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7日 星期一

放樣.放樣圖(3)

對不起,我實在是太率性了,想到哪兒寫到哪兒,工程師/看官就多多原諒了。

我真的很想好好寫一篇"放樣"。但是"懶"字一直拖著我、告訴我"不要寫!不要寫!寫不完的!"

************我還是寫了,只是希望能讓初學者滿意*******

首先,我們先談"放樣圖"的製作。

一、要繪製放樣圖的基本依據:

1.建築師事務所依法核准的"各層平面圖"及"立面圖"、剖面圖、大樣圖等。

工程師製作放樣圖一定要確實"熟讀"設計圖,絶對不可"敷衍了事",有些結構樑(或開口,如高窗、水平管道開口等)在平面圖上是很容易忽視的(反樑或是補强樑、斜撐),有些柱位在某些樓層偏心(或移位)也容易忽略掉,如果放樣圖都沒有標明、放樣的工程師都沒有注意到,後果真的很麻煩。

2.地政事務所鑑界核發的"成果圖"。這個申請鑑界的工作,應當在設計階段中的"初步設計"甚至更早的階段(基本設計)就應當完成,但是鑑界時,"業主"的工程師務必到現場並且將現場的"地界樁位"弄清楚/做好記號(釘木樁、鋼釘、噴漆等)而且妥善保護好,等到工程發包給營造廠以後,業主的工程師將這些樁位點交給營造廠,由營造廠負責保護管理,非不得已,營造廠應保存/保護到"地界替代物"(如圍籬、花台等)完成為止。

3.建管單位核發的"建築線指示圖"。

一個建築基地是由地界線及建築線圍成的,一般地政事務所的鑑界是不鑑"鄰馬路"那一面的地界線,因為那是"建築線指示"的事。

但是,偶有例外。不花時間在這個問題上,寫起來又"樂樂長",與主題偏離太遠,而且有"合法建照"的圖說,類似的問題應早已解決。

上列三項圖說都已具備後,製作放樣圖的工程師應在現場完成"平板測量";將實際的地形、地貌測量出來,繪製成"配置圖"。原本這個工作是"建築師事務所"應該要做的,這樣設計的"建築物"與地界/道路的關係才會與實際相符;不管設計者有沒有做平板測量,營造廠的施工工程師還是必須動手測量一次,然後與設計圖的配置對照一下,如果沒有誤差(或誤差在許可範圍之內),那就簡單的確認建物與地界/建築線的相互關係,然後進行下一階段的工作。

如果不幸誤差很大、甚至於建物放不下去,那就只有找"設計者"解決問題囉;最糟的情況會導致設計建築師必須辦理"設計變更",那代誌就大條囉!!

總而言之,不管"誤差"有多大(包括營造廠認為是"容許誤差"在內),只要有誤差,都要將測量以後營造廠繪製的"計畫配置圖"交設計者確認/簽字;一定要這樣做!!切記切記!!因為圖說上有時有"鄰棟間隔"、"防火間隔"、"道路寬度"、"迴轉半徑"等等問題,營造廠的工程師千萬不要以為這些"我都知道",萬一出了問題,上列或其他尺寸出了差錯,責任你負擔得起嗎?

反正送設計單位簽認又花不了多少時間,千萬不要承擔你擔不起的責任!!

二、訂定"基準線"、"基準點"。

這個階段的三項工作應同時進行。先由一樓的平面圖開始,同時確認"水平基準線"及"高程基準點"、然後向下發展地下室平面、向上發展2樓以上的平面。

1.繪製各層平面圖:一棟建築物有幾個樓層就有幾張"放樣平面圖",包括:筏基、地下室、地面層、屋突。這裡面最麻煩的是"一樓平面圖";因為一樓的"放樣平面圖"是所有"放樣圖"的基準。

我相信做過"一樓放樣圖"的人,一定知道"一樓放樣平面"真的需要花很多心血。

以"平面"來說:第一件要務就是"決定建築物的位置"。前面已經談過一部分有關建築物與"地界"、"建築線"的問題,事實上,決定建築物的位置不僅要考慮"一樓結構體",還要考慮"地下室的結構體"。

都市裡頭,一般"地下室"開挖面積都大於"一樓面積",所以要考慮"地下室面積"在基地裡是否放得下是第一要務,附帶的:就是地下室外圍的檔土設施的厚度及"施工腳路"以及地下室"外圍"的水溝、陰井等等附屬設施了。

2‧訂定水平基準線:

3.訂定高程基準點:

 

 

 

 

 

 

2008年11月16日 星期日

答客問:談省工節料

**********來函照登****

 請問前輩工地有哪些可做到省工節料

**********************

大哉問!

