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營建管理"這門學問?
根據日本竹中工務店附設的建築研究所的教授的說法,營建管理是由"施工管理"開始,然後向上(設計階段、開發階段)、向下(管理階段)延伸發展出來的一門學問。(註:營建管理四大階段:開發-設計-施工-管理)。
這個說法就我個人的學習歷程,我是頗為贊同的。
以前,在學校學設計的時候,記得教授講過一句話:"只要你設計得出來,就可以做出來!!"意思是說:只要設計圖畫出來,施工絕對不是問題,一定做得出來。理論上似乎是正確的,實際上我覺得是大錯特錯(一定有人持相反意見)。就設計而言,我是徹頭徹尾的"機能主義者"---也就是"型隨機能而生"的信奉者。為了造型犧牲一些機能,只要不要太過分,還可以忍受;如果超過限度,我第一個反對。
不過,這個問題爭執很久很久了,總是各說各話,所以不談。
個人以為:除了極少數的特例以外,所有的建築都受"資源有限"的限制,只有極少數的建築物不受"資源有限"的限制,例如古代帝王的陵寢:金字塔、秦始皇墓等或是帝王主張的建築:例如宮殿、教堂等。所謂的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能源、時間等等。
但是近代的設計者,多以表現個人設計理念為目的,除了政府的"法規"以外,真是海闊天空,任其翱翔。即使是今天,相信仍有設計者視"預算控制"為無物。如果說有些設計者連"預算分配"都不懂,也不是令人意外的事,更不用提設計與進度間的關係、品質與成本的關係。
有一次,我跟一位初次見面的建築師談"營建管理",一開始就觸礁了。我說,你對"營建管理"的看法如何?他回答說:我們不管營建管理。"為什麼?"他說:只有施工的人才要注意營建管理。真是敗給他。
在施工階段,每一個步驟、每一個工法、每一種不同的建材,都與成本、工期、品質、安全衛生等息息相關。實際施工者總是不得不樣樣斤斤計較,避免浪費時間、賠錢、重做,所以逐漸發展出"進度管理"、"預算管理"、品管計劃、無缺點計畫......等等各種管理方法、計畫。發展到最後,施工者發現無論自己如何努力,設計圖說的限制/缺陷讓施工者根本無能為力,因此向上衍伸,要求設計者必須有一套"設計管理"制度,從根本上解決施工上的問題與困難;然後,設計者也覺得,該檢討的是開發階段的"葉主需求"---一般業主自己要什麼都搞不清楚,常常害得設計者不斷的改圖,改來改去、改到最後真的面目全非、成了一隻四不像;所以,設計者也要求發階段的"設計需求"必須明確。
好了,營建管理的上半段大致成型,最後的一個階段"維修管理階段"不攻自破!!
***********
由"營建管理"形成的順序來討論,有兩個觀念必須建立:
一、一個工程案,必須自"開發階段"就必須小心謹慎,爾後的"設計"、"施工"、"管理"等階段才能一個階段一個階段順利執行。
二、回饋系統的建立。理論上,各個階段都做得完美,下一個階段自然問題減少很多;事實上,人總有疏失,要一點過錯都不發生,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因此,建立回饋系統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例如:交屋以後,由"使用者"(業主)的使用情況,可以反應設計的缺失;由保固、維修的紀錄可以了解施工應改善、加強管理的地方;施工階段也可以反應設計上的缺失、考慮不夠周延的地方;設計階段也可以檢討"開發"的缺失。
不斷的回饋,管理制度不斷的修正、改進,如此,管理自然漸趨完善。
後面任何階段的回饋,前面階段的人應該覺得高興,因為制度有改善的動力,千萬不要心懷怨恨、認為是在找麻煩。如果回饋不夠,甚至應主動調查,希望獲得足夠資訊。
"要你設計得出來,就可以做出來!"
回覆刪除!"意思是說:只要設計圖畫出來,施工絕對不是問題,一定做得出來"
****************************************************
和你看法一樣,並不完全贊同 @};-
理論與實務,有時差距是蠻大的 :)
我是認為這句話會誤導學習設計的人,不考慮其他功能,只考慮美觀、造型。老實說,這也是一般設計者的通病,老是自己爽,忽略實用性,造型做得恨炫,很多空間一點用途都沒有。
刪除那個不管營建管理的建築師...如果去設計到學校工程或是其他公共工程!一定會被釋疑單K倒掛點!
回覆刪除如果再遇到...很會告人的公司!!那他一定掛點回家了!!~ :)) ~~哈哈哈
我記得!以前我做的那場學校興建工程!主任是鼓勵並起比賽看看誰發的釋疑單最多最好耶!
回覆刪除如果是那建築師唷!一定會被我們裡面的那品管工程師K到爆!
我不知道現在的營造廠跟設計建築師之間的關係如何?不過,建築師的權利不是很大嗎?他不會故意修理營造廠嗎?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