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實務-模板工程(1)種類CR0504

   這裡談模板不談一般坊間書本上寫的東西。只談一些台灣施工實務上,工程師必須知道的事務,如有不周,請回應。

    1.種類:

       a.普通模板:早期稱濱仔板、亦稱骯髒模(台語)。由二至三支角材與杉木板組立而成,寬度有一尺、一尺半、二尺等規格,長度以六尺為基本。

          為防止模板與澆灌的混凝土黏結、拆模不易,以前表面多以黑油(使用過的機油)塗佈,後期改用脫模劑噴塗。

          在各類模版中,普通模板材料價格最便宜。如果搗築後的混凝土表面需要1:3水泥砂漿粉刷,則應採用此種模板。這種模版拆除後,混凝土面非常粗糙,如果要用於造型,未嘗不可。

       b.清水模板:

      凡是以防水夾板作為模板,即為清水模板。(當年台灣拆船業興盛時期,有以拆船所得的夾板作為模板者,亦可)。

        我曾見過公共工程將清水模板分成甲級、乙級、丙級等等,沒有去搞清楚等級的差異在哪裡。個人覺得,清水模板除了夾板是新舊品的差異以外,主要的差別是在組立的工法、細部。所以,以使用功能區分清水模板的等級,應包括施工法:

         b.1.拆模後,不再整理,表面有明顯接縫者。一般多用於有天花板的頂板。

         b.2.拆模後,須磨平接縫,批土油漆者。一般用於無天花板的室內頂板。

         b.3.拆模後,不再整理,但表面整齊、光滑、無明顯接縫者:一般用於牆、柱、樑、板等特殊質感的建築物。國內比較少見,以前松江路/長春路口的榮工處的辦公大樓外牆即為此類清水模板(內裝如何?不知),後來加以粉飾。現今尚存的有民生東路/復興北路口的大陸工程大樓,外牆亦是。

       c.系統模板:我知道國內有一家公司從德國引進的doka系統模板。另外有一家是swing(?名稱可能有誤)。系統模板,簡單的說就是將特殊的(合成木板及合成角材)材料依設計圖說組立成一個一個單元,混凝土澆置後利用機具吊裝爬升至下一層。

        台灣地區系統模板不能暢行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台灣位於地震帶,結構系統多為樑柱系統,系統模板的單元組立、爬升問題多多。加上國內設計少有標準化的觀念,要以標準化為基礎的系統模板用於尺寸繁雜的房屋建築,困難重重。以我所知,台灣doka為了配合國內環境,複合了傳統工法施工,成績如何?不得而知。

       d.鋼模:大致可分為二大類:一是房屋結構體使用的鋼製模板,一是土木等工程使用於小型工程或預鑄帷幕牆等的鋼模。

           d.1.國內有一家公司,結構體用鋼模組立,而後澆鑄混凝土。其實就是系統模板,只是將模板材料改為鋼鐵而已。這種模板除了有木製系統模板的缺點以外,還增加了模板本身重量的問題。台北縣有一處工地的多數大樓就是以這套系統模板施工,據說,為了配合系統而將所有的內牆全數改為RC牆(這就是在營建管理中,設計與施工各行其道的結果),成果如何?不問可知。

           d.2.另一類鋼模是用於建築構件的製造及小型工程(標準化)的施工。例如:工廠生產製造RC帷幕時採用鋼模,以便重覆使用。小型工程如排水溝、防波塊(俗稱:肉粽)、預力樑等多使用鋼模,取其標準化及耐用的緣故。

        e.塑鋼(FRP)模板:以前曾經有人想以塑鋼(FRP)板取代防水夾板,取其質輕、耐用等優點。但因裁剪等問題無法克服,終未能成功。不過,仍有些工程以塑鋼做成特殊造型的模板施工:例如,一棟大樓設計格子樑,所以模板公司訂做碗狀的模板來施工。不過,到底是少數。

      f.其他:為了造型,許多材料都可以當作模板。例如以浪型石棉瓦當作庭園景觀花台的外牆模板。也有以其他材料附設在模板內側,拆模後,就可以顯出特殊質感:以前台北中華路第一百貨的外牆,就是以粗麻繩固定於模板內側,混凝土搗築拆模後,外牆就顯出麻繩的紋理。

   2.工法: a.傳統工法: b.滑動模板:  c.飛模: d.預鑄:  e.半預鑄: f.一日一循環(one  day  one  circle)

    (後續)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