我們根據施工計畫排列"進度表";所以:「進度表是以"時程"方式表現施工計畫」,這是工程師必須明嘹的。

背面就是工程的成本預算,依據"施工計畫"及"進度表"我們才能排出「現金流程」。所以:「現金流程是以"金額"方式表現施工計畫」,這也是工程師必須明嘹的。

這三者必須互相配合/調整/修正,才能成為一個實用的「計畫」、「進度」、「預算」;如果各走各的,我想那只是"有形而無神"自欺欺人的"管理"--拿來欺騙自己、上級及社會之用而已。實質意義不大。

如果拿那些"做的人自己都不相信的東西"來研究分析,那會得到什麼成果?

*********

上面也許寫得巃統一些,我再詳細說明一下:

一般的工程施工案,無論是"工法"、工期、成本等大概都在一個"合理範圍內";所以在寫計畫/排進度/配置成本預算大概都不會遭受"太大"的困難(如果只是做"樣子"的,更不會有感覺);但是,如果認真來討論:即使簡單的計畫、進度、成本控制也需要相互"協調、配合",否則相關單位(如發包、採購、人事、財務、總務等)會無所適從。

簡單的說:如果我們先以"理想"狀態編制施工計畫,而後發現"不符合約工期"(工期太長或太短都有可能)那時就需要"調整施工方式;"計畫"也有可能超過預算,那也要調整"工法"或"進度"....;所以,一個好的進度表不是"單獨存在"的,必須依據"計畫"、配合"成本"才能做出一個真正可行的進度表。

*********

第二個基本觀念是:進度表有很多種:日、雙週、月、年、整體等是比較常見的;各有各的功能/用途、各有各的管理"層級",不弄清楚,才會有"雙週進度表"不重要的結論,事實上,我個人認為:在工地的進度管理中,"雙週"是最重要的"管控"進度表。

就工地而言,沒有雙週進度,就沒有進度管理。

工地如果沒有"月進度",公司的工務主管如何管控各個工地的進度?(我知道很多營造廠或是建設公司每個月有"月報",工地主任要回去報告工地的情況--主要是計價/進度),這就是月進度的主題之ㄧ。

如果沒有"年進度",每年的公司負責人在"年度檢討/計畫會議中,如何知道整個公司各個工地的得失成敗?如何計畫下一年度的人員調配/財務計畫及計劃業務成長(承攬)金額?

而且,最重要的,這些進度表是一脈相傳的,

一個工程沒有"整體進度"怎麼可能會有"年進度"呢"?沒有"年進度"怎麼可能會有"月進度"呢"?沒有"月進度"怎麼可能會有"雙週進度"呢"?沒有"雙週進度"怎麼可能會有"日進度"呢"?

如果沒有正確的"整體進度"架構/觀念/作法,簡單來說:後面的"進度表"都是"瞎搞"!!

這是很嚴厲的指控,不過,我負全責!!

****************

這二年,我在"桃竹苗"地區的一個工地工作,因緣際會,聽了一些這個地區的營造廠/機電公司高階主管的"施工計畫"的管理方式說明,真是"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麼";SO SO ;我參予的這個工程的施工額(連同設計變更/機電等)大約有八、九億;施工過程中,雖然我一直要求"雙週"、"月"進度,真正了解/體會/運用的工程師.......說實話,我不知道如何說實話!!

*************

所以,如果我們拿"桃竹苗"地區,營建工地的"進度管理"試圖反應工地進度管理的成效,我覺得那是"緣木求魚":拿一些不正確的"進度表"、錯誤的觀念、表格、執行方式、執行態度來當"模型",怎麼可能期望有正確的"解答"、結論呢?

因為事關學術"研究",結論會影響許多人,所以不得不"嚴厲指正",如有看官(工程師)覺得我太過份,請來函指正。

不勝感激、惶恐!!

(20090914第一次修正)

 

2009年4月5日 星期日

業主發包的方式與責任(下)

業主(甲方)發包得愈細,相對的"業主工程師"就必須相對增加,當然,如果業主委託"管理顧問公司"管理,將這些管理工作交給"管理公司",甲方不必增加工程師,但是"管理公司"必須增加工程師,因此顧問公司要求增加管理費也是合理的;這讓我想起"朝三暮四"的成語故事”(原有的意義、不是後來的意義);無論怎麼變,管理費的總額是不會變的。

只是"責任"變來變去/由不同的單位/人員負責而已。

(實質管理的工作內容不變、工作量不變、品質不變、怎麼可能節省管理的費用呢?)