我們做"營建管理"有幾個主要目的(任何行業管理的基本目標都是這三個):「控制成本、品質及進度」;只是"營建"多了二項"安衛"及"資訊管理"(這一項應該也是各行各業都在追求的)。

請注意,我不說:管理的目的是『節省成本、縮短工期、提高品質』因為那些都是有條件的。我們只能做『合理的控制』。

如果以為有管理就可以無限上崗的『節省成本、縮短工期、提高品質』,那是"說謊"。

如果看官只想"省工節料",不在乎"品質"及"工期",那是一種做法;如果要兼顧"品質"及"工期"那又是另外一種做法。

所以,工程師啊!!我記得以前寫過一篇文章講到我在"讀者文摘"裡看到的一篇文章,大意是說:一家汽車修理廠的廣告上寫著:「我們販賣"品質、工期、成本;可是你只能選擇兩項:要又快又好,不會便宜;要便宜又好,不可能快;要快又便宜,品質一定不好。」

我們一定要承認/認知這個"事實"、這個"真理";千萬不要自欺欺人:可以做到:『節省成本、縮短工期、提高品質』;如果世界上有那個人,不是已經死亡,就是還沒有出生。

**************************

那,也許有人要問,為什麼要因為"做管理"而搞得工地雞飛狗跳?

我的答案是:如果沒有管理就沒有人知道什麼是"合理的成本"、"合理的工期"、"合理的品質"。

有誰能告訴我:不必計算數量,可以知道正確的"計價數量"、"承包數量"、"發包數量"?如果沒有正確的計算規則,算出來的數量與實際執行不同,是不是有些浪費人力?如果:投標要算一次,預算要再算一次,計價還要算一次,最後結算又要算一次,那不是"整工程師冤枉嗎?難道一定非如此不行嗎?

公司沒有工料分析表,工地用多少包水泥是合理的?沒有工料分析,多少"工"是合理的?要省工?跟什麼數量比較?有沒有省工或有沒有浪費工,根據什麼?

*************************

我來寫寫看"只談省工節料"(在不偷工減料又兼顧品質、成本的條件下),有哪些方法是可行的。我不談"制度建立",因為我的部落格從頭到尾我都在談這個。只寫一些比較容易做到的方法:

1.倉儲管理:進多少材料、什麼地方領多少材料、用了多少材料、確確實實的紀錄,一定可以達到省料的目的。這一點很多工地做不到。

一般工地總是紅磚、水泥、砂石等一車一車的叫、然後隨意堆置,用在哪裡(明確的地點)?不知道。等到結算統計才發現:咦!怎麼用那麼多?沒有任何一個人回答得出來。

如果營造廠自己無法作好"倉儲管理"就"連工帶料"發包給分包算了,保證分包"帶的料"不會亂七八糟、到處都是。

2.挑選比較有"信譽"的分包商。一般營造廠的發包單位選擇施工的分包"只要便宜就好",不管"品質"也就罷了,連"人數"、"工作態度"也不管,所以"亂七八糟"、"拖泥帶水",延誤自己的工期也就罷了,連帶拖累相關的協力廠商,到最後工地"散牙牙",一次可以做完的分三次,十天可以做完的拖個一個月,說不"懂缸"(台語,延誤工率),"可以賺錢的工程做到賠錢"才真的有鬼;然後分包互相怪來怪去;怪誰?

*****************

一個觀念:

營造廠總是想要"賺差價"。讓分包"連工帶料"不如只發包"工",我自己買材料、賺材料的差價;分包給"一家泥作",不如拆成"砌磚"、"貼磁磚"、"泥作"...等等幾包、賺分包再分包的差價;分給"水電公司"一包,不如分給"水"、"電"、"空調"等各一包,賺差價......。

"價差"那麼容易賺嗎?憑空從天上掉下來嗎?別傻了。

沒有人去"溝通協調",沒有人去"管理",營造廠不付出"額外"的管理費用、一切自動會做得好好的?講"吂嘎"(台語:故事)啊!?

******************其他

一直覺得沒寫完。事實上,許多管理方法都是以"省工節料"為目標之一,總的來說,所有的"營建管理"都是為了這個目標合理化而訂定的。

例如:以機械取代人工、新的工法、"廠製"取代"現場製作"、組合式工法、施工計畫完備............哪一項與"省工節料"無關?

