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再整理一次:
一、面積:標單(建築師、業主)數量;執行預算(營造廠)數量;實際執行(分包)數量;在三者之中確實/謹慎的確認一個正確的數字(A)。
二、施作的實際數量(塊/平方公尺):"工料分析表"的數量;工程師的"計算數量;工地執行的土鯽數量。在三者之中確實/謹慎的確認一個正確的數字(B)。
三、材料進場數量(C)。
四、材料保留(剩餘)數量(D)。
**********************
1、材料進場數量(C)-材料保留(剩餘)數量(D)=實際材料使用數量(E)
2、施作的實際數量(B)*實際施作面積(A)=施作的實際總數量(F)
3、(E-F)/F=《實際材料使用數量(E)-施作的實際總數量(F)》/施作的實際總數量(F)=損耗率(%)
很簡單吧。
********************
統計分析的基本原則就是"樣品"越多,統計/分析的結果就越"趨近事實"。所以,如果一個公司有許多工地(無論時間先後,只要"工法類似"即可),一個一個將分析結果累計/加總/平均,如此獲得的數據,自然接近事實。
任何一位工程師再努力/窮畢生之力/一個人默默的做,怎樣也不可能獲得幾個"數據",所以,獲得的數據的"精確"程度就值得存疑了。
而且,這些數據多多少少與"公司文化"有關係,所以,有些數據不一定通用於"所有公司"。公司文化,主要是"公司負責人"的經營理念,"工程主管"的想法,工程師的工作態度;當然,反映在工程上的就是"制度"、"人員編制"、"工作內容"等等。
前面說過,統計分析需要很多樣品才能確保其"精確"、"生命"及"符合現況/實際",這是需要長期不斷的(每一個工程/工地)統計/分析/加總而成的。百年老店的統計資料自然有其權威性,年輕的公司只好一則借助別人的資訊、一則自己努力經營/補充/修正,非常不容易。
如同前面所說的,即使只是統計/分析"材料的損耗",如果沒有相對應的管理制度(工料分析表等)、工程師的素質、公司大力支持、長期的努力.....我不知道這樣獲得的"損耗率"精確程度有多少?
即使以上所言具已具備,我們對"損耗率"也要有正確的認知:
一、任何一個"損耗率"都不是放諸四海皆準的鐵律"。我想工程師依據"損耗率"統計/分析的過程可以了解:"損耗率"不是不可動搖的"金科玉律"。甲公司的"損耗率"跟乙公司的"損耗率"也不一定會完全相同。甚至,同一個公司甲工地的損耗率跟乙工地的損耗率也不一定完全相同。
二、也許有工程師會說:那我們定"損耗率"有什麼用呢?
工程師必須了解,所有的施工項目都有"容許誤差"(其實,豈止"工程",人生許多事務不也是一樣?),但是,我們還是要有一個"基準"來規範工作內容與工作態度。
三、所以,也許有工程師讀到這裡會想:「噢!為了一個"損耗率"我要多做這麼多事情。」
大錯特錯!!!!!工程師千萬不要倒因為果,本來工程師就應該做這些事情(包括:數量計算、編訂執行預算、控管材料、工料分析修正/建立......),損耗率只是附帶產品。
********後記**********
一、雖然只是簡單的一個"損耗率"的問題,可是牽涉範圍之廣,真的不是三言兩語所能盡訴的。有些制度我還沒有加上去,例如工地的倉儲系統(進料/出料的管制)、日報系統(每日使用材料/出工紀錄)....等等,因為,光寫前面那些,大概就足夠一般的工程師煩惱/頭疼的了。
我真的不知該說什麼。國內的施工管理平均起來真的還差先進國家一大截,但是,大家都習以為常/甚至認為那些"無補於事"、浪費人力、浪費資源;我有能說什麼呢?
只有期望有心人一步一步/堅持/努力下去。
二、我以為:工地完工以後應書寫"完工報告",總集施工過程及結果,並加以分析比較;如果有這份報告,前面所寫的一些資料,應是"完工報告"的主要內容之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