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30日 星期三

淺談計畫/計畫做給誰看

工程界,一般要求做正式的"計劃"的,多是業主監造(甲方或甲方代表)。

理論上來說,每一個工程師應該都要會就自己份內的工作做計畫。

*********

以一個家庭為例,每一個人也應就自己分內的工作做計畫。

一個家與一個公司其實沒有太大的差別。工作項目也類似。例如:財務計畫、休閒計畫、教育計畫等等。也許中國人習於"威權",所以許多家庭計畫都只有家長知道(或者他也搞不清楚、一天過一天/沒啥好計畫的),但是如果遇到重要的婚喪喜慶,總要有人計畫吧。

*********

寫"計畫"有一個重點就是要清楚知道"計畫寫給誰看",因為"看的人不同,計畫內容的重點就不同"。

前二天,我們偉大的一位政府官員提出幾年以後(下一任總統的任期)的"增稅"計畫,真的是天才;我們先不管他內容如何,先問:這個計畫要寫給誰看?誰來同意?下一任的總統還不知在哪裡,你寫個增稅計畫寫好玩的啊!?叫這一任總統同意?要下一任總統執行?真是"昏庸"到家。

一般的五年計畫,前一、二年要有80-90%的可行性,第三、四年的計畫有60-70%的可行性就可以了(大約),第五年的計畫可以說祇是一個方向,細節可以不必寫了。然後,每年依據執行成果檢討、修正。(理論上,五年計畫必須每年檢討、修正;不是隔五年才檢討、修正一次)。

這類"大計劃"多是給"負責人"確認,所以,不必太"技術性"。

愈高層次(愈大)的計畫,就愈偏向原理原則;愈小的計畫(愈低階)則愈偏向技術層面。

以工程來說,大的計畫(綜合計畫)是寫給公司負責人看的(給他看就是要他簽字同意);中型的計畫大概是給工務主管看的(例如外飾計畫),小的計畫是給工程師執行用的,例如:磁磚分割計畫。由這個例子也可以印證:愈大的(也是愈高階的)計畫就愈以"方向、原則"為主,愈小(低階)的計畫就愈以"技術"為主。

 

 

2009年9月27日 星期日

看美國職業球賽

一直想寫一篇"我從看美國職業籃球及職業棒球轉播"得到的一些些心得。

**********

一、守法精神/尊重裁判

第一個要檢討的就是:我對國內幾位"轉播人員"的"守法素養"頗不以為然。有幾位轉播記者,似乎自以為比現場裁判還專業、審視的角度更好,所以沒事就大肆批評"裁判誤判"、"裁判好球帶不一"、這個球應如何如何、那個判決如何如何....

我看,許多當事的球員、教練都二話不說,繼續比賽,第三者的轉播人員在千里之外、從頭到尾不停的嚷嚷些什麼呢?

其實,這只證明轉播人"法治的素養"太差。

由國內"號稱職業"的各種球隊對"裁判"的不尊重、恣意批評、叫囂、甚至謾罵、拳腳相交,進而"罷賽"、揚言退出比賽、情節的荒唐/可笑,實在令人不忍卒睹。

轉播記者的評論對"觀眾"的影響是難以言喻的,尤其對觀眾的潛移默化更是無法估計的,所以奉勸轉播大人應該謹慎為之,千萬千萬不要跟觀眾"洗腦"說"裁判都很爛!!"

人總是人,總有犯錯的時候;何況,因為角度、面無法全盤掌握等等因素,偶有失誤是正常的。這也是參予比賽的人應列入考慮的比賽條件之ㄧ。

何況,我相信:許多裁判都是經過千錘百鍊的資深"職業裁判",誰能夠隨意取代他們呢?

二、職業球員/領隊/教練,學學有風度的大牌球員/領隊/教練,不要"譁眾取寵",盡幹一些不入流的事。

身為"職業"球員、教練,就要有"職業"的認知。職業的意思就是"以此謀生",為了謀生,觀眾就是衣食父母;觀眾買票入場,就是想看一場"精采"的比賽。如果球員打得不三不四,觀眾自然興趣缺缺,小貓三二隻,怪誰?

更荒唐的是"罷賽",職業球隊沒有罷賽的權利。

我一直認為"職業"就有"表演"的性質,職業球員就像"影歌星",動見瞻觀,所以"標新立異"(造型、刺龍畫鳳)當然可以;可是,行為舉止必須謹慎,因為"球員"是許多青少年崇拜的偶像,必須成為行為楷模,至少公開場合必須如此(私生活這部分我比較覺得"觀眾不要干涉太多",只要符合社會一般規範,你管他跟誰交往?)。

三、觀眾要保持一定的水準。我們是來欣賞球賽的,我們支持的球隊贏了很好、輸了也不意外。所有的球賽都有一隊輸一隊贏。如果不能跳脫"一定要贏"的框臼,真的沒有資格"欣賞職業比賽"。

老實說,我個人是不喜歡"比賽"的(尤其是小朋友),因為一比之下,一定有輸贏,一有輸贏就有人高興/有人失望;但是,似乎也沒有其他的辦法解決一些大人的問題。(所以啊!!大人一定要有正確的觀念,這樣小朋友參加比賽才不會"心理挫折"。)

話說回來,再好的球隊勝率也不可能高到哪裡去(太高就沒啥意思了),這也是"比賽的條件"。所以,才有機制/方法讓弱隊補強、強隊受限制。台灣有些球隊動輒十幾連霸已失去"比賽"的意義。

四、資訊保存與整理分析。

我相信看美國職棒的觀眾一定會覺得:他們對各種比賽的紀錄保存、分析真的做得很徹底。

記錄必須真實、正確,這是基本要求。至於是否"充分、完整",就必須等到分析時才會知道。

我想:所有球賽的紀錄,就像工程日報表,必須經過"分析"才知道紀錄是否完整。如果紀錄完、隔一陣子就將日報丟棄,我想記不記都無所謂(這也是有營造廠廢棄"日報系統"的主因)。只是因此公司施作的工程幾無任何"參考資料"可言。公司也因此毫無"歷史"可言。

我們看/聽他們的歷史資料/紀錄/統計/分析,應該覺得很了不起,其實,只要用心紀錄、統計、分析,我們的職業球隊一樣作得到,一點困難都沒有。只是,做不做而已。

*********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我想:在這個資訊交流迅速、確實的年代,國內的體壇一定強烈遭受世界各國的衝擊,千萬不要龜縮。

可以慢慢的學習/改進,絕不能原地踏步,甚至倒退。

 

2009年9月26日 星期六

淺談計畫/西米碗糕?西米人做計劃?

*****前期舉例********

比方說:晚餐要煮一道湯、二個青菜、一鍋燉肉。我們先想好:家裡的瓦斯爐有二個爐座、燉肉要60分鐘、煮湯(三寶湯)要20分鐘、炒青菜一道約10分鐘。假設7:00開飯,那麼.....

一個爐子6:00開始燉肉、另一個爐子6:20開始燒湯,湯煮好(6:40)開始炒菜。7:00一定可以準時開飯。我們暫時不考慮"準備工作"。

******

由前面這個"計畫",我們來分析"計畫內容"--組成計畫的元素:

1.工作項目:一道湯、二個青菜、一鍋燉肉。

2.工作時間:燉肉要60分鐘、煮湯(三寶湯)要20分鐘、炒青菜一道約10分鐘

3.先後順序:一個爐子6:00開始燉肉、另一個爐子6:20開始燒湯,湯煮好(6:40)開始炒菜。

4.工期:6:00至7:00。

5.品質:一般家常菜,沒有特別要求。

6.成本:未列入。如果要表列,就需要依據下列條件分析:

A、工料分析:如果我們要計算"成本",我想食譜上的"材料表"就類似我們"工料分析表"中材料的分析(工的部份,我就莫宰羊了),可以知道各種材料(主要材料、配料、油、鹽、調味料等)的數量,乘以單價,材料成本一清二楚。

一般的"大餐廳",一道菜的成本:材料約佔30%。其餘為工資、場地、服務費、利潤等等。所以,前一陣子有人在檢討"西點麵包"的成本與售價的關係,認為價格太高,其實,單單算"麵粉、雞蛋..."的成本是不對的;台灣(台北)的一樓小型店面,無論租來經營哪一種行業、最重要成本幾乎都是房屋租金。

B、階層觀念:這裡順便解釋一下"階層"的觀念。

前面的順序很簡單,二條桿圖就解決進度表:一條從6:00到7:00(墩肉),一條是6:20開始到6:40煮湯,接著炒第一道菜6:40至6:50;第二道菜6:50至7:00。大功告成。

事實上我們省略了燉肉、煮湯、炒菜的詳細進度。

以炒菜"番茄炒蛋"為例(準備作業暫且不談),應包括:打蛋、炒蛋、蛋起鍋、炒蕃茄、蛋倒入,起鍋(大概)。這也是一個進度表、一個"作業計畫"(我相信有不同的作法/順序)。

前面一個計畫,我們稱為"晚餐計畫";可以假設類似施工計劃裡的:"泥作計畫"、"門窗計畫"、外飾計畫...。

後面一個計畫我們可以稱為"番茄炒蛋計畫"。類似"泥作計畫"裡的"1:3粉光計劃"或是其他計畫中下一階工作項目的計畫(如門窗計畫中的"木門計劃"...等等)。

階層的觀念主要是應用在各種不同的計畫中。比方說,在二次世界大戰的"諾曼地登陸計畫"的主要計畫中,如果要寫到某一個排的作戰計畫是不是太過分了?我想,主要計畫寫到"師"就不錯了。師以下的作戰計畫就由師部召集各單位自行擬訂了。

當然,"階層"如何應用是主事者的權責,只要方便、好用,也沒有一定的規矩。

**********

寫到這裡,我覺得我已經儘可能"淺顯"了,希望工程師面對"計畫"有些概念:

1.寫計畫只是比較麻煩一些而已。因為必須寫出來、成"白紙黑字"。

2.計畫只是將你"預定作法"寫出來而已。

3.又不是作文比賽,只要將步驟寫清楚,就很好了。

4.步驟/想法說清楚(讓別人一看就懂),千萬不要"湊篇幅",如果厚厚的一本"食譜",90%是與晚餐無關的垃圾(例如家譜啦,洗菜的方法啦....),有什麼意思?

**********

一個家庭要做周休二日的"二日一夜遊",誰來做計劃?

一般來說,執行、主導這個旅遊計畫的人,寫(做)這個計畫。例如一家之主啦,或是有興趣的"大人"。當然可以全家一起討論、然後做成決定。

淺談"計畫"--什麼碗糕?

談計畫?我想,我還是從最簡單的地方說起。

我想寫一個系列來談"計畫",讓工程師不要一看到要"寫計畫"就"批批剉"。手足無所措!!

這個系列,我想內容大概是這些:(暫訂。看官應該也知道,我是"心猿意馬",常常不控制自己的思緒,所以,以後有調整,也莫意外。)

1.計畫是什麼?哪些項目要做計劃?

2.誰來做計劃?

3.計畫做給誰看?

4.計畫的內容?

5.

*******

其實,只要是"有關眾人的預定工作"都要做計劃。

比方說,公司舉辦周休二日的"二天一夜遊",要不要"計畫"?舉辦"訂婚儀式",要不要計畫?甚至,一家人假日去逛"賣場",要不要計畫?

如果你是一個率性的人,假日出遊,一切"且戰且走/隨心所欲",可不可以?當然可以,反正你是"一家之主",別人也管不著。只是,我還是不信"一點想法都沒有,出門再看著辦",搞不好與你同行的(老婆或女朋友)就一路"碎碎念"!(如果你是一個人,不影響任何人,誰也管不著。)

所以啦,簡單說:做任何事情,預先想好要"做哪些細項/怎麼做",那就是"計畫"。

*******

我從來不認為計畫是"厚厚的一本書"。小事情只要心理"盤算"一下就可以了;那個"盤算"就是計畫。

比方說:晚餐要煮一道湯、二個青菜、一鍋燉肉。我們先想好:家裡的瓦斯爐有二個爐座、燉肉要60分鐘、煮湯(三寶湯)要20分鐘、炒青菜一道約10分鐘。假設7:00開飯,那麼.....

一個爐子6:00開始燉肉、另一個爐子6:20開始燒湯,湯煮好(6:40)開始炒菜。7:00一定可以準時開飯。我們暫時不考慮"準備工作"。

這就是一個"煮晚飯計畫"。很難嗎?需要寫一大本嗎?