 

 

2008年11月14日 星期五

夜半私語

 

寫給半夜上我這個部落格的朋友。

我是屬豬的,所以只要你用心一點,我有多大年紀絕對逃不過你的法眼。

只是,我越老越自負。無論在哪一個場合,我都覺得我是"了不起的人物",重點是:我根本不在乎週遭人的看法、想法。所以,如果你看到一個糟老頭很自負的、不在乎別人的眼光,那個人可能就是我。

真的。你說我長得有個性;你說我很性格?不必了。更多"酷"的話我都聽過!!means  nothing。

我只在乎:我寫這麼多,有幾個人真正知道我在說什麼?

*********************

有些時候,我真的想:算了。

*********************

老倉啊!!還有那個台中的小妮子、還有幾個莫名奇妙的小鬼,我真的想寫"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算了!!真的!!I'm  so  tired  and  worn  that  I  can't  take  it 。

也許明天我又是一條好漢。不過,我真的很累了。

*********************

十年前的我?去年的我?上個月的我?昨天的我?有什麼不一樣?除了希望台灣的建築人更進步以外?連"樂透"都不敢買一張。

好不好笑?

我"邏輯"得自己都覺得無趣!!

真的?真的。

 

2008年11月13日 星期四

我的鉛筆素描


我畫"竹筆"是因為我到現在還沒有找到竹筆的替代品。放樣/彈墨線時,偶而會有錯誤發生,一個辦法是將錯誤的線鏟掉,但是有時因為彈的墨線太長了,實在很難全部消除掉,所以就拿竹筆沾墨斗中的墨汁將錯誤的線打叉或是在正確的墨線上打勾(v)。

 

**********************

前兩天晚上,因為白天寫"放樣"談及"竹筆",回到蝸居總覺有些不對勁,翻來覆去不能成眠,突然想起"既然找不到實品,何不自己畫張圖"也算有個交代。

所以,地二天我在工務所拿張A-4的紙就依照我的記憶將"竹筆"畫出來。對不起!是用HB的雄獅鉛筆及影印過的紙畫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以後我會帶素描簿及4B/6B鉛筆來工地。

似乎差強人意,還可以啦。

********************

我想看官以後可能要忍耐我的"大作"。不過,除非不得已,我會盡量藏拙的。

寫個聲明,情非得已,敬請見諒!!

包涵些個。

 

 

 

答客問:共用牆(共同壁)的問題

*****來函照登*******

我有一間房屋增建,後來隔壁兩間(左右)也讓該營造廠承包   營照公司未經我的   允許就私設工作孔(狗孔--1.5個人寬).
   目前準備進入粉光,要將孔堵起來,請問用哪一種方式對業主是最有保障的

**********************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我有幾個問題?

1、隔壁蓋房子與你相鄰的牆壁是RC?還是1B磚(1/2B)?這個問題的目的是要知道:如何將"開孔"補起來。

2、這道新建的隔戶牆(兩側就是兩道了)是一層1B磚(1/2B)?還是兩層1B(1/2B)磚?是RC的話是多厚?這個問題的意思是:隔戶牆是屬於誰的?是在你的地界內?還是一人一半?(隔戶牆站在地界中央,RC牆也是一樣的意思。)還是各人在各人的地界邊內砌自己要用的磚牆(無論是1B或1/2B)。

這個問題有兩個目的:

2.1.這兩道牆的所有權是屬於誰的?如果都站在你的"屋頂範圍/或地界內"(因為是增建,所以我猜是建在屋頂上;如果是建在地面上,也是一樣/是否都建在你的地界內?因為你是"先建",所以我有這個疑問),如果都在你的地界內,理論上這面牆是屬於你的。那問題就來了,隔壁為什麼用你的牆當外牆?這是"不合理的",因為,萬一有一天你要拆房子,隔壁戶豈不是"沒有外牆"了(搞不好,他的屋頂會因為沒地方站/沒有支撐而垮下來)?如果他不讓你拆,那豈不是你提供土地/外牆給隔壁戶使用?(土地指外牆下面那塊細長的土地)。所以,理論上來說,必須各人有各人"獨立的"外牆。

事實上,一般的做法是將這種"隔戶牆"建在"地界線"中央,也就是說牆一半站在這邊、一半站在鄰房的土地上,這樣,這道"隔戶牆"就是一人一半,成為二戶共有的"共同壁"。萬一一邊要拆除重蓋,只能拆一半牆厚、不能拆其他一半。在實際運作時,多數拆屋的一邊為了省事、減少麻煩(漏水、龜裂等問題)多不拆那半道隔戶牆,反而會特別請工人搭架將這道牆粉光做"防水粉刷"、避免其他糾紛。

以你的問題,似乎是你先建,所以我猜"隔戶牆"應該全部都蓋在你的地界內,如果鄰房另外再砌一道他自己的外牆,以後所有權/拆除等問題就比較少,但是以常理判斷似乎不太可能,所以,一般是以"貼補"的方式處理類似的問題,也就是鄰房貼補你"土地、砌磚"的部分費用,至於是補貼多少?你自己依"砌磚及土地費用"概估吧!反正"以和為貴"要多少?那把尺在你心中!

