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日 星期一

用心蓋一棟住宅(六-三.待建築人用心解決的問題)BQ0408

    越寫越多。我的問題還真不少!!還是,我看國內住宅的問題還真多!?

   台灣的建築,因為氣候多雨、空氣污染、潮溼等問題,所以一般建築的外牆多喜歡貼裝飾材料。

   如果客官注意會發現,日據時代留下來的建築的外飾,多為二丁掛+洗石子。後來開始有拼花馬賽克的蹤跡。光復以後,單色的馬賽克逐漸取代二丁掛及拼花馬賽克成為建築外飾主力,間或有小口磚的出現。到了60年代後期,二丁掛開始流行。而後有方塊磚。

   60年代,為了襯托一樓的價值,許多大樓的一樓(間或加二樓)正面外觀貼石材。此時的石材仍以國產蛇紋石及白雲石為主。道70年代以後,才有金屬帷幕牆及進口石材的引進/使用。後期,才有進口磁磚的蹤跡。

   因此,走在馬路上,一些未改變外飾的房屋,很容易知道他的興建年代。

   建築可以反映當時的社會,真是一點不假。

  日據時代貼二丁掛,無論是柱轉角、柱的下半段、窗框、雨庇等不容易掌握尺寸的地方皆以洗石子處理/收邊。60年代二丁掛重現以後,二丁掛的貼法真是千奇百怪,什麼"出頭"都有:橫貼、豎貼、25勾丁、55勾丁、橫豎交錯;勾縫也分滿漿、v型勾縫、淺凹、深凹等等;在二丁掛轉角磚未生產前(或是生產後,因為價錢太高而不使用),轉角的貼法有磨邊成45度以後對貼,也有一塊二丁掛的邊壓再另一塊的,也有貼到柱邊,二塊磚互相不接觸的;方法是什麼都有,什麼都不奇怪。

   馬賽克就沒什麼好討論的,反正一路貼到底,就是這樣。60年代後期也出現所謂的玻璃馬賽克,因為施工不易,完成後如果經陽光照射反光後,整個完成面看起來凹凸不平,所以,似乎沒有大量風行。

   說到後來的方塊磚,我真的不懂方塊磚美在哪裡?印象中,早期的廁所牆面貼三吋六磁磚跟方塊磚好像好像,所以一直覺得是拿廁所的瓷磚貼到外牆上似的。

  台北的大樓,外牆貼石材與貼磁磚有何不同?除了材料比較貴以外。工法不談,只談完成後的結果與感覺。

  我的問題是:外牆材料除了流行、價格高低、顏色以外,都只是貼上去就算了?

  材料的特性?磁磚的大小?收邊?都不需要用心去設計?

  我想,國內設計最不用心的就是外牆。無論是石材、磁磚、馬賽克都一樣,貼上去就好。工人是省工就好,建商是有貼就好。當然也有一些相當用心的建築物,不過真是稀有動物一般。不好舉名字,否則得罪太多人。

   只是希望設計者多掌握各種材料的特性、思考排列方式、組合效果。那樣,都市叢林至少美麗一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公告

謹向大家報告一項消息: 各位網友,家父(部落格作者) 已於2011年3月4日早上11:35因病突發性腦部出血逝世離開。 我父親近年來身體狀況一直不是很好,前年年底2009因身體不適就醫檢驗,經檢驗為自體免疫疾病引發血小板低下,經過住院及藥物治療後病情趨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