********

我說過,工程師要養成"做計劃"的習慣,意思就在這裡:日常生活處處可以預作"計畫",執行時自然不會手忙腳亂。依竊順順利利的,不是很好嗎?很愜意嗎?

(未完)

2009年9月25日 星期五

工作獎金/執行預算(三)

寫到這裡,真想擲筆長嘆。

我的部落格,寫來寫去都是這些:成本啦、預算啦、品質啦、制度啦......倒不知看官是否能深切體會?

*********

執行預算寫到這裡,要寫真的寫不完,又離題太遠。且罷!!

主要目的簡單說明一下:

1.談"營建管理",一些基本動作/基本資料庫一定要有(建立),否則只是落於空談。前面所說的"執行預算"只是簡單的一例,可是,如果沒有前面所說的一些規章、辦法、資料庫,哪一個人跟我說他的工地有執行預算,跪在馬路當中詛咒--我也不信。

也許我們可以放寬一些,具體而微就可以了。即使是這樣的要求,也很難啊!!

2.回到主題。所以說要根據"績效"發工作獎金,我真的不知"績效"如何認定!

看官啊!!誰能告訴我答案?

********

所以,我認為:無論是哪一種"工作獎金",形式意義大於實質意義,各個單位也沒什麼好爭的(爭誰的功勞比較大?爭誰是主角?)不必了。

老闆高興,每個人發個壹仟元/也不壞,每個人發個三千元/更好!!

工程師要有個心態:只要自己有"獎金"(多少不拘),不要管別人"拿多少/分多少",更不要有"與汝偕亡/大家都不要分"的惡質想法。別人拿五萬/是他家的事,如果你只有五仟,五千也是天上掉下來的;如果因為覺得不爽,所以希望大家都沒有獎金,有啥好處???

 

2009年9月21日 星期一

工料分析

讀"高晨估算工作室"的"工料分析",覺得真的"了不起"。
(很慚愧,我連結的部落格本來就不多,專業的相對更少。我是懶人,相信一定還有更多很努力、用心的部落格,我不知道。)
高晨兄的"工料分析"裡面有幾句提到我的部落格,本想"避嫌"(自己貼金),思考一下,覺得"文章比較重要",所以還是引用,呈獻給各位看官。
如果,我們一起努力,如果,我們一起耕耘這塊土地,如果......。
****補充********
今天(2010.12.04.)做備份,看到這篇文章/忍不住去讀高晨的文章,讀完,覺得太麻煩了,還是COPY過來算了。
*****************

工料分析表(單價分析表)

2008/12/22 11:12
                    工料分析表(填入單價即為單價分析表)
一般我們在用的工料分析,依個人瞭解,大致上有三種.
一.像似高速公路   高速鐵路   捷運系統  隧道....等工程
    以上的工料分析,大都以已經完成的樣品案例來換算每公里或每公尺的造價成本
    所以發包單位會用一公里=?????元或一公尺=????元,來計算總工程費用.
二.為公家機關在用的工料分析
    (一)此種分析為以前公家用的單價分析表,也就是將單價拆解成材料及出工數,在一單位面積內完成的發包單價.如下表:註(台北市,住都局各有一套,也各自使用在自己的發包工程上).

                        工料分析表(一)
     (二)於民國90年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將營建工程單價分析做一系統的統一分類編碼,簡稱PCCES;當時把全省建築師搞得人仰馬翻雞飛狗跳牆,因沒辦法直接電腦化由估算軟體跑報表,現今估算軟體無法容入11個編碼方式,就算有,光要列印11個碼所代表的字義內容全部完整展現出來,實在有些困難,下舉一例:
02457=預力混凝土基樁(02457為施工規範綱要編碼)
02457A=預力混凝土基樁,D=1000mm(6碼)
02457A4=預力混凝土基樁,D=1000mm,D種(7碼)
02457A4G=預力混凝土基樁,D=1000mm,D種,L=16m(8碼)
02457A4G2=預力混凝土基樁,D=1000mm,D種,L=16m,(打樁,未含空打)(9碼)
02457A4G22=預力混凝土基樁,D=1000mm,D種,L=16m,(打樁,未含空打),支(10碼)
        以上字義總長有62個byte=31個中文字,再加上工程上文字的細述(如A區B區..等),會有近40個中文字,再加上格線空間,想要完整將內容表達出來,真的有點困難.
       所以,此部分(PCCES)的作業,目前為止,還是依填入式的方式(用Excel)或再經轉檔(另寫一套軟體)的方式作業,也就是,工程經估算軟體輸入計算完成後的成果,以人工方式再次編排成PCCES格式;今有專門做這方面的工作室.
       但,個人還是覺得應該可以直接由估算軟體輸入輸出報表,目前,試驗過新的估算軟體,可以編到10碼沒問題,只是無法將全部字義放進軟體欄位(因每一欄位都會限定輸入長度,無法無限長,這樣才能控制報表印的長度),所以必須壓縮字數簡化表現其代表的字句.
      其次,如果按照PCCES內容出報表,個人會覺得看不出內容真義,例如:0333024000建築用混凝土預拌210kg/cm2,要區分使用位置時,如  主結構體   連續壁  壓樑..等,即無法表現出來.
三.為一般建設公司及民間使用的工料分析:   
    此種分析為面積分析,也就是將單價拆解成材料及面積,在一單位面積內完成的發包單價.如下表:
                         工料分析表(二)
        第一種分析方式,在我這邊幾乎沒有在應用;有的話,還是會建議,要依照該個案實際的圖面來做精確數量計算為要.
        所以,在這裡只針對第二及第三種工料分析來討論;其實要有一套各工項的準確實際工率,非常不容易,其員必須事先將每一工項的數量準確算出,再每天計算各工項的出工數來換算成工率;故此部分大都以發包的總價來換算工率較多,或參考台北市及住都局所出版的工料分析內容來作分析較常見.(另,在我的訂閱內有濟公大師的部落格,在他的部落格內也有這部分內容可參考,不了的可留言問濟老大,他會很熱心回應你)
       在(一)表內A0002水泥砂漿的單位是m3,一般有1:2,1:3...等比例,在工程應用上要再換算成水泥幾包,砂幾m3;在(二)表A0001,A0002內即分析水泥=幾包,砂=幾m3了,這是兩者差異.
       一般作工料分析時,須針對各別工項的特性來分析,例如:同一規格磁磚,但不同顏色時,即要分開分析其內容,因有可能單價會不一樣,其次是分析的單位使用量,會影響到總數量的準確度,進而整體的採購發包都會有所關聯,不得不謹慎小心.
        以下就個人的經驗,淺淡一些分析的觀念與個人使用方法,與各位參考
在1m2的工作面積內,要用的1:3的水泥分析:如果依表(一)A0002=0.025m3的水泥砂漿時,則水泥=0.025x9包=0.225包水泥,砂=0.025x0.95m3=0.024m3(1m3的1:3水灰比的水泥=9包,砂=0.95m3)   
       故1:1,1:3或1:4(水泥,砂的單位用量請查工料分析手冊即可知曉),依循上方式即可計算出每一m2面積的水泥砂單位用量.這是用分析1m3體積水泥砂漿的算法.
      表(二)的水泥砂每一m2面積用量的算法,是以各工項作業位置之不同,分別去分析它的單位用量;例如:
一.軟底舖50x50地磚:
50x50地磚=10,000/50/50=4塊磚(不含損耗,沒扣勾縫;10,000=100cmx100cm)
水泥(1:3)    =1mx1mx0.05mx9包(1:3)=0.45包(0.05m=打底砂漿厚度5cm)
 砂   (1:3)    =1mx1mx0.05mx0.95m3(1:3)=0.048m3
 勾縫劑        =0.01kg(1m2大約經驗值) 
地坪軟底舖50x50地磚工資=1m2
二.內牆打底貼30x60壁磚:
30x60壁磚=10,000/30/60=5.556塊磚(不含損耗,沒扣勾篷)
水泥(1:3)    =1mx1mx0.02mx9包(1:3)=0.18包(0.02m=打底厚度2cm)
砂(1:3)        =1mx1mx0.02mx0.95m3(1:3)=0.019m3
勾縫劑          =0.01kg(1m2大約經驗值)
粘著劑          =4.5kg(1m2大約經驗值)
內牆打底貼30x60壁磚工資=1m2   
三.外牆打底貼5.2cmx24cm二丁掛平磚:
5.2cmx24cm二丁掛平磚=10,000/6.2/24=67.204支(不含損耗,扣上下目的勾縫=5.2+1=6.2cm)
水泥(1:3)=1mx1mx0.04mx9包(1:3)=0.36包(0.04m=打底厚度4cm)
砂(1:3)=1mx1mx0.04mx0.95m3(1:3)=0.038m3
填縫劑=2.52kg(1m2大約經驗值)
粘著劑=4.5kg(1m2大約經驗值)
外牆打底貼5.2cmx24cm二丁掛平磚工資=1m2
備註:
一.1mx1mx0.04=0.04m3對應1:3水泥砂漿的水泥及砂,也是以1m3來換算的.
二.在工地現場實際的水泥砂使用量會有很大的誤差量,水泥會節省很多(70-80%),砂會少很多(115%-120%),研究其原因,大都在水泥砂漿的水灰比出問題;當為1:3的水灰比時,一包水泥應=0.95m3砂/9包水泥=0.11m3砂,剛好=工地吊料的吊桶一桶,這樣是不是一包水泥吊一桶砂就=1:3的配比,但是,他們會用一包水泥吊二桶砂,其配比是不是就=1:5-6;其次為地坪舖磁磚時,大都以燒底舖法(大理石的方式),這方面水泥的成分少得可憐,又舖的厚度有時超出5cm到達7-8cm,故砂的使用量會增加很多.
三.在泥作工程內的砂用量增加很多時,其泥工的施工品質是有問題的,其利害關係為,砂摻越多師傅越好作,每日的工作量自然會跑出來,所以泥工利潤就越高,而工程品質相對就會越差,牆或地板會因缺少水泥,而有彭拱起砂的問題,故磁磚會暴烈牆壁會滲水....等現象發生,即不足為奇了.


                    工料分析表(填入單價即為單價分析表)
一般我們在用的工料分析,依個人瞭解,大致上有三種.
一.像似高速公路   高速鐵路   捷運系統  隧道....等工程
    以上的工料分析,大都以已經完成的樣品案例來換算每公里或每公尺的造價成本
    所以發包單位會用一公里=?????元或一公尺=????元,來計算總工程費用.
二.為公家機關在用的工料分析
    (一)此種分析為以前公家用的單價分析表,也就是將單價拆解成材料及出工數,在一單位面積內完成的發包單價.如下表:註(台北市,住都局各有一套,也各自使用在自己的發包工程上).

