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砌磚(二、預備工作及施工)

談到砌磚的準備工作,不知如何下手。

上一篇談"材料"一文中,有些就是"材料的準備工作、。

***************

談到砌磚的"準備工作",大家都知道而又"大家都做不到"的就是"磚塊的濕治"。課本上說:"紅磚必須充分含水但不得滴水"(大意如此,我沒有書本在手邊,意思是說:含適量的水,過與不足均不符標準)。講,真的很簡單,做起來又是搞死一堆人。

(如果看官中有高手,請下指導棋,如何做才能符合標準?)

紅磚需要充分"溼治"是因為乾燥的磚塊很會吸水,(這個工程師看磚塊在撒水時的吸水就知道,)為了避免砌築磚牆時,1:3水泥砂漿的水分被紅磚吸乾而導致"水泥砂漿中的水泥無水份可以充分水化、因而強度不夠/大幅降低",所以,紅磚必須充分"溼治"。有些已砌築完成好幾天的磚牆的砂漿用手指一摳就成粉末或整塊剝落,究其原因,偷水泥的或然率比較小,多是"紅磚沒有濕治/沒有充分濕治惹的禍";這一點對紅磚的砌築強度是致命傷,比什麼都重要,工程師千萬不可等閒視之。一定要想盡辦法讓紅磚充分"溼治"。

為了符合標準,我們在一樓(地下室頂板上)砌一個水池(高約1公尺、長寬至少三公尺,視基地地形、大小決定),將篩選過的紅磚整齊的放入池中,然後放滿自來水。約四小時後才取出、小搬運到施工地點備用。

實話實說,那大概是民國78年左右的事,每個池子一天可以取二次"溼治"完成的紅磚,運到施工地點放置約一個晚上,讓它滴水(去除多餘水分),第二天早上才施作。

問題是:

1、數量不符實際需求。(因為池子不可能無限大,那時,施工計畫的觀念也還不夠成熟,所以供需失衡。)每層樓的隔間所需要的紅磚數量大於濕治的數量。

2、一天出二次磚,一次在上午(清晨),一次在下午(黃昏)。小搬運的工人(包括將紅磚搬進去浸泡、將濕治完成的紅磚搬出來的小工,吊車的操作/搬運工人)怨聲载道,後來雖然加價還是做得很辛苦。

3、所有的承商都習慣傳統的工法:工地在模板清理、室內放樣也完成以後,負責吊運(通常是由泥作承商分包)的小包就開始準備吊運紅磚、水泥、川砂,等到有一定數量時,吊運小包就開始依各個施工場(隔間)所需要的數量開始吊運、分配,(消遣一下工程師,有幾個知道哪裡要幾包水泥?幾方砂?幾包水泥?還不是都聽工人的指揮,忙著叫砂、水泥、紅磚等材料)。吊運工人等到吊運分配得差不多了,屁股一拍,到下一個工地去工作了。

接著就是砌磚的小包頭在施工前幾天進場來看看吊運情況/施工場所,然後運來工具/就定位;比較負責的小包還會在正式施作前一天自己接水管將紅磚澆澆水。

工程師呢?也沒有施工計畫(工、料、工期等相互關係沒有仔細考慮),也沒有想法,反正一切聽承商的指揮。(希望現在不是這樣。)

我對以前的工地大量使用紅磚,只有懷疑他們施工精確/標準的份。可是,現代還那麼多人喜歡用紅磚當隔間材,我就一直悶悶不解。

1、無論怎麼做,所有的磚牆(包括1B、1/2B)對地震力(側向力)的抵抗都是非常令人擔憂的。(我記得小學時,發生白河大地震,災後,我們被派去打掃街道,看到倒榻的二樓房屋、裸露/東倒西歪的磚牆及磚柱,一直讓我印象/記憶深刻。 )後來的921更是讓我對磚牆厭惡;四川大地震,我只要想到落後地區多以"紅磚"、"土磚"砌房子,我就對傷亡人數十分悲觀。

早期,因為科技不進步,所以台灣地區的房屋多為"土磚"、"紅磚"砌築,後來進步為"加強磚造",然後是"RC"造、鋼骨造...。我就一直不懂,為什麼台灣還有許多人喜歡用紅磚隔間?尤其:台灣是在地震帶,真的拿生命在開玩笑?

