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聲明,這篇不是色彩學。
大學時代,我跟宋福民教授學色彩學,那是很有意思的一門課,講義到現在我還留著。所以說不是"色彩學"是因為色彩真的千變萬化,我也沒那麼專精,如果拿宋先生的講義出來抄,又有奪人之美的顧慮;所以,我還是就應用上,談一談"建材的色彩"吧!!
即使不談色彩學,有些基本的,還是要先說明一下;不然後面會有一些名詞走在雲霧中。
我們先將顏色分成七種,就是每個人都會背的彩虹的顏色:紅、橙、黃、綠、藍、靛、紫。其實,這七個顏色應該是圍一個圓--紫色後面又回頭接紅、橙......。
記住這個循環最大的好處,第一個是:任何一個顏色都是由左右相鄰的兩個顏色合成的。
比方說大家熟知的:紅+黃=橙。黃+藍=綠。紅+靛=紫。以此類推。不過要說明一點,光的顏色混合與一般我們使用顏料的調和雖然差不多,但不是絕對相同。最特殊的例子就是:光線的七彩混合後成為透明色(光的本色);而顏料混合以後成為灰色。
第二個好處是圓圈中對面的顏色是"對比色"。不解釋什麼是"對比色",我們拿實例來看好了。因為是七個顏色,所以沒有正面對著的顏色,不過,沒關係,反正對面的雖然是偏一點,就兩個顏色都算好了。比方說:紅色的對面是藍、綠二色,所以"紅配綠,狗臭屁....";紅配藍也挺嗆的。再舉個例子:藍色除了對紅色以外也對橙色,藍色配橙色也滿突出的。
其實,有個偷吃步就是將"靛"這個顏色拿掉,留下六個顏色,對比就很容易了。
對比色配在一起,不是不好,是比較耀眼、突出。弄不好,當然很悲慘囉。有本事的人可以玩,沒本事的人還是玩單獨一個色系或是相鄰的色系,可矣!!舉例來說:美國南北戰爭時北軍騎兵隊的服飾就是藍制服加黃邊及黃色領巾,非常突出;如果有興趣,以藍色為主色加一些橙色也是非常好看。
在應用上,顏色可分為暖色系及寒色系。這很容易了解,顏色看起來讓人覺得溫暖的就是暖色系;讓人覺得涼快的就是寒色系。比方說,紅色一定是暖色系,綠色是寒色系。其他的顏色自己感受。相類似的色系,總是集中在一起。
台灣地處亞熱帶,一年當中,炎熱的日子較長,所以建築材料不適宜選用太多的暖色。不過,這一點,在台北市的建築外觀上似乎不是這樣,許多建築多以暖色系為外牆飾材,很奇怪。
記得以前讀過一篇日本學者專家發表有關色彩的研究報告,裡面談到男人的顏色喜好偏向寒色系,而女生則偏向暖色系。所以,他們建議:女廁應選用暖色系而男廁則應選用寒色系;據說,這樣有利排尿。
其他有關明度、彩度、補色、對比視覺等的問題,因為太過專精,要應用在一般建築上,非高手無法窺堂奧,不談。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夜市的水果攤販(賣綠色水果的,多打紅色燈光,就是因為紅色的補色是綠色,所以綠色水果看起來更加翠綠。
中國人對色彩的感覺如何,我不知道。不過至少近代中國人對色彩的感覺似乎不是很敏銳。我一向注意各國汽車的顏色,不知道諸君有沒有發現,東方(包括日本、韓國)所生產的汽車,顏色真的不怎麼樣。記得以前有一款日本車是蘋果綠,歐洲車也有類似的顏色,兩輛車停放在一起,就可以感覺到那個顏色的差異真的很大很大。
另外,各位如果對服飾有點研究,一定知道有個X魚牌的名牌服飾,頭朝外的是那一國製造生產的,頭朝內的是在那一國產製的。有機會可以將日本製造的與法國製造的套頭毛衣拿來比較一下(因為套頭毛衣大概有六、七種顏色;兩種都有相同的顏色),你一定會發現,兩者放在一起,相同的顏色,怎麼差這麼多!?
不過,顏色是看人喜歡,沒有對錯的問題。只是有些消費者欠缺想像力,一小塊色卡跟整片牆的感覺不可同日而語,偏偏不聽別人的意見,要等到完工了才後悔更改顏色。
當然也有設計者非常堅持自己要的顏色,我想那也不必,房子是客戶要住,他高興,你又有什麼好堅持的呢?台語有句諺語:"合主人意就是真功夫。"雖然不一定是至理名言,但是有他一定的道理。
我記得很久以前,日本舉辦世界博覽會,中國館是由貝聿銘先生設計的--兩個三角形的塔(像正方形的建築由對角線鋸開成兩個分開的三角形一般),中間以通道、天橋聯通。貝先生原來在一樓入口旁的白牆上設計浮凸的"中華民國館",漆的是與牆面相同的白色;後來不知國內哪一位要人覺得不夠醒目,將字改漆為紅色,引起軒然大波,後來貝先生堅持,還是改回白色。是非曲直,各位看官自行判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