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工程項目的省思(紅磚)


 

上面這二張照片是我走在"舊街"時,無意中發現的。"土角厝"只留下一道牆。


 

上回說到混凝土,其實應該先談紅磚。(砌磚工程)。

*********

目前,我想台灣的鄉村還可以找得到"土角厝",也就是外牆以"土磚"砌築的房屋。這是早期的"砌築工程"。

後來,演進為以"紅磚"當外牆結構,屋頂為木造桁架+紅瓦;如為二樓建築,樓板亦為木構造。

到了50年代後期,房屋建築仍以1B磚牆為結構外牆、1/2B磚牆為隔間牆。

一直到60年代後期,房屋的外牆才逐漸被RC牆所取代,而室內隔間牆真正被"輕隔間"逐步取代是在70年代後期的事了。

至70年代後期,紅磚的砌築已逐漸走入歷史。

(說不定一堆人反對,因為到現在90年代後期了,以紅磚當"隔間"仍滿街都是,這要怎麼說呢?其實,我也很納悶,也許,無論如何,總有人堅持他的"原則"吧!!)

*********

就我個人所知,泥作、砌築、磁磚等三項工程的技術工人是不同的。

泥作負責天花、牆面、地坪的粉刷打底;砌築負責砌磚(台灣地區,空心磚、玻璃磚等使用較少,不過,仍屬砌築);貼磁磚就很清楚了。

當然,我不是說泥做的技術工人就不會"砌磚"、不會貼磁磚,但是,我相信"學有專精",至少在民國60-80年時,泥作工程公司/工班即使取得包括"砌磚"、"貼磁磚"的工程,也多再分包給"砌磚"、"貼磁磚"的專業工班。

到了70年代後期,我認識的一些"砌磚"包頭都"轉行"開始承攬"粉刷工程"。

**********

1.台灣位居地震帶,單單"磚牆"無法抵抗側向地震力,我就反對以磚牆作為結構體或是"隔間牆"。

2.以前我們評估過:1B磚牆與12公分厚的RC牆成本是差不多的,現在的相關工程項目的單價(模板、鋼筋、紅磚等)不知如何?工程師可以評估一下。

3.至於1/2B格間磚牆與輕隔間的優缺點比較,就由工程師自己做做功課了。

**********

1.紅磚逐漸遠離使用在"結構系統"上,純粹是因為結構力學的關係;也是為了避免地震倒塌造成人員傷害/財產損失。

每次有"地震"的新聞,只要看到災區的房屋建築是以"砌築"為主的結構系統,我就"ㄔㄨㄚ勒但"。

雖然近幾年台灣幾次嚴重的地震,有些RC結構並不保證什麼/照垮不誤,但是,如果是"磚造"我相信會更慘!!民國四十幾年(我是小學生),學校組隊到白河災區協助"清潔打掃",磚造建築的殘簷斷壁至今仍深深印在我的腦海中。

如果,輕隔間可以取代"磚牆",為什麼就是有人"抵死不從"?

2.看官KENBO回應說:「紅磚的隔音好像比較好,輕隔間及木隔間差很多,用隔音發泡好像也比較差。」

本來,所有的事物不可能集優點於一身,尺有所長、吋有所短,優缺點比較以後,選擇優點多的是唯一的方法。談到"磚牆"我開宗明義就是以"結構安全"為優先考量,當然,那只是我個人的看法。

3.工業成品取代現場施作。這是時代趨勢,所有現廠施做的工作項目遲早都會被工業產品所取代。最後,現場所做的只是組裝而已。

4.因為是工業產品,所以品質穩定、產品比較精緻、平整。

5.如果是現場砌磚,因為材料的運搬、堆放、砂漿拌合、撒水等工作,工地難免湯湯水水的,工業產品則比較容易保持工地的整齊、清潔。

"乾式施工"必然逐步取代"濕式施工"。

6.雖然如此,"砌磚工程"終將成為"裝修工程",必須走精緻、美學的路線,而揚棄"結構"用途。例如:清水磚、火頭磚等用於藝術造型/牆面、花台等。

 

 

留言

  1. 紅磚的隔音好像比較好,輕隔間及木隔間差很多,用隔音發泡好像也比較差

    回覆刪除
    回覆
    1. 如果依照規範施工,輕隔間的隔音應該是不錯的。問題是:門窗才是真正傳音的地方。

      刪除
  2. 喔是這樣我知道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麼夜了,還沒休息/睡覺啊!?

      刪除
  3. 的確!
    不過如果以單純的隔間來說,矽酸鈣板會比較快。
    但是如老大所說,以結構面來說的確!兩者皆不足 :)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