                        工料分析表(一)
     (二)於民國90年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將營建工程單價分析做一系統的統一分類編碼,簡稱PCCES;當時把全省建築師搞得人仰馬翻雞飛狗跳牆,因沒辦法直接電腦化由估算軟體跑報表,現今估算軟體無法容入11個編碼方式,就算有,光要列印11個碼所代表的字義內容全部完整展現出來,實在有些困難,下舉一例:
02457=預力混凝土基樁(02457為施工規範綱要編碼)
02457A=預力混凝土基樁,D=1000mm(6碼)
02457A4=預力混凝土基樁,D=1000mm,D種(7碼)
02457A4G=預力混凝土基樁,D=1000mm,D種,L=16m(8碼)
02457A4G2=預力混凝土基樁,D=1000mm,D種,L=16m,(打樁,未含空打)(9碼)
02457A4G22=預力混凝土基樁,D=1000mm,D種,L=16m,(打樁,未含空打),支(10碼)
        以上字義總長有62個byte=31個中文字,再加上工程上文字的細述(如A區B區..等),會有近40個中文字,再加上格線空間,想要完整將內容表達出來,真的有點困難.
       所以,此部分(PCCES)的作業,目前為止,還是依填入式的方式(用Excel)或再經轉檔(另寫一套軟體)的方式作業,也就是,工程經估算軟體輸入計算完成後的成果,以人工方式再次編排成PCCES格式;今有專門做這方面的工作室.
       但,個人還是覺得應該可以直接由估算軟體輸入輸出報表,目前,試驗過新的估算軟體,可以編到10碼沒問題,只是無法將全部字義放進軟體欄位(因每一欄位都會限定輸入長度,無法無限長,這樣才能控制報表印的長度),所以必須壓縮字數簡化表現其代表的字句.
      其次,如果按照PCCES內容出報表,個人會覺得看不出內容真義,例如:0333024000建築用混凝土預拌210kg/cm2,要區分使用位置時,如  主結構體   連續壁  壓樑..等,即無法表現出來.
三.為一般建設公司及民間使用的工料分析:   
    此種分析為面積分析,也就是將單價拆解成材料及面積,在一單位面積內完成的發包單價.如下表:
                         工料分析表(二)
        第一種分析方式,在我這邊幾乎沒有在應用;有的話,還是會建議,要依照該個案實際的圖面來做精確數量計算為要.
        所以,在這裡只針對第二及第三種工料分析來討論;其實要有一套各工項的準確實際工率,非常不容易,其員必須事先將每一工項的數量準確算出,再每天計算各工項的出工數來換算成工率;故此部分大都以發包的總價來換算工率較多,或參考台北市及住都局所出版的工料分析內容來作分析較常見.(另,在我的訂閱內有濟公大師的部落格,在他的部落格內也有這部分內容可參考,不了的可留言問濟老大,他會很熱心回應你)
       在(一)表內A0002水泥砂漿的單位是m3,一般有1:2,1:3...等比例,在工程應用上要再換算成水泥幾包,砂幾m3;在(二)表A0001,A0002內即分析水泥=幾包,砂=幾m3了,這是兩者差異.
       一般作工料分析時,須針對各別工項的特性來分析,例如:同一規格磁磚,但不同顏色時,即要分開分析其內容,因有可能單價會不一樣,其次是分析的單位使用量,會影響到總數量的準確度,進而整體的採購發包都會有所關聯,不得不謹慎小心.
        以下就個人的經驗,淺淡一些分析的觀念與個人使用方法,與各位參考
在1m2的工作面積內,要用的1:3的水泥分析:如果依表(一)A0002=0.025m3的水泥砂漿時,則水泥=0.025x9包=0.225包水泥,砂=0.025x0.95m3=0.024m3(1m3的1:3水灰比的水泥=9包,砂=0.95m3)   
       故1:1,1:3或1:4(水泥,砂的單位用量請查工料分析手冊即可知曉),依循上方式即可計算出每一m2面積的水泥砂單位用量.這是用分析1m3體積水泥砂漿的算法.
      表(二)的水泥砂每一m2面積用量的算法,是以各工項作業位置之不同,分別去分析它的單位用量;例如:
一.軟底舖50x50地磚:
50x50地磚=10,000/50/50=4塊磚(不含損耗,沒扣勾縫;10,000=100cmx100cm)
水泥(1:3)    =1mx1mx0.05mx9包(1:3)=0.45包(0.05m=打底砂漿厚度5cm)
 砂   (1:3)    =1mx1mx0.05mx0.95m3(1:3)=0.048m3
 勾縫劑        =0.01kg(1m2大約經驗值) 
地坪軟底舖50x50地磚工資=1m2
二.內牆打底貼30x60壁磚:
30x60壁磚=10,000/30/60=5.556塊磚(不含損耗,沒扣勾篷)
水泥(1:3)    =1mx1mx0.02mx9包(1:3)=0.18包(0.02m=打底厚度2cm)
砂(1:3)        =1mx1mx0.02mx0.95m3(1:3)=0.019m3
勾縫劑          =0.01kg(1m2大約經驗值)
粘著劑          =4.5kg(1m2大約經驗值)
內牆打底貼30x60壁磚工資=1m2   
三.外牆打底貼5.2cmx24cm二丁掛平磚:
5.2cmx24cm二丁掛平磚=10,000/6.2/24=67.204支(不含損耗,扣上下目的勾縫=5.2+1=6.2cm)
水泥(1:3)=1mx1mx0.04mx9包(1:3)=0.36包(0.04m=打底厚度4cm)
砂(1:3)=1mx1mx0.04mx0.95m3(1:3)=0.038m3
填縫劑=2.52kg(1m2大約經驗值)
粘著劑=4.5kg(1m2大約經驗值)
外牆打底貼5.2cmx24cm二丁掛平磚工資=1m2
備註:
一.1mx1mx0.04=0.04m3對應1:3水泥砂漿的水泥及砂,也是以1m3來換算的.
二.在工地現場實際的水泥砂使用量會有很大的誤差量,水泥會節省很多(70-80%),砂會少很多(115%-120%),研究其原因,大都在水泥砂漿的水灰比出問題;當為1:3的水灰比時,一包水泥應=0.95m3砂/9包水泥=0.11m3砂,剛好=工地吊料的吊桶一桶,這樣是不是一包水泥吊一桶砂就=1:3的配比,但是,他們會用一包水泥吊二桶砂,其配比是不是就=1:5-6;其次為地坪舖磁磚時,大都以燒底舖法(大理石的方式),這方面水泥的成分少得可憐,又舖的厚度有時超出5cm到達7-8cm,故砂的使用量會增加很多.
三.在泥作工程內的砂用量增加很多時,其泥工的施工品質是有問題的,其利害關係為,砂摻越多師傅越好作,每日的工作量自然會跑出來,所以泥工利潤就越高,而工程品質相對就會越差,牆或地板會因缺少水泥,而有彭拱起砂的問題,故磁磚會暴烈牆壁會滲水....等現象發生,即不足為奇了.

2009年9月19日 星期六

鋼筋用量分析

如果多一些這類資訊,預算系統就很容易建立了,當然,還有很多很多應用方式,工程師應該多多應用/思考。
給他掌聲!!
我還是拷貝/貼上:(高晨工作室)
工程估算-數量異常探討
2009/09/19 22:49

                 在6月時有算到一件12戶的透天案子,產品為4+1R,基礎為版筏式基礎,區分1.店舖8戶1棟,2.車庫電梯住家4戶1棟共2棟; 經計算完成的成果報表顯示其鋼筋量明顯異常(用量較多),先自我檢查輸入資料後,確認無誤.
                 以下為2棟的鋼筋成果分析資料表(2棟在同一塊基地上):

探討:
1.以上2棟的每建坪鋼筋用量只差19.8kg/坪,如果是2棟比較的話,看似正常的數據.(一般透天連續基礎的個案約在350kg/坪)
2.其實2棟如果去與一般作連續基腳基礎的個案比較,在每建坪用量上約多出113.65kg/坪,是不是很嚇人,如果你是老闆的話,會不會昏倒;光在鋼筋一建坪就多出2,455元x1,142坪=2,803,610元,這只是在針對產品個異,於建築結構設計上的成本支出.
3.上2表,在樑-柱-版-梯的總量百分比大致相同,但在版的差異有8.716%的數量算是有點大,想應是在店舖與住家的產品,於筏基版所承受載重的方式不同所產生的;另在牆的比例上有8.944%應該是較凸出的比例.
所以,負責本案的工務主管,在探討店舖時,第一時間先加算店舖於原設計建坪以外的增建坪數加入,換算成建坪用量時,即=396kg/坪;在住家方面,因是電梯住家產品,所以會多出該牆的鋼筋量,經大約手算該總kg數/建坪(住家沒增建)=61kg/坪,用473.55-61=412.55kg/坪,此數據也比店舖案多了412.55-396=16.55kg/ 坪;經再查兩者在筏基版的配筋型式,住家均用#5鋼筋,店舖均用#4鋼筋,故應是在筏基版鋼筋號數的差異佔較大量的因數吧.
負責任的主管,會用經驗與智慧去分析了解事件的發生因子,再一個一個找出正確的答案;沒擔當的主管會一味的指責別人的不對,且這類的人大都很自負,自己絕對不會有錯;我即碰過這樣的主管,當時數量的差異也是在筏基版上,結構技師設計的是上下柱列帶與中央帶有斷筋的設計,但現場是要取最小間距上下直通的方式來挷,依現場的方式估算會多出很多鋼筋是跑不了的(因都是#8,#10),他老兄便直接說我算錯,要我整套圖從新算,也已經告知是筏基版配筋的問題了,要他們開個會確定一下做法,也不理我,也只能自認倒楣,碰到如此的人.(從此就不再作這家公司的案子了)

                 在6月時有算到一件12戶的透天案子,產品為4+1R,基礎為版筏式基礎,區分1.店舖8戶1棟,2.車庫電梯住家4戶1棟共2棟; 經計算完成的成果報表顯示其鋼筋量明顯異常(用量較多),先自我檢查輸入資料後,確認無誤.
                 以下為2棟的鋼筋成果分析資料表(2棟在同一塊基地上):

探討:
1.以上2棟的每建坪鋼筋用量只差19.8kg/坪,如果是2棟比較的話,看似正常的數據.(一般透天連續基礎的個案約在350kg/坪)
2.其實2棟如果去與一般作連續基腳基礎的個案比較,在每建坪用量上約多出113.65kg/坪,是不是很嚇人,如果你是老闆的話,會不會昏倒;光在鋼筋一建坪就多出2,455元x1,142坪=2,803,610元,這只是在針對產品個異,於建築結構設計上的成本支出.
3.上2表,在樑-柱-版-梯的總量百分比大致相同,但在版的差異有8.716%的數量算是有點大,想應是在店舖與住家的產品,於筏基版所承受載重的方式不同所產生的;另在牆的比例上有8.944%應該是較凸出的比例.
所以,負責本案的工務主管,在探討店舖時,第一時間先加算店舖於原設計建坪以外的增建坪數加入,換算成建坪用量時,即=396kg/坪;在住家方面,因是電梯住家產品,所以會多出該牆的鋼筋量,經大約手算該總kg數/建坪(住家沒增建)=61kg/坪,用473.55-61=412.55kg/坪,此數據也比店舖案多了412.55-396=16.55kg/ 坪;經再查兩者在筏基版的配筋型式,住家均用#5鋼筋,店舖均用#4鋼筋,故應是在筏基版鋼筋號數的差異佔較大量的因數吧.
負責任的主管,會用經驗與智慧去分析了解事件的發生因子,再一個一個找出正確的答案;沒擔當的主管會一味的指責別人的不對,且這類的人大都很自負,自己絕對不會有錯;我即碰過這樣的主管,當時數量的差異也是在筏基版上,結構技師設計的是上下柱列帶與中央帶有斷筋的設計,但現場是要取最小間距上下直通的方式來挷,依現場的方式估算會多出很多鋼筋是跑不了的(因都是#8,#10),他老兄便直接說我算錯,要我整套圖從新算,也已經告知是筏基版配筋的問題了,要他們開個會確定一下做法,也不理我,也只能自認倒楣,碰到如此的人.(從此就不再作這家公司的案子了)

2009年9月17日 星期四

工作獎金/執行預算(2)

***(我想以前應該寫過"執行預算",我懶得回去查了。反正看官加減看/或是跟我一樣複習一下,如果有相互矛盾的地方,以"後者優於前者"的精神來比較。如果前者正確,那是我老朽/退步了)

所謂的執行預算就是

1.將"業主合約書"的工程項目修改為"工地執行"、"發包"、"採購"的工作項目。例如:鋁門窗拆分為:鋁窗、嵌縫、安裝、清潔、玻璃等項目。

2.將所有相同的項目集合。例如將1:3粉刷、貼磁磚、砌磚、地坪施工等等工作項目的"水泥"、"川砂"等等數量合計為一個項目、數量。

3.列新的/必須的工作項目。例如:清潔工、安全警衛、安全號誌/警示燈等等工程項目。

4.所有的項目單價必須依據"市場行情"編列,與合約單價無關。

5.其他

**********

有些公司以為:將"得標金額"扣除公司的稅管及利潤就是編製"執行預算"的上限金額。

基本上,在"正常的"情況下,觀念是正確的,實際運作上,這裡面的問題一堆。(以前應該寫過,不重複,否則會寫不完)。

**********問題一

營造廠的工地負責人有責任/義務編寫"執行預算"。但是,多數公司可能沒有執行預算,有的話,大概也是由"採發"單位編製。

沒有執行預算也就罷了。(沒有執行預算,不知根據什麼查核"發包單價"?工地的施工/材料數量?)

執行預算由採購發包單位編寫交施工部門執行,這就是"有權無責"有責無權"的例子。我個人比較堅持:哪一個單位負責執行,就由哪一個單位做"計畫"(執行預算就是"預算/成本計劃)。

**********問題二

執行預算由誰覆核?

