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豪宅BH0202

   最近,豪宅滿天飛、交易價格也越飛越高。有時,真不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

   台北市的豪宅,動則上百坪,價格上百萬/坪,已不是新聞。所以一戶上億已司空見慣。

   台北市真的缺少豪宅嗎?真的有這麼多人需要豪宅嗎?豪宅的定義是什麼?

一、定義:什麼是豪宅?

   房地產的名言:第一是地點、第二是地點、第三是地點。不過,這句話在台北好像有點問題了。以前的豪宅幾乎都是集中在仁愛路,當然信義計畫區附近也有幾個名案。不像現在,幾乎處處開花。我想這是因為台北市建地越來越稀少,像樣的空地(400坪以上)更是少見,僧多粥少自然搶破頭,地價也就一路狂飆,加上容積率的助紂為虐,土地成本幾乎佔了售價的70~80%。

   以前的建商,為了增加銷售面積,拼命蓋陽台、凸出物、樑柱外露;現在的建商則拼命蓋花台、雨庇、遮陽板、增設停車位增加獎勵面積、機房及陽台預設違章......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結果蓋出來的房子,公共設施可以高達40~60%,甚至更高,真是荒唐到極點。可是,似乎現代的消費者也能接受,才真的奇怪。

   話說回來,除了地點以外,其次似乎就是面積了。一戶100坪差不多可以算豪宅,200坪也不奇怪。所以一般的七、八十坪已是小兒科了。

   再其次就是建材。所有的建材幾乎都是目前國內找得到或進口的名牌產品。一樘大門七、八十萬、進口名牌衛浴、廚具;大理石更是普遍使用於室內。

   設備部分,變頻冷氣是免不了的,其他像是給水系統中的熱水循環系統,中水處理系統;安全管理的監控系統、指紋、瞳孔辨識系統都不是新鮮東西。

   除了硬體的部份,豪宅的設計如何呢?這一部分其實滿讓人失望的。個人收集的豪宅的說明書頗多;許多所謂的豪宅只是一般公寓平面的放大版,頂多臥室都是套房,主臥加個衣帽間,入口加個玄關。然後呢?所謂的豪宅就是這樣嗎?

   談設計是一門大學問。設計大師如此之多,各有一派理論,孰是孰非難有論斷。就像畢加索的立體畫派,也不盡然讓人信服、喜歡。何況是與人息息相關的居住空間。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習慣、癖好,即使是豪宅,可以有較大的發揮空間,但是,要找出共通性也非易事。究竟人就是人,而且,有錢與品味沒有直接的關係。所以,難啊!!是不是因此就將豪宅當一般凡夫俗子的公寓住宅一般設計?也許!

    個人喜歡拿汽車與房屋一般考慮。雙B汽車與一般汽車有何不同?同樣是四個輪子、同樣坐五個人、同樣四門,為什麼盛譽歷久不衰?為什麼價格差異如此之大?差別在哪裡?

   請客官自己思考吧!!如果不夠,想一想,名牌服飾、手錶與一般的服飾、手錶差別在哪裡?如此,雖不中,亦不遠矣。

二、什麼人需要集合住宅式的豪宅?

     這個問題更有趣。理論上,我們都知道,社會在正常的狀態下,所有的分配狀況皆如紡錘型(即兩頭尖,中間最寬的形狀)。以財富來說:一端是富豪、一端是赤貧,中間是所謂的中產階級。尖及寬代表數量,所以,一般來說:中產階級人數最多,富豪及赤貧皆屬稀有。(紡錘型亦可代表知識、道德、權位、年齡等等;只是形狀不一定是中央最寬)。

      那麼,買豪宅的當然是富豪,這個道理應該是不會錯的。問題是:會買豪宅的這些富豪在哪裡?

      這個問題不容易回答。個人經驗+朋友經驗,買豪宅的人,多數不是常在報紙上看到的名人。有些也許長年居住國外、有的也許就是忠孝東路四段一個巷子裡一家不起眼的公司的老闆。更不要以為買豪宅的人不食人間煙火,與世隔絕。

      他們跟我們都一樣。都是個有七情六慾的凡夫俗子。     

三、台北缺少豪宅嗎?

      缺啊!缺得一塌糊塗。

     個人覺得:目前這種"比大!比高價"的豪宅有點暴發戶的味道。就好像"雙B"勞斯萊斯"他跟裕隆車比大嗎?可能寬敞一點,但是絕對不是"林肯加長型"。

    誰會坐"林肯加長型"?

   我希望的豪宅:精緻一點、人性一點、舒適一點、優雅一點。坪數絕對不是重點。比喻也許不是很洽當,但是有點那個味道:如果大就是美,那麼何必買AP、PP等名錶呢?背個鐘,不是很好、很大嗎?

   

    

  

留言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