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1日 星期五

設計管理(2.5.)---談"人員組織"

寫這一系列文章,其實我一直覺得寫得不好;改天告一段落以後,一定要全部重新整理,否則一定很畸形。雖然一開始,我大致"構想"了一下"架構",可是寫起來,很多資料似乎顛三倒四/我的邏輯還是有問題/思路還是不夠清晰、訓練還是不行。抱歉!抱歉!!暫時忍耐些個。

二、設計圖說的「制定問題」:

前面已經提到過,因為國內法令、環境、觀念等問題,所以,"設計管理"真要執行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除了"人"的問題,"錢"的問題,還有就是"資訊"的問題;這些問題都不是"一蹴可及",必須要各方面共同協力/努力才有可能逐步改善。

1、與設計者有關的法令:關於與"營建"相關的法令,我是全然的"不用心"/也沒啥興趣;我認為:當事的"建築師"、"建築師公會"自己要去努力,相關的政府主管機關、單位、主政者、立法院袞袞諸公也應負起責任,不要"尸位素餐"、飽食終日、卻只為自己的私利權謀,有時也為老百姓、為營建業的現實環境及未來方向做一些些事嘛。

遠的不要比較,就拿"中國大陸"來說。我不喜歡中共,可是,每每讀到"中國大陸"與"營建"有關的訊息、新聞、報告.....,就會讓我搖頭嘆息,台灣營建還有"優勢"嗎?台灣還有多少優勢?這些優勢還能維持多久?真是令人「憂心悄悄,愠於群小。」除此,又能如之奈何?

***********

寫到這裡,我還是要跟"年輕工程師"嘮叨一下:無論"環境"如何,自己一定要努力不懈、增強自己的"實力"、"競爭力";我想,工程師都知道:國際局勢瞬息萬變、社會環境的變遷也隨之變幻莫測,千萬不要以為「目前的情況可以永恆不變」;要在這種詭譎的情勢/環境下"生存",最好的方法/而且自己可以掌控、依恃、仰仗的就是"我比別人強"。

新年新希望!!

***********

2、觀念:我想,台灣一般人的觀念還是認為"建築師事務所"(設計者)的工作是"設計圖",""是附帶的、「啥密蘇」(台語。serve)的工作。

如果工程師有這種錯誤觀念,就必須加以調整、修正。

2.1.只要談「管理」,我希望工程師掌握一個最最「基本」的觀念,那就是「成本、進度、品質」,其他的都可以暫時不要考慮;不管是「開發管理」、「設計管理」、「施工管理」、「銷售管理」.....通通都一樣。甚至,工程師也可以將這個觀念推廣至其他的行業、工作,例如:開個「咖啡 SHOP」,也是先把這三項搞清楚(要多少本錢?如何營運?賣哪些咖啡?品質應該如何?賣多少錢?用多少人?幾乎通通都是圍繞著這三項打轉)、當個「新北市市長」、「國防部長」.....也是一樣,先把這三項弄清楚,大概就不會太離譜了。我常常說:世界上沒有「總統系」、也少有「幹總統經驗豐富」的人,那麼,什麼人能幹總統?

2.2.我一直以為"營造"與"設計"在許多方面都是"類似"的。

A.營造是在"土地"上蓋房子,而設計是在"紙上"蓋房子。

B.設計有"建築師",營造也有"技師"。

C.設計必須遵守相關的"設計法規",營造也要遵守相關的"營造法規"。

D.設計有"執照",營造也需要"執照"。

E.設計是"接受業主委託"而設計,營造也是"接受業主委託"而施工營建。

..........

太多了,工程師自己去分析、比較吧!!

(續2.6.)

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設計管理(2.4.)---談"人員組織"

台灣的:建築師事務所"的組織,其實滿奇特的。這個部份不談,因為好像「法規規定就是如此。」

有些事情,就只好遷就"事實"了。

**********

前面已經提過:「設計圖說」的內容。

一、設計圖說的「工作期限」:

設計圖說完成的時限是"施工發包"前必須完成,提供"發包"之用。

我想,台灣目前的情況"大致"符合"施工發包"前完成所有的"設計圖說"這個規定。

但是:設計圖說"開始"制定的日期呢?有沒有經過"合理"、"審慎"的分析、檢討、修正?是否真正符合"業主"(使用者)的需求呢?

先談「設計圖說」的「開始日期」。

我想,工程師ㄧ定同意:「設計階段」開始(也就是「設計者」取得委託設計合約開始計算),「設計圖」就正式展開作業。這個部份是無庸置疑的。

我的問題是:其他有關的「成本控管」、「品質控管」、「進度控管」等等,什麼時候開始呢?

台灣一般的情況,與"法規"有關係的"材料規範"、"施工規範"大概都隨"設計進度"訂定:例如,混凝土、鋼筋的材料規範一定與"結構設計"同步進行/否則根本進行不下去;同樣的,建築工程設計有許多"材料規範"、"施工規範"也是與"建築設計"同步進行;例如:室內隔間的"材料"、"厚度"等等。因為與"法規"有關,所以多數人都"習以為常"/甚至忘記這是法規規定的"規範"。

但是,設計者對於"業主"的需求,有些根本就"視若無睹"(也許是"不知要如何辦理"),這不是"很奇怪嗎?"這也跟"法規"的規範一樣,多數人也"習以為常",以為"設計者"不做、不管、不制定也是正常的。(千萬不要爭執「這不是設計階段(設計者)的工作」,如果有人這樣以為,那麼,請問:「業主」的需求,應該由誰來管理、執行呢?)

說到這裡,我還是忍不住要幽默一下一些"大事務所",他們在取得設計工作前/提出的"設計管理"條文,洋洋灑灑、真是完美得了不起!可是等到真正拿到設計委託書/開始執行時就"完全走樣/變味"了。

我常問工程師:「你們什麼時候開始算圖?」當然,我指的工程師不是"營造廠"的工程師,因為以目前國內的情況,營造廠的工程師只有等到"領標"的時候,才能拿到"設計圖說",所以,也只有拿到"圖說"以後才能開始算圖、備標。

但是,身為"業主"的建設公司的工程師(包括估算人員在內/或是事務所的工程師)給的標準答案都是「圖說完成以後啊!!」而且還一臉狐疑我怎麼會問這種奇怪的問題。

這真的是「正確答案」?

**********

現今"設計者"對於"預算管控"、"進度管控"、"品質管控"多是留到"最後一個階段(詳細設計)時才開始制定(只是制定,幾乎沒有"管控"的味道),

(續2.5.)

 

 

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

台中傳奇----賴桑的森林大軍


朋友轉寄一份影片給我,看完之後,久久不能自己。
想了幾天,還是決定介紹給諸位朋友。(我對這個著作法毫無概念;所以,我只能註明:這是民視新聞台/異言堂拍攝/製作的節目,內容非常非常有水準;轉介,只是希望台灣人多多讚嘆/思考/學習...。)
********下面這一段文字是原來影片前的介紹詞;不敢掠人之美****
『 賴桑對台灣這塊土地的堅持與付出 令人感動 更加敬佩! 希望能看到 我們的政府相關單位大力支持 並結合生態保育專家的專業意見協助 能將這份好意 更發揚光大!』
 
********* 
一個人從31歲起,就走入大雪山區/開始收購荒廢的土地/果園,親手種下一棵
一棵"國寶級樹苗"----台灣牛樟、肖楠、五葉松....。
25年來,種下的樹苗超過20萬棵。
堅持:不買賣、不砍伐、不留給自己的子女。
 
這個人,就是:賴倍元先生。尊稱:賴桑。

2010年12月27日 星期一

標準層的進度表(1)

圖一。標準層進度表。


圖二。標準層進度表。

近來,偶而我會整理一箱一箱的舊資料/檔案;偶而,也會找到一些昔日的工作紀錄,挺美妙的。

這兩張A3的進度表,我想是當年我寫"進度表"一書時,請資訊室做的「標準層施工進度表」(製作日期:88/10/22)。我無意拿這二張進度表當"規範",只是提供工程師ㄧ個"觀念"、一個想法而已。

我想,天底下的"施工工程師"對結構體的施工一定很熟悉,所以,我常說:「台灣的施工工程師,結構體一條龍,裝修一條蟲。」結構體施工期間,精神奕奕,威不可當----可以10天"趕"一個樓層,可是等到裝修階段就完全失控,任由"泥作"自由發揮。

*************

問題是:施工工程師,真的很清楚"結構體施工嗎?"我想:未必。

************

我一直在想:88年?我怎麼可能在那個時候做這個進度表?我想,應該是1988年(也就是民國77年),再看一下"這個"進度表"的排程:開始日為78/01/01,應該更可以佐證這個進度表是1988年10月做的(因為民國88年我離開營造廠已近十年。不可能回營造廠要資訊人員幫我做"進度表",而且,那個時間跟我寫"進度表"這本書的時間也湊不起來。再說,88年做的進度表,怎麼可能"開始日"選用十年前的日子?)

