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工程師在"工程專案"各階段的工作(三)

開發階段,可行性評估中,有關施工的條件:「施工預算:12萬/坪;樓層:地面23層/地下4層;結構系統:地下室RC,地面層SRC;外牆磁磚:進口小口磚;衛浴:進口產品;工期:30個月......。」

*********

其實,有些工作我不知道要怎麼寫,負責施工的工程師才會明瞭。

*********

比方說,工期的計畫。比方說,預算的控制。

開發階段的施工預算(12萬/坪),經過設計階段(如果這個階段,施工工程師不聞不問),不是一下子就成為幾百個工作項目/單價/數量的"發包預算"?

這一段期間,難道無法"控管預算"?

同樣的道理,開發所預定的工期(30個月),到設計圖完成/發包以前就要變成一張"綜合施工進度表",未免太厲害了吧!?(也許因為不可能,所以根本沒有人會去做。)

如果,我們將"預算控管"及"進度編訂"的過程分成完成1%→100%:

那,開發階段的預算(12萬/坪)是1,發包預算是90,1→90中間都是空白?(因為還沒有決算,所以發包預算最多只能算完成預算控管的80%-90%。)

同樣的,開發階段的預定工期是30個月是1,有幾十個甚至幾百個工作項目的綜合進度表示90,那麼,1→90之間也是空白?

*****工程師啊!!下面這一段真的是know-how;如果工程師讀得懂/讀得通,有機會,也可以身體力行,那麼,您真的是一位名符其實/毫無愧色的"工程師"*****

設計階段,一般來說,時間短的也要三、五個月吧(極不合理),長的,二、三年也不奇怪。

這一段時間是參予"工程專案"的"施工工程師最"繁忙、精采"的一段工作時間。

想一想,這一段時間有多少工作等著您去做:

一、配合設計的進度訂定"施工規範"。

例如,結構系統確定以後,施工工程師就必須訂定相關的施工規範(鋼筋、鋼骨...)。隔間材料確定後,同樣的也立即訂定規範(輕隔間、砌磚、....),以此類推。也就是說,只要設計確定一個"工作項目",參予專案的"施工工程師"就必須立即整理這個"工作項目"的施工規範。

當然,如果工程師有能力自己寫施工規範當然最好;如果公司已經建有"施工規範"的資料庫,那就從資料庫中找出該工作項目的施工規範、重讀一遍,如有必要就加以調整修正,一方面鍵入資料庫(註明日期/工地/建檔者),另一方面,編碼成為這個專案工程的"施工規範";如果公司沒有檔案,自己又寫不好,則趕緊收集相關的規範,然後整理成自己公司(建檔)並成為這個專案工程的"施工規範"。

工程師千萬不要以為「規範是千篇一律」/閉著眼睛抄就是;我說台灣"狹隘"的地方:如果在青康藏高原,您以為:混凝土的施工規範與台灣一模一樣?在冬季下雪的地方呢?...所以,無論是再熟的施工規範,工程師ㄧ定要重讀一遍,參考基地的各種條件/法規等等,應該改寫的就要改寫、應該調整的就應該調整,那樣,不僅工程師可以時時隨著"時間"進步,公司的資料庫的資料也才會是"活的"、不是"木乃伊"。

***********

也許施工工程師會擔心設計進度(程序)是否能相互配合?其實,工程師是多慮了,設計工作有一定的程序,不可能"東飛飛、西跳跳",所以,施工工程師只要配合設計順序,一定可以完整的將規範制訂清楚。

其次,有些設計師喜歡在設計圖上附註"施工規範"。我想,施工工程師可事前與設計師溝通協調,將他們指定的規範交給施工工程師集中成一本"施工規範"(作為發包文件之ㄧ)。我個人比較喜歡將相同的事務集中在一起,這樣,施工者比較不容易遺漏或什麼的。

我想,工程師也知道:規範與"指定廠牌"是一體的二面;以前,我們的設計案除了特殊理由/原因以外,所有的指定廠牌都是由我們(建設公司)的施工工程師指定的;而且,並不嚴格遵守"指定三家"的原則,二家、三家皆可,當然除非萬不得已,很少指定一家。這個工作也是配合設計進度持續進行。

理論上來說,"成本、工期、品質"相互之間是密切關聯的,因此,在制定規範(或"指定廠牌")時,施工工程師ㄧ定要確實了解"規範是否合乎時宜"、"規範(指定的廠牌)是否超過需求"、"規範是否綁標"....這些問題都是一面制定規範(指定廠牌)同時必須切實做好"市調、查詢"的工作;當然,也同時可以調查"單價"及其他一些相關的實宜。這樣,就不會說等到"建照取得",急著發包、開工....兒讓施工工程師陷入許多工作根本沒有時間完成的窘境。

**********

重點是:施工工程師必須"配合設計進度",一一完成有關"品質管理"的工作,如果過程中發現有問題,就必須在"設計會議"中提出,要求設計者說明、經有關人員裁決修正或調整相關事宜。

(續四)

二、預算控制

三、進度控制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