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7日 星期四

談"工料分析表"CA0007

    我一直以為:營建管理是個錯綜複雜、各個部份相互牽連、相互糾纏、互相影響的學問。不可能說:我懂施工管理,其他的不清楚。那是不可能的事!!

     如果是這樣,這個人對施工管理來說,大概只得皮毛。(這突然讓我想到佛教的那個故事:得吾皮、得吾肉、得吾骨、得吾髓;四種不同的境界)。

    (不能再寫下去了,不然又要改題目了。)

    還是談工料分析。

    工料分析是統計分析的一種。所以,除了以前日本人留下來的部份工料分析資料、國內還有的就是台北工務局出版一本工料分析,其他的似乎不多見(個人如井蛙,如有錯誤,原諒些個)。

     其實,工的部份比較需要統計數字。越多統計資料,工的分析就越精準。材料的部份,只要規範、施工法規定清楚,倒不需要什麼統計資料。另外,損耗、小運搬及另料就必須是對工程施工實務比較了解深入的人,才有辦法評比。另外,我比較支持"工料分析表"只用在土木、建築工程上。水電、空調等機電設備似乎沒有工料分析這一回事。(對不起,我對機電設備是絕對的外行。不敢有太多意見!)

    先談工的部份。我見過有人將工分成:大工、小工、技術工等等"工種",如果資料這麼清楚,當然可以這樣細分,但是,國內工程界對日報的輕視程度讓我懷疑這些資料的來源及正確性。舉個例子來說:模板工當中,有資深的技術工(可以组立樓梯及弧形曲線的模板)、有類似助手的工人、有專責整理模板、拔釘、上油的工人;一般人是很難區分的。對模板小包來說,他很清楚,所以每個人工資不同;外人根本無從得知。此外,營造廠分包給模板專業廠商時,也不管他必須要有多少技術工、小工等等,反正把模板工程做好就行,其他的是他家的事。

   另外,有些工程的工料分析表把"工別"列出來,是否必須如此,見仁見智。例如"地坪磨石子":有些工料分析就將磨石工另外列出來。所以磨石子地坪的工料分析表中,除了泥作工以外,還有磨石子工。

   工的部份,簡單做,其實滿簡單的。像模板,只要將每天上工的人數紀錄下來,一層樓完成後(一層的總模板面積一定已算好),將面積除以出工數就可以得到工率(一般是4.5坪/日),一平方公尺需要多少工就很清楚了。不過這裡說的是簡單的作法。事實上,工一定少記,因為我們只計到"來工地的工人",工地以外的,我們就無法知悉了。像是在模板堆置場的整理、修補、搬運等工數。

    其次,工程師不可能將出工時間記載得非常詳細。最多是以"半天"分界(上午若干人、下午若干人)已經非常了不起了。可是,如果工程師與包頭很熟,你可以跟他要到一份他的工時紀錄(核發工資用),紀錄是以"小時"作單位,所以非常詳細。不是一般工程日報用的"日"作單位。而且這個"日"含含糊糊的,是幾個小時?外國人喜歡以Man/Hour(人/小時)作單位是有道理的,這也符合國家規定的工作時數的觀念。

   至於"料"的部份,就必須一一列舉名稱及數量,料的部份比較麻煩的是損耗的計算。一般,損耗多少是在"數量計算準則"中規定的。這個部份也是因公司而異,不過我真的希望有人能努力做一番分析:比方說:搗築混凝土的損耗:我們都知道預拌混凝土搗築幾乎很難叫到剛好的數量,有時會多個一方、半方的,所以我以為損耗與搗築次數有關,次數越多,損耗就越多。鋼筋的損耗則有許多不同的看法,有的不管號數,通通以5%作為損耗比率。有的依號數加損耗:例如3號筋的損耗3%、4號筋損耗4%,以此類推;如此10號筋豈不是10%?胡搞!(也許因此,有些公司買定呎的原因就在此,雖然貴一點,但是減少許多損耗浪費)。