***********

我有些擔心,20幾年前做的進度表是不是"有笑話"?但是,反正我一直秉持:1勝於0,也就是說,只要有"開始",總比"原地踏步"、"瞻前顧後"、停滯不前好很多,所以,我還是解說一下這個進度表的詳細;相信對多數工程師是多此一舉,但是,如果有少數幾位"菜鳥工程師"覺得有益,那就夠了。

***********

圖一及圖二都是"標準層進度表",只是"表現方式"不同。

圖一是"桿狀圖"。

圖二是"網圖"。

我個人比較喜歡"桿圖",簡單明瞭、扼要。缺點是"工作項目"之間的關係不是很清楚。

網圖看起來就"很專業",讀起來也要"費一番功夫",不過,如果"工作項目"之間的關係沒有弄好,網圖如果是跑電腦程式的話,就會出問題。

民國六十幾年,我開始學畫"進度表",那時沒有個人電腦、更甭提"程式"了,所以進度表都是"手繪"的。記得當年學的進度表繪製方式介於網圖與桿圖之間,也就是工作項目開始日→完成日、在時間座標上以"桿"表示,前後各個"工作項目"的關係,以線條連結。

那時也不知道有什麼/幾種"進度表",所以,繪製的進度表很像現在許多工程師繪製的"綜合進度表"----工作項目很細--細到哪一天打混凝土都標示出來。

因為是"手繪",所以經常是拿"A0"的海報紙,一張接一張貼起來,才能夠完成一個"七樓"的進度表。我記得我做過一個進度表,長度是三張A0的海報紙。

我記得那時是當"監工",利用閒暇空餘的時間畫進度表,一張進度表要耗時一、二個禮拜;更悲慘的是"萬一畫錯了",回頭來"擦掉、修正、重畫"更是欲哭無淚。

所以,後來有個人電腦/進度表程式以後,我的第一個感覺就是:電腦會改變"營建管理"的工作方式,讓"營建管理"更確實、更有效率。

*********

(續2)

目錄十二.1__發包。合約制訂。合約執行。

心的目錄

12.1.1.發包辦法*********

***發包(1)概說。***發包(2)型態。***發包(3)分很多包與一腳踢。***發包(4)什麼人,什麼單位負責發包?****什麼是合理標(上)?****什麼是合理標(中)?*****什麼是合理標(下)?***工作日誌:邀標。***工作日誌:廠商的自我介紹。***談發包流程1.(業主--營造廠)。***談廠商介紹***圖利廠商?*******協力廠商。***談"指定分包"與"皇家小包"。***業主發包的方式與責任(上)****業主發包的方式與責任(下)****

發總包的問題(一)***發總包的問題(二)總包與成本加利潤(上)***總包與成本加利潤(中)***總包與成本加利潤(下)***

總包(一包?依專業分包?)優缺點***

 
開標與議價*** CA0006/標前會議。 工作日誌:整理投標文件。

 

12.1.2.合約制定/執行*********

HI0002(談工程合約)。 談合約文件及合約管理。工程合約的溝通/協調/談判***

投標須知、合約書主文、一般規範特別規範(總則)、合約條款的優先順序及其他(1)。

合約條款的優先順序及其他(2)***

數量精算式總價承包契約及單價成包契約(1)。數量精算式總價承包契約及單價成包契約(2)。數量精算式總價承包契約及單價成包契約(3)。 什麼是"複數決標"?。

綁標的問題及應對方法*******CK0002(工作協調)。

指定建材的一些陷阱***

談送審文件的簽字***

如何審核送審圖*** 

 

 

2010年12月26日 星期日

設計管理(2.3.)---談"人員組織"


接下去就是"組織"了,這下,我又"愁眉不展"了。

在部落格的"工具"裡,我找不到"編製"組織表的工具。可能還是要在別的地方繪製好以後,再COPY過來(不過,以我以前COPY的經驗,並不樂觀,記得不是表格"完全變形"就是"不成圖型");如果是"照相",我又一直覺得"相片"太小張,要讀"相片"裡的字,實在是考試!!

不過,似乎也無他法,所以,只有等我在別的地方製作好以後,再說囉!!

這張圖表是依我以前一個工程實際的工作方式編列的。本來想用"通則"來劃一張"表格",怎麼畫都不對勁,總覺得處處是問題,所以簡單的以"實例"做表格,這樣,一切問題迎刃而解。

而且,依據"實例",我也比較"好寫";可能對看官比較不公平,不同的案例就只有請看官"舉一反三"了。

*********

說到人員組織,工程師ㄧ定要明瞭:「"人員"是對應"工作",有工作,沒人做,是錯誤的;同樣的道理,有人卻沒有工作,也是錯誤的。」

當然,我不同意:一個(份)工作必須對應一個人。有時,一份工作需要好幾個人同心協力才能完成,有時,一個人可以兼任好幾份工作;這必須視"工作"的內容、份量、重要性而有不同的配置。

所以,上面的人員組織表並不是意味著一個工作必須對應一個人,而是"專案負責人"必須依"專案"的性質而確認不同的參與工作人員。

(續2.4.)

2010年12月24日 星期五

設計管理(2.2.)---談"人員組織"

這一篇先談「業主」,因為業主比較單純;其次再談:代表"業主"/負責"設計管理"的需要哪些人?

*********

二、業主,可能是"公司"、"財團法人"或個人;我們稱「業主」指的是「代表公司(或財團法人)具有"決行"權力的人。」或是出錢付設計費的"個人"。

「設計管理」與業主的經營理念、觀念、想法有密切的關係;如果業主外行或是不重視"設計",可能根本不會有"設計管理"的工作產生。業主自己確認「設計者」以後,將相關資料(包括一些基本需求)交給"設計者",然後,可能就任由社記者自由發揮了;當然,設計過程,設計者也可能會不定期向"業主"簡報階段性的成果,聽取"業主"的指示作為繼續設計發展的依據,簡報內容以"設計圖"為主。

我一直不知道是否要將"業主"絕對信任的「堪與大師」放在「業主」這一欄,因為實務上,「堪與大師」的意見幾乎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相對於出資的「業主」,有些「項目」還有商量的機會。

三、「設計管理」執行群。

1、工程專案負責人。

2.水電工程師。

2.估算工程師。

3.施工工程師。

4.維修管理工程師。

5.室內裝潢設計師。

6.空調工程師。

7.景觀工程師。

8.大地工程師。

9.銷售工程師。

**************

(續2.3.)

設計管理(2.1.)---談"人員組織"

設計階段的工作內容大致確定。

由哪些人來執行/完成那些工作呢?