*************

我們簡單的說明一下甲方多幾個分包以後,主要會增加哪些工作?

甲方多一個乙方就多一份合約,合約規定的"雙方權利義務"甲方就要派人執行;除了"成本、品質、進度、安衛、資訊等以外,比較麻煩的就是"乙方"與"乙方"之間的介面溝通/協調。

工程與工程之間總有一些"模糊地帶"需要甲方"依約"、"依工程慣例"協調/裁決;其他如"工程施工順序"也需要甲方協調.....凡此總總皆因甲方多個乙方所產生的工作項目,如果多幾個乙方,那就更有趣了。

*************

所以,除非甲方"降低管理品質",如果沒有"充分/合於條件"的工程師,最好不要試圖"分包/分很多乙方",甲方工程師"閒人不做,沒事搶責任來扛,吃太飽了/撐著?"

尤其糟糕的是:如果一家(或幾家)分包沒管好,是會影響其他正常的分包;問題就更多了。

 

2009年4月2日 星期四

業主發包的方式與責任(上)

一般我們都知道:業主的發包方式有"統包"、"總包"二種;如果以"工程性質"不同,就可以分成"建築"、"機電"二包;如果機電工程比較特殊/數量/金額比較大,還可以分成"給排水"、"機電"、"空調"..等幾包;當然,也有建築工程因為進度(或其他考量)的關係,所以分成"擋土、基樁","結構體"、"裝修工程"...等幾包的;還有"業主供料(主要材料)、營造廠包工的發包方式。

如果以"工程款"付款計價方式區分,則有"總價承包"、"成本加利潤(設定金額上限)"等發包方式。

其他相關的發包方式,還有"指定分包".....等等。花樣百出、不一而足。

因為"發包方式"不同,業主要負的責任也會不同,道理應該很明顯/清楚。

*******************

寫到這裡,我覺得題目好像太大了,本來我只是想簡單的談談"業主分包方式不同/責任有何不同"而已。如果"方式"要一一說明解釋才來說明"責任"因此不同,豈不是又是長篇大論?想踩"煞車"好像有些問題,等我思考一下:該如何繼續下去....。

*******************

簡單的說又不違背我立這題目的說法應該是這樣:

愈簡單的發包方式,"業主工程師"(甲方)的負擔/責任就愈簡單/輕鬆;愈複雜的發包方式,業主工程師(甲方)的責任/負擔/工作就愈多。

******************

一、許多甲方(業主工程師)為了節省"管理及利潤"費用,而希望多分幾包(乙方)。這個觀念是正確的。

說明一下:如果甲方採"一腳踢"(總包)的方式將工程發包給一家營造廠(乙方只有一家),合理的,營造廠一定將機電分包給另一家"機電公司"(或是幾家/水電/空調分開),機電就是丙方;有些營造廠有"機電公司"的關係企業,即使如此,對甲方來說,這家"機電公司"仍是"營造廠"的下包,仍是"丙方";如果營造廠將工程分包給幾家公司(不管工作內容)那簡單的說"丙方"就會有很多家;像我們常見的"擋土、安全設施、土方、鋼骨、模板.....。如果丙方再將工程分包給下包(丁方),那丁方的數量可想而知ㄧ定更多;例如"模板"將"工"分包給幾個"工班".....鋼骨工程將"吊裝"分包給吊車公司"....。

其實,上述的"分包"方式是台灣"營造業"的工作習慣/方式,沒啥好意外的。

比較令人"意外"的是"一腳踢"的營造廠又將工程一腳踢給另一家"營造廠"(這家營造廠成為丙方,實際上要負全部責任/卻與甲方沒有合約關係),嗯!這裡面一定有"玄機"(100%),我們暫不討論。

*****************

簡單的說法:與甲方簽約的分包是乙方;與乙方簽約的分包是丙方;與丙方簽約的是丁方....以此類推。甲方工程師有問題最好找乙方工程師,除非跟丙方/丁方工程師(工人)很熟很熟,否則不要冒失的去踢鐵板、惹出事端來。同樣的道理,營造廠的工程師(乙方)要找分包(丙方)談問題,最好也是找丙方的工程師;當然如果是"快樂"的事,找誰都無所謂,如果是要"罵人",還是找"工程師"比較妥當。

眼睛放亮一些,絕對不會錯!!工地各種人才薈萃,遠離"危牆"是工程師必備常識。

****************

回到"分包"的問題。

我想:工程師(每個人)都會計算:只要工程多一層分包,業主就要多付一次"稅管",這是天經地義的事;稅管不要多算:7%就好,一層一層加起來--丁方跟丙方要7%,丙方跟乙方要7%(換句話說:丁方的7%對丙方來說變成7%*1.07=7.5%,加上丙方的7%,變成14.5%;丙方依此跟乙方要"稅管"也是同樣的道理....加一加,到最後,隱藏在乙方"單價"中的"稅管"一定超過7%、甚至可能高達10-20%以上。

甲方工程師ㄧ定覺得可惜啊!!直接"多分幾包(乙方)"就好了,何必讓中間"轉包者"賺一手"呢?