不過,無論如何一定要跟鄰房講清楚(甚至應該白紙黑字寫清楚/簽名蓋章),否則以後衍伸的問題吃不完兜著走(先小人、後君子是必要的)。我知道的案例,就是事隔多年以後,鄰房認為"牆是一人一半"不准你拆、甚至我碰過鄰房說:地跟牆都是他的(如果是蓋在土地上),而這麼細的一條土地,要鑑界是有困難的,而且地政機關多不願意惹這種麻煩)。

2.2.其次是"建築費用"的問題。如果外牆全部建在你的所有權範圍內,牆是屬於你的;如果砌磚牆的"費用全部你出",那隔壁戶憑什麼使用你的外牆?衍伸的問題就像前面說的:所有權人有權做任何改變,真的有一天你想拆掉改建,隔壁戶怎麼辦?

如果磚牆砌在你的土地上,除了前面說的補貼的問題以外,你也要跟鄰房白紙黑字寫清楚"權力、義務"等範圍。

很麻煩,對不對?不過沒辦法,先講清楚是好的。否則以後(除非你不在乎)的麻煩就只有認了。

*******************

再補充說明一下:如果鄰房自己蓋自己的外牆,則你的外牆跟他的外牆間的"防水"(從屋頂兩牆之間的間隙滲水下來)就要請"營造廠"設法解決了!!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

*******************

如果是砌磚開孔(狗洞)還是"砌磚"補回去,重點是"有沒有留勾丁",如果是RC,那就要看"有沒有留預留筋",還是以RC補回去。當然皆不如一次完成的好,不過如果有"留勾丁"或"預留筋",應無大礙。

*******************

簡此,有問題再說。

 

 

 

2008年11月12日 星期三

談文宣與"洗腦"

我實在忍不住了。

**************

我去過大陸很多次,沒有一次是"旅遊"。可以說都是有"職責在身"。

*************

我對大陸的"文宣控制"的嚴厲感到驚訝,後來有人告訴我「共產黨認為"文宣"是第二支槍桿子。」所以嚴格控制各種"媒體"是正常的,我才恍然大悟。

所以,現在人家說:中共有幾十萬個"網路警察",我一點都不意外。說:許多郵寄的書/印刷品被退或失蹤,也很正常。E-Mail不通,更沒啥了不起。

"禁绝文宣"是思想控制的方法之一。不讓人們"增廣見聞"、聽到其他不同的聲音。

"洗腦"是思想控制的方法之二。一天到晚跟你說:"曾參殺人",連曾參的母親都要跳牆逃跑了,何況是普通人。

當然還有其他更詭異、卑劣、下流的方法,就暫時不談了。

*************

我要說的是:

年輕人啊!你有沒有發覺「你有沒有什麼"知"的權利被禁绝了?」

你有沒有發現:「什麼東西一天到晚在跟你洗腦?」

千萬不要做:"應聲蟲"、人云亦云;退出局勢以外,冷靜的思考一下、冷靜的獨立思考一下,看看誰在洗你的腦!!

年輕人啊!!你為了'保護你的電腦"所以設計、安裝許多"防火牆"不讓病毒侵入你的電腦。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你的"人腦"是不是也有"防火牆"呢?

社會上許多"媒體"一天到晚都在跟你"洗腦",夾雜一堆"病毒"驅使你做許多錯誤的事、說錯誤的話、相信"病毒"是對的、是救世主。

許多"病毒"已經寫明"我是病毒",看不出來嗎?真的不知道嗎?

許多散佈"病毒"的狂犬,唾液口水噴得空氣都變成"黑色"的了,看不出來、聽不清楚嗎?你還相信嗎?

**************

為你的"人腦"建立防火牆"吧!!

只要"文宣"天天在寫的/講的,就像"散弹打鳥"的廣告正在洗你的腦!!廣告不一定會害你(而且規定他必須註明是廣告),文宣就多有他自己的私慾夾在其中(而你可能以為那是真理)。

只要是第四台、報紙等媒體天天登的、天天談的,先懷疑一下:是不是在洗腦?是不是在灌輸某些"毒素"?絶對錯不了。

 

放樣.施工圖(2)

說到施工圖,我以前說過:我要開始努力來收集各種施工圖,話是如此,至今卻是一事無成,慚愧!

