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1日 星期五

營建管理三大體系之二-學術GR0016

    支撐營建管理的第二隻腳,就是學術團體、學者專家、學術理論。

    這個體系中,大家耳熟能詳的是學校教育系統,包括:高工、三專、五專、技術學院、大學、研究所等。另外還有就是公私立的營建相關學術研究機關,這個部份,我真的不太清楚,勉強算一算,知道的大概有生產力中心、勞工局的職訓所、一些私人設置的材料試驗所....大概就是這樣吧,我不知道有沒有工商團體設置的具規模的研究所?

    國內的學校教育,師資如何?教科書如何?設備器材如何?大家有目共睹,不必著墨太多;倒是學校教育是否跟得上時代及國內產業環境的脈動,比較令人擔心。

    我個人以為,國內營建產業的研發實在是一片荒漠,相對的,國內學術團體對先進科技知識的吸收、教育是否跟得上?我是有些懷疑。

    我記得76年在日本參觀幾所建設公司附設的研究所時,看到幾個比較重要的研究設備,一是音響(聲音)的研究室;一是風洞試驗室、無塵室研究室、還有是施工機器人研究室;我記得介紹人員說鋼骨噴防火被覆,有礙工人健康,所以設計機器人來噴防火被覆;另外就是粉刷工程的抹平機器人。這是20年前的事了,研究近況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老實說,當年我在一家財團下的營造廠任職時,曾經與幾位志同道合的同事、主管密謀設置實驗室,場地房屋只要找一間公司自己的、賣不掉的最爛的餘屋就可以了,設備開始只要一部專做混凝土試體、鋼筋拉力試驗的小機器就可以了;當年一開始的主題是研究混凝土的強度在預拌廠、輸送車前、管尾、樓層(運輸距離)等混凝土強度的差異,簽呈到董事長那裡(總經理已經同意),被否決了。也算是人生插曲之ㄧ。不然,今天我一定有一堆資料告訴各位,在各種情況下,混凝土的強度變化情況!!

   許多(多數)工程師離開學校進入社會(由學術轉入實務)都會發覺"學非所用"、"所用非所學"。相關的這類題目,我已經討論(寫)過很多次了,實在不想重複。重點是,"實務"走到後來,還是必須與"理論"結合,否則一定走不下去。而許多理論根本不需要工程師自己苦思、創造,書本上面多的是。

   國內,我也遇到過一些非常努力、認真的中高階主管,他們有時也會談到對營建管理的看法、作法,而且自己有一套理論;老實說,我覺得:多數是"以偏概全"或是"不夠周延、相互矛盾"。可是這些人多半比較固執,說兩句就面紅耳赤,我總是退避三舍、避而不談。

   比方說,有一位頭銜一堆的營建管理碩士就告訴我說:"建築設計就是注意細節,其他都不重要。"

   一位高階主管說:"工程師必須訓練臨場反應,施工計畫不是那麼重要。"

   有一位公司負責人說:"不要跟我談原理、原則,實務經驗最重要!!"

   對於這些高幹,我總是微笑以對,或是裝做不懂、沒有意見。我真的沒有心情去跟這些人爭辯。如果是工程師,我的回答是:

   "請問:結構計算是靠經驗來的嗎?"

   "為什麼是1:3水泥粉光,不是1:2.5?1:4?1:5?"

   "模板支撐0.9公尺一隻,是怎麼來的?經驗?"

    工程師啊!!因為你唸過專業科系,所以這些對你應該都不是問題才對。

    我記得以前日本有一間煉鋼廠,有一位從基層出身的老師傅,功夫非常了得;任何煉爐裡的鐵水只要他看一看說"好了",煉出來的鋼就是最高品質。許多學者專家應用各種方法--紀錄、時間、溫度、顏色...等等,還是掌握不到訣竅。後來他升任廠長一職。同樣,中國也有一位王雲五先生,沒上過學校,卻是一代大儒。世界上總有一些"例外",可是,有幾個?我覺得,年輕人還是按部就班、一步一步的努力,比較恰當。完全依靠"實務"而想要有極致的發揮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貝聿銘先生真正的根底是"結構",不是"設計"。所以他的設計以非常務實的"結構"為優先考量,不是一般設計大師常常使用的虛無飄渺、講不清道理的"設計手法"。

   我做營建那麼多年,最為人詬病的就是我喜歡談"原理、原則"。

    我對許多大專畢業的工程師,工作一、二十年以後,依然對學校的教科書嗤之以鼻深感困惑。真的,也許台灣的工程師真的很好混,只要有程咬金的三板斧就可以走遍台灣、不愁沒有工作;所以難怪學術機構也沒啥壓力,反正台灣的營建業玩來玩去就是那一套老掉牙的東西。

   這裡花一些篇幅來跟年輕工程師討論學校敎了我們什麼?

    有一個重點:學校不可能敎我們所有的與工程有關的學問、課程、理論及部分實務(例如測量、施工圖等)。學校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有二:

    一、如何找資料。學校分門別類將有關學問敎給我們。如此,假設我們在工作上遇到一些問題,我們可以知道去哪裡、從哪裡找答案。比方說:這是屬於施工估價的問題,這是屬於結構的問題.....我們可以去找相關書籍、人員來找到答案(教科書及同學、教授是當然的第一選擇)。

    二、如何解決問題。其實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觀念。學校不可能敎我們所有的知識,所以有問題了,應該依循什麼模式找到答案是教育的重點。個人對某些學科堅決反對死背就是基於這些原因。例如死背法律條文、例如死記一些公式(當然一些基礎的公式、理論因為時時用到,所以背下來比較好。不背也可以,隨身攜帶一本記事本,將這些資記載在裡面,隨時可以取用也是一個很好的辦法,例如鋼筋的單位重量、單位換算等)。學校考試嚴禁小抄,社會可沒有這個問題。在社會上,工程師幾乎天天都在考試,我非常鼓勵工程師帶一本記事本,有問題立刻記載下來,有些資料不容易背的,記在記事本中,需要用到的時候立刻翻開來查看。沒有人會笑你!!

           所謂解決問題的模式,簡單的說,包括:找書本、資料;分析資料、取捨資料;獲得自己所要的答案。

          這個部份就寫到這裡。再寫下去,會不知所止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公告

謹向大家報告一項消息: 各位網友,家父(部落格作者) 已於2011年3月4日早上11:35因病突發性腦部出血逝世離開。 我父親近年來身體狀況一直不是很好,前年年底2009因身體不適就醫檢驗,經檢驗為自體免疫疾病引發血小板低下,經過住院及藥物治療後病情趨於...