   材料的部分有個比較特殊的,就是粉刷用的水泥砂漿。一立方的1:3水泥砂漿(1:2亦同)很容易分析出需要多少水泥、砂、水。但是在地坪、牆面、砌磚、洗石、貼磁磚等等泥作工程中,各項工程每一平方公尺需要多少水泥砂漿(以平均厚度計算),這應該在施工規範或說明中規定。傳統工程中,以牆面粉刷地坪粉刷的砂漿用量最大,可是,諸位看官啊!你看過哪一本規範(或施工說明)規定粉刷厚度嗎?因為沒有規定,所以有下列結果:

   1.沒有人在乎模板组立的精確度。這是我個人對國內工程師普遍存在的,也是我個人最詬病的一個觀念:"結構體盡量趕工,一層樓少3天,十層就少一個月。把時間給裝修"。趕工的結果就是:模板组立歪七扭八、丟三落四的,除了工期少個三二天,其他好處一點也沒有。然後,一面打石打得一蹋糊塗(打得鋼筋都露出來了,根本就沒有保護層),相對的,另一面的粉刷厚度就超過五公分;開關插座忘記留,牆地管線溝槽打得跟蜘蛛網一樣!慘不忍睹。說起來,營造廠似乎沒有什麼損失,打石工的錢,模板包商要出。可是,打掉的混凝土是誰的?清潔、垃圾算誰的?粉刷厚度增加,水泥砂漿算誰的?工期延誤算誰的?別傻了,一般,模板小包會跟粉刷小包協商,少打一點,因為粉刷厚度增加導致泥作施工困難度增加,由模版補貼粉刷。好了,天下太平了,那多用的水泥砂漿,錢誰出啊!?

     個人一直以為:所有的工程中(包括機械、電子、運輸等),最粗糙的工程就是建築土木工程,泥作差吋、木作差分,好像是天經地義的事。真是悲哀!!工程師的心態如此,如何進步?所以,像劍潭捷運站的懸吊系統就只能眼睜睜的看外國人設計、看外國人施工,如果還沾沾自喜以為那是"象徵",真是寡廉鮮恥至極!!

   2.沒有人知道工程的水泥需求量。營造廠自購水泥用於泥作工程應屬大宗。泥作主要是:內外牆(RC及磚牆)粉刷、地坪粉刷、砌磚、貼磁磚、地坪石材等。

        我不知道一般的營造廠的規範中,規定牆及地的1:3水泥砂漿的平均粉刷厚度是多少?我知道的日本規範,牆面約為1.5公分;地坪約為3.5公分。個人覺得國內可能做不到,所以,牆面定為1.7 ~2.5公分;地坪為5.0公分。可是即使是這麼寬裕的數字,國內許多營造廠還是做不到,信不信由你。

       可是,想一想,2.5公分是1.5公分的幾倍?5公分是3.5公分的幾倍?換句話說:日本人一個工地假設用一萬包水泥,台灣要用一萬六千六百包;多了2/3,一包水泥以150元計算,別人的工地用150萬買水泥,我們要250萬,將近多了一百萬。而且,厚度太厚,品質又不好,這不是很可怕又很冤枉嗎?

    寫到這哩,不知道各位看官對"工料分析表"有沒有一個概念?

   另外有個名稱叫做"單價分析表",與工料分析表的差別在於將"工料分析表"填入工料單價即成"單價分析表"。因為會隨著市場行情而改變,所以一般公司應製作"工料分析表"存檔,等到某個工程要用到時,再加入當時的市場單價即可。

    

    

    

1 則留言:

公告

謹向大家報告一項消息: 各位網友,家父(部落格作者) 已於2011年3月4日早上11:35因病突發性腦部出血逝世離開。 我父親近年來身體狀況一直不是很好,前年年底2009因身體不適就醫檢驗,經檢驗為自體免疫疾病引發血小板低下,經過住院及藥物治療後病情趨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