1、業主。(決行)

2、業主代表。(管理)

3、設計群。(執行)

*********

一、一般(基本)的設計群:

1.建築師。

2.結構技師。

3.水電技師。

4.估算工程師。

5.施工工程師。

6.維修管理工程師。

7.室內裝潢設計師。

以上這些工程人員參與設計工作,前面三位,一般工程師多耳熟能詳,所以就不必介紹了。後面這些"專業人員,我認為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放在"基本設計群"之中。

二、其他(輔助)的設計群:

1.空調技師。

2.景觀工程師。

3.大地工程師。

4.銷售工程師。

因為"工程專案"的形式、種類、規模等形形色色,沒有一定的模式,所以,輔助的設計群就必須"視情況"決定。

三、特殊(需求)設計群:

1.工業工程師。

2.專業工程師。

3.堪與大師。

4.其他。

這些專業人員也是因為"工程"的用途/性質不同而有不同的需求;在後面的章節中再一一詳細分析/說明。

(續2.2.)

2010年12月23日 星期四

設計管理(1.9.)---從"設計圖說"談起

「設計圖說」寫到這裡。

**********

我必須跟"看官"道歉的是:這一系列"設計管理"因為一口氣寫下來,所以一定不是"很完整",加上也是"斷斷續續"的寫,所以一定也不夠順暢,實在很抱歉,我想,工程師就當作是濟公寫的"初稿"來看;雖然我是很認真、努力的寫,因為"天資"平庸,也只能暫時達到這個水準。原諒些個。

事實上,我是一面寫/一面回顧,所以,前面的文章多多少少也一直在修正。以後,依然如是。

**********

寫"設計圖說"的重點有幾點:

一、確認"設計階段"應該完成的"工作項目"。

二、確定工作項目的內容。

三、確定工作項目及工作內容以後,我們才來談"如何做設計管理"。

**********

非常感謝"唯真"這小妮子提供/要我閱讀的三篇文章,讓我不必特別另外"舉證",至少,我相信:我的說法和她的做法相似。

不知何故,我轉載"唯真"的那幾篇文章,居然"圖片"都是"打叉",所以今天(2010.12.24.)我乾脆將文章的網址拷貝在文章前面,如果工程師有需要,直接點閱"正版"就沒有這個問題了。(原本我是為了方便自己閱讀/偷懶/避免要點來點去,所以將文章co 過來,沒想到有這個問題)。

**********

唯真的「裝修前該準備的圖書文件有哪些?」一文中,說明圖書文件包括:

一、設計圖。

二、施工進度表。

三、預算書。

四、付款方式。

五、材料表。

我在這一系列的第一篇(設計管理1.1.),說明設計階段的"工作項目"包括:

一、設計圖:

二、建材表:

三、施工規範:

四、施工說明:

五、工程項目的施工數量:

六、工程項目的單價:

七、工程總價:

八、綱要進度:

兩相比較,除了順序有些不同以外,唯真將「付款方式」列為一項;而我為了"說明方便"將"預算書"拆成:「工程項目的施工數量」、「工程項目的單價」、「工程總價」三項。

其他應是「類似」。這裡,也要說明一下"不同"的地方:

我是將"設計"與"施工"分開來,所以設計階段的工作項目的內容可能會與唯真的說法有一些些不同;大家都知道,台灣多數的"室內裝潢"都是採「設計+施工」的方式發包/承攬,這就好像營建所說的「Turn Key」的工作方式;所以,唯真的工作內容包括了一些"施工"的作業。

我想,最明顯的是"進度表",設計者不可能(也沒必要)做詳盡的"進度表",因為那是"施工"的權利義務。

(續2.1.)

2010年12月21日 星期二

設計管理(1.8.)---從"設計圖說"談起

七、工程總價:

工程總價就很簡單了,數量乘單價、彙總起來就是"總價"。

關鍵問題是:「總價必須符合"開發概算"的規定。(例如:13萬/坪)。」這樣才符合"設計需求"。

**********

我一直以為,工程專案的管理是"時時刻刻"都要用心/努力的。

國內一般的工程專案,可能會有"開發概算"用以評估"可行性"/確認"預算";然後,設計階段就任由"設計者"自由"發揮創意";等到"設計結果"出來,如果與"開發階段"訂定的設計需求不同,才來質疑:「那A安呢?」不是很奇怪的一件事嗎?

做個比喻:"建設公司"(業主)把基地資料交給"設計單位",就好像一個人要種(養)植"盆栽",所以委託專業的"苗圃"代為養殖;但是,如果業主沒有設計需求或是設計需求寫得不清不楚,就好像業主沒有告訴苗圃他希望"養出"什麼模樣的"盆栽"一般;所以囉,苗圃自然以他的專業知識/自由發揮;等到"設計完成"(也就是盆栽已養育成型),業主一看:「哇!!那A安呢?」

怎麼辦?

1、「吞下去!!」(這跟我們官僚所說的不同,因為"設計者"是自己選的、設計過程不去管理是自己放棄權力,怨誰?)

2、拿一把剪刀來,這邊剪剪、那邊修修,看能不能夠修到「符合需求」。

3、如果還是不成,拿把"刀子"來,砍啊!!至於那株"盆栽"會變成什麼模樣?已經不重要了/顧不得了。

*********

八、綱要進度:

說到"進度表"的編製,主要的原因是「如果業主的"設計需求"明定"施工工期",那麼,設計者就必須慎重"思考"工期這一部份。」

如果是一般的工程,宮崎也沒有特別的限制,這一快經常被"設計者"忽略(業主、營造廠)也不在乎。

但是,如果是比較"特殊"的建築,業主對宮崎也有特別的需求規定,那麼,設計者的設計就必須考慮"工期"的問題。

工程師最常見的應是近幾十年的"電子公司的廠房",要嘛"不蓋",一說要蓋就像"火燒屁股一般"。其實,這也不難理解,資訊業者的許多"產品"的生命週期是很短的,加上市場競爭,晚一天生產上市所受的風險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所以,承攬/施作過"電子廠"的工程師ㄧ定經驗過。

還有就是企業總部,因為"週年慶"之類的活動,所以也會"限定"完工日期(經常也是趕得要死。)

總集,如果是工程的工期"較正常/一般的工期,明顯的縮短,設計者有義務考慮採選比較快速的"工法"/材料施工,以符合"業主需求"。

(續1.9.)

2010年12月19日 星期日

2010.12.20.工作報告

最近忙著寫:設計管理一系列文章,雖然才剛開始,已經寫得我頭昏腦脹。

以前,我也寫了幾本書,不過毫無壓力,慢慢的寫、慢慢的修正、一改再改,反正只有我自己一個人知道,也不必對任何人負責。

這次就不一樣了,雖然我還是保持"隨心所欲"的態度,可是無由的希望能夠早日寫完、壓力自然而然隨之而來。

我想,我必須穿插一些其他的"文章",否則,一天到晚都在想"設計管理"的事,真的是太單調而且會變得無趣。

順便與工程師報告一下,為了方便我自己不斷的重新"審視、檢討"設計管理一系列文章,我已將這一系列放入"目錄"設計篇之中,這樣,我就不必翻來翻去尋找前面的文章,如此,就比較不會發生斷斷續續/重複等問題。

**********

也繼續"整理目錄"及"備份",已經完成"目錄九/進度管理"。

進度管理是我進入「營建管理」初期,用力最深的一門學問;在部落格的"進度管理"中,我將已經出書成冊的"進度表概論"拆開來,放在部落格中;這次,一邊整理目錄中的順序/編號,一邊也重讀部份文章,覺得自己還是滿厲害的,有些沾沾自喜的味道。

如果,工程師對"進度管理"有興趣,讀一讀我的"進度表概論"是不壞的選擇。這本書因為有些"大師"自認可以談"進度"/也是我的好朋友,我就送給他們閱讀、希望有"批評指教",結果似乎還算不壞。

整理到目錄九,感覺自己以前似乎"急就章",所以有的文章連結"開不了",有的重複,這次一路整理,除了將重複的刪除,也順便將文章移至比較合理的目錄區,順序及子目錄也做了一些修正,應該會比較好讀。

**********

近年關,年年難過年年過。祝福工程師們過去的一年有許多美好的回憶;未來的一年比過去的一年更好。

天佑台灣。

阿彌佗佛。

設計管理(1.7.)---從"設計圖說"談起

接下來是重頭戲,也是問題最多的作業項目,與成本管控有直接的/密不可分的關係:

