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磁磚工程(上)CH0314

    說到磁磚,其實我一點把握也沒有。主要是因為磁磚的種類、廠牌、樣式、材質分類等等,實在太多。就好像已流行好一陣子的紅酒,根本搞不清楚什麼是什麼。

    所以,我只談我清楚的,其他許多專業的,我真是莫宰羊。

    磁磚依用途分為地磚及牆磚。當然小口的馬賽克,似乎牆地都可用。

    說到磁磚的尺寸,那更是天花亂墜。馬賽克(每一小塊面積約4平方公分)就分許多種,有長方形、方形、幾塊不規則形狀組成一個花樣的等等),近年因為台灣工資高漲,馬賽克背後的貼紙用人工整理已不符經濟成本,所以現代已少見馬賽克產品。

    歐洲許多建築使用馬賽克拼貼花樣、圖案;國內比較少見。我記得台北恩主公廟旁有一棟十幾層的大樓,三角窗那一面(寬四公尺多,高約三十幾公尺)是一幅用馬賽克拼貼的圖畫,可惜這幾年外牆整修為帷幕牆,那幅據說是畫家張木養先生的作品,應該是被拆掉了。

    其次是小口磁磚(約5*10公分左右的瓷磚)。如果諸位看官留意一些比較有歷史的建築,會發現外牆牆面磁磚剝落最嚴重的多是小口磁磚。(*.1)

    民國50、60年代,所有的建築外牆幾乎全是馬賽克的天下,間或有些貼小口磁磚的參插其中。所以,現在只要看到外牆是馬賽克的建築,大概都已有三、四十年的歷史。

    小口就不一定了。前幾年我還在新生北路旁看見一間公有的新建築貼小口磁磚;當時,我還在想:會不會剝落啊!?果不出其然,過了一年不到,小口磁磚就掉得離離落落,後來就看見外牆重新搭架,改貼他種磁磚。

    到了70年代初期,二丁掛開始重現江湖。丁,是日本的一種尺寸單位,詳細不明。二丁掛的尺寸是4.5-5.0*20-24公分左右,而一丁掛的尺寸約為2.5-3.0*10-12公分。

    說二丁掛重現江湖是因為日據時代,二丁掛似乎是外牆磁磚的主力產品;諸位看官如果逛過台北大同區一些古老街道,一定會發現一些日據時代留下來的二、三層建築的主要外牆裝修材料就是二丁掛與洗石子。

    70年代後期,出現了另外一種產品,就是所謂的方塊磚(10*10公分左右)。老實說,我個人對方塊磚真的是一點興趣也沒有,甚至覺得它真的是奇醜無比。貼方塊磚,真的是像早期衛浴牆面的三寸六磁磚(也是10*10公分左右)。

    80年代,我們也採用4.5*4.5公分的磁磚於超高樓層的預鑄PC板上,因為我們參考日本高樓層不得使用過大磁磚,以避免萬一磁磚剝落砸傷行人的規範。

    當然外牆還有許多尺寸的瓷磚;另外還有日本、義大利進口的。眼花瞭亂,搞不清楚。

    單就磁磚一項,我一直倡導"標準化"的原因就在這裡(*.2)。

   *.1及*.2檢討分析說明詳漫談磁磚工程(下)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