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預算的種類及花樣CA0505

     上一篇寫到施工預算,最少有四種:

    一、建築師的施工預算。

    二、業主(建設公司)的發包預算。

    三、施工(營造廠)者的投標預算。

    四、施工者(營造廠)的執行預算。

   上列四種預算,算的都是同一套圖、同樣的規範,可是相信大家都同意:答案一定不一樣。

壹、工作項目:建築師及業主的施工預算的工作項目,理論上應該類似(甚至相同),但是國內標準化的量測系統並不普遍,多數仍是:等到所有圖說完成後才開始算圖(我猜:多數應是以程式算圖了吧!如果還有建設公司/建築師事務所以手算圖的(小案子除外),佩服!佩服!

      電腦算圖的優點太多,絕不是手算所能做得到的。尤其是統計分析的部份,程式表格列印得清清楚楚,根本不畢費神去統計分析,要費神的是使用者自己要考慮:自己需要哪些統計分析資料。

      其次,工作項目在電腦算圖中也很容易統一一致,而且合理。

貳、數量: 其實,手算也沒啥不好,只是一定要有一套大家(與該案有關的工程人員)遵守的遊戲規則:"數量計算準則"。千萬不要各算各的、各扣各的、各加各的,到最後,同一個部門的數量也色彩繽紛!

      如果是電腦程式計算數量,因為程式中有一定的計算準則,所以只要是使用同一套程式,自然有相同的遊戲規則。如果程式不同,則必須詳細弄清楚:程式中的數量計算準則是否符合公司習慣。有些數量計算的程式,是允許調整計算準則的。

      如果是建設公司(業主),可以在招標說明書中說明數量計算的程式種類,也可以要求設計者(建築師)/施工者(營造廠)使用同一套程式。目前市場上有一些幫人做數量計算的公司,也可以找到使用自己希望使用的計算程式的公司,所以並不是為難設計及施工者。

叁、單價:說到單價,真是一團迷霧。

      我想做過採購發包的工程師都可以了解一個定律:就建材來說:廠商報價,報給建築師事務所的及建設公司的一定高於報給營造廠的。道理很簡單,因為營造廠拿到工程以後一定會找供應廠商再殺一次價,所以供應商不得不保留部份彈性,避免見骨。

     以施工分包廠商來說,道理也是一樣。無論如何,施工廠商到營造廠那兒,多少都要挨幾刀:承辦人員一刀、發包主管一刀、如果是大金額,搞不好,得到上級主管的眷顧,再加一刀。

     施工廠商的報價,有時真的讓人看不懂。

     最後,我們談談這些預算彼此間的關係:

    許多建設公司偷懶,拿建築師的預算當發包預算,這證明了幾點:

   1.建設公司的成本控制說說而已,因為不用量測系統,說能控制成本,真如緣木求魚。就算東刪西減,將施工預算壓到預定的成本以下,刪減的原則是什麼?先砍建材?再砍設備?

      成本控制就好像分配一張大餅,某些部分是不能太節省的,例如結構體。可是也不能太浪費,國內有些結構技師,反正是花業主的錢,所以結構設計為了保護他的結構絕對不會出問題,所以安全係數一再放大,反正業主也不懂、錢又是花業主的,over  design  的情況嚴重到不忍卒睹。其他的,總有公司重視的部份吧!像南崁有一家建設就非常重視一樓大廳門面及中庭庭園,相對的,其他部分的預算亦然被排擠減少是想當然的事。

      如果公司的投資案沒有重點,那什麼都可以砍,真的怪怪的。那,公司的風格/文化是什麼?沒有?     

   2.拿建築師預算當發算的原因:

       2.1.建設公司人力不足。有些建設公司精簡人事,所以工程師一人身兼數職,身兼數職意味這幾個職務/業務都做得離離落落!!表面上可能看不出來,真正探底,保證慘不忍睹。其實人事費用與因此造成的損失相比,根本不成比例。有家建設公司的老闆消遣這種公司的老闆是:在大街上倒油,然後到巷子裡去檢芝麻,說:"好可惜啊!可以榨油耶!"