我只找到幾張以前我用鉛筆畫的施工圖,想到:如果用照片翻拍,用途可能不大。

我的電腦知識幾近"白痴",我不知道"部落格"可不可以放AUTOCAD的檔案?如有能者,請告知:如何放對工程師才有意義。

*****感謝小喵的提議*******

autocad可以匯出(export)成為bmp或jpg格式,我想這樣應該就可以放上來了。

**************************

其實我是想讓圖片可以隨意放大(查看局部)、縮小。這樣,讀圖就比較方便。

***************************

算了,等我收集到一些圖片/資料才來煩惱。

我想寫"如何畫施工圖?"竟不知如何下手?真的有點好笑。我試試看:

1.必須要了解所有材料的實際尺寸。因為是施工大樣圖,所有圖上的尺寸必須與實際尺吋相符,不可"量其約";比方說:鋁窗(門)與輕隔間的接頭大樣,我們必須確認鋁框與輕隔間的厚度及其他詳細尺寸。

2.決定相關材料的相關位置。例如:鋁窗(門)與輕隔間的接頭大樣我們必須確定鋁框是放在輕隔間的正中央還是一邊寬一邊窄,寬窄各多少公分?

3.如果是1/2磚牆接木門框,那工程師必須先了解"磚牆厚度","1:3水泥粉刷厚度"、"木門框的寬度及厚度",如果有"線板",就要知道"線板"的形狀、尺寸大小。

然後,先決定"是否用線板?"如果用,是一邊有線板還是兩邊都有線板?線板突出粉刷線多少?

門框遇到轉角要如何處理?(一邊是與門框垂直的牆壁。)

兩個門框成90度交接要如何處理?

總而言之,有了實際尺寸以後,確認相關位置以後,以1/50或1/30、1/20的比例尺畫出剖面,就是施工大樣圖。當然,也有以1/10的比例甚至1/1的比例畫的大樣(台語稱:現寸。這在裝潢設計的大樣圖中常常可見),就看圖樣大小及實際需求來做決定了。

************

我想:對工程師比較困難的應該是:形式、種類。可以說:幾乎所有的大樣都有好幾種:拿木門/1/2B磚牆來說:有一般不作線板/木門框站在中間/兩邊泥作收圓角的;有一邊釘線板/木門框站在中間/一邊泥作收圓角的;有先裝置"外框"/二邊都有線板/木門框站在中間/兩邊泥作收到線板邊的;也有線板是一邊壓在泥作面上/一邊釘在門框上的;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所以,如果要一個"菜鳥工程師"畫大樣圖,真是有點"為難"他;資深工程師有義務教導"菜鳥"如何畫施工圖,菜鳥也必須經常"觀察"別人的作品、吸取經驗;我認為:這就是"職業病":學建築的人必須時時注意別人的建築的"收頭、大樣",不要跟著外行人看熱鬧:看"收頭、大樣"才是門道。

老實說,建築做久了,職業病也越來越嚴重,像我連看"影集"都會注意房屋的格局、動線,更不用說"收頭、大樣"了。

 

 

 

 

 

 

2008年11月11日 星期二

放樣.施工圖(1)




*******來函照登****

畫施工圖跟放樣我都不會= =",我會加快補足的。

*******************

圖一.這是我向鋼構的工程師借的曲尺,他說:這種比較便宜,一支約150元左右;不繡鋼/比較厚的要三百多元。

******************

我喜歡這樣的工程師,不懂就說不懂,不會就說不會,不要"打腫臉充胖子"。到頭來(到了四、五十歲),還是屁都不懂,還在那裡"充胖子"(不要以為我在說笑,工程界裡這種虛胖的"工程師"還真不少咧!!)。

*******************

我的"放樣"是在第一個工地學的,第一次下工地,工地主任叫我做放樣師父的助手,那是一位很了不起的放樣師父;每天跟著他到前一天才打好混凝土的樓板上放樣,因為那時還少有儀器(經緯儀、水準儀),所以都是用最傳統的工具/方式放樣。

我記得使用的工具有:墨斗、水線、鋼釘、竹筆、鉛錘、曲尺、墨水、捲尺、鐵鎚、小的鋼捲尺......。前列這些工具需要解釋說明的大概只有"竹筆"跟"曲尺"吧!!

