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階段,可行性評估中,有關施工的條件:「施工預算:12萬/坪;樓層:地面23層/地下4層;結構系統:地下室RC,地面層SRC;外牆磁磚:進口小口磚;衛浴:進口產品;工期:30個月......。」
二、預算控制
這個項目是比較困難的工作,偏偏每一個公司(的老闆)都最重視(對結果)卻也多只會"鬼叫",根本(對於管理過程)幾近於無知、或者根本完全無能為力。(也不一定啦,有些公司因為重視,所以無論是發小包、買材料或是訂定規格都是"一路殺下去",似乎也可以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功效。)
我真的祈禱:無知的祇是一些腦滿腸肥的有關官員或是一些"冒充內行"的老闆;千萬不要是工程師。
***********
不過,預算的管控,真的不容易,寫起來更是"繁雜",我每次想到這個題目,立即就想逃之夭夭。幸好,這裡寫的是工作大項,詳細的工作方法/方式我就不談了(這是一門大學問,外國有這門科系及研究所,如果我在這裡胡說八道,豈不是自己找罵?)
其實,"預算"的工作與"規範"編訂相同,也是配合"設計進度"一步一步執行。沒什麼捷徑。
1、數量計算。無論是"施工工程師"、"估算工程師"還是"預算控制工程師"都應該隨著"設計進度"計算已確認的設計圖說。不要拿"以後可能會調整"做藉口。工程師要知道:所有的圖說,沒有到完工交屋都有可能"以後可能會調整"。
我常常問一些工程師,他們什麼時候開始"算圖",99%的回答都是:圖說完整/建照取得以後,開始算圖。這就是觀念的問題。
如果等到『圖說完整/建照取得』以後才算圖、查詢單價....如果結果是符合開發階段,可行性評估中,有關施工的條件:施工預算:12萬/坪,那算幸運(瞎貓碰到死耗子);如果低於"施工預算:12萬/坪",很容易解決,暫且不去檢討;萬一超過"12萬/坪",怎麼辦?
最常見的,就是"老闆"或當權者達一把大刀/砍建材的品質:例如:磁磚降低等級、衛浴瓷器也改為國產品、鋁門窗降為"不知名"的品牌....反正一句話:「犧牲品質換取降低預算。」這是民間公司ㄧ般的作法;如果是公共工程,不是一再流標..到最後"追加預算"就是以其他方法"胡搞瞎搞"。
我相信,許多"建設公司"主管"工程管理"、"設計管理"的工程師都碰過這種問題,不知道,您是怎麼解決的?還是兩手一攤...反正就是這樣子,我也沒辦法。
2、單價查詢。在設計階段中,每一個設計完成的工作項目,都應依照"規範"、"廠牌"去詢價;如果價格不符合預算需求則必須調整預算或是變更"規格"、"廠牌"。這就是"預算控制"最精采的地方。
前面也說過,品質、進度、成本三者是很難拆分的,所以在"設計階段"對於各種建材、規格的指定,必須及時的"校核"檢視是否超過"預算標準,及時的修正,然後才能夠"確認"規格、廠牌。
也許工程師會說,這樣跟事後"老闆(主事者)拿著大刀亂砍一通有什麼不一樣?當然不一樣,預算工程師可以依據"預算"分配及"重要性"做適當的替選、取消一些不重要的工作項目或是將差額攤到其他比較不重要的工作項目;這樣,至少我門很清楚:錢是花到哪裡去了。
**********
因為考慮預算的控管,所以,一般是以影響"預算"(金額)較大的工作項目----「數量較大」、「單價較高」、「總價較高」者優先計算、優先查詢單價,至於是否"確認"仍需依設計發展而調整。
英文有一句話:TRY AND ERROR 我不會翻譯,意思應該是「不斷的嘗試,不斷的修正,直至正確為止」。預算的管控,用這句話來形容整個過程是最洽當不過了。
有關「預算管控」,我個人的淺見是認為這一門學問千頭萬緒,但不是不能執行/只是因為主管機關"束手無策",民間機構也不知如何下手,而,我也不知道台灣的營建管理學術單位是否有教授這門學問?所以,我看在台灣"預算控管"是一片荒漠,非常可怕。
其實,說比較容易,但是工程師具備一些基本的預算觀念是必須的;而如果有工程師在執行過程覺得老是反反覆覆/改過來改過去,也是必然的。
(續五)
三、進度控制
1、協力廠商諮詢。
2、材料供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