其實,下列第五、六、七項的總和就是"設計者"(建築師)編列的工程預算。設計者編製的"預算",有些單位直接用來當作"發包預算";也有些單位只作為參考--"發包預算"仍自行訂定;因此,為了避免混淆,我稱此為"設計預算"。

我喜歡比較簡易的名稱來訂定"預算"的性質,例如:開發階段"開發計畫書"中的"工程預算",我稱為「開發預算」,但是因為那個預算很籠統(例如:15萬/坪),所以我喜歡稱為「開發概算」(這個預算只是大概啦!)如果是業主(主辦單位)在設計完成、發包以前,確定的發包總價,我稱之為「發包預算」;如果是營造廠的投標金額,我稱為「投標預算」;如果是營造廠的施工金額,我稱為「施工執行預算」(避免與「得標金額」混淆)...諸如此類,如果以後有機會寫「預算系統」,大概就是依此模式分辨「預算」的性質。

同樣一種預算,如果制定的人(單位)不同,幾乎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結果。即使是同一個單位(公司)的預算管控人員,如果沒有共同遵行的「數量計算準則」,也不太可能有相同的計算結果。

道理很簡單,如果沒有共同的:損耗、開口扣除原則、工料分析....,計算出來的"預算數量"怎麼可能期望會一致呢?

五、工程項目的施工數量:

理論上來說,設計者對"工程數量"是要負責的,當然一定有一個允許誤差值;我一直對"設計圖說"(標單)上註明「數量僅供參考用」這個文字很感冒,這實在是一個非常荒唐可笑的"推卸責任的說法"。

前面我也說過,中華民國有關當局對於"工程預算"束手無策,導致這方面根本"無法可管",所以才有這種"荒唐"的文字一直隨著標單、"註明"了幾十年,似乎營建業(政府的主管機關)也習以為常,真是莫名奇妙!!

業主花"設計費"請設計者設計,"預算控管"也是設計者的責任、義務之ㄧ;結果,設計者對業主說:「數量僅供參考用」,這不是好像病患去看醫生,醫師開的藥單在後面註明「數量僅供參考用」一樣的荒唐、可笑!!

也許,業主會以為「這跟我沒有關係,這是"營造廠"的事,他們自己要去弄清楚數量!!」這真是偉大的「鴕鳥精神」;跟業主無關?那跟誰有關?成本控制是誰的事?

這句話就等於設計者告訴業主:「設計預算」是否真實?我不負責。天下有此等事!?

我一直強調,營建管理沒做好,到最後,最倒楣的一定是「業主」(當然相關人犯也脫離不了干係)。信不信?

六、工程項目的單價:

說到"單價",哇!!那更是"迷魂陣"。

我個人沒有幹過"採購、發包"的基層業務,所以如何"殺價"?如何"議價"?如何剝"分包商"的皮?如何試出"分包商"的底限?我一概不會。

以前,我在事務所的時候,訪價多是透過電話查詢,不過,許多廠商的業務員多喜歡直接"登門拜訪"/報價,我相信:設計單位是廠商業務第一手資訊的源頭,所以也沒什意外的。

不過,有一件公開/眾所周知的事實:廠商報價給"設計者"(建築師)的單價一定是高於"市場行情"(給營造廠的報價);因為,廠商要預留空間給"施工者"(營造廠)殺價。

但是,我想工程師也知道,廠商報價給營造廠同樣也是"高高舉起",因為許多營造廠也是"一路殺下去"---承辦人員先殺、接著是"主管"然後是"高官",有些項目,最後總經理/或董事長(我們戲稱這位總經理或董事長是"發包科長")還要叫廠商來"再砍最後一刀",所以廠商不"高高舉起"是行不通的啦!!

前面所說的,我想多數的工程師多"心知肚明",我就不多說了。

**********

據說(查無實據),有些事務所喜歡藉"指定廠牌"跟廠商收取回扣,所以,有些"指定廠牌"的價格,營造廠就是"壓不下來",甚至是報價"遠高於一般市場行情";這個問題,應該由訂定"規範"時加以防範/處理,後面談"管理"時有機會(如果沒有忘記)我才來解說。

**********

不過,我說"採購發包"是迷魂陣,因為有些事情,我還是一直搞不懂:

以前,我在建設公司的時候,我們公司投資興建一個集合住宅的案子;因為,我們有一家關係企業有接受"採購"大型機具的業務,我們董事長為了"敦親睦鄰"所以下條子將"電梯"發包委託那家"關係企業"承辦;本來,我是想:算了,反正是關係企業/讓他賺一手也無所謂。可是,最後的結果/答案卻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詳細的數字我忘記了)那家公司幫我們議價/採購(依照規範),最後決定的價格遠低於市場行情,我說"遠低",是因為我認為那是"不可能的/幾乎是不可思議/不可置信的超低價格"。

我是"真的一直搞不懂"。

(續1.8.)

 

2010年12月18日 星期六

設計管理(1.6.)---從"設計圖說"談起

四、施工說明:

關於「施工說明」,我個人是以為這是"營造廠"的工作,可是,我在市面上拿到的/讀的一些"施工說明",有一本是"建築師事務所"印行的/台北市市政府工務局也發行一本,似乎,"設計者"對"施工說明"也有意見?

我覺得:設計者只要規定:"材料規範"及"施工規範"(都是「結果」),至於如何達到"規範"規定的結果,是"營造廠"的工作、本事、工法;只要能夠達到"規範"的目的,營造廠應該"挖空心思"設法在"施工過程"上研發"快、便宜、有效率"的工法,而不是由"設計者"統一規定"工法",造成"全台灣"普遍的一個現象:不管施工者是那ㄧ家營造廠,工法幾乎千篇一律,差別只在於"有沒有偷工減料"而已。

做個比喻:我覺得這有點像是"全國牛肉麵大賽",主辦單位只要規定材料:牛肉、麵;結果:紅燒牛肉麵就可以了;至於怎麼煮、火侯、熬煮時間、先後順序等等那是"廚師"的本事;如果,主辦單位連"順序、時間、調味用料、鍋鏟瓢盤....等等都規定得清清楚楚而且要求"參賽者"必須符合規定熬煮/烹調,那有什麼意思?

台灣的"營造廠"不思進步/沒有自創工法,不寫/不思考"施工說明"是禍首之ㄧ。

********

民國75-85年之間吧,我記得參加過幾個營造廠/工地的"工法發表會",無論那些工法的造價如何、困難度如何,我覺得都非常了不起,營造廠努力向這一條路走是正確的、是值得佩服的。

85年以後,也許是我"忙於俗務",所以覺得越來越少這類的發表會/說明會,希望是我自己孤陋寡聞。

********

當然,我不是反對建築師事務所或工務局出「施工說明書」,因為,我認為那就像是坊間販售的「食譜」對於一般家庭主婦(主夫)也是有助益的;但是,如果是pro級的廚師,也照本宣科就有些"疑慮"了。

剛入門的工程師熟讀/參考「施工說明書」是必要的(當然還是要慎重選擇讀本),但是"資深工程師"也一樣畫葫蘆就太過份了。

也許,這也是台灣許多工程:施工看似差不多,結果卻不同的原因之ㄧ吧。(就好像大家都拿著食譜烹調,您會認為"結果"/出的菜會相同嗎?)

(續八)

 

2010年12月17日 星期五

設計管理(1.5.)---從"設計圖說"談起

前面說的是「建材表」,也就是「材料規範」。一般來說,材料規範很少提到「施工方法/方式」。

但是,下面要談的「施工規範」可能就包括了「材料規範」,這是習慣的問題。

材料規範,除了"法令規定"、"技師簽證"的材料以外,多以"成本"為訂定的"基本考量",設計者(建築師)只能在成本/預算的限制下發揮自己的"美學原論"。我個人是認為:設計本來就應有"限制條件",在"限制條件"下做出超人一等的設計,才算是高手;如果以為"建材"必須"昂貴"才能顯現設計者(建築師)的功力,那我是認為:這類設計者(建築師)也只是"LOW 咖"(滷肉腳)。

我深信:全世界公認的"優美"(上得了雜誌)的建築,不全然是由"昂貴的建材"堆積起來的。

甚至,對於一些"以昂貴建材"興建的建築,我覺得頗有"暴發戶"的銅臭味。(但見孔方兄跑來跑去,那來美感?那來"設計"?)