我個人比較偏向:由負責執行的"工地負責人"編製,由"估算單位覆核"。我相信"自己編製計畫,自己執行;成果如何/自己負責;沒什麼好推諉卸責的。"

(這一段的權責我實在寫得踟躕,因為各個公司的採發制度不同,很難一以蔽之,加上"一塊肥肉"覬覦者眾,不好推論。所以寫個大原則。)

關鍵問題在於:

1.設計預算的工作項目,如果沒有"工料分析",如何改換為"執行預算"的項目及數量?

2.一個公司如果沒有"施工規範",有些項目的"工料分析"如何制定?

3.發包單價的填寫。如果公司有"市場行情"資料庫,那就簡單參考資料庫的單價為基礎,再加以修正即可。

4.數量確認。如果公司有統一的"計算準則"、計算程式,那一切就簡單化了。

5.確認的執行預算應經核可後據以執行,檢討、修正、結算。

這樣,"採發"、"施工"才有依據"評估績效"。

**********問題三

說來簡單,編製"執行預算"是營造廠"成本"控制的基礎,可是,我想知道,如果一個營造廠沒有基本的"規範"、工料分析、計算準則、市場行情資料庫,那麼,怎麼制定"執行預算"?

制定出來的"執行預算"又有什麼意義呢?

***********問題四

如果沒有"執行預算"、沒有完整/合理的"執行預算"或是沒有正式公開的執行預算,那"採發單位"的"來價"一欄如何填寫?

有些採發人員真的很天才,沒有執行預算、正中下懷,所有的"來價"一欄,不用(能)拆分的就依合約單價填寫,所以這些項目可能有賺/有賠、也就是說:發包單價可能高或低或與合約單價(來價)相同。

如果是需要拆分的,真的玩得很過分:

假設一個合約項目(合約單價X)在執行預算中拆成A、B、C三個工作項目,一般這三個項目會分別辦理採購發包。於是採發單位在申請單上填寫:A的來價為a元,B的來價為b元,C的來價為c元;理論上,a+b+c=X。事實上呢?a+b+c的總和一定大於X。所以,發包申請書上,多數的工程項目採購發包都是"低於來價"也就是說:公司都是賺錢的。

沒有人會去核對(check)發包申請單上的"來價"是否"正確"。

 

2009年9月15日 星期二

工作獎金/採發單位的陽謀(1)

 

十幾年前,我應邀開了一系列"營建管理"的課,據主辦單位說,上課的人都是各公司的高級主管(經理級以上)。

講些什麼?我不記得了,我只記得有一節課,一位建設公司/美麗的"財務長"問我:對"工作獎金"的看法?作法?因為那時我從來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我只能拿我們公司的作法說明一下,其實我心裡是頗為懊惱/充滿歉意的。

後來,我花了一些時間去探討這個問題,我發現:這真是一個問題。許多公司不肯/或是也搞不清楚發放原則,而且似乎沒有一定的"規矩"。

去年,我聽說國內有個大企業更換一批人馬,而這批空降部隊提出一套新的人事制度。據說:這套制度最得老闆歡心的就是薪資/獎金(年終/紅利等)對經營的高階老闆大大有利....。

我沒有問得很詳細,免得引人注意。這裡寫這個訊息只是要證明即使是大企業的獎金制度也搖搖晃晃的,沒有一定的規矩/制度。

*******

所以,以下所說是我個人的見解,也是後來我當高幹時執行的方式。僅供參考。(我談的是建設公司的獎金制度,因為我是這樣思考/執行的;其他型態的公司,我不知道。)

*******

我們最常碰到的"發放獎金的名目"有:工程完工獎金、銷售獎金。因為這二項(施工、銷售)的金額都頗大,而且"立見成效"(公司預期有一大筆錢可以入袋),所以,很容易有基礎/訂定標準來談獎金金額,經營者也樂得"皆大歡喜"一番。

我說有基礎是指發放獎金的基礎數字。例如,完工獎金可以以"施工金額"為基礎;銷售獎金可以以"總銷金額"來做基礎;相對的,開發與設計就很難有對應的金額(其實,主要是成果無法"立竿見影"而且又多是"支出"沒有"收入",所以,幾乎沒聽過有設計獎金或開發獎金)。

********

以前待營造廠的時候,也曾聽說有"完工獎金",工地發放的基礎我不清楚,公司的"採購發包"部門也有完工獎金,據說都是以"節省多少成本"為發放依據。

採購發包部門比較容易計算:合約金額(單價)是多少,發小包的單價是多少,差額就是成效。

其實,我有很多理由反對這個做法/觀念:

1.為了績效,"採發單位"發包單價一路下殺,只要單價低,管他承包者是阿貓阿狗,誰在乎"小包能力如何/做得如何?「黑西吝工務ㄟ代誌!!」、『管他去死,死道友又不死貧道!』「績效是我的,工地做得不好是工務能力不足,應該檢討。」....反正,"採發"坐在辦公室吹冷氣,工地如何?是他家的事!!

2.為了績效,"採發單位"一路作假:發包單位總是說:發包單價都在合約單價以下,工地怎麼會賠錢?結論是:顯然工務不行。

以前在營造廠的時候,採發單位老是說他們的"發包單價"低於"合約來價",所以,工地賠錢是工務施工有問題;這還是"老闆"私底下跟我說的/要我好好注意工地。

剛開始,我也不以為意,反而因為自己心中有鬼:工程品質不好是事實,也沒什麼好辯駁的。後來越想越不對勁:品質不好是一回事,賠錢跟工務有何關係?

如果數量有誤(合約數量短少),那是"採發"投標時數量計算的問題,關我"工務"何事?

如果"數量"無誤,發包單價又低於合約的"來價",怎麼結算會"賠得一塌糊塗"?這是講不通的。(如果是"點工"的問題,另外再談,那也不可能會"動搖根本")

於是,我調閱"採發單位"的"發包簽呈",仔細讀一讀,看看問題到底出在哪裡?東看西看,終於"恍然大悟",原來"採發單位"陽謀如此!

*********

本來,"採發單位"有一份制式的"採購發包申請單",工程項目要發包時,必須填寫"申請書"、由總經理(董事長或公司規定的權責單位)簽字核准。

發包申請單的主要內容包括:

A、採購發包的工程項目。

B、採購發包的工程數量(業主合約數量或是執行預算的數量,如有特殊情況應說明)。

C、採購發包的施工時間。

D、採購發包工程項目的合約單價(業主來價或是執行預算的單價)。

E、採購發包工程項目的分包廠商名稱(依公司規定:如有特殊情況,應說明)。

F、採購發包工程項目的各分包廠商報價(報價表當附件)。

G、其他

採購發包單位依規定邀請承商報價並分別議價以後,將結果填在申請單中,建議"選用哪一家"承請核准發包。

本來這是一套很平常的作業流程,壞就壞在"採發單位"為了"業績"做假而且還遮天蓋地的數說"工務"的不是,真是可惡至極。

我發現,採發單位在填寫"來價"時,真是漫天撒謊。營造廠的工程師應該都很清楚:工程分包的名稱(施工/分包工程項目)與合約書的工程名稱多數是對不起來的。例如:合約書的工程項目是:1:3水泥粉光,但是營造廠發包多數轉化為:水泥、川砂等二種材料及粉刷(泥作)工資。一個項目拆分成三項,如何寫"來價"?

**********

營造廠的工地負責人有責任/義務編寫"執行預算"。(多數公司可能沒友執行預算,有的話,大概也是由"採發"單位編製)。

 

十幾年前,我應邀開了一系列"營建管理"的課,據主辦單位說,上課的人都是各公司的高級主管(經理級以上)。

講些什麼?我不記得了,我只記得有一節課,一位建設公司/美麗的"財務長"問我:對"工作獎金"的看法?作法?因為那時我從來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我只能拿我們公司的作法說明一下,其實我心裡是頗為懊惱/充滿歉意的。

後來,我花了一些時間去探討這個問題,我發現:這真是一個問題。許多公司不肯/或是也搞不清楚發放原則,而且似乎沒有一定的"規矩"。

去年,我聽說國內有個大企業更換一批人馬,而這批空降部隊提出一套新的人事制度。據說:這套制度最得老闆歡心的就是薪資/獎金(年終/紅利等)對經營的高階老闆大大有利....。

我沒有問得很詳細,免得引人注意。這裡寫這個訊息只是要證明即使是大企業的獎金制度也搖搖晃晃的,沒有一定的規矩/制度。

*******

所以,以下所說是我個人的見解,也是後來我當高幹時執行的方式。僅供參考。(我談的是建設公司的獎金制度,因為我是這樣思考/執行的;其他型態的公司,我不知道。)

*******

我們最常碰到的"發放獎金的名目"有:工程完工獎金、銷售獎金。因為這二項(施工、銷售)的金額都頗大,而且"立見成效"(公司預期有一大筆錢可以入袋),所以,很容易有基礎/訂定標準來談獎金金額,經營者也樂得"皆大歡喜"一番。

我說有基礎是指發放獎金的基礎數字。例如,完工獎金可以以"施工金額"為基礎;銷售獎金可以以"總銷金額"來做基礎;相對的,開發與設計就很難有對應的金額(其實,主要是成果無法"立竿見影"而且又多是"支出"沒有"收入",所以,幾乎沒聽過有設計獎金或開發獎金)。

********

以前待營造廠的時候,也曾聽說有"完工獎金",工地發放的基礎我不清楚,公司的"採購發包"部門也有完工獎金,據說都是以"節省多少成本"為發放依據。

採購發包部門比較容易計算:合約金額(單價)是多少,發小包的單價是多少,差額就是成效。

其實,我有很多理由反對這個做法/觀念:

1.為了績效,"採發單位"發包單價一路下殺,只要單價低,管他承包者是阿貓阿狗,誰在乎"小包能力如何/做得如何?「黑西吝工務ㄟ代誌!!」、『管他去死,死道友又不死貧道!』「績效是我的,工地做得不好是工務能力不足,應該檢討。」....反正,"採發"坐在辦公室吹冷氣,工地如何?是他家的事!!

2.為了績效,"採發單位"一路作假:發包單位總是說:發包單價都在合約單價以下,工地怎麼會賠錢?結論是:顯然工務不行。

以前在營造廠的時候,採發單位老是說他們的"發包單價"低於"合約來價",所以,工地賠錢是工務施工有問題;這還是"老闆"私底下跟我說的/要我好好注意工地。

剛開始,我也不以為意,反而因為自己心中有鬼:工程品質不好是事實,也沒什麼好辯駁的。後來越想越不對勁:品質不好是一回事,賠錢跟工務有何關係?

如果數量有誤(合約數量短少),那是"採發"投標時數量計算的問題,關我"工務"何事?

如果"數量"無誤,發包單價又低於合約的"來價",怎麼結算會"賠得一塌糊塗"?這是講不通的。(如果是"點工"的問題,另外再談,那也不可能會"動搖根本")

於是,我調閱"採發單位"的"發包簽呈",仔細讀一讀,看看問題到底出在哪裡?東看西看,終於"恍然大悟",原來"採發單位"陽謀如此!

*********

本來,"採發單位"有一份制式的"採購發包申請單",工程項目要發包時,必須填寫"申請書"、由總經理(董事長或公司規定的權責單位)簽字核准。

發包申請單的主要內容包括:

A、採購發包的工程項目。

B、採購發包的工程數量(業主合約數量或是執行預算的數量,如有特殊情況應說明)。

C、採購發包的施工時間。

D、採購發包工程項目的合約單價(業主來價或是執行預算的單價)。

E、採購發包工程項目的分包廠商名稱(依公司規定:如有特殊情況,應說明)。

F、採購發包工程項目的各分包廠商報價(報價表當附件)。

G、其他

採購發包單位依規定邀請承商報價並分別議價以後,將結果填在申請單中,建議"選用哪一家"承請核准發包。

本來這是一套很平常的作業流程,壞就壞在"採發單位"為了"業績"做假而且還遮天蓋地的數說"工務"的不是,真是可惡至極。

我發現,採發單位在填寫"來價"時,真是漫天撒謊。營造廠的工程師應該都很清楚:工程分包的名稱(施工/分包工程項目)與合約書的工程名稱多數是對不起來的。例如:合約書的工程項目是:1:3水泥粉光,但是營造廠發包多數轉化為:水泥、川砂等二種材料及粉刷(泥作)工資。一個項目拆分成三項,如何寫"來價"?