曲尺,現在還很常見,這種L型的不鏽鋼尺,用在90度轉角的校正、放樣。後來(民國72年左右),我在另外一個工地見一位放樣師父用木板做了一個放大的"曲尺"(有點像大型的三角板,不過是用三條木板組成的),短邊大概有1.5公尺,長邊約有2公尺,大概因為一般的不鏽鋼曲尺太小容易產生誤差吧!!

竹筆?現在就很少見了。可是,我是覺得:目前科學進步,好像還沒有什麼工具取代"竹筆"。那位師父告訴我"竹筆"是他自己動手削製的,它的模樣有點像現在的棕櫚掃把,當然是縮小版,長度約25公分,一端將竹片剖成一絲一絲的,像掃把掃地的那一端,另一端則削尖;用途是沾墨斗的墨汁寫字/作記號,有點類似毛筆的功能。

圖二.竹筆。這是我憑記憶畫的。

*********************

我待的第一家公司專蓋4-5層的加強磚造房屋,一個工地動輒500戶、1000戶,分區分棟興建,所以'放樣師父(只有一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真的是忙得不可開交。我記得每次上工時,他一面拿茶壺裝白開水一面就會唸說:"喝白開水,尿茶葉茶。"

我個人所有的放樣的基本知事都是他教我的,後來,我在"建築師事務所"學會"平板測量"、"水準儀"及開挖前的基地放樣"釘龍門板".....,其他的就是"讀書"讀來的。

當年我找"放樣"的書也不多,所以"書本"上得來的,真的不多。

我想:工程師如果想學放樣,測量儀器上可能由"平板"、"水準"開始,最後才是"經緯"。免得一開始自己就被"經緯"嚇壞了。至於"放樣圖"...............,我很想寫一本書,可是實在打不起精神來寫。(想寫的真的太多太多了!!我相信以前的文章裡,一定有一些工程放樣的做法,工程師啊,自己去找吧!!)

圖三.圖上方為墨斗(比較現代的造型)。

 

 

 

工程師的進修管道

*******來函照登*********

晚輩初入工程界,對於您的分享真的很珍惜,也謝謝你這樣的付出,可否請您談談工程師的進修管道有哪些?又該怎麼選擇呢!好想多跟你請益喔~

**************************

其實,類似的問題,我已經一再重複,真的有些厭倦談這些題目。

我寫過"如何當監工"、如何當工務經理"、"什麼是內業、外業"、應該還有"如何學習營建管理"、營建管理的範圍.....等等。

**************************

首先,我想工程師先決定自己的興趣、目標吧!!

所有的行業都可分為三大區塊:產、官、學。

產就是一般民間所謂的"營利事業",營建業中包括:開發公司、建築師事務所、營造廠、仲介公司等等。

官就是政府相關機構,例如:工務局、水利局、新工處、營建署.....。中央、地方都有這些相關單位,就是當"公務人員"啦。

學就是學術、理論這一派,例如助教、教授、老師、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等等。

先決定自己的興趣、目標吧!!我喜歡把這三大區塊當做X軸。

************************

根據一個工程專案的"過程"、"內容"又可分為:開發、設計、施工、維修管理四大區塊。"

這四大區塊是Y軸。

X軸加上Y軸,有12個區塊。意思是說:產、官、學都可分為:開發、設計、施工、維修管理等四類。應該不是很難懂吧,舉例來說:政府對開發有主管機關,如地政、戶政、國有財產局....;對設計有設計管理;對施工有"施工管理";對使用有"使用管理"、大樓管理等等...;這些,請工程師自己去統計/分析/分類吧。

所以,第一個題目,你最終想要幹什麼?公務人員?學者專家?還是建設公司/營造廠/仲介公司的老闆?

*********************

如果你想走"學者、專家"這條路,很簡單,學士、碩士、博士...一路讀下去就是。當然最好是"喝"洋墨水的。

如果你想走"政府官員"這一條路,普考、高檢、高考、特考等是一條路。"高考及格"是必經之路,必備條件。

如果想在"建築工商界"出頭,老實說,除了"努力"以外,我不知道有什麼"捷徑"。

當然,前面說過,即使是在建築工商界,也可分為"土地開發公司"、設計的"顧問公司"、建築師事務所;營造廠、建材公司、專業公司(如測量公司、鋼骨公司、連續壁等等),還有就是維修/管理/銷售的仲介公司、大樓管理公司等等。

還有許多相關公司行號,例如代書、裝潢公司、土木包工業.....寫也寫不完。主要的是:你喜歡什麼?

因為各個行業的"主修"是不一樣的。我想這個不用花時間解釋吧。

***********************

我常說:"營建管理"是一門"錯綜複雜"的學問,沒有人能全盤"透徹了解",概括來說:能懂個二、三十分已是天縱英明(100分為滿分);所以,想要將"營建管理"學好,只能選擇一部分來專精研究了,如果妄圖全盤精通,結果必然是"狗屁不通"!!