***************

三、施工規範:同樣的,相對於每一個"工作項目"也有"施工規範"。與"材料規範"(建材表)相同,這也關係到"成本"及"品質"。

最重要的一點,工程師必須了解:所有的工程,一定先有"材料規範"然後才有"施工規範"/順序是這樣訂定的。

我想,多數的工程師多喜歡copy現成的"施工規範";這也沒有什麼不好,只是,工程師在以copy來的規範當自己的工程的"施工規範"時,自己一定要將copy的規範好好讀一遍/讀清楚。這有很多好處:一則自己可以熟習各種規範,二則,如果規範不適用於自己這個工程,就應該加以調整/修正,千萬不要"閉著眼睛"copy。

我說過,以前國內有一家非常知名的"工程顧問公司"就開過這種玩笑。我們承攬的一件公共工程是他們設計、監造的;結果有一條規範是規定:依據ASTM第XX條規定辦理;我們查了半天,發現那一條根本與"工作項目"無關,去找"監造工程師",他也哼哼哈哈的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後來他回公司去查問,設計工程師說,他是COPY以前別的施工案的"規範",他也搞不清楚怎麼一回事。很幽默吧!!

我也見過施工規範仍然訂定:「木門框一律採台灣一級檜木....」。

我一直希望工程師好好讀"施工規範",溫故而知新或是從讀"規範"中學得許多自己不清楚/明瞭的事務/知識,這是年輕工程師"找資料"很有效的一個方法;也希望資深工程師定"規範"時,不要好高騖遠、脫離現實,一定要配合工程當地的/當時的水準,訂定可行的"施工規範"。

我自己因為做過工地,深知"工地的痛苦",所以寫規範的時候,「自己做不到的,一定不敢寫進去。」有些時候,寫得嚴格一些,也是希望「工程水準」有所提升,如此而已。

訂定"施工規範"的工程師,千萬不要以為一個"標準規範"可以"行諸四海無疑",那是不可能的事;遠的不說,單說國內台灣這個小小的地區就好,有些規範在"都會區"是可行的、在偏遠地區根本"不可能執行"。民國七十幾年,我在中南部負責一件公共工程,工程中有現場澆置的後拉式預力樑,混凝土的強度規定是5000PSI,我們在當地找了一、二家預拌廠試拌,結果都不能完全"符合需求"(都在5000PSI上下/一半一半啦),怎麼辦?

(為了這件事,我還透過關係/參觀/請教過桃園榮工處的預鑄廠的工程師,聽他們解說"高強度預拌混凝土"的材料及注意事項)。

後來,怎麼辦?準備"依約罰錢"吧!!

我一直認為,這是"設計者"的問題,在偏遠地區,搞"場鑄"的後拉式預力樑,根本是有些不負責;當然我們公司投標時的工程師也沒有"考慮周詳"也是事實。總不可能為了幾支"預力樑",營造廠自己在工地設個"預拌廠"吧。

***********

(續七)

2010年12月14日 星期二

設計管理(1.4.)---從"設計圖說"談起

 二、建材表:

建材表的本質基本上是由政府的"法規"、"設計者"的"美學"與"業主"的"成本預算"建構而成的。

我說"基本"是因為"成本、進度、品質"三者密不可分(已經是老生常談了)不可能說"建材表"與"品質、進度"無關;但是,以比重來分:法規排第一、成本排第二、美學第三、品質居末。

A、建材表的內容,主要包括下列材料(材料規範):

1、建築工程:

1.1.結構體:

1.1.1.基樁。

1.1.2.基礎。

1.1.3.擋土設施。

1.1.4.地下室。

1.1.5.地面層。

1.2.外裝工程(外牆/外飾工程):

1.2.1.外牆。

將外牆放在"外飾/外牆"這一項是因為統一"分類"的緣故。這樣,傳統的RC外牆與"帷幕"等其他形式的外牆,就很容易統一/分類/編製"成本管控";當然,這是參考外國的分類方法(我覺得滿合理/好用),工程師如果有自己一套"完整/合邏輯/可行"的想法,自然以自己的分類方式為依歸。

1.2.2.門窗(設置於外牆上的)。

1.2.3.附屬建物(如:雨庇、遮陽板等)。

1.3.內飾(內裝):包括"隔間"及室內牆、地坪、天花板的表面飾材。

2、給排水:

3、強電:

4、弱電:

5、空調:

6、庭園景觀:

************

B、建材表訂定的依據:

1、法規

1.1.建築工程的結構體(地下室及地面層)的建材,包括:混凝土、鋼筋、鋼骨、鋼板等;政府的法規中多有明確的規定;這個部份"建築師及結構技師只能依法規計算、規定、指定建材,沒得一絲ㄧ毫討價還價的餘地。

1.2.政府規定的"建材"還包括:防火建材(防火時效)、消防設施、給排水、強弱電、通訊.....等等,所以,相關的水電技師等也須依法規規定設計、確認材料規範。

1.3.一般來說,法規規定的建材,多是與"結構安全"、"防火"、"消防"、"基本的居住品質"等有關的項目,而且,都需要取得"執照"的相關的技師簽證。

2、業主

對業主來說,"建材表"(材料規範),最重要的是表面飾材/建材"等級"的訂定,因為不同的"等級"有不同的價格/也就是說因為"指定建材"受"成本"的控管。

業主方面主管設計管理的工程師ㄧ定要明瞭「資源有限」的基本道理:所有工程專案所需的人力、物力、財力都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可能無限上崗,因此在做"預算分配"的時候,必須謹守此一原則;如果,工程師ㄧ心求好,什麼"建材"都用"高檔貨",除非"預算充足",否則"預算"一定爆!!

「有多少錢辦多少事」是預算控管的基本守則。

2.1.或許工程師認為「每件事都是必須要辦的」,那麼,只好"不要全部建材都用頂級產品"是唯一的解決辦法。

2.1.1.如果主管預算控制的工程師認為:「每件事都是必須要辦的」,"重點選擇"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ㄧ;也就是說:比較重要的部位的建材用高級一些,相對的,比較不重要的部位就選擇一般的建材就可以了。

這個方法工程師應耳熟能詳。市場上不是有一些"建設公司"推的集合住宅案,號稱「一樓進口的門廳富麗堂皇、美輪美奐,媲美五星級飯店?」我個人甚至認為:有些建築廣告稱"門廳比美五星級飯店",事實上,台灣許多號稱五星級飯店的門廳也沒有那麼豪華。相對的,我相信:這些建築其他部分的建材一定是"SO  SO "啦。

舉個簡單的類似例子來說明:一位男生要結婚了,準備6萬元治裝(包括一套西裝、一件襯衫、一雙皮鞋、一條皮帶、一根領帶。)如果這位新郎倌跑去定了一套西裝4.5萬,那剩下的襯衫、皮鞋...等等會是什麼品質/等級,不用想都知道(除非追加預算,不然,搞不好拿條"草繩"暫代皮帶算了)。

2.1.2.至於什麼是「重要的部位」?這就要看公司(主事者)的經營理念/風格了。沒有"對錯"的問題,只有"成敗"的結果。

如同上例,有些老闆喜歡把錢花在"門廳"、"中庭"、"公設"--如游泳池、中庭花園、健身房....。有些老闆喜歡搞"歐風"、"和式"....建築風,我都沒啥意見,只要使用者(user)高興、滿意,就是好的。

 

 

2.2、如果不是「每件事都是必須要辦的」,其實,主事者(專案負責人)可以思考以其他的興建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

2.2.1.如果可以"分批"興建,也就是將"規模"縮小。

2.2.2.如果"頭已經洗下去了",那麼,可以將"暫時"不需要的空間"陽春化",也就是說,將一些空間的"飾材"、"設備"等刪除或是以最簡單的方式處理,等到需要時,才另編預算處理。

 

 

3、設計者

 

**************

C、建材表的責任:

1、法規規定者,

2、業主確定者,

 

 

 (續1.5.)