**********

營造廠的工地負責人有責任/義務編寫"執行預算"。(多數公司可能沒友執行預算,有的話,大概也是由"採發"單位編製)。

 

2009年9月13日 星期日

從ISO談起

 

很久很久以前,我就接觸ISO,可是當年因為人微言輕,公司也不可能推行,所以只是知道一些些,也沒深入。
我一直很佩服ISO,真是了不起的一套方法、制度。雖然,後來我在建設公司可以獨當一面,可是,我深信我們公司"做不到"ISO的要求,所以,我們公司ㄧ直沒有接受輔導、進而申請認證。
很多人都很奇怪,濟公不是一天到晚談"制度"、談"標準化"、談"營建管理",這麼好的一套東西怎麼反而拒之於千里之外呢?
 
因為我知道"做不到",沒有必要"為了宣傳而認證;為了認證而認證",所以,我只深耕我做得到的部份,而且很用力的去做、去推行。
其他的?慢慢建立吧!!
**********
我無意批評以取得ISO認證"證明自己公司"高人一等的想法,對於少數公司虛應故事但求"文宣"的做法也沒啥意見;正面來看,公司總會因此有一些進步(至少有些人會有一些觀念、公司制度至少也做了一些改進),那就是好的。
**********
我一直認為"獨木難扶",所以,必須要一個團隊的人一起努力才會有"可觀的成效",一二個人能起的作用,真的非常有限。
ISO是以一個公司整體運作來設計、規劃,換句話說:舉凡公司內部所有單位都要有這個共識,才能運作順暢,如果只是"應付、應付",何必呢?
 
 
(待續)20090914
 
 
 
 

 

2009年9月12日 星期六

廠商報價

********來函照登*****

最近小弟公司承包一項弱電工程遇到以下問題

1.在做產品詢價或要求廠商提供型錄或證明資料文件,設備廠商說此產品針對XX工程,已有XX廠商報備無法提供相關資料,請我洽詢當初的報備廠商做詢價及資料提供

2.我把此問題,提問當初規劃設計的機電技師,技師的回答是決無此事,質疑我是製造麻煩及製造問題給他,說我不懂社會事在亂搞(我是針對規範找相同的產品也錯ㄋ嗎?),問我這樣的回答是正確嗎?

3.經查訪XX廠商是提供產品資料給技師做規範

4.現在多項設備產品的報價或取得都需經由XX廠商,這樣的流程跟動作是合法嗎?

(多項產品依照規範內容尋找都僅有單一廠商可提供)

5.針對以上以上問題以否是購成綁標的行為?

6.我該如何去做處理?

**********

這個問題是傳到我的"伊媚兒"信箱,我大概有一、二個月沒有去看我的伊媚兒了,今天一大早突然想起就查閱一下。所以,這個問題已耽擱一段時間了,我不是故意的,鞠個躬、對不起。

(朋友有問題,最好還是在"部落格"留言,如果不欲人知就"隱藏"/並告知ㄧ下不要"來函照登"。部落格我應該是天天都會閑逛,伊媚兒就難說了。)
*********
以我個人的經驗看這個問題,我以為:XX公司是"指定材料廠商"的經銷商(或是分公司)、不是"施工廠商"(他不會跟你搶標工程)。
有些材料公司怕"經銷商"之間為了業績,彼此之間價格殺來殺去/破壞行情,所以就以這種方式保障"經銷商"的權益;只要誰"開發"一個工程案/跟總公司報備後,原則上其他經銷商(包括總公司在內)就不得搶食這塊大餅。
如果是這樣,很難說是"綁標"。
但是,如果"多項產品依照規範內容尋找都僅有單一廠商可提供",那就是"綁標"了。
*********
我不知道這是"私人工程"還是"公共工程"?我猜是"私人工程"。如果是公共工程大概不敢如此囂張,主辦人員會吃官司的。如果是"私人工程",他要指定幾家我們一點辦法都沒有;只是怕"主管/主辦不知情,被有心人士蒙蔽了",那樣,應該有救。
所以,無論是私人工程或是公共工程都可以向主辦單位及"主辦工程師"反應。我相信"如果沒有特別理由"而你列舉的證據/理由充分,他們會處裡這種事情的。
這是一個不算很好的方法。因為,如果/萬一他們"有特殊理由",可能就會因此撕破臉(明的或暗的),難看啊!!如果手腕高強,另當別論。
*********
另外一個辦法就是查一查"還有沒有其他的經銷商"?如果有,可以請他們報價,也許也是碰一鼻子灰,但是,也會有意外。商場嘛,為了賺錢,總公司的規定"哪你勒規定勒!!"其他的經銷商為了自己的利益,辦法總是有的。
關鍵是:你的手腕有多行?你的"BACK"(嗎咕)有多強?你的手臂有多粗?
畢竟,商場不是一個"完全講道理"的地方。
 
 

2009年9月10日 星期四

清水模/明溝/涵管及其他

圖一.夾板模。



圖二.夾板模。

*********來函照登

我一直很納悶清水混凝土的房子,模板拆除後的牆面即是完成面,沒有粉刷層等壁面飾材,那麼....

他們的門窗與牆面預留孔都是如何處理呢?...可否請您為我解惑?...

**********

這次 88 風災過後,有很多地方受到土石流波及,泥沙淤積嚴重,雖然經過國軍協助清淤,但是我認為其排水系統已受到嚴重癱瘓,很多暗管的淤泥恐怕很難清出來..(至少我想不出來有什麼好方法...)

如此情形,下次再遇到豪雨帶來的地表水,不管有沒有夾帶泥沙,恐怕都很難利用原來排水系統..進而形成「淹水→淤塞→淹水→淤塞...」惡性循環..

想請教大師...您認為暗管裡面的淤泥該如何清理?...還有許多電管的涵洞、維修井之類的必定也充塞淤泥,該怎麼清理呢?...派人下去一鏟一鏟的挖嗎?

**********濟公如是說********

我只是"唸建築"的,一輩子兢兢業業於"房屋建築工程"不敢稍有逾越。而且,一畢業/退伍,我在建築師事務所待了8年、營造廠大概也待了8年(二者中間有四年當建設公司的業主監工),後來的時間就是"甲方"--在建設公司當高幹。所以,我的"經歷"、"實務"並沒有那麼"完整"--什麼都知道。

我只能說我知道的。

想一想,清水模板我是在民國74年左右碰過,是一間一樓廠房(樓高約6、7公尺;面積有幾百坪吧);那時我已經是小主管,偶而到工地去看看。當然我也花了一些時間跟模板/混凝土承商/技術工人討論工法,我只是不知現在清水模是否有更進步的施工法(一定有,只是我沒有去注意/研究)。

在建設公司的那一段日子,我將多數的時間放在"營建管理"工作上(因為我在營造廠期間,對許多工程界/工地施工等的怪現象一直耿耿於懷;後來有幸接觸到"生產力中心"的一些高手/前輩,解去我不少疑惑,所以我全力研討"營建管理":包括設計管理、施工管理、銷售管理、維修管理等;主要做的是:成本控制、進度控制及品質控制),也就離施工實務越來越遠;而且,我覺得:我沒有那麼多時間"面面俱到"、必須要有"取捨";所以,對"施工實務"就自然而然的越來越陌生/越來越不注意了。

去年十一、二月,我去參觀一個工地,碰到一位很久不見/很了不起的模板承商(我們認識很久了),他的工法/技術/精確度/工作態度我認為都是一流的(價格當然不低)。他一直拉著我說他現在有一個工地(對不起,沒有很注意聽是什麼名字/在什麼地方)全部用清水模,要我去參觀。

人如飄萍,怎麼可能隨心所欲呢?所以,到現在,我也沒有再跟他連絡。

*********

今年五、六月,聽說台中市有一些工程也是"清水模",我還跟營造廠約"哪一天去參觀參觀",至今...也是說說罷了。奈何。

*********

我要跟年輕工程師說明的是:很慚愧,有些施工上很實務的問題我真的不太敢答覆(至少要有一半的把握,我才敢造次,比較不會"挫勒但"。)

*********

看官的問題,我挑"軟的先吃"。明管?涵管?

一般排水溝的設計要以該地區的"平均雨量"來計算"排水溝"的大小、截面積,但是,因為台灣地區有很特殊的"颱風",颱風帶來的暴雨量非常驚人。如果我們都以"颱風"的雨量設計"排水溝",那麼,大概很多排水溝都是"又大又深",平常根本沒幾滴水,可是颱風一來可能還是容量不夠"來不及宣洩"。

怎麼辦呢?所以,一般多是設計"明溝",平常排水沒事/好得很,萬一颱風來了/雨量太大,排水溝的雨水就滿出來而已。雨停了,自然又慢慢排掉。所以,有時會"淹水",似乎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沒啥好罵的。

那排水溝為什麼不設計/做得"夠大"呢?再大的颱風來也沒有問題呢?

這就牽涉到"成本"及"效益"的問題。可能花一大筆錢(幾十倍),結果可能"需要這麼大/用得到的時間"只有5%不到,其餘時間等於"閒置、浪費"。工程師可以想一想,你會如何決定?如何設計?拿這次二千多公厘的雨水量來設計?那全國的排水溝"成本/預算"應該是天文數字。

所以,台灣地區多以"明溝"為設計的基礎。

"暗溝"、"涵管"是在不得已的位置/用途等比較特殊的考量才採用的工法。如果沒有特別的條件/理由,搞個"暗溝"、"涵管"玩玩,那是準備自討苦吃。

即使如此,設計者也要考慮平時"淤泥、沉砂"等清理、維修、保養的問題。

所以,除非被沖垮/毀損,否則問題應該沒有那麼嚴重。真的如此嚴重,開刀/挖開來清潔以後,再修復(或做新的)吧!!我看台北市沒事就"重做排水溝"、重鋪人行道,政府預算應該不是問題。何況,天災損壞,本來就應修復或重做,預算不是編了一堆嗎?預算多,很正常;有沒有用到該用的地方?莫宰羊。

**********

說到清水模(清水混凝土),我覺得有幾點"基本認知"必須要說明一下:

1.清水混凝土/模板,絕對不是"便宜"的工法。無論是"模板"、"鋼筋"、混凝土的"工"與"料"都比一般傳統作法的價格更高/更困難(約在二倍左右)。

2.需要詳細的施工計畫,才能做一棟"清水混凝土"建築。例如:模板跟模板的接頭、樑柱牆90度轉角,混凝土的色差/接縫、鋼筋的保護層....混凝土的搗築計畫....施工大樣圖....。如果沒有詳細完整的計畫,根本就不可能施作。

3.許多問題/細節,必須在設計階段就詳細討論、考慮、繪製施工圖、不能等到要施工了,才發覺無法施作。

4.我一直認為"清水混凝土"建築是"混凝土建築"設計、施工等的計畫、研發及技術等水準的"火力示範",沒有那個水準與認知,最好不要輕易嘗試。否則只是唬唬外行人可以(很多外行人還不喜歡清水混凝土呢,老是提一些奇奇怪怪的問題;例如:這樣就算做完了嗎?看到一些蜂巢,是不是一定要敲掉重做..)。

就好像"清水磚建築",談何容易!!

5.我們絕對不可以用"傳統工法"、"傳統材料"去研判/閱讀"清水混凝土建築",那必死無疑。

我個人是堅決反對"夾板模就是清水模"的觀念,台灣傳統的夾板模工法、技術,了不起算是最後那一級(流)的"清水模"--如果清水模分成一級(流)、二級(流)....十級(流),傳統的夾板清水模能擠入第十級(吊車尾)已經可以偷笑了。

有些夾板模做得能看嗎?除了材料是"夾板"以外,無一合格。我說是"夾板",因為再爛的夾板還是夾板。參考照片一及二。

而且,清水混凝土的模板,不一定是"夾板",鋼模也是很好的工法,只是價格更高罷了。

**********

回到主題。

清水混凝土的建築,門窗如何安裝?有這個問題,我想主要是一般工程師思想受"傳統門窗施工工法"的束縛,其次,也受市面一般見到的"鋁門窗"材料的束縛。其實,鋁門窗有很多做法,也有很多"比較好"的工法/材料,只是價錢可能比較貴一些,放樣要求比較精確一點,施工水準要求比較高一些,工程師必須比較用心一點....;但是,一般業主以"牟利"為目標、能省則省(不偷已經不錯了),還想怎樣?