       2.2.工程師偷懶。現在的年輕人被譏笑為"月光族""草莓族",其實,一要怪家庭,子女皆為千金、萬金,呵護唯恐不及,怎可能讓他們吃苦?所以,不識五穀是天經地義的事,手不能提、肩不能挑,更是正常。到社會也是一樣,吃ㄧ點苦就"我不幹了"。錢少一點就掉頭而去。先談福利、假日,再談不加班、不外調.....;如果遇到公司裡的主管,自己也沒啥本事,就大家一起混吧!反正,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2.3.老板省錢不請人算圖。如果公司人手不足,就外包請人計算吧!但是,老闆又捨不得花錢,所以簡單就用建築師提的預算吧!

     3.拿建築師預算發包的優缺點。無論誰編預算,遺漏項目、數字算錯都在所難免,不值得大驚小怪的。只是沒有復核(double check)的動作,是不是太奇怪了?幾億的工程,就這樣隨隨便便相信這個數字?而且,問題不只如此,許多弊端就是因此而來。在例舉問題之前,我必須聲明,個人對建築師沒有成見,我也有許多建築師朋友,只是,任何一個團體難免多少都有一些害群之馬,一粒老鼠屎搞壞一鍋粥。

     3.1.施工規範:我說過,許多建築師的規範都是沿襲以前的/不知始作俑者的規範。有些已經落伍到好笑的地步。近年來,我還見過木門框規定使用台檜的規範,你也幫幫忙,哪裡去找台檜啊?其他一些規範有時真會氣死施工者:像以前有個高架道路的案子,規範中規定路標看板使用的螺絲釘需要經過美國xxx實驗通過。好了,全台灣好像只有裕隆汽車有做螺絲釘的測試,可是偏偏沒有指定的這個測試;怎麼辦?該工程使用的螺絲釘總金額大概不會超過台幣1萬元,卻依規定要送到國外檢驗,如果加上來回機票/人員食宿,真是玩笑開大了。如果加上監造人員也要一同出國檢驗,那真的算是什麼規範?另外,一定有人碰過:規範跟廠牌同時一起規定的建材,結果呢?規定廠牌的產品不符合規範,符合規範的建材不是規定的廠牌,也會搞死人!如果你是業主(建設公司)的工務主管,你管轄的案子出了類似的問題,你有什麼想法?

     3.2.指定廠牌:老實說,我個人非常支持指定廠牌。指定廠牌可以確保設備或建材的品質。國內的營造廠多數只是想要賺錢,業主或設計者不指定廠牌,保證營造廠只會用最便宜的建材或設備,根本沒有信譽的問題與考慮;但也因此產生許許多多問題,工程師必須一一了解、一一克服。

        a.不一定有同級品:國內的建材/設備式樣之亂,天下少有。磁磚也好、插座也好、馬桶也好,說要找三家同等級的產品,實非易事。就以馬桶來說,誰能告訴我:哪兩家是(有)同級品?以前國產品中有合成、電光;可是他們也是搞來搞去,沒有同級品只有略好或略差的產品。鋁窗也一樣。

        這裡還有一個問題,絕對不能只指定廠牌,一定還要指定型號,否則營造廠保證用指定廠牌中最爛的那個型號。以前有人指定某幾家鋁窗,結果營造廠選了其中一家,似乎符合規範,結果他們選用的型號是那家鋁廠產品中最爛的一種,據說:那家鋁廠生產的那種型號在外面一般的加工廠(就是我們在街上/路邊看到的小鋁窗加工廠)還買不到;因為那種擠型銷路太好,所以鋁廠自己獨佔。你看可不可怕。

        b.指定廠牌一般是三家,可是除了前一個問題以外,有時建築師(或業主)指定的三家其實就是一家。我們說指定三家是希望有三個廠牌為同等品所以指定三家廠牌。可是有時真的做不到,所以指定三家同一個廠牌的代理商或代銷公司。結果,經常發生一件事,就是三家代理(代銷)公司的老闆是同一個人或是親朋好友,三家等於一家。另一個情形就是其中二家不是已經關門就是根本不代理這項產品,所以還是等於只有指定一家。所以,營造廠只好引頸待戮。這是什麼世界!

       c.商場如戰場。我們也遇過廠商拒絕報價的事情,經過一再追查才了解,原來部份廠商四處放風聲說已與業主取得共識,指定三家是障眼法。因為我們是私人企業,所以乾脆就將放風聲的廠商三振出局。這也是建設公司的主辦工程師要注意的事。

    太長了,執行預算及綁標下一篇寫。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