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麼多篇了,其實一直圍繞的主題多是"開發"階段"(就是正式簽約確認合作建商、建築師、營造廠等之前)的問題。
我想地主最關心的是:"我能分多少坪房屋?"其他的似乎不是很關心;可能也是因為其它的事務捉不到重點,所以關心不起來。
這也難怪,我想:
1.對於"設計"、"施工",一般的工程師都不一定深入了解(不要說透徹了解了),何況是一般非專業的人士呢。
2.房地產的售價受"大環境"與"小環境"的影響,非常巨大;在同一個地區/區位,即使"設計"、"施工"再用心,也很難創高於"市場行情"的天價。所以,只要是"市場行情",地主似乎已經很滿意了。
大環境、小環境的分別,很難一刀切下去,說什麼是"大環境"?什麼是小環境?
簡單的說法:大環境就是範圍比較大的區位,小環境就是"基地"附近的環境。舉例來說:基地位於台北市或是位於高雄市...,這是最明顯的"大環境"的不同。平均來說:高雄市的房價,怎麼搞也賣不到台北市的售價,搞不好,相類似的住宅比較售價,可能真的連一半都不到。而"台北市仁愛路"的平均售價又遠高於台北市其他區位,這就是"小環境"。
3.不過,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好的/用心的產品可以創高於"附近"一般市場行情約一成左右的售價/單價,更重要的是銷售率及去化的速度一定佔絕對的優勢。
千萬不要小覤這一成的售價,坪數少,可能感覺不出來,坪數一大,那個數字就是"天文數字"。
比方說,5000坪的銷售坪(約100戶),如果區域平均售價是45萬/坪,好的設計、施工就可以"加分"賣48-50萬/坪。一戶以50坪計算,每戶約增加150萬至250萬,總銷售金額就可以多出一億五千萬至二億五千萬,那不是"天文數字"是什麼?
而且,更重要的是"銷售率"及"去化速度"。
價錢訂得高不證明什麼(賣不掉,價位喊得再高,有什麼意義?)賣得好、賣得快、價位不錯、可以clean,才是真本事。
4.一般來說,"大環境"與"小環境"不是一般小老百姓可以左右改變的。
大環境來說,我們常常說:土地的特性之ㄧ就是"不可遷移",不然我們都將土地通通搬到台北市算了。
其次,說到小環境,除非你是貪官污吏/或是貪官污吏的親朋好友,假公濟私才有可能更改"小環境"。例如:都市計劃道路可以只開到自家門口;道路拓寬可以避開自己的土地/只徵收對面的土地作為道路拓寬用地,即使道路因此變得扭曲/畸形亦義正辭嚴/視為合情合理。而且如果對面土地的地主不服,無論是抗爭或是訴訟,這種官司/訴願,老百姓必輸無疑/毫無勝算。
5.說到"售價",這裡必須補充/強調一下,一個區位的房屋售價必須參考"附近"、性質相同、規模相同的銷售案的售價。比較熱門的地區,可能有比較多的案例可以收集/比較,有些地區可能不太容易找到。其次,我說的是"平均"售價,同一個區位,相類似的房屋價格可能有一成左右的差別/高低"range"(幅度),而同一棟房屋也可能因樓層別/方位等而有一成左右的"range"。所以,平均售價是很重要的一個觀念。
當然一般人(地主)都免不了有"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的觀念。總以為自己的土地是"鑽石",別人的地是"垃圾地"(差不多啦)。自己的地蓋出來的房子一定可以高價售出(價值高於一般行情或等同最高行情)。
事實上,未必如此。
6.無論是"設計"還是"施工",好的設計者/施工者最大的榮耀是"在合理範圍內,創造土地使用最高的附加價值",反映在實務上就是"售價"與"銷售率"、"去化速度"。
除了"市地重劃"、大規模的"都市更新"、"新市鎮"等以外,一般度都市的建地想要改變/改造"大環境"、"小環境"有一定的困難度。所以,期望並努力於設計/施工是比較務實的作法。
(續2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