首先,我想知道:清水混凝土是內外二側都是清水?還是只有"外側"?因為內側的用途不一定適用"清水混凝土牆面"。

其次,設計者對牆面的"分割"及"栓孔"有沒有什麼意見?想法?

**********

我想,工程師ㄧ定同意:清水混凝土外牆上的門窗開口一定要很精確,不可以有太大的誤差(容許範圍內)。

如果內側牆面需要以其他材料裝修,組立門窗救不是問題了。

如果二側都是清水混凝土,我知道的方法有二:(老掉牙的方法。如有工程師知道新的工法,請告知/造福工程界!!)

1.以"門窗及窗框"為一個"預鑄組件"在工廠生產後安裝在牆面上。

2.有一種進口鋁窗,分為"外框"及"窗戶"二部份,施工時預埋"外框",最後才將窗戶鎖在外框上。

這個工法在室內門也應用得很普遍,我想工程師都知道,傳統的工法直接將門框立在牆上,等到最後才安裝門扇。可是在這段期間,泥作、砌磚、磁磚....所有的內裝工程運搬砂石、水泥、木頭、器材等等都有可能將木門框撞得傷痕累累,很難修補。

窗戶也有這個問題。所以如果只裝外框,等到最後沒有人員器材會不小心破壞窗框了才來正式安裝鋁窗,不是挺好的嗎?否則,永遠不知道誰破壞的(知道又如何?)即使我們要求丁保護板(設施),也多是形式意義大於實質意義。

****阿國的資訊*****

最近接處到了一點清水混凝土的工程,基本上標準的清水混凝土模版大約是一般價錢的10倍(最便宜的是3500平方公尺/元)!因為模版的釘製是依室內裝潢的工法和細緻度製作!很慢很慢,尤其是牆面不是平整的狀態!

****************

非常非常感謝您提供的資訊。我的資訊(二倍單價)沒有說明的很清楚,所以可能因此有如此巨大的差距。

我的條件是:一般清水混凝土,有一定的規模;使用普通夾板/重覆約3-4次。而且"沒沒角角"並沒有很"刻意"的要求。

據說"北縣/八里"有個清水混凝土的案子就不是很單純。 

不過據說:大溪也有個案子,價格就不是很好。

所以,我想還是要"分級",看圖說以後,才知輸贏。

 

2009年9月9日 星期三

內裝工程及其他.4.

三、地坪粉刷:

地坪的材料、工法比較複雜;他不像牆面除了石材以外,多是1:3水泥粉光而後貼磁磚,也就是說多是泥作工班的事(不過,以我個人經驗,磁磚還是有貼磁磚的專門工班)。

地坪因為材料不同、工法不同,工班就不會一樣。(我是指台灣地區,我不知道有沒有"萬能"的工班,一組工人什麼都可以自己作?)例如:鋪石材、鋪一般的磁磚、鋪60*60以上的磁磚、磨石子、木地板....。

多數飾材還是需要先以1:3水泥粉平地坪然後才在上面鋪設其他的建材;例如:鋪一般磁磚、鋪木地板(無塵地板、拼花地板)、地毯、塑膠地板(地毯)、磨石地坪等等。

不需要打底的地坪材料有:石材、60*60以上的磁磚、鋪磨石子磚、高架地板..等等。

以上所說非一成不變,有些項目打不打底,看工程師的施工工法。

原則上,無論是哪一種面材,高程確認是第一要務。

比較特殊的是高架地板。一般多以"結構體樓板降版"來解決高程的問題;當然也有以輕質混凝土墊高的作法、也有不管三七二十一高架就高架,只是在開門門扇的距離內留一段高低差而已。

其他的面飾材料,如果"厚度"相同,打底的高程就比較單純,如果厚薄不一,就必須事先考慮"兩種材料"接合處"的處裡方法。

1.地坪清潔:

混凝土搗築以後的地坪除一般的雜物必須清掃乾淨以外,有時會有上面一層搗築混凝土漏漿或其他原因導致混凝土或混凝土漿殘積於下一層的樓板上,這些都必須在施作地坪工程以前予以清除,否則可能造成粉刷後的地坪隆起或無法與結構體固結分離、產生空隙。

2.高程確認:

所有的內裝工程都必須確認高程。一般每層樓都會在主要牆面(或柱面)設置"高程基準線",作為所有內裝工程的高程基準。

高程基準線一般多設置在FL+100公分的地方。反正一定要統一高程,讓所有的工程師、分包都知道高程。如果不嫌麻煩,也可以在基準線旁以油漆或墨筆註明:FL+100。

高程基準線一般是營造廠工程師的事。記得:彈墨線時,千萬不要彈到"木門框",因為木頭碰到"墨汁",無醫。

3.製作灰誌:

所有的泥作粉刷工程(無論是地坪、牆面)都必須依放樣線製作"標準餅"。柱子因面積較小,一般多以"塑膠條"固定於柱的轉角作為粉刷的基準。

原則上,無論是"標準炳"或是"塑膠條"間距皆不得大於1.8公尺(壓尺的長度)。

4.地坪施作:

 

(待續)

內裝工程及其他.3


 

二、配管完成→牆面粉刷完成

1.製作灰誌:

A、水電配管完成,泥作即開始牆面粉刷厚度"放樣"--製作"灰誌"。如果是RC外牆的內側,可能還有"打石"的問題。

B、灰誌除設置於牆面外,所有的轉角(柱、牆)亦須設置"灰誌"(或塑膠條)。

2.1:3牆面粉刷:

A、粉刷的主辦工程師ㄧ定要要求水電在與牆厚相近的"電表箱"、"開關箱"等等背面焊接鐵絲網。

B、粉刷遇到"接線盒"、"開關盒"、"插座"等開口,小的開口(開關、插座等)一定要將開口四周以鏝刀四四方方切平齊、絕對不可以留個意思意思的小口甚至粉刷不見,到時水電才敲敲打打的找開關;大的開口就應粉圓角。這一些必須時時叮嚀粉刷工人,不可輕忽,這是營造廠工程師的基本職責

C、在室內粉刷開始的前期,如果外牆的門窗無法安裝(外牆吊線/粉刷/分割放樣尚未完成),則牆面粉刷至門窗邊約10-20公分處停止,待門窗安裝後繼續。

D、室內隔間磚牆除無法粉刷者(如磚砌管道間內側)以外,全部都要粉刷,不得讓紅磚裸露,也就是說不可以看見紅磚。

一般工地會為有天花板的牆面傷腦筋,到底應該粉刷到哪裡?天花板線上去20公分?到樓板頂?

RC 牆,我沒有特別的意見,可是磚牆一定要粉刷到頂(也就是說:所有的磚牆隔間一定都要砌到頂;尤其是管道間,雖然因為管道間上方有許多排水管、糞管、通氣管等等,可是一定要設法砌到頂,空隙應以防火材料填充。要知道:管道間是"煙囪"、"傳聲筒"、蟲鼠蟑螂的通道。)

我想工程師ㄧ定看過所謂頂級的衛生設備,一套幾十萬、幾百萬,工程師如果要選用,我希望你在選擇"形式"、"顏色"、"造型"以外,有機會伸手去摸摸馬桶內、最下方的沖水口內部,有些"名牌"那裡面是"上釉"的,光滑無比。

在工地,我常粗俗的教訓工程師:看不見就胡搞啊!?那你的內褲破幾個洞有什麼關係?

E、鐵鏝刀與木鏝刀:順便跟年輕工程師提醒一下,泥作工人在粉刷表面摧平時有二種鏝刀,一是鐵鏝刀、一是木鏝刀,鐵鏝刀是用於以後的面飾材料為:油漆、壁紙、壁布等;木鏝刀則用於以後還要貼磁磚等地方。

知道就好,工人也會注意的。

*********

牆面粉刷就寫到這裡,各個"單項工程"還有許多要注意的事,這裡就不談太多,不然,寫不完了。

有些項目在其他文章中已寫得不少了,老是重複,沒啥意義。自己去找吧。

2010.01.08.第一次修正。

2009年9月6日 星期日

內裝工程及其他.2

 

我再"提綱挈領"的以另外一個形式來說明這個階段的工作重點:

1.結構體工程一定要"有頭有尾"的依據計劃"全部做完",趕快把鋼筋工/模板工"請離工地"。千萬不要結構體趕呀趕的,到最後反而留一堆"屎尾"在那裡,模板/鋼筋/混凝土的工班痛苦、內裝/外飾的工班更痛苦。

我所謂的結構體是指"主要建物"的結構體,至於其他的"零星工程"(如圍牆、花台等等)當然也不能擺著不甩,但是與內裝/外飾沒有立即的衝突,所以,等到主結構做完,有空才去趕那些工程吧。不過,原則上還是盡快將這些工班"請離工地",這是不變的基本原則。

2.工程進度一定要重疊施工,才能縮短工期;所謂的重疊,不是一個地方幾個工項擠在一起施工(如果是這樣,那工地一定完蛋。即使是趕工,也必須"面的展開",寧可"顛倒做",也不要擠在一起/毫無效率。)

重疊的意思是:(比方說):結構體(搗築混凝土)做到五樓/六樓,內部隔間砌磚開始進場、從三樓做起;砌磚砌到五樓,三樓開始水電配管;水電配管做到五樓,泥作進場,開始是內牆面1:3粉光......,如此這般,在結構體施工的後半段,工地內的施作工班已不只是鋼筋/模板/混凝土而已,還有內裝/外飾的工班都可能已經進場做得"嚇嚇叫"了。

3.以一個樓層為區塊/單元。

如同"結構體一般",一般是一次完成一個樓層(除非是面積非常大的建築物,不過,那也要看情況--施工計畫--決定)。

內裝工程也是一樣:砌磚一層完成後移至次層、如此一層一層的往上完成砌磚工程,除了不得已的地方(如管道間),一定要儘可能一次完成一個樓層的全部砌磚;後續的水電配管等等工程亦復如是。

4.工序。施工順序:

4.1.拆模(全部,包括牆面上一些零零星星的木板/夾板等,如有鋼筋莫名奇妙的凸出結構體外,也要立即請人去除)。

4.2.清潔(模板拆模後,一定要將所有的模板升至下一層,樓板面上所有的模板碎片、泥沙也要清理乾淨至能夠放樣/彈墨線為止)。

4.3.下列二項工程項目可同時進行。

A.天花板磨平、批土:

B.隔間(砌磚)放樣:

4.4.立木門框:

4.5.砌磚

4.6.水電配管

以上是第一階段的工作項目。我只是簡單列出比較重要的工作項目,相關的預備工作或是查核作業(發包、採購、進場、校正等)都沒有詳細列舉,工程師應自行列入工作考量。

二、配管完成→牆面粉刷完成

 

2009年9月5日 星期六

再談"實做實算"(五)

上回談到非不得已,少用"式"這個單位。

如果計價時,是一次計價,我想"式"就"式"吧,如果不是,如何計價?以自由心證、百分比計價?就算是這樣,在計算準則中也應說明清楚。

另外,我對"工程師"勇於創造"名詞"也是嘖嘖稱奇:我想工程師ㄧ定用過(看過)所謂的"進行米"。什麼單位是"進行米"?全世界的度量衡單位中,哪一個計算單位有"進行米"?真是天才!!

我想"進行米"多是用在"圍牆"、"欄杆"...等建物。難道,這些建物沒有比較恰當的"單位"嗎?

舉例來說:像中空的"鐵欄杆油漆"的單位是什麼?進行米?

1/2B的圍牆?排水溝?

其實,排水溝的單位是"公尺",圍牆、欄杆的單位都是"平方公尺"。不要看到是一根一根的鐵條組成的欄杆要油漆,就不知道"如何計算油漆面積"(不會要你計算圓的表面積*長度)。

**********

這裡再說個常見的"幽默"。設計圖上的防水工程,設計者經常會在圖面上(標單上)加"責任施工"四個字。我一直很納悶,相對的,沒寫"責任施工"的工程項目,是不是如果做不好,"沒有負責"?

