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管理似一條魚(三)---被切成一段一段的系統GR0005

****開發單位的可行性評估,多壓低造價、提高售價,案子自然可行。問題是:營建成本是真的嗎?銷售預算是真的嗎?到時一定有一堆理由證明不是我的錯。甚至,大家都忘了當初"可行性評估"是怎麼寫的。******

   我說"營建管理"似一條魚,其實還不如說是有生命的生物或簡單一點;說像人體一般還比較易懂。

   縱貫全身的許多系統(如神經、血液、消化.....)就好像縱貫工程專案的預算成本、品質、進度等主要系統。比較不同的是:這些工程專案的管理系統幾乎都是從開發階段就開始發動、作業,後續階段中,這些系統只是跟隨著工程專案的發展而演進、執行、完成。

    換句話說:在開發階段所製作、評估工程專案是否可行的"開發計畫"是一個工程專案的基本大法。理由很簡單:根據這些數字證明此案可行,那麼,後續階段如果更改這些數字,當然會改變結果。本來明明說會賺錢的案子,結案時怎麼陪了一屁股?

    一般公司在各階段做的計畫很少接力下去,原因很多,主要的有:

    1、開發部門為了業績、或為了害怕承擔成敗責任,所以亂填數字。比方說,為了業績,開發計畫製作者將有關成本壓得低低的,相對的,將售價抬得高高的。如果老闆不注意,一比較,居然可以大賺幾億元,當然立刻下注、投資該案。相反的,開發單位如果怕負責任,就將成本抬高、售價壓低,案子自然賠錢,老闆一看當然不幹。

   2、基於上訴原因,開發單位任務圓滿完成、取得資源(土地/房屋)以後,就將開發計畫束之高閣,不再聞問。後續單位也樂得無拘無束的自由創作,所以後續單位的成本、進度、品質可能與可行性評估計畫的數字完全無關,甚至南轅北轍、風馬牛毫不相關。

      過程中如果是降低成本、提高售價那還好。可是一般多是事與願違,設計為求美觀、大方、先進等等,設計完成的產品造價多超過開發所訂標準;施工單位發包也可能壓不下來,銷售單位為求銷售業績一定設法壓低售價,才會好賣,才有"克林"的漂亮成績單。好了,案子就這樣賠定了!

      如果不把系統完整的延續執行,問題很多,此只一端而已!

2007.08.10.第一次修正。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