2010年12月13日 星期一

設計管理(4.1.)---業主需求

談一些"輕鬆愉快"的事:

工程師在學校一定也上過連續八小時/整整一天的設計課(我唸書的時候是這樣,不知後來有沒有修改/調整?)事實上,學校設計課的題目"限制非常有限":例如:法規幾乎完全不談,"業主/使用者"需求也僅限於"品質"的一小部份;而且,有些"教授"更教導/傳遞"錯誤的觀念",例如,以前有教授告訴我們:「只要畫得出來,就一定做得(施工)出來。」這句話,嚴格來說也沒啥大錯,只是因為"忽略"了一些沒有提到的限制條件(包括法規及業主的),才會有這個說法,這個說法才會成立;實務世界裡,多數的工程是不可能讓"設計者"這樣"任翱翔"的。

但是,我遇過一些自認有天賦的"設計者"(建築師)對於法規當然也一樣不敢稍有逾越(因為任誰都知道:如果逾越,輕的必需修正,否則根本拿不到"建照",如果嚴重的,還有可能吃官司/被吊銷執照,那就慘了),但是在設計過程中卻有意無意之間、勇於挑戰"業主/使用者"的需求;其實,如果"設計者"能說服"業主"修改/調整業主的"設計需求",這也不是什麼壞事/也是應該可以被接受的;壞就壞在"提不出具體理由"只是歸之於自己的"設計理念",這就很糟糕了。

****************

A、業主需求,仍應符合法規規定。

接下去要談的屬於"設計圖說"項目,多是業主/使用者的"設計需求"衍伸出來的東西(當然免不了還是要符合法規的規定,這是永遠不變的;至於"符合法規"則多偏重在材料/設備的"防火時效"、"設計強度"、"功率"、"隔音"....等等功能,這些都必須"符合法規"的規定/限制。)。

B、

  一般來說,因應法規"規定"的"規範"/說明、"材料規格"等等,設計者多直接書寫在"設計圖"上;理由很簡單,因為這個部份是"圖說送審"、"申請建照"必備的要件,直接寫在設計圖上,簡單、明瞭,審圖的人也方便/容易審核。

業主的"設計需求"很少寫得很仔細/多是原則性的/籠統的需求;設計者有義務將這些需求轉換成具體/可行的文字、圖表,所以,就產生了下列的工作項目。

關於"讀圖",我常常跟年輕工程師說:「設計的人或是繪圖的人跟我們一樣都是很懶的,沒有必要,他們不會在設計圖上多劃一條線、多寫一個字。所以,讀圖的時候,對於每一個線條、數字都要"特別留意",尤其是附註在設計圖上的文字,無論如何一定要好好的讀一遍,確實了解設計者的想法,設計者不會毫無意義/目的的在圖上寫一堆字。」

當然,相對的,有些繪圖的人(以裝潢圖居多),喜歡在圖上(配置圖、平面圖)"打格子"表示"貼磁磚"、或以其他的線條(貼紙)美化圖面;如果看這個圖的對象是外行的使用者,也無可厚非;如果是「正式」的設計圖,繪圖者千萬不要"畫蛇添足"、隨便增加不必要的線條;除非設計者有把握"依比例尺"繪製使用的"磁磚"的實際尺寸(例如大樣圖),不然,那是錯誤的示範/會惹麻煩的。

****************

寫在前面我相信一定有人對下列這些"工作項目"必須由"設計者"在"設計階段"完成存疑。其實,不要說"工程師"存疑,"設計者(建築師)"存疑,我也存疑。

只是,我們要說明/討論一下,我們存疑的問題/理由是不是相同?

1、以現在(中華民國99年十二月)國內的環境/現況,要談"成本控管"實在是一件很"幽默"又"無奈"的工作。

1.1.政府主管機關對於"成本控管"這一塊領域,我認為幾乎可以說是"不聞不問","任其荒蕪"---關我屁事!?;說不定主事者還沒聽過什麼是「Q.S.」(Quantity Survey,工程師自己去查字典),所以冀望政府主管(有關單位)積極設置/成立"成本控管"的單位、制度,幾乎可以說是緣木求魚,早的很呢!(天佑台灣!!)

即使是政府主辦的"公共工程"我也懷疑他們的"成本控管"有沒有做?有沒有人在"努力執行"?如果答案是"有",那就很奇怪了---工程一再追加/工程發包不出去/工程偷工減料....原因出在哪裡?

1.2.我也不知道台灣那麼多大學中(據說密度排世界第一),有沒有大學設有"類似"的科系院所?或者,退而求其次,有沒有營建相關的"院所科系"開類似的課程?

其實,這一塊也沒有什麼好意外的;政府沒有相關的制度、管理辦法,怎麼會有學校願意開這個課呢?誰來唸啊?唸完/畢業以後/出社會準備餓死啊!?(師資?那是另外一個問題。)

1.3.營建業者,講到"成本控管"一定是"口沫橫飛"、重視得不得了;然後呢?

只要說到:要增加人手,要建立"資料庫",每一隻都立即變成"縮頭烏龜"(還算好的呢,不是變成無頭烏龜。)

當然囉,"上"無政策,"下"(業者)一樣有對策。

如果是公家單位的主辦單位,就讓工程"流標"吧,反正流標三次(?)以後就可以"調高底價","老百姓的錢"又不是由我自己口袋掏出來的。

如果是"建設公司",很簡單,降低"品質要求"自然就可以"控制預算"。

如果是"施工單位",那更簡單,"偷工減料"也可以達到"控制成本"的目標。

2、中華民國政府怎麼"對待"建築師事務所",我不是很清楚;不過,我看建築師事務所要"齊備"人力應付下面所列的各項工作,我是"存疑"的。

除了國內有沒有這些專業人員(例如:Quantity Surveyor)是問題以外,設計費一路被殺也是問題之ㄧ;當然,"事務所"能不能成為"公司"型態;另外,事務所的主持人有沒有這個認知也是問題。

3、我想誰都知道:成本、進度、品質是"管理"的三支腳,就好像"鼎"的三足鼎立,才能讓"鼎"立得正直,跛一隻腳/缺一隻腳的"管理之鼎"會是什麼模樣?

***************

所以囉,台灣營建業有一些些"混亂",原因/理由很單純吧。

 

 

2010年12月12日 星期日

設計管理(1.3.)---從"設計圖說"談起

B、設計圖的本質:

我們總得知道:設計圖到底是啥玩意兒?這樣,我們才知道,設計過程中:業主、設計者、工程師等等各單位的定位在哪裡?權責在哪裡?什麼能管?什麼不能管?什麼要尊重"設計者"?設計者什麼要尊重業主(使用者)。什麼是"設計者"的職責?什麼跟法令無關?什麼是.......。

*****************

設計圖的本質包括了:1、法規。2、業主(使用者)需求。3、機能。4、美學。

*****************

我是依照各個"本質"的強度排列的。當然,這是我的想法。工程師有理由可以自己排列組合或是增加其他的"條件"。

1、法規:這是"設計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本質";實務上,任何一份"設計圖"必須"完全"符合所有的相關法規,不得有絲毫違背法規的要求與限制。

如果,不懂"法規",設計連第一步都邁不出去。

設計過程中,設計者如果因為"疏忽"、"不知道"、"遺忘"某些法令規章,情節較輕者,必須修正圖說以符合法令規定;情節嚴重者,不僅有可能會讓設計"翻案"也可能動搖"開發階段""可行性評估"的根本。

與"營建"有關的法規大致可分成三類:

1.1.政府營建主管機關訂定的法規:(這個部分比較為一般人所熟習。)主要包括:

a、中央主管機關頒布的適用於全國的法令,例如內政部頒布的技術規則等等;

b、各地方政府頒布適用於"當地"的單行法規(如台北市、台中市...等等的一些施行細則);

c、特殊地區的單行法規(例如總統府特區的特別相關法令、國家公園等)。

1.2.事業主管機關所訂定的相關法規:

有些建築是有"事業主管機關的",這些事業主管機關也有一些他們自己訂定的"營建相關法規"。

例如:學校等教育事業的"事業主管機關"是教育部,所以,教育部對"學校建築"有他的特別規定;工業區的事業主管機關是"工業局",所以工業建築也必須符合"工業局"的有關規定;觀光飯店的事業主管機關是"觀光局"....;凡此種種,都有必要設計前弄清楚這些"事業主關機關"有沒有什麼特別的相關規定,免得走冤枉路。

1.3.其他機關訂定的規定:

這一塊,我比較不清楚。我知道的有:軍方的相關法規;一些軍事設施及軍事要塞、基地、軍校、機關附近,軍方也有他們自己對附近地區及相關設施的營建相關法規。這一點比較麻煩,不過還是要設法查清楚/妥善處理,不然有時"問題是很大的"。

(對於軍方,我是頗不以為然的;那是另一個"與世隔絕"的世界,台灣的"民主"似乎與"軍方"無關,所以許多"資訊"、"作法"實在不怎麼樣。)

2、業主(使用者)需求。

所有的設計,一定有業主或使用者;所謂「業主」就是「付錢(設計費)的單位」,所謂「使用者」指的是建築物興建完成後的「實際使用者」(或經營者)。這二者有時是同一個「單位/人」有時是不同的單位/人。

2.1.業主的種類:以民間產業為例,大致可區分為下列幾種型態:

a.投資者自用(經營)的建築物。例如:企業總部、分公司、廠辦等;企業自己經營的商場、飯店等建築。也就是:投資者與使用者是同一個企業/公司。

b.投資銷售的建築物。一般常見的建設公司(或私人)投資興建/供銷售的集合住宅、商場、辦公大樓、廠辦等,均屬此類。此類建築,投資者只完成興建/取得使照,建築物的使用管理(除保固期外),與投資興建者幾無任何關係。

c.投資建物,但以出租或租賃由其他公司/企業經營者。也就是說,建築物的所有權仍屬"投資興建者",但實際經營(使用者)是其他的公司/人。

這一類的案子,例如以出租為主的大樓(住宅、辦公室、商場等)。

2.2.業主需求的訂定:

a.時間:業主的需求的訂定,分成二個段落:第一段是確定「可行」之前的評估工作,第二段是「可行性評估」確立後的"規劃"工作。

所以會區分為二段是因為"確認可行"之前,除非特殊的案子,否則,所花費的人力、物力、數字等皆較粗糙;確認可行後,投入的人力、物力自然不同。

b.參與工作人員:

在未確定"可行"的第一階段,無論是哪一種型態的投資/興建案,多由公司內部自行規劃/計算/提出評估。假設需要"設計單位"提供"法規數據",亦多以"義務"為主。

「可行性評估」確立後,參與"設計階段"的工作人員亦可明確確認/約聘。因為,設計階段還是以"設計"相關人員作為主軸,所以,也可以以"確認"(簽約)設計人員(公司)做為分段點。

至於參與的工作人員因募的不同而異,我們在"人員組織"一篇中在詳細的說明。

2.3.業主(使用者)的需求包括:

a.成本。

b.工期。

c.品質。

這三點,我就不浪費篇幅去解釋說明了,我想多數的工程師ㄧ定都能體會/了解。

理論上來說,所有的工程案委託"設計者"設計以前,業主必須整理自己的需求並且與以書面/文字化,然後尋找合適的"設計者";而設計者也必須事先了解"業主/使用者"的想法(條件),確定自己是否能夠依條件完成設計工作;當然,業主(使用者)也必須慎選"設計者"。

我們稱:「業主整理自己的需求並且與以書面/文字化」的文件為「設計需求書」。

但是,因為業主(使用者)不一定是了解"建築工程"的專業人士,所以,對於"需求"的陳述一般多不能明確有效的表達,必須仰賴"顧問"或專業人員的"翻譯"--將一般用語轉換為"術語"(業主→設計者),或是將"術語"轉換為一般用語(設計者→業主)。

3、機能。

4、美學。

後面這二項,我就不特別說明/解釋了,因為"天底下,所有學設計的人"多有自己一套"設計理念"、"設計原則";有些設計者還頑固到"不可理喻;我個人是覺得:業主慎選"設計者",所以有些設計者的"理念"必須尊重,相對的,設計者也要儘可能符合"業主需求",切勿自以為是。所以,我將「法規」排在第一、「業主需求」排第二。

(續1.4.)

 

唯真寫的「自地自建案的前置作業」

自地自建設計案的前置作業

圖片還是"打叉"所以,請看官自行連結:
http://tw.myblog.yahoo.com/design227-227/article?mid=509
分類:分享
2007/03/24 12:04


自地自建已經成為退休生活規畫的主流,書面作業必要的流程簡介如下,歡迎轉載。

為了版面....需要的自己再打一次囉


自地自建已經成為退休生活規畫的主流,書面作業必要的流程簡介如下,歡迎轉載。

為了版面....需要的自己再打一次囉

唯真寫的「裝修前該準備的圖書文件有哪些?-2

裝修前該準備的書圖文件有哪些?-2

分類:分享
2009/07/01 18:50

延續上篇:http://tw.myblog.yahoo.com/design227-227/article?mid=3611

本篇連結:http://tw.myblog.yahoo.com/design227-227/article?mid=3821

從討論-->規劃-->設計-->定案-->接著即是發包前的書圖文件。

施工圖完成後,施工進度表擬定<預計何時發包完成.各工種該如何調度與銜接之時間點安排>

不管是承包商的工種還是委託人認識的朋友親戚工種,只要按照這進度表依序進場大家配合....工程完成日期接是可預期的。

發包前可先將各工種所需預算列清楚,也好掌握整個工程所需的花費<上表單為預算書之總表>.

以下是各工種之細項表單<主要備註工作項目.單位.數量.單價.複價與備註說明>

此備註說明可詳施工圖說及材料表單.


上表單除了載明上述所說之外,其付款方式亦可在此說明。

以下表單為系統訂製品之施做項目表單,<主要載明櫃子編號.單位.數量.單價.複價與備註說明>

此備註說明可詳施工圖說及材料表單。


上表為系統櫃之某座詳列,高櫃尺寸?抽屜?燙衣板?.....

至於板材五金配件可詳材料表,封邊及收頭可詳施工圖說。

下表單為材料表,<註名使用工種.廠商廠牌.型號.規格及備註說明等等資訊>

以上是設計階段的書圖文件,也是收設計費該有的服務......


延續上篇:http://tw.myblog.yahoo.com/design227-227/article?mid=3611

本篇連結:http://tw.myblog.yahoo.com/design227-227/article?mid=3821

從討論-->規劃-->設計-->定案-->接著即是發包前的書圖文件。

施工圖完成後,施工進度表擬定<預計何時發包完成.各工種該如何調度與銜接之時間點安排>

不管是承包商的工種還是委託人認識的朋友親戚工種,只要按照這進度表依序進場大家配合....工程完成日期接是可預期的。

發包前可先將各工種所需預算列清楚,也好掌握整個工程所需的花費<上表單為預算書之總表>.

以下是各工種之細項表單<主要備註工作項目.單位.數量.單價.複價與備註說明>

此備註說明可詳施工圖說及材料表單.


上表單除了載明上述所說之外,其付款方式亦可在此說明。

以下表單為系統訂製品之施做項目表單,<主要載明櫃子編號.單位.數量.單價.複價與備註說明>

此備註說明可詳施工圖說及材料表單。


上表為系統櫃之某座詳列,高櫃尺寸?抽屜?燙衣板?.....