***********************

我窮畢生之力研討"營建管理",也僅僅對"房屋建築"的營建部分(就是水電、空調、弱電、設備等除外)有些微了解,至於"營建法令"、"各種學理/理論"真是一竅不通;曾經有人向我提議:我教你土木,你教我建築;我的答覆是:我可以教你建築,"土木"?不必了。我的意思就是:建築我還搞得七零八落的,哪敢再加上土木?

**********************

簡單說明如上,如果還有問題,歡迎來信!!

 

2008年11月7日 星期五

人熟禮不熟(2)

我喜歡"隨和",可是,我真的不喜歡"隨便"。

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是必須的(無論是長官vs.部屬、甲方vs.乙方vs.丙方、工程師vs.工人);但是,同時,倫理、職務上基本的"禮節"還是必須維持的。

我的意思是:甲方、長官、工程師等必須尊重乙方、部屬、工人,但是乙方、部屬、工人不要因為人家尊重你,就忘記要尊重甲方、長官、工程師,以為可以"兄弟"一般;我一直以為:要"甲方、長官、工程師等尊重乙方、部屬、工人"就好像"女追男、隔重紗",只看甲方等做不做而已;但是要"乙方、部屬、工人尊重甲方、長官、工程師"就好像"男追女,隔重山",因為沒那麼容易,要恰到好處、不落入"諂媚"又不落入"隨便"就需要以"禮"為"節"了。

***********

關於第二個問題,(分包公司ㄧ獲得這個消息,二話不說就將這位工程師調走,正確嗎?)我真的沒有答案。

一次是我自己在營造廠當工務主管時也碰過這種問題(我們的工程師與業主監工發生衝突),我也是立即將我們的工程師調離工地,可是,我知道:我們這位工程師對我的處置非常不滿意,甚至一直演變到後來那位工程師與我之間還有"續篇",這裡不談。

我承認:不論青紅皂白、是非對錯,就先將自己的工程師調走,似乎擺明承認"錯的就是我們的工程師",當然有瑕疵,工程師心裡一定也不痛快,可是,除了將自己的工程師調離以外,誰有更好的方法?

幸好,這一輩子我只遇到過二次類似事件(不包括這一次,因為這次與我無直接關係),所以,推算起來發生的機會應該不多;所以似乎也不必刻意另找解答。

(說到第二件衝突事件,我一直思量要不要寫出來?因為我覺得似乎對年輕工程師"無什麼幫助",所以一直猶疑不決,寫?不寫?)

我想:有沒有什麼意義,讓工程師自己決定吧。最壞,也只是一個故事而已;看完哈哈一笑,也就罷了。

那年,我是建設公司的監工,工程發包給一家往來頗久、頗熟的營造廠。事情是發生在地下室的土方工程。(這個案子地下室採島區工法,外圍一部分的土方必須以人工及"輸送帶"挖除),營造廠的土方大包(丙方)將這個部份轉包給一組有輸送帶的工班(丁方)。

一天早上,一位營造廠的工程師(乙方)去看現場,我坐在工務所裡,突然聽見外面一陣喧嘩吵雜,我走出工務所看見那一群做輸送帶的土方工人(丁方)停下手邊工作圍成一小群一小群議論紛紛,而剛才去巡視工地的工程師(乙方)面色鐵青的走回工務所。

原來那位工程師(乙方)講了土方工人幾句,土方(丁方)包頭的老婆就頂了這位工程師幾句而且語出不遜,於是這位工程師回頭就走,口中說:"幹!有夠綏,一大早就...."那位工頭老婆一個箭步就給這位工程師ㄧ個耳光,說"你罵什麼人!?"

原來如此,我把工地主任(乙方)及土方大包(丙方)找來,告訴他們說:「立即停工,問題沒解決以前,不准繼續施工!!」就這樣。

接下去的幾天大家都為解決這個問題而煩忙。我的原則很簡單:工頭不可以動手打工程師,問他(丁方)要如何解決?

開始,丁方是很強硬的,他們放話指名要我道歉,否則"拒絕再開工"。我的答覆是:哼的一聲冷笑!!

後來丁方又說:要找地方角頭"黑仔"來跟我談判。我的答覆是:告訴"黑仔"這是濟公的工地,他要來就來吧!!(黑仔沒來,工地繼續停工。)

當然其間營造廠的工務主管也來談、不用說"丙方"也一直拜託,我只是堅持"告訴我:工頭打工程師,你要怎麼辦?"