如果只是強調:"一定要做到不漏水",那也罷了。怕是怕:設計者對自己的"指定建材、指定工法等等",沒有信心,所以耍賴、意思是說:「我不管,反正施工者要做到不漏水為止。」那才是"笑話一則"呢。

*********

理論上,每一個計價的"工程項目"都要有相對應的"數量計算準則",就如同有相對應的"施工規範"、"施工說明"、"工料分析"、"查核表"...等等一般。

(也許工程師會覺得"怎麼可能?",我請問一下:工程師覺得哪一項是不需要知道的?不然,試著排優先順序看看。我們來看看工程師覺得最不重要的是哪一項???)

**********

寫到這裡,再寫下去要說到更遠的了。還是先將以前沒寫完的文章補完再說。

 

2009年9月4日 星期五

再談"實做實算"(四)

真是"歹戲拖棚"。東寫西寫自己都不知道"寫到哪裡去了"。

*********

為了避免"數量計算"的爭議、問題,我希望工程師依自己公司的特性、文化,制定"數量計算"的方法、準則。只要是自己的工程/自己能掌控的數量計算,一律在"合約書"中註明,依此"作業準則"計算數量。

我一直稱這個數量計算的規定為"數量計算準則"。

*********

我一直強調:開發、設計、施工、維修管理是一體的、不可分割的。數量計算也是一樣。

設計階段所做的數量計算、業主所做的"發包預算"、營造廠投標的"標單計算"、營造廠"執行預算"、營造廠分包的數量,都必須是一體的:計算基礎相同、方法相同、損耗相同......,不可各說各話或是混淆不清。

而這本"數量計算準則"應是合約的一部份。

**********

當然,主導的單位制定的"計算準則"比較容易"對下推行"。以前,我在建設公司時,因為是業主,所以我們要求"設計單位"、"施工單位"採用同一數量計算軟體,這樣,計算出來的數量一定相同,將爭議減到最低;我還曾經要求"軟體公司"發展"偵錯系統"--萬一幾家用同一套軟體產生的結果不同時,可以自動偵測異常的地方。

本來,政府機關如果推行這種工作,必定事半功倍。可恨.....

*********

其實,制定"數量計算準則"沒有很大的困難,需要的只是一些資深工程師的人力、時間而已,可是,無論對公司新進人員(當教育教材)、下包合約、成本控制等等都有莫大的助益。曷興乎來!?

而且,我相信對許多資深工程師來說,可能也是一項挑戰,因為,有些項目,相信資深工程師也不知如何計算,所以該項就以"式"作單位。

每次我看到以"式"作單位的數量計算,我就頭皮發麻。除非萬不得已,工程師啊!!拜託千萬少用"式",OK?

 

2009年9月1日 星期二

內裝工程及其他.1

****來函照登****

(前略)原本訪價時廠商說石膏板ㄧ坪1700,他說我沒告訴他要扣門洞,所以那是隔一道牆的價錢,因為如果要算扣門洞價錢會不同,他還跟我嗆說早知道隔一整道給你,我再來算二次開孔的費用,真想問候他家祖宗!! 我承認之前因公司趕著要向客戶報價所以只問作ㄧ坪多少錢的單價,並未先傳圖或帶他至現場估價,但拿到案子後就直接找他,他也是按圖隔完了,那我這樣有明顯瑕疵嗎? 另外再請教前輩一個問題,因剛轉到室設公司當監工,之前是做土木工程或無內裝的建築工程的品管,所以比較沒有統分包的經驗,現在老闆又都拆包叫工,沒找裝修工程公司統包,所以至於內裝各工種工項切入進場的時間點相當困擾著我,並沒有相關的實務經驗,我也找過很多資料以及坊間的書籍,但要排出各工種進場進度表等相關計畫還是茫茫渺渺(台語),目前案子的進場時間是參考前ㄧ位離職監工所排的進度,只做完拆除.砌磚及隔間完就感覺我將進場人員調度的2266(台語),所以想請教前輩是否能開一篇講述內裝實務的課,教教及拯救我這個裝修業新兵,感激不盡!謝謝!!

***************

對不起,我想到這個問題(講述內裝實務的課)就不知該如何下筆。我試著寫寫看,如果仍有不清楚的地方,歡迎提出。

**************

先談一下隔間扣開口的問題。其實,一個門大約是80*210,大約是一塊我們俗稱的四七或四八材料,即使有損耗也非常有限,他鬼叫什麼?一道牆就一定是四四方方的?這種小包,理都不要理他。

他如果是第一次做建築工程的隔間,說不知道"會有門",那是它需要"買經驗"。如果說"已經做很多了",那不知道有門/要扣開口是說謊!!

我ㄧ向照顧小包,因為我覺得他們賺的是辛苦錢。可是,遇到這種"刁民",我一定幽默他:好心一點,不要把我當"潘仔"。

這種事錯在他,你不這樣堅持,反而會被笑"菜鳥",公司也不會原諒你的(就算你同意計價給他,最後結算一定超過預算數量,檢討結果,公司還是會將那個數量扣掉而且你一定挨罵)。

**************

關於內裝工程,我個人的意見如下:(原則上以一個樓層為例;因為一般"內裝工程"多是一層一層往上作。例如:砌磚,三樓砌完砌四樓而後五樓....,後面跟著的項目也是三樓..四樓...五樓..跟在後面走。)

一、結構體清潔→配管完成:(第一階段)

1.一般內裝開始的時刻,可能主結構體尚未完成。前面我寫一篇有關"砌磚"的文章,也是寫了一半,因為要排進度表,所以就耽擱下來了。(部落格的WORD功能,我還不是很清楚,所以,很多圖表我無法直接在這裡製作,必須在其他地方編製然後COPY過來;可是,有些圖表COPY過來就完全走樣,所以讓我視為畏途。)

2.如果內部隔間是"砌磚",我們一定要先決定:一、二樓先隔還是最後才隔,那牽涉到材料堆積存放、臨時工務所等問題,我不知道工地的狀況,因為這二種都可行,沒有對錯的問題。

3.每層結構體完成,在樑/樓板底模拆除上升以後,一定要要求模板立即將該層清潔乾淨(最多二天的時間)然後要求立即"室內放樣"、進木門框、紅磚、水泥、川砂,然後依序立木門框、砌磚。這個動作一般是在五樓樓板混凝土澆築完成後從三樓開始(這是我的想法/作法,工程師可以自己排排看;原則上是頂層混凝土導築後XX天砌磚要完成---工程師自己算一下吧!!)。

4.現在的天花板多是"夾板模"(不要說是清水模,不然我又要開罵了),沒有粉刷,只是批土、磨平、油漆而已。如果工程不是很趕、油漆又可以配合,可以讓"油漆"在隔間砌磚前先"批土、磨平"。因為,整間空空的,批土、磨平比較"省工、好做";如果等到隔間隔好,天花板才來磨平、批土,起碼要多一倍的工數。這也是工地需要協調的部份。

5.如果有管道間,至少要留一面牆不要砌磚、封閉,因為那要留給水電配立管。如果設計者將管道間設計四面都是RC牆,不要猶疑,通知設計者,一面該為磚牆或是與室內隔間相同的材料(例如輕隔間),否則,水電如何配立管?

6.磚牆砌好以後,至少要保養/養護七天。然後才可以讓水電在牆面打溝槽/配管。磚牆如果不充分養護,水電工拿電動錘打溝槽/埋設管線、插座、開關等時一定會破壞磚牆的固結,工程師ㄧ定要嚴加注意。當然,營造廠的工程師ㄧ定要留充分的時間給水電配管。不然,萬一管線漏配,以後再打得跟蜘蛛網一般,真的是大家都倒楣。

7.以上所說是"砌磚"到牆面"配管"完成的先後順序。沒有特別編定時間,因為那必須視每層樓的面積及工人數量等來決定。工程師必須與有關工班的工頭協商,才能訂定施工計畫。

**********

內裝工程與外飾工程是很難分割的。尤其是"傳統工法":外牆的泥作與內裝的泥作一般是同一分包,如果天晴而且外牆已經可以施作,泥作工班一定全部上鷹架/趕外牆打底。外飾與內裝的介面簡單說就是"門窗",所以結構體完成後,第一件要務就是:設法將"外牆上的門窗"組立起來"。

國內的外牆粉刷一般還是在結構體完成/吊鋼琴線/打石完成/設置標準餅(灰誌)後才開始施作。因為"鷹架"的荷重有限(自重與载重),一般一層鷹架的高度不允許超過12層樓,也就是說:如果建築物層高超過35公尺,就必須分二層架設鷹架(在外牆中途架設"三角架",承擔上半段的鷹架重量及施工载重。所以啊,鷹架上不要隨隨便便堆一些材料、廢料,如果鷹架垮了,你就"災苦"!)。

無論如何,外牆鷹架如果只有一層,那就只有等結構體完成後開始施工;如果是二層鷹架,外牆就分上下二段施工:先施作鷹架三角架下面的一段,上面一段等到結構體全部完成才再施作。

有些設計"屋突"向外的那道牆面與主結構的外牆面是齊平的,那就要等到屋突結構完成,那一面外牆才能開始吊線施工。所以,如果工程案一開始就考慮"施工迅速",可以要求設計單位:屋突的外牆不要跟結構主體的外牆齊平,則吊線可以提前(主結構及女兒牆完成/屋突結構未完成前)開始施作。

*********

外飾工程/內裝工程"開始階段"(第一階段)是否能順利展開有幾個關鍵點:

1.結構體施作是否工整?

我想工程師對這一點一定都很清楚,模版做得好不好/混凝土搗築得歪七扭八,一吊鋼琴線,龜腳就"蛇"(伸)出來了。雖然打石的工錢由模板工自付,但是"時間"可是算營造廠的。加上清潔、粉刷厚度/困難度增加,倒楣的還是工地。有些工地,光光打石起碼就要浪費二、三十天,加上其他的問題,多拖個一、二個月,也不是奇怪的事。如果是這樣,結構體趕什麼意思?

2.外牆門窗是否依需求時間進場/組立?

外飾、內裝的分隔線就是門窗開口。如果門窗框一立妥,內外兩邊都可以分別施工收頭,不會留個尾巴"東東還"。這也是泥作工班最害怕的是:這裡留一點、那邊留一區不能收尾,十分"董缸"(耽誤工程順利進行,浪費工數)。

因此,在結構體未完成前,就必須採購發包外牆上的門窗工料,並依計劃進場/安裝。千萬不要等到火燒屁股了,才趕著發包/進貨/安裝。

這一塊影響非常巨大,工程師ㄧ定要事先安排妥善;而且,即使門窗材料提前一些進場,也沒有什麼壞處。(記得:鋁框一定要分層進場,鋁門窗的製造工廠經常會同一型號的一批一批進場,有時就會發現一個樓層缺了幾樘比較特殊的框料,也是麻煩。)

為了能順利施工,我建議:如果沒有特別的/不得了的原因/理由,請"愛用標準窗"。這樣,工廠製作容易、也不會因為有一些"亂七八糟"的尺寸而遺漏或延後生產/無法安裝。

3.屋頂突出物是否影響外飾施工?

這一點,前面已經談過。不過,營造廠承攬的施工案是不可能做如此考慮的。

4.屋頂何時清潔乾淨?讓外飾所需的材料(水泥、川砂等)吊置、施工有"腳路"(工作場地)。

當建築物的頂層結構體完成/女兒牆、凸出物施工時,屋頂一定堆置許多由頂層及頂層下一層拆除/升上來的模板,除了一部分用於女兒牆、突出物外,多餘的模板材料需要整理吊運、運離工地。工程師仍應依據各層樓的規定,要求模板承商盡速整理模板/清潔/運離工地,不要以為:結構體完成了(事實上屋突及女兒牆尚未完成),就隨隨便便,沒有人去管模板的尾巴,這是很糟糕的一件事。

負責模板的主辦工程師此時可能又兼辦"內裝或外飾"的某些工程項目,所以對最後的模板清運無心處理、任由模板拖延,這是絕對不可以發生的事。因為那會嚴重影響屋凸及女兒牆的粉刷/進而影響外牆的進度。

5.外牆的磁磚分割圖何時確認?

無論有沒有"甲方"或是"無論甲方有沒有要求",工程師ㄧ定要會製作"外牆分割圖"。這是基本動作,用得到用不到是另外一回事。

工程事務知道原理原則以後,如何衍申、觸類旁通是個人的本事,但是,如果一些基本的東西都不知道,就很難有所長進;我想這是"做學問"的人都知道的簡單道理。

外牆的分割圖原則上在鋁窗安裝、外牆放樣以前就必須確認,然後,磁磚師傅依據分割圖放樣,鋁窗依分割圖立鋁窗。

**********

以上所寫,不知工程師會不會看得"霧煞煞"、一陣暈眩?