理論上是正確的,問題是:甲方發"一包"(總包/一腳踢)跟分很多包有什麼差別呢?(乙方亦如是--直接分包給丙方,不要有丁方....)。

就"稅管"來說,甲方如果將工程分得較細(依據工程性質),當然可以減少"層層稅管"的累計支出。(如果加上"層層利潤",金額更加可觀。)

問題是:要節省"稅金及管理費"省得下來嗎?稅的部分比較複雜,暫且不管;甲方"憑什麼"省管理費呢?真的能省管理費嗎(如果品質、進度等管理水準不變的話)?

本來最簡單的"總包",雖然營造廠分包給"機電廠商",但是"營造廠"還是要有專責"機電工程師"管理/協調機電分包,絶對不是放牛吃草、任機電分包為所欲為,這就是"營造廠需要"管理費"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果"甲方"將機電另行發包,營造廠就沒有必要設立專責的"機電工程師"負責機電工程的管理,那,誰管理"機電分包"呢?

甲方。

所以,原來"管理費"給"總包",要總包管理;現在只是"甲方自己管理","管理費"自己支出而已。實際上(金額)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差別是"責任"由甲方自行負責。

如果甲方原本就有適當的(能力、專業技術、人數等)機電工程師,當然可行。如果沒有/或是工程師的人力、專業有問題,那所有與機電有關的問題/責任誰來承擔/協調/解決呢?

(續下篇)

施工階段設計變更的責任問題

我發現我的題目越寫越細,離開當初開這個部落格的主旨,越來越遠。

偏偏不寫又不行(有些題目以前我已經寫過了,可能只是"略提"一下);可是,現在我發現工地這類問題層出不窮且一再重複發生,甲乙丙三方面都不知如何應付/協調/解決....。

************

國內業者對"設計"的管理與排程(PROCESS)本來就不重視甚至是抱著"海闊天空、任我翱翔"的精神發揮"設計理念";哪來那麼多"規矩"、"限制"來戕害"設計藝術"?

這部分不討論;各派有各派的論點,無"是非對錯"的問題。

************

但是,無可否認的,施工階段中,設計的問題/缺失就一一浮現檯面,我不信有"設計圖說"是百分百正確的。

當然,這就像我們常說的:「吃燒餅哪有不掉芝麻粒的。」所以,也沒啥好苛責的。

我的問題是:有些問題是"無法避免的";有些問題是可以避免的;有些問題可以減少到"最低"的。我們總不能老是認為"掉芝麻"是不可避免的而將一些不應有的錯誤"合理化"吧!!

這篇文章不討論"設計"階段的管理等問題,跳過!避免被圍剿!!

************

營造廠取得"承攬合約"的"設計圖說"是"工作範圍"。營造廠必須"按圖施工",這裡常常會有一個爭議:設計圖上有"圖說/大樣"但是"標單上沒有這個工作項目",其實,這就好像"施工數量與標單數量不符"一般,只是差別在:數量不符還有數量,沒有工作項目則數量變成"0"而已。這也沒啥好爭議的,摸著鼻子"按圖施工"吧!!

************

設計變更的原因有三:法令變更;業主變更;建築師變更。

法令變更及建築師變更都沒啥好特別討論的,反正"建築師"出變更圖,辦理"變更追加減"不會有太大的疑慮(建築師事務所負完全責任,也許有些建築師因為"設計錯誤"必須變更/修正圖說,費用又怕挨"業主"的罵所以有時會A營造廠,要營造廠吸收,這是另外一個故事);但是,如果是"業主變更"就比較複雜(本來也很單純,就是有人喜歡把他搞得很複雜)。

業主變更所以會複雜就是因為有:業主代表"的原因。

業主代表包括:業主的工程師、業主委託負責施工管理的"顧問公司"的工程師;因為這些工程師"良莠不齊",一些"代表工程師"搞不清楚狀況/又喜歡"拿著雞毛當令箭"自然就會製造很多困擾了。

