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一下,還是決定寫"玻璃"。
中國人發明瓷器是一個了不起的偉大成就,同樣的道理,玻璃的發現也是同樣了不起。
到了今天,兩者的功能/使用難分軒輊。但是,對建築材料來說,玻璃的使用似乎勝過瓷器。一般的杯、盤、碗、裝飾、藝品,玻璃與瓷器各佔勝場;寫到這裡,一直想不要離題太遠,可是心中老是揮不去國內幾家以"琉璃"享譽國際的藝術工作者的產品及努力態度,實在無法不提一下;加上國際幾家知名的水晶玻璃製造廠商,更是讓我覺得近代瓷器的發展似乎瞠乎其後。
在藝術創作方面,瓷器是否已是山窮水盡?
這是題外話,可是引伸到建材的使用,似乎有某些類似的地方。
陶磁方面,我們常見的有磁磚、衛生瓷器,還有呢?除了我一竅不通的高科技陶瓷產品以外,我真的不知道陶瓷的製作方式/使用方面/藝術創作等發展有什麼"柳暗花明"新的、突破產品(也許是我孤陋寡聞;若是如此,倒真是貽笑大方了。識者見諒)。
說起來,每個人都知道:玻璃與陶瓷最大的差別在於"透明"。陶瓷不管怎麼做總是不透明的。而玻璃要不透明還必須加工處理。
古時候的門窗都是木製品,要通風、採光時,就將門打開,窗戶撐起來。室內則採用紙糊的窗戶(現今日式建築還可見到)。
寫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一個問題:各位看官當知歐洲古老建築與中國古建築的差異,多數人都知道一是石頭建築、一是木構造。可是,各位看官有沒有想到:有玻璃跟沒有玻璃對建築造型、機能的影響呢(題目縮小一點好了:中國建築門窗有玻璃與沒有玻璃的造型影響)?這是學建築的人必須知曉的事,否則原理不通、老是學一些皮相、跟人學畫虎,或是跟人起哄,永遠不可能成為設計大師!!
一直想賣個關子。因為這個問題對空間分析、造型設計有興趣的人是個絕妙的問題。如果一下子就將一切答案說清楚、講明白,就失去各位看官思考尋找答案的樂趣了。
今天是農曆戊子年大年初一。出個題目讓大家想一想、思考思考一下,也算是功德一件。
************
先談玻璃的特性,除了一般大家知道的"採光"以外(這一點我想沒有人不清楚,而也多只用於此)還有幾個特點。一是透明。二是反射。三是隱藏。四是彩色。
透明,所以許多空間的變化--內引到外、外引到內,是一般手法。例如將庭園景觀與客廳(餐廳、休閒區等)連結。相對的缺點是"沒有隱密性",你要看風景,相對的風景也要看你;所以一般這種手法多用於公共空間。如果用於需要私密性的臥室、衛浴等就必須搭配"反光"或是窗簾之類的設計。早期的集合住宅臥室多採不透明的壓花玻璃,客廳才會採用透明玻璃,不過現在大概全部都採用透明玻璃,也許因為窗簾已是必需品,所以透明與否已不是重點。
其他還有室內空間的"虛實"設計,例如以玻璃(雕花玻璃、玻璃磚、毛玻璃等)作隔屏產生的效果與實牆有很大的差別。
玻璃的第二個特點是反射影像,以鏡面玻璃效果表現最強烈。玩反射的手法在室內裝潢中使用最多,他的優點是在視覺上讓空間加大,缺點是容易造成暈眩的不實的感覺。所以除了當鏡子用以外,如果是要來加深、加大空間,反射玻璃的大小排列是一門技巧、學問,一般將整片牆上安裝鏡面玻璃是一個比較粗陋的設計方法。
第三個特性是隱藏。隱藏的表現有二:
一是因為透明,所以會"忽視它的存在",無論是玻璃門、玻璃隔間都有人會意外的撞上去,所以,有些公司行號會在落地玻璃上貼一排標籤或貼紙什麼的,避免行人沒有看到玻璃而一頭撞上去;也有人在落地玻璃前排一堆盆花,讓行人不會走這條路徑也就不會撞玻璃了。其實,這就是設計的缺失,一般設計的人都是"想當然耳"落地玻璃窗當然是整片透明玻璃、又氣派、又簡單大方,事實上就是設計/思考不夠"細膩、精緻",應再加一些些努力,就可以改善很多很多。
一是因為反射--反映四周的景象,使得自己消失。這在一般的玻璃帷幕建築表現得淋漓盡致,以前我也說過,老貝(貝聿銘)在美國一所有歷史的大學建築群中蓋一棟新建築就是使用玻璃帷幕,讓天空、雲、四周的樹木反映在玻璃帷幕外牆上,使得這棟新建築"消失",避免新舊建築的不協調。
其實,老貝的巴黎凡爾賽宮的玻璃金字塔型新建物也應是利用這種觀念而與四周的舊建築達到協調的目的。
*****
我們讀近代歐美建築大師的作品,他們的作品多多少少都與玻璃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已經很久很久了,我也不是記得很清楚,如果看官有興趣,可以自己查閱體會。
推~加油喔!希望能給你寫作的動力!
回覆刪除【分享】下載劉真、王心凌、林依晨(路尼亞戰記)、花漾明星(偶像宣言)、蝴蝶、海豚、2008新年快樂、彩色彈珠的手機桌布
中國建築門窗有玻璃與沒有玻璃的造型影響)?
回覆刪除前輩~我還在想像中國傳統木建築裝上玻璃的樣子,是有點不能苟同讓玻璃運用上去,
更遑論造型,除非讓所謂的傳統變裝,搭上混血西方的設計語彙,在我的觀感裡,
中國建築有種陰柔的美,如果真的要用上剛硬但卻明亮的玻璃,應該要對玻璃下手,
例如避開大面窗或門的玻璃安裝,避免搶走建築雕花或裝飾的柔,或對玻璃加工,
降低玻璃搶眼的角色,至於對造型的影響,會有! 但尺度、細部、色彩亮度的控制,
我覺得才是控制造型所形塑新語彙的關鍵,但也並不是不能嘗試!以上
我只是出個題目玩玩。中國建築因為"沒有玻璃可用"(不是不用玻璃),所以,民間建築很多都是用"木門"、"木窗",只要一關起來就很幽暗(會不會是你要的陰柔?)。比較北方的官用建築,多以"紙糊窗戶"或是以"絹綢"糊窗戶,所以才會有許多門窗需要"各種圖案雕刻"(因為絹綢不可能貼在大面積的開口,風一吹不破也難)加上為了防風雨(絹綢是不耐風吹雨淋雪浸的),所以才有"特殊的造型".......我只是希望從另一個角度(不只是木構造的力學原理)看中國木建築。
刪除想一想,滿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