尤其是建設公司或是"建築師"、"設計者",還用紅磚隔間,真的應該打50大板。

2、我知道,許多消費者覺得"輕隔間好像一撞就會垮掉似的,所以喜歡堅強的"磚隔間"。我也知道許多工程師害怕"新的事物",所以抵死不願採用"輕隔間"。(我們公司七十幾年開始推"輕隔間"時,反抗最力的就是關係企業--營造廠的"工地主任"、"工務經理"、"工程師"(依強度的順序),害得我們幾個推行者還被高幹調查,懷疑我們是不是拿了輕隔間的好處---我猜是營造廠打報告、造的謠言。)

3、除了施工困難、"地震安全"以外,還有砌磚的"污染"、水電管線的埋設、維修、更新等等問題。不多談了。反正,用紅磚隔間除了"工程師施工熟習"、消費者"感覺堅固"以外,還有什麼好處?

*****************

繼續談砌磚的準備工作。

本來應該談"放樣"的,但是,問題很專業,這裡只是告訴工程師,放樣一定要謹慎小心千萬不要磚牆頭尾差一個磚的厚度(變成斜的)。

****************

所有的砌築工程(包括:土磚、紅磚、石塊)最大的問題在於"開口"(門、窗等)的上沿大跨距如何砌築的問題。所以,歐洲的石塊砌築工程才有"拱"的形成,無論是圓拱、尖拱都是為了解決這個"開口跨距"的問題,美觀是附帶形成的。(後來演變成裝飾性的用途已是等而下之了,這跟中國的"斗拱"有異曲同工之妙)。

紅磚的開口上方也有"拱"的砌築方式,這在古街的老式磚造房屋中還可以找得到,但是因為費工費事,所以一般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1、少開門窗,2、窗子開長方形的,開口的跨距較小。

(寫到這裡,順便提醒工程師:讀建築史要從各個角度看問題,千萬不要:只是因為好看,所以我也依樣畫葫蘆,沒事也在現代建築裡搞個"拱"來玩玩。我個人有時看到一些現代建築硬湊一個圓頂在上面,看得過去也還好,有些做得不倫不類,看得真的會一口血噴出來。)

還是說我們的磚造開口上方應如何處裡?我看過的處裡方式有下列幾種:

1、早期,開口上方的圓拱曲線較平緩,製作方法是先架設曲線支撐,曲線以木板釘製而成;而後,在曲線板上砌磚(如果是1B磚,則多為橫的豎磚、砌兩層、以開口的中央為中心點、略成放射狀--底部為6*24公分、高12公分、深度24公分;如果是1/2B磚,則砌豎磚--底部6*12公分,高24公分)。**為了方便說明,以標準磚的尺寸來說明。

比較重要的是:A、填縫沙漿必須確實。B、"拱"的正中心(開口中心正上方)必須有一塊磚是垂直於開口水平線。因為那塊磚是壓磚;在石塊的"拱"中,這塊石材一般比較大而且不是方形/成方錐形。

經過沿革改進(?),開口上方的"拱"變為水平沒有曲線(略為預拱)的直線形豎磚,砌法依然相同:先架設6分夾板(中央略為預拱),然後在上方砌豎磚;待沙漿固定後,才將夾板拆除。

2、上面所說的這種做法(直線豎磚),開口跨距不能太大(約為一公尺左右尚可忍受),倘若跨距超過太多,開口上方的磚牆有產生下沉(大肚子;造成門楣向下彎曲)甚至磚牆龜裂、破壞的可能。