雖然上列工程師都打著"業主代表"的旗號指揮/監督乙方工作,只要依約辦事,也沒啥可挑剔的(龜毛規龜毛),乙方也只有認命。

只是,有些"甲方代表"認真過度,似乎深怕"乙方看不起"或是想要"有所表現",所以處處要求、事事囉唆,要求的又不盡合理,卻也"耀武揚威"不可一世;有些是個性使然、有些則是自己"定位不清"的緣故。

一般的業主代表"工程師",只有"執行合約"的權力義務,合約條款以外的就不是他的權力範圍、甚至有些"合約條款"他想要執行也未必有這個權力。

比方說:設計變更。

所有的工程師一定要有一個觀念:天底下少有「位高權重責任輕」的工作(如果有,一定是有,那個人跟老闆一定有某種"特殊關係",一般人?休想!!)所以,如果你下令"修正/修改合約圖說",那麼,所有的結果就是由你承擔/負責。

會有哪些責任呢?

如果需要"增加預算"、"追加工期",要求變更的工程師保證乙方可以"提出"嗎?(提出後需要議價是另外一回事)。

如果變更/修正的圖說,工程師的上級主管反對,怎麼辦?

如果變更/修正的圖說,設計建築師不同意,怎麼辦?

*****************

假設上面的問題不是問題(營造廠吸收工期及成本,然後就依工程師指示"偷偷"的幹掉了)。

如果變更/修正的圖說,與法規不符,怎麼辦?

如果依變更/修正的圖說施工完成後,功能品質不合設計需求,怎麼辦?

****************

所以啊!無論你是"甲方"、"乙方"、"甲方代表"....要求"變更"以前,瞻前顧後想一想:責任你扛得動/扛得起來嗎?

 

2009年4月1日 星期三

豺狼虎豹的世界

我一向不喜歡談"社會的黑暗面",因為,到今天為止,我還是認為:"社會沒有那麼黑暗!!"

*********

但是,如果不幸"碰到一個",又不知閃躲,那就"糟了一個糕!!"

所以,我還是要"告誡"年輕工程師:社會有一些"陷阱"、"陰謀"、"陽謀"就游走在我們的身旁、伺機而動;所以年輕人為人處事一定要小心謹慎!!不要以為"天下人都是好人"!!

有"便宜的事"讓給別人/走遠一點,不要以為那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一世人,我還沒有見過"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只有"天上掉下來的糖衣毒藥!!"有便宜的事?讓給別人--恭喜他!!我們還是"安分"一點,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不勞而"獲"的事情背後就是"不勞而禍"!!

薄薄的糖衣吃完.....啊啊啊...就"苦"了!!

***********

房地產界,我"碰"最多的就是某些"大財團"的合建案:都是因為"各種理由"(不可公開的理由)只要投資"五億"(舉例/不算數),短時間(約一、二年)投資報酬100%....每次有人來談這類案件,我的標準答案是:「如此好康的事,你找親朋好友集資一下,輕鬆愉快就賺五億,找我幹什麼?」

也有"朋友"端著整個"企劃書"來跟我"商量":「我是受"高層"委託,一定不會錯!!跟你們老闆建議一下,對方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可以見面詳談。」這類案件我就需要"讀"一下企劃書/給"朋友"一個比較明確的答案;一般來說,也都是"暗藏玄機",就像"老鼠夾"一般、大嘴張在那裡,等你一腳踩進去.....。只要"不是"利令智昏"(妄想:發了!發了!!),企劃書內一些關鍵的"荒唐"一眼就可看穿/識破!!

每每我都要一一解釋/分析給朋友了解:別傻了!!

結果也都是:哦!!原來如此,真的不能玩耶!!

************

有時候,我覺得:社會就是有一些"惡人",四處巡弋/尋找獵物,嘴巴張得大大的,隨時準備"擇肥而噬",如果不幸被看上而且又被"咬住",那真是像被"食人魚"攻擊一般,他不把你吃到"屍骨無存"是不會善罷干休的。(而且,這種人真的像食人魚一般是一群耶!!)

年輕工程師被當"目標/標靶"的機會微乎其微,但是如果地位漸高/權勢漸大就要小心了。

************

總而言之一句話:遇到好康的,保守一些,絶對不會錯的。

 

 

公告

謹向大家報告一項消息: 各位網友,家父(部落格作者) 已於2011年3月4日早上11:35因病突發性腦部出血逝世離開。 我父親近年來身體狀況一直不是很好,前年年底2009因身體不適就醫檢驗,經檢驗為自體免疫疾病引發血小板低下,經過住院及藥物治療後病情趨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