**********

我再"提綱挈領"的以另外一個形式來說明這個階段的工作重點:

1.結構體工程一定要"有頭有尾"的依據計劃"全部做完",趕快把鋼筋工/模板工"請離工地"。千萬不要結構體趕呀趕的,到最後留一堆"屎尾"在那裡,模板/鋼筋/混凝土的工班痛苦、內裝/外飾的工班更痛苦。

我所謂的結構體是指"主要建物"的結構體,至於其他的"零星工程"(如圍牆、花台等等)當然也不能擺著不甩,但是與內裝/外飾沒有立即的衝突,所以,等到主結構做完,有空才去趕那些工程吧。不過,原則上還是盡快將這些工班"請離工地",這是不變的基本原則。

(我覺得寫得太長了,所以接下一篇.2吧。)

2010.01.08.第一次修正。

(前略)原本訪價時廠商說石膏板ㄧ坪1700,他說我沒告訴他要扣門洞,所以那是隔一道牆的價錢,因為如果要算扣門洞價錢會不同,他還跟我嗆說早知道隔一整道給你,我再來算二次開孔的費用,真想問候他家祖宗!! 我承認之前因公司趕著要向客戶報價所以只問作ㄧ坪多少錢的單價,並未先傳圖或帶他至現場估價,但拿到案子後就直接找他,他也是按圖隔完了,那我這樣有明顯瑕疵嗎? 另外再請教前輩一個問題,因剛轉到室設公司當監工,之前是做土木工程或無內裝的建築工程的品管,所以比較沒有統分包的經驗,現在老闆又都拆包叫工,沒找裝修工程公司統包,所以至於內裝各工種工項切入進場的時間點相當困擾著我,並沒有相關的實務經驗,我也找過很多資料以及坊間的書籍,但要排出各工種進場進度表等相關計畫還是茫茫渺渺(台語),目前案子的進場時間是參考前ㄧ位離職監工所排的進度,只做完拆除.砌磚及隔間完就感覺我將進場人員調度的2266(台語),所以想請教前輩是否能開一篇講述內裝實務的課,教教及拯救我這個裝修業新兵,感激不盡!謝謝!!

***************

對不起,我想到這個問題(講述內裝實務的課)就不知該如何下筆。我試著寫寫看,如果仍有不清楚的地方,歡迎提出。

**************

先談一下隔間扣開口的問題。其實,一個門大約是80*210,大約是一塊我們俗稱的四七或四八材料,即使有損耗也非常有限,他鬼叫什麼?一道牆就一定是四四方方的?這種小包,理都不要理他。

他如果是第一次做建築工程的隔間,說不知道"會有門",那是它需要"買經驗"。如果說"已經做很多了",那不知道有門/要扣開口是說謊!!

我ㄧ向照顧小包,因為我覺得他們賺的是辛苦錢。可是,遇到這種"刁民",我一定幽默他:好心一點,不要把我當"潘仔"。

這種事錯在他,你不這樣堅持,反而會被笑"菜鳥",公司也不會原諒你的(就算你同意計價給他,最後結算一定超過預算數量,檢討結果,公司還是會將那個數量扣掉而且你一定挨罵)。

**************

關於內裝工程,我個人的意見如下:(原則上以一個樓層為例;因為一般"內裝工程"多是一層一層往上作。例如:砌磚,三樓砌完砌四樓而後五樓....,後面跟著的項目也是三樓..四樓...五樓..跟在後面走。)

一、結構體清潔→配管完成:(第一階段)

1.一般內裝開始的時刻,可能主結構體尚未完成。前面我寫一篇有關"砌磚"的文章,也是寫了一半,因為要排進度表,所以就耽擱下來了。(部落格的WORD功能,我還不是很清楚,所以,很多圖表我無法直接在這裡製作,必須在其他地方編製然後COPY過來;可是,有些圖表COPY過來就完全走樣,所以讓我視為畏途。)

2.如果內部隔間是"砌磚",我們一定要先決定:一、二樓先隔還是最後才隔,那牽涉到材料堆積存放、臨時工務所等問題,我不知道工地的狀況,因為這二種都可行,沒有對錯的問題。

3.每層結構體完成,在樑/樓板底模拆除上升以後,一定要要求模板立即將該層清潔乾淨(最多二天的時間)然後要求立即"室內放樣"、進木門框、紅磚、水泥、川砂,然後依序立木門框、砌磚。這個動作一般是在五樓樓板混凝土澆築完成後從三樓開始(這是我的想法/作法,工程師可以自己排排看;原則上是頂層混凝土導築後XX天砌磚要完成---工程師自己算一下吧!!)。

4.現在的天花板多是"夾板模"(不要說是清水模,不然我又要開罵了),沒有粉刷,只是批土、磨平、油漆而已。如果工程不是很趕、油漆又可以配合,可以讓"油漆"在隔間砌磚前先"批土、磨平"。因為,整間空空的,批土、磨平比較"省工、好做";如果等到隔間隔好,天花板才來磨平、批土,起碼要多一倍的工數。這也是工地需要協調的部份。

5.如果有管道間,至少要留一面牆不要砌磚、封閉,因為那要留給水電配立管。如果設計者將管道間設計四面都是RC牆,不要猶疑,通知設計者,一面該為磚牆或是與室內隔間相同的材料(例如輕隔間),否則,水電如何配立管?

6.磚牆砌好以後,至少要保養/養護七天。然後才可以讓水電在牆面打溝槽/配管。磚牆如果不充分養護,水電工拿電動錘打溝槽/埋設管線、插座、開關等時一定會破壞磚牆的固結,工程師ㄧ定要嚴加注意。當然,營造廠的工程師ㄧ定要留充分的時間給水電配管。不然,萬一管線漏配,以後再打得跟蜘蛛網一般,真的是大家都倒楣。

7.以上所說是"砌磚"到牆面"配管"完成的先後順序。沒有特別編定時間,因為那必須視每層樓的面積及工人數量等來決定。工程師必須與有關工班的工頭協商,才能訂定施工計畫。

**********

內裝工程與外飾工程是很難分割的。尤其是"傳統工法":外牆的泥作與內裝的泥作一般是同一分包,如果天晴而且外牆已經可以施作,泥作工班一定全部上鷹架/趕外牆打底。外飾與內裝的介面簡單說就是"門窗",所以結構體完成後,第一件要務就是:設法將"外牆上的門窗"組立起來"。

國內的外牆粉刷一般還是在結構體完成/吊鋼琴線/打石完成/設置標準餅(灰誌)後才開始施作。因為"鷹架"的荷重有限(自重與载重),一般一層鷹架的高度不允許超過12層樓,也就是說:如果建築物層高超過35公尺,就必須分二層架設鷹架(在外牆中途架設"三角架",承擔上半段的鷹架重量及施工载重。所以啊,鷹架上不要隨隨便便堆一些材料、廢料,如果鷹架垮了,你就"災苦"!)。

無論如何,外牆鷹架如果只有一層,那就只有等結構體完成後開始施工;如果是二層鷹架,外牆就分上下二段施工:先施作鷹架三角架下面的一段,上面一段等到結構體全部完成才再施作。

有些設計"屋突"向外的那道牆面與主結構的外牆面是齊平的,那就要等到屋突結構完成,那一面外牆才能開始吊線施工。所以,如果工程案一開始就考慮"施工迅速",可以要求設計單位:屋突的外牆不要跟結構主體的外牆齊平,則吊線可以提前(主結構及女兒牆完成/屋突結構未完成前)開始施作。

*********

外飾工程/內裝工程"開始階段"(第一階段)是否能順利展開有幾個關鍵點:

1.結構體施作是否工整?

我想工程師對這一點一定都很清楚,模版做得好不好/混凝土搗築得歪七扭八,一吊鋼琴線,龜腳就"蛇"(伸)出來了。雖然打石的工錢由模板工自付,但是"時間"可是算營造廠的。加上清潔、粉刷厚度/困難度增加,倒楣的還是工地。有些工地,光光打石起碼就要浪費二、三十天,加上其他的問題,多拖個一、二個月,也不是奇怪的事。如果是這樣,結構體趕什麼意思?

2.外牆門窗是否依需求時間進場/組立?

外飾、內裝的分隔線就是門窗開口。如果門窗框一立妥,內外兩邊都可以分別施工收頭,不會留個尾巴"東東還"。這也是泥作工班最害怕的是:這裡留一點、那邊留一區不能收尾,十分"董缸"(耽誤工程順利進行,浪費工數)。

因此,在結構體未完成前,就必須採購發包外牆上的門窗工料,並依計劃進場/安裝。千萬不要等到火燒屁股了,才趕著發包/進貨/安裝。

這一塊影響非常巨大,工程師ㄧ定要事先安排妥善;而且,即使門窗材料提前一些進場,也沒有什麼壞處。(記得:鋁框一定要分層進場,鋁門窗的製造工廠經常會同一型號的一批一批進場,有時就會發現一個樓層缺了幾樘比較特殊的框料,也是麻煩。)

為了能順利施工,我建議:如果沒有特別的/不得了的原因/理由,請"愛用標準窗"。這樣,工廠製作容易、也不會因為有一些"亂七八糟"的尺寸而遺漏或延後生產/無法安裝。

3.屋頂突出物是否影響外飾施工?

這一點,前面已經談過。不過,營造廠承攬的施工案是不可能做如此考慮的。

4.屋頂何時清潔乾淨?讓外飾所需的材料(水泥、川砂等)吊置、施工有"腳路"(工作場地)。

當建築物的頂層結構體完成/女兒牆、凸出物施工時,屋頂一定堆置許多由頂層及頂層下一層拆除/升上來的模板,除了一部分用於女兒牆、突出物外,多餘的模板材料需要整理吊運、運離工地。工程師仍應依據各層樓的規定,要求模板承商盡速整理模板/清潔/運離工地,不要以為:結構體完成了(事實上屋突及女兒牆尚未完成),就隨隨便便,沒有人去管模板的尾巴,這是很糟糕的一件事。

負責模板的主辦工程師此時可能又兼辦"內裝或外飾"的某些工程項目,所以對最後的模板清運無心處理、任由模板拖延,這是絕對不可以發生的事。因為那會嚴重影響屋凸及女兒牆的粉刷/進而影響外牆的進度。

5.外牆的磁磚分割圖何時確認?

無論有沒有"甲方"或是"無論甲方有沒有要求",工程師ㄧ定要會製作"外牆分割圖"。這是基本動作,用得到用不到是另外一回事。

工程事務知道原理原則以後,如何衍申、觸類旁通是個人的本事,但是,如果一些基本的東西都不知道,就很難有所長進;我想這是"做學問"的人都知道的簡單道理。

外牆的分割圖原則上在鋁窗安裝、外牆放樣以前就必須確認,然後,磁磚師傅依據分割圖放樣,鋁窗依分割圖立鋁窗。

**********

以上所寫,不知工程師會不會看得"霧煞煞"、一陣暈眩?

**********

我再"提綱挈領"的以另外一個形式來說明這個階段的工作重點:

1.結構體工程一定要"有頭有尾"的依據計劃"全部做完",趕快把鋼筋工/模板工"請離工地"。千萬不要結構體趕呀趕的,到最後留一堆"屎尾"在那裡,模板/鋼筋/混凝土的工班痛苦、內裝/外飾的工班更痛苦。

我所謂的結構體是指"主要建物"的結構體,至於其他的"零星工程"(如圍牆、花台等等)當然也不能擺著不甩,但是與內裝/外飾沒有立即的衝突,所以,等到主結構做完,有空才去趕那些工程吧。不過,原則上還是盡快將這些工班"請離工地",這是不變的基本原則。

(我覺得寫得太長了,所以接下一篇.2吧。)

2010.01.08.第一次修正。

武陵春(李清照)

武陵春(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

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

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

載不動許多愁!

 

********

這是李小姐50歲的作品。「怎一個愁字了得!?」

公告

謹向大家報告一項消息: 各位網友,家父(部落格作者) 已於2011年3月4日早上11:35因病突發性腦部出血逝世離開。 我父親近年來身體狀況一直不是很好,前年年底2009因身體不適就醫檢驗,經檢驗為自體免疫疾病引發血小板低下,經過住院及藥物治療後病情趨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