所以,加強磚造結構系統(有RC樑)以後的建築設計,門窗等開口皆到樑下,免去了開口上方補砌磚的困擾。工程師應該記得:早期的門也是開到樑底,但是門扇不須如此高,所以上面一小段做成"開天"(天窗、裝固定玻璃);但是,後來又有"安全顧慮"--小偷由此進出,所以,"開天"又逐漸退出舞台。所幸,門的寬度多在1公尺左右,一般工法尚能忍受。

3、後來,因為門上砌豎磚還是會有一些問題,所以,乾脆預鑄"楣樑"放置在門開口上方,承載開口上方磚塊的重量。這就是"預備工作"。

"楣樑"的尺寸。1/2B磚牆的楣樑:樑寬約10公分,樑深約15-20公分,長度約為開口寬度加50-60公分(兩端架設於磚牆上各約25-30公分)。所以說是預備工程是因為每一個工地必須視設計圖須要尺寸及數量在工地現場預鑄,鋼筋我想用3號筋、上下各二支,以鐵絲(10號)做箍筋就可以了。

施作完成,至少要養護7天。

室內門的位置,通常總會有幾樘一邊會靠著RC柱子(或RC牆)站立,此時,"楣樑"頂著RC柱子(或RC牆)的一端就必須預埋L型鐵件,組立時,一端擱在磚牆上,另一端利用L型鐵件固定在RC柱子(或RC牆)上。

因為這種L型鐵件在砌磚牆時的用途很廣,所以,以前我們公司是自己設計/定做。不知道現在的建材行有沒有成品出售?

 

留言

  1. 吃米蟲的深海魚2008年7月15日 清晨6:38

    說到吊料還真的很怪,給數量表考還是他們方便就好
    明明是36箱瓷磚就硬是放40箱(4吊)
    不然就是兩間的料放一堆,講似乎也沒用,
    結果料太多上面還不夠吊,剛開始不明究理還以為數量算錯了,馬上又補料進來,
    結果後來看到下面完工戶每隔幾戶就留幾箱瓷磚真是....
    L型鐵件因為是第一場沒見過,木門用釘子固定在紅磚砂漿上是我看到的做法。
    不過水電管道間再未砌磚吊管時用了一堆,結果粉刷時派臨時工在那邊切鐵件...
    另外說真的若是要算砂漿材料數量還真不容易,
    真要算就是下班時間送給公司吧!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想:管道間的鐵件是固定配管用的(角鐵),如果突出管道間太長,應該叫'水電承商來切除",除非你們營造、水電一起包。
      我以前寫過:使用材料"用電腦程式算圖"一定要能分層、分戶、分間"統計,否則那個程式就太爛了。市面上有具有這種功能的算圖程式。不然,手算的人也要如此區分,才不會一套圖算好幾次(而且可能結果都不一樣)。

      刪除
  2. 吃米蟲的深海魚2008年7月22日 凌晨3:23

    我唯一看到公司提供的數量只有分戶而已,而且材料數量不知道為甚麼會與實際有差距,
    似乎是變更設計後也沒有重新計算,所以根本是參考用,
    只能靠現場估略概算,例如12樓建築的所有外牆磁磚主任一夜之間搞定,
    實際貼磚時似乎又東改西改,抿石子數量變多,某型號磁磚使用量變少,
    結果按照主任計算的外牆磁磚數量吊上去居然有些使用沒多少就堆在那邊到外牆磚貼完...。
    當初副理告訴主任要請外觀工程師檢核磁磚型號及施作位置也沒有,所以外觀其實與外觀3D圖不同。
    我計算好幾個晚上的各種壁磚、地磚數量,
    吊料也並不完全遵照指示,結果現場也是亂七八糟,搞得很無力。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是另一個問題---關於數量計算及工料分析的問題,談起來又是一大篇。我記得我好像寫過"數量計算系統",可以先看看,等我把"明暗管"寫完,我回頭查查以前我寫了一些什麼,再來寫一篇/順便答覆,好不好?真的對不起,我沒有三頭六臂。

      刪除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