至於板材五金配件可詳材料表,封邊及收頭可詳施工圖說。

下表單為材料表,<註名使用工種.廠商廠牌.型號.規格及備註說明等等資訊>

以上是設計階段的書圖文件,也是收設計費該有的服務......


唯真寫的「裝修前該準備的圖書文件有哪些?-1

裝修前該準備的書圖文件有哪些?-1

這是"唯真"寫的文章,不知怎的,圖片老是打叉,所以我將網址"拷"再後面,如果看官需要,請直接連結:

http://tw.myblog.yahoo.com/design227-227/article?mid=3611

分類:分享
2009/04/30 18:42

買了新房子,第一想到的不是找裝潢師父裝潢就是找設計師幫忙做整體空間規劃設計;

兩者差異概述如下:

裝潢師父是看完現場,聽完委託人的需求或看完相關圖片後....直接估價施工,

好者兩者歡喜,壞者淪落為裝修受害糾纏不清。

設計師的工作則是現場丈測後,除了解委託人需求對既有空間做最適當的空間配置與規劃討論至定案

其圖說與書件到底該準備哪些?現在唯真僅對自己公司的做業方式提供大家參考。

1.索引圖-->說明整套所需的圖有哪些。

2.全區(室內)配置圖-->了解室內總配置為何?(猶如銷售圖樣)

3.天花板圖-->了解天花板高程差與造型,由尺寸標示可換算得面積(不用擔心數量被灌水)。(如下圖)

4.木作範圍索引圖-->明確知道木工該做的範圍有哪些?(如下圖)

5.木作詳圖-->例如櫃子的平面(長*寬)尺寸,立面(寬*高)尺寸及材料標示,剖面(長*高或寬*高)尺寸,

                         可了解內部架構(如門板內有幾片層板.是否立角材還是poly板等等)。(如下圖)

6.大樣詳圖-->說明木作詳細收尾如何收?隔間牆是做到天花板還是做到樓板?施工法及材料為何?

                         (這都攸關到施工品質與價位問題)(如下圖)

7.空調管路圖-->除了解室外機安裝位置與室內機安裝位置外,可清楚知道哪裡要洗洞?

                             銅管長度如何計算等等問題,這都攸關實際施作價位。(如下圖)

8.水電之照明線路圖-->清楚了解一個迴路控制幾個燈源,全室需要幾個新增迴路?幾個延長迴路?

   是否加IC控制?(如下圖)

9.弱電+視訊音訊..等等線路-->清楚知道哪些是延長修改?哪些是新增迴路?其位置又在那兒?(如下圖)

10.燈具安裝尺寸圖-->清楚知道燈具安裝的位置,可避免崁燈挖洞時挖斷主吊筋。(如下圖)

11.燈具型號圖-->清楚知道層板燈數量?崁燈數量?其他燈具所安裝之型號為何?(如下圖)

12.系統廚櫃施作範圍索引圖-->清楚知道系統坐在啥麼地方?(如下圖)

13.系統詳圖-->了解系統廚櫃長*寬*高尺寸及外觀為何?櫃內為何?封邊為何?規格為何?(如下圖)

14.玻璃明鏡施作範圍索引圖-->了解玻璃明鏡做在啥麼地方?(如下圖)

15.玻璃明鏡詳圖-->由詳圖可知道數量材積?規格?等等(如下圖)

16.飾材施做範圍圖-->了解皮革.壁紙或是其他飾材施作範圍是用在?(如下圖)

17.飾材立面詳圖-->有此可得知才積?坪數?及收邊方式為何?(如下圖)

18.窗簾安裝位置圖-->標示窗簾安裝之位置有哪些?(如下圖)

19.窗簾樣式圖-->標註窗簾開啟方式及尺寸?布料倍數?拉棒或拉繩位置?(如下圖)

20.其餘圖說街比照此,如有任何疑問歡迎交流資訊討論。

圖說完成之後還有材料表單,預算書之編製與工程標單製作及工程預定進度表........待續!

唯真的設計合約http://tw.myblog.yahoo.com/design227-227/article?mid=501

設計約履約完成才有所謂的裝修工程約。

裝修前該準備的書圖文件有哪些?-2

http://tw.myblog.yahoo.com/design227-227/article?mid=3821

買了新房子,第一想到的不是找裝潢師父裝潢就是找設計師幫忙做整體空間規劃設計;

兩者差異概述如下:

裝潢師父是看完現場,聽完委託人的需求或看完相關圖片後....直接估價施工,

好者兩者歡喜,壞者淪落為裝修受害糾纏不清。

設計師的工作則是現場丈測後,除了解委託人需求對既有空間做最適當的空間配置與規劃討論至定案

其圖說與書件到底該準備哪些?現在唯真僅對自己公司的做業方式提供大家參考。

1.索引圖-->說明整套所需的圖有哪些。

2.全區(室內)配置圖-->了解室內總配置為何?(猶如銷售圖樣)

3.天花板圖-->了解天花板高程差與造型,由尺寸標示可換算得面積(不用擔心數量被灌水)。(如下圖)

4.木作範圍索引圖-->明確知道木工該做的範圍有哪些?(如下圖)

5.木作詳圖-->例如櫃子的平面(長*寬)尺寸,立面(寬*高)尺寸及材料標示,剖面(長*高或寬*高)尺寸,

                         可了解內部架構(如門板內有幾片層板.是否立角材還是poly板等等)。(如下圖)

6.大樣詳圖-->說明木作詳細收尾如何收?隔間牆是做到天花板還是做到樓板?施工法及材料為何?

                         (這都攸關到施工品質與價位問題)(如下圖)

7.空調管路圖-->除了解室外機安裝位置與室內機安裝位置外,可清楚知道哪裡要洗洞?

                             銅管長度如何計算等等問題,這都攸關實際施作價位。(如下圖)

8.水電之照明線路圖-->清楚了解一個迴路控制幾個燈源,全室需要幾個新增迴路?幾個延長迴路?

   是否加IC控制?(如下圖)

9.弱電+視訊音訊..等等線路-->清楚知道哪些是延長修改?哪些是新增迴路?其位置又在那兒?(如下圖)

10.燈具安裝尺寸圖-->清楚知道燈具安裝的位置,可避免崁燈挖洞時挖斷主吊筋。(如下圖)

11.燈具型號圖-->清楚知道層板燈數量?崁燈數量?其他燈具所安裝之型號為何?(如下圖)

12.系統廚櫃施作範圍索引圖-->清楚知道系統坐在啥麼地方?(如下圖)

13.系統詳圖-->了解系統廚櫃長*寬*高尺寸及外觀為何?櫃內為何?封邊為何?規格為何?(如下圖)

14.玻璃明鏡施作範圍索引圖-->了解玻璃明鏡做在啥麼地方?(如下圖)

15.玻璃明鏡詳圖-->由詳圖可知道數量材積?規格?等等(如下圖)

16.飾材施做範圍圖-->了解皮革.壁紙或是其他飾材施作範圍是用在?(如下圖)

17.飾材立面詳圖-->有此可得知才積?坪數?及收邊方式為何?(如下圖)

18.窗簾安裝位置圖-->標示窗簾安裝之位置有哪些?(如下圖)

19.窗簾樣式圖-->標註窗簾開啟方式及尺寸?布料倍數?拉棒或拉繩位置?(如下圖)

20.其餘圖說街比照此,如有任何疑問歡迎交流資訊討論。

圖說完成之後還有材料表單,預算書之編製與工程標單製作及工程預定進度表........待續!

唯真的設計合約http://tw.myblog.yahoo.com/design227-227/article?mid=501

設計約履約完成才有所謂的裝修工程約。

裝修前該準備的書圖文件有哪些?-2

http://tw.myblog.yahoo.com/design227-227/article?mid=3821

公告

謹向大家報告一項消息: 各位網友,家父(部落格作者) 已於2011年3月4日早上11:35因病突發性腦部出血逝世離開。 我父親近年來身體狀況一直不是很好,前年年底2009因身體不適就醫檢驗,經檢驗為自體免疫疾病引發血小板低下,經過住院及藥物治療後病情趨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