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實做實算"(三)

(營造廠對分包的實做實算。)

一般來說,營造廠的小包都是善良的;有些看起來橫眉豎眼、刺龍刺鳳的,其實,多數是"土直"的。只要好好體諒他們,了解他們,有些工人真的會為你賣命!!

在工地,我算是凶悍的工地負責人,可是,我從來不跟不熟的工人計較,工人做得不好,我只找"工頭"或是"包頭"算帳。這一點,年輕工程師ㄧ定要牢牢記住;有些工人你也搞不清楚他的"海底"(底細),萬一他發飆起來,跟你幹一架,輸贏是一回事,何必呢?說不定明天他就不來了,你奈他何?到最後還不是"工頭"或"承商"出面解決。何不一開始就找"工頭"或"承商"?

在施工現場,我說拆,沒有人敢有第二句話。不過,我不會惡行惡狀的要他們難看,我會私底下找工頭一起去施工現場看他們的成績(我常常在中午或下午四、五點看工地,這也是我養成不睡午覺的原因;如果有問題,我就不客氣了。)我會跟他說:「安奶甘A垮?立嘎底共。立阿甘嘎A賽,得準督赫。」(台語。這樣子能看嗎?你自己說,你如果覺得可以,就算了。)

他們也很清楚,我是面子做給你。你看著辦。

話說回來,我也經常犯錯,工頭就會耐心的解釋給我聽/為什麼會這樣。反正現場只有我們二個人,我也不必臉紅;所以,我常常在工程師面前稱讚某些工頭是我"XX工程的師父"。這樣,有些喜歡胡搞的工程師對他也就"比較客氣"不敢隨便挑剔/為難他們。真的,我說是我的師父是肺腑之言,我寫的許多東西都是他們敎我的,只是,我問得很深入,所以他們常常說:「現在沒有人那樣做了...」,就怕我依那個標準來要求他們,我可沒有那麼"白目"。

以前營造廠的傳統工程的分包/承商多是該行業的資深技術工人,書讀的不多,從小當學徒到出師以後才由幾個志同道合(或是同故鄉)的師兄弟合夥組個"工程行"出來承包工程。我們稱那種組合為" 硬腳撐"(台語語譯),因為老闆也是工人,其他的工人不是老闆的師兄弟、親戚就是同故鄉的朋友、學徒,工作態度進取、積極,不計較"工作時間","工作份量",這種組合,現在已經不多見啦。

到了民國八十年代,許多老闆都會私下抱怨:「現在的工人,比誰都精,一天該做多少比誰都清楚。他不會讓你了錢,但是也不會多做/不會讓你多賺!」

其實,社會變遷/進步影響許多建築生態。"當分包的老闆"不再只是資深技術工人的專利,許多高學歷的學子也一腳踏入這個行業,也有投機取巧的"部落卡"(掮客)加入,沒當老闆的資深的技術工人見多識廣也不再安於現況、新進的工人一旦出師就躍躍欲試想當老闆....一切都改變了。

老闆與工人、老闆與營造廠的關係變成純粹"商業行為"。

**********

我所以寫這麼多,就是要說明:現在的營建業,從基礎上已經逐漸改變/進步,所以相對的,現在的"業主"、"官員"、"學者"等等(尤其是高階人士)也要跟著改變/進步,不要老是以為"我以前就這樣,以前這樣就可以。"三招兩式闖江湖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如果還以為"三招兩式"就可以繼續混下去,一定會很難看!!

年輕工程師也一定要比以前的工程師(相對的)更努力,因為以前"騙吃騙喝"比較容易,現在,大家都在進步,都在努力;如果,依然"原地踏步",可憐的就是營建業了,可憐的就是這個社會、國家了。

**********

以前,很多"規定"幾乎都是"工程習慣"、"工程慣例",小包也不會來跟你吵。

現在的包商(承商)有的就不一定了,其實他們有少數也是似懂非懂;因為有些不是真正的專業出身,有些"資歷"不夠,有些只是想"柪"一下,能得到多少算多少,反正也沒啥損失。

以"實做實算"來說,我想無論是"建築師"、計算數量的工程師、監工等,大概多是"想當然"的去計算所有的數量。相互之間,未必想法相同、計算式也未必相同,相信多是"各說各話"。

為了弭補這個缺失,所以許多"標單"的數量註明:"僅供參考用";以前,我們討論過:什麼叫做"僅供參考?"真是荒唐到家。專業的東西,完全不敢負責,也是台灣的一大笑話。

就因為如此,才有一大堆"亂七八糟"的"數量"問題無人負責、無需負責。

所以,承商不依慣例來"亂",似乎也是情有可原。

中央政府的營建管理單位"因循苟且、尸位素餐"我們也莫可奈何。

我倒希望帶動民間"營建"的建設公司、營造廠等的工程師(火車頭的駕駛)不要冀望別人,自己努力、自己進步,帶動一些些風潮、給台灣的營建業一些正面的影響。(本來,許多事情民間一定是跑在政府的前面。)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