三四天以後,營造廠的董事長來了,我還是老話一句:「工頭打了工程師,你要怎麼辦?當作沒事?那是不可能的事。」

「那你要怎麼辦呢?」

我說:"被打的是你們營造廠的工程師,我只是要告訴任何一個工頭/工人,在我的工地,那是不可能的事!!看他們要怎麼辦。"

又過了幾天,董事長來說:「濟公啊!你想怎麼辦呢?"」我說:「董事長啊!!不要急嘛,他們不是說要我去跟他們道歉,他們才肯復工?」

「莫那款代誌啦,別人黑白講的啦!!」

我說:"這樣好了,打人的人離開工地,以後也不准再踏入這個工地一步。"

故事結束。

*****************

不過,年輕工程師如果有"合理的解決辦法或建議",真的歡迎提出供老傢伙參考。

 

 

 

 

2008年11月6日 星期四

人熟禮不熟(1)

本來這一篇可以放在"工作日誌"當中,因為是最近工地發生的事,想了一想,還是給"年輕工程師"一些體驗比較好,所以就放在"忠告"這一欄裡。

*************

附註聲明:我最近真是"公私兩忙",加上手邊沒有足夠的圖說及近距離的"鏡頭",所以"施工計畫"實例寫得很辛苦,我猜,要繼續寫下去應該是下週三以後的事了,抱歉抱歉!!

*************

前兩天,分包工程師與營造廠工程師起了一個不大不小的衝突;幸好沒有真的"幹"起來。

我是早上八點多到工務所,人家告訴我的,我只是置之ㄧ笑,沒有說什麼。

************

故事其實很簡單,也沒啥了不起,不過,總算一個"案例":

話說那日一大早,分包的主辦工程師到工地、 整理資料後,發覺一份新的報價單沒沒送回公司,所以就到營造廠的工務所去影印,這是一說;另一說是:這位分包的工程師到營造廠的主辦工程師桌上去翻找那份報價單;反正合該有事,那位營造廠的主辦工程師該好回工務所,所以就起了爭執。

當然爭執的重點是:你怎麼可以隨便翻我的東西?乙方工程師告訴我說:我知道我理虧,所以道歉了,可是他還一直"幹"。所以嘛,就要幹架了,幸好旁邊有其他的工程師硬是將雙方架開了。

隔半個小時,這位分包的工程師就被他們公司的主管調走了。

************

這裡我以為有兩個問題:

一、為什麼"分包工程師"會到營造廠的工務所去影印?甚至"找資料"?這樣做,有什麼問題?

二、分包公司ㄧ獲得這個消息,二話不說就將這位工程師調走,正確嗎?

*************

前面一個問題比較容易回答。一般我們容易犯錯的是:"我以為我們已經很熟了!"這真是一廂情願的想法;「我以為我們很熟,所以翻翻你的資料有什麼關係?」但是,營造廠的工程師可能會說:"誰跟你很熟!?"或者是:"還沒熟到那個地步吧!!"

工程師啊!!在社會上,千萬不要以這種方式"推己及人";「我跟你很熟」不等同於「你一定跟我也很熟」。

即使真的很熟,也要有其他的考量:

我們公司的董事長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常常教我ㄧ些東西(這是我覺得追隨他感到幸福的地方)。記得有一年,我忘了是什麼事(好像是送生日禮物給他姐姐之類的),我跟他說:"董事長啊!都那麼熟了,還要這麼做嗎?"他只跟我說了一句:"人熟禮不熟。"

無論我們跟誰很熟,千萬記得:禮不可廢。應有的"禮節"還是要遵守。

"很熟"絕不表示我們就可以"隨便"。

如果你想"都那麼熟了,那有什麼關係!?"那就是人家疏遠你的開始。如果你做得太過分了(踰越太多),那就準備失去一個朋友吧!

以我個人來說,我痛恨"官僚",也不喜歡"擺譜",但是這決不意味你就可以跟我"勾肩撘背"。

現代的年輕人似乎...不知道是不甩這些禮節,還是不懂這些禮節?有時候真讓我覺得※○,年輕的工程師啊!有些時候"氣質"、"風度"還是很重要的。

 

 

 

 

公告

謹向大家報告一項消息: 各位網友,家父(部落格作者) 已於2011年3月4日早上11:35因病突發性腦部出血逝世離開。 我父親近年來身體狀況一直不是很好,前年年底2009因身體不適就醫檢驗,經檢驗為自體免疫疾病引發血小板低下,經過住院及藥物治療後病情趨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